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望洞庭》精品教学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国 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 。跨湘鄂两 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 号称“八百里洞庭...现水面被分割为东洞庭 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 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 杨么寨、铁经幢、屈子祠、跃龙塔、...面积 约3900平方公里,
首联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和谐融合
颔联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象铜镜未磨
颈联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 尾联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轻轻的田螺
湖面 的 波 光 和 秋 夜 的 月 光 交相辉映,是那么宁静而和 谐。湖面风平浪静,就像没 有经过打磨的铜镜一样迷迷 蒙蒙。远远望去,明亮的洞 庭湖环抱着苍翠的君山,就 好像白银盘里托着一枚玲珑 的 青 螺。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达到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在吟诵中进一步升华主题,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情诗境让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到哪些地方旅游过:老师去过的地方比你们加起来的还要多,信吗?我去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鹳雀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天门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敕勒川我游历过这么多地方大家很羡慕吧,这都是在哪游历呀!你知识这叫什么吗?板书:神游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洞庭湖神游一番。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介绍一下洞庭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短片:(师介绍洞庭湖)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湖南和湖北的分界线。
面积274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还有许多座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君山。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秋天的洞庭更是碧波万顷,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望洞庭》齐读课题1. 解诗题这里的望是看,怎么看(远远地看),看哪里?(看洞庭)再读课题1. 知诗人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看本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说说你对诗人的了解: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白居易称为诗豪学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它积累在书上。
1. 明诗意悟诗情⑴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⑴同桌读,一人读,一人认真倾听,校正字音,把诗读正确,遇到困难互相帮助有了同学的帮助,现在能把这首诗读得一字不错吗?⑴指生读诗师生评议在这首诗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磨螺潭并理解潭和螺的意思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⑴我们初步接触这首诗,就有这么多的收获,再来读诗,就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请同学们默读诗:想想诗人远远地看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来、画出来。
苏教版四年级3 《古诗两首(望洞庭)》

小学语文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 国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 。跨湘鄂 两省 , 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 水 , 号称“八百里洞庭 ... 现水面被分割为东 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 , 许多景点都是 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 杨么寨、铁经幢、屈子祠、跃龙塔、...面积 约3900平方公里,
3 古诗两首
《望洞庭》
小学语文
波光色 朦朦胧胧 心旷神怡
小学语文
洞dònɡ、潭tán、螺luó、磨mó
小学语文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 易称作“诗豪”。他的许 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 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 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望洞庭
唐 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小学语文
首联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和谐融合
颔联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象铜镜未磨
颈联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 尾联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轻轻的田螺
小学语文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秋月:秋天皎洁的明月。
和:和谐,本文指水色与月色融
湖光秋月两相和,
为一体
湖光:明月下清澈明净的湖水。
潭面无风镜未磨。 未:没有。
潭面:湖面。
遥望洞庭山水色, 镜:比喻平静的湖面。
遥望:远望。
白银盘里一青螺。 青螺:比喻湖水中的君山岛。
白银盘:比喻月光照射下平静
的湖水。
小学语文
理解诗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意思是: 秋夜皎洁的明月与清澈明净的湖水交 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 像一面平滑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公开课课件PPT

诗文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的是千里洞庭 的秋夜景色,诗人选择了月 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 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 裁的描写出湖光山色的优美 动人,俨如山水画一般。
诗文今译
和 潭面 镜未磨
白银盘 青螺
全文翻译:
和: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看 一 看
wàng dòng tíng
望 洞庭
hú guāng qiū yuè liǎng xiāng hé 湖 光 秋 月 两 相 和, tán miàn wú fēng jìnɡ wèi mó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yáo wàng dòng tíng shān shuǐ sè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色, bái yín pán lǐ yī qīng 庭》作者
•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匈奴族后 裔,唐代中期诗人、政治家、哲学家。政 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 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 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 客”。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 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 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 (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 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 《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 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课前了解旧社会封建家庭的生活方式,了解文中提到 的动物 ;多媒体图片;网络教室。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朋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他叫闰土。 板书: 闰土(出示课文插图) 2、打招呼:与朋友初次见面,谁能与闰土打个招呼?指名说(过 渡: 看来同学们都会打招呼,想不想赶快了解我们的这位朋友?) 3、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也像你们一样想起了他三 十年前 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 出一幅神 异的画面。() 静静地音乐声中听老师讲述闰土刺查的故事。说说听了故事之后 的感受 。 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少年闰土。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公开课课件PPT

《望洞庭》
《望洞庭》作者
•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匈奴族后 裔,唐代中期诗人、政治家、哲学家。政 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 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 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 客”。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 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 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 (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 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 《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 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诗文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的是千里洞庭 的秋夜景色,诗人选择了月 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 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 裁的描写出湖光山色的优美 动人,俨如山水画一般。
诗文今译
和 潭面 镜未磨
白银盘 青螺
全文翻译:
和: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想一想
诗文运用了几次比喻手法?分别 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诗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 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 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 楚。 两说均可。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比喻湖中间的青 山。
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 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 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
看 一 看
wàng dòng tíng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望洞庭6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望洞庭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望洞庭精选6篇(一)教材目标:1. 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湖的特点。
2. 通过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情感,对洞庭湖产生喜爱之情。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材内容:《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抒情诗。
通过细腻的描写洞庭湖的风光,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既有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又有对离乡背井的忧思。
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和课件投影仪。
2. 望洞庭的诗词。
3. 洞庭湖的图片。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用洞庭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洞庭湖,并请学生描述一下他们对洞庭湖的了解。
2. 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湖的特点。
通过地理知识点的引入,让学生对洞庭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探究:1. 呈现《望洞庭》的诗词,给学生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和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联系课文内容,询问学生对于诗词的感受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 解读诗词中的生字词,并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拓展:1. 分组让学生分析《望洞庭》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并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 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地方并写出一首诗,分享给同学们。
总结:1.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总结一下今天的课程内容,包括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以及《望洞庭》中的诗意表达。
2.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到家里后,继续完成练习册中关于洞庭湖的练习,并写一些自己喜欢的地方的诗句。
2. 教师在下节课时对作业进行检查和评价。
教学反思:这堂课主要通过《望洞庭》这首诗词,让学生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小组讨论,学生对洞庭湖的理解更加深入。
同时,学生也通过自己对喜欢的地方的诗歌创作,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整堂课让学生对洞庭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洞庭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洞庭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洞庭》。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并默写《望洞庭》。
2.教学难点: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对洞庭湖的印象。
教师简介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新课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洞庭》,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自读诗歌,标注出生字词,教师解释字词的意思。
教师逐句解释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感受情感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洞庭湖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点评学生的描述,给予鼓励和指导。
4.课堂小结5.作业布置学生背诵并默写《望洞庭》。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仿写。
四、课后延伸1.学生收集关于洞庭湖的资料,了解洞庭湖的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信息。
2.学生创作一首关于洞庭湖的诗歌,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诗歌。
2.教师逐句解释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洞庭湖的美景,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5.课后延伸部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洞庭湖,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六、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包含诗歌原文、生字词、诗句解析等内容。
2.洞庭湖图片:用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3.课后延伸资料:关于洞庭湖的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资料。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默写诗歌的情况,以及仿写诗歌的质量。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教案《望洞庭》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望洞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2、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héhuó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⑴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7/23
2020/7/23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 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 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 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 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经典之作。
2020/7/23
2020/7/23
诗人又将视线移向远方: 洞庭湖心,青山一点,那就是 自古闻名的君山了。这么苍翠 ,这么小巧,蹲在皓月清辉的 水面上,正好似白银盘里的一 只小青螺呢!
2020/7/23
这首诗的妙处,全在于几个生动的比 喻。它们不但表现了月下洞庭的迷人景 色,而且人对面映衬出诗人自己的形象: 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不过是 一面铜镜,一具银盘,美而神秘的君山, 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螺壳。如果不是站得 高、看得远,如果没有宽广阔大的胸怀, 要这样视大为小,举重若轻,那是不可 能的。
2020/7/2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20/7/23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 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 宁静和谐、月明星稀、风清月朗、 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2020/7/23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洞庭湖水色和
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020/7/23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 居易称作“诗豪”。他的 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 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 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 彩。
2020/7/23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 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 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 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 祖国的锦绣风光。下面我们再次读读这首 诗,领略它的美好景色。
2020/7/23
2020/7/23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 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 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2020/7/23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 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2020/7/23
秋夜是最晴朗的,秋月是最皎洁的,秋 水是最平静的。诗人这次来观赏洞庭湖的 风光,正是在一个清秋月夜,而且是水面 无风的时候。可以想象,呈现在他面前的 ,会是怎样一片宁静、和谐的湖光月色了 。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说:这很像是还没 磨光的镜面啊!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 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 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 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