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知识点苏教版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知识点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知识点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知识点苏教版望洞庭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眺望洞庭山川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词句说明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睦。

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先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眺望湖中的光景,隐约不清,好像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川翠:一作“山川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沉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话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海不扬波好像未磨的铜镜。

远远瞭望洞庭湖山川葱翠如墨,恰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创作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件可考的约有六次。

此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季。

而此诗则是此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作者简介刘禹锡,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

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授督查御史。

曾参加王叔文公司,反对宦官和藩镇盘据权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来宾,加检校礼部尚书。

世称刘来宾。

其诗平常清爽,善用比兴手法寄望政治内容。

《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裕民歌特点,为唐诗中别出心裁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练习题⑴以下诗文中不是描绘洞庭湖风景的一项为哪一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衔远山,吞长江吴楚东南坼,乾坤昼夜浮⑵善用比喻是本诗的主要特点,请联合详细诗句加以赏析。

⑶王老师以为,刘禹锡是一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请联合全诗谈谈原因。

答案B。

第二句,将月色下的千里洞庭湖比作一面未加磨拭的巨大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模糊,静谧的美。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公开课课件PPT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公开课课件PPT
古诗四首
《望洞庭》
《望洞庭》作者
•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匈奴族后 裔,唐代中期诗人、政治家、哲学家。政 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 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 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 客”。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 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 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 (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 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 《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 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诗文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的是千里洞庭 的秋夜景色,诗人选择了月 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 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 裁的描写出湖光山色的优美 动人,俨如山水画一般。
诗文今译
和 潭面 镜未磨
白银盘 青螺
全文翻译:
和: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想一想
诗文运用了几次比喻手法?分别 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诗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 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 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 楚。 两说均可。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比喻湖中间的青 山。
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 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 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
看 一 看
wàng dòng tíng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洞庭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洞庭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洞庭教案主题:探究《望洞庭》的意境与表达方式教学目标:1. 了解《望洞庭》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并感受《望洞庭》的意境,并能够用自己的词语描述。

3. 掌握《望洞庭》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内容:1. 望洞庭的背景和作者介绍2. 《望洞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3.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学习和运用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洞庭湖?它位于中国的哪个省份?2. 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洞庭湖的位置,引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兴趣。

Step 2:学习《望洞庭》的背景和作者介绍1. 给学生分发《望洞庭》的课文,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关于洞庭湖的描写。

2. 讲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介绍洞庭湖的背景。

3. 简单介绍《望洞庭》的作者杨洪基,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Step 3:理解并感受《望洞庭》的意境1. 请学生朗读整首诗,并观察诗歌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2. 分组讨论,学生通过提问和回答的形式,思考诗人的感受和意图。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并描述《望洞庭》给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Step 4:重点词汇和句式的学习和运用1. 分析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解释其意思和用法。

2. 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尝试使用这些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

Step 5:小结与延伸1. 总结课堂内容,强化学生对《望洞庭》的理解和掌握。

2. 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望洞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能够掌握《望洞庭》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并能够灵活运用。

3.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自我表达中展示了积极的思考和参与态度。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以《望洞庭》为题材,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散文作品,表达对洞庭湖的情感和感受。

2. 组织学生到洞庭湖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环境。

望洞庭的古诗赏析知识点

望洞庭的古诗赏析知识点

望洞庭的古诗赏析知识点《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眺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解释: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相互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模糊不清,犹如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安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意思:洞庭湖的湖光秋月相互辉映,湖面安静似乎铜镜没有打磨。

远望洞庭湖的君山和湖水,好像白银盘中托着一青螺。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远眺洞庭湖山水青翠如墨,好像雪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简析这是诗人眺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安静、和谐的境地。

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好像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漫蒙的湖面犹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非常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静温顺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模糊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方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由于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方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致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珍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非凡的气度和它所寄予的高卓清奇的情致。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理解《望洞庭》的基本意思和主要内容。

2.能够口头和书写简单的人生感受,开始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感悟。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诗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加强语文修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望洞庭》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教材中的语句反复品读和领悟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加深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领悟到《望洞庭》这首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在教学中再现《望洞庭》的美好图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体验。

四、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为后期课堂探究打下基础。

2.课堂讲解:通过口语表达、带动情感和诗歌朗读等多种形式将诗意浓厚的《望洞庭》呈现给学生。

3.课下巩固:通过作文和背诵等方式,巩固学生的认识和领悟。

五、教学内容5.1 诗歌导入从《望洞庭》的副标题:其一,庐山谣;其二,《庐山谣》所延伸出的一个主题: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

5.2 教学重点突出通过简笔画和一些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清晰地认识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同时介绍湘江、岳阳楼等历史背景,了解相关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5.3 体验自然通过朗读《望洞庭》这首诗,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洞庭湖的壮美景色,感受大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悟和热爱,引导学生在自然景观中充实自己的内心。

5.4 领悟语言意义从语言上入手,分段分句逐句轻品,逐字逐句领悟诗歌的意义。

通过学习相似的词语和用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词汇和句式,锻炼分析诗歌的能力。

5.5 诗意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解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本课诗歌内容中的意象和符号,引领学生产生与作者共情的感觉。

激发学生诗歌创作的兴趣,锻炼表达和描述的能力。

六、语文素养体现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获得了以下收获:1.学习语言运用过程中的体悟和感悟。

2019-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3 望洞庭》课件2共10张PPT

2019-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3 望洞庭》课件2共10张PPT

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 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 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 《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 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 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 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 “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 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 记录。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注释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和:相互映衬。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指湖面。潭,水很深的湖。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 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遥望洞庭山水色,
洞庭: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湖中有不少小山,最有名的是君山 山水色:湖光山色。
·
唐 刘 禹 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注:这首诗已划分好了节奏,请同学们要读准节奏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 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 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 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 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 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 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 的豪气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 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 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 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

望洞庭知识点归纳总结

望洞庭知识点归纳总结

望洞庭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地理位置洞庭湖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和江西省南部,处于长江中下游之间,是中国的内陆湖泊之一。

它的东临江西省的九江市,西接湖南省的岳阳市,南接常德市和益阳市,北濒长江。

二、地质特征洞庭湖地处江南低山丘陵地区,湖泊周围是连片山丘和低矮的丘陵。

湖区地势平坦,水体流量大,多水道贯穿其中。

湖泊西北部有小浦山古岸,沉积物质含量丰富。

三、水文特征1.面积和水体洞庭湖面积约2710平方公里,最大长度为41.7公里,最大宽度为54.3公里。

湖泊水域广阔,水体深浅不一,浅水区较多。

2.水质和水资源洞庭湖水质较好,富含多种鱼类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对于当地的渔业、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湖区还有丰富的河流水资源,适宜用于灌溉和养殖。

四、生态环境1.植被类型湖区植被茂盛,有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如莲藕、香蒲、芦苇等。

同时,湖区周围的山丘和平原地带也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2.动物资源湖区拥有多样的鱼类资源,如鲤鱼、青鳉、鲢鱼等,还有多种珍稀水禽和候鸟定居于此。

湿地和栖息地资源丰富,保护动植物种类繁多。

3.保护措施为保护洞庭湖生态环境,政府加强了湖泊水质监测和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了生态治理和湿地保护项目,加大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力度。

五、经济作用1. 渔业资源洞庭湖是中国南方著名的渔业区之一,湖区渔业资源丰富,鲤鱼、鲢鱼、青鳉等多种鱼类品种种群丰富,为当地渔民提供了良好的渔业收入。

2. 农业资源湖区周边土壤肥沃,水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

3. 水资源利用洞庭湖周边一些城市和乡镇已经开发了湖泊水资源,用于灌溉、工业和生活用水,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4. 生态旅游资源湖区拥有美丽的湖光山色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垂钓和休闲度假,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

六、文化意义洞庭湖历史悠久,湖区周边有许多古代历史文化遗迹和名胜古迹,如岳阳楼、君山岛、东洞庭等,这些古迹和景点吸引了大量文化爱好者和旅游者前来参观。

望洞庭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望洞庭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望洞庭
思考:诗人是站在什么角度看洞庭湖的? 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诗人是从远处看洞庭湖的,从 “望”字可以看出来。
书写庭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772- 842)字梦得, 洛阳人,为匈奴 族后裔。晚年任 太子宾客,世称 “刘宾客”。被 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 。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从 远处看,君山就像白银盘里盛放着 的一枚一青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 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 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 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 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 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 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 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 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 “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 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 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 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改写古诗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 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 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湖 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 镜。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 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 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 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遥望 白银 无风 镜未磨。 洞庭 山水色, 盘里 一青螺。
作业:
1.写一篇日记 2.默写常用语一,家长签字。 3.继续背诵常用语二,抄一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知识点苏教版
望洞庭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词句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
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此句
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
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创作背景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

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授监察御史。

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世称刘宾客。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练习题
⑴下列诗文中不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项是
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衔远山,吞长江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⑵善用比喻是本诗的主要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⑶王老师认为,刘禹锡是一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请结合全诗说说理由。

答案
(1)B(B句描写的是沧海之景)。

(1分)
(2)第二句,将月色下的千里洞庭湖比作一面未加磨拭的巨大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

(或:第四句,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外形美、色彩美。

)
(3)刘禹锡被贬,并没有表现出悲观、失落情怀,而是浓墨重彩地勾勒洞庭湖山水和谐美,表现出诗人的豁达胸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