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效成份的树脂提取新技术研究与开发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新技术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综述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萃取、超声辅助提取、酶工程技术、动态连续逆流提取及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半仿生提取、新型吸附剂电泳、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高分离度快速液相色谱(RRLC)和超快速液相色谱(UFLC)、高速逆流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亲和色谱、分子烙印亲和色谱、免疫亲和色谱、生物色谱、分子生物色谱、细胞膜色谱、多维组合色谱、萃取与色谱技术联机耦合、大孔树脂吸附分离、膜分离、分子蒸馏技术及双水相萃取等新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进展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含有多种有效成分,提取其有效成分并进一步加以分离、纯化,得到有效单体是中药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天然产物中分离有效成分,并发展新药和寻找先导化合物是药物开发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已显示极大的应用前景,使中医药工业更加生机盎然。
以下笔者将这些新技术的进展作一简要介绍:1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新技术的进展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提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取药材中的药效成分,避免药效成分的分解流失和无效成分的溶出。
随着现代化工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现代高新技术不断被应用到中药生产中来,大大促进了中药产业的发展,使中药制药工业技术水平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1.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SFE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目标成分进行萃取的新技术。
以CO2为流体的超临界萃取技术在天然药物提取分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超临界状态下的CO2的极性与正己烷相似,所以最适合用于溶解亲脂性、低沸点的物质,如挥发油、烃、酯、内酯、醚及环氧化合物等,是目前解决中药制药工业中挥发性或脂溶性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有效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
中药材研究与开发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药材研究与开发研究现状与展望中药材是传统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保健意识的提高,中药材市场越来越火爆,因此,中药材的研究和开发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药材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一、中药材研究的现状中药材的研究是一个广泛的领域,它包括了对于中草药的种植、提取、加工以及中药材对于治疗疾病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中药材最广泛的国家,因此在这一领域拥有着广泛的经验和理论基础。
在中国,中药材的研究和开发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传统阶段在这个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材的制剂、剂型以及药性等方面。
但由于研究手段和技术的限制,研究成果相对局限。
2. 现代化阶段随着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材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纯化以及作用机理的研究等方面。
这些成果为现代中药的开发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 全球化阶段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中药材和传统中医药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药材的国际合作也不断深化。
现在,许多国际团队正在研究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这些成果对于全球药物研究和制药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药材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1. 专业化与国际化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中国的中药材也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
专业化和国际化成为中药材研究的趋势。
未来,中药材研究需要更加开放和国际化,使其逐渐成为一颗璀璨的珠宝,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光辉。
2. 多学科交叉中药材的研究和开发涉及到药学、化学、生物学以及农学等多学科领域。
未来,中药材的研究和开发需要更多的国际化交流,以及多学科交叉的合作。
这将为中药材的开发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新思路。
3. 提高中药材质量中药材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功效。
未来,研究人员需要对中药材进行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以保证中药材的质量达到高标准标准。
同时,需要在中药材的提取、纯化等过程中,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中药材的利用率。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技术及应用

2 结果211 临床疗效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的痊愈、好转、无效例数分别为37、5、2、1和33、6、3、1。
有效率分别为97178%和90170%。
χ2=01475,P>0.05212 成本2效果分析 两组治疗方案的成本2效果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方案的成本2效果分析组别成本(C,元)效果(E,%)成本2效果比(C/E)治疗组429180971784140对照给236188901702161 P>0105<0101213 不良反应 治疗组45例患者有2例出现恶心和上腹不适(4.4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对照组43例患者有2例出现腹痛、腹泻(4.65%),1例皮疹(21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8%。
不良反应发生率经χ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莫西沙星属于第四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种新型的82甲氧基氟喹诺酮,经过大量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证实,莫西沙星口服几乎完全吸收,绝对生物利用度可达91%,它分布广泛,在肺、鼻窦和炎症损伤组织的药物浓度高于血药浓度〔4〕。
它对包括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以及非典型致病菌在内的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均具有强力、广谱的抗菌活性〔6〕,目前已成为当前抗感染应用中的一类重要的药物。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指出壮年、无基础疾病的C AP的良好疗效和安全性得到广泛的认可〔4〕。
从本研究的治疗效果上看,应用莫西沙星和克拉霉素的总有效率基本相似(P>0.05),由成本一效果比值可见,对照组治疗方案中成本小,两组成本一效果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在多种治疗方案效果相同或相近时,成本最低的为最优方案,确定克拉霉素组为优,符合经济学中的最小成本分析原则。
虽然莫西沙星组每日给药1次,服用方便,患者的依从性优于克拉霉素,但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克拉霉素组治疗方案较莫西沙星组为佳,选择克拉霉素可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使更多的患者得到经济有效的治疗。
中药原料提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中药原料中杂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对药效的影响。
2. 掌握中药原料提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中药原料的纯度,为后续的制剂提供优质原料。
二、实验原理中药原料提纯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溶剂萃取、沉淀、离心、过滤等方法,将中药原料中的杂质分离出来,提高其纯度。
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有:1. 溶剂萃取法:利用不同溶剂对中药原料中有效成分和杂质的溶解度差异,将有效成分从原料中萃取出来。
2. 沉淀法:通过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中药原料中的杂质形成沉淀,从而实现分离。
3. 离心法:利用离心力将中药原料中的悬浮物、沉淀物等分离出来。
4. 过滤法:利用滤纸、滤膜等将中药原料中的固体杂质过滤掉。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离心机、抽滤装置、烘箱等。
2. 试剂:中药原料(如:黄芪、人参等)、溶剂(如:乙醇、水等)、沉淀剂(如:硫酸铵、硫酸钠等)、酸碱指示剂等。
四、实验步骤1. 溶剂萃取法(1)将中药原料粉碎成粉末,过筛。
(2)将粉末加入适量的溶剂中,搅拌溶解。
(3)静置一段时间,使有效成分充分溶解。
(4)过滤,收集滤液。
(5)将滤液浓缩至一定浓度,干燥,得到提纯的中药原料。
2. 沉淀法(1)将中药原料粉末加入适量的溶剂中,搅拌溶解。
(2)加入适量的沉淀剂,观察沉淀形成情况。
(3)过滤,收集沉淀。
(4)将沉淀用溶剂洗涤,去除杂质。
(5)干燥,得到提纯的中药原料。
3. 离心法(1)将中药原料粉末加入适量的溶剂中,搅拌溶解。
(2)将溶液离心,收集沉淀。
(3)将沉淀用溶剂洗涤,去除杂质。
(4)干燥,得到提纯的中药原料。
4. 过滤法(1)将中药原料粉末加入适量的溶剂中,搅拌溶解。
(2)过滤,收集滤液。
(3)将滤液浓缩至一定浓度,干燥,得到提纯的中药原料。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溶剂萃取法通过溶剂萃取法,中药原料中的有效成分得到了较好的提取,提纯效果明显。
2. 沉淀法通过沉淀法,中药原料中的杂质得到了有效去除,提纯效果较好。
中药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精选资料】

中药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一:中药的有效成分现代研究结果证明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碱、黄酮苷类、酚类、甾醇、蒽酮、木脂素、有机酸、氨基酸、多糖、蛋白质、多肽酶、以及挥发油萜类。
至今为止研究的主要对象集中在生物碱、皂苷、黄酮、多糖类成分的研究上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药物的粉碎可用超微粉碎技术。
1 中药有效成分传统的提取方法1.1 浸渍法浸溃法:它是最常见的简便浸出方法。
除特别规定外,浸渍法一般在常温下进行。
其最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挥发或易被破坏的药材。
缺点是操作时间长, 且往往不易完全浸出有效成分。
1.2 渗漉法是用流动的溶媒渗过药粉而进行提取。
由于随时保持相当的浓度差,故提取效率高,浸出液较澄清,缺点是溶剂消耗量大,费时,操作麻烦。
1.3 煎煮法煎煮法是我国最早使用的传统的浸出方法。
此法简便易行,能煎出大部分有效成分,但煎出液中杂志较多,且容易发生霉变,一些不耐热挥发性成分易损失。
1.4 回流提取法在应用乙醇等易挥发的有机溶媒时,为减少溶媒消耗,提高浸出效率而采用回流热浸法。
循环回流热浸法则是采用少量溶媒,通过连续回流进行提取。
在回流时要加热,故对受热易破坏成分不适用,且溶剂耗量仍大,操作麻烦1.5 连续提取法连续提取法是实验室做中药有效成分分析时,用有机溶剂提取中常用的方法,通常用脂肪提取器或称索氏提取器来完成。
这种提取法,需用溶剂量较少,提取成分也少,但一般需数小时才能完成,所以遇热不稳定易变化的中药成分不宜采用此法。
2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新技术分析2.1 微波萃取技术微波萃取技术的原理就是利用不同组分吸收微波能力的差异,使基体物质的某些区域或萃取体系中的某些组分被选择性加热,从而使得被萃取物质从基体或体系中分离,进入到介电常数较小、微波吸收能力相对较差的萃取剂中,并达到较高的产率。
微波提取技术也具有局限性:(1)富含挥发性或热敏性成分的中药材以及富含淀粉或树胶的天然植物不适合微波干燥。
(2)微波处理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研)

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中草药以植物药为主,而植物都是由复杂的化学成分所组成。
其中主要有纤维素、叶绿素、单糖、低聚糖和淀粉、蛋白质和酶、油脂和蜡、树脂、树胶、鞣质及无机盐等。
其中,许多物质对植物机体生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称为一次代谢产物。
一般认为它们在药用上是无效成分或杂质。
而另外一些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蒽醌、香豆素、木脂素、有机酸、氨基酸、萜类、苷类等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不起重要作用,称为二次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在植物体内虽含量很少,多则百之几,少则百万分之几,甚至更少。
但它们往往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其中有些已应用于临床,我们称之为有效成分。
当然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划分是相对的,如天花粉的引产有效成分是蛋白质,香茹中的多糖对实验动物肿瘤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在进行中草药成分提取前,应注意对所用材料的原植物品种的鉴定并留样备查。
同时要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利用前人的经验。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一般有下面两种情况:第一、从植物中提取已知的有效成分或已知的化学结构类型者。
如从甘草中提取甘草酸、麻黄中提取麻黄素;三棵针中提取黄连素等(提取有效成分)。
或从植物中提取某类成分如总生物碱、总酸性成分。
如从银杏叶中提取总黄酮;从大黄中提取总蒽醌(提取有效部位)。
工作程序比较简单。
一般先查阅有关资料,特别是工业生产的方法,搜集比较该种或该类成分的各种提取方法,再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选用。
(注意先重复该方法,得到产品后,再结合生产实际,不断改进工艺,达到大生产要求)。
第二、从中草药中寻找未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时,情况比较复杂。
只能根据预先确定的目标,在临床或药理试验配合下,经不同溶剂提取,以确定有效部位。
然后再逐步划分,追踪有效成分最集中的部位,最后分得有效成分。
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对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提取,通常是利用适当的溶剂或适当的方法将植物中的化学成分从植物中抽提出来。
常用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汽蒸馏法和升华法等。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技术现状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技术现状作者:陈良华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4年第11期【摘要】目的:综述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的方法,为提高中药的质量及现有中草药资源的利用率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适当的提取方法,可对于提高中药制剂的内在质量和临床疗效。
结果:传统常用的提取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但提取率不高。
而中药提取分离的新技术的应用,使中药提取既符合传统的中医理论,又能达到提高有效成分的收率和纯度。
结论:应加强对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用于传统中成药生产方面的研究,以更好地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及疗效。
【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技术【中图分类号】R28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14-03中药有效成分是传统中药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
植物体内有效成分:目前认为有生物碱、甙类、黄酮体等;无效成分通常指纤维素、叶绿素、树胶、鞣质等。
选择适当的提取方法提取分离有效成分有利于降低原药毒性,提高药效。
传统中药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法、水蒸汽蒸馏法、升华法及压榨法。
溶剂提取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等。
用传统的提取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但周期长,提取率不高。
近年应用高新技术提取分离中药的有: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膜分离技术、超微粉碎技术、中药絮凝分离技术、半仿生提取法、超声提取法、旋流提取法、加压逆流提取法、酶法、大孔树脂吸附法、分子蒸馏法等。
尤其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声提取技术、微波萃取技术、酶法、半仿生提取法、破碎提取法等这些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使得中草药提取既符合传统的中医理论,又能达到提高有效成分的收率和纯度的目的。
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1中药有效成分的传统提取法1.1溶剂提取法(Liquid Extraction)溶剂提取法是根据中草药中各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选用对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织内溶解出来的方法。
中药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工艺_(NXPowerLite)

第一部分 中药药效物质提取、分离与纯化的新技术、新工艺
大孔树脂柱
第一部分 中药药效物质提取、分离与纯化的新技术、新工艺
五、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原理
吸附性原理
吸附力是范德华力或氢键作用的结果
筛选性原理
树脂为多孔性结构,具有分子筛的作用
有机化合物根据吸附力的不同及分子 量的大小,在树脂的吸附机理和筛分原理 作用下实现分离。
二、超声提取技术——原理(空化效应)
介质内部溶解的微气泡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增大, 形成共振腔,然后瞬间闭合,即超声波的空化效 应。
超声波
微气泡 增大
共振腔
瞬间闭合 微激波
形成
植物细胞
破裂
第一部分 中药药效物质提取、分离与纯化的新技术、新工艺
二、超声提取技术——原理(热效应)
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声能不断被介质所吸收, 并全部或大部分转化成热能,导致介质本身和药 材组织温度升高,促使有效成分的溶解,这就是 超声波的热效应。
流体
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 SCF, SF)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应用超临界流体 作为萃取溶剂,利用程序升压对不同
成分进行分步萃取的技术。
第一部分 中药药效物质提取、分离与纯化的新技术、新工艺
三、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原理
A-Tp线 气固平衡升华曲线
B-Tp线 液固平衡熔融曲线
第一部分 中药药效物质提取、分离与纯化的新技术、新工艺
一、超微粉碎技术——概述
超微粉碎技术是指用特殊器械将中药粉碎成超细 粉末的技术。
不同药材有不同的低温脆 性范围 羚羊角 最佳低温粉碎 温度为-70℃~-60℃ 杏仁 最佳低温粉碎 温度为-160℃~-150℃ 熟 地 最佳低温粉碎 温度为-105℃~-9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有效成份的树脂提取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摘要:本文通过对树脂提取技术在中药企业的应用,叙述了树脂提取技术在药学领域内的应用前景,提示了树脂提取技术对于行业技术水平提升的影响,树脂提取技术具体的实施内容和技术路线。
关键词:中药树脂提取技术技术攻关社会效益
近年来,很多有中药应用习惯的亚洲国家,对中药的研究发展迅猛,采用一系列现代技术和先进工艺,开发成现代中药,例如日本“小柴胡汤颗粒剂”、韩国的“牛黄清心液”等,每个品种年销售额均达到1亿美元,这些产品的可观效益,都得益于提取新技术的应用。
除亚洲国家外,欧美国家也高度重视植物药提取技术研究,尤其德国、法国、美国更是走在了前列,如银杏叶提取物研究,采用的是大孔树脂层析技术,占据了我国国内此类制剂的70%以上市场份额,高达数十亿美元;植物药工程技术研究领域已被国外越来越多大型制药企业巨头占据了前沿。
目前,国外多数国家采用的主要技术有:超临界流体提取技术、连续逆流提取技术、大孔树脂提取技术、膜分离技术等,先进技术装备联用,实现了天然药生产过程封闭化、管道化、动态化、自动化,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我国是中药的故乡,应用中药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而中药的生产技术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近年来,随着国内、国外市场对中药加工产品的需求增长,催生了众多中药提取物生产企业,但其
中绝大多数企业起步较晚,技术水平及基础较差,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普遍落后,仍以简单的水提醇沉、醇提水沉工艺为主,许多科学先进的提取技术手段并未得到产业化应用,甚至仍有一大部分中成药采用原生药粉直接入药,加工流程设计不合理,提取手段单一,资源综合利用度低;生产周期长,生产能耗大,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低,背离国家提出的高效、节能、减排、环保的科学发展方向;产品性能较差,产品纯度低,不能达到国际植物药及植物提取物通行的质量标准。
随着国内外对天然药、中药认可度的提高,国际上对中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更多的国家将会为中药打开国际市场之门,但其准入政策和准入标准也会越加严格。
因此,中药提取物从粗提到精制是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而这个发展过程,必须依靠技术更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对树脂提取新技术的研究正是在这种大趋势下提出论证并得以实施的。
随着中药树脂提取技术的广泛应用,工艺趋于完善、装备专业化、生产自动化、应用扩大化,将充分显现出它的优越性,必将对中药的现代化产生深远影响。
近十年来,我国中药提取物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对外出口量以及出口份额不断增加,但我国提取物占全球市场份额仍然不够理想。
目前,欧、美作为全球消耗动植物提取物最大的国家和地区,其所用的植物药原料(主要为植物提取物)有75%依赖于国外进口,2006年美国植物药销售就达到了70亿美元,德国草药市场销售额
达40亿美元,法国达23亿美元。
在亚洲,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等国草药的应用都很普及,亚洲草药市场估计为10亿美元。
据统计,1998年以美国、欧洲和亚洲为主的国际植物提取物市场约30亿美元, 2005年国际植物提取物市场约60亿美元,年增长达到15%,市场开发的潜力很大。
因此,树脂提取新技术在中药提取生产产业中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中药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经济效益,出口创汇,可以积极动中医药行业技术水平全面提升。
新技术实施后对行业技术水平提升的影响
①应用新技术对提升中药产业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以及推动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②新技术的产业技术优势在中药及中药提取物出口制造中得到充分体现,去除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产品达到国际绿色标准(《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wm2-2001),提高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③新技术生产过程节能减排,与传统水醇法比较,大大减少乙醇用量及蒸发水量,节能及减少有机溶剂用量及排放。
④减少疗程用药剂量,减少生产耗材,降低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适应我国当前医疗卫生大发展的新形势。
应用新技术制得的固形提取物更纯,重量仅为生药量的2-5%,制剂剂量仅为水煮法制剂的1/15左右,为水醇制剂的1/10左右,重金属残留及农药残留以铅、六六六为例,仅分别为传统制剂的约
1/260和1/60。
新技术生产工艺比水醇法生产减少了两个环节:①减少一次加热浓缩过程;②省去长时间醇沉静置过程。
整个生产周期缩短48小时以上,药液在线处理工序连续化、流水化、耗时较短,大大节省了原工艺蒸发浓缩所需大量能源及所需工时,由于新工艺的浸膏量比传统工艺小10~15倍,干燥时热能也大大减少,制剂成型时可大大节约辅料、包装材料和包装工时。
据生产统计,每处理1吨中药材,可节约原煤1吨,这对于降低成本和保护不可再生的原煤资源具有重大意义,惠及民生,让利于广大患者。
目前采用关键技术必须解决以下几方面:
①树脂选型配型技术
②树脂吸附技术
③树脂解析技术
④树脂提取生产过程在线监测技术
⑤树脂提取工程技术装备标准化
2、具体的实施内容和技术路线
关键技术攻关:
①树脂选型技术攻关
树脂提取技术不仅在单味中药提取生产中可以广泛应用,在中药复方的应用中也有一定优势。
由于中药复方中成分较复杂,不同成分的吸附选择性不尽相同,加上不同成分间吸附竞争的存在,使得实际吸附状况十分复杂。
应根据树脂孔径、比表面积及骨架构成类型,选用不同型号、不同性能的树脂,对不同中药有效成份类别进行配对试验,考察最大吸附量、有效吸附率等技术参数。
②树脂吸附洗脱关键技术攻关
依据树脂吸附洗脱原理,试验沉降密度、比吸附量、比洗脱量、保留率、纯度等树脂吸附特性参数,绘制吸附、洗脱曲线,建立吸附洗脱终点快速判定方法,合理选择洗脱溶剂去除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产品达到国际绿色标准(《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wm2-2001)。
③产业化生产在线监测技术攻关
应攻克产业化生产的在线监测技术瓶颈,以实现生产的自动化。
采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法等分析手段,在线检测获得原始数据,通过对光谱数据的数学处理,间接获得有效成份含量数据,从而实现产业化生产的自动控制。
④工程技术装备防堵防泄漏技术攻关
树脂的产业化生产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树脂柱吸附堵塞,不能实现树脂连续吸附,进而影响设备性能,是目前该项技术的一个产业化难关。
应设计专业的树脂技术装备生产线,设计适宜的柱径柱高比,增加树脂防堵、防泄漏装置,通过管道转接盘装置实现正反相吸附转换,优化和改进药液的前处理技术手段,实现树脂的连续吸附,提高产能产量。
3、新技术开发完成后预期可取得的社会效益分析
我国植物提取物总体上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尤其四川省作为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发展植物提取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通过新技术开发实施,将充分利用四川省中药材资源,推动全省中药提取技术水平提高和产业发展,推动中药制药工程技术进步,提升国内中药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①带动种植业的发展。
新技术应用将带动和增加对中药材(植物药材)的需求,可以逐步从零散收购转向定单种植,推动药用植物的种植栽培,带动种植业的发展。
②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为提高行业技术水平作出贡献。
充分利用川内天然植物资源优势,研发生产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植物提取物产品,改变植物加工行业低技术水平、小作坊规模的现状,为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作有益的示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树脂提取知识,可以为企业,为整个人类社会服务,可以更合理的利用现有各种资源,改进生产技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资源开发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上海医药工业设计院,《化工工艺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