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概况与进展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新技术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综述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萃取、超声辅助提取、酶工程技术、动态连续逆流提取及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半仿生提取、新型吸附剂电泳、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高分离度快速液相色谱(RRLC)和超快速液相色谱(UFLC)、高速逆流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亲和色谱、分子烙印亲和色谱、免疫亲和色谱、生物色谱、分子生物色谱、细胞膜色谱、多维组合色谱、萃取与色谱技术联机耦合、大孔树脂吸附分离、膜分离、分子蒸馏技术及双水相萃取等新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进展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含有多种有效成分,提取其有效成分并进一步加以分离、纯化,得到有效单体是中药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天然产物中分离有效成分,并发展新药和寻找先导化合物是药物开发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已显示极大的应用前景,使中医药工业更加生机盎然。
以下笔者将这些新技术的进展作一简要介绍:1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新技术的进展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提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取药材中的药效成分,避免药效成分的分解流失和无效成分的溶出。
随着现代化工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现代高新技术不断被应用到中药生产中来,大大促进了中药产业的发展,使中药制药工业技术水平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1.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SFE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目标成分进行萃取的新技术。
以CO2为流体的超临界萃取技术在天然药物提取分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超临界状态下的CO2的极性与正己烷相似,所以最适合用于溶解亲脂性、低沸点的物质,如挥发油、烃、酯、内酯、醚及环氧化合物等,是目前解决中药制药工业中挥发性或脂溶性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有效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
中药化学分析和药效研究的最新进展

中药化学分析和药效研究的最新进展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独特的疗法,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已经形成完整的临床应用体系,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药的药效研究和质量控制一直是中医药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药化学分析和药效研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智慧。
本文章将从中药的成分分析、药效评价以及质量管理几个方面来介绍中药化学分析和药效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中药的成分分析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成分性是中药研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因为中药中含有数百种的成分,其中很多成分的结构和药理活性都不清楚。
近年来,高精度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中药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1、代谢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是一种基于高通量检测技术的系统化解析生物体代谢组的方法,通过对生物体内产生代谢物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发现药物在体内的转化代谢关系与代谢途径及代谢反应的调节机制。
中药材作为复杂的天然药物,代谢产物的多样,长期以来已经成为代谢组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2、质谱成像技术质谱成像技术是将质谱成像技术和组织学技术结合的方法,能够以药物的分布、含量和生物反应为基础在组织层面上对药物进行三维成像。
质谱成像技术不仅可以检测到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和代谢物,还可以结合药效测试和组织学特征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影响机制。
3、成分组学技术成分组学是通过多重技术组合手段,通过分离、定量与鉴定,确定各种成分及其结构,研究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挥作用的机理与生物学效应,研究成分模式,找寻引导特异性治疗的有效成分。
成分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为中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二、中药的药效评价众所周知,中药多成分,疗效多面,中药药效评定是中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在当前中药检出率高而疗效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如何评估中药疗效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近年来,从临床、分子、细胞和动物实验等层面分别开展了多种评价中药疗效的方法。
1、体内评价法体内评价法是通过对药物在作用器官内对生理功能的影响来评估中药的疗效。
中药学中药研究的新进展与前景

中药学中药研究的新进展与前景中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健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不断追求,中药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中药学中药研究的新进展,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中药提取技术的突破中药提取技术是中药研究的关键环节之一。
传统的提取方法通常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并且存在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引入新的提取技术,如微波辅助提取、超声波提取等,大大提高了中药的提取效率,降低了成本,并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二、有效成分的鉴定和分离中药的疗效主要来源于其中的有效成分。
然而,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对其中的有效成分进行鉴定和分离一直是一个难题。
随着分析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仪器的广泛应用,科学家们能够更准确地鉴定和分离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代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现代医学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中药研究的深入,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药的研究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中药的临床应用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中药研究的前景中药在保健和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中药研究的前景也变得更加广阔。
未来,中药研究将进一步深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开展高效成分的筛选和分离,并通过进一步的临床实践与科学验证,加强中药的推广和应用。
总结起来,中药学中药研究的新进展与前景可以归纳为中药提取技术的突破、有效成分的鉴定和分离、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以及中药研究的前景。
这些进展不仅为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也为中药在保健和治疗疾病中的地位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中药研究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并为人类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药药理研究进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

中药药理研究进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近年来,中药药理学作为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探索。
针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本文将从实验方法、信息技术应用和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实验方法的应用1. 体内实验方法体内实验方法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础,主要包括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
动物实验通过给动物口服或注射中药提取物,观察其对动物的生理和行为反应,进而评估其药理效应。
临床试验则是将中药应用于人体,进行药效学观察和毒副反应的评估。
2. 体外实验方法体外实验方法主要包括细胞实验和分子实验。
细胞实验通过培养体外的细胞,用中药提取物处理后测定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水平的改变。
分子实验则通过分离和纯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采用酶促反应、免疫印迹等技术进行研究。
3. 联合实验方法除了单独应用上述实验方法外,还可以进行联合实验研究。
例如,将体内实验与体外实验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中药的药理效应以及其机制。
此外,联合实验方法还可以包括药动学、毒理学、药物相互作用等多方面的研究。
二、信息技术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也日渐广泛。
1. 数据库与生物信息学建立中药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平台,可以存储和管理大量中药化学成分、中药方剂和中药药理学数据,提供便捷的查询和分析工具。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预测中药活性成分的分子靶点,并加速中药药物机制的解析。
2. 虚拟筛选和计算机模拟通过虚拟筛选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大规模筛选和评估中药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这种方法能够节省时间和成本,并为中药的新药发现提供理论依据。
3. 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被应用于揭示中药多组分多靶点的复杂性。
通过构建中药靶标网络,可以从整体上理解中药的多成分、多作用靶标网络,从而深入探究中药的多靶点调控机制。
三、中药药理研究的最新进展1. 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近年来,中药的抗肿瘤作用成为热点研究领域。
中药药材研究进展与产业化的探讨

中药药材研究进展与产业化的探讨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高度关注和对中医传统文化认识的逐渐加深,中药药材的研究与产业化备受关注。
中药药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久远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目前,中药药材的研究已经逐步深入,其应用范围不仅包括中医药领域,还涵盖了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多个行业。
本文将从中药药材研究的现状、中药药材产业化的发展和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药材研究的现状中药药材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当时的研究主要以提取纯化中药有效成分为主。
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宣布启动中药药材现代化技术创新重大专项,明确提出要推进中药药材工业化生产、中药药材新品种培育、中药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由此可见,当前中药药材研究的目标已经从简单的提取纯化扩展到多个领域。
中药药材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有效成分、药材质量标准、药材鉴定和药材资源保护等方面。
其中,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是中药药材研究的核心,也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有效成分研究的推进,使中药药材的应用范围有了更为广泛的拓展,同时也奠定了中药药材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二、中药药材产业化的发展与前景中药药材产业化是当前中药药材研究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中药产业的重要支撑。
随着中药药材的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药药材产业发展也呈现出了蓬勃的态势。
1.政策支持助力中药药材产业化我国政府近年来开始加大对中药药材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政策的出台,为中药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例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中药药材工业化生产、标准化生产、新品种培育、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这一政策的出台将有助于促进中药药材的产业化发展。
2.中药药材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中药药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均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据统计,我国中药市场规模已经超过千亿美元,其市场价值仍然有望进一步提升。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物质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机制的学科,通过深入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不仅加深了对中药的理解,同时也为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和临床应用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一、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离不开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活性研究。
研究表明,中药的化学成分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活性物质,如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多糖等。
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能够与靶点结合,发挥药理作用。
通过对这些活性物质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中药的作用机制,为中药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药效与药理机制的研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不仅关注中药的化学成分,还着重研究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
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可以评价中药的药效,并探究其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中药的药效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剂量、给药途径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着眼于揭示中药的多靶点、多通路作用机制,以期实现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三、药物代谢与药动学的研究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受到中药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药物代谢研究主要关注中药物质经过机体代谢酶的作用,转化成代谢产物并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动力学研究则关注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这些研究为临床应用中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可以指导中药的合理用药和剂量设计。
四、中药药理学与传统中医药的结合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于传统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药的药效、药理机制以及药物代谢与药动学等方面的研究,在传统中医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加速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总结起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通过深入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药效和药理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疗效,并减少其副作用。
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用。 1. 5 对血液流变状态的影响 川芎嗪对血小板体 内外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使全血高切比粘度 下降 ,低切比粘度 、血浆比粘度 、红细胞聚集指数 、红 细胞压积明显下降 ,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 [ 12 ] ,对血 液流变性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川芎哚在一定程度 上也具有上述作用 ,但其作用较川芎嗪弱 [ 13 ] 。 2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2. 1 对哮喘的作用 川芎嗪对正常人静息外周血 淋巴细胞 ( PBL )胞质及胞膜 PKC均无明显影响 ,但 能抑制哮喘介质诱导的 PKC 活化及淋巴细胞的活 化 (刘先胜 , 2003 ) ; 还可以明显抑制哮喘大鼠气道 壁 Ⅲ型胶原的合成 ,使网状基底膜层增厚减轻 ,气道 壁内外径比值较哮喘组增大 ,抑制气道重建初期纤 维化 (杨莉 , 2003 ) 。哮喘患者存在着 Th1 / Th2 型 细胞因子的失衡 ,即 Th2 的数目增多或功能亢进 , Th1亚群数目减少或功能降低 。川芎嗪能有效降低 哮喘大鼠白介素 24 ( IL 24)的水平及 IL 24 / γ2干扰素 ( IFN 2γ)的比例 ,但对 IFN 2γ无明显作用 ,故认为川 芎嗪具有抑制 Th2细胞亚群优势反应和调节免疫失 衡的作用 ,对 Th1细胞作用较弱 [ 14 ] 。 2. 2 对缺氧 - 呼吸抑制的改善 脑干严重缺氧时 , 神经元功能严重受损 ,会引起呼吸抑制 。实验发现 , 川芎嗪 可 以 使 缺 氧 后 脑 干 多 处 的 一 氧 化 氮 合 酶 ( nNOS)表达显著增加 ,明显抑制缺氧后脑干神经核 团表达 FOS蛋白 ,并可能通过这两个途径对抗缺氧 引起的呼吸抑制作用 ,保护脑干神经元 ,使缺氧后出 现呼吸抑制的时间明显推迟 ,存活时间明显延 长 [ 15 ] 。 3 抗癌作用 3. 1 自身抗癌作用 川芎嗪作用于 Bel27402 细 胞 ,可抑制细胞增殖 ,显著降低甲胎蛋白 (AFP)分泌 量和 γ2谷氨酰转肽酶 (γ2GT)和醛缩酶 (ALD )活性 , 升高酪氨酸 2α2酮戊二酸转氨酶 ( TAT) 、鸟氨酸氨基 甲酰转移酶 (OCT)和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 ,具有 诱导 Bel27402人肝癌细胞分化的作用 [ 16 ] 。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研究概况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研究概况随着人们对中医药学认识程度的提高,将冬虫夏草、枸杞子、葛根、栀子等中草药作为临床降血糖的药物。
通过研究和临床应用表明,许多中药及其成分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在抗高血糖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该文简要的介绍了糖尿病的发病现状,主要介绍了治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和降糖机制,并依据现阶段的研究成果、糖尿病的治愈情况进行展望。
标签:中药;有效成分;糖尿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日常饮食中,经常食用高热量、高糖分、高脂肪的食物,并且经常食用宵夜,以及在老龄化的影响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攀升。
医学研究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年初,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2 000万,并且由于治疗不及时或者患者不控制个人的饮食和调整个人的生活方式,引发多种并发症,进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糖尿病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相对或者绝对的不足,导致患者对体内的糖分代谢能力较差,主要症状表现为多尿、多饮和多食,是一种慢性疾病。
从病理的角度上来看,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1型主要是指胰岛素依赖型,2型是非胰岛素依赖型,当前,常见的糖尿病为2型,并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
1 糖尿病的发病现状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糖尿病已经成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又一个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
同时,有超过90%以上的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
此外,从WHO中的数据显示,糖尿病的发病群体逐渐向青年扩展,预计到2025年,糖尿病的高发人群中主要以30~50岁为主,只有26%的患者是超过65岁的老年人群[1]。
虽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较低,仅为1.54%,但是由于我国有13亿人口,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糖尿病的患者居于世界首位,并且绝大多数的患者为2型。
WHO预测,中国的糖尿病的发病率将从1995—2025年的30年间,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届时增长幅度达到68%,高速的增长率将达到世界各个国家的首位,同时,到2025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将超过5 000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困扰和不便,同时也给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科学技术与中药化学研究
1、微量、超微量成分含水溶性、不稳定 成分、生物体内源性活性成分的提取分 离如蚕娥醇、蜕皮激素的分离
2、复杂大分子的结构及立体结构的快速 鉴定。
3、合成化学特别是立体选择性合成在中 药化学成分的结构改造、半人半合成、 全合成中的应用。
Bucbeuavia Capitafa叶子中发现黄酮生
物碱,其结构为
OMe OH
CH3
HO
CH3
NH
OMe CH3
Enodie roxburghiana中发现五种喹啉 生物碱,其中三种结构如下:
OMe
O
RO
N
从钩藤属植物Ancistrcladus addreviatus michellamine A and B
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概况与进展
中药(天然药)的历史与有效成分研究
一、19世纪来天然药发展趋势
重视(1900年前):四大传统医药体系为主流医学体系 低潮(1910—1960年):合成药物的兴起;西医药成为主流医学体系 重视(1970年后):重新评价中药、天然药的医学地位
二、转折点 三、原因
合成药物自身存在的不足; 疾病谱与医学模式的改变; 中药天然药的潜力与优势。
蝙蝠苏林碱
5. 增强免疫成分
真菌多糖 植物多糖 皂苷类 雷公藤内酯
6. 抗肝炎活性成分:五味子素、联苯 双酯、齐墩果酸
7. 抗生肓活性成分:雷公藤二萜、 三萜,棉酚,南蛇藤素 8. 抗疟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常山
碱
9. 其他
化学成分全合成成就
有效成分的开发与应用
生物碱类成分 黄酮类成分 苯丙素类成分(含香豆素、木脂素) 醌类成分 萜类与挥发油 三萜及三萜皂苷 甾体及其苷类 酚酸类及其它
有抗癌和放疗增敏作用,具无骨髓抑制作用.
总合草苔虫内酯 靛玉红及其衍生物
2.抗心血管疾病药物
北豆根:蝙蝠葛碱(dauncine) 葛根总黄酮 芹菜甲素 银杏内酯 丹参酮ⅡA 黄山药皂苷 蒺藜总皂苷 人参皂苷、三七皂苷、匙羹藤皂苷、生藤皂苷
3.抗HIV活性产物
(1) 生物碱:
R2
O
R6 R7
R5 R4 O
当取代基均为--OH时活性最小
。 当没有取代时其活性最大
桑色素 山柰酚 黄芩苷、黄芩黄素 野黄芩苷
(4)多糖
硫酸酯化箬叶多糖 岩澡糖 海红海澡中分出的硫酸化胞壁多糖 紫花地丁、空心莲子草、夏枯草中的硫酸
化多糖 石蒜科植物分出的甘露糖特种外源凝集素
三. 我国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存在问题
1. 研究思路和模式有待探索; 2.化学成分的研究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医药
特色,如何建立符合中医药理念的药效物质 基础辨识和分离纯化的方法 3. 许多中草药的化学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完 整性 2. 与其他学科联合不够 3. 大分子、水溶性、复杂、微量成分研 究尚有差距
四、中药天然药国际市场的现状
二、国际研究概况
1.天然药物化学的起源 2.发展历程 主要领域:挥发油、有机酸、生物碱、黄
酮 3. 研究的成就
国内研究概况
一、发展的历史 二、基本概况
1.研究模式与思路的发展 2.研究的方向和进展 3.有效成分的开发与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和成就
中药基础药性理论研究
四气五味 归经 升降沉浮 毒性 功效
中药应用药性理论研究
炮制 配伍 采收贮存 制剂
各类活性成分研究
一、抗肿瘤(antitumor ,anticancer) 紫杉醇(taxol)及其类似物
CH3COO O OH
H RCOO
H
H OH
O
OCOCH3
OCO
R=CH(OH)--CH(Ph)--NHCO--Ph
倍。
棉酚 大豆皂苷类
(3) 黄酮类 Chrysanthemum morifolim Ramar中的多 种黄酮类化合物有抗HIV活性:
R1O
O
R2
R4
OR3 O
R5 R6
当R1=rha—glu时活性最小 R1=gal时活性最大
R1
R2
O
R6 R7
R3
R5 R8
R4 O
当R1=R3=R5=R6=R7=R8=OH时活性最小 当R5=OH而其它为H时活性最大
栗树碱 原小檗碱 吐根碱 九节碱磺酸盐 苯并非啶类
(2)、萜类 Maprounea africana中 发现六个五环三萜
R1 R2
R2 R3
COOH
我国从华东水杨梅中分得六个有抗HIV作用的三萜
穿心莲中的DASM 华中五味子的nigranoicacid 甘草皂苷硫酸酯化后抑制HIV效果可提高4
长春花生物碱
三尖杉生物碱
O N
O
H RO
H OCH3
OH
R=
OH CO COOCH3
高三尖杉酯碱
苦参生物碱及吗特灵注射液
O N
N
苦参碱
O N
N
O
氧化苦参碱
萜类
O
O
O
O
斑蝥素
O
OH
莪术醇
榄香烯
番荔枝内酯类 鸦胆子油及其静脉注射剂 薏苡仁油及康莱特注射液:双向抗癌作用. 多糖类:槐耳多糖、香菇多糖、灰树花多糖 马蔺子甲素, 马蔺子乙素,马蔺子丙素
(2) 影响自由基代谢
银杏叶提取物(Egb) 褪黑素(melatomin) 金丝桃苷(hynerin) 五味子酚
(3)作用于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
黄皮酰胺(clansenamide)
O
Ph
OH
Ph
NO
H OH CH3
( 黄-)皮黄酰胺皮 酰?
N CH2CONH2
脑复脑康复康
(4)钙离子拮抗剂
taxol C47H51NO14 二萜生物碱
喜树碱(camptothecine CPT)及其衍生物
NO
N
R=H CPT
R=OH HCPT
O OH
O
CPT抗癌活性高但对泌尿系统及消化系统毒副作用 大 . 后 开 发 出 毒 副 作 用 小 的 衍 生 物 如 HCPT,CPT— 11(irrnotecan),TPT(topotecan),RFS—2000 等 . 都 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
(5)香豆素与木脂素类:鸡血藤中分得 四个活性木脂素
(6)甾体 (7)不饱和脂肪酸 (8) 其它
4、抗老年痴呆症(AD)药物
(1) 作用于胆碱系统药物 石杉碱甲(huperzine A)、希普林
H NO
NH2
加兰他敏(Galatamine)
OH H O MeO
N-CH3
蛇床子素(Osthol ) 酒石酸庚基毒扁豆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