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修辞方法
修辞手法

2、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 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 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 动形象 。 3、排比 4、夸张 5、反问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 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 服力。
6、设问 作用: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 加深理解。 7、双关 双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 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 呢?是不是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 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中 的“碰壁”一词明说是走路,暗指当时社 会的黑暗及与黑暗斗争的艰难。 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幽默风趣而耐人寻 味。
防风林挽起手臂,用身体挡住狂风。
12、阅读 秋天,喇叭花开了,在绿叶丛中伸出一个个粉 红色或紫色的小喇叭,为小蜜蜂吹奏着动听的歌 曲。石榴树上石榴熟了,红色的果皮裂开了,露 出珍珠般的颗粒,好像迎着我咧嘴微笑。这一切 怎不惹人喜爱? (1)这段文字运用了( 比喻 )、( 拟人 )、 ( 反问 )三种修辞手法。 (2)把最后一句改为陈述句。 这一切真是惹人喜爱。
常用的修辞方法
1、比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 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 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 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 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 雪白的山冈。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 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 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 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 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常见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衬托(反衬、陪衬)、倒装、反复、反问、飞白、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层递、衬垫(衬跌)、翻新、反语、仿词、仿化、变用、倒文、分承(并提、合叙、合说)等等。
1、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2、比拟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bǐ nǐ,意思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3、避复在写作或说话时,为了避免词语运用的单调重复,有意选取同义词(或近义词或转借一个词)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避复。
4、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5、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6、衬托手法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某种特质。
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7、倒装是将语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颠倒顺序的一种语法现象,常常具有强调语气,在古汉语文言文和英语语句中比较常见。
8、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9、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10、明知错误,故意仿效其错以达到滑稽、增趣目的的修辞手法叫“飞白”。
飞白可以是记录或援用他人的语言错误,也可以是作者或说者自己有意识的写错或说错一些话,以求得幽默效果。
小学语文知识:13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知识:13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小学需掌握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修辞手法,下面进行逐一介绍:
1.比喻:说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是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预期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
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
6.设问: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7.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
8.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9.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10.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一起对照。
11.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表达意思相近相关或相反的。
12.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1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修辞方法都有哪些

修辞方法都有哪些修辞方法是指在语言表达中使用的一种技巧,主要通过使用特定的修辞手段来丰富表达的效果和意义。
修辞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种主要修辞方法。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使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以达到强调和形象化的效果。
比如,“他是一只勤劳的蜜蜂”就是用蜜蜂来比喻一个勤劳的人。
2.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意志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具生动感和感染力。
比如,“风儿轻轻地拂过湖面”中的“风儿拂过湖面”,赋予了风儿拂过湖面的动作,使得描写更为生动。
3. 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对事物和现象的描述进行夸大或放大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比如,“他瘦得跟竹竿一样”就是夸张手法的运用,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对方的瘦弱。
4. 反问:反问是一种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表达更加生动和有趣。
比如,“你难道不知道吗?”就是一个反问的表达方式。
5. 对比:对比是一种将事物进行对照,通过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比如,“他又高大又瘦弱”中的“高大”和“瘦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对方的形象更加鲜明。
6. 排比:排比是指将一系列相同结构或相似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并列排列,从而增强表达的感受和力度的修辞手法。
比如,“父慈子孝、夫爱妻子、兄友弟恭”中的“父慈子孝”、“夫爱妻子”和“兄友弟恭”通过排比的方式,加强了对这些美德的赞美。
7. 借代:借代是指用一个与要表达的事物相关联的词语来代替原词的修辞手法,使得表达更加简洁明了。
比如,“一腔热血”中的“一腔”就是用来代替“热血”的。
8. 叠词:叠词是一种通过将相同的词语进行重复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比如,“奔腾的马蹄声”中的“奔腾”就是通过对“腾”这个词语的叠加和重复,使得描写更为生动。
9. 借喻:借喻是一种通过借用其他事物的形象和特点来描述或描绘所要表达的事物或情感的修辞手法,使得表达更具有感染力和形象感。
常用修辞方法20种

常用修辞方法20种修辞方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用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效果。
下面列举了20种常用的修辞方法:1. 比喻,通过直接或隐喻的方式来进行比较,以便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本质。
2. 比拟,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以便突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3. 拟人,赋予非人事物人的特征和行为,以便增强其形象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4. 夸张,夸大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表现形式,以便产生夸张的效果。
5. 设问,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考和观点,以便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6. 对比,通过对事物的差异进行对比,以便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7. 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以便突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或对比效果。
8. 反问,通过提出反问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以便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9. 借代,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以便突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内在含义。
10. 拟声,通过模拟事物的声音来表达事物的形象和特征,以便增强其形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11. 拟态,通过模拟事物的形态和动作来表达事物的形象和特征,以便增强其形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12. 借指,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以便突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内在含义。
13. 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表现形式,以便产生夸张的效果。
14. 对比,通过对事物的差异进行对比,以便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15. 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以便突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或对比效果。
16. 比喻,通过直接或隐喻的方式来进行比较,以便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本质。
17. 拟人,赋予非人事物人的特征和行为,以便增强其形象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18. 设问,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考和观点,以便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19. 反问,通过提出反问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以便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20. 借代,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以便突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内在含义。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8种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借代、设问、反问、引用、双关、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用典、呼告、通感、反语、互文、寄寓。
具体作用如下:1、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2、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4、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5、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6、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7、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10、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11、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12、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13、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是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14、呼告: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
作用: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15、通感: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16、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17、互文:互文,也叫互辞,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8、寄寓: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集中表现。
有托物(事/人)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人)抒情等多种方式。
语文常用的修辞手法

11、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比喻) 1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拟人) 13、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反问) 14、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 树根,钻树心。(拟人) 15、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 篮”呢?(反问) 16、有翠绿,有淡青,有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排比) 1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拟人) 18、桂子花开,十里飘香。(夸张) 19、他在呼唤什么?在呼唤和平。(设问) 20、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 千。(排比)
21、成千上万的笑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地方,安闲地欣 赏这属于它自己的王国() 22、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23、说话的声波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碰到蓝天。() 24、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 25、这是一份伟大的遗产,它是我们人民最宝贵的财产,难道 还有人感觉不到吗?() 26、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的恍惚入了梦乡。() 27、海在我们的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28、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 29、天空里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30、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11、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1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13、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14、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 树根,钻树心。() 15、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 篮”呢?() 16、有翠绿,有淡青,有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1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18、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19、他在呼唤什么?在呼唤和平。() 20、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 千。()
常见的10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10种修辞手法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3、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4、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5、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6、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7、比喻A、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
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
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
B、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
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
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做、变成”等词充当。
3)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
8、拟人比拟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的描写方法。
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9、夸张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
10、衬托衬托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常用的修辞方法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反复等。
(修辞手法是适用于句子的,是句子内部的表达技巧。
)比喻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
这两种事物之间的性质是不同的。
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间的相似点作比。
基本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常用的比喻词有:好像、仿佛、像……似的、如同、像……一样、……是、成了…… 比喻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博喻、借喻等。
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都出现。
常用的比喻词是好像、如同、仿佛、像、恰如等。
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这样的句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本是抽象的概念但是诗人把它比作春水不但形象可感,而且使读者想象到愁如春水的多又连绵不绝。
暗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也都出现。
但是常用的比喻词变了,一般用的是是、成了、成为、变成等。
例如:雨溅在她的脚下立刻变成了一朵朵盛开的花。
博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还是都出现,但是喻体的数量在两个以上。
例如:贺铸《青玉案》中的句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诗人把闲愁比做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连用了三个喻体把自己的闲愁形象的表达了出来。
借喻:本体、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
句意的表达有了更大的隐蔽性,也更为含蓄内敛。
例如大片大片的雪花在我的生命里飞舞,寒风又将我的身体狠狠推远,路的身影渐渐暗淡下去。
生命里那些艰难得令人蹉跌的不幸不就是大片的雪花吗?遭遇的摧残不就是寒风吗?(这样的句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比喻修辞手法而是由比喻修辞手法演变出来的比喻义。
)拟人:就是把物当人写,使没有生命的物或者抽象的概念具有人的生命和思想。
给事物以人的感情,使语言更鲜明、生动。
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让语言具有表现力,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风背着手猫着腰一下钻到了秋的怀抱里。
拟物:就是把人当物写,或者把此物当彼物写。
例如:接着从屋子里飞出了侄子宏儿。
飞是形容鸟的动作的用在了人的身上,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
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的修辞手法。
例如:三角眼不说话了,把脖子拧到了一边。
(与借喻的区别: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补出本体,转换成明喻,借代的本体无需补出,不能转换比喻。
简言之,可以用“像”联系的就是借喻。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关或相反的语句成对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偶可以使句式整齐,严对的话(上下句平仄相反,字数一样,用字不得重复。
)又可以使句子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律感。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加以比较的修辞手法。
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对偶中的反对可以看作是对比的修辞。
对比在字数上不如对偶那样要求严格,只求内容相反。
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和意思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
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和气势。
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设问:自问自答。
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明知顾问、自问自答的一种修辞手法。
要注意区别设问句与反问句:从句型特点上看,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随问后;反问句是答在其中,让人从问中体会答案。
例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判别方法:有问不答,答在其中。
与疑问句的区别:(1)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是有疑而问,需要别人回答。
(2)反问是修辞方法中的一种,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意在肯定,不需要别人回答。
问中包含了答案,无疑而问。
反问比一般的陈述更具力量。
反问句可以改为陈述句,肯定的反问改陈述句就是否定的表达,否定的反问改为陈述句就是肯定的表达。
前者例如:你好好想想难道他那种行为是错的吗?后者例如:你的父亲批评两句难道不可以吗?夸张:夸张是一种对事物作“言过其实”的描述的修辞手法。
就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言过其实的描述。
例如:白发三千丈。
反复: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
例如:行路难!行路难!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无奈感慨和不平。
二、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括号【()】:一般多用来表示文中的注释或补充。
如:A.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人(现在江西省婺源县人)。
B.结果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鲁迅全集》第二卷《朝花夕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破折号【-】: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意思转换或递进;(2)表示对前文的解释和说明;(3)表示中断或插说;(4)表示语言停顿;(5)表示提示下文;(6)表示声音的延长。
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顿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一般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者并列短语。
并列的词之间用了“和”、“或”之类连词,就不再使用顿号。
顿号与“和”的作用是一致的。
多个词语并列先用顿号,最后一个用“和”。
如果并列词语结合得很紧,没有必要在行文中用停顿来突出它,则可以不加顿号。
并列词语中又有并列词语时,大并列用逗号,小并列用顿号。
顿号运用方面常见错误如:张三,李四,赵五经常到阅览室学习。
(两个逗号应改为顿号)市一中学的校长、主任、第三中学的校长、主任都来开会了。
(此句混淆了并列词语的大小层次。
第二个顿号应改为逗号。
)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此句用了“和”,前面的顿号应该删去。
)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其主要用法有:a.用在较长的主语后面。
如:这个演员表上排列在最后一名的小角色,却赢得了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b.用在需要强调的简短主语后面。
如:北京,祖国的首都。
c.用在句首状语的后面。
如:在一个明媚的早晨,他登上了去石家庄的列车。
d.用在较长的宾语前边。
如:我不得不承认,他的实力比我强得多。
e.用在插入语前后。
如:我来北京,往少里说也有十几次了。
f.某些句中关联词后面有时也用逗号。
这往往是出于强调的需要,一般民政部下是不必停顿的。
如:劳动很艰苦,可是,我们根本不怕。
g.用在复句内部的分句间。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h.用在次序语后面。
如:第一,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加劲干;第二,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
i.用在倒装句中间。
如:多么美丽,这一朵朵鲜花。
分号【; 】:表示一句话里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只有一重关系的复句,分句间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
如果分句内部已用了逗号,分号之间必须用分号。
如:白天,战士们坚守着已得的阵地;夜里,战士们向敌人发起新的攻击。
在多重复句内,并列分句之间必用分号。
如:依照客观规律去办事,国民经济就能够均衡地、顺利地发展;违反这些原则,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快不起来。
并列的分句出于分清结构和突出名单的需要,即使分句内部没有逗号,分句之间也可用分号。
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分界处也用分号。
如: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也用分号。
冒号【: 】:用在提示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
运用冒号时要注意其提示范围。
冒号提示的内容的末尾用句号。
如果一个句号前的内容不全是冒号提示的,则这个冒号用得不正确。
如:这种惊人产事实证明:人如果老想着钱,看不到敌人的腐蚀进攻,就会走入歧途,可见这些事实是可以作为活教材的。
(句中冒号只提示到了"歧途",不包括后边,所以用错了。
应把"歧途"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没有特别提示的必要就不要用冒号。
如:他表示:一定要来参加会议。
(冒号应该删去)比赛的结果出人预料:老年队竟打败了青年队。
(冒号应该改为逗号)在句子万分内部,不能用冒号。
如: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
(句中不能用冒号,应删去。
)“某某说”、“某某想”等后边常用冒号。
但有时不想强调提示语,或不直接引述别人的话,则不用冒号而用逗号。
如果“某某说”是在所有引文的后边,“说”后用句号。
引号【“ ” 】: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
引号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
一般用双引号,引文内还有引文,就用单引号。
双引号和单引号反复使用。
直接引用别人的话,用引号;间接引用别人的话,不用引号。
连续引用几个文段时,每段开头都要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用后引号。
引号的作用主要有:a.表示引语引语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
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
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
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使用引用时,引文末尾标点的位置要注意。
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点号放在引号里边。
如果引用的内容是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引文没有独立性,引用部分末尾不用点号(问号、叹号可保留),整个句子该停顿处则停顿,该用何点号则用何点号。
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d.表示否定和讽刺括号【( ) 】: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
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某个词语的叫句内括号。
它必须紧紧跟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被注释的词语后面需要停顿,点号要放在后括号后面。
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带有标点,其最后一个标点(问号、叹句除外)应省去。
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的叫句外括号。
句外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是一句话,那么句末点号应该保留;如果不成句,就不句末点号。
破折号【——】:表示对上文的词语的解释或表示语意某种变化。
破折号的第一作用是对上文进行解释。
这种用法与括号相似。
它们的区别是:括号里标明的语句仅是对上文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读的时候不必读出;破折号标明的语句坚前文的解释说明,同时又是正文的一部分,必须与上下文连读下来。
所以,对上文进行注释要注意到两者的区别,注释部分若是正文,就用破折号;若不是正文,就用括号。
行文中表解释说明通常只用一个破折号引出,这类语句若插在句子中而且较长,可用双破折号,即注释语前后各一个。
破折号的第二个作用是表语意的递进。
这种情况下,通常能看出破折号前后在时间上的推移、在意思上的推进、在空间上的转移、在情节上的变化。
破折号的第三个作用是表语意的转换,批语言表述中一个意思突然转到另一种意思上去,破折号前后不是同一方面的内容。
第四个作用是表示声音的中止、停顿、延长。
另外,破折号还用于连接歇后语,标明文章副标题和词、诗、文的作者及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间。
省略号【…… 】:它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文中的省略部分。
(2)表示列举的省略。
(3)表示思维的进行或跳跃。
(4)表示话语的断续。
(5)表示心情的矛盾,说话的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