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复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物态变化的种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通过对物态变化的复习,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2. 物态变化的种类: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3. 物态变化的特点和条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种类及特点。

2.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

2. 运用实例分析法,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态变化的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回顾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2. 知识梳理: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种类及特点,让学生明确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典型的物态变化现象,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物态变化基本概念和种类的掌握情况。

2.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评估学生对物态变化特点和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科学家或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分享物态变化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者相关设施,实地观察物态变化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八、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物理学教材,提供系统的物态变化知识。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教学视频、动画和实例,丰富教学手段。

《物态变化概念复习》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概念复习》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概念复习》教学设计《物态变化概念复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态变化》这一章在物理教学中属于相对独立的一章,本章的知识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直观、简单常见,虽然九年级学生长时间没有知识反馈,遗忘很大,但是学生感性认识非常多,复习难度应该不很大。

本节课主要以水为线索,复习物态变化的概念。

2、教学目标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复习内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1.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物征。

2.知道物态变化的几种具体形式、产生的条件和吸、放热情况3.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各种现象的分析,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合作和竞争的意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中各种物态变化现象的分析形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助人、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3、教学重难点: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概念的理解,物态变化现象的认识及吸放热情况。

二、选用的教具及准备1、选择教具依据科学的使用教学用具及设备,可以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

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准备:电热水壶、杯子、盘子、冰块、、碘锤、冰冻矿泉水等。

三、教材处理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几种物态变化的复习,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观察和思考相结合,使学生思维清晰、准确,回忆原有的知识储备,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

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学法1、教法①、实验探究法;②、以实验、情景、问题为线索的启发式教学。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六种物态变化现象及其吸热和放热情况。

(2)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3)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热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六种物态变化现象及其吸热和放热情况。

(2)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3)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2. 教学难点:(1)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2)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态变化现象。

(2)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物态变化现象及其应用。

(2)实验器材进行实物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出物态变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六种物态变化现象及其吸热和放热情况。

(2)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活中的热现象,让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进行解释。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物态变化现象,并尝试用物态变化知识进行解释。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物态变化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物态变化知识,总结六种物态变化现象及其吸热和放热情况。

2.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热现象,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进行解释。

3. 思考如何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拓展1. 介绍物态变化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液晶、凝华制冷等。

2. 探讨物态变化在环境监测和保护方面的作用,如雾霾监测、冰川融化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直接输出五、作业布置
在作业布置环节,教师应结合本章《物态变化》的知识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1.基础知识巩固:布置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涵盖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六种类型、热量变化等,确保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掌握。
2.实践应用: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题目,如观察并记录一天中温度变化对物态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章知识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
2.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互评互改:组织学生互相批改练习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探究性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为什么在高山上煮鸡蛋会变得半熟?”“液体沸腾时为什么会有气泡产生?”等。
4.小组合作:布置一些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如共同完成一份物态变化主题的手抄报。
5.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如设计一种新型物态变化实验,或从生活中发现一种新的物态变化现象。
4.组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通过对物态变化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概念及分类2. 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现象在生活中应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态变化的知识。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态变化。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讲解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冻、融化、蒸发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探讨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态变化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态变化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析问题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的课件,直观展示物态变化现象。

2. 实物: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物品,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实物讲解。

3. 教学素材:收集一些关于物态变化的应用实例,用于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物态变化的概念及分类2. 第3-4课时: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 第5-6课时: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4. 第7-8课时:物态变化的应用练习与拓展九、课后作业1. 总结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通用5篇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通用5篇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通用5篇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通用5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改进以往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精选篇1一、问题提出:老师们为物理复习课辛勤劳累,有时候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老师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出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

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道理就在这里,因而也就理所应当地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的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

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途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

例如在复习力的平衡问题时,可以根据解答平衡问题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再进行归纳解答相关几种解法。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1一、单元复习目的(1)、知识目标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物理现象。

3、识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作图。

5、掌握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

6、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

(2)、能力目标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查找有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论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

三、复习内容本章讲述光现象。

重点是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本章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凹镜和凸镜的作用及这些知识的应用。

四、知识梳理五、教学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应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还要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米/秒。

二、基础练习做下面一组填空题: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月亮、烛焰、眼睛和钻石等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太阳、烛焰。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我国古代墨经中记载着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并明确提出了光的直线传播。

3.光在直空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光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三、复习过程(1)、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应用: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我设计的这节《物态变化》单元复习课,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物态变化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各种物态变化现象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在设计上,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结合实例分析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以及各种物态变化现象的识别。

2.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报告单。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兴趣。

3. 实例分析:选取几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其物态变化过程,并解释原因。

5.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进行物态变化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6. 成果分享: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和实验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以及如何识别各种物态变化现象。

2. 活动重点: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合作,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规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物态变化相关的家庭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物理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MsoBodyTextIndent2{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6pt 21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62919890732
LI.MsoBodyTextIndent{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6pt 21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62919890732
c.严冬里,冰冻的衣服晾干了;
d.用久的灯泡的壁变黑,是现象。
e.霜的形成是现象。
(2)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的图像。据图回答:
a.从图中可看出,这种物质应该是(“晶体”、“非晶体”)。
原因是。
b.在线段的AB段,物质是态;在BC段,物质是态;在C点,表示物质。
c.线段CD表示。
d.这种物质的熔点应该是。
(2)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水的沸腾实验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以及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对科学探究中实验设计方法进行训练,用图像法来直观表达实验现象进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物态变化过程,观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各种物态变化过程的区别及联系。
P.MsoBodyTextIndent2{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6pt 21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62919890732
DIV.Section1{page: Section1}DIV.MyFav_1262919890732OL{MARGIN-BOTTOM: 0cm}DIV.MyFav_1262919890732UL{MARGIN-BOTTOM: 0cm}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本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为复习课考虑到学生刚学完这部分知识,对于比较基础的部分知识学生还是掌握的比较好,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62919890732
D.夏天的早上草叶上的露太阳一出不见了
E.夏天冰箱中取出的冰肉上的一层“白粉”过一会消失了
注:指出要判断准确物态变化,关键是找准物质的初态和末态,根据物态变化关系图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6.课堂测练。
(1)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
a.天冷时人们从嘴里呼出“白气”是现象;b.清晨,小草的叶Fra bibliotek上有“露水”;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62919890732
具有制冷作用;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只能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发生;
必须不断从外界吸热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
5.通过几个具体实例教会学生如何物态变化。
通过具体例子:
说出下列实例中的物态变化:
A.烧开水时冒“白气”
B.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出现先湿后干的现象
C.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P.MsoBodyTextIndent{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6pt 21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62919890732
DIV.MsoBodyTextIndent{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6pt 21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62919890732
《物态变化》复习教学设计
DIV.MyFav_1262919890732 P.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62919890732
e.在EF段,表示该物质。
f.A至C段的过程叫做,需要热量;D至F段的过程叫做,需要热量。
(2)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资源
蜡烛火柴试管铁架台玻璃酒精灯烧瓶
四、教学设计思路
五、教学流程
1.通过三幅水的三种状态的图片(冰山图、流水图、热气腾腾的咖啡图),引出物质存在的状态并由此引出物态变化。
以问答的形式引出各种物质都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指出这三种状态可以发生变化,通过讨论得出物质状态要发生变化肯定是温度出现变化。
DIV.MsoBodyTextIndent2{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6pt 21pt;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62919890732
学生只是对物态变化的判断以及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把握得不是太好。所以我预设:本章的复习,主要是理清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对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进行重点强调,并教会学生判断物态变化的技巧。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复习设想达到如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和各种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能列举生活及自然界中六种物态变化的实例,特别是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相关现象。
2.通过3个演示实验得出三态变化关系图。
(1)通过观察点燃的蜡烛得出
(2)通过观察加热试管中的水,水沸腾后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板又变成小水滴下落得出:
(3)通过观察对烧瓶中的碘粒加热看到紫色气体,等冷却后看到烧瓶壁变乌黑得出:
(4)由上述情况得出物态变化关系图如下:
3.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重温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及熔点等重点知识。
这一环节,我设计通过展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多媒体课件,通过用图像法来直观表达实验现象进行训练。
4.展示沸腾实验的多媒体视频片段,同时演示用棉签蘸酒精观察蒸发现象,归纳总结出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名称
蒸发
沸腾
区别
只在液面发生缓慢汽化现象;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要从周围物体和自身内部吸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