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例内镜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体会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良性息肉,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体会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良性息肉,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体会洪伟勤;王小忠;彭启全;黄耀奎【摘要】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良性息肉(腺瘤样或增生性),癌前期病变和早期癌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于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医院行ESD术的100例术前活检病理等证实为食管,食管胃结合部,胃,结肠,直肠息肉(腺瘤样或增生性),不典型增生或早期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ESD手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安全性和疗效。
结果本组100例患者包括消化道息肉(腺瘤样或增生性)81例,不典型增生15例,早期癌4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23~87(62±12)岁。
直肠病变12例,结肠病变54例,胃病变22例,胃食管结合部病变4例,食管病变8例。
病灶直径0.5~4.0cm。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内镜下切除手术(1例穿孔较大行腹腔镜下修补),手术时间10~110(中位数38)min,出血量0~40(中位数5)mL。
其中术中穿孔3例,术中出血4例,术后迟发性出血3例(通过保守治疗痊愈)。
100例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有一例复发(低位直肠腺瘤并中度非典型增生,病灶大),后经外科手术治愈,余无复发或转移病例。
结论只要掌握合适的病例,ESD治疗消化道息肉(腺瘤样增生性),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inthe therapy of benign gastrointestinal polyps (adenomatous or hyperplastic), pre-cancerous lesions and early cancer. Methods Clinic datas were collected retrospectively in 100 patients with a preoperative biopsyconfirmed the esophagus,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stomach, colon, rectum polyps (adenomatous or hyperplasia), atypical hyperplasia or early cancer, who underwent ESD surgery in Affiliated Shantou Hospital of Zhongshan university 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3. Evaluat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ESD surgical therapy in gastrointestinal polyps, precancerous lesions and early cancer. Results Of the 100 patients, including 81 cases of gastrointestinal polyps (adenomatous or hyperplastic), 15 cases of atypical hyperplasia, 4 cases of early cancer. 54 males and 46 females, age range from 23 to 87 (62±12)years. Rectal lesions in 12 cases, 54 cases of colon lesions, 22 cases of gastropathy, 4 cases of the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lesions, 8 cases of esophageal lesions. Lesion diameter was 0.5-4.0cm. All patients successfully received endoscopic resection (one case with large perforation received laparoscopic repair). The operation time was 10-110 (median38) mins, the blood loss was 0~40(median5)mL. Intraoperative perforation in 3 cases, blood loss in 4 cases, 3 cases of delayed bleeding (conservative treatment cured). 100 patients received follow-up of 1-12 months, one case which get recurrence (low rectal adenoma with moderate atypical hyperplasia) received surgical cure, no other cases of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Conclusion For the appropriate cases, ESD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polyps (adenomatous or hyperplastic), precancerous lesions and early carcinoma was painless, faster recovery, fewer complications. It was effective, safe and can provide the pathology datas.【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3(000)019【总页数】3页(P58-59,60)【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消化道;癌前病变;息肉;早期癌【作者】洪伟勤;王小忠;彭启全;黄耀奎【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医院普外科,广东汕头 515031;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医院普外科,广东汕头 515031;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医院普外科,广东汕头515031;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医院普外科,广东汕头 515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在日本,ESD较早用于临床,且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早期高位胃癌内镜诊断体会

I 周殿元 , 富星 纤雏结肠 镜的临床应用 德
出版 社 .9 7 9 18 17一I8 9 2 赵 冬 立 冬 菊 , 学 芙 . 胡 陈 等 结 晒 黑 变病 3 8例 临 床 分 析 中 华
液分泌增加 ,并 使肠 上皮细 胞产生较多 的组织相 容性复合 体,增加 巨噬细胞 的活性及趋化 眭,使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加强 , 引起结 直肠黑变病 2 .内镜 表现 :结肠黑变病 内镜下见肠粘膜 呈黑褐色改 变。根据粘膜色素沉着的深浅 不同, 可分 为 3度 : 度呈 浅褐 I 色, 豹皮 , 似 隐窝无色素沉着 , 巴滤泡上有不对称 的乳 白色 淋 斑点 ,病变多发生在 盲肠等某一段肠 粘膜上,血管纹理 隐约
滥用 是 引 起 N C的 主要 原 因 ~ 大 剂量 蒽 醌 类 药 物 可 使 肠腺 粘
可见 ,色素沉 着的肠粘膜 与无色 素沉着 的肠牯 膜分界不清 楚 ;l I度暗褐 色, 在暗褐色牯膜间有乳 白色线条状粘膜 , 色素 沉着区牯膜血 管纹理 不易见到 . 此型 多见于大部分肠牯膜的 色素沉着 ; I度呈深褐色 . I I 在深褐色粘膜 间有细小线条状或 斑点状粘膜 , 牯膜见不到血管纹理 , 此型多见于全结肠 结肠
l 一般资料 : 5年经 内镜 近 活组织检查 、 上消 化道气钡 双重对 比造影及手术病理确诊 2 6例早期 高位胃癌,男性 2 3 例, 女性 3例 , 女之 比为 7: 。年龄 2 男 16 5~7 6岁 , 平均 5 6
作 者 单 位 :3 60 四 川 省仪 陇县 ^ 民医 院 消 化 科 670
粘膜 粗糙 ,片状 红 斑及 剥脱 样 充血 。 Ⅱ c+Ⅲ型 4例 ,占
维普资讯
患者 发生 MC
内镜医师进修个人总结报告个人工作总结2篇

内镜医师进修个人总结报告个人工作总结内镜医师进修个人总结报告个人工作总结精选2篇(一)近期在内镜医师进修工作中,我有幸参与了多个病例的诊治和手术操作,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和经验。
在此,我对这段时间的工作进行个人总结报告。
首先,在病例的诊断方面,我运用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准确地判断了肿瘤的性质和位置,为病人提供了清晰明确的诊断结果。
并且,在病情评估上,我能够综合考虑各项检查结果,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危险性,并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其次,在手术操作方面,我具备了熟练的技术和严谨的操作态度。
我注重术前准备工作,确保手术器材齐全,准备充分。
在手术中,我能够熟练地操作内镜设备,准确地掌握手术步骤和要领。
同时,我注重与团队协作,保持与助手和护士的良好沟通,确保手术进展顺利。
此外,我还积极参与了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不仅通过阅读文献和参加学术会议提升了自己的学术水平,还与同行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通过这些学术交流和合作,我广泛了解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动态,为自己的临床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总的来说,我在这段时间的内镜医师进修工作中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
然而,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例如,在团队协作方面,我需要更加注重与助手和护士的沟通和合作,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此外,我还需要加强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水平和技术能力。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内镜医师进修个人总结报告个人工作总结精选2篇(二)我是一名内镜医师,最近完成了一段为期一年的进修培训。
在此期间,我参与了各种内镜检查和治疗,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学习了新的技术和流程。
以下是我个人总结的报告。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和培训机构,他们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内镜医学领域,技术和工具的不断更新意味着医生必须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发展。
通过这段进修期,我能够学习和掌握最新的内镜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临床工作中。
联用"黛力新"治疗慢性胃炎110例体会

米 3 赖文 瑶 . 非 司 酮 在 异 位 妊 娠 腹 腔 镜 手 术 前 应 用 观 察 . 东 医 学 院 学 报 , 06,4 广 20 2
( :0 . 6) 6 3
学导报 ,0 0 7 1 ) 4 4 . 2 1 , (2 :7— 8 5 王立群 , 赵静 . 张丽 芬. 垂体后 叶素 在腹腔 镜 下 子 宫 肌 瘤 剔 除 术 中 的应 用 . 东 医 药 , 山
哌噻 吨 ” 小 剂 量 “ 利 曲 辛 ” 合 剂 。 与 美 的
人 民卫 生 出 版 社 ,00 20 .
月收治患者 I0例 。其 中男 5 1 9例 , 5 女 1 例 , 腹 不 适 、 腹 胀 、 饱 、 气 、 心等 上 上 早 嗳 恶 消化不 良症状 合 并有 抑郁 、 焦虑 情 绪 的 7 5例 按 就 诊 先 后 顺 序 随 机 分 为 两 组 , 治疗组 5 5例 , 照 组 5 对 5例 。 两 组 年 龄 、
组有效率为9 3 , 27%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Q0 ) 1 。结论 : 合 黛力新 ( 联 氟哌噻 吨 关利 曲
辛) 治疗慢 性 胃 炎伴 焦虑 抑 郁 的疗 效优 于
有统计学意义( 00 ) P< . 1 。结果见表 l 。 不 良反 应 : 疗 前 后 两组 患 者 均测 定 治
立新 ” 晨服 l片 , , l 日, 疗程 均 为 4周 , 比较 两组 患者 临床 疗 效 。结 果 : 4周后 治 疗
疗效评定标 准 : 痊愈 : ① 临床症 状消 失; ②显效 : 临床症状明显 改善 , 如重度变 为轻度 ; ③有 效 : 临床症 状改 善 ; 无效 : ④
性别无明显差异。 人组标准 : 年龄 4 6 , 0— 5岁 上腹部饱 胀 不 适 、 气 、 心 等 可 伴有 失眠 、 忆 力 暖 恶 记 下降 、 虑 、 焦 抑郁 等 自觉 症 状 , 经 系 统 检 神 查 无 局 灶 神 经 体 征 , 有 病 例 均 行 胃镜 检 所 查 诊 断 为 慢 性 胃炎 。 参 考 文 献
内镜治疗对早期大肠癌的治疗意义

内镜治疗对早期大肠癌的治疗意义【摘要】目的:探讨内镜治疗对早期大肠癌的治疗意义。
方法:通过对我院经治的32例结直肠癌前病变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统计患者的一次手术成功、术后肿瘤复发、中途转外科等治疗情况;以及创面出血、肠穿孔、局限性腹膜炎、瘢痕性肠腔狭窄、平均输血量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在本组中有45例一次手术成功,达88.23%,2例术后肿瘤复发而外科手术治疗,有2例因术后出血中途转外科手术,2例术后病理报告示手术切缘有肿瘤细胞,追加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占11.76%;在并发症方面,有3例出现创面出血,达5.9%,无一例出现肠穿孔、瘢痕性肠腔狭窄,1例出现局限性腹膜炎,达2%,平均输血量为25.3±5.0ml。
结论:内镜治疗对早期大肠癌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切除完整、残留率低、出血少等优点,可以作为早期大肠癌治疗的标准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并推广。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早期;大肠癌【中图分类号】r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008-0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是一种消化道肿瘤在内镜治疗方面重要发展,是治疗源自黏膜层、黏膜下层病变的消化道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因为具有操作方法简便,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等优点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
笔者就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早期大肠癌的治疗中的应用做相关的研究,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欧美国家的恶性肿瘤相关死亡谱中大肠癌位列第二,在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近年来明显升高。
由于绝大多数大肠癌是由腺瘤型息肉癌变的,因而对癌前病变进行早期发现和治疗就可以预防大肠癌的发生,有报道使用内镜普查并摘除息肉可使大肠癌的死亡率降低90%以上(1)。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是近年来发展的内镜治疗新方法。
常用来治疗无淋巴结转移的消化道早期癌及广基息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10例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l 1 2・
中国现代药物应 用 2 0 1 3年 2月第 7卷第 3期
C h i n JMo d D r u gA p p l , F e b 2 0 1 3 , V o 1 . 7。 N o . 3
2 . 3 . 4 用药的护理 及健康 指 导 患者 的治疗 多选 中、 小剂 量的糖皮质激 素 及免 疫 抑 制剂 , 治 疗过 程 中 可能 出现 高 血 压、 糖尿 病、 电解质 紊 乱、 消 化道 溃 疡、 骨 质疏 松 、 肝 功 能 损 害、 口腔溃 疡 、 骨髓抑 制等 不 良反应 , 应 根据患 者用药 情况 , 监测 血压 、 血糖 、 电解 质、 肝 肾功 能及 血尿常规 , 如有变化 及 时通知 医师并 做好相应的护理 J 。指导患者遵 医嘱按时 、 足 量服药 , 不可随意停药或增减剂量 。
参考 文献
【 1 ] 刘宝丽, 孙爱芹, 刘丽. 干燥 综 合 征 的护 理. 齐 鲁 护理 杂 志 ,
2 0 0 3 , 9 ( 4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 8 0 .
出院指导对预防复发和并发症起着 至关重要 的作用 , 护 理人 员需要 反复强调相关的保健知识 , 告知 患者注意 口腔卫
生, 防止 口腔细菌增殖 , 养成饭后漱 口或刷牙 的习惯 , 选 用软
探讨 经肝 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 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 1 1 0 例肝癌介 入治疗 的患 治 疗效果满 意。结论 通 过心理 护理 , 患者术后 恢复好 , 心 理护理
【 关键 词】 肝癌; 介入治疗 ; 护理
肝 癌是 我国常见 的恶 性肿 瘤之 一 , 严 重危 害人 类 的健 的不 良反应 , 详细向患者介绍介入治疗 的原理及 该疗 法具 有 微创 、 安全、 不破坏组织结构 和生 理功能特 点 , 介绍 同种患 者
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

床 中有 着 较 为 广 泛 的 应 用 。 目前 E D 已 被 成 功 地 S 应 用 于 胃 、 管 以 及 结 直 肠 等 早 期 消 化 道 肿 瘤 的 治 食
疗 中。 1 E D 在 早 期 胃癌 中 的 应 用 S
的根 治措施 , 越 早 期 的 病 灶 根 治 率越 高 , 早 期 而 故
效 的内镜下 微 创 治 疗早 期 消化 道 肿 瘤 的方 法 。行
E D 治 疗 之 前 先 行 超 声 内 镜 等 检 查 判 断 病 灶 浸 润 S
深度及 有无淋 巴结 转移 。治疗 前 , 者需 做 好 充分 患
胃肠 道 准 备 。治 疗 时 . 行 内 镜 下 色 素 染 色 等 方 法 先
诊 断 和 治 疗 是 改 善 患 者 预 后 的 重 要 手 段 之 一 。 对
E R 和 E D 最 早 被 应 用 于 早 期 胃 癌 的 治 疗 M S
中, 因此 该技术 在 治疗 早期 胃癌 方面 较 为成 熟 。 由 于 E MR及 E D均为局 部微 创 治疗 , 肿瘤 的浸 润 S 故 深度及 是 否有 淋 巴结 转 移等 已成 为是 否 可 行 该 项 治疗 的 关 键 因素 。Goo a等 对 52 5例 经 手 术 td 一 6
于一些 早期无 转移 肿瘤 患 者 , 论 上行 局 部切 除 即 理
可 达 到 治 疗 目的 , 传 统 外 科 手 术 治 疗 对 于 这 些 患 行 者 而 言 已 属创 伤 过 大 , 称 之 为 “ 治 疗 ” 被 过 。 近年 来 , 着 消 化 内镜诊 治 技术 的 不 断 发 展 , 随 出 现 了经 内 镜 黏 膜 下 剥 离 术 ( S 等 一 系 列 安 全 有 E D)
110例鼻内窥镜下经口腺样体切割术后体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52 ・ 6
Meia Ifr t nS co f prteS r r.u .0 7 V 1 0 N . dcl n ma o et no eav ug y Jn2 0 . o. . o6 o i i O i e 2
10例 鼻 内窥镜 下经 口腺 样 体 切 割术 后 体 会 1
李 玉杰 , 春红 , 炜 , 赵 黄 于敏 , 晓娜 , 军胜 李 连
( 州市中心 医院耳鼻喉科 , 郑 郑州 4 00 ) 5 0 7
摘要: 目的
探 讨鼻 内窥镜 下经 口 路腺 样体 切 割术 的疗 效 及 手术 技 巧 。方 法 10例 患者 均 在鼻 内镜 径 1 娴熟 的内镜 操 作技 术 和 经 口径 路腺 样 体切 割 结合 起来 , 腺样 体 切 除手 术具 使
腺样体肥大是引起儿童分泌性 中耳炎 、 鼻窦炎 、 阻
塞性 睡眠 呼吸暂 停 低 通气 综 合 征 的主要 病 因 , 同时还 可导致 颌 面部 发 育障碍 及发 育迟缓 。一经 确 诊应 尽早 施行 腺样体切 除术 …传统 的手术方法 是用 腺样体 刮匙 经 口切 除 。19 97年 国外 有 学 者 首 先 报 道 了应 用 电 动切割 吸引器 经 鼻径 路 内镜 下切 除腺 样体 , 因其 可 操 作 性不强 , 临床 上一 直没得 到广 泛认 可 。我科 20 04年 1 0月 ~ 0 7年 1 开展鼻 内镜下 经 口切 割 腺样体 10 20 月 1
下经 口 软腭 向上牵 拉 明视 下行腺 样体 切割吸 引 。结果 术后 观 察 6~ 4 月 , 部病 例经 一次 手 术术 前症 将 2个 全 状均消失 , 后无复 发 。结论 术 有 直观 、 安全 、 底 , 彻 且不 易损伤腺 样体周 围组织 等优 点 。 关键 词 : 窦 内窥镜 ; 样体 ; 鼻 腺 切割 中图分类 号 : 7 5 0 1 R 6 .4 文献标 志码 :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0例内镜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体会发表时间:2018-10-01T20:28:05.78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7期作者:陶祥波单国梅王立民[导读] 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运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诊断符合率高,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山东省成武县人民医院山东菏泽 274200摘要目的:探讨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临床价值,为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10例疑似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行内镜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将两组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
确诊患者在内镜下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记录。
结果:32例患者经病理检查为阳性,内镜检查30例阳性病例,2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93.75%;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23例阳性病例,9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71.875%;两种检验方式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53.8±5.4)分;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85.1±6.5)分;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运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诊断符合率高,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内镜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治疗消化道肿瘤分为腺癌和鳞癌,其中鳞癌较为常见,生存率较低。
相关调查显示,消化道肿瘤患病率仅次于肺癌,位列癌症第2位。
及早发现、确诊及治疗是提高消化道肿瘤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关键因素。
内镜主要用于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工作中。
采用内镜技术取标本检测分子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力推动了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为探究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本院对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0例疑似消化道肿瘤患者给予内镜诊断及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10例疑似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均出现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部不适、间断或经常性腹泻、大便颜色改变、便血,部分患者伴有疲惫、乏力、气短等症状。
排除精神障碍、沟通障碍患者。
其中男59例,女51例;年龄分布为22~76岁,平均43.9岁。
对患者先后行内镜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最后行病理检查确诊。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为批准,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1.2.1诊断方法患者于同1天行内镜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采用消化道内镜对患者黏膜层、黏膜下层、黏膜肌层、浆膜层及固有肌层等进行扫描,发现可以病变处,在扫描过程中需保证筛查无盲点、检查视野清晰可辨等。
发现可疑病变后利用色素内镜对肿瘤大小、形状及范围进行定量检查,同时对检查结果进行进一步确认。
利用放大内镜将消化道黏膜放大,对表面微小及浅表处的早期肿瘤进行观察,主要观察小凹排列是否整齐、黏膜表面结构是否规整及血管网的形态特增等,以区别良性及恶性肿瘤,利用超声内镜对肿瘤恶性程度进行预测及分期。
采用五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进行诊断,甲胎蛋白的测定采用ELISA定量法,AFP参考标准液为1、5、50、100μg/L,试剂盒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三叶科技公司提供,运用酶标仪进行比色。
癌胚抗原采用ELISA定量法进行测定,参考标准液为0、5、10、40μg/L等,试剂盒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三叶科技公司提供。
血清铁蛋白的测定采用ILISA定量法,参考标准液为0、10、50、400μg/L等,试剂盒为美国Burlingame公司提供的原装试剂盒,被测血清20μg/L,加入SF板条,每孔加入约100 μL酶结合物,摇晃均匀后放置于室温中,1h后加入TMB显色。
采用二步定性法对消化道癌抗原进行测定,酶联免疫测定试剂盒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三叶科技公司提供。
唾液酸的测定采用SA快速比色法,试剂盒由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提供,标准液及被测血清各0.1mL,加入4mL测定液,维度为100℃,放置20min后,冷却30min,离心去上清进行比色,并计算血清SA含量。
1.2.2治疗方法术前采用超声内镜对患者病变大小、浸润深度进行准确估计,注意是否存在多发性癌灶。
对病变表面无明显溃疡的早期黏膜层癌性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以达到完全切除。
肿瘤细胞局限与腺体基底膜或黏膜固有层可患者行内镜下病变部位黏膜切除术。
对病变范围较大、耐受度较差的患者行内镜下多次分割局部切除法,在2周内完成整个治疗,避免手术部位瘢痕形成影响再次切除,将切除的黏膜送至实验室进行病理检查。
1.3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内镜判断标准:内镜下可见胃、食管、结肠黏膜糜烂、溃疡、粗糙不平、局部黏膜颜色改变、有凹陷性或隆起性病灶,色素内镜检查出现染色。
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查阳性标准:甲胎蛋白>30μg/L;癌胚抗原液>15μg/L;血清铁蛋白男性>220μg/L;女性>138μg/L;唾液酸>600μg/L。
对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采用生活质量评分(QOL)进行评估,分数越高则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疗效判定标准:CR:肿瘤完全消失,持续时间为4周以上;PR:肿瘤面积缩小一半以上,长径缩小30%以上,持续时间为4周以上;SD:肿瘤面积及长径缩小不明显;PD肿瘤面积及长径增大,出现新病灶。
总有效=CR+PR。
1.4统计学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种诊断方法符合率比较32例患者经病理检查为阳性,内镜检查30例阳性病例,2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93.75%;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23例阳性病例,9例漏诊,诊断符合率为71.875%,两种检验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3791,P=0.0204)。
2.2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53.8±5.4)分;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85.1±6.5)分;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527,P=0.0000)。
2.3治疗效果比较32例患者经内镜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其中CR10例占31.25%,PR12例占37.50%,SD例占15.625%,PD5例占15.625%,总有效率为68.75%。
3讨论近年来,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寻找灵敏性及特异性较高的诊断方法是防治肿瘤的重要因素,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
早期消化道肿瘤特征不明显,镜下表现隐匿,诊断非常困难。
新型内镜的开发及应用有效提高了早期肿瘤诊断及治疗的可能性。
在本组研究中,诊断使用了普通内镜、色素内镜、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超声内镜。
普通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中主要起筛选的作用,采用普通内镜可较快完成消化道检查,快速明确正常与异常,及早发现肿瘤的可疑病变。
在检查过程中需遵循内镜操作的规范,帮助患者做好检查的提前准备工作。
色素内镜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具有定性作用,同时可对肿瘤的边缘、大小、形状及范围进行定量。
本组研究中,对于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先采用常规内镜进行仔细筛查,借助色素内镜、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对肿瘤的质与量进行全面诊断,并进一步评判内镜治疗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本组研究中,采用五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综合阳性率为71.875%,与内镜诊断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内镜下诊断消化道肿瘤准确率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内镜治疗主要包括内镜高频电流治疗、内镜微波凝固治疗及内镜激光治疗。
高频电流治疗是采用500kHz左右的高频电流使局部组织蛋白质干燥、变性、凝固坏死,当温度在0.1s迅速升高至100℃时,可产生气化放电从而将肿瘤及坏死组织切除,电流通过组织时产生的温度变化与组织断面的面积呈反比,与通过组织的通电时间、电流量呈正比。
内镜微波凝固治疗是以人体组织作为热源,将电磁波频率介入激光与高频电之间的微波作用于病变组织,在小范围内产生高温达到凝固治疗的目的。
凝固过程较安全,且可对肿瘤进行直接破坏,有利于肿瘤的治疗。
内镜激光治疗利用激光照射机体表面的振东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使细胞及组织温度升高,根据温度升高程度使照射组织水分蒸发,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组研究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内镜治疗方式进行手术,对病变表面无明显溃疡的早期黏膜层癌性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以达到完全切除。
肿瘤细胞局限与腺体基底膜或黏膜固有层可患者行内镜下病变部位黏膜切除术。
对病变范围较大、耐受度较差的患者行内镜下多次分割局部切除法,在2周内完成整个治疗。
患者治疗效果较好,无死亡病例,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为68.75%。
综上所述,内镜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运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诊断符合率高,有利于迅速制定治疗方案。
内镜治疗消化道肿瘤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傅泽坚.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J].中国医学创新,2015(13).[2]章欢,龚锦文.消化内镜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4).[3]朱凌音,李晓波.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07). 作者简介:陶祥波,男(汉),山东省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本科,现工作单位山东省成武县人民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
单国梅,女(汉),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现工作单位山东省成武县人民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
王立民,男(汉),临床医学,本科。
现工作单位山东省成武县人民医院消化科,主治医师。
(署名备注:三位作者对本文贡献相同,为并列第一作者,特此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