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合集下载

2022年河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2年河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2 年河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第一部分(20 分)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罕坝, 位于河北省最北端, 这里的百万亩林海堪称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 人工林,阻挡着南侵的风沙,是护卫京津的生态屏障。

这里是“水的源头、云的 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春天,群山抹绿,雪映杜鹃;夏天,百花烂漫, 林海滴翠;秋天,赤橙黄绿,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 ___________。

三代 育林人的青春与汗水抹去了(hu āng mò)与森林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

塞罕坝是 一座书写人力奇迹的丰碑,镌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密码。

(1) 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2 分) ① (hu āng mò) _________②逾越_________(2) 在上面文段横线空缺处,填入一个符合语境的四字词语。

(l 分)【命题解读】河北考查生字词,往往结合河北地域的材料,以情境设题。

【答案】(1) ①荒漠 ②y ú yu è (2) 银装素裹 (也可借用《湖心亭看雪》中的 词句“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也可联想到其它成语“千里冰封”“天寒地 冻”等,切不可再出现 “雪”字)2.阅读下而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每空 1 分,共 5 分)【甲】“蒹葭苍苍,_________。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 游从之,_________。

”所写的是一些事物、一种情境,而所表现的却是一种情致。

【乙】李白的诗里有一种豪迈之气。

他偏好那些宏大的、 壮观的物象,如大鹏、 沧.海.、长风..、雪山等,构成了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丙】雨中登香山,水秀山青, 除了密林深处间或有小鸟调啾声外,几乎是万籁 俱寂。

此时此地我心中溢满了诗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不足为外人 道.也.。

(1) 请在甲段文字空缺处填上相应的诗句。

2020年北京市初三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

2020年北京市初三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

2020年各区一模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2020 东城一模】(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共5分)【甲】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望岳杜甫西岳①崚嶒②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③入谷无归路,箭栝④通天有一门⑤。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注:①[西岳]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

②[崚嶒(líng céng)]形容山势高峻。

③[车箱]华阴市西南二十五里有车箱谷,深不可测。

④[箭栝(guā)]指华山箭栝峰,“箭栝”原意为“箭的末端”。

⑤[一门]此处指南天门。

8.这两首《望岳》分别创作于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时期,写出了岱宗和西岳的共同特点是①。

与甲诗表现出的诗人②的人生态度相比,乙诗则更多地表现出诗人的失意与彷徨,这一点从乙诗中③等词语可以感受到。

(3分)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诗“齐鲁青未了”一句,从近观的视角描绘了苍翠山色,表现了岱宗的地理特点和诗人的独特体验。

B.甲诗最后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登临绝顶之后的真实感受,表现了他的心胸和气魄。

C.乙诗首联紧扣诗题,把西岳主峰比喻为站列的儿孙,生动地描写了西岳的外观,也切合仰望西岳之意。

D.乙诗颈联以“车箱”“箭栝”等地名巧妙入诗,突出了西岳之“险”与攀登之“难”,也暗示了诗人人生的坎坷。

答案:8.答案示例:①高大巍峨②昂扬向上③无归路 (共3分。

共3空,每空1分)9.答案:D(2分)【2020 西城一模】(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9-10题。

(共5分)过零丁洋[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这是一首回忆往昔历程抒发爱国情怀的诗篇。

前四句诗人回顾了自己的身世浮沉,既有苦读经书后的仕途成功,又有国难当头时的①;后四句先巧用双关描述自己曾经的苦闷煎熬,再阐明心志,以②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

初三语文晨读材料(04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八月,秋已深了,大风怒吼,把我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翻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的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南边村庄上的一群儿童,欺侮我年老体弱,竟忍心如此当面作“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由于唇焦口干已不能再呼喊,只好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云层墨墨,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子都蹬破了。

因为屋漏,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如麻似的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

我自从安史之乱后,一直睡眠不好,这漫长的黑夜,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如何挨到天亮呢!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安稳如山!啊!什么时候我眼前能耸立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读破,受冻致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一、重点词语1.秋高:秋深。

2.怒号(háo):大声吼叫。

3.三重(chóng)茅:多层茅草。

三,泛指多。

4.挂罥(juàn):挂,缠绕。

罥,挂结。

5.长(cháng):高。

6.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

坳,水势低的地方。

7.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

忍,狠心。

能,如此,这样。

对面,当面。

为,做。

8.入竹去:进入竹林。

9.呼不得:喝止不住。

10.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

11.秋天漠漠向昏黑: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昏黑,渐渐黑下来。

向,接近。

12.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

衾,被子。

13.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裂,使动用法,使……裂。

14.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15.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诗词鉴赏:诗歌的创意解读(含解析)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诗词鉴赏:诗歌的创意解读(含解析)

诗词鉴赏:诗歌的创意解读(共17题)一、复合题(共17题)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列题目。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 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欣赏《诗经》]和小文、小明一起读《〈诗经〉二首》,参与下面两个学习活动。

(1) “荇菜”与“蒹葭”。

参差的荇菜,苍苍的蒹葭,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诗的世界。

请和我们一起,走进诗的现场。

小文:你们发现了吗?两首诗中都反复出现了两种植物那就是荇菜与蒹葭。

我:是的,就拿《蒹葭》来说,“蒹葭”在诗中的出现呈现了这样的规律:。

小明:哦,这就是《诗经》多采用的“重章叠句”的形式。

小文:这种形式会不会显得诗的内容重复、拖沓呢?小明:我觉得不会,因为从内容上说,诗中每一章的意思是有变化的。

比如《蒹葭》中的“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在水之沚”,地点的变化构成了一幅流动的画面。

我:是的,在《关雎》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

这些富于变化的内容使诗意静静流淌。

在朗读《关雎》时,“重章复唱”的形式带给我这样的感受:。

小文:“重章复唱”带来了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富有民歌民谣的“国风”气息!(2) “淑女”与“伊人”。

在采摘荇菜的现场,在兼葭丛生的水岸,浮现了两个美丽的身影,一位是“淑女”,一位是“伊人”,根据“任务指南”自选角度,开展小组研讨,并将研讨结果写在“小组报告”中。

小文:两首诗中的“淑女”和“伊人”,都带给人美的感觉,你更喜欢哪一个形象?小明:我更喜欢内外兼修的“窈窕淑女”。

小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伊人”。

我看不清“伊人”的样子,也不知道“伊人”是谁,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仍然成为了经典名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这是为什么呢?小明:那就让我们组成“伊人”组和“淑女”组,来分别探讨一下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一、重点词语1.秋高:秋深。

2.怒号(háo):大声吼叫。

3.三重(chóng)茅:多层茅草。

三,泛指多。

4.挂罥(juàn):挂,缠绕。

罥,挂结。

5.长(cháng):高。

6.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

坳,水势低的地方。

7.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

忍,狠心。

能,如此,这样。

对面,当面。

为,做。

8.入竹去:进入竹林。

9.呼不得:喝止不住。

10.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

11.秋天漠漠向昏黑: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昏黑,渐渐黑下来。

向,接近。

12.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

衾,被子。

13.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裂,使动用法,使……裂。

14.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15.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

16.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7.沾湿:潮湿不干。

18.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何由,怎能,如何。

彻,通,这里是“彻夜、通宵”的意思。

二、知识点1、主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2、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句诗的意思是: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安稳如山!三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3、赏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句诗的意思是:啊!什么时候我眼前能耸立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读破,受冻致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决心,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4、诗歌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境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答:“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飘转”等词写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境遇之惨做铺垫。

2022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2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2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所有答案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4.答题时,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答题。

5.考试结束时,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1~4题20分)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共3分)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端,这里的百万亩林海堪称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阻挡着南侵的风沙,是护卫京津的生态屏障。

这里是“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春天,群山抹绿,雪映杜鹃;夏天,百花烂漫,林海滴翠;秋天,赤橙黄绿,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__________________,三代育林人的青春与汗水抹去了(huāng mò)与森林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

塞罕坝是一座书写人力奇迹的丰碑,铸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密码。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2分)①(huāng mò)__________________ ②逾越__________________(2)在上面文段横线空缺处,填入一个符合语境的四字词语。

(1分)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每空1分,共5分)[甲]“兼葭苍苍,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____。

”所写的是一些事物、一种情境,而所表现的却是一种情致。

[乙]李白的诗里有一种豪迈之气。

他偏好那些宏大的、壮观的物象,如大鹏、沧海..、长.风.、雪山等,构成了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丙]雨中登香山,水秀山青,除了密林深处间或有小鸟啁啾声外,几乎是万簇俱寂。

此时此地我心中溢满了诗意。

中考语文专题7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7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解析版)

诗歌鉴赏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袭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⑥。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

②吴:地名。

③馀:同“余”。

④中夕:半夜。

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

⑥垠:边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答案】1.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2.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

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附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附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加点的词;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下者飘转沉塘坳...3公然..抱茅入竹去4长夜沾湿何由..彻.2、翻译句子;1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3、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3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4、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7、把你积累的有关杜甫的情况写在下面; 二、阅读探究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8、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诗;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当时人称;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9、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10、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11、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212、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把你认为很有名的句子写出至少四句来;不是同一首的,还要注明出处,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12三、阅读拓展岁暮到家归信吟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13、岁暮到家一诗化用了孟郊游子吟里的诗句;请指出诗人是如何化用的;14、归信吟秉承诗人一贯的表现苦吟的诗风;本诗的语言表达就很有特色,如“泪墨”一词就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请结合诗意写出你对“泪墨”的理解;15、请你用细腻的笔法,丰富的想象,描写出作者岁暮到家时母子相见时的情景;16、都是思念亲人的诗,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四、中考在线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两题;兰溪棹歌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注棹zhào歌:船歌;1、“越中山色镜中看”中的“镜中看”三字极富韵味,它启发读者去想像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请作描述;2、“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赏析;课后检测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风怒号 2.三重茅 3.挂罥 4.塘坳 5.布衾6.广厦 7.大庇 8.突兀 9.唇焦口燥 10.沾湿二、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八月秋高风怒号______2.卷我屋上三重茅___ 3.高者挂罥长林梢_____4.俄倾风定云墨色____ 5.布衾多年冷似铁____ 6.骄儿恶卧踏里裂_____7.长夜沾湿何由彻_____8.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三、填空、默写;1.杜甫,字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诗人;自称少陵野老,因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员外郎,故世称_________;2.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四川,在_______西郊浣花溪旁建了这座“茅屋”,后人把这里叫做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提示,默写学习过的杜甫诗歌中的名句;1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望岳2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登岳阳楼3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春望四、除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诗人留下“忧国忧民”的名句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五、整体内容感知1、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 ;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 ,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当时人称;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的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作者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4、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5、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6、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27、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把你认为很有名的句子写出至少四句来;不是同一首的,还要注明出处,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六、点拨:中学生要掌握一定量的课外诗词;1.本诗作者 ,被世人尊称为“”,他的代表作中著名“”、“”写于安世之乱期间;2.全诗先叙事,后 ,既写诗人贫穷的窘状,也表达诗人的博大胸怀;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翻译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一句的.七.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画,再拜涕泗流;”本文中的哪些诗句与王安石的话相照应答:八、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1广泛地遮蔽2沉到池塘水边3公开地,毫无顾及的4如何捱到天亮2、1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回来的时候只有拄着拐杖连连叹息;2布被子用了许多年,又薄又冷,像铁块一样,淘气地儿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3怎么才能得到许多宽敞的大屋子呢这样就可以为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遮风挡雨,让他们都高高兴兴,不管有多大的风雨也像大山一样平平安安;3、1对偶2夸张3比喻4对比4、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5、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6、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7、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当时人称“诗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从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二、阅读探究8、古体诗;少陵野老;杜工部;现实;诗圣;诗史9、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1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1、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任意写出二处即可12、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一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4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等;三、阅读拓展13、“寒衣针线密”化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语言简洁明快,又点明了诗题;14、理解“以泪研磨”“挥泪作墨”皆可;15、答案不统一;可以从“清瘦”“苦辛”“问寒暖”等词语入手,把诗歌不能表达的细节表现出来;16、岁暮到家用白描的手法极力描摹了岁暮到家时,母子相见时的场景、神态,还用细腻的笔触写儿子从母亲的一系列举动上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和牵挂,因此在外游荡却“不敢叹风尘”;归信吟却只用极简练的笔墨道尽了游子的思念之苦;四、中考在线1、溪水平静清澈,倒映着月光山色,摇曳生姿,朦胧缥缈;2、鱼抢春水,涌上溪滩,啪啪蹦跳,看到这一情景,令人荡漾起欢乐之情;课后检测:一略二:1.秋深 2.几层 3.挂,缠绕 4.一会儿 5.布被子 6.睡相不好 7.彻夜,通宵 8.遮蔽,保护1.子美现实主义杜工部2.成都杜甫草堂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3.1会当凌绝顶2乾坤日夜浮3感时花溅泪四: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五:1、古体诗;少陵野老;杜工部;现实;诗圣;诗史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1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2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点拨:学习诗词要联系它的社会背景,从本题就可看出学生对诗词理解的程度;从字里行间把握使人感情;3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4、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6、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任意写出三处即可7、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一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4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六:1杜甫、诗圣、“三吏”、“三别”2.抒情、忧国忧民3.B 4.略5.语意双关,“长夜”既是使诗人难以入睡,凄风若雨的漫漫寒夜;对有“安史之乱”造成的黑暗昏乱的政治局面,正象是造成人民灾难深重的漫漫长夜一样七:安得广……亦足;八:例如: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③……所举例子要与诗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执教:余映潮

教学创意: 以朗读为教学线索。
文言诗歌多角度阅读欣 赏。
丧乱:时势或政局的动乱。 这里指发生在755年至763年唐朝 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叛乱——— “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深 重的灾难,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 转折点。
歌:表示诗歌的一种体裁 --“歌行体”。“歌行”是古 体诗的一种, 多为七言, 形式自由,一般多叙事。
Hale Waihona Puke 度一朗读,知晓内容 (读懂)
八月秋高气爽,忽然狂风怒号,
卷去我屋上的层层茅草。
茅草飞过江去飘洒在江边, 飞得高的挂在了高高的树梢,
飞得低的飘转着沉到塘坳。
南村群童欺负我年老无力,
竟忍心当面作“贼”为“盗”。
公然抱着茅草走进竹林。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了,
我只好回来倚着手杖自己叹息。
角度二
朗读,概说思路 (读清)
第一段:风吹屋破,茅草散失。 第二段:群童抢茅,呼唤不得。 第三段:娇儿受冻,夜雨侵迫。
第四段:思得广厦,大庇寒士。
第一段:写诗人焦急的心态。 第二段:写诗人气愤的心情。 第三段:写诗人凄苦的心境。
第四段:写诗人高尚的心灵。
这首诗写的是:
秋风破屋的情景、茅草被抢的 叹息、长夜沾湿的苦痛、忧国忧 民的情怀。

在卷草破屋的狂风面前,诗人是一 个无可奈何心情愁苦的人。 在公然抱茅的顽童面前,诗人是一 个万般无助内心痛苦的人。 在床头淋湿的漏屋面前,诗人是一 个寒湿交迫心中悲苦的人。 在忧国忧民的思虑面前,诗人是一 个胸怀博大激情奔放希望崇高的人。
不一会大风停息,乌云像墨, 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被子盖了多年冰冷似铁,
娇儿睡相不好,被里也被蹬裂。
床头漏雨,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
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没有
停歇。
自从战乱以后,我就一直忧虑少眠。
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明天!
我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 让天下所有的贫寒士人都有安身之 处,都有欢愉的容颜,即使风狂雨 骤,屋舍也安稳如山。 啊!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高耸的房 屋,即使唯独我的草房被摧垮,我 受冻而死也满足啊!
第一段:起 第二段:承 第三段:转 第四段:合
角度三
朗读,品评人物 (读深)
一段:咬准动词,节奏稍快,表 现狂风袭人的紧张气氛。 二段:有缓有急,表现出诗人气 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三段:读出层次,层层深入地表 现诗人的暗淡心情和沉重忧虑。 四段:读出节奏和气势,读出奔 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