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合集下载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思及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思及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思及赏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思及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1。

茅飞渡一江一洒一江一郊,高者挂罥2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3。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4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5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一床一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6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7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表示多数。

2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3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

4俄顷(qǐng):不久,顷刻之间。

5布衾(qīn):棉被。

6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7庇(bì):遮蔽、保护。

深秋八月狂风呼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层层的茅草。

茅草乱飞,飘散在对岸一江一边。

有些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有些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里。

南村的幼童欺负我年老体衰,当面抢我的东西,径直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口干舌燥也没有用,只好拄着拐杖回来了,暗自叹息。

没多久风停了,天空中乌云漆黑,深秋的天色灰蒙蒙的,马上黑了下来。

我的棉被盖了多年,现在又冷又硬,像冰铁一样。

孩子睡不踏实,把被子蹬破了。

整个屋子一片潮一湿,可是雨还是像下密集地下个不停。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我就缺少睡眠,在这漫漫长夜里,屋漏一床一湿,怎么才能挨到天亮呢。

怎么才能得到上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用来给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居住,让他们个个都展开笑颜,坚固的房子不会因为风雨而动摇,安稳得就像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楼呢,哪怕我的茅屋残破,自己冻死也甘心!【宏愿之美】这首诗写在公元759年,当时陕西发生饥荒,安史之乱未平,杜甫在成都西郊盖起了一座简陋的草堂。

不料第二年八月,突遇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杜甫饱经风雨,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解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解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篇著名的课文,出自唐代诗人杜甫。

本文将对该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背景、主题、结构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等方面。

一、背景介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的是杜甫流亡时期居住在临邑的茅屋,这段时间正值安史之乱,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杜甫本人处于困顿之中,生活艰辛,但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面貌。

这篇诗作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悲惨现实,以及杜甫对自身命运的坚韧态度。

二、主题剖析1. 生活的艰辛:课文以茅屋的破败来象征杜甫困苦的生活状况。

诗中描绘了屋内的贫寒景象,暴露了杜甫的困境。

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表现了贫困者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失落。

2. 乐观向上:尽管杜甫面对严酷的生活状况,但他仍然以乐观的态度来接受和面对。

他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表达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他通过回忆和怀念过去的荣华,强调自己从未忘记宏伟的理想。

三、结构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揭示了杜甫当时的贫穷潦倒的现状,第二部分表达了杜甫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第一部分:描写茅屋的破败情景,包括墙倒屋塌、秋风吹进房间等描写,展示了作者苦难的境况。

第二部分:杜甫通过回忆过去的荣华与富贵,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他希望能够再次拥有宏伟的宅院和美好的生活,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四、表达手法1. 对景写意:诗中通过对茅屋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困顿和社会的不公。

茅屋的破败以及墙倒屋塌的景象,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2. 回忆与怀念:诗中,杜甫使用了大量的回忆与怀念手法。

回忆过去的辉煌以及荣华富贵,强调他从未忘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对比了当下的贫苦,更加凸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豪情壮志:杜甫通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豪情壮志的句子,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他不愿被困境所束缚,憧憬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温暖和庇护。

沉郁顿挫 曲尽其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沉郁顿挫 曲尽其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沉郁顿挫曲尽其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写作背景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描绘了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的茅屋遭遇秋风破坏的情景。

诗中,杜甫以自己的茅屋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生疾苦的忧虑,以及自身处境的无奈和痛苦。

这首诗可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赏析:
1. 描绘秋风破屋的情景:诗的开篇描述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走了杜甫屋顶的几层茅草。

茅草随风飘散,有的挂在树梢,有的沉入池塘。

这里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了风势之大和杜甫焦急、痛苦的心情。

2. 感慨群童抱茅:诗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南村群童欺辱杜甫年老无力,竟然当面做盗贼,抱起草稿走进竹林。

杜甫焦急地呼唤,却无法制止他们。

这部分反映了杜甫在社会动荡时期遭受的困苦和无奈。

3. 描述生活困苦:诗的第三部分描绘了杜甫多年寒似铁的布衾,以及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情景。

诗人长夜难眠,感叹自经丧乱以来睡眠不足,雨脚如麻般不断。

这部分表现了杜甫在逆境中的艰难生活。

4. 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诗的结尾部分,杜甫幻想有朝一日能拥有广厦千万间,庇护天下寒士,使他们不再遭受风雨
之苦。

最后一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杜甫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以及即使自己受冻而死,也要为国家和民生作出贡献的决心。

总体而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杜甫的个人经历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杜甫在逆境中的坚韧和无私奉献精神。

这首诗是杜甫创作中的一篇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赏析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注释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注释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áng):高。

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塘,一作”堂“。

坳,水边低地。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破歌之意即指:被狂风吹破的茅屋。

简单地说就是:秋天被狂风给刮破了。

最是秋风摧残,被风折断摧毁。

最是百虫夜鸣,伤感悲凉的声音,都无一不在暗示着人们一种绝望和苍茫的心境。

此时作者只能够长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何时”二字说明此诗写于作者奔走他乡、寄寓异地之时。

对于广大贫苦农民来说,这个季节确实是最不堪回首的,因为他们刚刚获得丰收,但却没有一件御寒的衣物;他们曾经为过冬积攒了许多食物,却在突然而至的灾祸面前荡然无存。

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重新盖起新房来。

这种情况是常常发生的,因为穷人居无定所,当他们为某一场干旱或洪水而搬迁时,往往就意味着永远失去家园。

因此,秋天就成为了这些贫苦农民的流浪季节。

这里,作者用了两个“何时”,进一步表现了他深深的绝望和伤感。

在茅屋的“安居乐业”中,其实已经蕴含了这种悲哀。

在茅屋完好无损时,它只是暴露在狂风之中,尚且如此,在大雨中坍塌下来之后,它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因此,那些“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的孩子们,才会把“南村群童”看作“大盗贼”。

虽然他们也会听到饥饿的野猫和鼠类的叫声,但毕竟还有余粮度日,并非处于极端的饥荒之中。

在“久旱逢甘霖”的时候,那些虫鸟就会变得无比“猖獗”,反复发出“饥不及此”的哀鸣,所以,虫鸟的哀鸣就成了真正的“安魂曲”。

这些都反映出这些饥饿的动物所处的极端悲惨的环境。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杜甫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底层老百姓的悲惨生活。

这个时候,茅屋之内应该也有着其他的“人间欢乐”。

例如:妻子儿女在屋内忙碌,准备晚饭,招待来客等等。

但这些生活场景都没有出现,因为在风雨交加、天昏地暗之中,甚至连妻子儿女也不知去向。

饥饿的动物和悲惨的人物,共同形成了当时的时代特色。

在此情此景之下,“乐”字恐怕很难体现出来。

“更遭”二字,则将作者的心理活动加以刻画,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一种极度焦虑和忧愁的心理状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

而文学赏析成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去研究的必修课。

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这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文,其独到的鉴赏角度及剖析风格,也非常值得我们读者去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创作背景】: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内容讲解】: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及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及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及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寂寥之感一览无遗。

古代诗人杜甫曾以此为词,
表达了对逆境的沉痛和自我陶醉。

一、正文赏析
1. 描述茅屋。

杜甫笔下,茅屋无华而朴素,简单粗糙却实际稳健;
2. 秋风所破。

秋意逼人,茅屋被寒风所吹,不堪重负,形同破败;
3. 仄令才情。

杜甫神采飞扬,所借仄令为律吉,配合选材得当,文词
精微,借此表现自己沉痛之情。

二、感悟
1. 人生有起伏。

文章所表达的茅屋落寞之感,是对人生的一个自然跨越;也让人们在逆境中体察生命的脆弱;
2. 追求平淡。

平淡,不代表一成不变的单调,而是需要我们调整思想,通过平淡打造人生精品。

我们要追求平淡,保持清醒,拥抱生活中的
点滴;
3. 耐力的意义。

秋风所破的茅屋让人怀念其坚韧的耐力。

人生充满了
波折和坎坷,将耐力应用生活中,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坚持到胜利
的彼岸。

三、总结
茅屋为秋风所破,是杜甫创作中的一首经典诗歌,也是对逆境时刻坚
定信念和锤炼耐力的强有力提示。

我们要珍惜生命,掌握人生,勇于
迎接挑战并克服困难。

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坚持梦想,践行自我,让生命因坚持而更加充实与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所写的一首著名歌行。

杜甫于公元759年年底由甘肃成县来到成都。

第二年的春天,依靠一些亲戚朋友的协助,他在万里桥西、百花潭北的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

从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以来,流转兵间、奔波秦陇的杜甫,总算暂时歇下脚来。

这时,他已经四十九岁了。

可是,好景无多,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

公元761年2月,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充剑南节度、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等使。

崔光远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他以赌博结识杨国忠,走上升官发财的红运。

安禄山攻长安,唐玄宗派他作京兆尹,留守西京,他曾向安禄山投降,后来又跑到灵武,跟上唐肃宗,又变成了唐室的“忠臣”。

他作成都尹不到一个月,东川将段子璋叛乱。

崔光远依靠部将花惊定的力量,协助东川节度使李奂讨平了段子璋。

花惊定部下的滥兵趁机对人民肆行抢劫。

甚至断人手腕,掠取金钏。

崔光远这个毫无学识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杜甫的《百忧集行》说:“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这个“主人”,就指的是崔光远。

这时候杜甫还写了《病柏》《病橘》《枯棕》《枯楠》等诗,托物寄兴,可见他心情的恶劣。

这年八月,恰恰遇到成都平原风雨成灾。

杜甫经营了一年多的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二百年楠树也被拔倒了,他为此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这场灾害还致使“灌口损户口”,威胁到人民的生命。

杜甫写了著名的《石犀行》,讽刺石刻犀牛作为镇江的偶像
是“诡怪”,嘲笑道:“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就在这样时局动荡,诗人遭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这首诗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而且也表达了诗人改造现实的愿望。

“心夺造化回阳春”,这是相传韩愈在杜甫坟前题诗中的一句,尽管这首诗的真伪很成问题,但是杜甫有一颗“夺造化回阳春”的心,确是不假!
全诗一百七十一字,二十三行,可分为三节。

第一节风破茅屋,先从风写起,接着就写它破坏茅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成都平原的农历八月,本是秋高气爽的好节候,却刮起了怒吼的狂风,这是突变。

古人谓之曰“突异”。

狂风一起,诗人首先感到是自己的茅屋遭受侵袭。

一个“我”字是用得很亲切的,为下文的“吾庐”的“吾”字伏下照应之笔。

“三”是个虚数,古人用“三”,有时形容多,有时也可以形容少。

“三家村”表示不多几家的小村
落,“三”就形容少。

这里的“三重茅”,说的是草堂盖得很薄,不多几把
茅草。

因为薄,所以经不起风吹。

“三重茅”是杜甫当年所居草堂的实况,今天的草堂,作为纪念诗人杜甫故居所在的名胜之地,已经看不见他的旧屋了。

“茅飞渡江洒江郊。

”风卷茅草,飞过浣花溪,然后向溪对岸的郊原纷纷下坠,这就是“洒”,“洒”字非常形象。

有的本子作“满”,那就太平庸了。

前人已经把作“满”的本子指为误本。

飞过浣花溪的茅草,下落有三:
第一,“高者挂长林梢。


“长林”,指较高的一些树木。

茅草挂上高树之颠,当然莫望收回了。

第二,“下者飘转沉塘坳。


“沉塘”,指水很深的池塘。

“沉”字作“深”字讲,是形容词,不是动词,茅草是不能沉下去的。

“坳”是洼下的意思。

茅草下坠入深洼池塘,飘转水面,这也莫望收回了。

第三,坠落在溪畔郊野的茅草,似乎还有希望收回,可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诗人在这里把诗的平韵转为仄韵,气氛为之一变。

年满五十、多病体衰的杜甫,对着隔溪南面一伙暴寡凌弱的小子,除了呼喊以外,实在无能为力。

在这里杜甫是运用“邻人相暴,对门相盗”(见《韩诗外传》卷二)这个成语,组成一句,慨叹世风之薄。

在崔光远、花惊定的暴政影响之下,当时的成都,恐怕并不是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

有这样的慨叹,应该是实感。

“公然”以下两句,更补出这样感叹的事实依据,是有说服力的。

描写这一群有意作恶的小子,也非常具体、真实。

这是当时成都社会风俗衰薄的写照。

可有人挑剔说,这反映了杜甫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把公然对面抱走邻居老人屋上茅草的一群小子说成“劳动人民”,不知有何依据?又有人说,杜甫对邻居很不友好。

这也是片面之论。

杜甫的诗里,多次提到他草堂的邻居,从栽花的黄四娘,到盛情款待他的田父,所有“邻翁”“邻里”“邻人”“比邻”“北邻”“南邻”,如此等等,无不写得真实生动,充满着诚挚的感情。

甚至于在《草堂》一诗中,还写到邻居的“旧犬”,“旧犬知我归,低徊入衣裙”。

这多么亲切!能说杜甫不懂得睦邻吗?我们不赞成对古人作品进行这种寻章摘句、吹毛求疵的所谓“分析”。

茅草的三个下落,竟是如此,诗人只好忍气吞声地回去。

“归来倚杖
自叹息。

”“倚杖”写出衰老的形态。

“自叹息”写出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

第一节至此结束。

气氛是很阴暗,情绪是很低沉的。

第二节写秋风破屋的结果,接着上节的风,从风云变幻说起:“俄顷风定云墨色。

”这是雨要来了的征兆。

风虽然定了,可是墨色的云聚集起来了。

“秋天漠漠向昏黑。

”“漠漠”,这里是形容黄昏时细雨初来,天色灰暗,墨色的云很快就酝酿成雨。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天黑了,自然要写到这一夜的睡眠。

先从卧具“布衾”写起。

“多年”,说明了布衾是与杜甫一起饱经忧患的“难友”。

“冷似铁”三个字,写出多年的布衾实在无力再为主人效取暖之劳了。

这七个字充分表现了主人体物之妙,“冷似铁”是现实的感受,“多年”却又道出了他与布衾撇不下的故旧。

穷诗人杜甫,只有这样的布衾!不会睡觉的天真的孩子,为了向铁一般冷的布衾索取温暖,却专把两只脚伸入被里的裂缝乱蹬。

这样写,表面看去好像诗人穷开心,在自我嘲笑,实则是形象化的手法对所遭到的冷遇进行深刻的控诉。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这里写屋漏,正式点出风卷屋茅的结局。

而安排在“布衾”两句之后,寒冻如此,重遭屋漏,用这两句着意烘托屋漏的环境,更增强了屋漏的特殊气氛。

可恶的夜雨又点点如麻,连绵不断。

衾冷似铁,床无干处,秋风破屋的惨剧,达到高潮。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这两句是第二节的结束。

诗人通过这一不眠之夜,追忆到“丧乱”以来的情景。

“丧乱”,包括杜甫从安史叛乱以来,辛苦贼中,流离秦陇,石壕村别老翁,同谷县挖黄独……种种生活经历。

这一年蜀中政局的动荡,当然也在其中。

“彻”是达到天明的意思。

长夜难明,诗人在这里
用“何由”两个字作诘问式的慨叹,他总是希望快一点天亮啊!
写到此,好像山穷水尽了,下面第三节,诗人豁然推开,真够得
上“心夺造化”。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从破屋到广厦,而且是风雨不动,安稳如山的广厦,这是诗人形象思维的突然飞跃。

在这里,诗的仄韵转为平韵,音节上给读者以开阔昂扬的感觉,真有“回阳春”的意味啊!广厦的出现,是用来“大庇天下寒士”的。

“庇”照应上文的“漏”“寒”,照应上文的“冷”。

“寒士”两个字,曾引起一些人的非议,有人认为这是杜甫的偏见,只看到“士”,没有看到在冻饿线上挣扎的广大劳动人民。

我们并不反对杜甫有阶级偏见的提法,不过,只从这里做文章,似近于挑剔字眼。

再说,从杜甫当时遭到不学无术的崔光远之流的冷遇来体会他的心情,为“寒士”呼吁一下,恐怕也未可厚非。

如果把“士”理解为知识分子,封建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在推动历史前进中,也是有贡献的。

唐代诗人,不少属于此类。

“天下
寒士”是广大的一群人,杜甫提出的是这一群体的愿望,所以下文
说:“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上两节所写秋风破屋的种种寒冻悲愁之状,杜甫只把它作为“寒士”遭遇的一种典型感受,到此一笔推开,诗人要求的是解除广大“寒士”的这种痛苦,而不是他自己一个人。

只要千百万“寒士”实现“大庇”的愿望,解除痛苦,尽变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死也瞑目。

这种忘我为人的精神,出现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著作之中,无论如何,是极可宝贵的。

我想,杜甫这样的胸襟、怀抱,作为我们的借鉴和启示,多么值得自豪啊!
诗写到此,又转平韵为仄韵,不仅反映了作者思潮的翻腾,而且用急促之韵结束全诗,表达了作者个人甘受寒冻的决心。

但是,诗人仅仅有这么一个美好的愿望,在那个时代,他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这一愿望怎么才能实现。

诗中连用“安得”“何时”这类疑问词语,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于实现这样美好愿望是空空荡荡、渺渺茫茫的。

这就叫做局限。

事实上,在杜甫那个封建专制时代,这种愿望根本无法实现。

有些人连想也不敢想,因为想了就算不得“安分守己”“安贫乐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