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最著名的诗50首

杜甫最著名的诗50首
杜甫最著名的诗50首包括:
一、《将进酒》
二、《登高》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四、《春望》
五、《望岳》
六、《赤壁怀古》
七、《忆江南》
八、《问刘十九》
九、《江畔独步寻花》
十、《游子吟》
十一、《饮中八仙歌》
十二、《题西林壁》
十三、《古朗月行》
十四、《定风波》
十五、《登金陵凤凰台》
十六、《早发白帝城》
十七、《悯农》
十八、《静夜思》
十九、《破阵子》
二十、《行路难》
二十一、《塞下曲》
二十二、《芙蓉楼送辛渐》
二十三、《采桑子》
二十四、《蜀道难》
二十五、《江南春》
二十六、《菩萨蛮》
二十七、《西江月》
二十八、《江城子》
二十九、《梦李白》
三十、《八阵图》
三十一、《游春》
三十二、《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三十三、《前出塞》
三十四、《归去来兮》
三十五、《江雪》
三十六、《赋得古原草送别》
三十七、《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十八、《登科》
三十九、《饮酒》
四十、《望洞庭》
四十一、《赋得古原草》
四十二、《江上渔者》
四十三、《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四十四、《游山西村》
四十五、《春夜喜雨》
四十六、《少年行四首之四》
四十七、《七步诗》
四十八、《琵琶行》
四十九、《两两相忆》
五十、《汉宫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释及翻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释及翻译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
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
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还有今天我们即将学习到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今天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释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释及翻译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1)秋高:秋深。
(2)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
罥,挂。
(3)长:高。
(4)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坳,水边低地。
(5)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能,如此,这样。
(6)入竹去:走进竹林。
竹,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9)秋天漠漠向昏黑(hè):指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渐近。
(10)布衾(qīn):棉被。
(11)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12)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3)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
(14)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5)何由彻: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彻,通,这里指结束,完结的意思。
(16)安得:如何能得到。
(17)广厦:宽敞的大屋。
(18)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庇,遮蔽、掩护。
(19)寒士:“士”原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20)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21)见(xiàn):同“现”,出现。
(22)号:叫(23)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年级以前杜甫的诗句

三年级以前杜甫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三班级以前杜甫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 学校生3班级学过的杜甫的诗有哪些1、《绝句》——唐代: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1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解释: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1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观察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靠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2、《江南逢李龟年》——唐代: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9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季节又逢君。
解释: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9堂前,也曾多次观赏你的艺术。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3、《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3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解释:长安沦陷,国家破裂,只有山河照旧;春天来了,人烟稀有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发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连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1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索,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4、《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解释: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随着春风在夜里落下,无声的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1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耀。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5、《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1览众山小。
解释:5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终点。
大自然把奇妙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南山北山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统编版初中语文杜甫诗《春望》《月夜忆舍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统编版初中语文杜甫诗《春望》《月夜忆舍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三诗联读:《春望》、《月夜忆舍弟》、《茅屋歌为秋风所破歌》。
2.积累一些赏析诗句的方法。
3.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唐诗是中国诗歌宝库里璀璨的明珠,而杜甫的诗歌则是最耀眼最动人的那一颗。
今天我们就来读几首他在战乱时期创作的诗篇,以此来了解杜甫苦难而伟大的凄惨命运,学习他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二)回顾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
杜甫在世时声名不显,但后世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出示目标1.三诗联读:《春望》、《月夜忆舍弟》、《茅屋歌为秋风所破歌》。
2.积累一些赏析诗句的方法。
3.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四)社会背景安史之乱: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唐朝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叛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五)学习活动活动一:初读三首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读诗要领: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运用舒缓的语速,沉郁的语气读三首诗,感受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
3,读出诗人忧国思亲之感。
指导朗读《春望》《月夜忆舍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助读资料: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757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春望》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阅读答案附译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阅读答案附译文篇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积累与运用 1、解释加点的词。
〔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下者飘转沉塘坳...〔〕〔3〕公然..抱茅入竹去〔〕〔4〕长夜沾湿何由彻...〔〕 2、翻译句子。
〔1〕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7、把你积累的有关杜甫的情况写在下面。
二、阅读探究阅读下面语段,答复下列问题。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8、这首从体裁上说属于诗。
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当时人称。
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
9、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10、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是什么?11、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杜甫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画 面
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 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 情感。
痛惜——————痛心————痛苦 ————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
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 驾炭车 辗 冰辙 。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歇 。
动作描写 运炭的艰难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3.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 “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 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 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 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唐诗二首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 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 会现实,体会诗人情感。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新课导入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 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 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 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
杜甫十大著名古诗

杜甫十大著名古诗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译文秋风急秋气高猿声凄哀,洲渚青沙滩白鸟儿飞回。
落叶一望无际萧萧坠下,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
万里悲秋最恨常作过客,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创作背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作品赏析《登高》的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2、《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古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高一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

高一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1.高一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篇一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高一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篇二关雎(诗经·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古诗赏析之十一:《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①承接题目,写春日远望所见的总印象。
②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①花朵含露是伤感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离别而心绪不宁。
(拟人手法,表达的是作者的感受)②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感情从伤悼国家破碎过渡到思念亲人,抒发了对战争的痛恨,对亲人的思念。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细节描写,一位忧思国家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
)··············································
思想感情:诗作借对“安史之乱”带来的国家残破,都城荒芜百姓悲伤,骨肉分离的惨景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人无限眷恋的感情。
感情基调:含蓄深沉悲伤
艺术风格:沉郁顿挫
艺术特点:①借景抒情。
前两句中“国破”“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都是写景,情寓其中,抒发诗人痛苦悲伤之情,后四句直抒感情,抒发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②一字传神,“破”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感情。
练习: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杂草丛生,林木苍苍,实际上写的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诗的前四句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2.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
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4.花和鸟本是人们喜爱之物,作者却“溅”“惊心”,这样写是否不够恰当?为什么?
恰当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虽然面对美好景物也无法高兴起来,相反更增加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5、杜甫历来被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杜甫这两个称谓的解释。
诗圣:他有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而且诗歌思想感情艺术高。
诗史:用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这些都可在这首诗中有所体现。
6、鲜花、鸟鸣平时给人怎样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诗人“溅泪”“惊心”的独特感受?
美好愉悦的感受在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情况下,忧心如焚,看到鲜花听到鸟鸣都让人心惊泪下,这是在特殊情况下人们的特殊感受。
7、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的忧愁叹息,老人那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掉落,无法插簪。
含义: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感时伤怀忧国忧民②遭受离乱,思念亲人
9、请联系全诗谈谈你对作者用“草木深”三字写景的理解。
①三字描写了春天城中草木繁密的荒芜之状,可见人民离散无人治理。
②通过写景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家书的珍贵
中考古诗赏析之十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记叙描写,描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情议论,是作者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高昂。
】··············································
思想内容:全诗通过自家茅屋为秋风吹破,大雨如注彻夜难眠的遭遇,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命运,战乱给人民带来苦难,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博大宽广的胸怀。
写法: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名句赏析: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两句直抒胸臆,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直接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练习:
1、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如何能得到宽敞的大厦千万间,庇护天下贫寒的人使其过上安乐的生活。
2、诗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悲凉的心境。
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3、就主题而言,读了这首诗录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举出一例。
(古今例子均可,3分)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运用拟人手法和一系列的动词具体描写了秋风破屋的情景。
突出诗人受害之大,灾难之大。
5、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这是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遭遇来表现天下的“寒士”的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寒士的共同愿望,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