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重复经颅磁刺激在神经疾病的应用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PPT课件

惊恐障碍(PD)——背外侧前额叶(DLPFC)功能异常, 两侧DLPFC兴奋性不对称(右>左)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右前额叶皮质氧灌注 增加,左侧前额叶皮质的灌注下降
强迫症(OCD)——前额叶皮质代谢亢进和灌注增加
.
5
.
6
.
7
抑郁症的rMTS治疗
• 最佳位点:背外侧前额叶(DLPFC)
• 方法:高频(>5Hz)刺激左侧DLPFC; 低频 (≤5Hz)刺激右侧DLPFC
• 参数对疗效的影响:高强度优于低强度;长时 优于短时
.
8
焦虑抑郁障碍共病
• 高频(>5Hz)刺激左侧DLPFC——缓解情绪低 落,精神动力缺乏
• 低频(≤5Hz)刺激右侧DLPFC——缓解紧张、 担心、烦躁、入睡困难
需要量、行为及注意、疼痛和感觉过敏、易激 惹 • 双相中抑郁的特点:迟钝症状、强迫症状、精 神病性症状(自杀风险高) • 伴焦虑的抑郁大多非双相 • 治疗认知的偏差
.
15
妇产科的心理问题
• 好发时期:青春期、生育期、围绝经期及绝经 后
• 常见疾病:绝经问题、妇科肿瘤及妇产科手术 后、生育问题、月经问题
.
11
睡眠
• 非快眼动(NREM)睡眠和快眼动(REM) 睡眠
• NREM睡眠分为阶段一(S1)、阶段二 (S2)、阶段三(S3)、阶段四(S4)
• 各阶段大致比例:S1:5%、S2:50%、S3和S4 各10%、REM睡眠:25-30%
• NREM睡眠——生长发育;REM——学习、 记忆、情绪调节
• 心理因素:产后心理“退化”现象、不孕的心 理问题、pocs,经前期综合征
.
16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右前额叶皮质氧灌注 增加,左侧前额叶皮质的灌注下降
强迫症(OCD)——前额叶皮质代谢亢进和灌注增加
.
5
.
6
.
7
抑郁症的rMTS治疗
• 最佳位点:背外侧前额叶(DLPFC)
• 方法:高频(>5Hz)刺激左侧DLPFC; 低频 (≤5Hz)刺激右侧DLPFC
• 参数对疗效的影响:高强度优于低强度;长时 优于短时
.
8
焦虑抑郁障碍共病
• 高频(>5Hz)刺激左侧DLPFC——缓解情绪低 落,精神动力缺乏
• 低频(≤5Hz)刺激右侧DLPFC——缓解紧张、 担心、烦躁、入睡困难
需要量、行为及注意、疼痛和感觉过敏、易激 惹 • 双相中抑郁的特点:迟钝症状、强迫症状、精 神病性症状(自杀风险高) • 伴焦虑的抑郁大多非双相 • 治疗认知的偏差
.
15
妇产科的心理问题
• 好发时期:青春期、生育期、围绝经期及绝经 后
• 常见疾病:绝经问题、妇科肿瘤及妇产科手术 后、生育问题、月经问题
.
11
睡眠
• 非快眼动(NREM)睡眠和快眼动(REM) 睡眠
• NREM睡眠分为阶段一(S1)、阶段二 (S2)、阶段三(S3)、阶段四(S4)
• 各阶段大致比例:S1:5%、S2:50%、S3和S4 各10%、REM睡眠:25-30%
• NREM睡眠——生长发育;REM——学习、 记忆、情绪调节
• 心理因素:产后心理“退化”现象、不孕的心 理问题、pocs,经前期综合征
.
16
经颅磁刺激的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PPT参考幻灯片35页PPT

经颅磁刺激的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 PPT参考幻灯片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5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5
经颅磁刺激PPT课件

rTMS分为高频和低频两种,每次输出两个以上成串的有 规律的重复TMS,频率≤1 Hz称为低频rTMS或慢速 rTMS;刺激的重复频率>1H称为高频rTMS。划分主要根 据不同频率刺激的生理作用和风险,低频刺激会引起皮质 功能抑制并没有刺激风险,高频作用相反,高于10Hz容 易引起皮质兴奋性增高,同时副作用的风险也增高。
两个部分组成
设备
Power Generators 刺激线圈
设备
线圈 圆形线圈 蝶形线圈 静态液冷(低耗能) 动态液冷(高耗能)
线圈磁场分布于距离成反比,所以要贴近患者头 部
45度方向诱发最高刺激
技术原理
电磁现象:电流通过一个线圈可以产生磁力 线,磁力线可使临近的线圈内产生逆向电流。
技术分类
rTMS与TMS不同的是 1.在神经元不应期也能够进行刺激。 2.rTMS对皮层产生功能性的影响 高频刺激(15~25 Hz)可能增加局部代谢 低频刺激(1~5 Hz) 降低局部代谢
兴奋性的指标参数: 1.运动阈值(motor thresholds, MT)即TMS作用 于运动皮层可引起所支配肌肉收缩的最小强度; 2.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s)的波幅;
技术原理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用于治疗主要是通过改 变它的刺激频率而分别达到兴奋或抑制局部大脑 皮质功能的目的。
高频率、高强度rTMS,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总和,导致刺激部位神经异常兴奋,低频刺激的 作用则相反,通过双向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 之间的平衡来治疗疾病。对rTMS 刺激的局部神 经通过神经网络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作用对多部位 功能产生影响;对于不同病人的大脑功能状况, 需用不同的强度、频率、刺激部位、线圈方向来 调整,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两个部分组成
设备
Power Generators 刺激线圈
设备
线圈 圆形线圈 蝶形线圈 静态液冷(低耗能) 动态液冷(高耗能)
线圈磁场分布于距离成反比,所以要贴近患者头 部
45度方向诱发最高刺激
技术原理
电磁现象:电流通过一个线圈可以产生磁力 线,磁力线可使临近的线圈内产生逆向电流。
技术分类
rTMS与TMS不同的是 1.在神经元不应期也能够进行刺激。 2.rTMS对皮层产生功能性的影响 高频刺激(15~25 Hz)可能增加局部代谢 低频刺激(1~5 Hz) 降低局部代谢
兴奋性的指标参数: 1.运动阈值(motor thresholds, MT)即TMS作用 于运动皮层可引起所支配肌肉收缩的最小强度; 2.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s)的波幅;
技术原理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用于治疗主要是通过改 变它的刺激频率而分别达到兴奋或抑制局部大脑 皮质功能的目的。
高频率、高强度rTMS,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总和,导致刺激部位神经异常兴奋,低频刺激的 作用则相反,通过双向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 之间的平衡来治疗疾病。对rTMS 刺激的局部神 经通过神经网络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作用对多部位 功能产生影响;对于不同病人的大脑功能状况, 需用不同的强度、频率、刺激部位、线圈方向来 调整,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ppt课件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前额叶皮质活跃
惊恐障碍(PD)——背外侧前额叶(DLPFC)功能异常, 两侧DLPFC兴奋性不对称(右>左)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右前额叶皮质氧灌注 增加,左侧前额叶皮质的灌注下降
强迫症(OCD)——前额叶皮质代谢亢进和灌注增加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5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 低频(≤5Hz)刺激右侧DLPFC——缓解紧张、 担心、烦躁、入睡困难
• 评估:HAMA,HAMD • 事件相关电位:MMN,N100,N200,
P3a,P3b等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9
精神分裂症的rMTS治疗
• 阴性症状——前额皮质活动度减低
• 阳性症状(顽固性幻听)——左右侧颞回区和 左侧颞顶区活动增强
• NREM睡眠——生长发育;REM——学习、 记忆、情绪调节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12
睡眠障碍
睡眠发动与维持障碍 过度睡眠障碍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与特定睡眠阶段有关的睡眠障碍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13
生理心理性失眠可能原因
• 睡眠结构的改变 • 个体和遗传素质的影响 • 个体睡眠习惯和睡眠卫生问题的影响 • 个体本能的问题——124 • 不正确的健康教育所产生的医源性问题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14
双相情感障碍
• 病理性抑郁情感主要反映——兴趣缺乏 • 非典型的躁狂和抑郁症状:性欲、食欲、睡眠
需要量、行为及注意、疼痛和感觉过敏、易症状(自杀风险高) • 伴焦虑的抑郁大多非双相 • 治疗认知的偏差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经颅磁刺激 (TMS)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1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ci stimulation,TMS) ——非创伤性、安全、无痛,1985年,AnthonyBarker
惊恐障碍(PD)——背外侧前额叶(DLPFC)功能异常, 两侧DLPFC兴奋性不对称(右>左)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右前额叶皮质氧灌注 增加,左侧前额叶皮质的灌注下降
强迫症(OCD)——前额叶皮质代谢亢进和灌注增加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5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 低频(≤5Hz)刺激右侧DLPFC——缓解紧张、 担心、烦躁、入睡困难
• 评估:HAMA,HAMD • 事件相关电位:MMN,N100,N200,
P3a,P3b等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9
精神分裂症的rMTS治疗
• 阴性症状——前额皮质活动度减低
• 阳性症状(顽固性幻听)——左右侧颞回区和 左侧颞顶区活动增强
• NREM睡眠——生长发育;REM——学习、 记忆、情绪调节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12
睡眠障碍
睡眠发动与维持障碍 过度睡眠障碍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与特定睡眠阶段有关的睡眠障碍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13
生理心理性失眠可能原因
• 睡眠结构的改变 • 个体和遗传素质的影响 • 个体睡眠习惯和睡眠卫生问题的影响 • 个体本能的问题——124 • 不正确的健康教育所产生的医源性问题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14
双相情感障碍
• 病理性抑郁情感主要反映——兴趣缺乏 • 非典型的躁狂和抑郁症状:性欲、食欲、睡眠
需要量、行为及注意、疼痛和感觉过敏、易症状(自杀风险高) • 伴焦虑的抑郁大多非双相 • 治疗认知的偏差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经颅磁刺激 (TMS)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1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ci stimulation,TMS) ——非创伤性、安全、无痛,1985年,AnthonyBarker
医学理疗课件: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患侧M1区兴奋性降低
健侧M1区兴奋性增高
[1] Kirton A, Chen R, Friefeld S, et al. Contralesional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chronic hemiparesis in subcortical paediatric stroke: a randomised trial[J]. Lancet Neurol ,2008,7(6):507-513. [2] Corti M, Patten C, Triggs W.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f Motor Cortex after Stroke: A Focused Review[J]. Am J Phys Med Rehabil,2012,91(3):254-270.
1 脑卒中后半球间抑制平衡的改变
[3] Murase N, Duque J, Mazzocchio R, et al.Influence of interhemispheric interactions on motor function in chronic stroke.Ann Neurol,2004,55(3):400-409.
acute ischemic stroke[J].Neurology, 2005,65(3):466-468. [15] Khaleel SH, Bayoumy IM, El-Nabil LM,et al. Differential hemodynamic response to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with cortical versus subcortical infarcts[J]. Eur Neurol, 2010, 63(6):337-342. [16]郭铁成,曹学兵,贾清,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出血家兔血肿周围组织中化合物含量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J].2005,(12):717-719.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神经疾病的应用PPT课件

Company Logo
临床应用
❖ Lefaucheur等对 36 例单侧面部或上肢慢 性神经性疼痛患者的对侧运动皮质面部或上肢 投射区行10H z、90%rM T、100 脉冲/序 列、序列间间隔 50 秒 、共 20 序列 的 rTMS 治疗 , 结果显示 :与基线状态相比, 所有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 nalogueScal e,VAS)评分均显著降低 。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神经内科领域的应用
内容: TM S与rTM S在临床中应用。
❖TM S与rTM S ❖1、 脑卒中 ❖2、 癫痫 ❖3、 帕金森病 ❖4、 肌张力障碍等 ❖5、 神经性疼痛 ❖6、 抑郁焦虑症
Company Logo
临床应用
一、rT M S 在脑卒中方面的应用
脑卒中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病种 ,流行病学数据显 示 ,我国约 75%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包括 运动、语言 、吞咽等功能障碍 。近年来发现,rTMS 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康复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Company Logo
临床应用
❖ 3.刺激频率:rTMS调节皮质兴奋性的效应与刺激频率 有关。通常高频(>1 Hz)刺激可以增强皮质兴奋性, 而低频(≤l Hz)则抑制皮质兴奋性,这就为临床上使用 rTMS治疗癫痫提供了可能。
❖ 4.刺激强度:除刺激频率外,rTMS对皮质兴奋性的影 响在一定程度山也依赖于刺激强度。皮质兴奋性一般通 过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或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 ,RMT)来测量,低频rTMS的主要效应是使MEP幅度 降低,RMT增加。
Company Logo
Grunhaus等 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 对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rTMS 的疗效与电抽搐(ECT)治疗效果相当;而且由 于rTMS的高选择性和无痛性刺激,副作用小 等特点,更易被接受为常规治疗。
临床应用
❖ Lefaucheur等对 36 例单侧面部或上肢慢 性神经性疼痛患者的对侧运动皮质面部或上肢 投射区行10H z、90%rM T、100 脉冲/序 列、序列间间隔 50 秒 、共 20 序列 的 rTMS 治疗 , 结果显示 :与基线状态相比, 所有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 nalogueScal e,VAS)评分均显著降低 。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神经内科领域的应用
内容: TM S与rTM S在临床中应用。
❖TM S与rTM S ❖1、 脑卒中 ❖2、 癫痫 ❖3、 帕金森病 ❖4、 肌张力障碍等 ❖5、 神经性疼痛 ❖6、 抑郁焦虑症
Company Logo
临床应用
一、rT M S 在脑卒中方面的应用
脑卒中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病种 ,流行病学数据显 示 ,我国约 75%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包括 运动、语言 、吞咽等功能障碍 。近年来发现,rTMS 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康复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Company Logo
临床应用
❖ 3.刺激频率:rTMS调节皮质兴奋性的效应与刺激频率 有关。通常高频(>1 Hz)刺激可以增强皮质兴奋性, 而低频(≤l Hz)则抑制皮质兴奋性,这就为临床上使用 rTMS治疗癫痫提供了可能。
❖ 4.刺激强度:除刺激频率外,rTMS对皮质兴奋性的影 响在一定程度山也依赖于刺激强度。皮质兴奋性一般通 过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或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 ,RMT)来测量,低频rTMS的主要效应是使MEP幅度 降低,RMT增加。
Company Logo
Grunhaus等 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 对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rTMS 的疗效与电抽搐(ECT)治疗效果相当;而且由 于rTMS的高选择性和无痛性刺激,副作用小 等特点,更易被接受为常规治疗。
经颅磁脑病生理治疗仪脑循环系统治疗仪PPT课件

02
售后服务联系方式
如有任何关于产品的问题或需要售后服务,请联系我们的客户服务热线
或前往当地售后服务中心。
03
退换货政策
如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或与描述不符,我们将提供退换货服务。具体退换
货政策请参考我们的售后服务条款。
THANKS
谢谢
通过微电流刺激大脑,促进神经细 胞的再生和修复。
脑循环系统治疗仪的应用
01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治 疗:如脑卒中后康复、 认知障碍等。
02
精神疾病的辅助治疗: 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03
04
改善睡眠质量:通过调 节脑电波活动,改善睡 眠质量。
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 学习能力:通过调节大 脑功能,提高认知能力。
在使用经颅磁脑病生理治 疗仪之前,需要咨询专业 医生的意见,并进行必要 的检查和诊断。
02
CHAPTER
脑循环系统治疗仪介绍
脑循环系统的重要性
脑循环系统是维持大脑正常功能的关键
01
脑循环系统负责向大脑提供充足的血液和氧气,确保大脑的正
常运作。
脑循环系统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02
脑循环系统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认知功能,如记忆力、注意力
03
CHAPTER
经颅磁脑病生理治疗仪与脑 循环系统治疗仪的比较
功能比较
脑循环系统治疗仪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脑部营养供应。
调节神经递质,缓解脑部疲劳和紧张状态。
功能比较
适用于脑部疲劳、紧 张性头痛、失眠等症 状的治疗。
通过磁场作用调节大 脑神经递质,改善情 绪和睡眠质量。
经颅磁脑病生理治疗 仪
经颅磁脑病生理治疗仪脑循环 系统治疗仪PPT课件
目录
磁敏感在颅脑疾病中的应用医学PPT

目前,磁敏感成像技术已经广泛 应用于颅脑、脊柱等领域的疾病 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02
磁敏感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 应用
脑出血的诊断
磁敏感成像技术可以检测到脑出血后 血液分解产生的铁磁性物质,从而准 确诊断脑出血。
磁敏感成像技术可以提供脑出血的精 确位置和范围,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 方案和评估预后。
脑肿瘤的诊断
VS
通过磁敏感成像技术的监测,医生可 以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的问题,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病情恶化。
05
磁敏感在颅脑疾病研究中的 前景与挑战
磁敏感在颅脑疾病研究中的前景
诊断颅脑疾病
磁敏感成像技术能够检测到颅脑 内微小的磁场变化,有助于早期 发现和诊断颅脑疾病,如脑肿瘤、
脑血管疾病等。
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磁敏感成像结果,可以判断治疗是否 有效,为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预测疾病进展
磁敏感成像技术可以检测到颅脑疾病的早期变化,如脑部血管病变、肿瘤等,从而预测疾病的进展情 况。
通过定期进行磁敏感成像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指导治疗方案调整
根据磁敏感成像的结果,医生可以调 整治疗方案,如药物的种类、剂量等, 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定量分析
磁敏感成像技术可以对组织内部的 磁敏感信息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于 更准确地评估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磁敏感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
01
早期研究
技术进步
02
03
临床应用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开 始研究磁敏感成像技术,但当时 的技术还不够成熟。
随着技术的发展,磁敏感成像技 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显著 提高。
磁敏感成像可评估脑出血的严重 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临床应用
六、rTMS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应用
抑郁症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率
50%患者没有寻求帮助,50%患者没有被诊断出抑郁
症 0%患者没有接受充分的治疗接受治疗的患者依从性
差(不足50%)
现有治疗抑郁的手段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脑刺激技术(rTMS是其中之一,可作为电
休克的替代)
26
小结
rTMS在神经科领域中的应用。尤其在脑卒中 康复,癫痫,抑郁焦虑症,帕金森病及肌张力 障碍等方面的作用。
27
28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神经内科领域的应用
内容: TM S与rTM S在临床中应用。
TM S与rTM S 1、 脑卒中 2、 癫痫 3、 帕金森病 4、 肌张力障碍等 5、 神经性疼痛 6、 抑郁焦虑症
2
临床应用
一、rT M S 在脑卒中方面的应用
脑卒中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病种 ,流行病学数据显 示 ,我国约 75%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包括 运动、语言 、吞咽等功能障碍 。近年来发现,rTMS 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康复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7
临床应用
3.刺激频率:rTMS调节皮质兴奋性的效应与刺激频率 有关。通常高频(>1 Hz)刺激可以增强皮质兴奋性, 而低频(≤l Hz)则抑制皮质兴奋性,这就为临床上使用 rTMS治疗癫痫提供了可能。
4.刺激强度:除刺激频率外,rTMS对皮质兴奋性的影 响在一定程度山也依赖于刺激强度。皮质兴奋性一般通 过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 或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 RMT)来测量,低频rTMS的主要效应是使MEP幅度降 低,RMT增加。
6
临床应用
1.低频rTMS对部分性癫痫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对 颞叶外侧癫痫的疗效优于颞叶内侧癫痫。
2.低频rTMS对原发性全面性癫痫的疗效则不太理想。 有报道对这类患者在顶部予以rTMS治疗后,发作频率 未见减少,但是平均皮质静息期时限延长,提示rTMS 会增强原发性全面性癫痫患者的皮质内抑制作用,仍需 要进行更多研究来评估rTMS对全面性癫痫的疗效。
22
国内王晓明等 研究发现予左前额叶70% 运动 阈强度、20Hz的rTMS治疗抑郁症患者, HAMD评分明显下降,抑郁症状改善,同时其 rCBF明显增加;而5 Hz的rTMS对HAMD评分 及rCBF低灌注改善不明显。提示低强度高频 rTMS对治疗抑郁症有一定价值。
23
Grunhaus等 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 对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rTMS 的疗效与电抽搐(ECT)治疗效果相当;而且由 于rTMS的高选择性和无痛性刺激,副作用小 等特点,更易被接受为常规治疗。
25
颅磁刺激的应用前景
TMS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诊断及治疗技术之一, 它无痛、无创且操作简单,不会造成交叉感染,使用安 全、多项研究显示它对多种运动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有积极的作用.在临床应用方面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由 于个体问较大的差异性,且最佳刺激参数和治疗效果可 持续的时间尚不能确定.
8
临床应用
5. rTMS的安全性 偶有头痛或头晕,非特异性不适感,皮肤刺激症状,
治疗期间上臂抽动,一过性视力缺损以及癫痫发作。 其中,癫痫发作是最为严重的不良事件,但发生率较低。 曾有学者认为出现TMS相关性发作可能与抗癫痫药物 药浓度较低、脑电图间期频繁异常放电等情况有关。
9
临床应用
6.展望:rTMS疗效与刺激频率、刺激时限、刺激部位、 线圈形状、患者发病特征以及抗癫痫药物治疗等方面都 有一定关联,尚无明确的参数标准。
四、rTMS对肌张力障碍的治疗作用: 目前局限性手部肌张力障碍的治疗还很困难,药物
和注射肉毒毒素的疗效都不明显,因此急需一种新的方 法来治疗这种类型的肌张力障碍。电生理研究探测到了 肌张力障碍患者的大脑、脑干和脊髓柬的抑制运动环路 的广泛异常。 功能影像也显示了一些脑区.包括前额叶、顶叶、 辅助运动区、岛叶和小脑血流和葡萄糖代谢的增加。因 此,可以利用抑制性rTMS降低皮质的异常兴奋性,从 而改善症状。
17
临床应用
另外,经颅磁刺激可产生弥散性镇痛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刺激神经病理性痛的病人初级 运动皮层(M I)可以引起镇痛 。对健康被试的 研究也表明,刺激单侧 M 1 或者前额叶背外侧 皮层 (DLPFC )可以降低实验模型中由温度 、 化学或者电刺激引起的疼痛感觉。
18
临床应用
有研究发现,10 Hz的rTMS刺激M1区后 能够降低皮肤电刺激产生的疼痛的阈值和耐受 性,持续时间至少30S。另有研究报道:在皮 层刺激后立刻进行皮肤电刺激会增加人们的不 愉快情绪,但实验对象的疼痛屈肌反射并未随 之改变。提示痛觉的下行调控系统以及下行的 脊髓束参与皮层刺激的镇痛效应。这已被“植 入的运动皮层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 究证实。
13
临床应用
Lomarev 等分别对 18 例帕金森患者左 、右 运动皮层及左、右前额叶背外侧皮层行 25 Hz、 300 脉 冲/部 位、100%rMT ,连续 4 周的 rTMS治疗 ,结果显示 帕金森患者步行速度和 上肢做复杂动作的功能均明显改善 , 疗效至少 可维持 1 月。
14
临床应用
10
临床应用
三、rTMS 在帕金森病方面的应用
在超过 6O 岁的人群中,帕金森病的发生率为1% 2% ,随着人口老龄化,帕金森病正日益成为常见的神 经科疾病。目前左旋多巴为代表的药物治疗仍是帕金森 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然而该类药物长期使用常导致 部分患者出现症状波动和异动症等副作用。丘脑或苍白 球毁损术对部分帕金森患者有效 ,近年研究表明 rTMS 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症状 。
20
临床应用
很多对照研究表明:经颅磁刺激(TMS)是严重抑 郁症的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式。
优势在于无创和对皮层功能的高聚焦额区rTMS可以 调整额叶-边缘环路功能,可逆的改变重症抑郁。
21
临床应用
PET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左侧DLPFC (背外 侧额叶)代谢下降
rTMS可以使得DLPFC 代谢改变 rTMS增加BDNF的mRNA表达
3
临床应用
一、rT M S 在脑卒中方面的应用
1. 原理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交互性半球间抑制。缺血性脑
卒中发生后, 自健侧半球向患侧半球的抑制得到加强, 通过rT M S下调健侧半球的兴奋性 继而降低其对患 侧半球的有害性抑制效应; 另一种途径为上调患侧半 球的兴奋性。
4
临床应用
一、rT M S 在脑卒中方面的应用
15
临床应用
五、rTMS 在神经性疼痛方面的应用
非肿瘤所致的神经性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直接困扰着约 8%的人群 。神经性疼痛的患者常伴焦 虑症 、抑郁症和睡眠障碍 ,严重影响其工作能力和生 活质量 。神经性疼痛 目前主要依赖阿片类药物 、 抗 癫痫药物(如 : 加巴喷丁等)、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等, 其副作用大、 疗效有限。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 rTM S 可用于神经性疼痛治疗。
因此,rTMS可用于18岁以下的青少年 。
24
对于伴有抑郁症状的癫痫患者,rTMS不但可以 治疗抑郁症状,还可以用来治疗癫痫。是一种安全 有效的治疗方法-- 。
总的倾向认为左背外侧前额叶高频刺激和右背外 侧前顶叶低频刺激,对抑郁症是有效的,但临床获 益不肯定,可能与患者的年龄、有无伴随精神病性 症状,刺激时间等有关,尚需进一步澄清该技术的 最佳治疗参数,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6
临床应用
Lefaucheur等对 36 例单侧面部或上肢慢 性神经性疼痛患者的对侧运动皮质面部或上肢 投射区行10H z、90%rM T、100 脉冲/序 列、序列间间隔 50 秒 、共 20 序列 的 rTMS 治疗 , 结果显示 :与基线状态相比, 所有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 nalogueScal e,VAS)评分均显著降低 。
11
临床应用
功能影像研究显示了帕金森病患者在运动过 程中辅助运动区和前额叶皮质的低代谢状态, 这可能主要是由于基底节的功能障碍造成的。 左旋多巴等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这种改变 逆转,而兴奋性的rTMS也有类似的作用.这 为rTMS用于临床改善患者的症状提供了一定 的依据。
1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临床应用
rTMS还可以诱导多巴胺从基底节的释放:在 健康人,10Hz的rTMS作用于运动皮质或背侧 前额叶皮质分别可以诱导同侧壳核和尾状核多 巴胺的释放rTMS作用于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 皮质后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
2. 作用:改善皮层的兴奋性 :通过对健侧脑的运动和 运动前皮质区高频TMS(5Hz以上),促进运动功能、 语言、吞咽功能恢复,增加患者纹状体多巴胺的释放, 改善患者抑郁情绪 。
3. 安全性、有效性、无创、无痛, 持续6个月以上。
5
临床应用
二、rTMS 在癫痫方面的应用
癫痫是神经科仅次于脑卒中的常见病 ,据世 界卫生组织 ( W H O )统计 ,全世界癫痫患 者超过 5000 万 , 中国超过 900 万 ,其中 20% -30%的患者属药物难治性癫痫 ,这类 患者可通过外科手术、 迷走神经刺激术、 脑深 部电刺激 、等方法治疗 。
临床应用
六、rTMS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应用
抑郁症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率
50%患者没有寻求帮助,50%患者没有被诊断出抑郁
症 0%患者没有接受充分的治疗接受治疗的患者依从性
差(不足50%)
现有治疗抑郁的手段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脑刺激技术(rTMS是其中之一,可作为电
休克的替代)
26
小结
rTMS在神经科领域中的应用。尤其在脑卒中 康复,癫痫,抑郁焦虑症,帕金森病及肌张力 障碍等方面的作用。
27
28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神经内科领域的应用
内容: TM S与rTM S在临床中应用。
TM S与rTM S 1、 脑卒中 2、 癫痫 3、 帕金森病 4、 肌张力障碍等 5、 神经性疼痛 6、 抑郁焦虑症
2
临床应用
一、rT M S 在脑卒中方面的应用
脑卒中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病种 ,流行病学数据显 示 ,我国约 75%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包括 运动、语言 、吞咽等功能障碍 。近年来发现,rTMS 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康复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7
临床应用
3.刺激频率:rTMS调节皮质兴奋性的效应与刺激频率 有关。通常高频(>1 Hz)刺激可以增强皮质兴奋性, 而低频(≤l Hz)则抑制皮质兴奋性,这就为临床上使用 rTMS治疗癫痫提供了可能。
4.刺激强度:除刺激频率外,rTMS对皮质兴奋性的影 响在一定程度山也依赖于刺激强度。皮质兴奋性一般通 过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 或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 RMT)来测量,低频rTMS的主要效应是使MEP幅度降 低,RMT增加。
6
临床应用
1.低频rTMS对部分性癫痫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对 颞叶外侧癫痫的疗效优于颞叶内侧癫痫。
2.低频rTMS对原发性全面性癫痫的疗效则不太理想。 有报道对这类患者在顶部予以rTMS治疗后,发作频率 未见减少,但是平均皮质静息期时限延长,提示rTMS 会增强原发性全面性癫痫患者的皮质内抑制作用,仍需 要进行更多研究来评估rTMS对全面性癫痫的疗效。
22
国内王晓明等 研究发现予左前额叶70% 运动 阈强度、20Hz的rTMS治疗抑郁症患者, HAMD评分明显下降,抑郁症状改善,同时其 rCBF明显增加;而5 Hz的rTMS对HAMD评分 及rCBF低灌注改善不明显。提示低强度高频 rTMS对治疗抑郁症有一定价值。
23
Grunhaus等 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 对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rTMS 的疗效与电抽搐(ECT)治疗效果相当;而且由 于rTMS的高选择性和无痛性刺激,副作用小 等特点,更易被接受为常规治疗。
25
颅磁刺激的应用前景
TMS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诊断及治疗技术之一, 它无痛、无创且操作简单,不会造成交叉感染,使用安 全、多项研究显示它对多种运动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有积极的作用.在临床应用方面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由 于个体问较大的差异性,且最佳刺激参数和治疗效果可 持续的时间尚不能确定.
8
临床应用
5. rTMS的安全性 偶有头痛或头晕,非特异性不适感,皮肤刺激症状,
治疗期间上臂抽动,一过性视力缺损以及癫痫发作。 其中,癫痫发作是最为严重的不良事件,但发生率较低。 曾有学者认为出现TMS相关性发作可能与抗癫痫药物 药浓度较低、脑电图间期频繁异常放电等情况有关。
9
临床应用
6.展望:rTMS疗效与刺激频率、刺激时限、刺激部位、 线圈形状、患者发病特征以及抗癫痫药物治疗等方面都 有一定关联,尚无明确的参数标准。
四、rTMS对肌张力障碍的治疗作用: 目前局限性手部肌张力障碍的治疗还很困难,药物
和注射肉毒毒素的疗效都不明显,因此急需一种新的方 法来治疗这种类型的肌张力障碍。电生理研究探测到了 肌张力障碍患者的大脑、脑干和脊髓柬的抑制运动环路 的广泛异常。 功能影像也显示了一些脑区.包括前额叶、顶叶、 辅助运动区、岛叶和小脑血流和葡萄糖代谢的增加。因 此,可以利用抑制性rTMS降低皮质的异常兴奋性,从 而改善症状。
17
临床应用
另外,经颅磁刺激可产生弥散性镇痛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刺激神经病理性痛的病人初级 运动皮层(M I)可以引起镇痛 。对健康被试的 研究也表明,刺激单侧 M 1 或者前额叶背外侧 皮层 (DLPFC )可以降低实验模型中由温度 、 化学或者电刺激引起的疼痛感觉。
18
临床应用
有研究发现,10 Hz的rTMS刺激M1区后 能够降低皮肤电刺激产生的疼痛的阈值和耐受 性,持续时间至少30S。另有研究报道:在皮 层刺激后立刻进行皮肤电刺激会增加人们的不 愉快情绪,但实验对象的疼痛屈肌反射并未随 之改变。提示痛觉的下行调控系统以及下行的 脊髓束参与皮层刺激的镇痛效应。这已被“植 入的运动皮层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 究证实。
13
临床应用
Lomarev 等分别对 18 例帕金森患者左 、右 运动皮层及左、右前额叶背外侧皮层行 25 Hz、 300 脉 冲/部 位、100%rMT ,连续 4 周的 rTMS治疗 ,结果显示 帕金森患者步行速度和 上肢做复杂动作的功能均明显改善 , 疗效至少 可维持 1 月。
14
临床应用
10
临床应用
三、rTMS 在帕金森病方面的应用
在超过 6O 岁的人群中,帕金森病的发生率为1% 2% ,随着人口老龄化,帕金森病正日益成为常见的神 经科疾病。目前左旋多巴为代表的药物治疗仍是帕金森 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然而该类药物长期使用常导致 部分患者出现症状波动和异动症等副作用。丘脑或苍白 球毁损术对部分帕金森患者有效 ,近年研究表明 rTMS 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症状 。
20
临床应用
很多对照研究表明:经颅磁刺激(TMS)是严重抑 郁症的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式。
优势在于无创和对皮层功能的高聚焦额区rTMS可以 调整额叶-边缘环路功能,可逆的改变重症抑郁。
21
临床应用
PET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左侧DLPFC (背外 侧额叶)代谢下降
rTMS可以使得DLPFC 代谢改变 rTMS增加BDNF的mRNA表达
3
临床应用
一、rT M S 在脑卒中方面的应用
1. 原理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交互性半球间抑制。缺血性脑
卒中发生后, 自健侧半球向患侧半球的抑制得到加强, 通过rT M S下调健侧半球的兴奋性 继而降低其对患 侧半球的有害性抑制效应; 另一种途径为上调患侧半 球的兴奋性。
4
临床应用
一、rT M S 在脑卒中方面的应用
15
临床应用
五、rTMS 在神经性疼痛方面的应用
非肿瘤所致的神经性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直接困扰着约 8%的人群 。神经性疼痛的患者常伴焦 虑症 、抑郁症和睡眠障碍 ,严重影响其工作能力和生 活质量 。神经性疼痛 目前主要依赖阿片类药物 、 抗 癫痫药物(如 : 加巴喷丁等)、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等, 其副作用大、 疗效有限。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 rTM S 可用于神经性疼痛治疗。
因此,rTMS可用于18岁以下的青少年 。
24
对于伴有抑郁症状的癫痫患者,rTMS不但可以 治疗抑郁症状,还可以用来治疗癫痫。是一种安全 有效的治疗方法-- 。
总的倾向认为左背外侧前额叶高频刺激和右背外 侧前顶叶低频刺激,对抑郁症是有效的,但临床获 益不肯定,可能与患者的年龄、有无伴随精神病性 症状,刺激时间等有关,尚需进一步澄清该技术的 最佳治疗参数,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6
临床应用
Lefaucheur等对 36 例单侧面部或上肢慢 性神经性疼痛患者的对侧运动皮质面部或上肢 投射区行10H z、90%rM T、100 脉冲/序 列、序列间间隔 50 秒 、共 20 序列 的 rTMS 治疗 , 结果显示 :与基线状态相比, 所有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 nalogueScal e,VAS)评分均显著降低 。
11
临床应用
功能影像研究显示了帕金森病患者在运动过 程中辅助运动区和前额叶皮质的低代谢状态, 这可能主要是由于基底节的功能障碍造成的。 左旋多巴等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这种改变 逆转,而兴奋性的rTMS也有类似的作用.这 为rTMS用于临床改善患者的症状提供了一定 的依据。
1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临床应用
rTMS还可以诱导多巴胺从基底节的释放:在 健康人,10Hz的rTMS作用于运动皮质或背侧 前额叶皮质分别可以诱导同侧壳核和尾状核多 巴胺的释放rTMS作用于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 皮质后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
2. 作用:改善皮层的兴奋性 :通过对健侧脑的运动和 运动前皮质区高频TMS(5Hz以上),促进运动功能、 语言、吞咽功能恢复,增加患者纹状体多巴胺的释放, 改善患者抑郁情绪 。
3. 安全性、有效性、无创、无痛, 持续6个月以上。
5
临床应用
二、rTMS 在癫痫方面的应用
癫痫是神经科仅次于脑卒中的常见病 ,据世 界卫生组织 ( W H O )统计 ,全世界癫痫患 者超过 5000 万 , 中国超过 900 万 ,其中 20% -30%的患者属药物难治性癫痫 ,这类 患者可通过外科手术、 迷走神经刺激术、 脑深 部电刺激 、等方法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