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经典习题精编(甲)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之古代传统文化测试30题

高考语文复习之古代传统文化测试30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

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

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

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

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高中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高中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高中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A. 造纸术B. 指南针C. 火药D. 印刷术答案:ABCD2. 我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中,“四书”指的是以下哪四部著作?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孟子》答案:ABCD3. 下列哪位诗人被誉为“诗圣”?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白居易答案:B4. 中国传统戏曲中,京剧的“四大名旦”不包括以下哪位?A. 梅兰芳B. 程砚秋C. 尚小云D. 周信芳答案:D5.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传统节日?A. 春节B. 端午节C. 圣诞节D. 中秋节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古代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______。

答案:数2. 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今天的______省。

答案:四川3.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她的别称是______。

答案:明妃4.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是______。

答案:殿试5.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______。

答案:《三国演义》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孔子的教育理念。

答案: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仁”与“礼”,主张“因材施教”,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倡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 描述一下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答案: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域、中亚、西亚以及欧洲之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主要通过陆路和海路两条线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 阐述一下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

答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象征着辞旧迎新和家庭团聚。

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1. 论述中国古代文学中“诗经”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朴实自然、情感的真挚深沉以及形式的多样。

传统文化高考试题及答案

传统文化高考试题及答案

传统文化高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以下哪个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A. 《西游记》B. 《哈利·波特》C. 《鲁滨逊漂流记》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答案:A2. 以下哪位古代文人是南宋时期的书法家、文学家?A. 杜甫B. 王安石C. 曾巩D. 鲁迅答案:C3. 以下哪种书法字体叫做“行书”?A. 楷书B. 草书D. 隶书答案:A4. 以下哪位诗人是唐代的代表性人物?A. 李白B. 苏轼C. 白居易D. 辛弃疾答案:A5. 《红楼梦》是哪位作家的代表作?A. 曹雪芹B. 施耐庵C. 吴承恩D. 于谦答案:A6.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A. 孙中山C. 孙武D. 孙杨答案:C7. 以下哪种乐器是中国的传统乐器?A. 小提琴B. 钢琴C. 古筝D. 吉他答案:C8. 以下哪位人物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A. 王昭君B. 赵飞燕C. 西施D. 潘金莲答案:C9. 以下哪个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B. 感恩节C. 中秋节D. 情人节答案:C10. 以下哪本书是中国古代的医学经典?A. 《本草纲目》B. 《红楼梦》C. 《水浒传》D. 《笑傲江湖》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及其对传统文化的贡献。

答案:中国古代文人以知识分子身份出现,他们通常从事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创作。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古代文人注重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美和审美美,并且以才学和品德来衡量一个人的优劣。

文人通过其作品,传播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作品。

2. 请简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方式。

答案:中国传统音乐强调“文人雅趣”,注重表达情感、塑造意境,具有独特的旋律、音色和节奏。

它常常通过乐器演奏,传达人们对大自然、生活和情感的感悟。

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音乐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除了传统的演奏和表演形式,现代的音乐教育和媒体也在推广传统音乐,使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和欣赏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高考语文文化常精选精练300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化常精选精练300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化常精选精练300题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

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

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40题(含详解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40题(含详解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1.下列关于《诗经》的相关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后始称《诗经》。

B.《诗经》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C.《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各地民歌。

“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

“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D.《诗经》的赋、比、兴、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与杜甫齐名,杜甫曾夸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杜甫读罢李白的《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登高》被称为“七言律诗第一”,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 “望帝托心” “沧海泣珠” “蓝田玉烟”等典故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

成语“五音不全”就是嘲讽唱歌时走音、跑调的人。

B.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现在这些州名大多存在,但地域多有改变。

C.汉朝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等四郡,共为四十郡。

郡是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域名。

D.周朝实行封建制,所谓“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到了汉朝,“国”也存在,是诸侯王的封地,大小相当于“郡”,所以“郡国”并称。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轲: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而是阻止车轮移动的一块木头。

高中语文 3.1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规范训练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3.1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规范训练 苏教版必修3

1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巩固(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妥.(tuǒ)善捉摸.(mō) 昙.(tán)花一现B.媲.(pì)美咀.(jǔ)嚼褒.(bǎo)贬不一C.烙.(luò)印自戕.(qiānɡ) 一蹴.(cù)而就D.攻讦.(jié) 束缚.(fú) 有史可稽.(jī)解析B项,褒bāo;C项,烙lào;D项,缚fù。

答案 A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威慑诀裂消声匿迹禁忌B.蜂蜜筛选与时具进沮咒C.明辨发掘逆烦心理钳制D.凝聚惰性抱残守缺推崇解析A项,诀—决,消—销;B项,具—俱,沮—诅;C项,烦—反。

答案 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________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②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________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而且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

③这部影片情节生动,感人至深,故事主人公的________就是著名体操运动员桑兰。

A.变幻阻挡原型B.变换阻挡原形C.变幻阻挠原形D.变换阻挠原型解析①“变换”与“变幻”都是动词,都有变化之意。

不同的是“变换”指事物的一定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

②“阻挡”与“阻挠”都有阻拦的意思。

不同的是,表达的程度有轻重之分。

“阻挡”侧重在“挡”,所用方式比较单一,程度比“阻挠”轻一些;“阻挠”侧重在“挠”,有扰乱之意,程度比“阻挡”重一些。

③原形: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

原型:原始的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面对互联网如日中天的发展形势,有人认为电子图书将是图书出版界的未来之星,传统的纸张印刷书籍将成为明日黄花....。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100题基础知识题库(含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100题基础知识题库(含答案和解析)

语文试题 第1页(共54页) 语文试题 第2页(共54页)高中语文文学常识题库一、选择题1.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采用的是序数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

B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C .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很多,如:迁,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徙,一般的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乞骸骨,表请求退职;致仕,表出任官职。

D .晦朔,月亮的盈缺。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晋侯、秦伯围郑”和“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侯”均指侯爵。

B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音悲凉。

C .古代在人的称谓上,有尊称,如君、公、仆、足下、陛下等;有谦称,如寡人;有贱称,如“竖子”。

D .旧时兄弟按伯、仲、叔、季排列。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中“季父”就是幺叔或幺爸。

3.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少年时代。

B .六合指古代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天干地支(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 寅日)都要相适合。

C .人定是戌时,相当于现代的21时到23时。

D .青衿是周代读书 人的服装。

衿,古式的衣领。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 .古代君王、尊亲为显示威严,规定说话和、行文时避免直呼或直写其名,应代以它字。

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写作时改“民”为“人”,如《阿房宫赋》中的“剽掠其人”。

B .《滕王阁序》是一篇四字或六字相对偶的骈文。

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当然也流露了宿命论的消极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1. 崇德重法 2.①“衔勒”喻指德法,“捶策”喻指刑罚。 ②没有德政和法治而专用刑罚,民众必然会流亡,国 家必然会灭亡;德政与法治应并行不悖。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 子路》)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 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 “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论语· 子罕》) 1. 结合文段,概括孔子认为学习《诗经》的目的是什 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段,谈谈孔子对太宰的“夫子圣者与?何其 多能也?”所持的态度。(4分)
1.从《墨子· 非乐》所选文字看,墨子反对音乐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从《史记· 孔子世家》的记载看, 孔子弘扬音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面选文,请评析墨家与儒家为何对音乐持不 同态度。(4分)
【答案】 1.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以备王 道。 2.①墨子没有否定音乐,只是强调文学艺术要和国家的政治、 人民的生活、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墨子的“非乐”,是以是 否“利人”为标准的,这一观点符合墨家“兼爱”宗旨,具有 现实意义的。 ②孔子强调礼乐并举的作用。礼作为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能 使上下有别,贵贱有等;“乐”的功能是“和同”人心,在 “礼”的等级秩序之对立关系中起到调节和同的作用。孔子不 仅把音乐看作是一种艺术手段,而且还赋予它治理天下的政治 功能。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材料一:见善,修然①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 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②然 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 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 其贼。(选自《荀子》) 材料二: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 而迩修者也;修身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 修矣。(选自《墨子》)
传统文化经典 习题精编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专用刑辟。譬犹御马,弃其 衔勒,而专用捶策,其不制也,可必矣。夫无衔勒而 用捶策,马必伤,车必败。无德法而用刑,民必流, 国必亡。(《孔子家语卷六· 执窖第二十五 》) 1. 此段材料强调治国理政要____________。(2分) 2.简要分析材料中“衔勒”和“捶策”的内涵及关系。 (4分) 【译文】 不善于治理民众的人,他们丢弃了德政和法制,专用 刑罚。这就好比驾驭马,丢弃了勒口和缰绳,而专用 棍棒和马鞭,事情做不好是必然的。驾驭马没有勒口 和缰绳,而用棍棒和马鞭,马必然会受伤,车必然会 毁坏。没有德政和法制而用刑罚,民众必然会流亡, 国家必然会灭亡。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 竽笙之声,以为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 不美也;非以豢煎灸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 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 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 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 非也!”(《墨子· 非乐》)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 义者。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 孔 子世家》)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 语· 秦伯》)
【译文】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 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 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 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 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 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 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答案】 1. 学以致用 2.孔子不赞成太宰的看法,他认为太宰并不了解自己, 他不知道自己会很多方面的技能是因为年少家贫,不是 因为天生就会的。太宰认为圣人会很多技能,而孔子认 为君子掌握的才干不必太多,关键是个体的道德修养程 度。
【译文】 因此,墨子之所以反对音乐,并不是认为大钟、响 鼓、琴、瑟、竽、笙的声音不使人感到快乐,并不是以为 雕刻、纹饰的色彩不美,并不是以为煎灸的豢养的牛猪等 的味道不香甜,并不是以为居住在高台厚榭深远之屋中不 安适。虽然身体知道安适,口里知道香甜,眼睛知道美丽, 耳朵知道快乐,然而向上考察,不符合圣王的事迹,向下 考虑,不符合万民的利益。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活动 是错误的!” 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时,他把 重复的删掉了,选取合于义的用于礼义教化。三百零五篇 诗,孔子都能演奏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 《颂》这些乐曲的音调。先王的礼乐制度从此才恢复旧观 而得以称述,王道完备了,六艺也完成了。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 礼,完成于学乐。”
【注】①修然,整饬、一丝不苟的样子。②菑,通“灾”,害。
1.上述两段文字都从_________方面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发人深思。(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荀子和墨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4分)
【译文】 材料一:见到善良的行为,一定认真地检查自己是否有这种行 为;见到不善的行为,一定要严肃地检讨自己;自己身上有了 好的德行,就要坚定不移地珍视它;自己身上有不良的品行, 就如会因此而被害似的痛恨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 又中肯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 是我的朋友;谄媚我的人,就是害我的寇贼。所以君子要尊重 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痛恨那些谄媚自己的贼人。 材料二: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左右而招徕远人。君 子能明察左右,左右之人也就能修养自己的品行了。君子不能 修养自己的品行而受人诋毁,那就应当自我反省,因而怨少而 品德日修。 【答案】 1.修身(养性) 2.①荀子主张通过自我省察、尊师亲友的修身方法,来培植善 性。 ②墨子主张通过反身内察,来远离怨恨,臣服四方,治理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