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材教法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材习题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材习题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材习题答案第1课古代埃及【问题思考】答案:古埃及人在与尼罗河的洪水的斗争中,通过长期观察尼罗河泛滥与星象之间的规律,创立了天文学;古埃及人在测量被洪水淹没过的土地的过程中,创造了数学中的几何学;古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逐渐认识到必须掌握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准确地计算时间,制定了历法;等等。

【课后活动】1.答案:×√×2.提示:可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途径搜集关于金字塔的故事,并进行判断。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问题思考】答案:十进位制。

【课后活动】答案:(1)奴隶处于被奴役、被压迫的地位。

(2)奴隶主。

第3课古代印度【问题思考】答案: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

【课后活动】1.答案:金字塔两河流域种姓制度尼罗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恒河流域2.答案:(1)从左至右: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3世纪古代中国文明约公元前2070年(2)大河流域。

因为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课后活动】提示:(1)利: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一定影响。

(2)弊:它是奴隶制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能够享受到民主权利的成年男性公民只占雅典人口的1/6。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课后活动】答案:材料反映了罗马帝国统治者穷奢极欲,社会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这造成罗马帝国的衰落。

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问题思考】答案: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时期,正值中国战国时期。

其中,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生生不息的大自然、风云变幻的人世间,都是“道”的产物。

中学历史教学法课后习题解答

中学历史教学法课后习题解答

中学历史教学法课后习题解答中学历史教学资料大全三生石编辑名词解释1.中学历史学科的学法指导(1)学法指导,亦称学习指导,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

(2)历史学科学法指导的主要内容A.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B.掌握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C.运用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3)学法指导的方式传授示范讲评辅导交流2.历史学习评价是以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为准绳,以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运用一切可行的科学方法系统地收集信息,对中学历史学科所引起的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强化、完善或改进学习行为,实现有效学习和持续学习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历史课程实施和开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研究与评价的重要依据。

3.历史教材:是师生为了达成历史教学目标而利用的相关素材、工具和手段,其中历史教科书居于核心地位。

4.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人或动物)在生活中或的个体经验并引起行为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主要是指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获得知识技能,并掌握一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5.课程: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也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学习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教育根据课程计划编排的一门具体教学科目。

6.谈话法: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回答,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7.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8.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所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教学方法的确定,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设备及教师本身的教学特长等因素。

历史初中3单元教案答案

历史初中3单元教案答案

历史初中3单元教案答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隋唐时期的时代特点,认识隋唐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2)掌握隋朝和唐朝的建立、发展、衰败的主要史实。

(3)掌握隋唐时期的主要科技、文化成就,认识科举制度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4)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隋唐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杰出历史人物的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志。

(3)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重点】1. 隋唐时期的时代特点。

2. 隋朝和唐朝的建立、发展、衰败的主要史实。

3. 隋唐时期的主要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难点】1.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

2. 隋唐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处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隋朝的建立和灭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是如何建立的吗?二、自主学习1.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6页,自主学习“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通”这一部分内容。

2.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讲解1. 讲解隋朝的统一过程,重点介绍隋炀帝的统治措施。

2. 讲解大运河的开通背景、过程和影响。

3. 讲解唐朝的建立、发展和衰败过程,重点介绍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

4. 讲解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重点介绍科举制度。

四、课堂讨论1.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什么时期?它有哪些主要特点?2. 分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点评。

五、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6页,总结隋唐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思考题:你认为隋唐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六、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

初中历史教材教法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初中历史教材教法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初中历史教材教法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试题:
1. 请简要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主要参战国家。

2. 请列举三个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并简要解释其影响。

3. 在古代希腊城邦中,什么是民主制度?请简要解释。

4. 请解释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是什么,并列举三个该事件的重要结果。

5. 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并解释其影响。

答案: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复杂的,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欧洲各国之间的殖民地争夺。

主要参战国家有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奥匈帝国等。

2. 三个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包括:秦朝统一中国、唐朝开启丝绸之路、明朝的航海事业。

秦朝的统一使中国成为一个整体,唐朝的丝绸之路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明朝的航海事业开拓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3. 在古代希腊城邦中,民主制度是指政治权力由全体公民共同参与决策和管理。

公民通过投票来选择领导人和参与政治事务。

民主制度强调平等和参与,每个公民都有表达意见和影响政府决策的权利。

4. 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是因为经济危机和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加上国王路易十六的统治失职,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和抗议。

该事件的重要结果包括废除特权阶级、宣布《人权宣言》和建立现代国家的概念。

5.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僚的考试制度。

它通过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来担任政府职位。

科举制度的影响包括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培养了大量的官僚人才,但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只有特定阶层的人才能参加考试,忽视实际能力等问题。

以上是关于初中历史教材教法模拟试题及答案的内容。

中学历史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学历史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学历史教材教法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 A. 南宋- B. 元朝- C. 明朝- D. 唐朝答案:D2. 北京故宫是哪个朝代建造的?- A. 元朝- B. 清朝- C. 唐朝- D. 明朝答案:D3.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于哪一年?- A. 1842年- B. 1895年- C. 1911年- D. 1949年答案:A二、判断题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1.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

-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2. 《二十四史》是对中国历史的正式纪录。

-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简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主要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在县城举行,选拔出举人;会试是由省级举行,选拔出进士;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北京的紫禁城举行,选拔出状元。

科举制度的实施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发展。

2. 请举例说明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

答案:平津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该战役发生于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在华北平原地区进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最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标志着国共内战的胜利进程。

四、问答题1. 什么是文革?答案: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指从1966年到1976年,领导的中共中央发动的一场政治运动。

中国社会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斗争、社会动荡和文化破坏。

文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 唐太宗的治理成就有哪些?答案: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成就较为突出,他实行了多项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

在政治方面,他实行了开元政治,推行行贤政策,聚贤纳士,使政治更具活力。

在经济方面,他推行均田制和保护农民政策,促进了农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军事方面,他加强了边防防御和军纪管理,巩固了唐朝的国防力量。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罗斯福新政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

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

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富兰克林·罗斯福。

师:请同学说说你眼中的罗斯福。

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改革创新、自强的伟人;维护世界和平的总统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1.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发生原因、实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并结合材料,说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材料一:1922—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

汽车、电器、房屋建筑业成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行业。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

”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肥猪倒入河中……设问: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美国的什么情况?农场主为什么要将商品倒入河中?提示:材料一反映了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材料二反映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原因: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

说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不是绝对过剩。

(2)总结经济危机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如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出现生产过剩等。

【图解原因】2.经济危机的表现与特点提示:(1)表现:工业生产下降、贸易锐减、物价暴涨、银行破产、失业增加。

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模拟试题及答案
试题一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在哪一年?
2. 请简要描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

2.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英国为了保护鸦片贸易利益,向中
国提出了不平等条约,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试题二
1. 反对派领导者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包括哪三个原则?
2. 请解释"三民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答案
1. "三民主义"包括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三个原则。

2. "三民主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为中国推动了民
主革命,帮助中国人民争取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建立民主政
治提供了思想基础。

同时,"三民主义"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

试题三
1. 辛亥革命发生在哪一年?
2. 请简要叙述辛亥革命的重要影响。

答案
1.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

2. 辛亥革命的重要影响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较为先进的近代共和政体。

它为中国开启了民主革命的序幕,启发了中国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初中历史教材教法(含答案)

初中历史教材教法(含答案)

初中历史教材教法(含答案)教材教法第一课: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一、从“施行规则”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所设课程的教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等内容是学校课程和教学的纲领性、规范性的文件。

民国时期“课程标准”称为“施行规则”“课程纲要”新中国建立以来称为“教学大纲”目前改称为“课程标准”二、我国现行的历史课程标准我国现行的历史课程标准有两套,一套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的历史教学大纲和与之相衔接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

另一套是目前正在实验的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包括:历史教学的作用与功能、教学目的与要求、教材的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教学评估等。

历史教学课程标准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发起四个方面表述。

三、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使用1、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思想2、认真研读和分析其内容3、以此作为依据制定教学工作计划4、在理论中灵活地加以应用第二课:中学历史教科书一、教材与教科书1、教材:从广义上讲“教材”是指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即“教学材料”。

2、教材的种类:A.以文字材料为特征的历史教材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参考书、学生接洽册、学生自学指点书、历史文献资料、当代历史著述及读物、有关历史理论的著述、文学作品。

B.以形象化材料为特征的历史教材图象教材、音像教材、什物教材、实地教材。

3、历史教科书即通常意义上的历史课本。

是教师教学的凭借,也是学生进修的工具。

二、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审定制度和编写原则1、审定制度;国定制、审定制、认定制、选定制2、编写原则:(1)科学性原则(2)思想性原则(3)基础性原则(4)系统性原则(5)精选性原则(6)可读性原则(7)适用性原则三、历史教科书的功能与使用办法1、历史教科书的功能(1)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2)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的功能(3)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4)发展思维能力的功能(5)主体自学的功能(6)主体自我检测的功能(7)复巩固的功能2、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使用(1)要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2)要全面理解教科书的内容(3)要把握教科书中的重点、难点(4)以教科书为依托、设计教学方案(5)处理好教科书中的大字与小字、课文研究与课堂活动、文字与图片、课文与补充资料、课文研究与作业练、教师运用教科书与学生运用教科书等各项关系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教法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一、从“施行规则”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所设课程的教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等内容是学校课程和教学的纲领性、规范性的文件。

民国时期“课程标准”称为“施行规则”“课程纲要”新中国建立以来称为“教学大纲”目前改称为“课程标准”二、我国现行的历史课程标准我国现行的历史课程标准有两套,一套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的历史教学大纲和与之相衔接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

另一套是目前正在实验的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包括:历史教学的作用与功能、教学目的与要求、教材的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教学评估等。

历史教学课程标准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方面表述。

三、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使用1、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思想2、认真研读和分析其内容3、以此作为依据制定教学工作计划4、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应用第二节:中学历史教科书一、教材与教科书1、教材:从广义上讲“教材”是指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即“教学材料”。

2、教材的种类:A.以文字材料为特征的历史教材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参考书、学生联系册、学生自学指导书、历史文献资料、当代历史著述及读物、有关历史理论的著述、文学作品。

B.以形象化材料为特征的历史教材图象教材、音像教材、实物教材、实地教材。

3、历史教科书即通常意义上的历史课本。

是教师教学的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二、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审定制度和编写原则1、审定制度;国定制、审定制、认定制、选定制2、编写原则:(1)科学性原则(2)思想性原则(3)基础性原则(4)系统性原则(5)精选性原则(6)可读性原则(7)适用性原则三、历史教科书的功能与使用方法1、历史教科书的功能(1)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2)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的功能(3)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4)发展思维能力的功能(5)主体自学的功能(6)主体自我检测的功能(7)复习巩固的功能2、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使用(1)要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2)要全面理解教科书的内容(3)要把握教科书中的重点、难点(4)以教科书为依托、设计教学方案(5)处理好教科书中的大字与小字、课文学习与课堂活动、文字与图片、课文与补充资料、课文学习与作业练习、教师运用教科书与学生运用教科书等各项关系问题。

第三节:教师用教学参考书一、教学参考书的内容与作用1、内容:教材分析与教学资料2、作用:(1)帮助教师更好的领会课程标准的原则和精神(2)有利于教师编写教案(3)有助于教师了解历史和理解教材(4)有助于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思路和教学水平的提高(5)帮助教师解决图书资料的缺乏问题2、教学参考书的使用(1)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础上研究教学参考书(2)结合实际情况使用(3)利用其提供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扩大范围寻找更多更适用的教学材料(4)利用教学参考书,进行教案编写和教学设计(5)对教参中的材料,要有选择的加以应用(6)要创造性的运用教学参考书第四章:历史知识的特点与历史教学原则第一节:历史知识的特点一、科学性与真实性的统一二、过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三、规律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四、广博性与专业性的统一五、历史科学诸特点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历史的真实性统一的原则2、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统一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系统性原则5、巩固性原则6、量力性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8、因材施教的原则第五章: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理论简介1、中外教育家关于教学过程理论发展简介(1)我国古代的教育家一般把教育过程看作是“在教师的循序引导下学生学习知识和修养道德的统一过程。

”(2)德国近代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A、明了——给学生明确的讲授新知识、B、联想——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C、系统——作概括与总结、D、方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3)美国的杜威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要素组成的不同阶段:A、真实的经验情景、B、在这个情景内部产生的一个真实的问题、C、从事必要的观察D、展开解决问题的方法E、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自己的想法。

(4)波兰的教育学家奥根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育过程的三个阶段:A、掌握知识的阶段B、通过对知识的分析综合形成概念并求得巩固的阶段C、应用知识于实践的阶段2、教育过程的功能与本质(1)教育过程的特点:历史性、周期性、整体性、个性(2)教育过程的功能: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功能团体维持的功能发展智能发展个性(3)教育过程的本质七种:认识说、特殊认识说、儿童发展说、双边活动说、多质说或复合说、认识——实践说、认识——发展说。

(4)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A、三因素说——教师、学生、教材B、四因素说——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C、五因素说——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二、中学历史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他有三个特点:间接性、领导性、教育性2、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过程:(1)诱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感知历史知识的阶段。

(2)理解历史知识阶段(3)巩固历史知识阶段(4)运用历史知识阶段(5)检查历史知识阶段第二节: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一、关于学习的理论简介1、学习的定义:学习是指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一般过程:现代心理学家一般都把人类学习的过程看成为信息加工的过程。

有四种代表性理论:A、加涅的学习与记忆模型理论B、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模型理论C、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3、有效学习条件和学习的分类A、有效学习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1)外部条件包括校舍、教学设施、教师、教科书等。

(2)内部条件包括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者的主动加工活动。

B、学习的分类(1)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一般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2)美国的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a、语言信息的学习:指能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

b、智慧技能的学习:指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的学习。

c、认知策略的学习:对内的、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特殊的认知技能。

d、动作技能的学习:指习得的协调自身肌肉活动的能力的学习。

e、态度的学习:指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二、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根据加涅的学习与记忆模型理论将历史学习过程分为四个步骤:1、准备一个尽可能完善的外部环境——教室、教学基本设备(最好有电脑或投影设备等,起码得有教材、黑板挂图等设备)。

2、学生通过自己的眼、耳接受教师或教科书传递的信息。

3、对信息进行加工把瞬间记忆变成工作记忆。

并应用于对教材及教师设计的作业中。

4、在元认知的高度检查和改进自己的学习。

第六章: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第一节:教学模式论1、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相对系统稳定的一组策略和方法。

2、教学模式的组成要素包括: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和评价。

3、新的教学模式的功能:a、是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b、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c、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工作平台。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一、讲解接受教学模式1、概念:根据行为心理学设计的教学模式。

其特征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

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生么。

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2、教学程序:诱导学习动机——感知和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反馈3、教学步骤: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描述教学目标——学习新知识——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准时下课二、探究式教学模式1、概念: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2、教学过程:(1)明确并陈述教学目标——(2)分析学习任务——(3)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4)评价学习结果。

3、教学步骤:(1)布置探索内容——(2)进行课前准备——(3)进入课堂实施(学生自主的进行讨论或辩论以获取知识)————(4)教师进行引导总结三、合作教学模式1、概念:以小组的方式组织学习,旨在使学生共同劳动,以使所有组员的学习均可获得最优化。

2、程序:分组——布置学习内容——学生合作学习——教学评价3、步骤:(1)教师介绍学习程序(2)确定异质小组(3)布置学习内容(4)组织“专家组”进行学习(5)学生将各自的学习内容传达给同组其他同学。

(6)个人和小组成绩评价四、范例教学模式1、概念:指以教学重点作为范例,组织学生进行教养性学习。

学生通过这种学习,使自己处于一种不断接受教育与培养的状态中。

2、程序:组织课题——以课题为范例进行教学—评价3、步骤:(1)范例性地阐明“个”(2)范例性地阐明“类”(3)范例性地阐明规律与范畴地关系(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地经验第七章: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第一节: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一、课型与结构1、综合课:一节课中完成两个以上教学任务的课型。

2、单一课:一节课中只完成一个教学任务的课型。

(包括:导言课、讲授新知识课、复习课、考查课)3、结构(以综合课为例):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1、讲述法:由教师用口头语言传授历史知识的一种方法。

(1)讲述法的类型:叙述法、描述法、概述法(2)运用叙述法的注意事项:A、系统性和情节性B、史料的典型性和科学性C、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D、叙述观点要准确2、讲解法: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和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历史概念和揭示历史规律的教学方法。

(1)讲解法的运用:A、先提议点,后作分析,再作结论B、先叙述过程,后进行分析作出结论C、边叙述边分析,最后得出结论(2)注意事项:A、做到观点与史料统一B、阶级分析和历史分析相结合C、分析应细致、深入、全面003、谈话法: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师生间的谈话,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1)应用范围:A、复习旧课导入新课B、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C、复习检查学过的知识(2)注意事项:A、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B、提出的问题应明确,不能模棱两可C、注意问题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数量4、直观教具演示法:运用直观教具,加以说明和解释,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历史知识的教学方法。

(1)直观教具的种类:实物、图片、图表、地图、年表、影片、幻灯片、录像、光盘等(2)使用直观教具注意事项:A、演示教具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喧宾夺主。

B、演示时应提出观察的目的与要求C、应将教具放在显著的位置上,使学生看得清楚5、纲要图示法:使用纲要图示辅助历史教学的方法。

(1)优点:形象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和记忆能简捷的向学生展现完整的知识结构(2)局限性:如不同丰富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会降低学习质量当场绘制图示,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以上五种教学方法一般称为“传统教学法”6、讲读法:师生双方诵读和讲解教材,借以传授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