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课件

合集下载

犯罪原因论——犯罪学课件PPT

犯罪原因论——犯罪学课件PPT

二、经济变动与犯罪 (一)失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犯罪
失业与犯罪的高度相关性早已为各国犯罪学 家所公认。
(二)经济发展与犯罪 经济发展与犯罪数量和比例的增减变化; 经济发展对犯罪结构的影响。
三、贫富悬殊与犯罪 基尼系数是一个0-1之间的数值 0.2以下:收入绝对平均 0.2-0.3:比较平均 0.3-0.4:基本合理 0.4-0.5:差距较大 0.5以上:差距悬殊 我国目前基本超过0.5
3、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加速工业化、城市化 的进程,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口同农业相分离。
由于社会各阶层占有权力资源与经济资源的 不同,使得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变得非常复 杂,从而造成了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
4、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需要一个过程, 在此过程中,往往出现政策与法律的真空, 滋生了与主流经济并行的地下经济,与犯罪 密不可分。
有重要作用。
(二)破裂家庭
破裂家庭对子女(特别是未成年子女)的消 极影响主要是:
1.对子女缺乏监督和管教。 2.缺乏子女感情发展的条件。 3.家庭破裂前后的创伤性体验的消极影响。 4.缺乏心理认同的对象。 5.得不到有效的社会心理和经济支持。
(三)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
研究表明,犯罪人比正常人更有可能有犯罪 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和 进行犯罪行为的家庭成员的存在,对个人犯 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包括心理影响作用、行为示范作用和其他消 极作用。
五、大众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
心理学家班都拉的研究表明,电视中的暴力对观众 至少产生4种效果: 1.它教给攻击行为的方式; 2.它改变对攻击行为的内在遏制; 3.它使人们对暴力失去敏感性而变得习以为常起 来; 4.它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暴力的现实生活形象, 使人们以为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暴力。

犯罪学(全套课件252P)

犯罪学(全套课件252P)

案例:孙志刚案的原因

6月9日孙案一审判决:主犯乔燕琴被判死刑,李海婴被 判死缓,钟辽国,被判无期。其他9名被告人也分别被判 处3年至15年有期徒刑。同日,孙案涉及的民警、救治 站负责人、医生及护士一共6人,因玩忽职守罪,被分别 判处2年至3年的有期徒刑。该案件之后,取消了收容遣 送制度,变成了社会救助站。

犯罪对策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犯罪 原因研究的结果。

3、我国观点:揭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犯罪现象的发生、 发展与变化的规律、特点,探索犯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研究控制、减少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和途径的科学。
英美

1)体系结构:
犯罪现象学 犯罪生物学
犯罪人类学 犯罪心理学
犯罪精神病学
犯罪原因学 犯罪生物学(狭义) 犯罪社会心理学
犯罪社会学
犯罪地理学
犯罪统计学
刑事犯罪学 犯罪对策学 监狱学(刑罚学) 犯罪侦查学(警察学)

2)内部关系:
犯罪现象是犯罪原因与犯罪对策研究的起点与基础;
犯罪原因是犯罪现象发生的客观依据,是犯罪对策研究的 基础;

3、完善立法
深入地研究犯罪原因问题(尤其是个体犯罪原因),对于 制订和完善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刑罚体系与措施,有 重要意义。而完善刑罚,恰恰是完善刑法的一个重要内容。 同样,犯罪学的研究成果对国家其他立法也具有建议、指 导及修改完善作用。

4、指导司法
犯罪学的研究成果对公安、检察、法院和监狱等司法机关 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帮助公安、检察机关 正确分析案情,及时侦破案件;帮助审判机关认识罪犯的 责任,正确定罪量刑;帮助监狱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 措施,提高监管水平。

犯罪学课件——第13章 罪犯矫正

犯罪学课件——第13章 罪犯矫正
Page 17
第三节 罪犯矫正的方法
(四)心理矫治 对罪犯开展心理矫治,是科学认知犯罪诱因、确保监狱安 全、减少重新犯罪的有效手段,对引导罪犯走出心理误区, 帮助他们培养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罪犯心理矫治的发展历程
2、目前罪犯心理矫治概况
目前罪犯心理矫正已成为我国罪犯矫正的一项必要措施。 在普及情况方面,根据学者的调查显示,我国开展罪犯心 理矫治工作的监狱已达90%以上。
Page 10
第三节 罪犯矫正的方法
(二)管理矫正 管理的内容较多,具体而言,既包括对罪犯的常规管理, 如罪犯的收监、申诉、控告、检举和日常工作的处理;又 包括刑期管理、危机管理等。刑期管理源于英国,英国监 狱管理局在20世纪末开始全面推行刑期制度,它包括两部 分:刑期计划制度和罪犯评估制度。 监狱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 in prison),是指在 监狱管理和运行中,为应付各种可能发生以及已经发生的 突发危机情景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防范、化解处理等 活动,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监 狱危机与监狱管理如影随形。
Page 6
第二节 罪犯矫正的原理
一、罪犯矫正的指导思想 19世纪末之前,占优势地位的刑罚目的观是报应思想; 19世纪晚期后,矫正犯人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刑罚目的观; 20世纪30-50年代,在新派教育刑思想影响下,医疗罪犯 思想盛行,监狱行刑出现了医疗模式; 20世纪60年代后,基于教育刑、刑罚人道化、个别化和 社会化思想以及刑法谦抑主义等影响,行刑模式也发生了 变化,即在对严重暴力犯罪人严密监禁的同时,出现了社 区参与的行刑模式。 目前我国罪犯矫正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为:惩罚与改造相 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

犯罪学(全套课件252P)

犯罪学(全套课件252P)

一、名词解释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

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犯罪学(第四版)课件第1章

犯罪学(第四版)课件第1章
学者在回答“什么是犯罪学”这个问题上所呈现的地域、时代和文化上的差异,并不意味着犯罪学是一门 不成熟的学科。相反,这正表明了犯罪学作为事实性学科发展的蓬勃生机和力图不断认识犯罪真实的开放式发 展特性。对于犯罪学定义的多样性,可以从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方面,犯罪学作为一门注重经验型研究的,主要集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和法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总是随着社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犯罪作为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本身为人们从不同角度运 用不同方法对之进行研究提供了可能,从而也使以它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学科的建立成为可能,于是便形成了研 究犯罪的刑事学科群。
萨瑟兰的犯罪学概念先盛行于北美,随后几乎传遍了整个西方世界,并对现代西方犯罪学产生过重大影响。 从萨瑟兰的犯罪学思想中,可以找到在20世纪60年代盛行的相互学习理论和“烙印”(标签)理论,以及随后 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激进犯罪学或批判犯罪学的萌芽。
第一节 犯罪学的概念与功用
一、犯罪学的外延
(四)传统 (狭义)犯罪学派的犯罪学概念
第一节 犯罪学的概念与功用
三、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四)如何预防犯罪
这是犯罪学最终要回答的问题。前述三方面的问题固然有其自己独特的价值,但在逻辑上,它们最终归结 为犯罪预防的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正是对如何预防犯罪问题的回答,使犯罪学既是致力于对犯罪进行理性解 读的理论学科,又是力求运用自己的科学认知,推动犯罪预防实践发展的应用学科。
从当代西方犯罪学学科体系来看,随着学者们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在犯罪控制中的作用性质和作用效果 的日益关注,将刑事政策与刑罚制度纳入犯罪学的研究范围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第一节 犯罪学的概念与功用
二、犯罪学的内涵
犯罪学的内涵应当如何确定,也即犯罪学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是什么,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从犯罪 学的历史发展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犯罪学课件——第10章 犯罪预防概述

犯罪学课件——第10章 犯罪预防概述

第二节 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与原理
• 一、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 • 所谓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是指在犯罪预防过程 中必须始终遵循和坚持的基本准则和基本要求。 • (一)专门机关与全民参与相结合原则 • (二)“标本兼预”原则 • (三)早期预防原则 • (四)系统性原则 • (五)法治原则
第二节 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与原理




犯罪预防模式,是犯罪预防标准化的、制度化的基本实践形式。 从结构上看,它表现为特定的犯罪预防主体、策略和措施的综合配置和 具体动作。每一国家都将依据其特定的犯罪状况、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文 化传统来采用适当的犯罪预防模式。 (一)犯罪预防模式的分类 我国学者冯树梁教授把犯罪预防模式分为以下几种:综治模式, 防控模式,防治模式,混合模式,过渡模式。并且每一种模式都不是单 一的,而是互相有所交叉。 (二)外国犯罪预防模式 西方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后,由于犯罪的骤增,迫切需要加强防范, 于是各种犯罪预防的观点应运而生,如法律预防、心理学预防、生物学 预防、社会预防、情景预防、技术预防、综合预防等。
第一节 犯罪预防的概念与价值 • 三、犯罪预防的价值定位 • 社会安全保障构成了犯罪预防的外在价值,个人自由保障 构成了犯罪预防的核心价值。 • (一)个人自由之保护作为犯罪预防核心的理论根据 • 1、犯罪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 犯罪。 • 2、犯罪预防不能背离人类追求自由这一永恒的主题。 • (二)个人自由之保护作为犯罪预防核心的意义 • 1、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刑罚的目的。 • 2、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刑事政策。 • 3、有利于罪犯的权利保护和使其顺利回归社会。
第三节 犯罪预防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局限性
• 一、犯罪预防的必要性 • 1、犯罪预防有利于避免和减少犯罪给社会造成的 损失; • 2、犯罪预防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提高人们的安 全感; • 3、犯罪预防是全人类的共同呼声 ; • 总的来说,犯罪在本质上是一种恶行,或者说对现 存社会是一种恶行,为此,现存社会基于共同的道 德情感,出于维护社会共同体不致被毁灭以及社会 统治秩序免遭瓦解需要,必然要对犯罪予以防范和 排除。

犯罪学课件

犯罪学课件

二、社会结构理论 (一)社会解组理论 (二)紧张理论 (三)文化越轨理论 1.文化冲突理论 2.少年犯罪亚文化理论 3.下层阶级文化理论 (四)不同机会理论
• • • • •
三、社会过程理论 (一)社会控制理论 1.遏制理论 2.社会控制理论 (二)标定理论
第五节 批判犯罪学理论
• 一、概说 • 批判犯罪学理论(theory of critical criminology)是一类从批判现行的社会制 度着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具有罪因 性特点的犯罪学理论。 • 在当代西方犯罪学论著中,人们把这类理 论看成是与主流犯罪学理论相对的一类犯 罪原因理论。
• (二)体型与犯罪 • 将体型与犯罪联系起来的第一位引起广泛关注的 学者,是德国精神病学家恩斯特·克雷奇默(Ernst Kretschmer 1888 1964 Kretschmer,1888-1964)。其对体型与犯罪关 系的研究,得出了3方面的结论: • 第一,犯罪人的体型分布。 • 第二,不同体型犯罪人的犯罪生活曲线(life curve of criminality,犯罪的年龄分布)。 • 第三,犯罪人的体型与犯罪类型的相关性。
• (二)身心条件犯罪研究 • 身心条件(psychosomatic conditions)是 指身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也可以说是生理 和心理的统一体。 • 探讨身心条件与犯罪关系的研究者,重视 身心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认为犯 罪行为的发生受到身心条件的影响。
• (三)孪生子与犯罪研究 • 最著名的是由德国精神病学家约翰内斯·朗 格(Johannes Lange,1891-1938,又译 为“兰格”)进行的开拓性调查和研究。
• 2.不同类型犯罪人之间的人类学差异 • 根据胡顿的调查结果,在不同类型的犯罪 人之间,也存在人类学差异。这些差异既 有身体方面的差异,也有形态学方面的差 异。 • 3.种族与犯罪 • 他发现,不同种族的人实施犯罪的数量是 不同的,同时,不同人种实施的犯罪的类 型也有差异。

犯罪学(第四版)ppt课件第2章

犯罪学(第四版)ppt课件第2章
法官、犯罪学家拉斐尔 ·加罗法洛。龙勃罗梭和菲利、加罗法洛三人被看成是犯罪人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 物。除此之外,英国精神病学家和犯罪学家查尔斯 ·巴克曼 ·格林、美国人类学家和犯罪学家欧内斯特 ·艾伯特 · 胡顿等,也被看成是这个学派的重要研究者。由于不同的学者强调的重点不同,因而在不同的文献中对这个学 派使用了不同的名称。
7
第一节 犯罪学理论流派概述
二、犯罪人类学派
(二)龙罗梭的犯罪学理论
龙勃罗梭是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犯罪人类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由于他将现代科学 方法论引入犯罪学研究,对于现代犯罪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龙勃罗梭的犯罪人类学理论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 生来犯罪人理论 2. 犯罪原因论 3. 犯罪人类型论 4. 犯罪对策论
8
第一节 犯罪学理论流派概述
二、犯罪人类学派
(三)菲利的犯罪学理论
1. 犯罪原因三元论。犯罪原因三元论是指认为犯罪由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三类原因引起 的理论学说。菲利扩大有关犯罪原因的研究范围,将研究的领域从龙勃罗梭所强调的人类学因素扩展到自然和 社会方面,把犯罪看成是一种自然和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这是菲利对犯罪学研究的最重要的 贡献之一。根据菲利的论述,犯罪原因包括三类因素:(1)人类学因素或个人因素。(2)自然因素。(3) 社会因素。菲利认为,一般而言,社会因素在犯罪的产生中起主要作用;犯罪是各类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各 类因素对具体犯罪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
第一节 犯罪学理论流派概述
一、古典犯罪学派
(二)古典犯罪学派的主要观点
1.基本原则。古典学派的思想和学说,深受启蒙哲学家的影响,其中包含了大量哲学性质的观点和术语; 特别是包含了下列基本原则。(1)理性原则。(2)享乐原则。(3)惩罚原则。(4)人权原则。(5)适当 程序原则。这些原则体现在古典学派的犯罪原因论、刑罚论和立法与司法等方面的论述之中,构成了古典学派 最基本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