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期末考试题目(未完成)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目(未完成)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目(未完成)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目

一、解释句子。

1、“——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他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第一卷P10)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即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的这段话揭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了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他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指的是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够改变、创造甚至消灭经济规律。必须遵循经济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他的惩罚。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无所作为的,人们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这就是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第一卷P47)

这段话指出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要从分析商品开始。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众多的商品,单个

的商品就表现为社会的财富的元素形式。所谓财富的元素形式就是指经济的细胞形式。为什么要从经济的细胞形式开始分析呢?第一,商品是这个社会最基本最单纯的形式,资本主义整个复杂的经济机体,就是由这些最简单、最基本的经济细胞组成的。第二,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都是从商品的内在矛盾发展起来的。第三,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从商品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历程。

3、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第一卷P56)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如果从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这个角度来说,它是正确的。因为参加创造使用价值的,不仅有人的劳动,而且还有自然,如土地等。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引用威廉·配第的这句话。但是,配第不懂得劳动二重性,他虽然从劳动中发现了价值的源泉,但却错误的认为价值的创造不仅有劳动,而且还有土地。因此,就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因此,商品具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使用价值是人、财、物相结合生产的。

4、“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第一卷P108)

从字面上来看,金银天然不是由货币来充当,但货币最好由金银来充当。前一句话说明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货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不是金银的自然属性造成的。后一句话说明由于金银的自然属性,适合于充当货币。金

银的自然属性为:第一,质地均匀,便于分割。第二,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第三,不会腐烂,易于保存。所以货币天然就是金银。

5、“作为价值尺度和作为价格标准,货币执行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职能。”(第一卷P118)

价格标准不是独立的货币职能,而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派生出来的,因此,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不同,二者的区别是:第一,价值尺度是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而价格标准则是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量;第二,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社会职能,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的产生的。而价格标准则是货币技术性的规定。是由国家法律人为的规定的;第三,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其价值是随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作为价格标准则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只要不经国家调整,就不会发生变化。

6、总之,就“劳动的价值和价格”或“工资”这个表现形式不同于它所表现的本质关系,即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而言,我们关于一切表现形式和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基础所说的话,也是适用的。前者是直接地、自发地作为流行的思维形式再现出来的,而后者只有科学才能揭示出来。(第一卷P621)

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是现象,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现象是直接的、自发的作为流行的思维形式再生产出来的,而本质只有通过科学才能揭示出来。在这里马克思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又通过本质去说明现象。这是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典范。本质和

现象不同,本质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现象是反映本质的,但有时是歪曲的反映本质的。如果现象和本质都一致的话,那么科学就变成多余的了。马克思把劳动力和劳动区分开来,揭露了这种颠倒的表现形式,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这对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成,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7、“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第二卷P121)

这句话是对资本所做的最重要、最完全的一个概括。他包括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指出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这是它的自然属性。第二,资本具有社会属性,它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第三,资本不仅是一种阶级关系,而且还是一种运动。运动过程包含三种形式,货币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和生产资本循环。第四,资本必须在运动中才能保存自己,并不断的增殖,因此资本的运动具有无限性。资本的生命就在于运动。

8、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品的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但只有不同部门的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那种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第三卷P201)

竞争有两种,部门内部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内容不同,结果不同。部门内部的竞争是指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是争得有力的销售市场。这种竞争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价格。而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生产不同种商品部门之间的竞争。他们竞争是挣得有力的生产场所,这样的竞争就形成了一个平均利润率和

生产价格。

9、如果供求调节市场价格,或者确切的说,调节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那么另一方面,市场价值调节供求关系,或者说,调节一个中心,供求的变动使市场价格围绕这个中心发生波动。(第三卷P202)

10、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第三卷P493)

股份公司作为联合起来的单个资本,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尽管在本质上仍是私人自嗯,但它作为联合起来的资本与单个资本比较,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这说明股份公司的诞生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与单个资本不相适应的程度,因此,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就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调整。而股份公司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方式,就是变单个资本为社会资本,尽管在这种形势下,资本社会……但这毕竟是社会资本对单个资本的一次否定,并且在客观上社会向更高阶段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当然股份公司的产生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说“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

11、如何理解“两个绝不会”?

二、简述

1、如何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2、马克思是如何揭示商品拜物教的秘密的。

3、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提法有几种?如何阐述的?根据马克思的提法,请你给剩余价值下一个定义。

四种。

第一种:剩余价值是原预付货币加上一个增值额,或者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就是剩余价值。

阐述: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G’=G+Δ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第一卷P176)

第二种:剩余价值是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之间的差额。

阐述: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式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第一卷P225)

第三种:剩余价值是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要素价值总和而形成的余额。

阐述:这样,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超额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就是产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第一卷P242)

第四种: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

阐述: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第一卷P251)自己下一个定义:

4、货币有五种职能,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三章中为什么不分五节,而分三节论述?后三种职能为什么以货币为标题?

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货币的五种职能,代表商品流通发展的不同阶段。前两个职能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也就是说金或银具有这两种职能时才成为货币。而后三种职能是在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发展的职能,金或银已经成为货币以后所执行的职能。

前两节分析的货币职能,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可以是价值符号。而第三节分析的后三种职能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货币,是以金体出现的货币,因为后三种职能具有相同的特点,所以特合并在一节里,用货币作为标题分析说明。

5、如何理解资本周转?资本周转与资本循环的关系如何?

6、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如何分析货币资本的作用的?

马克思对货币资本的作用做了一分为二的分析,一方面强调,在社会资本运动中,货币资本起着开办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动力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又指出,不能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说不能把货币资本对再生产的作用看的过于绝对了。不能得出货币资本的量是决定生产规模大小的绝对界限的结论。不能认为有多大的货币资本才能确定多大的生产规模。因为生产规模的扩大并不完全受货币资本量的限制,在一定的情况下,不增加货币资本的数量,或者不按比例的增加货币资本的数量,仍然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以下几种情况就是这样:一是加强对劳动力的剥削;二是加强对自然物质的利用;三是有效的利用劳动资料;四是充分利用自然力;五是加强劳动的社会协作;六是提高劳动生产力;七是资本集中;八是加速资本周转等。

三、论述

1、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基本内容:

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从而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理论、货币理论、价值规律。

1、价值实体。

通过分析商品来确定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显著特点。马克思研究价值是从商品分析开始的,商品具有二因素,即使

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从商品二因素的分析中引出劳动二重性的原理,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解决了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价值的本质问题。

2、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是体现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复杂劳动要还原为简单劳动。

3、价值形式

就爱只必须采取交换价值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体现在货币的职能上,货币有五种职能。

4、价值实质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理:社会性和历史性,即:价值不是单纯的物,而是被物掩盖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因此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

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客观性: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起

作用。

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自发的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作用、促进作用、分化作用。

现实意义:

2、论述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结合经济危机。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 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 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 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 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 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通过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第二种形式是生产资本形式,第二种职能是生产出商品来。在生产阶段上,企业投资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物质内容的生产资本形式出现,其职能是力求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从而使生产资本形式转化为商品资本形式。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第三种形式是商品资本形式,第三种职能是把商品售卖出去,收回成本,获取利润。 5、货币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 答:货币的本质,体现在:(1)货币是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原来的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商品。只是因为这种商品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变成货币,成为价值表现最成熟的形式。(2)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各个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才得以实现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的本质决定了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两种基本职能。 6、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答:资本积累,广义地说包括资本主义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狭义地说,仅指资本主义积累。(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后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主义积累。这种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资本化。(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前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的含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发生发展过程。这一矛盾随资本的不断积累而日益

《资本论》学习心得

《资本论》学习心得 一、《资本论》简介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二、《资本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这部作品中对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理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圣西门等人的影响。马克思自己认为他的目的是:“用辨证的方法,经过批判,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找出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为现代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他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中埋头钻研经济材料达12年。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最主要的不公平在于对劳动的剥削,劳动者得到的报酬要低于他们所生产的价值,其剩余价值被拥有生产资料的雇主获得,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与生产产品的社会化矛盾必然会导致周期性地经济危机发生。他力图揭示资本积累的过程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商品的流通和对利润的追求会导致社会中经济与道德的冲突和分裂,主观的道德价值和客观的经济价值会分道扬镳,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价值的分配方式,使经济学的发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观念。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家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去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该了解这种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商品生产要进行社会化,要有意识地控制商品生产,以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度。 三、学习心得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

《资本论》读后感_《资本论》读书心得五篇

《资本论》读后感_《资本论》读书 心得五篇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下面是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

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

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附答案)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10.一般等价物11.交换过程的矛盾12.价值尺度13.商品的形态变化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15.人格的物化16.物的人格化17.商品拜物教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19.劳动力商品20.不变资本21.可变资本22.剩余价值率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25.相对剩余价值26.大规模协作27.生产劳动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35.资本集中36.资本的技术构成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资本的有机构成39.相对过剩人口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A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B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 A.商品的使用价值B货币C抽象一般劳动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绪论试题及答案 (2018年5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计算机考试试卷生成要求 1、总成绩满分为30分 2、总题量为60道;其中单项选择题40道,每道0.5分;多项选择题10道,每 道0.5分;判断题10道,每道0.5分。 绪论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 )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的、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 )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B.无产阶级争取人权的科学理论 ( )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学说 ( ) D.关于无产阶级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理论 ( ) 3.马克思主义从它的研究对象上讲是:()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 )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 D.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 ) C.达尔文 ( ) D.牛顿 ( )

《资本论》心得体会

关于对《资本论》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没读过资本论就不懂得资本主义更不懂得社会主义,这句话一开始我还不了解,直到再一次翻开这本书——《资本论》,并且深入的对这本书进行理解之后,才真正的明白,这句话所拥有的内涵。 作为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深刻的阐述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看法,其中最着重讲述的就是资本主义的基石——剩余价值理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最基础,也是最终要的一块基石。可以说资本主义便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工人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的剥削这一行为上的。 何为剩余价值?简单来说就是,工人们付出自己的劳动与时间,干活拿钱,这样看起来并没有任何问题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其中却存在着一个错误的认知,也即是付出自己的劳动与时间的工人,与其所获得的报酬并非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关系,也即是工人为资本家所创造的财富,并不等于资本家给予工人的报酬,而是创造的财富大于报酬。而财富与报酬之间的差额,便是剩余价值。资本家就是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剥削,而达到对工人的剥削。 这便是对剩余价值的简单阐述。事实上,在《资本论》

中马克思详尽的解释了何为剩余价值。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有这样的的一段话“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在这话里,很明了地将剩余劳动时间与剩余价值挂钩起来,从而得出资本家通过榨取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 而我便是透过马克思这种深入透彻的分析,了解了资本家是如何通过榨取剩余价值来实现对工人剥削。同时马克思也用一个个清晰的辩证,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讲述了资本家是如何一点一滴剥削工人,如何一步步以看似合法手段,盗走了所有属于工人们的财产与劳动成果,同时叙述了资本家们是如何用工资的形式隐藏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恩格斯花费大量心血整理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写作背景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起来,并在英、法等国占据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集中表现为1825年开始并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给工人阶级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用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而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能把工人运动引向邪路。马克思正是适应这种历史的需要而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推动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是德国莱茵省议会关于经济问题的争论。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的是法律。1842年至1843年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就推动他的研究由纯政治或哲学转向经济问题。1847年8月,出版了《哲学的贫困》,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作了新的说明。此后又出版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1857-1858年,写了《经济学手稿(1857-1858)》,这是《资本论》的最初草稿,即《资本论》第一稿。1861-1863年,又写了《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1864-1865年,又重新写了《资本论》第三稿。在此基础上,1867年9月14日马克思亲自校订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包括马克思写的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恩格斯写的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第四版序言,正文七篇共二十五章。 《资本论》第一卷共七篇,阐述了三大学说:一是劳动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一篇的内容;二是剩余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二至第六篇的内容;三是资本积累学说,主要是第七篇的内容。第一卷从生产过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 (一)劳动价值学说 阐明价值的质、价值的量、价值形式和价值规律,构成了整个《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因此,《资本论》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体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价值是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被物的关系 所掩盖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商品价值的二重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某个商品生产者所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人的劳动可以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劳动表现为倍加的简单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由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仍然存在,但已经发展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答:(1)“生产方式”一词,马克思曾在多种意义中用过,在《资本论》第一卷所提出的生产方式主要指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劳动组织形式。”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雇佣工人才完全变成了机器以致资本的附属物,资本才造成了它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研究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3)“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资本论》作为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要研究由这种生产方式决定的并且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4)“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就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要研究流通过程中的关系,即资本主义交换关系。 2.“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规律。” 3.“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答: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要看到自然和社会的区别与联系。社会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起作用的,这是社会不同于自然的特点。但是,社会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的客观存在。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有着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的研究可以像自然那样,进行科学的考察,不过方法不同罢了。所以,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了社会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性质。 4.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1)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价值论虽然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但他们只是一般的说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明确什么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把商品的价值只归结为抽象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这就是把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价值归结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而把剩余价值归结为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和劳动规律。 (3)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不懂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正确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不能正确理解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地租等学说。劳动二重性的发现还为探讨资本主义一系列矛盾打下了基础。因为劳动二重性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的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doc

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 篇一:资本论收获体会 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笃信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第一次学习《资本论》的有关知识是在1993年刚入大学时,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开设了《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完后,十几岁懵懂少年,记得最深的是剩余价值理论, 但是对我们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和美国、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们是社 会主义,人家是资本主义并不是那么清楚。按照同学们的话说,老师要我们相信我们就相信, 是一种纯粹的听话式的“迷信”。时隔20年,在世界观、价值观得逐渐形成,思维方法、理 解能力不断成熟的今天,来到省委党校再学《资本论》导读,得到了全新的洗礼,对马克思 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充满了崇敬,也真正地理解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客观规律”。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在批判继承中,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自己的三个重要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哲学是基础,是人类的

智慧之学,是掌握马克 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资本论》三大崭新的因素是:剩余价值、劳动二重说、工 资的本质。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 成部分得到了集中的表现。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作了深刻分析,使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根本的革命,并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展示了马克思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的 信念和信仰。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 体。马克思为了说明自己的方法,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摘引了俄国经济学家 考夫曼对《资本论》方法论的评论,《资本论》的根本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资本论》之所 以能够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就在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的运用。《资本 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客观逻辑(关于客观对象自身发展辩证法的思想形式)和主 观逻辑(关于思维自身的辩证法的思想形式)的统一,马克思将辩证法作为其逻辑和认识论的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

《资本论》第3卷导读 第一篇至三篇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引言 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也是分配理论和竞争理论。剩余价值相对说来是看不见的,在现象上,可以看见的是利润。利润又是与资本成比例的。这似乎是与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这也是“三位一体”公式的基础。 因此,应当进一步研究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格的直接基础不再是价值而是含有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因此,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同时要说明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作用的特殊方式。 与剩余价值和价值相比,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是更加具体的东西,也是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意识中、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形式。这样,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从理论上再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或层次。这个环节所在的层次正好是或直接操作的经济运行层次,以颠倒的方式表现的内在关系与范畴,在这个层次中成为可操作的对象,同时具有与内在关系不同的规律或机制。 因此,研究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不仅要注意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价值如何转化为平均价格,注意分配关系的制度特征,而且要注意利润、平均利润对资本的调节作用,资本如何在

利润、平均利润的作用下,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流动,即资源是如何在利润、平均利润的作用下进行有效配置的。实际上,从运行层次看,利润、平利润提供了一种关于效率标准的尺度。 1.方法与结构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数量方法、动态方法 2.重点阅读范围:《资本论》第3卷第1——5.1章,第8——10章,第12章。 一、成本价格、利润和利润率 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P30.2——41.2) [1.)(v c +→k ,m k m v c w +=++= 2.成本价格的两重意义。 3.成本价格掩盖了价值生产的真象。 x w m v x c +=+++)(,w x m x v c =-+++)()(]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P41.3——45.3) [1.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和所用资本的一个超过额。 2.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m k w +=→π+=k w 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必然性。 4.利润与剩余价值在量上不一致的可能及其意义。,π+==k w p ,若w p ≠,则m ≠π] 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P49——57) [1.转化是一个客观过程。 2.)v c m +='π。 3. 4.利润率和利润使资本关系神秘化。] 4.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第3章) 5.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第4章)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目(未完成)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目 一、解释句子。 1、“——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他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第一卷P10)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即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的这段话揭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了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他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指的是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够改变、创造甚至消灭经济规律。必须遵循经济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他的惩罚。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无所作为的,人们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这就是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第一卷P47) 这段话指出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要从分析商品开始。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众多的商品,单个

的商品就表现为社会的财富的元素形式。所谓财富的元素形式就是指经济的细胞形式。为什么要从经济的细胞形式开始分析呢?第一,商品是这个社会最基本最单纯的形式,资本主义整个复杂的经济机体,就是由这些最简单、最基本的经济细胞组成的。第二,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都是从商品的内在矛盾发展起来的。第三,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从商品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历程。 3、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第一卷P56)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如果从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这个角度来说,它是正确的。因为参加创造使用价值的,不仅有人的劳动,而且还有自然,如土地等。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引用威廉·配第的这句话。但是,配第不懂得劳动二重性,他虽然从劳动中发现了价值的源泉,但却错误的认为价值的创造不仅有劳动,而且还有土地。因此,就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因此,商品具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使用价值是人、财、物相结合生产的。 4、“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第一卷P108) 从字面上来看,金银天然不是由货币来充当,但货币最好由金银来充当。前一句话说明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货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不是金银的自然属性造成的。后一句话说明由于金银的自然属性,适合于充当货币。金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有感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它深刻地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整个世界历史的面貌。对于我们这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代下成长的青年人,马克思主义教育更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这个内容的学习,由浅入深、从远到近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必然联系,让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加深了理解,受益匪浅。 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早在学生时代就有所学习,但那时的学习是为了考试而学,比较被动,导致学习不够深入,曾片面的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次学习,老师给我们讲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并介绍了这些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激化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完整理论体系,让我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它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也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历史学、法学、伦理学等等内容。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三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阐发经济运动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转变为更高的社会形态的客观必然性,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依据,论证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学说,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旗帜,是全人类走向理想社会的旗帜。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从狭义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已不止是创立阶段的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其随之发展的列宁主义、毛泽东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恩格斯花费大量心血整理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写作背景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起来,并在英、法等国占据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集中表现为1825年开始并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给工人阶级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用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而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能把工人运动引向邪路。马克思正是适应这种历史的需要而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推动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是德国莱茵省议会关于经济问题的争论。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的是法律。1842年至1843年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就推动他的研究由纯政治或哲学转向经济问题。1847年8月,出版了《哲学的贫困》,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作了新的说明。此后又出版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1857-1858年,写了《经济学手稿(1857-1858)》,这是《资本论》的最初草稿,即《资本论》第一稿。1861-1863年,又写了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1864-1865年,又重新写了《资本论》第三稿。在此基础上,1867年9月14日马克思亲自校订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包括马克思写的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恩格斯写的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第四版序言,正文七篇共二十五章。 《资本论》第一卷共七篇,阐述了三大学说:一是劳动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一篇的内容;二是剩余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二至第六篇的内容;三是资本积累学说,主要是第七篇的内容。第一卷从生产过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 (一)劳动价值学说 阐明价值的质、价值的量、价值形式和价值规律,构成了整个《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因此,《资本论》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体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价值是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被物的关系所掩盖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商品价值的二重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某个

资本论整理考试题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简答)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就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交换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值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 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 二、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简答) 含义在于: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意义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 三、试述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及其实践意义(论述) 1.原理:使用价值史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直接由商品体自身显示出来的,反映各种商品的个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看不见莫不着的,由交换价值来表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实践意义:第一,作为商品经营者,必须强化市场观念,把开拓市场作为第一任务,必须把商品的二因素统一起来。一方面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提高质量,力求花色品种齐全,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商品二因素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 四、劳动二重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简答) 1.原理:劳动的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是由特定的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和结果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意义:从宏观看,由于具体劳动回答的是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因而它表现出来的是社会分工体系和社会的产业结构状况;由于抽象劳动回答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因而它反映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劳动比例和社会劳动的总规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劳动二重性的要求,在质上不断扩大合理的社会分工,在量上保持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关系。 从微观上讲,劳动二重性原理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从而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实现效益。 五、解析“储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的含义,其实践意义何在? 1.含义:储藏货币是没有止境的,是因为货币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货币具有质的无限

资本论读后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资本论读后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资本论读后心得体会范文(一) 在中学时代学历史时,就已经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知道了有《资本论》这本书,知道书中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概念。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今天,经过三个多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习,才让我对资本论进行重新审视。经过十几天的仔细阅读,让我收获匪浅! 只可惜,由于阅历和时间的关系,使我无法对《资本论》进行深刻的了解。众所周知《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是一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 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干活付钱”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干活付钱”并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例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 那么,究竟什么是剩余价值呢?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的一段话“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 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在这话里,很明了地将剩余劳动时间与剩余

资本论题库

《资本论》题库 一、简述题 1.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2.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3.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4.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基本内容。 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伟大意义。 6.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流通及人民币流通规律理论的基本内容。 7.货币与资本的联系与区别、资本的本质。 8.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条件。 9.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0.马克思货币转化为资本理论的现实意义。工资的实质。 1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 12.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13.剩余价值率的概念和意义。 14.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绝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5.生产劳动概念。 1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 17.简单再生产的实质。 18.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19.资本积聚和集中。 20.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21.马克思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 22.资本循环三个阶段的内容,各阶段资本形式及其职能。

23.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其三个阶段的统一,而且是其三种形式的统一。 24.实现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 25.资本循环经历了哪些时间,如何缩短这些时间来加速资本主义周转? 26.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现实意义。 27.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28.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29.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0.试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1.资本周转概念,怎样计算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32.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及其流通特点。 33.预付资本总周转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4.固定资本更新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35.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现实意义。 36.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 37.社会资本概念及其运动特点。 38.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39.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 40.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41.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42.马克思成本价格理论及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意义。 43.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 44.利润是个客观经济范畴。 45.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46.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的形成及含义。

《资本论》学习心得

《资本论》绝对剩余价值理论学习心得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是马克思耗费毕生心血所完成的鸿篇巨著。书中马克思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严谨的数学分析为手段,结合大量历史和现实数据与材料,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书中对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地位。因而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之作。自其问世两百多年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已大大深化。但是《资本论》对于资本主义运行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论断时至今日依旧闪耀着光辉。 马克思是一位具有崇高历史使命感和深厚人文关怀的思想家,他出身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亲眼目睹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下所过的悲惨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他受教育的经历以及自身努力勤奋的性格又赋予了他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厚实的学术积累。因此,纵观马克思整个学术研究生涯,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这两个核心。《资本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鸿篇巨著,同样如此。马克思在完成唯物史观的探索之后,为进一步寻找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在“劳动的火焰”中萃取武器。他得到的武器就是剩余价值学说。本书的第三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书非常重要的一章,在本章中马克思阐发了剩余价值的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剩余价值研究的理论前提 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研究的理论前提,这一思想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他认为,是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既构成了财富的物质内容,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随后亚当.斯密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采用了这种观点并对它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发,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相当完备的价格理论。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从分工引出交换,再从交换引出价值并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是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又是二元的。一方面,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商品的价值决定于“获得它的辛苦与麻烦”;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商品价值“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或等于它所能购买到的“劳动的价值”。 马克思继承了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思想中的科学成分并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他强调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具有巨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认为劳动在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中具有无可争辩的地位,揭示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与条件。他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他看来,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