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因子与生物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生态学真题答案

生态学真题答案

2013年1、简述植物的生长型结构(Raunkiaer分类系统)及其每个生活型的特点。

见课本78页2、简述生物种间关系中消费性物理掠夺。

答:生物种间关系中消费性物理掠夺包括:捕食、寄生、草食。

(1)捕食:广义上指所有高一营养级的生物取食和伤害低一营养级生物的种间关系,广义的捕食包括传统捕食、草食、拟寄生、同种相残和放牧。

(2)寄生:一个物种从另一个物种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获取营养并对宿主造成危害的现象。

(3)草食:指动物取食绿色植物营养体、种子和果实。

3、简述生物光周期现象及其光周期类型(举例说明)。

{2013、2012}见课本85页4、简述植物对水分不足的适应方式。

植物对水分不足的适应方式主要体现在陆生植物上,陆生植物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他们对水分不足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方式。

(1)湿生植物:根据其适应环境的特点可以分为阳性湿生和阴性湿生。

①阳性湿生:有较发达的输导组织,叶片有角质层,喜生长于浸水或潮湿土壤。

②阴性湿生:叶薄、气根吸收空气水分,蒸腾小,喜生长于森林下部弱光、高湿环境(2)中生植物:根茎叶结构、抗旱能力介于湿生和旱生植物之间,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其根系和输导组织均比湿生植物发达。

(3)旱生植物:根据旱生植物的形态、生理特征和抗旱方式分为少浆液植物和多浆液植物。

①少浆液植物:尽量缩小叶片面积,有各种减少蒸腾的特化结构;根系发达;细胞内原生质渗透压高,抗旱能力强。

②多浆液植物:有由根茎叶特化形成的贮水组织;表面积对体积比例小;叶片小或退化,角质层厚,气孔少并下陷;有特殊的水分与光合代谢途径。

5、简述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规律(2013、2012)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规律主要包括最小因子定律和综合作用定律。

1、最小因子定律: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求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称为最小量定律。

生态因子的一般作用特征

生态因子的一般作用特征

生态因子的一般作用特征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要素,包括气候、土壤、水体、光照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生态因子对于生物个体和生态系统的生存、繁衍和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生态因子的一般作用特征。

1.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态因子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促进生物个体的生长和发展,但是过高或过低的作用会产生限制作用。

例如,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生物蛋白质变性和细胞膜破坏,过低的温度会导致水分冻结和代谢减慢。

因此,温度是生物生存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

2.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其中一种因子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因子的变化和生物个体的适应性。

例如,气温的变化会引起水分的变化,进而影响到生物生态系统的水分分布和生物种群的分布。

3.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生态因子的稳定性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生态因子的变化幅度较小。

稳定的生态因子有助于维持生物个体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保证生物个体的正常生长和繁衍,同时增加生物个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4.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一些生态因子具有周期性的变化特征,例如季节性的变化和日夜的变化。

这些周期性变化对于生物个体的生活节奏和繁殖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帮助生物个体适应环境变化。

5.生态因子的空间变异性:生态因子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着不均匀分布和变异。

这种空间变异性导致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和生态过程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态带和生物区系。

生态因子的空间变异性对于种群的分布和物种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6.生态因子的人为改变: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生态因子受到人类干扰的程度也越来越大。

例如,人类的森林伐木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片森林的破坏和土地的水泥化,进而改变了生态因子的分布和特征。

这种人为改变对于生物个体和生态系统的生存和繁衍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总之,生态因子是生物个体和生态系统生存和繁衍的重要环境要素,其一般作用特征包括限制作用、相互作用、稳定性、周期性变化、空间变异性和人为改变。

生态因子的地理分布与物种分布的关系及其规律

生态因子的地理分布与物种分布的关系及其规律

生态因子的地理分布与物种分布的关系及其规律
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种群分布的各种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水源等。

地球上的各个地区拥有不同的生态因子,这些因子对物种的分布和生态位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它对物种的分布和适应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例如,在极寒的北极和南极地区,只有极少数的生物种群能够适应这样的环境。

而在热带地区,高温和高湿度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如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

土壤是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它对植物的生长和物种的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

不同的土壤类型有着不同的化学成分、质地和水分含量,这些都会影响物种的分布。

例如,在沙漠地区,由于土壤贫瘠,只有少数适应了干旱条件的植物能够生存。

水源也是影响物种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物种需要水来维持生命,因此水源的质量和数量对它们的分布和存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海洋中,水温和盐度对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有着不同的影响,导致它们在不同的深度和区域分布。

总的来说,生态因子的地理分布与物种分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规律。

不同的生态因子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种群在其中发展演化,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命。

因此,保护生态系统和生态因子,促进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 1 -。

生态学名词解释总结(3)

生态学名词解释总结(3)

生态学名词解释总结(3)生态学名词解释总结第十一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组成的化合物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在地球表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包括土壤圈)等各圈层之间沿特定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

库: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的集合。

流通量:在单位时间或单位体积内的转移量。

第十二章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地球表面的水热条件等环境要素,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发生递变,从而引起植被也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呈水平更替的现象。

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高耸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风速和太阳辐射逐渐加强,而降水量一般先是逐渐增加,随后又趋于减少。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是生物群落和土壤类型从下而上也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了植被或生态系统随海拔升高而成带状依次更替的分布规律。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热带雨林(低纬度带10度南北纬,即赤道、热带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亚,中国分布最广),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纬度湿润区),温带针叶林(西半球温带地区),北方针叶林(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草原生态系统:靠近森林一侧,气候半湿润,草类繁茂,种类丰富,并常出现岛状森林或灌丛,如北美的高草草原、欧亚大陆的草甸草原以及非洲的高稀树草原。

靠近荒漠一侧,雨量减少,气候变干,草群稀疏、低矮种类组成简单,并常混生一些旱生小灌木或肉质植物,如北美的矮草草原、中国及蒙古的荒漠草原、以及苏联欧洲部分的荒漠草原。

二者之间为辽阔而典型的禾草草原。

荒漠生态系统:分布:亚热带干旱区-温带干旱区-高原极地地区(北极)。

特点:看书第十三章水域生态系统湿地:分布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第一章生态因子分类及其基本作用规律

第一章生态因子分类及其基本作用规律
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素)。环境因 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 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为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 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 (生活条件)。所有的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 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具体的生物个体 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 称为生境(habitat)。由此可见,环境因子、生态因子、 生存因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一般环境因子和 生态因子看作是同义的。因此生态因子可定义为:环境 中直接或间接影响一种或几种生命有机体的任何部分或 条件称为生态因子。
六、耐受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亦称为谢尔福德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是美国生态学家V.E. Shelford 于1913年提出的。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 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 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 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这就是耐受性定 律。
以后不少学者对此定律进行了补充。认为最小因子定律只能 在能量注入和流出处于平衡的稳定状态下才适用。例如,在 湖泊的初级生产过程中,光照、氮、磷的供应都超过需要, 而CO2相对有限并且输入和支出大致相等,这时CO2处于最 小量状态成为限制因子。如果一场暴雨把更多的CO2带进湖 水,稳定状态被破坏,这时初级生产力将取决于所有营养物 质的浓度,CO2就不成为最小量因子。此后随着各种养分被 消耗,生产力又发生剧烈变化,直到某种成分被耗尽并成为 新的稳定状态下的限制因子。此外,必需考虑到因子间的相 互作用和替代作用。当一个特定因子处于最小量状态时,其 他因子可能有替代作用或改变其利用效率。例如在钙不足而 锶丰富的环境中,软体动物的贝壳中可用锶替代部分钙;有 些植物在弱光下生长时只需要较少量的锌,因此在阴蔽处锌 对植物的限制作用较在强光下为小。

生态因子分类及其基本作用规律

生态因子分类及其基本作用规律

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仅提出因子处于最小量状态时可能成为限 制因子,但事实上某个因子过量时也可能成为限 制因子。例如,光、温度、盐度等过高时,同样 可以限制生物的生活和生存,因此谢尔福德耐受 性定律不仅注意到因子量的过少,也注意到因子 量过多的限制作用,因此较最小因子定律有所发 展。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的耐受性也不断变 化。




地球环境(global environment)指大气圈中的对流层、 水圈、土壤圈、岩行圈和生物圈,又称为全球环境,也有 人称为地理环境(geoenvironment)。地球环境与人类及 生物的关系尤为密切。其中生物圈中的生物把地球上各个 圈层的关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各种物质循环和能 量转换。 区域环境(regional environment)指占有某—特定地 域空间的自然环境,它 是由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5个自然 圈层相互配合而形成的。不向地区,形成各不相同的区域 环境特点,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群落。 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指区域环境中,由于某 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 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所形成 的小环境。例如,生物群落的镶嵌性就是微环境作用的结 果。 内环境(inner environment)指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 环境。对生物体的 生长和繁育具有直接的影响。例如, 叶片内部,直接和叶肉细胞接触的气腔、气室、通气系统, 都是形成内环境的场所。内环境对植物有直接的影响,且 不能为外环境所代替。


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g,1840) 提出的“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的 观点,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也就是说,生物基本的 必需物质随种类和不同情况而异,在稳定的情况下,其所能 利用的量紧密地接近所需的最低限度时,就起到限制作用, 成为限制因子。 以后不少学者对此定律进行了补充。认为最小因子定律只能 在能量注入和流出处于平衡的稳定状态下才适用。例如,在 湖泊的初级生产过程中,光照、氮、磷的供应都超过需要, 而CO2相对有限并且输入和支出大致相等,这时CO2处于最 小量状态成为限制因子。如果一场暴雨把更多的CO2带进湖 水,稳定状态被破坏,这时初级生产力将取决于所有营养物 质的浓度,CO2就不成为最小量因子。此后随着各种养分被 消耗,生产力又发生剧烈变化,直到某种成分被耗尽并成为 新的稳定状态下的限制因子。此外,必需考虑到因子间的相 互作用和替代作用。当一个特定因子处于最小量状态时,其 他因子可能有替代作用或改变其利用效率。例如在钙不足而 锶丰富的环境中,软体动物的贝壳中可用锶替代部分钙;有 些植物在弱光下生长时只需要较少量的锌,因此在阴蔽处锌 对植物的限制作用较在强光下为小。

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生活和生存的各种环境要素和条件。

它们对生物的生长、繁殖、分布和数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分布和数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不同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要求不同,只有在适宜的生态因子条件下,生物才能生存繁衍。

例如,温度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不同物种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有些物种只能在较高温度下生存,有些物种则只能在较低温度下生存。

因此,温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生物的分布和数量。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适宜的光照、水分、营养物质等生态因子条件。

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充足的光照,水生动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温和水质。

如果这些生态因子条件不符合要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会受到限制甚至无法进行。

生态因子还对生物的行为和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生物在面对不同的生态因子条件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和适应机制。

例如,一些动物在干旱环境下会选择进入休眠状态以节省水分,一些植物在光照不足时会伸长茎梗以获取更多的光线。

这些行为和适应能力的形成,是生物对生态因子变化的一种积极响应。

生态因子还对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

不同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生态因子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这些相互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例如,食物链中的食物供应和捕食关系都受到生态因子的影响,当某个环节的生态因子发生变化时,会影响到整个食物链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总体而言,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活和生存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影响到生物的分布和数量,还直接影响到生物的生长、发育、行为和相互作用。

因此,研究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对于理解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才能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我们的生态环境。

简述生态因子对植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简述生态因子对植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简述生态因子对植物作用的基本规律生态因子对植物的作用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领域,涉及到多个生态因子与植物生长、生理和适应的关系。

生态因子包括温度、光照、水分、土壤和气候等因素。

本文将从这些因素的角度,简述生态因子对植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温度是生态因子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温度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速度、生理代谢以及种子的萌发都受到温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不同植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同,有些植物对低温更耐受,有些植物则对高温更耐受。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植物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死亡。

光照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生态因子之一。

光照对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和提供能量至关重要。

光照的强度、光质和光周期都会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影响。

不同植物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同,有些植物对强光更适应,有些植物则更适应于弱光环境。

光照不足或过强都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限或病害发生。

水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生态因子之一。

水分对植物的生长和代谢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分不足会导致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养分吸收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相反,水分过多也会对植物造成不利影响,如根部缺氧、病害发生等。

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也不同,有些植物对干旱环境更适应,有些植物则更适应于湿润环境。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也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

土壤的质地、肥力和酸碱度等特性都会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影响。

不同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也不同,有些植物对贫瘠的土壤更适应,有些植物则需要富饶的土壤。

土壤中的养分和微生物也会对植物的生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气候是生态因子中一个综合性的因素,包括气温、湿度、降水量和风等多个因素。

气候对植物的分布和适应性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植物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不同,有些植物对寒冷的气候更适应,有些植物则对炎热的气候更适应。

气候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生态因子对植物的作用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不同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态因子与生物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A.光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光强的作用:生长发育、形态建构作用——植物黄化现象;光周期现象—生物对光的生态反应与适应——鸟类的迁徙;光质的作用:光合作用影响B.温度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温度与生物生长发育——植物的春化作用(某些植物要经过一个“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结果)。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对低温适应——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的表现:贝格曼Be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减少;阿伦(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四肢、尾巴、外身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的趋势;休眠。

C.水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水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的作用:水分不足,使植物萎蔫;使动物滞育或休眠;水分过多,植物根系缺氧、窒息、烂根。

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植物依其对水分需求划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两大类型。

陆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形态结构上的适应:以各种不同形态结构,使体内水分平衡。

行为上的适应:沙漠动物昼伏夜出;迁徙等。

生理上的适应。

D.大气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氧的生态作用;氮的生态作用;CO2的生态作用(对动植物个体潜在的影响);大气污染与植物E.土壤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空气;土壤的温度F. 火3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生态适应: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做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

分为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二、种群指数增长模型与逻辑斯蒂模型有何异同,以及其生物学意义。

异同:(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世代分离——几何级数增长;世代重叠——指数增长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二)世代离散性增长模型:几何级数增长世代连续性增长模型:指数增长,逻辑斯谛增长意义:指数增长意义:(内禀增长率:种群固有的内在增长能力)dN / dt = r N →dN / N = r dt逻辑斯谛增长意义:1、它是许多相互作用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2、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3、模型中两个参数K 和r 已经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dN / dt: 瞬时增长数量的变化。

N=K/2时,最大增长量(optimal yield)——如果收获量能保持长期稳定又不会使种群的数量下降,那么这样一个收获量就被称为持续产量。

三、R-选择与K-选择的主要特征。

R-k选择理论在自然保护中具有什么指导作用?dN/dt= rN(1-N/K) r = (b − d) + (i − e)N是种群大小。

这个公式说明只有当K=N时才稳定,平衡。

(1)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环境容纳量K值周围,称为K-选择的生物,又称K-对策者。

该类生物通常出生力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机制,幼体死亡率低。

一般该类生物扩散能力较差,适于稳定的栖息环境。

比如大象优点:生殖率高,发育速度快,世代时间短,因此,种群在数量较低时,可以迅速恢复到较高的水平;后代数量多,通常具有较大的扩散迁移能力,可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种群,因此,常常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由于高死亡率、高运动性和连续面临新环境,可能使其成为物种形成的新源泉。

缺点:死亡率高、竞争力弱、缺乏对后代的保护,高的瞬时增长率必然导致种群的不稳定性,因此,种群的密度经常激烈变动。

畜牧业啊,林业啊,就要K选择的,强,不容易因为自然原因蒙受损失(2)另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K值,大部分时间保持在逻辑斯谛曲线的上阶段,称为r-选择的生物,也称r-对策者。

该类生物通常出生力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幼体死亡率高。

一般该类生物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能够适应于多变的环境。

比如三文鱼。

优点:种群的数量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但不超过此值,因此,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小;具有个体大和竞争能力强等特征,保证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

缺点:由于r值较低,种群一旦遭到危害,难以恢复,有可能灭绝。

在生产养殖业,应该就要养r选择的生物,多四、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也就越激烈。

(成立条件:稳定环境;存在资源竞争;无影响竞争方向的其他因素。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由于竞争的结果,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即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永久共存。

五、结合实际,运用生态学原理,谈谈你对人口政策的看法。

1.中国人口现状:人口基数大、老龄化趋势严重、性别比例失衡、处于人口稳定增长阶段。

2、内禀增长率Rm是指在空间、食物量不受限制,排除天敌、疾病等其它种生物的影响,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质量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Rm =lnR0 /T,式中R0为净生殖率表示经过一个世代以后的净增长率。

T为世代平均时间是指种群中从母世代生殖到子世代生殖的平均时间长度。

降低rm值的主要途径有:一是降低R0值,即要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二是提高T值,即要推迟首次生产的年龄。

六、简述群落交替区的生态意义概念: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生态意义(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其植物种类也往往更加丰富多样,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和隐蔽的条件,这种群落交错区中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叫做边缘效应。

特点:1 多种要素作用强烈,生物多样性高2 抗干扰能力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的可能性小3 生态环境变化快,空间迁移能力强。

七、何谓群落演替?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群落演替:是指群落经过一定历史发展时期,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逐步向稳定群落发展的顺序过程。

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裸地的形成;环境变化;植物的繁殖体的散布及动物的活动性;物种间相互作用;影响因素:植物的繁殖体的散布及动物的活动性-先决条件;环境变化(内部-动力、外部如火山地震等-诱因);物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种间)-催化剂;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转基因植物、放牧等-重要影响因素。

八、如何理解生物协同进化?协同进化的含义:指不同物种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适应、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结论:种间竞争与进化:在共同进化过程中,它们的生态要求不能完全相似,其相似性是有极限的。

捕食者与猎物(寄生者与寄主)的协同进化:在共同进化过程中,常常是有害的“负作用”倾向于减弱。

“精明”的捕食者:在协同进化过程中,有害的“负作用”倾向于减弱,“精明的”捕食者不会对猎物过捕。

实际上,捕食者捕到的猎物多为领域外的、受伤的、有病的、年老的、无家可归的“游荡者”,使猎物种群有更高的素质。

一、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任何一个生态环境,总是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生态因子不可能单独存在。

生物生存所必须的因子,对于生物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具有不可代替性。

例如,当水分缺乏到足以影响植物的生长时,是不可能通过调节温度、改变光照条件和矿质营养等条件来解决问题的,唯独只有增加水分才能解决问题。

二、生态因子的多变性生态因子会随时间、空间变化而变化,构成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自然界中,不存在完全相同的生态环境。

光照、温度、湿度、降水等气象因子在一年、一月、一天之内都存在明显的有规律的变化。

即使是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生态因子也不完全相同。

生物与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形成了生态因子的多变性与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需要的可变性达到一致,也就是说,生物本身对生态因子的需要也是在变化着。

三、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在生态环境中,各个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是同等的重要,只有各种生态因子配合在一起才能挥作用,其中不管某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怎样适宜,如果没有其他因子的配合,生物也无法完成生长发育的全部过程。

在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中,一个生态因子发生了变化,常常会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

例如光照强度增加,会引起气温和土温升高,空气相对湿度降低,水分和土壤蒸发加强,使整个生态环境趋向干热。

四、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各个生态因子都存在量的变化,大于或小于生物所能忍受的限度,超过因子间的补偿调节作用,就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分布,甚至导致死亡。

Liebig(1840)根据生物所需的最小量提出了最小量定律(Law of the Minimum),即当一棵植物所需的养分元素,降低到该植物的最小需要量以下时,该营养元素就会限制该植物的生长。

后来Shelford(1911)将此观念再扩充到生物所能忍受因子的最大量和最小量,提出耐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

除最大和最小量之外,还提出了最适度的观念。

他认为生物对某项环境因子的需要,有一个最适宜的程度。

若超过这些适应范围,达到生物体不能忍受的程度,此即为忍耐的最大限度。

反之,若最适度降降至该生物体不能忍受的程度时,称为忍耐的最小限度。

五、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在生物体所需的生态因子中,其中一个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因子就称为主导因子。

对生物而言,主导因子不是绝对的,而是可变的,它随时间、空间,以及生物有机体的不同发育时期而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