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地理知识总结

初中中考地理知识总结
初中中考地理知识总结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 地球是球体的有关证据:“站得高,看得远”;“海边看远方来的船,先见桅杆后见船身”;“月食”;“地球的卫星照片”;麦哲伦环球旅行。 二、地球仪

(1) 经纬线和经纬度

①经线与经度:连接南北两极的线。经线有无数条,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 °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经度的最高度数为180°。 ②纬线与纬度: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纬线也有无数条,到两极等距离的纬线叫0°纬线 (又叫赤道),纬度的最高度数为90°。 (2)经纬线的特点:

①经纬网判断方法: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经度向东增加是东经(E ),经度向西增加是西经(W );以赤道为起点,纬度向南增加是南纬(S ),纬度向北增加是北纬(N )。 ②注意:(经度从左往右增加为东经,从左往右减少为西经,纬度向上增加为北纬,向下增加为南纬)

③东西半球判断方法:经度少于20度在 东半球;经度大于160度在西半球;经度大于20度少于160度看字母,E 为东半球,W 为西半球。 ④注意:分界线上的点不归入任何一个“区”,如赤道上的点既不在北半球,也不在南半球。 三、识图:

(1)特殊纬线:①赤道、②北回归线、 ③南回归线、④北极圈、⑤南极圈。 (2)地球五带:⑥热带、⑦北寒带、 ⑧南寒带、⑨南温带、⑩北温带。

(3)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⑥、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⑦、⑧、四季分明的是⑨、⑩。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同一地点:一年中离夏至日最近白昼时间最长;同一时间:夏季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冬季越往北白昼时间越短。

(3)影子长短变化规律:同一地点:夏至日影子最短,冬至日影子最长;同一时间:离直射点越近影子越短,离直射点越远影子越长。 三、四季划分与五带特征:

(1)四季划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

一 次年2月),南半球季节相反。

(2)五带特征:热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南北寒带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南北温带四季分明,既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方向 、 比例尺

、 图例和注记 。 二、方向:在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

(1)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平行移动指向标)。 (2)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判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3)既无指向标,也无经纬网的地图,根据正视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定。 三、比例尺: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注意单位要统一,1千米=100000厘米)。 (2)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如1: 100000。 线段式:如

文字式: 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3)比例尺的大小:可将比例尺化为数字式,当分子都为1时,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1)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特定的地图符号就叫图例,如

(2)用来说明山脉、河流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陆高海深的数字叫注记,如“8844.43米” 四、地图分类:按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专题地图集中反映一两种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如人口分布图、气候类型图等。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形图

一、 海拔与相对高度:

(1)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又叫绝对高度。

(2)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非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单位都采用米)。 (3)世界海拔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 (中尼边境线上),海拔最低点是:死海;中国海拔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海拔最低点是:吐鲁番盆地。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样的线叫等高线。 (2)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之差。

(3)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稀疏,坡度小。 三、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 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共5种。 (1)五种基本地形:(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判读方法如下:(五种基本地形的区别可以从海拔和相对高度等进行区别)

(2)六种地形部位(山顶或山峰、陡崖或断崖、山脊、山 谷、鞍部、盆地或洼地) 山顶A 和B :等高线闭合,内大外小

盆地F :等高线闭合,内小外大(洼地)

山脊E :等高线弯曲处象箭头,指向低处(成分水岭)

山谷D :等高线弯曲处象箭头,指向高处(有河流发源)

鞍部C :两山顶的连接部位 陡崖G :等高线重叠的部位

四、地形剖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1)地形剖面图最能直观地反映地势高低起伏状况的图。

(2)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基础上用颜色和色调表示地形地势,绿色表示低平原,黄、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表示雪山冰川,蓝色表示海洋,其优点是醒目,有立体感。

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1)从半球位置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处于中纬度地区;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3)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二、位置的优越性:

(1)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①为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热量。

②纬度南北跨度大,使南北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①面临大洋,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对外经济联系。

②我国西部深入大陆内部,有利于发展陆上交通,加强与中亚、西亚、欧洲等的联系。

③面临大洋,背靠大陆,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在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形成丰富的降水。

三、中国的疆域:

(1)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

位。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

米。陆上边界线长2.2万多千米,大

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

(2)我国领土的四个端点:

①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

江的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

②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

暗沙(4°N)

(南北跨纬度约为50度,南北最大距

离约为5500千米,因而冬季北方千里

冰封,万里雪飘,南方绿意盎然。)

③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

中心线的交汇处(135°E)。

④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73°

E)。

(东西跨经度约62°,东西相差约4个小时,东西最大距离约5000千米,因而东部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西部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

(3)我国的临海与岛屿:自北向南依次为: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内海:渤海、E琼州海峡;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4)中国的陆上邻国:(14个):F朝鲜,G蒙古,H俄罗斯,I哈萨克斯坦、J吉尔吉斯斯坦、K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N印度、O尼泊尔、P不丹、Q缅甸、R老挝、S越南。

(5)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T韩国、M日本、L菲律

宾、W马来西亚、Y文莱、Z印度尼西亚。

四、中国的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

(2)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

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a、北回归线穿过的省(4个):F台湾、G广东、H广西、A云南

b、邻国最多的省、面积最大的省:J新疆

c、邻省最多的省、跨经度最大的省:I内蒙古自治区

d、跨纬度最大的省:M海南省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一、众多的人口: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统计的数据为12.9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1%。(2)人口方面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3)人口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4)人口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密度大,尤其是沿海地区;西部人口密度小。

(5)人口地理界线:黑河(黑龙江)------ 腾冲(云南省)。

(6)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河南省,人口最少、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澳门,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是西藏自治区。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多民族的国家

一、多民族的国家: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91.6%),少数民族55个。

(2)民族分布状况:汉族遍布全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等边疆地区。(3)民族分布的最大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4)主要少数民族分布:

a、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民族个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云南省;

b、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西藏自治区—藏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

c、台湾省--高山族,海南省--黎族,东北地区--满族。

二、民族政策:平等、团结、自治。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一、中国的地形和地势:

(1)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沿36°N 地形剖面图如上图)。 (2)阶梯划分的主要依据:海拔高度。 (3)三级阶梯概况: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比重最大,为33%,山区为山地、崎岖的高原、丘陵地区的统称,山区占全国总面积的2/3)。

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和降水:

(1)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2)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变化曲线图)

a 、一天中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午后两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b 、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最高月平均气温在7月,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月。(海洋推迟1个月,南半球相反)。

二、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

(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

a 、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b 、 造成南北气温差别大的主要原因:纬度因素(我国南北跨纬度大)。

c 、一月份0℃等温线大致经过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

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三、温度带:

(1)依据:根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

四、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1)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集中于夏季。(2)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3)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4)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端。(5)我国年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台湾的火烧寮,最小值出现在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五、干湿类型:

(1)划分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三节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与气候:

(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指的是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经常变化,不稳定。

气候指的是长时间平均天气状况,较稳定。

(2)几种灾害性天气:台风------狂风、特大暴雨。

寒潮------严寒、大风。

水旱灾害-----影响范围最广。(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

(3)卫星云图的识别:用绿色表示陆地,用蓝色表示海洋。用白色表示云团。

(4)常见的天气符号:

阵雨、冰雹、小中大雪、霜冻、台风、沙尘暴

等。

二、我国的气候特征及优越性:

(1)季风气候显著:使许多农作物在我国的种植区比同纬度其他国家纬度偏高。

(2)气候复杂多样: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三、我国的季风:

(1)夏季风与冬季风:

a 、季风区:夏季风能到达的区域称为季风区。

b 、非季风区:夏季风不能到达的区域称为非季风区。

c 、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一、我国的湖泊:

(1)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是:J 青海湖(世界面积最大湖:里海)。

(2)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K 鄱(P ó)阳湖(世界最大淡水湖:苏必利尔湖) 二、外、内流河与外、内流区:

(1)外流河: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如长江、淮河。 (2)外流区:供给外流河河水的区域叫外流区,我国外流区面积占2/3。 (3)主要外流河: a:注入太平洋: A 长江、B 黄河、 C 珠江、D 黑龙江、

E 淮河、澜沧江(湄公河)。 b:注入印度洋: H 雅鲁藏布江、 c:唯一注入北冰洋:

F 额尔齐斯河(鄂毕河)。 f:人工运河:

I 京杭运河:世界上开凿最 早、长度最长的人工河。 (4)主要内流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是G 塔里木河 。 (5)内外流河的水源补给:外流河水源来自大气降水;内流河水源来自高山冰雪融水,

因内外流河的汛期都在夏季,但两者原因不同。 三、长江与黄河概况: 识图一:

源地:A 唐古拉山 注入海洋:B 东海 分界点:C 宜昌,

D 湖口

支流:E 汉江、

F 嘉陵江、

G 岷江、

H 雅砻江、

I 赣江、

J 湘江、

K 乌江

湖泊:L 鄱阳湖、

M 洞庭湖 水电站:N 葛洲坝、

O 三峡

城市:P 上海、Q 南京、R 武 汉、S 重庆、T 攀枝花

识图二:

源地:A 巴颜喀拉山 注入海洋:B 渤海 分界点:C 河口、

D 旧孟津

支流:E 湟水、

F 汾河、

G 渭河

水电站:H 龙羊峡、

I 刘家峡、 J 青铜峡、 K 三门峡、 L 小浪底

省区城市:M 陕西、N 山西、O 内蒙古、P 河南、Q 郑州、R 山东、S 四川

流)。(长度世界前三的河流: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水量世界前三的河流:亚马孙河、刚果河、长江)。

b 、黄河干流长5464千米,为我国第二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 、长江黄河都发源于青海省,都流经的省区是青海省和四川省,都流经的地形区是青藏高原。 (2)长江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a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A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电站有:三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等。

B航运:内河航运第一,有“黄金水道”之称,沿江四大港口:上海(全国最大港口)、南京、武汉(中游)、重庆(上游)。

C治理:首要任务是防洪(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洪水)。

b、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A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水电站:龙羊峡(青)、

刘家峡(甘)、青铜峡(宁)、三门峡、小浪底(河南

省、中游)。

B 灌溉农业:“塞上江南”( b河套平原和a宁夏平原)、

渭河平原、湟水谷地。

C治理:关键是治沙,根本: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

土保持(黄河最大危害是下游的(河南山东)“地上河”)

七年级下册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第一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一、自然资源及分类:

(1)含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源于自然界、有用性)如土地、矿产、森林、水能、太阳能等。

(2)分类: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循环利用的资源叫可再生资源,如土地、森林、水、水能等;用一点少一点,短时间(或人类历史时期)不可再生叫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3)我国自然资源现状: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二、水资源:

(1)地球总水量的构成:咸水(占主体)、淡水。

(2)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指可用的淡水资源。

(3)目前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4)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来衡量。(5)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

三、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办法:

①时间分配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修建水库)。

②空间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四、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原因: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②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

措施:①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②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

五、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我国北方水资源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淮河、海河、辽河。

六、跨流域调水工程包括:

A:引滦入津、B:引黄入晋、C:引黄济青、D:引滦入唐、E:南水北调东线方案、F:南水北调中线方案、G:南水北调西线方案

南水北调:把我国长江流域的水调往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分为东线方案、中线方案、西线(主要缓解西北地区缺水)方案。

七年级下册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第二节土地资源与农业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

(1)类型:耕地、林地、草地A(比重最大)

(2)耕地占世界第四位,林地占世界第六位

二、几类土地资源的分布:

(1)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2)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

(3)我国三大林区:a东北林区(最大的自然林区);

b西南林区(树种最丰富的林区)c南方林区(最大的

人工林区)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①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②山地多,平地少。(山区为山地、崎岖的高原、丘陵地区的统称)

③后备耕地资源缺乏。(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省区)

三、我国土地政策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四、农业及其地位:

(1)利用生物的生长规律,通过人工培育而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五、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①以400mm(MN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等降水量线为界可分为东南部农耕区和西北部牧区。

②东南部以800mm(EF线、秦岭-淮河线)为界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各自的耕地类型、主

七年级下册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第三节工业

一、工业的地位及分类: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2)把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称为重工业,如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等;把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称为轻工业,如食品、纺织、玩具等。

二、能源与原材料分布:

(1)煤炭资源:被誉为“工业的粮食”。

a、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尤以山西、陕西、内蒙古最多。

b、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处有“乌金三角”之称,为我国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其中山西最多,有“煤海”之称。

(2)石油资源:被誉为“工业的血液”。

a、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油气储量最多,有“西气东输”管道从新疆轮南到上海。

b、主要油田:大庆油田(黑)、胜利油田(鲁)、辽河油田(辽)、甘肃玉门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

(3)铁矿资源:河北、辽宁、四川三省储量最大。

(4)能源分布特点:煤、石油等能源以北方居多,南方多水能

三、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是衡量国家基础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九大钢铁工业中心:(攀枝花、重庆、武汉、马鞍山、上海)、北京、包头、太原、鞍山。 (2)我国钢产量居世界第一。(长江沿岸地带占5个,有“钢铁走廊”之称) 四、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及分布特点:(北重南轻,中间两个为综合) (1)四大工业基地及特点、中心城市:

(2)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我国工业分布表现出向沿海地区分布的特点 五、高新技术产业:

(1)它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为“龙头”的产业,其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主要特点:从业人员中,科研人员比例大;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支出份额大;产品的更新换代快。

(3)分布及分布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附近,呈现出“ 大分散、 小集中“ 的特点。 (4)高新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高新技术包含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

(5)高新技术产业中心:a 、北京:中关村,我国第一个和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号称中国的:“硅谷”。b 、陕西杨凌:我国唯一 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中心,有农业“硅谷”之称。

七年级下册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交通运输

一、交通运输业的地位及现代五大交通运输方式: (1)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1)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Array(2)最机动灵活,能实现从“门口到门口”的服务的运输方

式:公路运输。

(3)以运输液体、气体为主,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小: 管道运

输。

三、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

(1)一般说来贵重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选航空运输。

(2)容易死亡、变质的货物、鲜货、短途可用公路运输。

(3)大宗笨重不急需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可选择水路或铁

路运输(靠水则水路,靠铁路则铁路)。

四、交通运输网:

(3)全国交通运输中心:北京、郑州、徐州、兰州、株洲等。

(4)青藏公路---“世界屋脊”生命线,承担着80%的进藏物资的运输任务。

(5)青藏铁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起止点:西宁--拉萨。

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一、民居:

①内蒙古地区:蒙古包(易于拆装)。②华北地区:四合院(防寒保暖)。

③黄土高原:窑洞(降水少,黄土的直立性)。④贵州、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吊脚楼。(地形)。

⑤热带、亚热带地区(云南傣族):竹楼、高架屋(通风散热,排水防潮)。

⑥长江中下游地区:两面坡式民居(降水多) ⑦西北新疆:平顶屋(降水少,适应温差大)。

二、服饰:服饰成为区别我国各民族的重要标志

藏族:藏袍(长袖、宽腰、大襟,适应温差大,气温相对较低)。

傣族:女子:窄袖短衣、统裙;男子: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肥大的长裤。

东北地区:服饰宽大、厚实(气温低) 海南岛:服饰轻便、单薄(气温高)。

三、饮食:

(1)八大菜系:(沿海5个,沿长江3个)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安徽,湖南,四川菜系。

(2)川菜:以麻辣、厚味著称。名菜:“宫爆鸡丁”、“麻婆豆腐”、“鱼香肉丝”。

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第二节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

一、我国入境旅游人数最多的省区是:广东省(2001年)。

二、地方文化特色是最有吸引力、最具魅力的旅游资源,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

三、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

四、我国的文化遗产:(名称,所在省份、美称、特点)。

(1)江苏:苏州园林:以水为主题,是古典园林的代表(小巧玲珑,清秀典雅)。

(2)西藏:布达拉宫---佛教建筑。(3)安徽: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4)四川:黄龙----人间瑶池。(5)九寨沟----“人间仙境”、“童话世界”。

(6)山东:泰山-----我国第一个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五岳之尊—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7)湖南:武陵源----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五绝”闻名于世。

(8)陕西: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世界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9)山西:平遥古城。

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特征第一节北京

一、北京的自然环境:

(1)位置:华北平原的北部;(40°N,116°E)。(位于北、东半球,北温带,中纬度地区)。(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二、北京的城市职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

三、北京的发展变化:

(1)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占主体(农业为第一产业,工业为第二产业,农业和工业以外的为第三产业)。

(2)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快,北京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

四、北京经济发展:

(1)优势:具有人才、信息、科技等优势,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硅谷”:中关村)。(2)问题:①能源、资源短缺。②城市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问题。

(3)解决措施:①大力发展耗能、耗水少,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

②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古建筑加强保护和修缮。

五、特色文化:(1)特色食品:北京烤鸭。(2)剧种:京剧。(3)世界遗产:故宫---世界现存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颐和园---中国现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园林。

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特征第二节台湾

一、识图(在图中指出下列的地理事物):

城市与港口:A 基隆、D 台北、E 高雄

海洋、海峡:B 太平洋、C 台湾海峡

山脉:台湾山脉(最高峰:G 玉山)

湖泊:P日月潭

河流:H 浊水溪

岛屿:I 澎湖列岛、J钓鱼岛

纬线:K北回归线

港口:L厦门,M福州

雨极:Q火烧寮

二、台湾的自然环境:

(1)组成: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组成。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

(2)位置:①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北临东海(台湾海峡属东海,多台风)。

②北回归线穿过中部(属于热带、亚热带)。

③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地震)。(3)地形地势:以山地为主(2/3是山地),东部为山地,西部为平原;东部台湾山脉

的最高峰:玉山;地势东高西低。

(4)气候及气候特征:以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特征:湿、热。(中国雨极:火烧寮)。

(5)河湖:岛内最长的河流:浊水溪;湖泊:日月潭(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河流特征:短、急。

三:物产丰富的宝岛:

(1)历史上,农产品以“蔗糖、樟脑、热带水果、木材,鹿皮”而闻名。

(2)森林资源:,东部山地被誉为“植物王国”,著名树种:樟树;樟脑产量世界第一。(3)甘蔗和蔗糖产量大,因此被誉为“东方甜岛”。

(4)热带和亚热带水果多,因此被誉为“水果之乡”,如香蕉、菠萝等。

(5)盛产海盐,被誉为“东南盐仓”,如布袋盐场。

四、富有海岛特色的外向型经济:

(1)模式: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了富有海岛特色的外向型经济。

(2)工业分布: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区。

(3)台湾的“硅谷”:新竹科学园区。

五、人口民族与城市:

(1)以汉族为主,大部分人祖籍广东、福建省,少数民族以高山族为主。

(2)人口和城市分布: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区。

(3)主要城市:最大的城市----台北市,最大的海港----高雄,第二大海港----基隆。六、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地缘关系---台湾岛西部与大陆福建省隔海相望,距离很近。

②血缘关系---台湾居民中,汉族占98%,主要来自大陆的广东、福建。

③文化渊源—台湾和福建等省许多居民都共同尊奉妈祖。

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特征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地区

一、识图:(能在图中指出下列地理事物)

特别行政区:A:香港特别行政区、

B:澳门特别行政区

经济特区:G:深圳经济特区、

F:珠海经济特区

铁路线:D:京九线、C:京广线、

临江靠海:H:珠江、R:南海

核电站:K:大亚湾核电站

二、位置:广东的东南部,毗(pí)邻港澳,与东南

亚隔海相望,位于珠江入海口附近,被称为祖国的

“南大门”。

三、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1)临江靠海,水陆交通便利。

(2)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3)著名的侨乡、临港澳和东南亚---有利于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4)发达的农业。

(5)对外开放政策的支持。

(6)缺乏工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能源和矿产。(建设核电站、西电东送工程)。

四、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

(1)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四大工业基地之一。

(2)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

(3)生态农业模式与特色:基塘农业(具体形式如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等)、外向型出口创汇农业。

五、香港与澳门:

(1)香港位置:珠江口东侧,临深圳经济特区;历史:1997年7月1日回归,被英国统治达150多年;支柱产业:对外贸易。

(2)澳门位置:珠江口西侧,临珠海经济特区;历史:1999年12月20日回归,被葡萄牙统治达400多年;支柱产业:博彩业和旅游业。

(3)香港有深水良港---- 维多利亚港,条件优于澳门,经济发展快。

(4)香港地位:仅次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有“购物者的天堂”之称。

(5)港澳与珠江三角洲的联系:港澳(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优势互补-→珠江三角洲(低廉的地价、廉价的劳动力)

(6)香港的“上天入地”向天空海洋要空间,弥补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前店后厂”的经济发展模式。

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特征第四节黄土高原

一、范围与特征:

(1)位置与范围:东起A:太行山,西至乌鞘(qiào)岭(祁连山东侧),北起古长城,南到B:秦岭,主要包括C:山西省、D:陕西省、E:宁夏回族自治区、F:甘肃省等

(2)特征: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地表特征:沟(hè)壑

纵横。

(3)成因:风从中亚、蒙古的沙漠和戈壁搬运来的黄土堆积而成。

二、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①黄土结构疏松;②多暴雨(降水集中在7、8月份)。人为因素:③人们不合理地开发利用。

(2)治理:依靠科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①退耕还林还草;②发展区域特色经济;③丰富

产业结构;④加强同外界交流与合作)

三、开发与利用:

(1)制约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干旱和水土流失。

(2)矿产资源:

①山西、陕西、内蒙古自治区三省接壤的地区被誉为“乌金三角”,该地区是我国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基地。

②主要煤矿:H:山西大同、J:陕西神府、I:内蒙古东胜等特大型煤矿。

③充分利用黄土高原的资源的措施:A转化为电力输送出去、B转化为煤气输送出去、C以原煤的形式运出去。

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比较区域差异第一节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①一月份0℃等温线经过;②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③ 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④湿润和半湿润区的界线⑤水田和旱地的界线⑥南方和北方的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

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地理特征的差

异。

(2)四大地理区域:B北方地区、D

南方地区、A西北地区、C青藏地区

(注意:青藏地区而不是青藏高原地

区;内蒙古高原在西北地区,而黄土

高原在北方地区)

(3)主要地形区分布(14大)与四大

区域的关系:南方4大;北方5大;西

北3大;青藏2大(要知道地形区名称

位置)

三、西北地区:

(1)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天然牧场,也是我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2)主要种植业区:引黄河水灌溉,如“塞上江南”(灌溉农业)。

引高山冰雪融水进行灌溉,如河西走廊(绿洲农业)。

(3)植被:(西北地区从东向西植被出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及原因:降水) 四、青藏地区:

(1)以牦牛等高寒畜牧业为主,属高寒牧场。

(2)主要种植业:小数地方可发展青稞等高寒农业及林业,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河

谷农业)。

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比较区域差异第二节长江沿岸地带

一、长江沿岸地带的自然环境:

(1)范围:从上海至川西攀枝花的沿江地带。

(2)地形与气候:以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3)物产丰富:

①美称: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自古就是稻谷和淡水鱼的主要产区,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方);四川盆地----“天府之国”。

②有色金属丰富。

二、工业

(1)钢铁中心:5个中心(有“钢铁走廊”之称)。

(2)贵州六盘水—煤炭工业基地;宜昌—电力工业基地。

(3)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

(4)区域工业发展方向:长江沿岸地带中部、西部地区应发挥资源和能源优势,特别是水能优势,重点发展耗能耗水多、运量大的重工业;东部地区应利用特有位置、人才、信息优势,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三、上海

(1)上海发展经济的优势: A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处于沿海和沿江两个重要的经济带所构成的“T”字型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具有强大的聚集和辐射作用。)

B劳动者素质高。

C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

D工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

E科技水平高。

劣势: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缺乏。

(完整word版)初中地理知识点汇总(人教版).doc

七年级上册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⑴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 和风土人情等。 ⑵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⑶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 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 中的图 1.2 )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 =5.1 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 =6371 千米;赤道周长 =4 万千米⑶能证明地球是球 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 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 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⑵意义:可以方 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3、纬线和经线 ( P5 中的图 1.7 )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点经线纬线 形状特征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长度特征经线长度都相等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⑹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 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 E 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 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 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 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2018高考世界地理主要知识点总结

世界地理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世界地理概述 1.大洲、大洋的面积与分布特点:①七大洲面积顺序——亚非北南南欧大(或亚非美美,南极欧洋);②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位置最南的大洲、纬度最高的大洲——南极洲;③跨纬度最多的大洲——亚洲;④跨经度最多、纬度最高、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北冰洋;⑤各大洲中央经线——亚洲100oE,欧洲30oE,非洲20oE,大洋州澳大利亚135oE,北美洲100oW,南美洲60oW。 2.大洲界线:①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60°E)、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和土耳其海峡;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③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白令海峡(170oW,66°34′N); ④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80oW,10°N);④南美洲与南极洲分界——德雷克海峡;⑤非洲与欧洲分界——直布罗陀海峡;⑥欧洲与北美洲分界——丹麦海峡。 3.大洋分界线:①太平洋与北冰洋分界———白令海峡;②太平洋与大西洋分界——经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67°W经线;③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分界线——经过澳大利亚南部塔斯马尼亚岛的146°E经线;④印度洋与大西洋的分界线——经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E经线;⑤大西洋与北冰洋的分界———挪威西海岸(约61oN)至冰岛再到格陵兰岛的最短距离一线。 5.海底地形:主要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等类型,大洋底又分为海岭、海盆、海沟等。6.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①世界人口稠密区及原因——A、亚洲东部和南部←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发展农业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在此聚居历史悠久;B、欧洲西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C、北美洲东部(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区)←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②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俄加中,美巴澳。 ③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13个)——中印美印尼,巴巴俄孟加,尼日日本墨,菲律埃塞俄。 ④地跨两大洲的国家(9个)——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五国跨亚欧)、印度尼西亚(跨亚大)、埃及(跨亚非)、巴拿马(南北美)、美国(北美大)。 7.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初中地理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会考地理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 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 2、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 4、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 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5、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6、纬度围:0° 30°NS为低纬度;30° 60°NS为中纬度;60° 90°NS为高纬度。南北回归线约在23.5°S-23.5°N之间。 7、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线半圆(弧形)相等南北方向;纬线都是圆(极点除外)有长有短东西方向 8、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9、七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上。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亚洲是面积最大的。 10、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1、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2、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3、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4、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15、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16、板块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17、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上。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第一、二章主要知识点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形状的认识 (1)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从人造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其他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海边看归船,先看船帆,再看船身;月食;登高望远等。 4、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圈(两极除外)。 ③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并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变短。 5、纬度 (1)度数范围: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2)南北纬的划分: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3)纬度分布规律:北纬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越向南,度数越大。 (4)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5)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6、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②每条经线都是一个半圆形。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3)两条正对的经线可组成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球。(一条东经,一条西经,度数和为180°) 7、经度 (1)度数范围: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2)东西经的划分: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3)经度分布规律:东经越往东,度数越大;西经越往西,度数越大。 (4)东西半球的划分:由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小小为东,大大为西) 8、经纬网定位 (1)原理: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就能确定唯一的一个点,而反之,地球上每一个点的位置,都可以用唯一的经度和纬度来表示。 (2)作用: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用途。 9、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围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2)围绕的中心:地轴(3)周期:24小时(一天)。(4)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5)地理现象:①昼夜更替②时间的差异 10、地球的公转 (1)定义:地球绕着太阳不停的旋转。(2)围绕的中心:太阳 (3)周期:一年(4)方向:自西向东 (5)地理现象:①季节的变化②五带的划分③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划分依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②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严寒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11、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类型: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 (3)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①一般定向: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定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其箭头代表正北方向,判断方向时可采用指向标平移法。 ③经纬网定向: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无论经线、纬线怎样弯曲,在同一经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在同一纬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东或正西方向。 (4)比例尺的大小 ①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②比例尺较大,表示的地区范围较小,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 比例尺较小,表示的地区范围较大,反映的内容比较简略。 (5)选择适用的地图(课本19页) 12、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亚洲概述 【目标】:1.亚洲的位置、分区 2.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 3.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及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知识梳理】 一、亚洲的位置、分区: (一)位置:经纬度位置30°E——180°世界上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10°S——80°N 世界上跨纬度最多的大洲(跨寒、温、热三带)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侧通过黑海、地中海与大西 洋相通 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西半球的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北半球 (二)范围: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 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 西南以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与非洲为界 (三)分区:面积440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一大洲。按地理方位与自然特征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6个地区。 二、亚洲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形: 1.特征:地形复杂,中间高四周低(中部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原分布于四周)/地表起 伏大/海拔较高(平均海拔仅次于南极洲,居世界第二位) 亚洲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最低点为死海(﹣415米) 2.主要地形区:(落实到地图上) (1)主要山脉:帕米尔高原的山结(由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交汇)(2)8大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 (3)7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亚);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南亚);米索不达米亚平原(西亚);西西伯利亚平原(北亚)。 (二)气候: 1.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2.主要气候类型分布与成因:(看地图册29页气候分布图)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东部: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大陆南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热带季风;马来群岛---热带雨林 西部:印度半岛西北部、阿拉伯半岛---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 北部:北冰洋沿岸---苔原气候 (三)河流、湖泊 1.特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与高原,呈放射状流向海洋,内流区面积广大 2.主要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 注入北冰洋 中国的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 注入太平洋 东南亚的红河、湄公河、湄南河---- 注入太平洋 萨尔温江、印度河、恒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注入印度洋 3.主要湖泊:黑海、咸海、巴尔喀什湖----中亚;贝加尔湖----俄罗斯;死海----西亚三、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 (一)人口:人口最多的大洲。2009年亚洲人口数是40亿,占世界人口的61%,东南亚、东亚、南亚人口稠密,亚洲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6个(中国13亿、印度10亿、印尼、 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三)经济发展差异: 1.日本: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2.韩国、新加坡:新兴工业国 3.西亚产油国与东南亚文莱:依靠石油资源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4.中国、印度建立了比较完整工业体系 5.其他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水平较低抓住机遇(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 *日本、韩国、新加坡二战之后经济快速发展原因调整结构(接受) 发展科技 改善环境(投资) 东亚、日本 【目标】 1.日本的位置与范围 2.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知识梳理】 一、东亚 (一)位置经纬度位置:20°N---50°N;80°E---145°E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 (二)范围:共有5个国家。临海国----中国;内陆国----蒙古;半岛国----朝鲜、韩国; 岛国----日本 (三)沿海与内陆差异 沿海内陆 范围中国北方与南方、朝鲜、韩国、日本中国西北与青藏地区、蒙古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日本多山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 气候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经济工农业发达,人口城市多以畜牧业为主,经济欠发达 二、日本 (一)位置:30°N---45°N;130°E---145°E。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西南隔朝鲜海峡与韩国相望 (二)范围: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周围海域组成。 (三)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是最大平原(东京附近)。

初中地理章节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复习 七年级上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 ?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书籍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2、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③综合地分析问题;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经、纬线的特点: ?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初中中考地理知识总结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 地球是球体的有关证据:“站得高,看得远”;“海边看远方来的船,先见桅杆后见船身”;“月食”;“地球的卫星照片”;麦哲伦环球旅行。 二、地球仪 (1) 经纬线和经纬度 ①经线与经度:连接南北两极的线。经线有无数条,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 °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经度的最高度数为180°。 ②纬线与纬度: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纬线也有无数条,到两极等距离的纬线叫0°纬线 (又叫赤道),纬度的最高度数为90°。 (2)经纬线的特点: ①经纬网判断方法: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经度向东增加是东经(E ),经度向西增加是西经(W );以赤道为起点,纬度向南增加是南纬(S ),纬度向北增加是北纬(N )。 ②注意:(经度从左往右增加为东经,从左往右减少为西经,纬度向上增加为北纬,向下增加为南纬) ③东西半球判断方法:经度少于20度在 东半球;经度大于160度在西半球;经度大于20度少于160度看字母,E 为东半球,W 为西半球。 ④注意:分界线上的点不归入任何一个“区”,如赤道上的点既不在北半球,也不在南半球。 三、识图: (1)特殊纬线:①赤道、②北回归线、 ③南回归线、④北极圈、⑤南极圈。 (2)地球五带:⑥热带、⑦北寒带、 ⑧南寒带、⑨南温带、⑩北温带。 (3)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⑥、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⑦、⑧、四季分明的是⑨、⑩。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世界地理北美美国知识总结

北美美国 自然地理特征 一:位置范围 1.经纬度位置:30°N—80°N 170°W—90°W----20°W 2、海陆位置:美洲北部,北起北冰洋,南至墨西哥湾,东靠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二:地形 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以山地、平原为主 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 西部高山区:落基山、海岸山、内华达山等组成科迪勒拉山系北段;山脉盆地 高原相间; 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年轻,海拔高。(多4000m以上高山) 东部高原山地区: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地,古老,海拔较低。(多1000m以下) 中部平原区:中央大平原,北部多冰蚀湖,南部密西西比河平原 三: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特征:冬冷夏热,降水较少,夏雨稍多。 地形对北美气候影响较大 1.海岸山脉紧逼着太平洋沿岸,迎风坡地形雨丰沛。但是,海岸山脉阻挡了太平洋上的暖湿西风向东深入,限制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向东延伸,使上述二种气候呈南北向带状分布于沿海地区。山间高原盆地由于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因此,气候干旱,呈现出荒漠的景象。 2.东部山地西北坡面迎冬季西北风,常造成大雪;东南坡面对大西洋水汽产生抬升作用,造成地形雨。但因东部高低缓,连续性差,冬季干冷的西北风可影响到东海岸,夏季从大西洋的暖湿气流亦可越过高地,进入内陆。 3. 中部平原地区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最大,大陆性较强。这是因为中部平原地势低平,贯通南北,致使南北气流畅通无阻。冬季极地冷气团可长驱南下,骤然降温,形成大风和寒潮天气。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热带暖气团可自由北上,使本区普遍暖热。中部平原在冷暖气团交替控制之下,形成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据烈、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北美洲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2018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中考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其中,20°W以西到160°E 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 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自转) 绕什么转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周期约24小时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地球运动(公转) 绕什么转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产生的自然现象: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 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赤道)4万千米,平均半 径 6371千 米。 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 1.地球仪①地球仪: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地球缩小,制作成的地球模型。 2.经线和经度 ①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是等长的。指示南北方向。经 线 也称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0度经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 ②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 180°。 ③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 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④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 圈。 20°W以西 到160°E属于西半球 20°W以东 到160°E属于东半球 3.纬线和纬 度 ①纬线:与赤道平行的圆圈。(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是不等长的, 赤 道是最大的纬线 圈。指示东西方向。 ②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 南、北 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 是 90度,在南 极、 北极。 ③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始线,定为0°。赤道以北称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 南称为南纬,用“S”表示。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④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纬 度60°~90°称为高纬度。 4.经纬网 经纬网:地球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点都可用经度和纬度表示。我国的首都北京大致位于116°E,40°N 上。第三节:地球的自转 1.自转方向和周期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24小时(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2.昼夜更替 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地球的自转运动。 3.时间的差异

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 (1)填图:在方框中填写大洲、大洋的名称。 (2)填表:对照上图,完成大洲界线对比表。 大洲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 A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 B 巴拿马运河 非洲与亚洲 C 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 温馨提示 ] 岛屿、大陆和大洲的区别和联系 ① 陆地是指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② 大陆和岛屿是人为划分的,面积较小的陆地为岛屿,面 积较大的陆地为大陆,大洲则是对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的总称;③ 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2.陆地地形类型与特征 (填表 ) 3.海底地形类型与特点 (1)填图:在下图中填写海底地形类型。 世界地理概况 f

(2) 海底地形特点 大陆架大陆向海洋延伸部分,水深不超过 200 m,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 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 大洋底 部 洋盆大洋底部,有锰结核分布 海岭板块的生长边界 海沟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4.海陆变迁 (1)六大板块: A 南极洲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美洲板块, D 非洲板块, E 太平洋板块, F 亚欧板块。 (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3)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二、世界气温与降水 1.气温 (1) 最高气温出现时 间 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差值变化差异 日变化约 14 时日出前后日较差 内陆地区日较差较大,沿海地 区日较差较小 年变化 北半球 7 月北半球 1 月 年较差 内陆地区年较差大,沿海地区 年较差小 南半球 1 月南半球 7 月 (2) 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全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无论 7 月还是 1 月,气温 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 (纬度因素 ) 北半球 等温线较曲折。 1 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 南 ( 低纬 ) 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 出; 7月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 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 洋热 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 质差异 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 同一纬度,气温差别 小 海陆分布 ( 海洋面积广 阔 ) 同纬度地带 气温比同纬度低,等温线向低纬 凸出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 平原的气温较高地形 (地势高低 ) 气温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高纬 凸出 寒流经过气温降低; 暖流经过气温升高 洋流 [温馨提示 ] 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 20°N ~30°N 大陆上的沙漠地区; 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

(完整版)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图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图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图 章节 教学内容 七年级 导言 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学习地理的意义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基本结构;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第三节地图 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地图的应用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轮廓、面积大

小及分布特点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及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著名山系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天气的含义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气温的变化规律;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降水及其主要形式;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变化规律;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世界人口数量及增长趋势;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世界六种主要语言及其主要使用地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地区分布特点;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依据;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范围;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节人文环境 亚洲在人口、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人文环境特点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中考地理必背知识点(精编版)

中考地理知识点必背 地球和地图 1、地球是球体(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麦哲伦环球航行;登高望远;月食;卫星图片) 2、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 产生的地理现象:a、昼夜交替;b、产生地方时差异(例如后半夜起来看巴西的世界杯足球赛): 3、地球的公转周期:一年(约365天)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a、四季的变化;b、昼夜长短变化(a)任何一天,赤道地区均昼夜平分。(b)任何地点,春秋二分均昼夜平分。(c)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夏半年,3月21日至9月23日),越向北方向昼越长;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越向南方向昼越长。(D)凡太阳直射的地区都昼长夜短(除赤道外);c、五带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d、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影子长短变化) 4、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A:有指向标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无指向标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网纬线代表东西方向,经线代表南北方向 B:(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5、海拔: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6、相对高度:把两个海拔相减。 7、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代表坡越缓。 8、地形部位识别:山顶(画有黑色三角形▲)、山脊(凸低为高)、山谷(凸高为低)、鞍部、陡崖(等高线重合)、盆地 9、地形类型有5种:地形区是以某种地形类型为主的一片区域! 平原:地面平坦,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没海拔要求. 世界地理(一) 10、世界海陆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1、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2、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黑海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②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③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④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13、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14、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15、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6、世界人口集中分布于中低纬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世界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 世界人口稀疏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 17、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就业困难、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18、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12899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复习提纲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一,生物的特征 1.应激性: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2 生长和繁殖 3 新陈代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进行呼吸。 4.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二.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生态系统:生物和生物生活的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 2.生物圈:(1)范围: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上层 (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4、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 6、生物因素:指的是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同种生物之间:互助、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捕食(最普遍)、合作、寄生、竞争。 7、生物都能适应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拟态,保护色,警戒色) 8、生物既适应环境,也影响和改变环境。如:蚯蚓松土,沙地植物防风固沙 9、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重要事件: (1)林奈(分类学之父)与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 (2)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3)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 (4)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沃森和克里克; 10、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观察、调查、分类、比较、文献、实验等方法。14、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 举例: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对照实验。实验方案中一般只设一个变量因素,每一个变量因素应该设置对照,如光照与黑暗,潮湿与干燥;影响实验的其他因素应该相同 第二单元细胞 显微镜的构造。见书33 页。 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1、取镜和安放2、对光3、放置玻片4观察5 收放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X物镜倍数 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细胞数量越少,视野越暗。光线过强时:小光圈,平面镜; 光线过弱时:大光圈,凹面镜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的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根据细胞数量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衣藻)和多细胞生物 3.动植物细胞都有的三个基本结构:(见课本42 页)

世界地理-东亚地理知识总结材料

一、东亚 [读图识记]1.五国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位置围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临海国:中国(首都) 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陆国(第一为哈萨克 斯坦)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岛等) ⑶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岭—准河一线 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沿海与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省、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范围

初中地理总复习(全册)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总复习--知识总结(全册)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一、平面上的八个方向: 1、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⑴、方向①、平面上的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②、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法: a、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根椐指向标所标方向去辨认(箭头指向北方); b、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c、在经纬网上应根椐经纬网所指的方向确定方向。 图上距离 ⑵、比例尺:①、比例尺=———— 实地距离 ②、比例尺的方式:数字式 1/1000或1:1000; 文字式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00千米; 线段式 0 1 2 3 ③、比例尺的选择: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如:学校平面图应选择较大比例尺;画中国政区图应选择较小的比例尺。 ⑶、图例和注记:让学生识记一些常用的图例(见世界地理(上册)P 10 面上的表格)。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球体。依据: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实例。 2、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 万千米。 二、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识记以下内容。 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纬线的纬度 ⑴、纬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有三个特点: ①、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②、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最后成一个点); ③、自成一个圆。 ⑵、纬度: ①、赤道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0°—90°N),赤道以南为南纬(0°—90°S)。赤道将地球平分南、北两个半球。纬度数从赤道向北、向南逐渐增大。纬度最大值90°。

(完整)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策略

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策略 市八中 地理中考到今年已是第六届了。尽管有了一定的复习经验和复习资料,但由于地理中考复习时间短、内容多、要求高、复习资料少,要让90%以上的同学在中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作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地安排复习,下面我结合我校的实际,谈谈我校的具体做法,以供各位同行共同商榷。 一、学校牵头自由选科体现民主性 我校近两年以来,在初三第一学期末就开始摸底报名,原则是:依据学生的爱好自愿报名。体现民主性。这样做的优势是:一是学生自由选科,便于教师调控。二是为中考赢得了充足的复习时间;三是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体现民主性。 二、立足课本,夯实基础,梳理体系,讲练结合 这一阶段主要是立足课本,夯实基础。从去年中考试卷看,试题凸现了灵活性和综合性。但不管中考地理试题如何的灵活,呈现的方式如何新颖,根本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地理还是地理,不可能脱离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不会脱离课本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因此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严格扣紧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以《学习之友》中概括的知识体系为线索,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本,做到正 确把握地理概念,正确掌握读图、填图、绘图等基本技能,以地图为中心,整合 相关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体系化。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也便于学生专题掌握知识,并在中考中答题过滤组织使 用知识点。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够灵活应对各种试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在这个阶段,我们对学生提出的口号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抱着地图打滚。” 课本的基本知识点的熟练掌握是必须必要的,但是仅仅有这个环节,还是不够的。因为,考试不是简单的对课本知识的重复再现。其中,解题的方法解题的 思路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中考中能否考出比较理想成绩的一个关键所 在。所以,在这一阶段要讲练结合环节。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

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讲_世界地理概况f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 (1)填图:在方框中填写大洲、大洋的名称。 [温馨提示]岛屿、大陆和大洲的区别和联系 ①陆地是指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②大陆和岛屿是人为划分的,面积较小的陆地为岛屿,面积较大的陆地为大陆,大洲则是对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的总称;③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2.陆地地形类型与特征(填表)

3.海底地形类型与特点 (1)填图:在下图中填写海底地形类型。 (2) 4.海陆变迁

(1)六大板块:A南极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C美洲板块, D非洲板块,E太平洋板块,F亚欧板块。 (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3)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二、世界气温与降水 1.气温 (1) [温馨提示]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20°N ~30°N大陆上的沙漠地区;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上。 2.降水 (1)降水的条件: ①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下降。

②有足够的凝结核。 ③水滴增大到能降落到地面。 (2) (3)降水的季节变化: ①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如全年多雨区、常年湿润区、全年少雨区。 ②降水季节差异较大,如夏季多雨区、冬季多雨区。 三、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1.世界的居民

(1)人口分布不均: ①人口稠密的四个地区:图中的a亚洲东部,b亚洲南部,c欧洲,d北美洲东部。 ②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极地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2)人种分布: (3) 2.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1)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 (2)人口数量:人口最多的是中国,其次是印度。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 地球与宇宙 (七年级上第3章) (一) 我们居住的地球 中国人:天圆地方“盖天说” “浑天说” 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印度人:大地是个圆盾 巴比伦人:大地是个空心山 2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1)帆船的远去和返回 (2)登高望远 (3)月食时的阴影是圆形的 (4)麦哲伦环球航行(最早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6) 天涯海角总是走不到边 (7)相同长度的杆子在地球不同地区的同一时间所形成的影子长度不同。 3 .地球概况: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赤道半径:6378千米 两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 地球由三部分构成(从外到内): 地壳 、地幔 、 地核 (二)、地球仪和地图 本初子午线(00经线)(东、西经1800 “一轴两点”:地轴和两极经纬网 经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200W 、1600E ) 赤道(00纬线) 纬线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1.地球仪: 就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 作用:可直观地表现地球面貌和地理事物的分布,能演示地球运动等自然现象。 经纬线的特点: (1)经线是半个地球的大圆,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约为2万千米。 (2)纬线都是一个完整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 (3)由赤道到两极,纬线的长度逐渐减小。 3.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方法 (1)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0经线,向东、西各分为1800。00经线以东(右)为东经,以西(左)为西经。 (2)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为00纬线,向南北各划分900。赤道以南(下)为南纬,以北(上)为北纬。 4.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1)东西半球:以西经200,东经1600为界,分为东西半球。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