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入户走访民情日记3篇

合集下载

个人走访入户民情日记3篇

个人走访入户民情日记3篇

【导语】民情⽇记⾛访记录应该以⽇记的形式,记录同群众联系,帮助农民排忧解难的过程,应当应⽤到实际⽣活中去,解决群众的问题。

如下是⽆忧考为⼤家准备的⽂章,供您参考。

篇⼀ 对于民情⾛访,我们中很多⼈开始都有些不以为然的想法,认为⾃⼰不过⼀普通⼲部,⽆职⽆权,捐个区区两三百元,对那些深陷贫困的农家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然⽽,两个⽉来,或是与市县部门的领导“⼆对⼀”帮扶,或是个⼈⾛访,先后进了龙吟、⾦鱼、泥塘、乔桂四村九户⼈家。

当我⾛进乡亲们的家门时,内⼼却不能不被他们的遭遇、他们的坚韧、他们的善良深深震动。

第⼀次找到乔桂村樟树组王福保家时,还是春寒料峭的三⽉,这个70岁的⽼汉正在屋下⾯的⽥⾥掌犁耙。

看到有⼈来,王福保拖着泥腿上了岸。

他的⽼伴佝偻着腰,⽤⼿使劲揩揩碗,颤颤巍巍的泡茶端出来。

两层楼的红砖屋没有粉刷,屋内地⾯坑坑洼洼,厅屋的神台上摆着⼀张年轻的遗象。

那是他们的⼉⼦,2009年患尿毒症去了。

⼉媳从此再⽆⾳沓。

两个孙⼦,就跟着⽼⼈过活,15岁的孙⼥王倩在宝农学校读初⼆,8岁的孙⼦王可在神冲完⼩读三年级。

为了供孙⼥孙⼦读书,给⽼伴看病,维持⼀家⼈⽣活,⽼⼈作了⼗多亩双季稻。

王福保说:“我们⽼了,⼜有病,这倒也没什么,⼈总是要死的;就是两件事放不下啊,⼀是⽋的帐还冇还清,⼆是两个细伢⼦造孽啊!好在政府、村上对我们都还关⼼!你们做好事,我们记住了!” 我和县旅游局副局长廖国辉⾛进⾦鱼村⾼峰组葛枚芳⽼⼈家时,80岁的⽼⼈正坐在特制的椅⼦上逗着4岁的⼩孙⼥。

⾃从20xx年在⼭上⼲活不慎摔断股⾻,⽼⼈就不能再独⽴⾏⾛了。

廖局长和⽼⼈聊起家常,得知⽼⼈三个⼉⼦,⼤⼉⼦已于⼏年前意外去世;⼆⼉⼦体弱,挣不了多少钱;三⼉⼦⼜于去年受伤落下脚疾,⼀直没治好。

说话间,⽼⼈在⽥⾥插秧的两个⼉媳赶了回来,连忙泡茶、端⽠⼦。

⽼⼈对⼦媳们的照顾还是满意的,她的愿望就是能医好⾃⼰的腿,为家⾥帮上点忙。

接过廖局长双⼿递上的红包和民情卡,⽼⼈家的眼⾥明显有泪光闪烁。

社区入户走访民情日记3篇

社区入户走访民情日记3篇

社区入户走访民情日记3篇社区民情是社区干部服务群众而制定的个人工作记录本,下面是社区入户走访民情日记社区入户走访民情日记111月6日今天,我来到范家咀村六社贫困户马三羊家,主要了解他家近期生产、生活情况,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

一进门,他就拉着我参观他家的新房,他家的住房是今年享受棚户区改造政策补助新建的,马三羊说:“今年多亏了有这样的好政策,让我家住了多年的土坯房换成了现在宽敞明亮的大砖房,总算是了了我的一块心病”。

我鼓励他明年多种点当归、黄芪等中药材,效益一定会很好;他说;“我也是这样打算的,我现在干劲足的很。

”看到他脸上高兴、满意的表情,我感到很欣慰。

社区入户走访民情日记25月9日星期一阵雨“咱们工作组,是最团结的工作组!”这是工作组杨师傅最常说的一句话。

是啊,从冰雪尚未消融的2月到细雨蒙蒙的5月,民情日记已经记了厚厚一本,奎屯市发改委下派工作组入住西华园社区已经两个多月了。

工作组带着一颗奉献基层群众的热心,在这里上演了一个个让人难忘的故事……“面积8.5平方公里,居住2312户5936人,有汉、哈、维等7个民族、22户低保户、1260户流动人口、20户残疾人家庭、29户困难家庭、32名党员,社区80岁以上老人26名,辖区单位6个,是奎屯市城郊结合部。

”这已经牢牢刻在了每位组员的心里。

身为工作组组长,我深深体会到,走访入户实际上是一个融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变化的过程。

社区入户走访民情日记320XX年6月28日晴 38度我已经到喀赞其街道喀赞其社区工作组四个月了,工作组把我分配在第二网格工作,喀赞其社区第二网格点网格长是米亚沙尔,网格员米也沙尔和我。

我们的日常工作主要负责阿依东大街、阿依东街五巷及七巷291户784人的居民管理工作。

通过四个月的入户走访,使我有机会了解辖区居民的生活状态,对网格员每天逐户走访掌握社区民意有了更深刻得了解和体会。

网格员每天入户掌握居民人员家庭、亲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工作比较繁琐需要很强的耐心有的时候一天至少要去同一条巷道3次以上,共同的工作内容使我们三个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个人走访入户民情日记三篇

个人走访入户民情日记三篇

个人走访入户民情日记三篇
篇一
自从入户摸底调查工作开始后,我的休息日没有了,节假日也没有了,丈夫老是说我:“一个女同志,放下娃娃不管、老人不顾、家不收拾,衣服不洗,天天能跑出个甚结果?”我解释再多也没用,我想着为了支持我的工作,他也不容易,快让发泄一下吧.后来,看着我每天依旧是早出晚归,他也向我“服软”了.明天就是清明小长假了,
积比较大,
不得的,
多拉家常,
.现在,
篇二
.
,所接触识和理解.
,有的
.今天中午12点,我刚做好饭,.群众的理解增加了我们要更好为他们服务的信心.我想,只要多一份耐心细致,多一份理解信任,北梁棚户区改造工作会更顺利地开展.
篇三
今天,是我作为入户摸底调查工作人员正式开始工作的第一天.万事开头难呀!早上8:30我们工作组一行4人开始了按部就班的入户调查工作,按照调查内容,我们查看居民户口本、房屋所有权证,征求住户搬迁安置意见,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测量,并做现场绘图.有的人家挺配合,有的人家要求挺高,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走访了4户群众.临近中午12点,我们来到一户人家,大娘情绪显得很激动,埋怨我们来得晚,催促着快点测量.大爷则说:“你们仔细量,少量下了我可是不干”.看到他们不理解的态度,当时我也感到气不顺,心想着来给你们上门做服务,还嫌这
嫌那,好像我们做错了什么,不是看见他们岁数大了,真想顶撞几句.再说,挨家挨户跑逛了一上午没喝上一口水,中午饭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吃得上.
就这样,强忍着内心的不平继续测量,进这家、出那家,我们第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回到家累了一天的我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心想着北梁搬迁改造是好事,可是老百姓怨言多、担忧多,这以后的工作该怎么开展……。

社区走访民情日记3篇

社区走访民情日记3篇

社区走访民情日记3篇社区走访民情【篇一】20xx年4月16日星期一多云今天,我开始了“串门行动”。

走在李家村平坦的村路上,不时碰到在路边聊天的村民,他们很热情的和我打招呼。

经过上一次义诊活动,村里有不少人已经认识我了。

走进孙福聚和孙丛木的家,坐在他们的炕头上,面对面的交流。

从个人经历到家长里短,从以前的困难境遇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无话不谈。

我深切地体会到,他们“倾诉”的意愿很强烈,愿意和第一书记交流,敞开心扉互相沟通,即使是第一次见面,也毫无陌生感。

在孙福聚家,孙大叔把自己希望能办退休的事向我反映,我一一记下。

孙丛木是村里的低保户,本人二级残疾。

我见他时,他正坐在轮椅上。

不大的小院里也是一片狼籍,屋内摆放着一些杂物。

虽然每月能及时领到低保金,但如果遇到生病,生活会更加拮据。

孙丛木的妻子金大娘则是一边说话,一边掉眼泪。

我对金大娘进行了安慰,希望他对生活充满信心。

我对孙大爷反映的问题也一一作了记录,帮他向有关部门咨询一下有关政策。

希望自己能为他们做点事.........社区走访民情日记【篇二】“胡某,男,原本在精神病康复医院接受治疗,因患艾滋病被遣送回社区,母亲退休在家,家庭生活困难。

要求:居民强烈要求对其进行隔离,且希望给予他一定医疗补助。

”2月19日,桃源县漳江镇纺城路社区党总支书记肖湘玲在笔记本上记下这段话。

这也是肖湘玲记下的第594条社区居民困难事。

纺城路社区居民几乎都知道,每当他们有困难找肖湘玲的时候,她总会边听边在笔记本上记录,并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得落实。

于是,大家亲切地称肖湘玲的笔记本为“民情日记本”。

说起“民情日记本”的来由,肖湘玲回忆说,20xx 年原国营企业桃源纺织印染厂改制后组建成纺城路社区,社区居民大多都是下岗和退休职工,生活十分艰难,很多人心里有怨言,于是她决心要帮助社区居民安居乐业。

“最初怕事情多了记不住,社区居民反映的事情都是急需解决的,记录在本子上让我就不会忘了,渐渐地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范文3篇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范文3篇

【导语】民情走访和困难帮扶不是一道一笔挥就的轻松试题,而是检验我们是否和群众还保持着血肉联系的庄严问卷。

乡亲们最看重的,也就是我们在这张卷纸上倾注了多少真心啊!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您借鉴。

篇一今天按照计划安排,我们到结对帮扶组,走访几户困难户。

西站社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居民多是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我们走访慰问的第一位居民是患有子宫癌的肖春连。

踏着泥泞的小路,我们来到了六组的肖春连的家,一个破旧的房子里凌乱的摆了几件破旧的桌椅,一张杂乱的木板床上,肖春连半倚着坐着,见我们进来准备起身。

我连忙走过去,示意她躺下就好。

肖春连很不幸的患上子宫癌,为给她治病,家里已经欠了一大笔的债务。

她看到我们非常激动,招呼我们坐下,眼里饱含着泪水,向我们述说了她的病情和家里的困难,她说面对今后的日子,她们一家都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

经过我们的一番开导,肖春连擦干泪水说:“相信政府不会抛弃我们不顾的,现在你们给我们办了低保,我很感激,你们今天来看望我,说明政府是关心我们的,我会打起精神,坚强地面对生活。

” 我把爱心卡掏了出来,写上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我知道以她的个性不会联系我,但是一旦联系肯定是她处理不了的大事。

走的时候她有些激动,一路出门跟着走了好长一段路。

到了路口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她依旧在那里张望,顿时心里有股暖流直窜心田,很温馨,很感动。

曹启华的房子很破旧,苍老的青砖石瓦的有种穿越历史的年代感,除却一台破旧的电视机,屋子里几乎没有什么电器设备,更不用说家具之类的。

只有一个正对着门口的八仙桌,桌面整齐的铺了一层报纸,布置的干干净净。

他端正的坐在门边上,眼睛注视着门外。

曹启华52岁了,离异,高位截瘫,一个女儿在读大学,自已一个人靠父母做饭洗衣,脑筋有些迟钝。

我就着他坐在轮椅旁边,他的眼睛却一直注视着门外。

“也不知道来不来。

这都不剩多少天了。

” 我知道他想着在外读书的孩子们,像所有的父母一样期盼着自己的孩子们好好的,念着他们,想着他们。

走访入户民情日记【三篇】_日记作文

走访入户民情日记【三篇】_日记作文

走访入户民情日记【三篇】篇一到这里工作近二个多月了,前期的走访入户、了解民情民意已经结束。

今天一大早起来,曲组长说:“入户工作已近完成,接下来就是转入实施帮扶阶段。

这几天一直没下雨,天天忙着防火了,今天要不我们去慰问下梁存林吧,顺便把大米和面给他送过去。

”我们一致同意,洗刷了下,简单吃口早点,拎上东西向他家走去。

说起我们要慰问的梁存林今年66岁,个头有1米八.他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两只小小的眼睛挤得眯成了一条缝,像树皮一样粗糙的大手,厚重而笨拙。

乍一看很是魁梧的一农民,却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他妻子孙万莲,今年63岁,个头还真估不出来,因为她成天盘腿坐在炕上常年不能动,,一级残疾的她几乎生活不能自理。

老俩口虽然有二儿子一女儿,但都在外地,一年回不了两次家。

孩子们都生活一般,也照顾不上老俩口。

梁存林自己也种了4亩地,加上俩人的低保,每年收入也就不到4000元,基本都吃药了,生活非常困难。

走到观音堂村最北边,拐进村里最后一条小巷,住在巷子处的就是他家。

进入院门,映入眼帘的是他那破烂不堪的无间正房,西面有一间土坯小房,屋顶杂草丛生。

院内没有任何家禽,整个院落显得空旷萧条而缺乏生气。

透过窗户一眼望到炕上坐着的就是他媳妇,只见她看到我们嘴角抽动几下,随后梁存林便出门迎接我们的到来。

进入堂屋,走过简陋的伙房,正南盘着陈旧的大炕,对面摆放着2个大红柜,也是家中的家具。

红柜上方墙上贴着2副年画,画旁边是他们俩口的老照片。

空旷简陋的家此时显得格外净。

曲组长对老俩口进行了慰问,并说明了来意,梁存林妻子此刻异常激动,眼中含满了泪水,口中不断地对党表示感谢,对政府表示感谢,对我们工作组表示感谢。

曲组长再次对梁存林妻子进行了安慰,并告诉他们我们工作组会随时随刻他们解决困难并留下了帮扶联系卡。

在老俩口的再次感激与送别下我们离开了他家。

在回去的路上,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想着梁存林那蹒跚的背影,回想他妻子的一双渴望的眼神,回想着那个毫无生气的院落,我们顿感肩上负担的沉重。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四篇_日记作文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四篇_日记作文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四篇民情走访记录【篇一】20xx年4月16日星期一多云今天,我开始了“串门行动”。

走在李家村平坦的村路上,不时碰到在路边聊天的村民,他们很热情的和我打招呼。

经过上一次义诊活动,村里有不少人已经认识我了。

走进孙福聚和孙丛木的家,坐在他们的炕头上,面对面的交流。

从个人经历到家长里短,从以前的困难境遇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无话不谈。

我深切地体会到,他们“倾诉”的意愿很强烈,愿意和第一书记交流,敞开心扉互相沟通,即使是第一次见面,也毫无陌生感。

在孙福聚家,孙大叔把自己希望能办退休的事向我反映,我一一记下。

孙丛木是村里的低保户,本人二级残疾。

我见他时,他正坐在轮椅上。

不大的小院里也是一片狼籍,屋内摆放着一些杂物。

虽然每月能及时领到低保金,但如果遇到生病,生活会更加拮据。

孙丛木的妻子金大娘则是一边说话,一边掉眼泪。

我对金大娘进行了安慰,希望他对生活充满信心。

我对孙大爷反映的问题也一一作了记录,帮他向有关部门咨询一下有关政策。

希望自己能为他们做点事.........民情日记走访记录【篇二】20xx年4月24日星期二晴今天我们起得非常早,洗漱之后来到村外的小道上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没走多远就听到村支书家门口有人在喧闹,简永宏说:“是不是村民为拉电有什么意见在支书家找事?”。

于是我们便往回转,这时村支书家门口的人越来越多,经过细听后才知道是村里好多庄稼发生了病虫害。

于是我决定和村支书、村主任一块到麦地里看个明白。

一看果真如此,大部分麦子不同程度受害。

小麦正在扬花,如果不及时处理,今年就会减产。

村民说:“往年也见过闹虫害,但没有今年这么厉害,玉米和小麦同时受害还没遇见过”。

村主任说:“我们先跟镇上和镇农技站联系,让他们来鉴定一下,大家先不要着急,该拉电的继续拉电,不能都在这里说,不要影响电网改造工程,电力部门同志事情也很多,不能耽误工期”。

我们回到村支书家开了个简单的会议,决定由村支书张少明负责与镇上联系,解决病虫害问题;由村主任李端峰负责带领村民继续搞电网改造工程。

社区居委会民情日记走访记录三篇

社区居委会民情日记走访记录三篇

社区居委会民情日记走访记录范文三篇篇一我们第二小组所负责片区为军店街社区(原称军店街村),该社区位于房县县城西面、距县城11公里的军店镇,四周丘陵起伏,风景宜人,原316国道穿境而过,奔流千年的军马河将该社区一分为二:河之北为“下店子”,河之南为“军马铺”。

社区现居住892户2748人,街道民居多为明清建筑,依山而建,傍水而居,街面卵石小道依山势一路逶迤。

据了解,早在清末民初,这里就形成了店连店、铺连铺,家家经营、户户摆摊的繁华景象,成为川陕客商的集散地。

几天来,我们的足迹遍布村庄和社区老街,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随着党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不断改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同时,我们也从中发现了继续推行农村城镇化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土地,一直以来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保证。

而今,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该社区一些因开发需要土地被征收、举家搬迁至老街生活的农民,却面临着失去土地后的生计问题。

该社区12组居民张明俊,家中田地因修高速公路而被征收,一家三口来到下店子老街居住,丈夫外出打工、她在家照顾10个月大的孩子,因没了土地,手头资金又不宽裕,一家只能靠在外打工的丈夫每月寄几百元钱维持生活。

在老街,像张明俊这样的居民还有很多,他们都面临着失去土地后的生计问题。

在走访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搬迁来的农民反映:无论是军店街老街、军马铺老街,还是下店子老街,均存在街道年久失修、配套设施落后的问题,居民生活不便、出行困难。

农村城镇化,应为进城农民带来的是顺畅的交通,医疗、教育等服务的便捷以及其它生活设施的完善,这样才能解决农民往昔在农村时的不便和困难,并为其日后的生活和劳作提供保障。

城镇配套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进城农民的信心和留守的愿望。

从目前情况看,农民进城后,生活成本增加、农业生产开展不便,有的已经没有了土地,也没地方养家禽了,另谋生计既缺资金、也没有平台,导致很多人只想依赖政府补贴和申请低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入户走访民情日记3篇
篇一
17日上午,4小区92栋131号居民李瑞江、李瑞萍来社区反映:92栋121号李华家在污水管道处私设卡子,使
自家卫生间污水排放不畅,去广原物业站反映几次均未解决,与121号居民协商几次也协商不通,希望社区出面解决。

我接案后与罗永刚、张新龙立即跟随李瑞江到楼栋单元调查了解情况。

经过3天的连续楼上楼下逐户走访,将情况彻底摸清。

原来111号居民家下水管道经常堵塞,每次堵塞111号居民就主动找楼上几家协商,共同集资疏通,但
管道处也安装了“卡子”
131
3次的沟通决。

篇二
291户784人的居
113号院子时,第二网格点的十
50米的小道,拐了两个近90度的弯到达布海丽切木的院子。

当时
50年代盖的土坯房子,妈妈去世五六年了,自己
今年已经40岁了,孩子也去世了。

这个房子是母亲留给哥哥和她的房子,由兄妹俩没有工作,都是低保户,哥哥也
有病在身没有能力翻新。

我走进她家里面看到破旧不堪土炕上只铺了几块非常旧的小毡子和几个被褥,在墙角还有一台我小的时候才会看到的老旧小电视,室内几乎没有其他的生活必须品和家具用品,每个人看了心里都非常难受。

没有想到到伊宁市现在还有这么贫困的家庭,想想我现在的工作、生活条件,真是反差很大。

回来后我就想怎么样帮助她,过了两天我就到市场上买了两个地毯和米亚沙尔送一起送到她家,鼓励她找一份工作,好好生活,她非常感谢我。

她还向我反映他哥哥是肉联厂的下岗职工也是我们社区的低保户,生重病没有钱治病,我告诉她我们市工会帮扶中心有下岗职工大病补助这一项,让她把哥哥住院有关证明材料提供给我,我帮助他们去申请。

这就是我日常工作中平凡普通的一天,但正是这四个月来平凡而普通的每一天才让我更加深入的认识了基层、了解了基层,才能真正的“俯下身子”为老百姓做一点点的事。

篇三
3月10日,像往常一样轮到我值外勤,开始了一天的走访入户工作。

在我看来那一天也许没什么特别,但是却总是有一对年逾古夕的老人牵动着我的心思。

那天下午四点钟我轻轻的敲响了这家的房门——79栋421号。

怕家里有老人午休睡觉还没醒,小心易易的敲门,分明听到屋子里有人说话,但就是没人答应。

我耐心的礼貌的轻敲着,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一位近六十岁的阿姨开了门。

我说明来意,她客气的把我让进屋里。

她是这家老两口的一个女儿,也住四小区,临时来看望父母的。

我刚一进门这家的男主人发话了,嗓门极大,象是在喊,经过我的再三解释,他明白了我是社区工作人员,到家里走访入户。

老夫妻俩都已经八十多岁了,听力都不是很好,犹其是老奶奶几乎听不清我在说什么。

老爷爷视力模糊,有轻微的白内障。

一开始我还不习惯老人喊一样的说话,但是通过慢慢交谈,可以感觉到两位老人的善良与纯朴。

老两口想要把户口迁入红山派出所,这样就不用回团场办理八十岁以上老人高补贴了。

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