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上
《基础写作》参考答案

第一章写作、写作学、写作课一、问答题:1.什么是写作?一般来讲,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阐明事理的活动。
说通俗一点,写作就是写文章。
写作时,作者借助语言文字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思想——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固定化、外物化、形式化,形成一种有物有序的东西——文章。
2.谈谈写作的社会性的表现。
(1)、写作因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也可以说写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殷周以前,没有文字的洪荒时代,人们‚口耳相传‛、‚声气相求‛、‚结绳明。
(2)、社会生活激发了作者的写作欲望。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是说人有七情六欲,都是因外物的变化而感发。
人在社会生活中因外物的感触,因遭逢际遇的困扰,心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怀,才有强烈的写作欲望。
如果没有社会生活,作者无感无会生活与写作活动,一个催生,一个反映,互为因果,两不分离。
(3)、社会生活为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
写作材料取自于社会生活,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没有社会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毛泽东早在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
列宁也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不可能写出文章。
(4)、社会生活影响作者的写作思想。
写作的主体都生活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社会生活、时代精神直接影响作者的写作思想。
此时代此环境的作家在选材、立意、写作形式,运用的写作方法等方面与彼时代、彼环境的作家都不同。
有人曾给老舍说,让他与山西的赵树理换一下,老舍说,那我就完了。
(5)、社会生活影响读者的品评意向,从而间接影响作者的写作。
读者是写作的受体。
他们的世界观、文章观、审美情趣、阅读倾向都受其所处的社会生活在这里,读者的意见是基于现阶段人们对文章与文学的不同观念并反馈给作者的,尽管作者作了解释,也说明他对读者的意见有所关注。
(6)、社会生活能帮助作者克服主观偏见。
列夫〃托尔斯泰在开始写作《安娜〃卡列尼娜》时,曾把安娜构思成一个坏女人,但是在写作过程中,由于受到现实生活的启迪,他断然改变了最初的构想,把安娜描绘成一个正面的带有复杂性格的上层俄罗斯妇女形象,充分体现了生活(7)、社会生活可以启发作者获得写作技巧。
《基础写作》考试大纲

《基础写作》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基础写作》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对写作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各种文体写作的能力。
二、考试范围1、写作基础知识包括写作的本质、特点、作用,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写作过程中的感知、运思、行文等环节。
2、文体写作(1)记叙文能清晰地叙述事件,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和写作方法。
(2)议论文能够提出明确的论点,运用充分的论据进行论证,掌握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说明文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性质、功能等,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4)应用文熟悉常见应用文(如书信、通知、启事、报告等)的格式和写作要求,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撰写。
三、考试形式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_____分钟。
四、考试题型1、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写作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包括概念、原理、方法等。
2、判断题判断给出的关于写作的陈述是否正确,考查学生对写作知识的准确把握。
3、简答题要求学生简要回答有关写作理论和方法的问题,检测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4、写作题给定一个具体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写作,考查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2)材料作文提供一段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写作能力。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1、写作基础知识(1)理解写作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是作者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
(2)掌握写作主体的素养(包括生活积累、思想修养、知识结构、语言能力等)对写作的影响。
(3)了解写作客体的构成要素(对象、材料、环境等)以及如何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和选择。
(4)明确写作载体(语言、结构、文体等)的特点和要求,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和结构表达思想。
(5)认识写作受体(读者)的需求和接受心理,做到写作具有针对性。
2、文体写作①能够围绕中心事件,合理安排叙事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等),使情节曲折生动。
【写作基础】写作基础肖像描写如何“传神”

【写作基础】写作基础肖像描写如何“传神”传神的肖像描写需要关注人物的外貌特征。
外貌特征是人物形象的第一印象,也是最为直观的元素。
这包括人物的身高、体型、面容、肤色、发型等。
作者可以通过生动的形容词和细腻的比喻来表达人物的特征,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人物的外貌。
可以用“身材高大、匀称的男子”来描写高大健壮的男主角;用“一双大眼睛闪烁着聪明的光芒”来描写一个聪明机智的女孩。
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存在感和个性特征。
传神的肖像描写需要注重人物的神情和动作。
神情和动作是显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的重要方式。
人物的微笑、眼神、眉毛、手势等都可以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思绪。
在描写时,作者可以通过详细描写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波动和情感的变化。
可以用“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温暖和善意”来描写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物;用“她的手指不停地轻轻颤抖着,表达出她的紧张和不安”来描写一个紧张焦虑的人物。
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情和动作,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与情感。
传神的肖像描写需要重视人物的言谈举止。
人物的言辞和举止是人物性格和文化背景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读者可以了解到人物的智慧、幽默、谨慎、粗野等方面的特点。
作者可以通过选用适当的对话和描写人物的语言习惯来塑造人物的个性。
可以通过直接展示人物的谈吐方式,如利落有力的陈述、委婉微妙的暗示、夸张幽默的言辞等,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物的个性魅力和气质。
传神的肖像描写需要注重描绘人物内心世界。
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人物形象深刻性格的重要体现。
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作者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想法、感受和思考来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回忆或者与其他人物的对话,读者可以了解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让读者了解到他的痛苦和挣扎;通过回忆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他的激情和痴迷。
交警基础写作文

交警基础写作文你有没有注意过马路上那些像超级英雄一样的交警呀?我可对他们有不少的故事可以讲呢。
每天早晨,当城市还在睡眼惺忪的时候,交警们就已经像一个个精准的时钟零件,开始在各个路口“滴答滴答”地运转起来了。
我住的那个路口,有个交警大叔,他那身材呀,就像一个敦实的大柱子,稳稳地立在路中间。
他的脸被晒得黝黑黝黑的,就像一块久经风霜的老树皮,不过那眼睛可亮着呢,像两颗小星星,时刻盯着马路上的动静。
我上学的时候总是很赶时间,有时候就会像个冒失的小老鼠,在车流里横冲直撞。
有一次差点就和一辆自行车撞上了,我当时都吓懵了。
这时候,交警大叔一个箭步就冲了过来,他那大嗓门就像炸雷一样在我耳边响起:“小家伙,你这是急着去火星呀?在马路上可不能这么莽撞。
”他一边说一边像赶小鸡一样把我赶到了安全的地方。
虽然当时被他训得有点脸红,但是心里却暖烘烘的,因为我知道他是在保护我呢。
夏天的时候,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炉,烤得大地都快冒烟了。
我在路上走一会儿就觉得自己像个快被蒸熟的包子。
可是交警们呢,他们还得穿着那厚厚的制服,戴着帽子,站在滚烫的马路上指挥交通。
我看到那个交警大叔的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停地往下掉,可他连擦都顾不上擦,眼睛紧紧地盯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手上的指挥动作还是那么标准,那么有力。
我当时就想,他们简直就是一群不怕热的钢铁侠啊。
下雨天就更不用说了,雨水像老天爷打翻的水桶一样,不停地往下倒。
马路上到处都是积水,汽车开过的时候就像开船一样,溅起一片片水花。
交警们穿着雨衣,在雨中就像一个个彩色的灯塔。
那雨衣根本挡不住雨水的侵袭,我看到他们的脸和身上都是湿漉漉的,可他们还是在认真地指挥着交通,让那些在雨中迷失方向的车辆和行人能够安全地通过。
有一回我看到一个外地的游客,站在路口拿着一张地图,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那儿团团转。
交警大叔走过去,一脸关切地问他怎么了。
那游客用一口带着外地口音的话,叽里咕噜地说了半天,我在旁边听着都一头雾水,可交警大叔却很耐心,一边听一边点头。
《基础写作》作业答案

《基础写作》作业参考答案之一一1、作为写作的一般属性,写作活动的主体性特征表现在主体精神活动的个体性、实践性、创造性等若干层面。
请结合教材的相关论述和自身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对写作实践性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见教材P4.5)答:这道题要这样来理解,写作的一般属性有个性性、实践性、创造性三个特点,教材上关于每一点下面都有三个小点的阐述,如果死记,很容易搞混,所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来谈,不一定九个小点都谈到,抓住大的方向就可以了。
关于第一个特点:个体性,任何一种写作活动都是写作者自己的一项精神活动,无论你写什么,选用哪些材料,运用何种体裁,最终成文后所体现出什么样的精神气质,等等,都带着写作者强烈的个人色彩,比如一个中学生,年少,热情,不成熟,阅历轻浅,与一个科学院院士一起去考查黄河或长江源头,然后写出来的文章定会风格迥异。
同样,两个一样年纪的少年一起去考查,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一样,这跟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审美与价值取向,等等元素不一样是紧紧相联的。
这就是所谓的“文如其人”,即“个体性”。
关于第二个特点:实践性,“写作”,顾名思义,那就是要去“动”笔(电脑)。
你得思考写什么,你得去选择适合的材料,你考虑用何种文体最适合于你,然后你得下笔(敲电脑),然后,你还要继续查阅资料进行修改,等等,所以,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行动)过程。
这就是写作的实践性特点。
关于第三个特点:创造性,不要被“创造性”这个词所吓住,以为这是作家干的活,科学家干的活,这是不对的。
普通人的写作同样是有创造性的,因为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每个人的思想、观点、行文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体现了上面所讲的第一个特点“个体性”,所以每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唯一”的一篇,举世无双的。
而这“唯一”就是创造性的体现。
当然,创造性也有不同的层次,这就是教材中讲到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三个境界。
好文章对世界对人类精神活动的贡献是功德无量的,这也是我们要努力追求创造性的最高境界的原因所在。
《基础写作》教案

《基础写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写作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写作的技巧和方法3. 写作的实践和训练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写作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分享写作的经验和技巧。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学生互相评价和修改作文。
3. 实践法:布置写作作业,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写作训练。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2. 作文作业:评估学生的作文内容、结构和表达。
3. 学生互评:评估学生在互相评价和修改作文中的表现。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写作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第二课时:讲解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3. 第三课时:进行写作实践和训练。
4. 第四课时:学生互相评价和修改作文。
5. 第五课时:总结和反思,提升写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基础写作》教科书2. 参考资料:写作技巧和例文3. 投影仪和投影幕:用于展示例文和写作技巧4. 作文纸张和笔:用于学生写作练习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引入有趣的写作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写作技巧:讲解并解释写作技巧和方法,提供相关的例文进行参考。
3. 写作实践: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写作练习。
4.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和修改作文,提供反馈和建议。
5. 总结和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写作技巧和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供不同难度的写作任务。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注重学生的写作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写作。
4.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语言和标点符号,提高他们的写作质量。
九、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写作比赛或展览,让学生展示和分享他们的作品。
2. 邀请作家或编辑进行讲座和交流,让学生了解写作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现代大学英语基础写作上答案pdf

现代大学英语基础写作上答案pdf1、54.—________?—Yes, please. I'd like some beef. [单选题] *A.What do you wantB.May I try it onC.Can I help you(正确答案)D.What else do you want2、There are many_____desks in the room. [单选题] *rge old brown(正确答案)B.old large brownrge brown oldD.brown old large3、Allen is looking forward to _______ his American partner at the trade fair. [单选题] *A. meetB. meeting(正确答案)C. be meetingD. having meeting4、Generally speaking, it is _______ to ask a woman’s age in western countries. [单选题] *A. possibleB. importantC. not polite(正确答案)D. polite5、Turn down the music. It hurts my _______. [单选题] *A. noseB. eyesC. mouthD. ears(正确答案)6、81.Some birds are flying ________ the lake. What a beautiful picture! [单选题] *A.forB.underC.inD.above(正确答案)7、Nearly two thousand years have passed _____ the Chinese first invented the compass. [单选题] *A. whenB. beforeC. since(正确答案)D. after8、Some students are able to find jobs after graduation while _____will return to school for an advanced degree. [单选题] *A. otherB. anotherC. others(正确答案)D. the other9、( ) Some students preferred to stay in the toilet ______ do morning exercises. [单选题] *A in order to notB in not order toC in order not to(正确答案)D not in order to10、I've never been to Africa, but that is the place(). [单选题] *A. where I most want to visitB. in which I most want to visitC. I most want to visit(正确答案)D. that I want to visit it most11、In the closet()a pair of trousers his parents bought for his birthday. [单选题] *A. lyingB. lies(正确答案)c. lieD. is lain12、38.—Do you have ________else to say for your mistake?—________but sorry. [单选题] * A.anything; SomethingB.something; EverythingC.anything; Nothing(正确答案)D.something; Anything13、He was born in Canada, but he has made China his _______. [单选题] *A. familyB. addressC. houseD. home(正确答案)14、My friend and classmate Selina()running in her spare time. [单选题] *A.likeB. likes (正确答案)C. is likedD. is liking15、Mary _______ a small gift yesterday, but she didn’t _______ it. [单选题] *A. accepted; receiveB. received; accept(正确答案)C. receives; acceptedD. accepts; received16、29.There is a book in your left hand. What’s in your ___________ hand? [单选题] * A.the othersB.other (正确答案)C.anotherD.others17、88.Sorry. I don’t know the way? ? ? ? ? ?Dongfeng Cinema. [单选题] *A.byB.ofC.to(正确答案)D.for18、85.You’d better? ? ? ? ? a taxi, or you’ll be late. [单选题] *A.take(正确答案)B.takingC.tookD.to take19、She spoke with a strong Scottish()[单选题] *A. speechB. accent(正确答案)C.voiceD. sound20、Last year Polly _______ an English club and has improved her English a lot. [单选题] *A. leftB. sawC. joined(正确答案)D. heard21、87.—Could you? ? ? ? ? ? me the way to the nearest hospital?—Sure. [单选题] *A.askB.tell(正确答案)C.talkD.speak22、Hearing that he had passed _____ health examination, he immediately made _____ call to his parents. [单选题] *A. a; /B. the; /C. the; a(正确答案)D. a; the23、41.—________ do you take?—Small, please. [单选题] *A.What size(正确答案)B.What colourC.How manyD.How much24、She _______ be here. [单选题] *A. is gladB. is so glad to(正确答案)C. am gladD. is to25、He has made a lot of films, but ____ good ones. [单选题] *A. anyB. someC. few(正确答案)D. many26、I like this house with a beautiful garden in front, but I don't have enough money to buy _____. [单选题] *A. it(正确答案)B. oneC. thisD. that27、I’d like to go with you, ______ I’m too busy. [单选题] *A. orB. andC. soD. but(正确答案)28、_____, Martin can reach the branch of that tall tree at the gate. [单选题] *A. As a short manB. Being shortC. As he is shortD. Short as he is(正确答案)29、The trouble turned out to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m. [单选题] *A. 由…引发的B. 与…有牵连C. 给…带来麻烦D. 与…不相干(正确答案)30、78.According to a report on Daily Mail, it’s on Wednesday()people start feeling really unhappy. [单选题] *A. whenB. whichC. whatD. that(正确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基础写作》学习活动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基础写作》学习活动参考答案第一章学习活动在学习“基础写作”这门课程之前,大家也有一些写作的经历。
学完“导论”部分的内容后,结合自身的写作经历,谈谈你对写作本质和写作规律的认识与理解。
参考答案:1.写作的本质:(1)写作是写作主体的个性心灵对写作客体的一种对象性限定。
写作客体是指相对于写作主体的客观事物,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纳入写作主体思维和表达的对象范畴的那些人类精神文化现象。
写作客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客观事物,而是写作主体的对象物,与写作主体处于一种互为对象性存在的关系之中,并因此而被打上了写作主体的鲜明烙印。
当然,写作主体对写作客体的对象性限定不应被理解为个人的随心所欲,因为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的确立是互为前提的。
只有在这两者的交汇融合处,才有真实具体的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现实生成。
(2)写作是写作主体的个性心灵对写作意义的一种生气灌注。
写作客体所固有的客观性质固然对写作意义的产生有一定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
能够对写作意义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是写作主体的个性心灵对写作意义的生气灌注。
写作客体的意义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写作意义,写作意义是在写作主客体遇合的基础之上,经过写作主体个性心灵的生气灌注,使客体主体化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种主体个性因素对写作意义的孕育产生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一种是写作主体的理论储备及理性思辨能力,一种是写作主体的人格素养及情感体验能力。
对此,以后会在多处进行论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3)写作是写作主体的个性心灵对写作载体的匠心独运。
写作载体是指写作主体将其写作构思转化为可以用来进行交流和传播的文本时所使用的物质媒介系统。
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写作载体,就是人类精神交流的最基本也是最完善的符号系统——语言。
毫无疑问,语言在本质上是社会化、全民性的,然而在其运用中又是最具个性色彩的。
作为写作活动个体性特征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写作主体对语言的匠心独运。
写作主体总是力求通过对语言的精心选择和恰当运用,来取得最富于个性色彩的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 文章与写作
学习要求:
了解文章的构成要素、写作的基本流程;辨析 两种文章观;掌握文章与文学的关系、写作与 创作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两种文章观 二、文章的构成 三、写作不等于创作 四、写作的基本流程
讨论:文章与文学
根据箭头所示,在中间三个空框内填上相应的概念。
《山居秋暝》 《再别康桥》
二、教学任务与目的
◎任务: 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并熟练掌 握写作知识、理论,培养写作素养和写作能力。 ◎目的: 提高各类文章的写作水平:能写出观点正确、内 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优美、表达顺畅、体式 规范、文面美观、文风端正的文章; 提高阅读鉴赏和评论水平:能够较好地赏析和评 价所读之文。 ——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教学进度与要求
◎进度: 本课程为54学时,3学分,讲授一学期。每周3学 时,共18周课程。具体教学进度参见学期“教学 日历”的安排。 ◎要求: 具体要求参见本学期“教学日历”中“备注”的 相关说明。
附录:文本解析
2006满分作文:《冰糖葫芦》(北京卷); 2006满分作文:《老舍与北京》(北京卷); 2007满分作文:《沉默的父爱》(北京卷); 2007满分作文:《捍卫汉语》(湖北卷)。
文 章(广义) = 文学作品 + 普通文章
一、两种文章观
广义的文章观并非完全是今人的观点,而是对古 代文章观的继承与发展。 曹丕用文章泛指诗赋、奏议、书论等文字产品。 挚虞把文章分为诗、赋、箴、铭、哀辞等形式。 刘勰:“圣贤书辞,总称文章。”并把文章分成 诗赋、史传、奏启、书记等六七十种。
基础写作流程
cylee1965@
绪论:课程教学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内容 二、教学任务与目的 三、教学方式与教材 四、教学进度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内容
◎性质: 写作课,是讲授写作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并指导 学习者进行实际写作训练的课程。 写作课不等于作文课。写作课是作文课的发展与 提高。 ◎内容: 本课程讲授写作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部分。 以写作基本流程为纲,把写作基础知识和基本理 论融入其中。 第一部分是总论;第二部分谈聚材;第三部分谈 运思;第四部分谈行文;第五部分谈改稿。
三、教学方式与教材
◎方式: 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把知识理论讲授与典型文 本解析结合起来。 知识理论讲授 + 典型文本解析 + 讨论 + 训练 + 课外作业 ◎教材: 具体书目参见学期“教学日历”中的相关说明。
主要参考书目
1.尉天骄主编《基础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月版。 2.徐振宗等编著《汉语写作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9月版。 3.王光祖、杨荫浒主编《写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第2版。 4.董小玉主编《现代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6月版。 5.牛炳文、刘绍平主编《现代写作学新稿》,学苑出版社 2002年8月版。 6.吴伯威等主编《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版。 7. 王凯符、吴继路主编《写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6月版。
三、聚材的原则
2.点面结合。 点,是指要有所侧重,对某些重要的事情或个人 感兴趣的方面加以特别关注,力争获得更为深入 详实的材料,这是就聚材的深度而言的。 面,是指要广搜博聚,要尽可能多、尽可能全地 获取各领域、各方面的信息,这是就聚材的广度 而言的。
三、聚材的原则
3.聚理同步。 随着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阅历与学识的提高, 聚材者会积聚到越来越多的材料,如要高效地聚 材,及时科学地对材料加以整理、归类是十分必 要的。
第二讲 聚材与写作
学习要求:
辨析材料、素材、题材、资料四个相关的概念; 理解聚材的意义;把握聚材的基本原则;了解 聚材的四条基本途径。
教学内容:
一、材料诸概念 二、聚材的意义 三、聚材的原则 四、聚材的途径
一、材料诸概念
讨论:材料与素材、题材、资料的关系。 同是材料,在文艺创作中,有素材与题材之分; 在论文写作中,又有资料之称。 素材,就是指创作者在生活中积累起来而未经过 加工改造的原始材料。 题材,就是指构成文艺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 活事件或社会现象。 资料,是指用做参考或依据的材料。
四、聚材的途径
观看,是特指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从中获得相应信 息的聚材活动。 观看不同于观察,这是针对视频信息而言的,如 看电影、电视、摄影、录象等。 聆听,是特指通过聆听音频资料从中获得相应信 息的聚材活动。 聆听也不同于普通意义的“听”,这是针对音频 信息而言的,如听音乐、歌曲、录音等。 观看和聆听常常相伴而行,可以合称为“视听”。
二、文章的构成
图示:
材料 主客观信息—人· 景· 思· 事· 物· 感 血肉
内 容
文
主旨
主要意图· 目的—理· 志 情·
灵魂
章
结构
组织构造—开头· 结尾· 段落· 层次 词· 短语· 句子
骨骼
形 式
语言
细胞
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 说明
仪态
三、写作不等于创作
写作,是指运用文字符号制作语言产品的活动。 这是广义的写作:包含文学性文字产品的写作与 非文学性文字产品的写作; 狭义的写作:则专指非文学性文字产品的写作。 创作,常常特指文学作品的写作。 写作不等于创作——广义的写作包含文学创作, 狭义的写作则与创作并列,不包括创作在内。
第三讲 如何观察体验
学习要求:
辨析观察与体验;认知观察体验的作用; 了解观察的类型;掌握观察的要求。
教学内容:
一、观察体验的含义 二、观察体验的作用 三、观察的主要类型 四、观察的基本要求 五、观察体验能力的培养
一、观察体验的含义
一、两种文章观
2. 狭义文章观 张寿康:“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组成篇章的书 面语言,是社会发展的工具。”文章不包括诗歌、 小说、剧本几类文学作品。 文章,仅指非文学性文字语言产品。就是把文学 作品以外的文字语言产品称作“文章”。
文 章(狭义) = 普通文章 || 文学作品
文章与文学的区分,最早源于六朝时期的“文笔 之争”。“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 雕龙· 总术》。
四、写作的基本流程
图示:
聚 材
写 作 运 思 行 文 改 稿
准备环节
设计环节 制作环节 定型环节
四、写作的基本流程
聚材,是指写作者通过搜集、摄取等行为来积聚 各种主客观材料或信息的活动。 运思,是指写作者运用思维对将要动手写作的文 章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总体设想的活动。 行文,是指写作者运用具体的文字符号以一定的 形式把文章写出来的文字化活动。 改稿,是指写作者对文章初稿进行修正、改动及 修饰、美化以使之定型的活动。
文本解析
1.郁达夫《故都的秋》; 2.朱自清《春》。
故都的秋
思秋部分:秋味、秋色、秋意、秋态 ——清、 静、悲凉 ——看饱、尝透、赏足 // 对比材料 (间接材料) 绘秋部分:秋花、秋蕊、秋蝉、秋雨、秋果—— 秋色、秋态 //直接材料(正面材料) 品秋部分:秋诗、秋文——秋味、秋意 //间接材 料(侧面材料) 赞秋部分:秋色、秋味——色彩浓、回味永 //对 比材料(间接材料)
《红楼梦》 《孔乙己》
?
《曹刿论战》 《谁是最可爱的人》
《鲁迅小说人物论》 《咬文嚼字》
?
《西厢记》 《雷雨》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
《苏州园林》 《手机使用说明》
《会议通知》 《招聘启事》
一、两种文章观
1. 广义文章观 文章,一般是指由文字符号组成的独立成篇的、 有组织的语言产品。即文字语言产品或文字符号 产品。 包括文学性文字语言产品(文学作品)与非文学 性文字语言产品(普通文章)两大部类。
一、两种文章观
本课程还是认同广义文章观,把文学看作文章范 畴的一个特殊部类。 这样做,有利于对文章理论的系统研究及对写作 规律的深入探寻。 由此,广义文章的外延可以如下表所示。
一、两种文章观
按性质分 按表达方式分 按特征、功用分
抒情类
诗歌
文学作品
文 章
(广义)
散文
叙事类 小说
戏剧类
记叙文 普通文章 议论文 说明文 描写文
一、两种文章观
广义文章观与狭义文章观的根本分歧,就在如何 对待文学性的文字语言产品上 。 文学,一般是指用文字语言塑造艺术形象以反映 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形式。 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 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 文学必须以“审美”为最高目的。 非文学主要是以“认知”为目的。
二、聚材的意义
聚材就是为文章写作准备物质与思想基础。 1.聚材是刺激写作欲望产生的直接动力。 2.聚材是促使主体认知形成的唯一前提。 即先有材料后有主旨。这就是 “材料先行”的 写作观。 3.聚材是保证文章质量提高的坚实依靠。 清代章学诚:“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
三、聚材的原则
1.主客统一。 写作者既要积聚各种事件、现象、人物、数据等 方面的客观信息,也要积聚主体对客体的感受、 认识、评价、情感等,把客观的事实与主观的认 知密切结合起来;也只有重视了后者,材料才能 更加富有表现力。
三、聚材的原则
4.脑手并用。 用脑,就是指思考、记忆;用手,就是指书写、 记录,既指用笔书写,也指用电脑录入。对材料 的积聚与整理,既要动脑进行分析、综合及归纳、 分类加以记忆,更要动手把分析、归纳的结果有 条理地记录下来。
四、聚材的途径
观察与体验;调查与采访;阅读与查检;观看与 聆听。 前两者一般被称作直接途径。其共同点在于:都 是聚材者直接对社会生活事件或现象进行考察, 要求聚材者亲察、亲历或亲见、亲闻。 这样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也称直接材料。 后两者一般被称作间接途径。其共同点在于:都 是聚材者借助记录在一定介质上的信息间接地对 社会现象或生活事件进行了解。 这样获得的是第二手材料,也是间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