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学习《关雎》导学案
《关雎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关雎》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关雎》,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领悟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导入:1. 请学生们观看一段关于《关雎》的视频或演绎,引起学生对这首古代诗歌的兴趣。
2. 讲解《关雎》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到这首诗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二、进修:1. 逐句解读《关雎》,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表达和艺术手法。
2. 分析《关雎》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3. 结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韵律,让学生体会古代诗歌的美感和节奏感。
三、讨论:1. 小组讨论《关雎》的主题和思想,探讨诗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2. 分组展示讨论效果,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增进学生对《关雎》的深入思考和领悟。
四、拓展:1. 请学生们阅读其他与《关雎》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了解更多关于这首诗歌的背景和影响。
2. 鼓励学生写作关于《关雎》的读后感或评论,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总结:1. 总结进修《关雎》的收获和体会,强调诗歌对于学生人生成长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世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六、作业:1. 写一篇关于《关雎》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阅读其他古代诗歌或文学作品,挑选一首喜欢的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
通过本次《关雎》导学案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感受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为未来的进修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学生们在古代诗歌的海洋中探索,感悟,成长!。
《关雎》导学案

《关雎》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关雎》。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比兴手法的运用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爱情主题。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语句的含义。
2、难点(1)体会诗歌中比兴手法的妙处。
(2)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三、知识链接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 篇。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
2、《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种。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四、朗读指导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
4、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五、诗歌解读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运用了“兴”的手法。
以雎鸠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逑”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逑”指配偶。
这句话直接表达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是全诗的中心句。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描绘了怎样的场景?答:描绘了参差不齐的荇菜在水中左右摇摆的情景。
(2)“寤寐求之”中的“寤寐”是什么意思?体现了君子怎样的心情?答:“寤寐”指日日夜夜。
体现了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情,求之不得,日夜牵挂。
语文《关雎》第一课时 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关雎》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富于变化的双声叠韵带来的声韵美以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美。
3.引领学生反复吟诵,背诵这首诗。
4.扩读最美《诗经》,感受中华诗情。
学习重难点:1.对《诗经》的认识与理解2.诗歌《关雎》双声叠韵、重章往复的体会与把握。
知识链接:一、名称的由来《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三百零五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二、《诗经》六义1.唐代学者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是这样解释的“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简言之,风、雅、颂是《诗经》的体例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2. 其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
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3.《风》共160篇,有十五国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第一课关雎导学案

第一课关雎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诗经》中的《关雎》一诗的背景和内容。
2. 理解《关雎》一诗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 学习《关雎》一诗中的文学技巧,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导学内容:《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民歌,它描绘了古代关周国境内的景象。
通过诗人细腻的描绘,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的恬静与宁和。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关雎》一诗的背景和内容。
据考证,《关雎》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诗。
它以孩子们在关周国边境的游戏为题材,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场景。
诗中的孩子们打闹嬉戏,彼此之间充满了快乐与欢乐的情绪。
整首诗以叙述为主,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出了诗中场景的生动。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关雎》一诗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诗中的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耍,他们天真烂漫,快乐自在。
这种快乐和宁和的场景让人们联想到一种美好的生活,这也是《关雎》一诗想要表达的情感。
通过诗中的细节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关雎》一诗中学习到一些文学技巧。
诗中运用了对仗和押韵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此外,诗人还通过对孩子们游戏场景的生动描写,展示了自然景物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写景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我们可以试着将《关雎》一诗中的文学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对仗和押韵的手法,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富有节奏感。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示出事物本身的特点,给读者以生动的印象。
在学习完《关雎》一诗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对古代文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通过学习和欣赏经典的古代诗歌,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文学素养,使自己的写作更富有创意和艺术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这首美妙的《关雎》一诗,并从中受到启发,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24 诗经《关雎》导学案

24 诗经《关雎》导学案题目:《关雎》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关雎》的背景和主题,把握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2、深入理解诗经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学习《关雎》,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介绍《关雎》的背景和主题。
《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歌,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主题是关于爱情和婚姻。
2、分析《关雎》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该诗采用了重章叠句、比兴等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情感。
3、通过分析《关雎》的诗句,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4、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题等方式深入理解《关雎》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1、采用讲解、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关雎》的背景和主题。
2、通过让学生朗读、背诵、分析诗句等方式,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思想。
3、结合一些思考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和意义,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关雎》的背景和主题,引起学生对这首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关雎》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分析《关雎》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把握诗人的追求和向往。
4、小组讨论、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和意义,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5、总结:回顾《关雎》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认识。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他们对《关雎》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3、测验:进行定期的测验,检测学生对《关雎》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1、反思教学方法:回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评估其有效性和适用性,以便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关雎》导学案

《诗经》二首之《关雎》编者:梦在他乡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 评价_______ 日期:___月___日目标定向1.掌握词语:关雎、窈窕、参差、寤寐、辗转、悠哉悠哉、乐、友、荇菜2.理解诗中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3.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个体学习一.课前“个体学习”1. 走近《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订。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大序》中称“诗六义”)2.朗读这首诗,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窈窕..cēn cī 琴瑟..qín sè 芼.mào..wù mèi 参差..yǎo tiǎo 荇.xìng 寤寐3.背诵默写这首诗:二.课上“个体学习”:二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㈠赏读《式微》: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2.朗读诗歌,理解诗中表述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诗歌内容描述一遍。
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3. 这首诗紧扣哪个字来写的?为什么“求”呢?怎么“求”呢?明确:紧扣“求”字;因为女子“美”;“寤寐求之”;“求”的方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4.研读第一章:①朗诵本诗,思考:统领全诗的诗句是什么?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
一、《关雎》导学案
研读目标:通过学习《关雎》,了解诗经的特点和古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导读题】:
1.《关雎》是一首怎样的诗?
2.古人民在生活中使用什么样的乐器?
【导读材料】: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导读问题】:
1.根据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描述了什么场景?
2.诗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
3.诗中暗示了什么样的情感?
【课堂讨论】:
1.学生回答问题。
2.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诗的内容,观察和思考古人民的生活情景。
【拓展延伸】:
1.调查一下古代使用的乐器有哪些?
2.分组讨论乐器的用途,分享给其他同学。
【小结】:
通过学习《关雎》,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特点和古人民生活的一
部分,也了解了古代的乐器。
二、《蒹葭》导学案
研读目标:通过学习《蒹葭》,了解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古
代农耕文化。
《关雎》导精品导学案附答案

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了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们要深刻体会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本课中,既体现出了双基教学,也在高效课堂上注重了重要环节的描写。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雎》导学案
达
标
检
测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反
馈
校
正
学
后
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学习《关雎》导学案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关雎》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雎鸠啼鸣,荇菜参差。
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板书课题)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字音
雎(jū) 鸠(jiū) 窈(yǎo)窕(tiǎo) 逑(qiú)
荇(xìnɡ) 寤(wù)寐(mèi) 芼(mà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
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
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
今义:流出。
)
3.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法指导:针对第一课时中步骤三中的(一)2.
【理解古诗词情态的方法】
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
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
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月:怀人、思乡。
菊:隐逸、清高。
梅:高洁。
莲:超凡脱俗。
兰:高洁、隐士。
松:坚贞不屈。
竹:正直、虚心。
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凄凉哀伤、乡思。
鹧鸪:离愁别绪。
寒蝉:思乡、离愁别绪。
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柳:送别、思念。
雁:思乡。
夕阳:时光流逝、世事沧桑。
阑(栏)干:思念、寂寞、离愁。
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就以魏尚自喻,表达渴望受重用之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
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采。
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
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合作探究深悟文本
步骤三理清层次探究写法
(一)理清层次
1.全诗共5个小节,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第2、3小节),描写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
第三章(第4、5小节),描写小伙子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2.《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二)探究写法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是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关雎》这首诗的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
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拓展延伸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春秋·孙武)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孔子)
《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
【附:板书设计】
关雎⎩⎪⎪⎨⎪⎪⎧托物起兴⎩⎨⎧所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相思之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梦幻之乐⎩⎨⎧琴瑟友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