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关雎学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诗经《关雎》教案2篇

诗经《关雎》教案2篇

诗经《关雎》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Guanju in the book of songs诗经《关雎》教案2篇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诗经《关雎》教案2、篇章2:诗经《关雎》教案篇章1:诗经《关雎》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教学重点】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教学难点】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电视机【教学过程】一、播放《蒹葭》动画,引入新课学习。

二、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三、课文朗读:播放《关雎》动画,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

(读)四、认知讨论:就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可以罗列部分问题引导。

(说)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合作探究:讨论《关雎》之美,美在何处?(议)六、学生试译课文内容(按节),教师补充并归纳。

讲解有关《诗经》的基本常识,对重点的生字词提出要求。

(说)七、观看《关雎》动画,学生现场演绎现代版《关雎》(听,看)八、主题归纳并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九、课堂作业:完成单页练习,进行“双基练习”。

十、课后作业1 背诵全诗(记)2 翻译全诗(写)板书设计:见有关课件篇章2:诗经《关雎》教案【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一、教材依据:《关雎》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文中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两首——关雎》精品导学案 (word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两首——关雎》精品导学案 (word版)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理论,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所注重的重要环节之一。

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文件,对教育机构改革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解读。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手段和理论知识水平是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重要能力。

本课作为课本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贯彻,将课堂环节设计进行了细致剖析,力求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理想状态。

《关雎》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轻松诵读,能够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3、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中起兴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内涵。

2、学习比兴的表现手法。

【资料助读】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2、《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诗的种类,“颂”以宗庙、颂神乐歌为主;“雅”是宫庭乐歌,多为贵族文人所作;“风”又叫“国风”,是一种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也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赋、比、兴”指诗的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二、预习检测1、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2、学生简介作品,展讲下列练习。

1、《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到时期的诗歌,共有篇,又称。

其种类有、、,其表现手法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参差荇.菜()芼.()寤寐..()三、初读感知1、反复诵读,品味诗意。

(1)听录音,学生跟读,教师正音。

(2)指名学生朗读。

注意朗读时的停顿,都是两个字一停顿,停顿时间根据情感需要可长可短。

(3)学生齐读。

2、对照注释,解释下列重点实词,并说说诗的大意。

关关雎鸠:洲:窈窕:逑:流:寤寐:服:友:芼:乐:试着写下诗的大意:示例: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岛上。

诗经关雎教案

诗经关雎教案

诗经关雎教案【篇一:《诗经》两首《关雎》教学设计】《诗经》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体会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朗读成诵,体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2、难点:诗歌的鉴赏和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二、听范读,正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读不准的字音。

2、播放配乐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4、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练习朗读,要求能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的朗读。

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为二二拍,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三、读课文,悟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然后请学生们讨论,用白话文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美妙的境地。

(多媒体显示《关雎》译文)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诗歌内容。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小组合作学习)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分析爱情故事的过程)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手法,诵文章。

1、提问:通过你发现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预想学生的发现)借此引出“重章叠咏”,向学生介绍重章叠咏相关知识2、《诗经》除了采用重章叠咏的艺术手法,其最大的特点便是赋比兴的运用。

第一课关雎导学案

第一课关雎导学案

第一课关雎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诗经》中的《关雎》一诗的背景和内容。

2. 理解《关雎》一诗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 学习《关雎》一诗中的文学技巧,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导学内容:《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民歌,它描绘了古代关周国境内的景象。

通过诗人细腻的描绘,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的恬静与宁和。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关雎》一诗的背景和内容。

据考证,《关雎》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早的一首诗。

它以孩子们在关周国边境的游戏为题材,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场景。

诗中的孩子们打闹嬉戏,彼此之间充满了快乐与欢乐的情绪。

整首诗以叙述为主,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出了诗中场景的生动。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关雎》一诗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诗中的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耍,他们天真烂漫,快乐自在。

这种快乐和宁和的场景让人们联想到一种美好的生活,这也是《关雎》一诗想要表达的情感。

通过诗中的细节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关雎》一诗中学习到一些文学技巧。

诗中运用了对仗和押韵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此外,诗人还通过对孩子们游戏场景的生动描写,展示了自然景物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写景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我们可以试着将《关雎》一诗中的文学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对仗和押韵的手法,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富有节奏感。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示出事物本身的特点,给读者以生动的印象。

在学习完《关雎》一诗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对古代文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通过学习和欣赏经典的古代诗歌,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文学素养,使自己的写作更富有创意和艺术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这首美妙的《关雎》一诗,并从中受到启发,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24 诗经《关雎》导学案

24 诗经《关雎》导学案

24 诗经《关雎》导学案题目:《关雎》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关雎》的背景和主题,把握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2、深入理解诗经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学习《关雎》,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介绍《关雎》的背景和主题。

《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歌,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主题是关于爱情和婚姻。

2、分析《关雎》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该诗采用了重章叠句、比兴等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情感。

3、通过分析《关雎》的诗句,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4、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题等方式深入理解《关雎》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1、采用讲解、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关雎》的背景和主题。

2、通过让学生朗读、背诵、分析诗句等方式,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思想。

3、结合一些思考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和意义,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关雎》的背景和主题,引起学生对这首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关雎》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分析《关雎》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把握诗人的追求和向往。

4、小组讨论、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和意义,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5、总结:回顾《关雎》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认识。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他们对《关雎》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3、测验:进行定期的测验,检测学生对《关雎》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1、反思教学方法:回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评估其有效性和适用性,以便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关雎》学案

《关雎》学案

《关雎》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成书年代、内容分类、艺术特点等。

2、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关雎》,理解诗歌的大意。

3、分析诗歌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4、探究《关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关键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2)分析诗歌中“兴”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难点(1)体会诗歌中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

(2)理解《关雎》在《诗经》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知识链接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 305 篇。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

2、《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种。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3、《关雎》出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开篇之作。

四、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好逑(hǎo qiú)寤寐(wù mèi)芼(mào)2、注意节奏四言诗一般是“二二”节奏,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读出情感诗歌开篇以雎鸠和鸣起兴,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朗读时语气应轻柔舒缓;中间描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情感逐渐热烈,语气可适当加强;结尾表达了男子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期待,语气要充满憧憬。

五、诗歌解读1、诗歌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词语解释(1)关关:拟声词,水鸟雌雄和鸣的声音。

(2)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是鱼鹰。

(3)洲:水中的陆地。

(4)窈窕: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

《诗经》关雎学案

《诗经》关雎学案

12.《诗经》二首学案《关雎》一、预习回想1.《诗经》是诗歌总集,又称《》和《》,收集了从到大概五百数年的诗歌共篇。

《诗经》共有、、三个部分,其基本体现手法为、、。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就是各地区的民歌,涉及周南\召男\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雅即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 31 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早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 74 篇。

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的作品外,其它都是西周晚期的的作品。

大雅的作者重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现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周颂 31 篇,是西周早期的诗。

鲁颂 4 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

商颂 5 篇,大概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体现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借一种事物来做比方体现情感。

✓兴则是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发明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五经:2.题目理解。

3.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参()差()荇()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芼()钟鼓乐()之4.解释词语。

洲:淑:窈窕:逑:流:悠哉悠哉:(悠:)寤寐:(寤:寐:)芼:思服:(服:)乐:5.词类活用。

琴瑟友之友:钟鼓乐之钟鼓:乐:6.重要内容。

一种男子对一种女子的爱恋,怀念、追求过程以及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7.散文化释义。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

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

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美妙愿望难实现,醒来梦中都怀念。

想来想去思不停,翻来覆去难入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

有关关雎教案四篇

有关关雎教案四篇

有关关雎教案四篇关雎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关雎》教案。

(2)学习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

(3)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1)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

(2)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3)提高想象力。

3、德育目标:(1)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2)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听)和背诵(读)。

【教学难点】诗歌的赏析(说)和用白话写出本诗的主要情节(写)。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问题探索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问:同学们喜不喜欢古诗?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作为新时期的年轻一代,我们应该吸取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首篇--《关雎》。

二、学习《关雎》(一)简介《诗经》(提问讲解、课件显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五百年内流传的305篇诗歌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这些诗歌,内容丰富,有描写劳动生活的;有反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有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还有描写爱情婚姻生活的。

《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

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直陈其事,直截了当,明快淋漓;比--以彼物比次物;兴--寄托,即托事于物,先言它物以引所咏之辞。

)(二)课文说明《关雎》是诗经首篇,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优美动人的民间情歌,是我国爱情诗歌的开山之作。

诗中写一个男子爱慕思念一位美丽贤淑、勤劳善良的少女,以至于夜不能寝,梦中遐想,希望有朝一日与少女结为夫妇,和谐美满地生活。

诗中描写的爱情,清新朴素,乐而不淫,充满着健康纯洁之气,影响深远。

(三)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抽查、课件显示)关雎(jū)窈窕(yǎo tiǎo)淑女(shū)好逑(hǎo qiú)参差(cēn cī)荇菜(xìng)寤寐(wùmèi)辗转(zhǎn zhuǎn)瑟(sè)乐之(lè)(四)朗读课文(课件显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诗经》二首学案
《关雎》
一、预习回顾
1.《诗经》是诗歌总集,又称《》和《》,搜集了从到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篇。

《诗经》共有、、三个部分,其基本表现手法为、、。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就是各地区的民歌,包括周南\召男\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 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
✓雅即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 31 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 74 篇。

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的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的作品。

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周颂 31 篇,是西周初期的诗。

鲁颂 4 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

商颂 5 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表达情感。

✓兴则是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五经:
2.题目理解。

3.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
逑()参()差()荇()寤()寐()
求之
辗()转反侧琴瑟()芼( ) 钟鼓乐()之
4.解释词语。

洲:窈窕:
淑:思服:(服:)逑:悠哉悠哉:(悠:)流:芼:
寤寐:(寤:寐:)乐:
5.词类活用。

琴瑟友之友:钟鼓乐之钟鼓:乐:
6.主要内容。

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恋,思念、追求过程以及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7.散文化释义。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

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

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美好愿望难实现,醒来梦中都思念。

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

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表亲爱。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去拔它。

美丽贤淑的女子,鸣钟击鼓取悦她。

二、解析
1.找出写景句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2.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哪一句?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男子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6)他们爱情的结局(幻想)是怎样的?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4.这首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1)“起兴”。

“兴”是触景生情,借助于其他事物引出所要表达的内容,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2)重章叠句,一咏三叹。

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三、练习巩固
1.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关雎》这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句。

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4.《关雎》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5.按要求默写
①,在河之洲。

②,君子好逑。

③《关雎》中“,”已成为人们追求爱情的口头语;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淑女”的句子是:“,。

”表现主人公苦苦思慕采荇菜之女,而又不可得的那种忧伤苦闷的强烈感情的句子是:“,。

,。


答案:关关雎鸠|窈窕淑女|窈窕淑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寤寐求之
四、自我总结本课内容
1.背景
2.内容
3.解析
4.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