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文化之海门文化
海门古镇老街景点介绍

海门古镇老街景点介绍
海门,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位于南通市最北部的沿海区域,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
这里既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风光,也有“海晏河清”、“万商云集”的人文景观。
海门老街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海门地方特色。
自汉代以来,这里就是著名的“海盐之乡”、“丝都”。
据史书记载,早在唐、宋、元时期,这里就是著名的“通海五里”,即现在的海门市海
门街道。
明末清初以后,在“通海五里”一带逐渐形成了以“通州”为中心的一条老街。
这条老街全长约1公里左右,分为东西两段:东端是从旧城出发的古盐河码头;西端是从新河出发的古城墙。
这条老街也因此而得名。
走进这条老街,就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上不时可以看见几个石墩、石墩上刻着一个个清晰的历史印记。
石墩、石墩上刻着一个个清晰的历史印记:海门第一座私塾“东林书院”;民国时期海门最大规模、最早的盐行――“盐业公所”;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最早一家纺织厂――“华兴纱厂”;等等。
—— 1 —1 —。
江苏海门地域文化..

报丧
• 海门人对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人死了,由其
直系亲属,主要由其配偶及子女负责料理丧 事。丧事繁琐,迷信色彩浓厚。对诸亲及长 辈,由亲生长子披麻戴孝,亲自前往报丧。去 时手持雨伞一把,进门即向长辈跪拜;亲威 家招待糖茶一杯,并回赠毛巾或布匹。一般 亲戚则由主家请人前往报丧。同时,到庙里 为死者求神保佑,叫做“告庙”。
建房
• 50年代以前,凡有人建造新房,先请阴阳先生相风水,选择房
址,房子的东南角,称"青龙角",不好砌房子。凡建造新房,亲 朋好友都不请自来送礼,并帮助干活,礼品为酒、肉、糕 点、对联、镜框等,叫做"送搀高头人情",女儿、女婿要加 送鞭炮。当新屋框架建成,上梁合龙门时,要放爆竹,木匠师 傅骑跨正梁上,往下向人群里抛馒头和糕点,称为"抛梁馒头 "、"抛梁糕"表示发财的意思,围观者高兴地争抢。新屋横 梁上贴"安梁大吉"、"福星高照"、"紫气东来"、"太公在此, 百无禁忌"等红纸条。当上梁的木匠师傅敲完最后一只钉 时,叫主人出来用围腰接斧头(借音"接富")。在上梁这天 或新屋落成以后,主家要宴请各亲友,以示谢意.通东地区,上 梁那天还有人上门说"利市"。60年代以后,"相风水"等迷信 色彩逐步淡化,但礼物越来越重。
• 海宁寺如星捧之月,巍巍然崛起于荒滩江滨。相
拥“快活林山庄”,毗邻江海风情园、滨江国际 新城区、沿江渔村、“东洲府”别墅群。来到这 里,除能亲身感受佛教文化外,还可以尽情领略 江风海韵带给的自然天籁,从亲近山水回归自然 中,拾取一份属于自身心灵的澄净。
张謇纪念馆
• 纪念馆位于海门市常乐镇状元街东首,原址是建于民国时
海门话翻译

海门话翻译摘要:1.海门话简介2.海门话的起源与历史3.海门话的特点与分类4.海门话与普通话的对比5.海门话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正文:海门话,又称海门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及周边地区。
作为一种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语言,海门话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特色。
1.海门话的起源与历史海门话起源于古代吴语,历史悠久。
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晋时期,海门地区便已有居民。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海门话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
在明清两代,由于江淮地区的盐业繁荣,海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海门话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2.海门话的特点与分类海门话具有吴语的一般特点,如声母、韵母、声调丰富,语音、语法结构复杂。
同时,海门话还具有自己的特色,如声母中有一些独特的发音,如“ng”声母等。
在词汇方面,海门话保留了大量古代吴语的词汇,同时也受到了普通话、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的影响。
3.海门话与普通话的对比尽管海门话与普通话都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族,但两者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以语音为例,海门话有6 个声调,而普通话有4 个声调。
在词汇方面,海门话中有许多特有的词汇,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没有对应词汇。
在语法方面,海门话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例如动词的时态、语态等表现形式比普通话更加丰富。
4.海门话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海门话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海门话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
然而,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海门话的传承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加大对海门话的保护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海门话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地域特色的方言,对于研究古代吴语、汉语族语言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

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吴越文化是长江下游的区域文化,其中心文化区是太湖、钱塘江流域。
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地区,影响到安徽东部和江西的东北部。
七千年间,吴越文化的民族性发生过沧桑巨变,楚败越以前基本上是夷越文化,秦灭越后基本上是汉族文化。
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雨量充沛,农业极为发达。
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这里。
到明清时期,沿海的地理优势充分显露出来,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城市极为繁荣。
以“吴侬软语”为特征的吴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构成独特的语言文化系统,强化了这里的区域文化特征。
文化风格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吴越文化的特点及其成因:一、吴越文化的演变特征及成因先秦时期的吴越文化,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
比中原地区,吴越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
但就总体性状而言,粗犷中蕴涵精雅,是当时吴越文化的显著特征。
从近年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春秋吴国大墓的玉器、青铜器中可以看出,吴越人已具有从粗犷中追求精雅的审美心理和实践创造力。
过去,研究吴越文化,人们都把精力集中于先秦时期,那只是狭义的吴越文化。
广义的吴越文化,应包括古今。
作为广义的吴越文化,汉代是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非着力研究不可。
先秦时期的吴越文化,虽受华夏文化的深度影响,但基本上还是夷越文化,是中国诸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发达的一支。
汉代的吴越文化,则是中国主流文化——汉族文化的一个区域型。
吴越文化的这一转型过程,开始于楚威王败越,剧变于秦皇、汉武时期。
这段时期,吴越地区的越人大量入海南奔,楚人与中原人先后进入吴越,由于主导人口与基本居民发生变换,使吴越文化的民族性随之激变。
文化转型的趋向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依次展开的。
到西汉中后期,皖南、宁镇、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已基本汉化。
到六朝时期,浙江南部地区也由北向南渐次完成汉化。
中国文化区之吴越文化

吴越包含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以及吴越两 国融合各个历史阶段在该区域内存在发展的文 化。 吴指江苏,越指浙江。两地文化分称为吴文 化与越文化,合称吴越文化。吴越地处长江以 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所以有时吴越文化亦 称江南文化。
文化形式
建筑文化 民俗文化 艺术文化 诗文文化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园林建筑
文 化 中 才 国 子
佳 人
华北文 化区
华 中 文 化 区
华南文化区
吴 越 文 化 区
吴越文化
范围: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 长江三角洲是吴越文化的核心。 苏州状元、绍兴师爷。
????
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
楚曰金陵, 秦称茂陵, 吴名建业, 晋改建康, 刘宋号白门,唐更白下, 元称集庆, 明谓南京。
(1875—1907)
只身东海挟春雷。 肯使江山付劫灰。 救时应仗出群才。 须把乾坤力挽回。
大江歌罢掉头东
1917年9月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十年面壁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1898-1976
原藉浙江绍兴
生于江苏淮安
钱学森(浙江杭州) 科学家 钱伟长(江苏无锡) 钱三强(浙江湖州) 钱 穆(江苏无锡)历史学家 钱钟书(江苏无锡)文学家 钱其琛(江苏嘉定) 钱正英(浙江嘉兴)
(孙权时曾名石头城)
三国吴
229——280 317——420
东 晋 宋 齐 梁 陈
唐 明 太平天国 中华民国 南
420——589
937—— 975 1368——1421 1853——1864 1912——1949
古称钱唐,汉改钱塘,隋置杭州 第一次作国都:唐末五代吴越国
(创立者钱镠)
第二次作国都:南宋
吴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吴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变化,各地的传统文化也在逐渐消亡。
但是,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种文化传承了数千年,至今仍有着光彩照人的表现——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始于吴越两国的交流和融合。
它不仅包括了吴越两国的历史文化,还吸收了南粤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众多地方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吴越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婉约风情”。
这种风情包括了音乐、舞蹈、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并且贯穿了整个吴越地区的历史发展。
婉约风情落实到各自的表现中,如婉转悠扬的古琴声,舞蹈中女性柔美的姿态,以及诗词中宛转动人的语言等。
吴越文化还包括了多种传统习俗和节日,如东吴邵丘之战纪念日、越王盐铁城文化节、闽南历届名士联谊会等。
这些传统习俗和节日不仅有助于加强人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还有助于促进地区文化交流和传承。
随着时代的演变,吴越文化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一些人们开始关注并挖掘吴越文化的价值,通过传承和创新,让吴越文化得到更好地发展和弘扬。
例如,建立吴越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吴越文化交流协会,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展览等。
此外,吴越文化也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更多地展示和应用。
诸如京剧《越城春秋》、李斯特的《婉约曲》等皆是吴越文化元素的代表。
这些作品的出现为吴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总的来说,吴越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珍贵文化遗产。
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表现形式,还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关注吴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充分利用吴越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同时也为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吴越文化的特点、精髓是什么

吴越文化的特点、精髓是什么1、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
2、聪慧机敏、灵动睿智。
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
吴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
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
3、经世致用、务实求真。
吴越之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都是吴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4、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善于创造、勇于创新是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
吴越文化有其鲜明的标志形式,如舟揖、农耕、印纹硬陶、土墩墓、悬棺葬以及好勇尚武、淫祀和断发文身,先秦典籍多有记载。
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来,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同舟,吴越文化风采依旧。
“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文化类型。
扩展资料:西周时期,吴越文化的疆域泾渭分明。
到了春秋时期,宁镇地区的吴文化面貌产生了明显的越化,而太湖地区吴文化因素也多了起来。
这些变化体现在墓葬中。
宁镇地区的土墩墓中,西周时期的墓葬中出土有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多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类似,而到了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晚期,青铜器就极少见了。
到了春秋时期的墓葬中,虽然瓷器增多了,但几乎不见豆了。
西周时期的炊器为鬲,到了春秋则以釜、鼎为主,极少见鬲。
由这些变化看,中原的因素明显减少,而越文化的因素则逐渐增多,并最终占主导地位。
这说明越文化对吴文化进行了大量渗透和同化。
如此强烈的变革只能是越族人的入侵所为。
这与史书上所言吴越之乱相符。
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美篇

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美篇一、引言在中国的浙江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吴越文化是浙江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在浙江省各地开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了解和体验吴越文化的机会。
本文将通过对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探讨,全面、详细、完整地介绍这一活动的美妙之处。
二、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背景2.1 吴越文化的概述吴越文化是指浙江地区的文化传统,主要包括吴越王国的历史、吴越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吴越文化的价值观念等。
吴越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底蕴,吸引了众多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2.2 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等方式,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吴越文化的途径。
通过参与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人们可以亲自接触到吴越文化的实物展示、传统艺术表演等,深入了解吴越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三、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规划3.1 活动的组织者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由浙江省文化局和相关文化机构共同组织。
他们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等,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3.2 活动的内容安排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安排包括吴越文化展览、吴越文化讲座、吴越文化表演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安排,参与者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吴越文化的方方面面。
3.3 活动的参与者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包括学生、游客、研究者等各个群体。
他们通过参与活动,增加对吴越文化的认知和了解,进而提高对吴越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亮点和特色4.1 吴越文化展览的精彩呈现吴越文化展览是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览通过展示吴越文化的实物和图片等,生动地再现了吴越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参与者可以通过观看展览,了解吴越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4.2 吴越文化讲座的深入解读吴越文化讲座是吴越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另一个亮点。
专家学者通过讲座的形式,对吴越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名镇
• 千年古镇余东 • 张謇故里常乐 • 家纺之都三星
守望古城—
千年古镇余东
余东镇在海门的东北部,是一座有1300多年文字记载的古城。 很早以前余东那里是一片汪洋,后来海中涨起了一条沙洲,叫做余中沙,唐朝初年余 中沙两侧,又逐渐形成了新沙,人们把这东西两侧的新沙称为余西和余东。余西和金沙相 连,余东向东又涨起五里墩、包场等地。 余东初成,沼泽遍地,芦苇连绵,人迹罕至,是唐代官府流放犯人的场所。 唐玄宗时(公元722年)开始将余东一带辟为盐场。后黄巢起义,黄河流域大批扶老携 幼、举家南迁的难民,其中一部分选择了这块未开垦的土地,从事渔盐业,可兼搞些农业。 唐大历年间(763-766年),遣黜陟使李承实到余东地区视察,提倡围垦筑堤,设灶煮 盐。以后,余东一带移民增多,逐渐成为产盐区。人们把李承实在此设盐煮灶的地方称为 李灶。并传有八仙中的吕洞宾与铁拐李在此帮助设灶烧盐的神话而称为吕灶或李灶。"余 东,在北宋时还称过吕灶、李灶港"。(《南通地区成陆过程初探》) 余东,从古至今,人们还一直称它为"凤城"。除民间传说有凤凰落过余东城外,还因 整个余东的地形,貌似如生的凤凰。 传说在太空凌霄殿上有一只凤凰,久居天空感到寂寞,有一回趁看守神童打磕睡的时 候偷偷地逃出南天门,飞降凡间。它来到海门,见余东是个好地方,就安居在那里。由于 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因此人们又把余东称为"凤城"。
叠石桥传奇— 家纺之都三星
海门三星镇,1949年属民治、震蒙、善同、桃源4个乡,1957年合并设三星乡,1958年改公社, 1983年改乡,1993年设镇。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府10公里。面积35.3平方公里,人口3.3万人。 浒通河及公路过境。辖新镇、麟西、全胜、心齐、金桥、同乐、永和、安定、太阳、中和、监民、 民乐、叠石、震蒙、福委会。以盛产薄荷、黄麻、竹桃、葡萄著称。镇村工业有机械、电子、五金、建材、服装 、针织等行业。刺绣最为有名。西部叠石桥自然镇建有大型绣品市场。全国著名金石书画家王个籍 出生于此。 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位于被誉为“华夏绣品第一镇”的江苏省海门市三星镇。三星镇的家纺业在 全国独树一帜:家纺产业覆盖周边三个县市17个乡镇,从业人员20多万,经叠石桥国际家纺城集散 的家纺产品畅销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和30多个国家、地区。2005年,叠石桥家纺市场总成交额超 过135亿元,出口15亿元。据了解,中国床上用品60%出自南通,其中又有60%出自海门叠石桥市场 。由叠石桥家纺城、绣品城、三星工贸园区、物流中心、商贸城五大部分组成。先后投资10亿多元 ,市场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营业性门面房、摊位近7000个,经营品种达200多个系列,产品畅销 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南非、罗马尼亚、阿根廷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市场交易 额突破100亿元。三星家纺业已成为了全国同类行业中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交易额最高、市场前 景最为看好的家纺用品专业批发市场,被国务院发展中心列为“中华之最”。 华夏绣品第一镇
•
•
•
人口迁徙—海门人来自哪里
• 由东布洲形成的海门岛,当初亦为流放犯人之地,流人亦来自常州一带,由 于隔了130多年才与静海县涨接而造成的文化隔离,使海门人始终保持了吴文 化的特色。 • 至明初,一部分拥戴过张士诚的江南士民,被惩罚性地强迫迁移到吕四港一 带,他们于常熟白茹港集结,渡江来到吕四,这就是民间所说的“白茹抽 丁”。他们同样保留了江南文化的风土人情。至18世纪初,崇明人陈朝玉 (1688一1761)率妻来到海门,沿江岸垦殖,并带动了大批崇明人迁来江北, 他们辛勤垦殖,使沿江新垦地渐成村落,其时海门境内一万多人,崇明人近 三千人,以后200年间不断有崇明人迁至海门。 • 至近代纺织工业的形成和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安徽、浙江、广东、上海、 镇江等地工商户和其他人来定居、经商和进行文化交流。南方文化的影响几 乎一直延续着。
• •
•
美食文化
• 海门山羊(民间故事:吕洞宾与海门山 羊) • 香芋 香沙芋芋艿 • 三星河蟹 文蛤 牡蛎 • 四色宝豆 薄荷 小辣椒 • 鱼类(鳗、鲥、刀、银、鲚等)
吕洞宾与海门山羊
很久以前,据说吕洞宾在东布洲(古海门)有块放鹤田,由于仙鹤到沙洲上去争吃 山羊吃的草,百姓叫苦不堪。吕洞宾知道这个事情后,亲自来这里察看地形,把手中 的剑往天地间划了一个圈,划定了羊吃草的范围,从此鹤吃白水荡里的草、鱼虾,再 不到圈内去争食羊吃的草,山羊长得骠肥体壮,百姓喜欢不已。 吕洞宾第二次到放鹤田是因为铁拐李摔伤了另一条腿,吕洞宾就用仙鹤把铁拐李背 到放鹤田来休息、喝酒、吃红烧羊肉。哪知铁拐李吃了红烧羊肉后,顿时元气大增, 原来流浓血的腿也收敛了,铁拐李大喜。吕洞宾说,这就是我请你到这里来的道理。 铁拐李后来把这消息告诉了“八仙”中的其他仙友,大家也都要去尝尝红烧羊肉。 众仙问铁拐李:“此羊出于何地何名山?” 铁拐李说:“此地就在东方大海的门口;此处无山,更无名山。”
吴越文化之海门文化
汉语言文学(2)班 崔婷婷
海门—大海之门
发现海门
作者:曹斌(海门市市委书 记)
《发现海门》序:发现 海门的核心价值
•海门在哪里(江海门户通天下的海门) •海门人又来自哪里(明代探花崔桐专修《嘉靖海门 县志》) •“发现海门”至少有三大核心价值
历史来源—海门在哪里
公元前,长江大量泥沙沉积于长江口,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约经过800多个春秋,至 唐末,出现东洲和布洲两大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渐次连片。 至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建县,县治设于东洲镇,名海门县。由于长江主泓道北移, 至明朝,境内大片土地坍没,坍至吕四、余东、四甲一线,县治迁于徐涧(今通州市兴 仁镇),并废县归并通州建静海乡。 清初,江流主泓道南倾,长江北岸开始涨积,涨出40多个新沙,绵亘百余里。乾隆三十 三年(1768),建江苏省海门直隶厅,设治于茅家镇。民国元年(1912)复称海门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海门人民护坡治坍,根除坍害,海门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地区。 1983年实行市管县,南通地区撤销,海门县隶于江苏省南通市。1994年6月撤县设市,成 立海门市,隶于江苏省南通市,市人民政府驻地海门镇。
海门千年古镇—凤城余东
鸳鸯井 ( 凤 城 )
( 百 井 镇 )
民谣
余东城,好风光,它有四城踞四方; 城里城外各十庙,五山五坊三条港; 四河七桥四池塘,还有青墩双井庄; 亭台楼阁堂会院,凤池福地美名扬。
余东被称为“苏北周庄”
状元的足迹— 张謇故里常乐
状元故里
南临长江,东濒黄海,与上海隔江相望,素有“江海门户”之称的江苏 省海门市,曾经诞生过一位清末状元、中国轻工业奠基人——张謇。常乐镇 位于长江金三角新兴城市—江苏省海门市中部,与上海市仅一江之隔。张謇 故里常乐镇总面积60.01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人。常乐镇三个文明建设同 步发展、先后获得江苏省百家名镇,江苏省、南通市文明乡镇,海门市三个 文明建设综合先进乡镇等10多项殊荣。常乐镇是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实 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的故里。他生于常乐,创业于常乐。他提出的“父实 业、母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教育和生产力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为后人所敬仰。近年来,状元故里的人们 不仅承袭着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同时发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的创业精神,争当苏中崛起排头兵。 走访状元故里,我们在体会状元遗风遍布海门城乡大地的同时,不难领 略到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在海门发生的深刻变化,并由此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吕洞宾笑着说:“此地本无名,现在就叫海门吧!此羊也无名,那就叫山羊吧!”从 此这地方就有了“海门”之说,有了“海门山羊”之名。 吕洞宾第三次来到放鹤田,是带着“八仙”来吃海门山羊肉的。那天吕洞宾不仅端出了 红烧羊肉,还端出了提汤羊肉、冷切羊肉、白炖羊肉等等,众仙吃后都精神大振、开心不 已,但也提了一些上口油腻等意见。 吕洞宾第四次来放鹤田,据说是为了进一步点化海门山羊,使其肉质更鲜美,上口不肥 腻,并具有调节阴阳、补脾益肺等功能。吕洞宾还用人们吃剩的羊骨、丢弃的羊角、羊蹄、 羊脑、羊血、羊肝等炼成仙丹云游四方,为天下百姓治病,普救众生。 据说海门山羊引种 到其他地方,其肉质和功效就不如土生土长的海门山羊了,那是被吕洞宾的剑划圈的缘故, 圈内的海门山羊和圈外的海门山羊味道就是不一样。据说吕洞宾划圈的范围即今海门和启 东一带(古代没有启东,都属海门地)。 吕洞宾来过放鹤田四次,以后大家称这块地方为“吕四”。这就是今天吕四镇的来历, 据说吕四镇现在还有放鹤田的古迹。
崇明海门启东的吴文化渊源
• 南通地区的海门、启东与上海市的崇明,由 于其生活方式和语言、民俗等同江南同出一 源,因而历来属于吴地区域。崇启海人都称 自己为沙地人、沙上(浪)人,把自己的文 化称为沙地文化、沙上(浪)文化。启海人 与崇明及江南人可以说是同宗同源。正因为 如此,启海人把沙上人以外的居民统统称为 “江北人”,言外之意,自己是江南人。
海门文化传统
•
• • • •
• 初期以煮盐为业,经济文化不发达。 明代起文化开始兴盛(祭神乐活动、戏曲活动等),文风渐兴。 清代中叶以后,海门文化受江南吴文化影响而迅速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 明清两代名人: 文史学家:崔桐、周家禄 书画家:程源、张光鉴、李潜昭、丁有煜、李芳梅等近 10位,尤以有“外八怪”之称的丁有煜为代表。 近代涌现出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琵琶演奏家沈肇洲等。至当代,海门更是人文荟 萃,涌现出中国农工民主党前主席季方,书画家王个簃,文学评论家陈辽、林非, 翻译家、文学家卞之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陆侃如,音乐家龙飞等。 具有海门特色的海门山歌 海门第一个京剧戏班——张洪福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门曾建过越剧团、评弹团、京剧团、杂技团,产生过广 泛影响。 节日:金花节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
方言
• 启海方言是吴语方言中的一支,无怪跟上海、苏州、杭州一带的习惯用语,有着许多相似和相 近之处。比如上海方言说“滴粒滚圆”、“碧波澄清”、“花七八腊”,启海方言则说“滴滚 爽圆(特别圆)”、“碧波爽清(水清澈)”、“花离斑烂(颜色杂)”;苏州方言说“眼花 绿花”、“当中横里”、启海方言却说“花绿纠纠(特漂亮,看的人眼也花了)”、“当中夹 里(中间夹东西,也有说别人傻之意,意同“勿清爽”)”;苏沪方言有说“鲜龙活跳”或 “活剥鲜跳”的,而启海方言则说“跌活跌跳(新鲜)”也有说“活鲜剥剥”的。这种方言语 素上的差别,非常的精彩纷呈。 启海方言的构词方式非常的丰富,大多有加重语气的意思,如“一穷而白”的构词,就有“接 一接二”(多)、“进一进二”、笃一笃二(人多)“、轧一轧二(人多,水泄不通)”、 “粘一粘二(特讨厌)”;还有“AxAB”式构词“陌里陌生”(不认识)、“老里老早”(特 别早)、“特里特别”(与众不同)、“莽里莽撞”(莽撞)、“腾里腾空(没有想到,意料 之外)”等词。 另外,启海方言也显得幽默形象,比如在“光头”一词中,偏要加上一个“郎”字,说成“光 郎头”,顿生幽默风趣之味。再如“笔直”一词中间,加上一个“立”字,说成“笔立直”, 意像笔杆一样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