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21—24课原文及译文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21--24译文

21.《与朱元思书》译文风和烟都散净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任意向东向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天下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可以看清千丈深的水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好像飞奔的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千百座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
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它当作号。
(他)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他)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他)天性喜欢喝酒,但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来招待他。
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醉了之后就离开,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无法遮挡风和太阳;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水瓢经常是空的,但他却安然自若。
(他)常常写文章来自己娱乐,稍微表达出自己的志向。
忘记了得失,凭借这个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说:黔娄的妻子说过一句话“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他大概是)无怀氏的时候的百姓吧,(又或者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23.《马说》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译文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
朗读课文,体会这一特点。
想一想,这两则小故事都写到了鱼,它们的角色有什么不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注释庄子与惠子①游于濠梁②之上文|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③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④矣!”庄子曰:“请循其本⑤。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①[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好友。
②[濠(háo)梁]濠水上的桥。
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
③[鲦(tiáo)鱼]一种白色小鱼。
④[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⑤[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
循,追溯。
【译】庄子与惠子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原。
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
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与朱元思书原文和翻译

八年级下册语文21课与朱元思书原文和翻译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
其中原文和翻译都是我们必须学习的。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下册语文第第21课与朱元思书的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与朱元思书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与朱元思书翻译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
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与朱元思书鉴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原文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
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庄子》中的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作品之中,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二、课文翻译北冥有鱼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注释冥:同“溟”,海。
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鲲:大鱼名。
鹏:大鸟名。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垂:悬挂。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
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作鹏。
鹏的脊背,不知道几千里;当它振翅而飞时,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原文: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原文+译文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这两首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朗诵这三首诗,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石壕吏文|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石壕吏①文|杜甫暮投②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③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④:三男邺城戍⑤。
一男附书至⑥,二男新⑦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⑧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⑨。
有孙母未去⑩,出入无完裙⑪。
老妪⑫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⑬。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①选自《杜诗详注》。
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e)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②[投]投宿。
③[一何]多么。
④[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⑤[戍(shù)]防守。
⑥[附书至]捎信回来。
⑦[新]最近。
⑧[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⑨[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⑩[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⑪[完裙]完事的衣服。
裙,这里泛指衣服。
⑫[老妪(yù)]老妇。
⑬[幽咽(yè)]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译】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译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译文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对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
(他们)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姿不好,把被里磴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捱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
(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哎!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原文+译文卖炭翁文|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卖炭翁①文|白居易卖炭翁,伐薪②烧炭南山③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④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⑤?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⑥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⑦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⑧。
手把文书⑨口称敕⑩,回⑪车叱⑫牛牵向北⑬。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⑭惜不得⑮。
半匹红纱一丈绫⑯,系⑰向牛头充炭直⑱。
①选自《白居易集》卷四。
这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②[薪]木柴。
③[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④[苍苍]灰白。
⑤[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谋求、需求。
⑥[市]城市中规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
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⑦[翩翩]轻快的样子。
⑧[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⑨[文书]公文,诏书。
⑩[敕(chì)]指皇帝的命令。
⑪[回]调转。
⑫[叱(chì)]吆喝。
⑬[牵向北]长安城宫廷在北面,集市在南面。
⑭[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⑮[惜不得]吝惜不得。
⑯[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
⑰[系]挂。
⑱[直]同“值”,价格。
【译】有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
八年级下册21—24课原文及译文

21、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西东。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能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
”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西东。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
流连忘返。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能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臵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
”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和利禄。
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
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出自己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
”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他大概是无怀氏时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23、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4、送东阳马生序
宋廉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隆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穷且艰若此。
[译文]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天气特
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
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德高望尊,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数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厚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
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上比不上其他人。
我求学时的勤奋艰苦大概就是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