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冲压模具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汇总

合集下载

五金冲压模具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汇总

五金冲压模具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汇总

不锈钢压坑冲孔模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一、 毛刺原因:有间隙、不均匀、刀口磨损,冲针强度不够。

二、 变形原因:有弧度不对时,适当调节镶套高度或弧度。

冲针上的压退料橡胶的大小,高度与产品接触的贴合度也有影响。

三、 压印产品外表面压印由压料板引起,所以压料板要尽可能光滑,如果有贴胶布,查看胶布内为T 外的平面30/32T5 花纹不清晰 a 车矮下模镶件b 车低上模复底片处,复底片压不满c 车低上模复底片以外的平面,内圈压不满则加大斜度,外圈压不满则减小斜度。

30/32R1a. 螺纹内圈压不满,加大上模斜度b.外圈压不清晰 ,减小上模斜度(标准值Φ220处至中心斜0.3mm)。

二、铆锅类a. 锅内R 角起槽,则重配R 角b. 锅内变形严重,则重配R 角(标准为从锅底平面起至R 角,保证一指宽贴合度)。

复底片压不满则重配下模斜度;内圈压不满,斜度加大;外圈压不满,斜度减少。

字唛不清晰,对应的锅内表面未压紧,>。

a. 调整弹胶高度一致,b.适当减少压力内圈空则加大斜度;外圈空则减少斜度相等或大0.1~0.15mm 冷铆模具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常见问题磨损,按原数据加深(约0.6~0.7mm )(39.5mm )按原数据重车/重配高商标 3. 内表面有平感 适当减小压力 检查弹胶高度是否一致检查下工作台平行度(模具是否放平)复打类须对正上/下模4. 复底片外圆分级 ① 检查复底片冲孔是否单边 ② 适当加大该处直径复打类① 26/28G 下模每批均需重车下模(孔位易变深)② 1000T 压力机(中间那台)和1600T 压力机打片效果完全不同,维修时需仔细询问。

③ 所有铆片模具复底片直径须车准Φ136/Φ145/Φ160/Φ175/Φ176极限公差为+0.2mm过大则产品起缝 自动线类① 上模维修须保证各平面的高度差及各平面的斜度(先拖丝表,记录数据, 再动平车) ② 配车复底片直径处须遵循以下步骤,11s Φ145片为例: a. 车准斜度b. 车直径Φ142-Φ143c. 车准台阶高约0.3mm ① ② ③ /减④ 总述:学会变力分析一般工作面压死,必会影响产品成型 一般工作面未压紧,必是另一段平面顶死。

冲压模具常见故障分析及解决方法

冲压模具常见故障分析及解决方法

冲压是大批量零件成型生产实用工艺之一。

在冲压生产过程中,模具出现的问题最多,它是整个冲压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和成本。

影响到产品的交货周期。

模具问题主要集中在模具损坏、产品质量缺陷和模具的刃磨方面,它们长期困扰着行业生产。

只有正确处理这几个关键点。

冲压生产才能够顺利进行。

1 模具故障模具故障是冲压生产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常常造成停产,影响产品生产周期。

因此,必须尽快找到模具故障原因,合理维修。

1.1 模具损坏模具损坏是指模具开裂、折断、涨开等,处理模具损坏问题,必须从模具的设计、制造工艺和模具使用方面寻找原因。

首先要审核模具的制造材料是否合适,相对应的热处埋工艺是否合理。

通常,模具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对其影响很大。

如果模具的淬火温度过高,淬火方法和时间不合理,以及回火次数和温度、肘间选择不当,都会导致模具进入冲压生产后损坏。

落料孔尺寸或深度设计不够,容易使槽孔阻塞,造成落料板损坏。

弹簧力设计太小或等高套不等高,会使弹簧断裂、落料板倾斜.造成重叠冲打,损坏零件。

冲头固定不当或螺丝强度不够.会导致冲头掉落或折断。

模具使用时,零件位置、方向等安装错误或螺栓紧固不好。

工作高度调整过低、导柱润滑不足。

送料设备有故障,压力机异常等,都会造成模具的损坏。

如果出现异物进入模具、制件重叠、废料阻塞等情况未及时处理,继续加工生产,就很容易损坏模具的落料板、冲头、下模板和导柱。

1.2 卡模冲压过程中,一旦模具合模不灵活,甚至卡死,就必须立即停止生产,找出卡模原因,排除故障。

否则,将会扩大故障,导致模具损坏。

引起卡模的主要原因有:模具导向不良、倾斜。

或模板间有异物,使模板无法平贴;模具强度设计不够或受力不均。

造成模具变形,例如模座、模板的硬度、厚度设计太小,容易受外力撞击变形;模具位置安装不准,上下模的定位误差超差。

或压力机的精度太差,使模具产生干涉;冲头的强度不够、大小冲头位置太近,使模具的侧向力不平衡。

冲压模具修理方法

冲压模具修理方法

冲压模具修理方法引言:冲压模具是在工业制造中广泛应用的重要工具,用于加工金属材料。

然而,由于常年使用或其他原因,冲压模具可能会出现磨损、损坏或失效的情况。

因此,了解和掌握冲压模具修理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冲压模具修理方法,以帮助读者解决相关问题。

一、表面修复1. 打磨:对于表面较小的划痕或磨损,可以使用打磨方法进行修复。

首先,选取适当的砂纸或砂轮,并根据划痕的深浅选择合适的粗细度。

然后,沿着划痕的方向进行打磨,直到划痕消失为止。

最后,使用抛光剂对修复部位进行抛光,使其恢复光滑。

2. 焊接:对于严重的表面磨损或损坏,可以使用焊接方法进行修复。

首先,清洁并打磨损坏的表面,以确保焊接后的接合牢固。

然后,使用适当的焊接设备和材料进行焊接,将损坏的部分补充或重建。

最后,对修复部位进行打磨和抛光,以达到与原始表面相匹配的效果。

二、尺寸修复1. 添补:当冲压模具的关键尺寸受损时,可以使用添补方法进行修复。

首先,确定需要添补的部位和尺寸。

然后,选取合适的材料,根据尺寸要求进行切割或加工。

最后,使用合适的粘合剂或焊接方法将添补部分与原始部件粘合或焊接在一起,确保修复后的尺寸与原始尺寸一致。

2. 精密加工:对于精密冲压模具,可能需要使用精密加工方法进行修复。

首先,使用测量工具(如千分尺、百分尺等)精确测量损坏的尺寸。

然后,使用数控机床或其他高精度加工设备进行修复加工。

最后,进行表面处理和质量检查,确保修复后的部件精度符合要求。

三、热处理修复1. 热退火:对于冲压模具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应力或变形的情况,可以使用热退火方法进行修复。

热退火通过在高温下加热模具,然后缓慢冷却,以消除内部应力和恢复形状。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金属材料,能够有效地修复模具的形状和性能。

2. 热淬火:在一些情况下,冲压模具可能因使用过程中的磨损而失去一定的硬度。

这时可以使用热淬火方法进行修复。

热淬火通过将模具加热至适当的温度,然后迅速冷却,使其重新获得一定的硬度。

冲压模具疑难问题解决方案

冲压模具疑难问题解决方案

冲压模具疑难问题解决方案一、废料跳穴1、冲头长度不够,按冲头刃口切入凹模一个料厚加1mm更换冲头2、凹模间隙过大,割入子减少间隙或用披覆机减小间隙3、冲头或模板未去磁,将冲头或模板用去磁器去磁二、废料堵穴1、落料孔小或落料孔偏位加大落料孔,使落料顺畅2、落料孔有倒角,加大落料孔去除倒角3、刀口未放锥度,线割锥度或反面扩充孔减小直壁位长度4、刀口直壁位过长,反面钻孔,使刀口直壁位缩短5、刃口崩,造成披锋大,堵料重新研磨刃口三、披锋不良1、刃口崩,造成披锋过大重新研磨刃口2、冲头与凹模间隙过大,线割入块,重新配间隙3、凹模刀口光洁度差,抛光刀口直壁位4、冲头与凹模间隙过小,重新省模,配间隙5、顶料力过大,反向拉出披锋换弹簧,减小顶料力四、切边不齐1、定位偏移调整定位2、有单边成型,拉料加大压料力,调整定位3、设计错误,造成接刀不平重新线割切边刀口镶块4、送料不准调整送料器5、送料步距计算有误重新计算步距,重定接刀位五、冲头易断1、闭合高度过低,冲头切入刀口部位过长调整闭合高度2、材料定位不当,造成冲孔冲头切单边,调整定位或送料装置因受力不均断裂3、下模废料堵死刀口,造成冲头断重新钻大落料孔,使落料顺畅4、冲头的固定部位(夹板)与导向部位修配或重新线割入块使冲头上下顺畅(打板)偏移5、打板导向不良,造成冲头单边受力重新修配打板间隙6、冲头刀口太短,与打板干涉重换冲头,增长刀口部分长度7、冲头固定不好,上下窜动重新固定冲头使之不能上下窜动8、冲头刃口不锋利重新研磨刃口9、冲头表面拉伤,脱料时受力不均重新换冲头10、冲头过细,过长,强度不够重新换冲头类型11、冲头硬度过高,冲头材质不对更换冲头材质,调整热处理硬度六、铁屑1、压筋错位重新计算压筋位置或折弯位置2、折弯间隙过小,挤出铁屑重新调整间隙,或研磨成型块,或研磨成型冲头3、折弯凸模太锋利修R角4、接刀口材料太少重新接刀口5、压筋太窄重新研磨压筋七、抽芽不良1、抽芽底孔中心与抽芽冲子中心不重合造确定正确中心位置,或移动抽芽冲子位置,或移成抽芽-边高-边低甚至破裂动预冲孔位置,或调整定位2、凹模间隙不均匀,造成抽芽-边高-边修配抽芽间隙低甚至破裂3、抽芽底孔不符合要求,造成抽芽高度及重新计算底孔孔径,预冲孔增大或减少直径偏差,甚至破裂八、成型不良1、成型模凸模太锋利,造成材料拉裂成型凸模修R角,刀口处适当修R角2、成型冲头长度不够,造成未能成型计算冲头正确长度调整冲头实际长度以达成型要求3、成型冲头过长,成型处材料压变形,甚确定冲头正确长度,调整冲头实际长度以达到要求至冲头断裂4、成型处材料不够造成拉裂计算展开材料,或修R角,或降低成型高度5、定位不良,造成成型不良调整定位或送料装置6、成型间隙太小造成拉裂或变形调配间隙九、折弯尺寸1、模具没调到位造成角度误差导致尺寸偏调整闭合高度不良或角度差不良2、弹力不够造成角度不良导致尺寸偏差换弹簧3、材质不符合要求造成角度不良导致尺寸换材料或重新调整间隙偏差4、材料厚度偏差引起角度不良导致尺寸偏确定料厚,换材料或重新调整间隙差5、定位不当导致尺寸偏差调整定位使尺寸OK6、设计或加工错误造成折弯公拼块间有间補焊研磨,消除拼块间的间隙,导致折弯尺寸小7、成型公无R角,在角度及其他正常情况成型公修R角下折弯高度偏小8、两边折弯尺寸偏大加压筋9、单边折弯拉料造成尺寸不稳定加大弹簧力,调整定位10、间隙不合理,引起角度不良和尺寸偏差修配间隙11、折刀高度不够,折弯冲头合入折刀太短增加折刀高度,使折弯冲头尽可能合入折刀部队位造成角度不良多一些12、折弯时速度太快,造成折弯根部变形调整速比控,选择合理转速13、结构不合理,折刀未镶入固定模板,重新铣槽,将折刀镶入模板冲压时,造成间隙变大14、成型公热处理硬度不够,造成压线崩或重制成型公压线打平十、不卸料1、定位不当或送料不当调整定位或送料装置2、避位不够修磨避位3、内导柱拉伤,造成打板活动不畅更换内导柱4、冲头拉伤或表面不光滑更换冲头5、顶料销摆布不合理重新摆布顶料销位置6、顶料力不够,或脱料力不够更换顶料弹簧或脱料弹簧7、冲头与夹板打板配合不顺畅修配打板和夹板使冲头配合顺畅8、成型滑块配合不畅修整滑块与导向槽使之配合顺畅9、打板热处理不适,冲压一段时间后变形重新研磨打板,矫正变形10、冲头过长或顶料销长度不够增加顶料销长度或换用长度合适之冲头11、冲头断更换冲头12、模板未云磁,工件往上带给模板去磁十一、送料不顺1、模具没架正,导致料带与送料器及模具重架模具或调整送料器不在同一条直线上2、料带不平调整校平机或更换材料3、不卸料造成送料不顺参照不卸料解决对策4、定位太紧调整定位5、导正销太紧或直壁位太长调整导正销6、冲头固定不好或太长与料带干涉换长度合适之冲头重新固定7、顶料销太短,料带与成型入块相干涉调整顶料销长度,避免干涉8、浮升块位置排配不当调整浮升块位置十二、铆合不良1、模具闭合高度不当铆合不到位调整闭合高度2、工件未放到位,定位偏差调整定位3、铆合前工件不良确认抽芽孔,参考抽芽孔不良解决对策处理确认铆合孔是否倒角,如无倒角则增加倒角4、铆合冲头长度不够换用长度合适之冲头5、铆合冲头不符合要求确认并用符合要求之铆合冲头十三、漏装或装1、不小心组立时细心错冲子2、冲子无方向标记有方向性的冲子做上记号十四、装错螺丝1、不知道模板的厚度了解模板的厚度太长或太短2、不够细心,经验不足选用适当的螺丝十五、拆装模具1、销钉孔没有擦干净将销孔,销钉擦干净,拆模时应先拆定位销时容易损坏装模时,应先用螺丝导正,后打定位销钉孔2、装拆模具程序不对打落销钉时不要碰伤销钉孔十六、定位销1、孔壁拉毛,刮伤致使太紧组模时,细心检查销钉孔是否拉毛,否则应将打不出来销孔重新铰孔2、销孔偏位或下面没有逃孔追加定位销逃孔十七、弹簧太长1、没有注意弹簧孔深度量好弹簧孔深度,算好弹簧的压缩量,重新选择无法下压到2、不够细心,经验不足合适的弹簧下死点。

五金模具常见故障原因及处理对策

五金模具常见故障原因及处理对策

五金模具常见故障原因及处理对策在级进模的冲压生产中,针对冲压不良现象必须做到具体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对策,从根本上解决所发生之问题,如此才能降低生产成本,达到生产顺畅。

以下就生产中常见的冲压不良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对策分析如下,供模具维修人员参考。

1.冲件毛边.(1)原因:a、刀口磨损;b、间隙过大研修刀口后效果不明显;c、刀口崩角; d、间隙不合理上下偏移或松动;e、模具上下错位。

(2)对策:a、研修刀口;b、控制凸凹模加工精度或修改设计间隙;c、研修刀口;d、调整冲裁间隙确认模板穴孔磨损或成型件加工精度等问题;e、更换导向件或重新组模。

2.跳屑压伤(1)原因:a、间隙偏大;b、送料不当;c、冲压油滴太快,油粘;d、模具未退磁;e、凸模磨损,屑料压附于凸模上;f、凸模太短,插入凹模长度不足;g、材质较硬,冲切形状简单;h、应急措施。

(2)对策:a、控制凸凹模加工精度或修改设计间隙;b、送至适当位置时修剪料带并及时清理模具;c、控制冲压油滴油量,或更换油种降低粘度;d、研修后必须退磁(冲铁料更须注意);e、研修凸模刀口;f、调整凸模刃入凹模长度;g、更换材料,修改设计。

凸模刃入端面装顶出或修出斜面或弧性(注意方向)。

减少凸模刃部端面与屑料之贴合面积;h、减小凹模刃口的锋利度,减小凹模刃口的研修量,增加凹模直刃部表面的粗糙度(被覆),采用吸尘器吸废料。

降低冲速,减缓跳屑。

3.屑料阻塞(1)原因:a、漏料孔偏小;b、漏料孔偏大,屑料翻滚;c、刀口磨损,毛边较大;d、冲压油滴太快,油粘;e、凹模直刃部表面粗糙,粉屑烧结附着于刃部;f、材质较软;g、应急措施。

(2)对策:a、修改漏料孔;b、修改漏料孔;c、刃修刀口;d、控制滴油量,更换油种;e、表面处理,抛光,加工时注意降低表面粗糙度;更改材料,f、修改冲裁间隙;g、凸模刃部端面修出斜度或弧形(注意方向),使用吸尘器,在垫板落料孔处加吹气。

4.下料偏位尺寸变异(1)原因:a、.凸凹模刀口磨损,产生毛边(外形偏大,内孔偏小);b、设计尺寸及间隙不当,加工精度差;c、下料位凸模及凹模镶块等偏位,间隙不均;d、导正销磨损,销径不足;e、导向件磨损;f、送料机送距、压料、放松调整不当;g、模具闭模高度调整不当;h、卸料镶块压料位磨损,无压料(强压)功能(材料牵引翻料引发冲孔小);i、卸料镶块强压太深,冲孔偏大;j、冲压材料机械性能变异(强度延伸率不稳定);k、冲切时,冲切力对材料牵引,引发尺寸变异。

冲压模具维修知识点汇总

冲压模具维修知识点汇总

冲压模具维修知识点汇总冲压模具作为一种常见的工具,在制造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冲压模具常常会出现磨损、损坏等问题,需要进行维修和保养。

本文将介绍一些冲压模具维修的知识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冲压模具的问题。

1. 冲压模具的常见问题冲压模具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以下几类问题:(1)磨损:冲压模具由于长时间的摩擦和冲击,可能会出现局部磨损现象。

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修磨的方式恢复模具的正常工作状态。

(2)断裂:冲压模具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材料过硬或设计不合理等因素导致断裂。

这时需要进行断裂部位的修复或更换。

(3)变形:冲压模具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受到高强度的力量作用,可能会出现变形问题。

这时需要通过热处理或其他方法来恢复模具的形状。

(4)卡料:冲压模具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材料粘附或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卡料。

这时需要及时清理卡料,并检查模具是否有损坏。

2. 冲压模具维修的基本步骤(1)评估损坏程度:在进行冲压模具维修之前,需要对模具的损坏程度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来判断模具是否需要维修以及需要维修的程度。

(2)选择维修方法:不同类型的模具损坏需要采取不同的维修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修磨、焊接、热处理等方法来修复模具。

(3)维修过程:在进行冲压模具维修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和设备。

同时,还需要做好安全保护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4)维修后测试:在完成冲压模具维修之后,需要进行测试来确保模具的正常工作。

可以通过试模、检测等方法来验证维修效果。

3. 冲压模具维修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冲压模具维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安全第一:冲压模具的维修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安全规定,防止发生意外。

同时,要保证修理工具的质量,避免损坏模具或造成进一步的损坏。

(2)维修专业性:冲压模具的维修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如果不具备相关能力,建议找专业的维修人员或厂家进行维修,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冲压模具:常见五大类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汇总

冲压模具:常见五大类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汇总

冲模具:常五大及其解决方案冲床便是一台冲压式压力机。

在普通生产中,冲压工艺由于比较传统机器加工来说有节约材料和成本,产量高,对操作者技能要求不高及通过种种模具使用能够做出机器加工所无法到达的产品这些长处,因此它的用处越来越普遍。

但随之而来的模具问题也会越来越多:(1)凸模磨损太快模具间隙偏小,通常模具总间隙为材料板厚的15% , 25%o凸凹模具的对中性不好,模座和模具导向组件及转塔镶套精度不够等情况形成模具出件不顺。

凸模温度过高,主要是由于长期不间断生产,使模具冲压形成冲头过热。

模具刃磨方法不对,形成模具退火,磨损加剧。

部分的单边冲切,如步冲、冲角或剪切时,铝合金门窗配件侧向力会使冲头倾向一边,该边的间隙减小,形成模具磨损严峻,假如机床模具安装精度不高,还可能会使冲头偏过上模,形成凸模和凹模破坏。

(2)模具带料问题模具带料会形成废料反弹,其相干要素:模具刃口的尖利程度,刃口的圆角越大,越容易形成废料回弹。

模具的入模量,机床每个上位的入模量是肯定的,模具大模量小,容易形成废料反弹。

模具的间隙需要合理,假如模具间隙不适宜,容易形成废料反弹。

被加工板材表是否存在较多的油物。

弹簧原件出现破坏。

防止模具带料的办法:运用专用的防带料凹模。

铝合金门窗配件模具经常刃磨保持尖利,并退磁处置。

增大凹模间隙。

接纳斜刃n模具替代平刃口模具。

模具安装退料器。

适当的增大模具的入模量。

检查模具弹簧或卸料套的磨损程度。

(3)模具对中性模具在运用时容易发作冲芯各侧地位的磨损量差别,有的部分有较大划痕,磨损较快,这种状况在细窄的长方模具上特别显着。

该问题主要缘由:机床转塔设计或加工精度不够.主要是上下转盘间模具安装座的对中性不好。

模具的设计或加上精度不能满意要求。

模具凸模的导套精度不足。

模具间隙选择不适宜。

模具安装座或模具导套由于长期运用磨损形成对中性欠好。

为防止模具磨损不同步,应:定期维护对中芯棒对机床转塔和安装座进行对中性检查调解。

五金冲压模具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五金冲压模具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五金冲压模具常见问题解决方案1.冲头使用前应注意2.冲模的安装与调试3.冲压毛刺4.跳废料5.压伤、刮伤6.工件折弯后外表面擦伤7.漏冲孔8.脱料不正常9.折弯边不平直,尺寸不稳定10.弯曲表面挤压料变薄11.凹形件底部不平12.不锈钢翻边变形13.材料扭曲14.模具严重磨损15.防止冲压噪音1.冲头使用前应注意①用干净抹布清洁冲头。

②查看表面是否有刮、凹痕。

如有,则用油石去除。

③及时上油防锈。

④安装冲头时小心不能有任何倾斜,可用尼龙锤之类的软材料工具把它轻轻敲正,只有在冲头正确定位后才能旋紧螺栓。

2.冲模的安装与调试安装与调校冲模必须特别细心。

因为冲模尤其大中型冲模,不仅造价高昂,而且重量大微量移动困难,人身的安全应始终放在首位。

无限位装置的冲模在上下模之间应加一块垫木板,在冲床工作台清理干净后,将合模状态的待试模具置于台面合适位置。

按工艺文件和冲模设计要求选定的压机滑块行程,在模具搬上台面前调至下死点并大于模具闭合高度10~15mm的位置,调节滑块连杆,移动模具,确保模柄对准模柄孔并达到合适的装模高度。

一般冲裁模先固定下模(不拧紧)后再固定上模(拧紧),压板T型螺栓均宜使用合适扭矩扳手拧紧(下模),确保相同螺拴具有一致而理想的预加夹紧力。

可以有效防止手动拧紧螺纹出现的因体力、性别、手感误差造成的预紧力过大或过小、相同螺纹预紧力不等,从而引起冲压过程中上下模错移、间隙改变、啃剥刃口等故障发生。

试模前对模具进行全面润滑并准备正常生产用料,在空行程启动冲模3~5次确认模具运作正常后再试冲。

调整和控制凸模进入凹模深度、检查并验证冲模导向、送料、推卸、侧压与弹压等机构与装置的性能及运作灵活性,而后进行适当调节,使之达到最佳技术状态。

对大中小型冲模分别试冲3、5、10件进行停产初检,合格后再试冲10、15、30件进行复检。

经划线检测、冲切面与毛刺检验、一切尺寸与形位精度均符合图纸要求,才能交付生产。

3.冲压毛刺①模具间隙过大或不均匀,重新调整模具间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锈钢压坑冲孔模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冷铆模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一、自动线类一、毛刺红点螺纹系列a复底片以外的螺纹不清晰,须车深复底片处原因:有间隙、不均匀、刀口磨损,冲针强度不够。

b复底片边沿压不紧(起缝)则须加高台阶c复底片处螺蚊不清晰,车模复底片以外的平面二、变形30/32T5 花纹不清晰a车矮下模镶件原因:有弧度不对时,适当调节镶套高度或弧度。

冲针上的b 车低上模复底片处,复底片压不满压退料橡胶的大小,高度与产品接触的贴合度也有影响。

c车低上模复底片以外的平面,内圈压不满则加大斜度,外圈压不满则减小斜度。

压印三、30/ 32R1a. 产品外表面压印由压料板引起,所以压料板要尽可能光滑,螺纹内圈压不满,加大上模斜度b.外圈压不清晰如果有贴胶布,查看胶布内是否有异物。

,减小上模斜度(标准值Φ220处至中心斜0.3mm)。

内表面压印则看孔模是否有碰伤,是否光滑,点状压印看孔模上是否有白色粉末状抛光砂粒。

二、铆锅类关于冲孔模另议 a. 锅内R角起槽,则重配R角b. 锅内变形严重,则重配型结构增加强T尽可能增加冲针强度,尺寸过小的冲针改为R角(标准为从锅底平面起至R角,保证一指宽贴合度)度,将冲针端面改为半抛或月牙形,减少冲击强度。

复底片压不满则重配下模斜度;内圈压不满,斜度加大;外圈压不满,斜度减少。

.对应的锅内表面未压紧,则重配字唛高度。

字唛不清晰,4.复底片外圆分级重配较高的商标维持生产①①检查复底片冲孔是否单边L=39.5mm②将下模商标孔车至标准尺寸②适当加大该处直径复打类<注:斜度、台阶需同时降低,保证斜度及各工作面①26/28G下模每批均需重车下模(孔位易变深)的相对高度>。

②1000T 压力机(中间那台)和1600T压力机打片效果完全不同,维修时需仔细询问。

三、铆片类③所有铆片模具复底片直径须车准Φ136/Φ145/Φ160/Φ175/Φ176极限公差为商标处压不死,同上1.+0.2mm过大则产品起缝适当减少压力b. 2 片内表面有感a. 调整弹胶高度一致,自动线类3 复底片压不满,内圈空则加大斜度;外圈空则减少斜度①上模维修须保证各平面的高度差及各平面的斜度(先拖丝表,复底片边缘起缝,加高边缘处台阶高度,保证台阶直径记录数据,0.1~0.15mm 和复底片直径相等或大再动平车)②配车复底片直径处须遵循以下步骤,11sΦ145片为例:a.车准斜度b.车直径Φ142-Φ143 具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冷铆模铝制品c.车准台阶高约0.3mmd.台阶直径Φ142处圆滑连接。

常见问题压力锅类)台阶变矮。

磨损,按原数据加深(约1.0.6~0.7mm①重配高商标)按原数据重车商标孔变深(2.39.5mm/换标须逐个配车,因为使用后孔位会稍微变深,孔位由于受到商标倒角的影响会分级内表面有平感 3.②适当减小压力①商标会弹出困难,可适当放大间隙约0.1~0.2mm/避空商标根部②检查弹胶高度是否一致③维修上/下模,可考虑以大/上模为基准,加/减0.3mm 检查下工作台平行度(模具是否放平)③配车斜, 下模/复打类须对正上④20mm) ,145mm(18mm Φ/135度,上模工作面直径分别为Φ..,上模统一为内30mm锅)175mm/22、24、26、Φ160mm(Φ二、腰带凹,Φ45处为一平面(已锥)①凹模后角不圆滑,需抛光圆滑④换标须对正方向,supor对圆柱,铆锅类:xxcm对准定位孔②凸凹模间隙偏小,调整间隙⑤注意收紧固定螺栓③凸凹模同心度须调整铆锅类三、单偏重配上模须控制上模平面,一般以锅底直径为准,注意控制光洁①非工作面须避空6.4度,,R位需保证至少一指宽贴合度,/倒圆角,模具不垂直,调整垂直度②设备上下工作台面不平行,调整上下工作台面平行度0.5mm~0.7mm(避空约单边),须圆滑连接③凸凹模不同心,调整模具同心度总述:学会变力分析四、一般工作面压死,必会影响产品成型牙厚不均匀①一次拉伸走料不均,调整一次拉伸一般工作面未压紧,必是另一段平面顶死。

②二次变薄上下模不同心五、走料不均匀其反映为某一部分走料快,一部分走料慢,口部内壁部出现具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变薄模锈钢产品不沟槽,解决办法:①检查凹模是否失圆、磨损,更换凹模②走料不均、带锅、切边不够料模具不垂直,调整垂直度③凸模凹模不同心,调整同心度一、拉丝五、带锅检①查上下模螺丝、销针是否松动,各部件是否紧固①后角过渡是否圆滑,查凹模工作带前角是否圆角,②检凹模后角不圆滑,研磨凹模后角抛光②处理凹模工作带粗糙,研磨凹模工作带③检锅身润滑,油没涂均匀查凸模是否有划伤,抛光处理③..⑦模具上下模是否平行,须平整凸凹模压边圈、模板。

六、切边不够料三、铝炒锅拉伸时起皱。

模磨损①凹检查顶杆是否一样平②凸模磨损检查压边是否太少。

四、铝炒锅拉伸拉边、垫印具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铝制品炒锅拉伸模检查凹摸、压边圈是否有垫印、杂质、R角粗糙须抛光处理。

一、铝炒锅拉伸时拉断。

铝压力锅变薄模具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解决方法;检查顶杆是否一样平。

①变薄常见问题牙厚尺寸偏小,产生原因:压边力是否太大。

②③模具是否走位。

油是否刷均匀。

④油压机压力过大。

处理方法;调整机床压力。

角偏小,调整凹摸⑤RR角。

①牙子处的台阶尺寸太浅。

处理方法;牙子处的台阶加深。

二、铝炒锅拉伸起包。

②解决方法;牙厚尺寸偏大。

产生原因:油压机压力不够,处理方法;调整压边力或换吨位大的设备变薄。

检查顶杆是否一样平①检查行程是否调到下死点。

②③③检查油是否刷均匀。

一次拉伸尺寸不对,处理方法;调整一次拉伸,使牙子有足够料厚。

检查片材的硬度④压边力偏小,调整压边力⑤角和直边处角偏大,调整凹摸R凹摸⑥RR、变薄凸模角。

近口部内表面圈线(清洗后更明显)④..连接不顺当,处理方法;变薄凸模R角和直边处磨光。

冲孔模具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近口部沟槽,一次性拉伸尺寸不对,解决方法;调整一次拉⑤冲孔模异常问题伸尺寸。

问题点:1.⑥凸模和底面口垂直度不够,处理方法;维修模具,提高精度。

冲针磨损而出现毛刺现象。

2.凹摸镶套破损而出现毛刺现象。

3.废料孔堵塞而卡断冲针。

检查模具间隙,壁部⑦尺寸偏厚,凹凸模间隙偏大、修改模具。

4.操作人员违规操作而卡断冲针和镶套。

5.冲针与镶套的对位不准确。

⑧壁部尺寸偏薄,凹凸模间隙偏小、检查模具间隙,修改模具。

6.退料胶皮损坏。

解决方案壁厚不均匀、产生原因;凹凸模间隙不均匀,解决方法;检⑨1.更换冲针或者将冲针磨平。

查模具间隙,调整模具间隙均匀。

2.更换镶套。

3.拉断,产生的原因;片材硬度高,晶拉粗。

方法;改善片材。

更换冲针、废料过孔加大。

⑩4.更换冲针和镶套并对来送模具的人员说明情况。

凹凸模具间隙不均匀,检查模具间隙,调整模具间隙均匀。

5.重新调整冲针和位置。

6.更换胶布。

镗孔模异常问题1.方针磨损2.凹摸破损3.退料胶棒破损4.方针与凹摸对位不准确。

..1.切边断面太粗糙解决方案1.方针磨平、但要注意方针长短或更换方针。

凹摸改型但要符合退料块孤度2.更换退料胶棒3.4.调整方针与冲针的位置。

凹模以上的冲孔模和镗孔模在每次维修完以后都要将退料胶皮或胶棒取下来检查冲针与镶套、凹摸的位置是否对立。

2.断面产生台阶3.产品切边后有铝丝精切模具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4.产品大小牙相应R角处反面起倾角铝压力锅精切模针对产品质量方面有以下几个问题:凸模如果断面粗糙首先看凸模刃口是否有圆角,如果不是凸模刃1) ;口圆角,说明间隙出问题处)圆角了a如果断面有台阶,说明凹模刃口(2)..5.拉伸油刷少,适当多刷点油3)如果有铝丝掉落,也说明间隙不对产品大小牙相接处反面起倾角,说明打板和打料杆不垂直以4)B. 起皱及打料杆和杆柄孔间隙过大1.凹模尺角太大,应改小2.压边力小或不均匀,调整压边力模具报废重要提醒,间隙过大=3.凹模内壁光洁度与产品表面光洁度一致拉伸油太多,减少拉伸油C. 起泡模具结构方面1.1)根据生产以来的实际情况,导柱易损坏,建议改用轴承式导凹模尺角太小或太大,太小产品拉伸后变薄,导致起包;太大产品进料快,导致产品压不平,也会起泡,一般在R1.75两款已改用轴承式,实际使用情况还可以。

柱,现有20,26 左右装模时要对好间隙2)2.建议凸凹模和模板钻好穿丝孔,装配好后将导柱销钉打好,3)拉伸油少刷点,因为多刷油,导致进料快,会起泡3.φ16凹模拉伸平面太光滑,应将拉伸平面稍微砂粗点最后凸凹模和模板一起线割销孔,销钉最好用定位间隙不能放太大,定位和凸模间隙也不能太大,误差累4)D. 计后产品单偏严重。

壁部变薄1.凹模R角太小,应加大R角2.凸凹模具间隙小,应适当加大模具间隙二期拉伸问题分析及解决办法E. 腰带1.凹模尺角太小或不光滑,应加大R角,使其圆滑过渡2.凸凹模间隙过大,应适当减小A.拉断 1.片材较硬或质量差,可以更换片材试试F. 2.凸凹模尺角太小、不光滑,应增大尺角,抛光尺角掉渣凹模R角过大,应减小R角, 3.压边力大,调整压边力使其拉伸高度变高,,拉到最后留少量凸缘 4.模具与工作台垂直度不够,应检查模具每个部件平面度及垂直度..F.外复底片裂口:指外复底片与锅身贴合不严,之间没有铝溢出不锈钢产品复打模具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原因:温度过低,压力小,凸凹模底部间隙大,都会产生外复底片开裂办法:重配凹凸模底部间隙,温度适合,加大压力单边:指高低边、翻边。

合格的产品外复底片应该高低一A. 样,高低边一般是因为凸模与产品不配,导致无法定位,G.产生单边;翻边是因为凹模深度不够。

外复底片拉裂:指外复底片破裂。

原因:大部分是锅身未清洗干净,底部有油污产生,少部分是由于凹模底部偏大)办法:重配凸模,加深凹模(此外复底片深0.3~0.5mm 产生的。

办法:重新清洗,适当减小底部直径。

R压痕:指锅身角处有明显手感,一般原因是凹模间隙不B. 够,适当加大间隙即可漏铝:指外复底片有明显铝溢出,漏铝原因较多,凹模具 C.铝制品汤锅拉伸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间隙过大,温度过高;外复底片点焊不正都会产生漏铝,压力大也会产生漏铝办法:重配间隙,温度适当,点正外复底片一、拉断1.D.气泡:指锅底有泡泡。

原因是铝片中有空气未排出,通常调整压边力2.是由于凸模内凹造成的,也有部分是由于商标磨损造成检查模具是否同心,调整上下模同心度3.的。

刷油不均匀4.顶杆不平办法:加大凸模斜度,便于空气排出5.凹模R角太大,加大R角锅身拉丝:指锅身有刮伤。

原因是锅与凸模之间间隙小造E.二、成起皱)0.3-1cm办法:视情况减小凸模外径(,抛光调整压边力1...三、牙边有压痕 2.模具顶杆不平检查凹模是否有垫印、杂质,及时清理杂质或抛光处理 3.拉伸间隙偏大上下模不平行4. 四、齐口缺料检查产品切牙是否缺料三、拉丝检查模具定位是否松动检查凹凸模压边圈工作面是否有坑点、垫印,抛光处理 1. 2.凹模长时间使用,R角不光滑,须抛光处理四、垫印 1.检查凸模是否有压印、杂质,须抛光处理检查凹模、压边圈顶芯工作面是否有压印、杂质,经过抛2.光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