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激素与内分泌系统、激素调节的过程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激素与内分泌系统、激素调节的过程

第5课时激素与内分泌系统、激素调节的过程课标要求 1.说出人体内分泌系统主要由内分泌腺组成,包括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腺和性腺等多种腺体,它们分泌的各类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2.举例说明激素通过分级调节、反馈调节等机制维持机体的稳态,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和血糖平衡的调节等。

考点一激素与内分泌系统1.促胰液素的发现(1)沃泰默实验①沃泰默观点:胰腺分泌胰液只受神经调节的控制。

②实验步骤③实验现象:胰腺能够分泌胰液的是A组、C组;不能分泌胰液的是B组。

④实验结论: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①实验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②实验验证过程③实验结论:胰液的分泌受化学物质的调节。

选择性必修1 P45“思考·讨论”: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过程中加入砂子的目的是使小肠黏膜研磨更充分。

2.激素调节的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

3.激素研究的实例 (1)胰岛素的发现①实验者:加拿大的班廷和贝斯特。

②实验过程③进一步实验: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可直接提取正常胰腺中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④实验结论:胰腺中的胰岛产生的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浓度。

(2)睾丸分泌雄激素的研究 ①实验过程公鸡――――→摘除睾丸雄性性征消失――――→移植睾丸雄性性征恢复 ②实验结论:动物睾丸分泌睾酮,维持雄性性征。

选择性必修1 P 47“讨论4”:在研究激素的方法中,常用到“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

(1)“加法原理”:如用饲喂法研究甲状腺激素,用注射法研究动物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等。

(2)“减法原理”:如用摘除法研究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功能,用阉割(摘除性腺)法研究性激素的功能等。

4.内分泌系统的组成(1)内分泌腺:由内分泌细胞聚集在一起构成。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5篇)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5篇)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5篇)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5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三篇1一、指导思想依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准确定位起点,立足双基,夯实基础,瞄准高考,培养综合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重点讲解和练习能够拿分的知识点。

二、学科目标1、构建知识网络体系,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提高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抓好二轮专题复习,研究考试说明,捕捉高考信息。

三轮作好模拟训练,增加高考经验,争取__年取得优异成绩。

三、具体措施1、备课中对每节内容、重点、难点、疑点、材料的选择,怎样呈现给学生要进行充分研究。

教学中要及时反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不断改进和修正教学方案。

教师要多作题,多参考资料。

把握高考方向,提高课堂效率。

2、认真搞好练习和试卷讲评,每次训练测试全批全改,分数登记入册。

有练必改,有考必评,练考必讲。

引导学生去分析每一个问题及原因。

考后及时巩固。

3、钻研考纲和教材,研究近5年高考试卷。

总结高考经验,指导好复习4、二轮专题复习时间3月13日至4月30日,共分12个专题。

注重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突破重、难点。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综合、探究的能力。

强化学科用语、规范用语。

三轮复习时间5月1日至30日,这段时间主要是查漏补缺,全面巩固,综合训练,深化知识,加强学生应考能力。

四轮复习5月30日至6月3日,进入考前知识再现阶段。

主要是回归基础和课本,教师答疑解惑,增强应考信心。

5、教师广泛搜集资料,选择最适合学生的习题进行练习,每练必改,每考必评。

增强训练的针对性,收到更大效果。

6、认真做好辅优工作,进行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引导,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参加高考。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苏教版):生物群落的结构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苏教版):生物群落的结构

第4课时生物群落的结构课标要求 1.概述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

2.简述群落的季相。

1.群落:是特定空间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提醒(1)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

(2)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2.群落结构概念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类型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模型表现呈现不均匀的片状分布,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镶嵌特征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因素光照的强弱、地形的差异、湿度的不同和动物的活动植物:主要受到阳光的影响;动物:食物和特定的栖息环境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3.影响群落结构的其他因素(1)生态位(2)捕食例如,野兔往往捕食竞争力强的植物,这样的捕食提高了草原上草的多样性和草原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反之亦然。

(3)生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①阳光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影响池塘中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

②阳光也是影响池塘中动物昼夜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

③不同季节的光照条件不同,也会引起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状况发生变化。

4.群落随时间而改变(1)区分群落的标志群落的外貌是区分不同群落结构及类型的主要标志。

(2)群落结构的特征群落的外貌常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是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

(3)群落的季相随气候的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这就是季相。

延伸应用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不是(填“是”或“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原因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走近细胞(5篇)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走近细胞(5篇)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走近细胞(5篇)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走近细胞(5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走近细胞篇1新的高考试题已经完全不可能仅仅凭过去传统的记忆——重复式学习方法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它的核心不单是学生对知识记忆程度的考查,而更多的是对思维的变通性、完整性、连贯性、敏锐性和精确性的全面测试,目的就是要将考生熟悉的题目别开,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能力考查。

“题海”战术所培养出来的熟练工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发挥作用。

那么,高三生物教学应如何适应灵活多变的考题呢?一、夯实基础,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强调以能力立意、加强能力测试,但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和放松基本知识的教学,恰恰相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还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是很难形成的。

在这几年高考试题中,立足基础的指导思想十分明显。

基因突变、食物链、营养级和种群的概念,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等基础知识都有涉及。

而每年评卷都反映出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牢固,对基础知识的教学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体知识,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生物学知识的网络体系。

在复习课中,不少教师喜欢用括号的形式把知识点的有关内容括起来,认为这就是知识网络,我认为那只是概括了一个知识点的内涵,是某个知识点或某方面知识的具体化而已。

要把它扩展为一个知识网,应该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量联系与此有关的知识点,并使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体。

例如光合作用是一个知识点,它的内涵包括光合作用的概念、条件、场所、意义和过程、反应式等。

把光合作用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与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水分代谢及矿质代谢(从光合作用的原料、酶的组成、ATP的组成等方面看)等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才是一个知识网。

有关高三生物必修一第一轮复习教案5篇

有关高三生物必修一第一轮复习教案5篇

有关高三生物必修一第一轮复习教案5篇有关高三生物必修一第一轮复习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对于重复部分进行认真的技术处理,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高三生物必修一第一轮复习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师生氛围。

2、通过师生交流和讨论,明确科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科学学习的方法,明确怎样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3、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

4、通过教材的梳理让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说说自己暑假中的见闻。

师:大家在暑假里肯定过得非常愉快,非常充实吧。

你能将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可以说说自己游玩的事情,可以说自己在假期里的小插曲,也可以说说自己取得的收获。

同学们畅所欲言。

借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创设良好的师生氛围。

(二)讲故事,让学生知道态度决定自己的未来。

讲故事《木匠的房子》。

“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

他告诉雇主,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

他虽然还留恋那份优厚的报酬,但他该退休了。

雇主看到他的好工人要退休了,感到非常惋惜,就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

木匠答应了。

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他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

木匠完工了。

雇主来了,拍拍木匠的肩膀,诚恳地对他说:房子送给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

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太丢人了,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盖房子,他干活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了。

”你就是那个木匠。

你每天钉一枚钉子,放一块木板,垒一面墙,但往往没有竭尽全力。

终于,你吃惊的发现,你将不得不住在自己建的房子里。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精)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精)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课题】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要求】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2、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3、简述植物激素的概念4、说出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5、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基础梳理】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______。

2、植物的向光性:在_________的照射下,植物朝着____________方向生长的现象。

3、植物激素是由____________产生的,能从_______部位运送到________部位,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_____________作用的______________有机物。

4、19世纪末,达尔文关于植物向光性实验提出:胚芽鞘的_______具有______作用。

____________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__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________比__________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5、1910年,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_________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_________传递给下部。

6、1914年,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_____________而造成的。

7、这些实验证明了________产生的成绩可能是一种__________,这种___________的分布____________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8、1928年,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 ___________。

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9、1934年,郭葛等从玉米油、麦芽等材料中分离出这种物质,也就是_______________。

10、生长素,又名_____________,是最早发现的植物激素。

进一步研究表明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了生长素(IAA)以外,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苏冀):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与证据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苏冀):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与证据

第7课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与证据课标要求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

2.掌握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过程。

考点一萨顿的假说1.萨顿的假说中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示(1)体细胞中成对出现: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

(2)配子中单个存在:单个基因、单条染色体。

(3)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

2.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吗?并说明理由。

提示并非所有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

在真核生物中,细胞核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但细胞质基因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上;在原核生物中,细胞内无染色体,其内的基因位于拟核区的DNA上或者质粒DNA上;病毒中有基因,但无染色体。

1.萨顿假说在遗传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不属于提出萨顿假说依据的是()A.细胞的核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在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和同源染色体均一个(条)来自父方,一个(条)来自母方D.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答案 A2.(多选)下列关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说法,错误的是()A.萨顿利用蝗虫为材料证明了上述说法B.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法使其得出的结论更可信C.摩尔根利用果蝇为材料研究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D.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研究,结果是不可靠的答案ABD解析萨顿通过观察蝗虫细胞中的染色体提出了假说,并未证明,A错误;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B错误;摩尔根利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发现红眼和白眼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进而发现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正确;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结果非常可靠,D错误。

考点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1)实验过程(摩尔根先做了杂交实验一,紧接着做了回交实验二)(2)现象分析实验一中⎩⎪⎨⎪⎧ F 1全为红眼⇒红眼为显性性状F 2中红眼∶白眼=3∶1⇒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白眼性状都是雄性(3)提出问题:为什么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关联?2.提出假说,解释现象 假说 假说1: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X 染色体上有,而Y染色体上没有 假说2: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 、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X 染色体和Y 染色体上都有实验一图解实验二图解疑惑上述两种假说都能够解释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实验现象 3.演绎推理 为了验证假说,摩尔根设计了多个新的实验,其中有一组实验最为关键,即白眼雌果蝇与野生型红眼雄果蝇交配,最后实验的真实结果和预期完全符合,假说1得到了证实。

高三生物复习课教案

高三生物复习课教案

高三生物复习课教案高三生物复习课教案【篇1】回顾这个学期工作我们认为应该重点作好以下几件事情:一、研究大纲、考纲,认真做好高考一轮复习复习的重点仍是考纲中所要求的基本概念、规律、理论和技能。

高考中的大多数试题都可以从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总复习题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因此,高考复习不要总把眼睛盯在课外题上,要花力气吃透课本上那些有特色、概念性强、构思新颖和方法灵活的习题。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⑴读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重点地读书;读自己认为有缺漏部份;读《高考说明》。

⑵总结:自我归纳总结,及时反馈及时纠错,在心理方面为高考做准备。

总结解题经验,探索解题规律,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审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组的老师尽力作到认真分析研究考试说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权威学校的最新高考模拟题;广泛搜集、查阅、研究本学科有关期刊杂志上的高考信息;并深入学生之中,通过交谈,调查,作业、试卷的批改的方式洞悉学生心理兴奋点与问题所在。

二、作到课上精讲,习题精选,精练,精评要坚持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的原则,既不能“以讲代练”,也不能“以练代讲”,要“精讲精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①精讲。

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精讲,二是针对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与学生困惑易错的地方详讲,其他知识略讲。

②精练。

重点内容重复练,高考热点突出练,解题规范严格练。

也就是根据高考的能力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练习,不搞撒大网捕小鱼,不搞题海战术,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

重点知识要多练,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形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对常考的热点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并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精选。

老师要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众多的复习资料不要照搬照抄全盘接受,更不能被资料牵着鼻子走,不要做资料的奴隶,而要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结合学生的实际,去粗取精,增删修改,取我所需,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篇一: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教案】2013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教案教案特色:(遗传——生态)2012年11月——2013年1月垫江第三中学校温德志、明确复习考点、复习目标和重难点、体现章节知识框架、课后有少量例题和【课堂复习巩固】、实验复习6、增加每章总复习和阶段复习反馈后记12345第六章遗传和变异第一节遗传的基本规律一基因的分离定律考试要求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说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过程。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举例说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解释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的现象。

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理解孟德尔用测交验证分离现象的原因。

5.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阐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6.基因型和表现型。

举例说明基因型和表现型。

7.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能利用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设计育种过程或分析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目的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理解)2、相对性状、显(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的概念。

3、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应用)。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教学过程【知识框架】科学的实验程序:实验→假设→验证→结论一、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

强调相对性状的概念。

(1)同种生物;(2)同一性状;(3)不同表现类型。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

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后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总是高茎的。

让子一代高茎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对子二代两性状的株数进行了统计分析,他发现,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l。

具有规律性。

如何将这些在试验中得出的结果用一套理论来解释呢?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基控制的,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如高茎用大写字母d表示,隐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如矮茎用小写字母d表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成对的。

由于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便可产生三种基因组合:dd、dd、dd,且它们的数量比为1∶2∶1。

由于d对d的显性作用,f2的性状表现有两种类型,高茎和矮茎,且数量比为3∶1。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法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又设计了另一个试验---测交试验。

测交就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测定f1的基因组成。

孟德尔所做的测交试验结果,符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明了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发生了分离,分离后的基因分别进入到了不同的配子中。

(六)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七)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某些遗传现象,而且能够预测杂交后代的类型和各种类型出现的概率,这对于动植物育种实践和医学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基因分离定律的解题方法---棋盘法教师讲解:计算杂交组合的基因型及表现型,以及它们出现的概率时,通常用棋盘法,即将每一个亲本的配子放在一侧,注上各自的概率,然后,在棋盘的每一格中写出合子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每一格中合子的概率是两个配子概率的乘积。

题目:番茄茎的有毛(h)对无毛(h)是显性。

现有基因型为hh和hh的两个亲本杂交,问它们的后代可以产生哪几种表现型和基因型,这几种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率各是多少?学生活动:根据棋盘式解题法积极推算,最后得出结果。

(注:也可用雌雄配子交叉线图解进行) 。

【例析】例1:小麦抗锈病的抗性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在f2中,表现为抗锈病植株的基因型是什么?能否在生产中应用?若不能,怎么办?例2:如果双亲表现正常(均为杂合子),那么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是多少? 【课堂复习巩固】1.性状分离是指()。

a.同源染色体同一位臵上基因的分离 c.等位基因的分离 d.杂种后代表现出相对性状的不同类型 2.研究基因传递规律主要是通过下列哪项的遗传来推知的?( d ) a.染色体;b.dna;c.基因;d.性状3.许多纯种高茎豌豆自花传粉而生成的后代很可能有a a.100%高茎;b.25%高茎;c.50%高茎;d.25%矮茎4.在正常情况下,t和t这一对基因会成对存在于(d ) a.合子;b.配子;c.次级精母细胞;d.卵细胞 5.等位基因的分离可能发生在ca.dna复制时;b.有丝分裂后期;c.减数第一次分裂;d.减数第二次分离6、正常人的褐眼(a)对蓝眼(a)为显性,一个蓝眼男子和一个其母是蓝眼的褐眼女子结婚。

从理论上分析,他们生蓝眼孩子的概率是多少?7、一头黑毛母牛a和一头黑毛公牛b交配,生出一只棕毛的雄牛c (黑毛和棕毛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遗传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什么?棕毛牛c的基因型是什么?;(2)要确定某头黑牛的基因型,在遗传学上常采用什么方法?(3)若a与b再交配繁殖,生出一只黑毛雄牛的概率是多少?8.杂合体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已有16株为高茎,第17株还是高茎的可能性是(c ) a.0; b.25%; c.75%; d.100%9.一对正常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问:(1)这对夫妇生一个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2)这对夫妇生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为:(3)这对夫妇所生男孩是白化病的概率为:实验十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实验复习目的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基因的分离和随机结合”与“生物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实验原理由于进行有性杂交的亲本,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发生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又会随机结合成合子。

因此,杂合子杂交后发育成的个体,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

本实验就是通过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来探讨杂种后代性状的分离比。

通过模拟小实验,可说明孟德尔假设推论出的杂种后代几种基因组合及数量比是否正确。

材料用具小塑料桶2个,2种色彩的小球各20个。

方法步骤观察: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小塑料桶放在讲桌上,向甲桶里分别放入两种颜色(分别标有D和d)的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抽取:第一次从甲桶中取出D,从乙桶中取出d,给合为Dd,请同学们记录。

第二次抓取组合为dd,第三次组合为Dd,第四次……第10次为Dd。

提问:随机抓取10次,请同学们统计结果,是否山现三种基因组合,且性状分离比是否为1:2:1?(答:不是。

)实验关键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在数据越大的情况下越接近,所以孟德尔在统计豌豆杂交分离比时是统计了上千株的豌豆。

如果只统计10株足得不出这一结论的。

同时,通过这一试验,也证明了孟德尔的假设推论是成立的。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考试要求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解释子二代出现的9∶3∶3∶1的表现型比。

2.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理解孟德尔用测交法验证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原因。

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阐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能利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相关的知识处理生产实践中相关的问题。

5.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列举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教学目的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c:理解)。

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质。

(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2.教学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教学过程【知识框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基因的自由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组合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育种方面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在医学实践方面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注解】(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1.过程2.注意点(1)由f1的表现型可得,黄色对绿色是显性,圆粒对皱粒是显性。

(2)由f2的表现型可得,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占(9+1)/16;与亲本表现型不同(新性状、重组型)的占(3+3)/16。

(二)理论解释(假设)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y、y、r、r)控制 2.注意点:(1)单独分析每对性状,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②中间的4个2表示4种单杂合子,位于大三角形的两条腰上,对称排列,以及两个小三角的对称顶点上,各占总数的2/16③最后一个4表示另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种4个双杂合子 3.解释等位基因分离↓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配子♀(♂)1yr∶1yr∶1yr∶1yr↓随机结合f2 16种结合方式、9种基因型、四种表现型n2【例析】1.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杂交,按照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出现的性状中:(1)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4/16;(2)与f1性状不同的个体占总数的7/16;(3)与亲本性状不同的新类型个体占总数的3/8或5/8。

2.基因型为ccee的果树,用它的枝条繁殖的后代的基因型可能是(b) a.ccee b.ccee c.ccee d.三者都可能(三)测交实验(验证)【篇二: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总结】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总结浠水实验高中邓胜在本学期,我们高三生物备课组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勇挑重担、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及时收集和了解正确的高考信息,从而明确冲刺的方向。

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高考信息来源就是由考试部颁发的考试说明,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复习指导材料。

只有在正确理解了当年的考试说明才能正确的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并通过比较以往的高考考试说明从中发现新说明与以往的说明的不同之处,往往在新考试说明中体现出来的和以往不同的地方也就是今年高考内容的重要变革所在。

因此,我们集体学习研讨了当年的考试说明。

认真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具体工作(一)、研究高考信息,看准复习方向:1、研究高考生物试题。

重点研究一下全国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把握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

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期望能从新教材的变化中找到一些命题者的思路。

(二)、明确工作目标,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开学前,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召开了科组会议,学习学校在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和学校教导处的工作安排,明确了工作目标,总结上学期的成绩与不足,制订了生物科组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