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导航】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16 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训练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16 大自然的语言(讲)(提升版,学生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16 大自然的语言(讲)(提升版,学生版)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第一课大自然的语言【学习要点】1. 培养概括要点的能力,掌握说明方法。

☆课堂探讨☆要点一:培养概括要点的能力,掌握说明方法。

【探究活动】培养概括要点的能力,掌握说明方法。

【教师释疑】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XX和XX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讨论明确】【课堂提升】青,色之等级演变①青山、青竹、青草、青苔,作为自然界最广泛、最表现生命传承的颜色,青色点缀于中国传统农业生活的各处,而青与中国文化也有颇深的渊源,《诗经》里就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句。

②在中国古代,冠服制度是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体现,各个阶层的人群对应相应的服饰,人物身份的高下尊卑从穿衣着裳的样式、颜色上一望便知。

青与赤、白、黑、黄同列五大正色,其在诸色中的尊贵地位可想而知。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拓展资料(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拓展资料(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doc

《大自然的语言》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一、学习要点课文分析: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运用准确的语言、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物候学知识清楚地介绍出来。

本文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但它摆脱了一般事理性说明文艰涩、难懂的学科性介绍,而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们陌生的物候学阐释得易于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也灵活多变、丰富多样。

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介绍了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即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也介绍了影响物候的诸多因素,如:纬度因素、经度因素、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还介绍了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意义和研究物候学的非凡意义等内容。

为了使这些彼此独立的内容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说明要点,作者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不拘一格地采用了时间顺序和由现象而本质,结果到原因,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文章开篇以生动、形象的描写,按时间顺序绘画出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象,带着读者在领略美景的同时,自然进入说明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的现象是物候现象,并顺势解释了物候及物候学的定义,从本质上揭露“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气温、湿度等气候田间对于生物的影响”,然后就这些影响,作者提出“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以上的写作脉络体现了由结果而原因的说明顺序,而对这些决定因素的介绍则采用了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经过作者的科学观察和诸多研究数据表明,影响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然后是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种顺序在文中的几个提示性词语“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中也可见一斑。

国灰说明顺序清晰、明了,因此当读者触及了有如“物候”、“物候学”这样复杂的科学时,并没感到深奥而不易理解。

本文在说明方法上,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在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注意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时,举了“杏花开了,就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歌,就开始割麦插禾”的例子;在介绍温度、湿度对于动植物的影响时,举了北京1962年的花期比1960年和1961年迟的例子让读者对于一些内容具体可知。

八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温习资料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温习资料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温习资料人教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立春事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生,各类花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酷热的夏日,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季,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处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预备迎接风雪载途的隆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仿佛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仿佛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知道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如此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适当的词语。

2说明以下词语。

销声匿迹:翩然: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转变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转变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要紧的说明方式是: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什么缘故?6作者什么缘故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7段要紧表达方式是:[描述],如此写好在哪里?8此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如此命题好不行?什么缘故?9琢磨本文重要句子的含义。

立春事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生,各类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杏花开了,就仿佛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仿佛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知道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针对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一、说明“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八年级语文上册 4.16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解析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4.16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解析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解析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中苏醒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的寒....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段析】开篇生动地描写初春季来临时万物复苏的景象,进而写出四季更迭的自然现象变化。

(①文章开篇为什么不直接交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而要用整段文字来描绘自然界中四季变化的现象呢?)【品味】“沉睡”“苏醒”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抓住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时的状态、特点,既生动形象,又活泼灵动。

画线句,用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了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的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四字成语的使用抓住事物典型特点,富有表现力,同时又典雅、简练、生动。

画线句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四季变化分明的特点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但是在别的地球区域这一现象却不一定会很明显。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候鸟去来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种谷子。

..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段析】用具体的现象做例子,将上文的自然变化与人们的劳动生活相联系,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品味】“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表现出事物变化的特点,又增添了文章的艺术美感,读来朗朗上口。

“传语”“暗示”“唱歌”传神的动词表现出春季来临的自然生物变化。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3.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5.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夏秋冬画面)(播放歌曲《我爱大自然》)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

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1、了解作者。

2、学生自由度课文,找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3、投影显示:翩然(piān)孕育(yùn)簌簌(sù)载途(zăi)连翘(qiáo) 萌生(méng)农谚(yàn)纬度(wĕi)悬殊(xuán shū)侵害(qīn)竺可桢(zhú zhēn)草长莺飞(yīng)销声匿迹(nì)4、感知阅读:请班里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范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了解本文说明方法,赏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优美。

3、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志趣。

【学习重点】1.理清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知识链接】1. 题目解读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会恍然大悟。

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 走近作者竺可桢( 1890-1974 )浙江上虞人。

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

《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3. 相关资料名词解释: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侯的反应。

如:植物的开花结实,动物的繁育,始霜解冻等。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

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自主学习】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衰()()()()翘()()()()观()()()()落()()()()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草木荣.枯周而复.始风雪载.途形影不离A.光荣又充满形态B.茂盛又充满形体、f/ \复习载重形状H ;3、填入下文横线处适当的一组词语是()。

物候_________ 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6大自然的语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6大自然的语言

第四单元科技的奇观16 大自然的语言名校讲坛1.主题解说本文以生动形象而又典雅的语言条理清晰地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同时,作者号召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2.重点突破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四个因素,作者按“纬度和经度影响、高下和古今差异”的顺序说明,可不可以调换顺序?为什么?提示一:不可以。

因为作者是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这四个因素中,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这样排列,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

提示二:不可以。

因为纬度和经度在地球上的位置是不同的,属于空间因素;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也属于空间因素;而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

这是从空间到时间的一种排列顺序。

这样排列使文章显得有条有理。

3.难点攻克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提示一: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

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语言”,即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中的科普文章。

提示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业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

提示三: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科普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如文章首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

4.结构图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大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自纬度差异逻然决定物候现象经度差异辑的来临的因素高下差异顺语古今差异序言研究物候学的意义5.学法点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

【典型例题】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6大自然的语言(练习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6大自然的语言(练习2)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课后训练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

纬.度()农谚.()连翘.()簌.簌()萌.发()风雪载.途()2.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1)销声匿.迹()。

A.隐藏B.暴露C.隐蔽D不具备(2)风雪载.途()。

A.满载B.充满C.带着D夹杂3.说明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2)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4.本文作者______,我国著名的________家,地理学家。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气候灾难,世界正在承受①据相关专家分析,岁末年初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的雨雪天气作为极端气候的表现之一是在全球变暖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

全球变暖正在导致极端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更加反复无常、更加难以预测”。

②去年7月,互联网上流行着一个戏谑的“段子”:“重庆处处都是海景房,遍地都是游泳池。

”那时重庆已被大雨“浇透”,降水量突破了1892年以来日降雨量极值。

同样在7月,泉城济南也遭到了突发暴雨的袭击,市区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151毫米,为1958年以来历史最大值,整个“泉城”汪洋一片。

③除此之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在2007年也有一个洪水滔天的“记忆”。

年初,南美洲的巴西、非洲的安哥拉、亚洲的巴基斯坦等地遭遇突如其来的洪水袭击。

在西南印度洋的留尼汪岛上,还产生了3天连续降水 3 929毫米新的全球降水纪录。

夏季的欧洲,在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两个地区,降水量打破了1789年以来的同期降水纪录。

7月,非洲迎来雨季,东非和西非多国遭遇暴雨袭击并引发洪灾,大批难民失去家园、流离失所。

而南亚一些地区更是被30年来最严重的洪水所浸泡,沦为汪洋泽国。

④一边是大雨倾盆,一边却是烈日炎炎。

去年,美国共追平打破了263项温度纪录。

持续高温干燥的天气不仅使五大湖中的苏必利尔湖年水位创下历史新低,更助长了去年发生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有史以来最大、破坏性最强的山林大火,22人不幸罹难,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大自然的语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5分)
翩.然(piān) yùn(孕)育销声匿.迹(nì)
农谚.(yàn) 簌.簌(sù) 刺槐.(huái)
萌.发(ménɡ) 短促.(cù) 连翘.(qiáo)
wěi(纬)度风雪zài(载)途
2.根据课文填空。

(4分)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研究对象,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

3.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6分)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B__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
(2)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__B__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3)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__C__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决定 B.制定 C.确定 D.肯定
4.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8分)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举例子、下定义)
(2)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摹状貌)
(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打比方)
(4)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5.生动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6分)
(1)物候学的研究首先
..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这句话中的“首先”一词突出了物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2)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唱什么:“阿公阿婆
....。


....,.割麦插禾句中使用“唱歌”一词,将布谷鸟拟人化,引用的“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给人声音的刺激,使人浮想联翩,如同听到了声音,感受到夏收夏种的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

6.根据下列对联所描写的景物特征,按四季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 )(5分)
①翡翠屏开槐影茂,鸳鸯池涨藕花香。

②红点桃花千朵嫩,青描柳色万枝新。

③梅试朔风舒骥足,雪呈瑞色映芳樽。

④丹桂香飘赏心乐事,蟾宫月满美景良辰。

A.②①④③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7.你所在的班级要举办一次“走近大自然”的专题研究活动,请你完成以下题目。

(10分)
(1)请为本次活动拟一个活动主题。

(15个字以内)
示例:赏自然美景悟自然之理
(2)本次活动有一个“了解自然”的环节,你知道有什么途径可以搜集到关于“大自然”的相关资料吗?请将你知道的途径列举出来。

示例:实地观察;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利用电脑在网上搜集资料;通过调查、采访获得资料。

(3)在“感悟大自然”活动环节中,你有幸担任了主持人,请为本环节设计一段开场白。

示例: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必需的物质资源。

奔腾不息的大海,连绵起伏的高山,一望无垠的草原,广袤无边的田野,都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遐想;四季更替,昼夜变化,潮起潮落,鸟语虫鸣,都会让人们浮想联翩,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下面,就让我们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慨吧!
(4)你一定搜集了不少描绘自然美景的古诗词名句,请写出两句。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5)在“了解自然”环节中,你发现大自然正在受到严重破坏,如果让你就环境保护问题向全社会发出倡议,你会写些什么?(至少写两条)
示例:①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珍惜生命!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及一次性塑料袋;②积极参与植树造林,为鸟类构建一个和谐安宁的生存空间等。

8.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6分)
阅读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人殷切的期盼。

春,以她的盎然生机、秀丽妩媚动人心弦;夏,以她的热情奔放、炽热强悍激人奋发;秋,以她的豪爽潇洒、辉煌成熟夺人魂魄;冬,以她的不畏严寒、纯洁宁静令人深思。

9.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5分)
A.融.化(róng)萌.发(méng)销声匿.迹(nì)
B.连翘.(qiào) 悬殊.(shū) 衰.草连天(āi)
C.翩.然(piān) 载.途(zǎi) 草长.莺飞(zhǎng)
D.农谚.(yàn) 刺槐.(huái) 周而.复始(ěr)
10.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D )(5分)
A.草木荣枯冰雪溶化草长鹰飞
B.物候观测花香鸟语消声匿迹
C.草木萌发蕴育果实安排农事
D.割麦插禾风雪载途相差无几
11.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5分)
成熟的麦穗在阳光下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________;忙碌的蜜蜂在田野里采集花粉,那是在教我们________;柔弱的水珠在四季轮回中滴穿顽石,那是在教我们________。

A.谦虚勤劳坚韧
B.谦让勤劳坚强
C.谦让勤俭坚韧
D.谦虚勤俭坚强
美文悦读
植物“气象员”
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也可以预报天气。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

预报阴雨
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

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

南瓜蔓为什么能预报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天气保护自身所形成的特性。

风雨草生长在我国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能预报风雨。

它开花的习性很特殊,没有固定的时间。

可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两三天,它那小巧玲珑的花就开放了。

而且暴风雨过后,它的花开得越发齐整和鲜艳,好像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显露其本色。

在秘鲁的安第斯山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晴雨花”。

它的花瓣紧密无隙,吸水性和透气性都很弱。

因此,每当下雨前气压低、空气中的水汽饱和时,花蕊低处的露珠也就消失了。

这种现象是表明晴朗天气即将逝去,阴雨天马上就要到来。

因此,当地居民将这种花称为“晴雨花”。

空气湿度大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收缩,这是报告有雨。

空气干燥时,松果的鳞片就会打开,这是预示天气即将由阴雨转为晴朗。

大雨到来之前,气压急剧下降,水面上的压力减小,这时河底的青苔就会浮出水面,因此农谚云,“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预报气温
在瑞典的南部生长着一种名叫“三色鬼”的草,人们称它为“天然寒暑表”,因为这种草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

在20摄氏度以上时,它的叶片都是向斜上方伸出;温度若降低到15摄氏度时,枝叶就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时为止;当温度下降到10摄氏度时,枝叶向下弯曲;如果温度回升到原来的状况,叶片就会恢复到原状。

栗子树不但感觉灵敏,而且还能预测天气。

进入冬季以后,在预测到有霜或下雪的坏天气将要来临时,它会提前几个星期长出芽来。

研究证明,栗子树是在对夜间的时间长度进行“测量”之后,预知严冬的到来。

在我国东北各省,农民喜欢在房前屋后或田边地头种植鬼子姜,用它的块茎来腌制咸菜。

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从而提醒农民做好防霜抗冻的准备工作。

12.文章标题换为“看植物,识天气”好吗?说说理由。

(9分)
不好。

因为本文主要说明植物能“预报阴雨”“预报温度”,而这两方面正与标题“气象员”的预报身份相符合。

同时原标题使用比喻形象生动,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而修改过后,则显得平实无奇。

13.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8分)
(1)我们如何通过南瓜蔓梢来判断天气情况?
南瓜蔓梢下垂,天气将转为阴雨;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

(2)“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这句农谚包含着怎样的科学道理?
因为大雨到来之前,气压急剧下降,水面上的压力减小,这时河底的青苔就会浮出水面。

14.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意在说明什么?(9分)
分类别、列数字。

具体说明人们是如何利用“三色鬼”来判断气温的变化的。

15.“据观察,鬼子姜能准确预报初霜,在它开花10天左右,就要降第一场霜了”,说说句中的“左右”能否删除?为什么?(9分)
不能。

因为“10天左右”是个约数,或长于10天,或少于10天,删除后就变成了精确的10天了,这样与实际不相符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