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日,月)》说课稿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了解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日月》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完成练习,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生字词、修辞手法的掌握。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日月》。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描绘自然景物的句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运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八年级语文教案《短文两篇》——《日》、《月》八下

八年级语文教案《短文两篇》——《日》、《月》八下

《短文两篇》——《日》、《月》八下《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贵溪市二中邓荣玲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目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精神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时间:4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进入情境一年前的初秋,一个纯净灵魂告别,整个中国屏住呼吸对他说:“老人啊,一路走好”。

巴金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云文坛巨星陨落,今天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诗,在这个日子里,谁愿意为我们这一节课说一句话。

(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二、初次朗读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默读。

2、交流读后体会。

3、教师点拨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同时提出问题:《日》、《月》是巴金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散文诗,那时,中华民族大敌当前,当时情境下的我们中国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这和日、月、飞蛾、夸父、嫦娥等建立起联系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讨论。

4、投影展示:《日》、《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又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了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

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三、技巧朗读领会情感1、学生自由谈对朗读的想法:正确、流利、有感情。

2、教师引导朗读前要做的准备:如何领会作者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3、指出学生朗读时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教师作总结: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

出示知识链接。

(1)巴金其人(2)写作年代(3)生字生词(4)朗读方法(5)表现手法(6)引申想像(1)巴金其人巴金(1904.11.25 - .10.17)原名李尧棠,字沛甘。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材版本:人教版2. 学科:语文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短文两篇(日月)》。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态度。

(3)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巴金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对《短文两篇(日月)》的兴趣,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0分钟)(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5分钟)(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深入理解主题。

(2)解析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巴金的其他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短文两篇(日月)》。

2. 结合课文内容,运用巴金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短文。

3. 调查身边的人,了解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并结合自身感受,写一篇感悟生活的短文。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短文两篇(日,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能够朗读和复述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创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注和感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生词和短语的掌握。

朗读和复述课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

课文中的一些特定文化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文阅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

3. 课文分析与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联想。

四、课堂练习与巩固:1. 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练习题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某个问题或话题。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五、课后作业与延伸:1. 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

作业可以包括写作、翻译或朗读等。

2. 延伸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些延伸活动,如查找相关资料、参观自然景点等。

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注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

2. 练习题解答:评估学生对练习题的解答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

思考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篇二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相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水平、理解水平。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

在当代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2. 明确目标(略)(二)自主学习(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略)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8 .短文两篇 月》研讨课教案_1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8 .短文两篇  月》研讨课教案_12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巴金先生的散文诗《日》和《月》,朴实无华,充满诗意,富含哲理元。

散文诗是一种内心倾向主观色彩极明显的文体。

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了解相关知识,交流探讨理解课文所饱含的思想感情。

课堂指导思想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教学重难点1、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1、简介散文诗特点,直接导入新课。

2、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3、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相关知识资料,做简单评价。

二、齐声诵读《日》,依据下列提纲引导学生活动,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1、说说自己初读后的困惑。

思考:A.在《日》一文中,作者要突出的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光和热)B.在《日》一文,作者引用了哪两个故事?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短文两篇《日》《月》说课稿

短文两篇《日》《月》说课稿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

说课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今天我要说的是2003年感动中国的文坛巨擘、世纪老人——巴金的《短文两篇》。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我的设计:一.说教材:1、《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

寻常的事物却因多情的作家激起心灵之声。

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

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2、据“课标”: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散文诗的朗读。

●能力目标: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德育目标:评价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

二、说教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

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A. 创设情境法B. 疑读法C. 议读法三、说学法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A.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图画、幻灯片、故事进行感性认识并有所启示,合理联想想象!读文章找答案来进一步读课文。

B.诵读法:C.讨论法:小组讨论对文章质疑解答。

课时安排:1课时四:说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多媒体显示巴金像(目的: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位老人,引起阅读兴趣)(二)、资料助读(走近作者感知人物形象,了解其人生经历)(三)、内容研习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说课稿:第8课 短文两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说课稿:第8课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日》体现巴金激情洋溢的一面。

作者没有具体描绘日,也不像常见的文学作品一样歌颂日。

全文由客观赞美飞蛾、夸父努力逐“日”,即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转到渴望自己变成飞蛾的主观抒怀,感情层层递进,给人鼓舞和启迪。

而《月》集中体现巴金细腻幽静的一面。

“月”没有像自古吟月诗词文那样寄托思人、思乡之情或成为赞美对象,而是具体描述月光中清冷感受。

作者在忧郁沉重的心情下展现月光清冷的意境,结尾借“嫦娥奔月”传说,表达远离寒冷、黑暗和死亡的理想,传达追求光明的心声,在突转中给人希望。

从两文大略看出巴金散文的创作风格:热情洋溢,坚韧向上,常借意象言情言志,并能旧中出新,从看似不经意的描述中给人启迪和教诲。

“日“月”是寄寓作者情感的形象,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也是能给人温暖和光明的两种意象。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场谷、一撮灰、妲娥、皓月”等字词。

2.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涵的哲理。

3.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使学生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借日月所表达的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2.思考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三、教学重、难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3.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突破方法:《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方法1.课前准备法: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通过各种渠道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

说课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今天我要说的是2003年感动中国的文坛巨擘、世纪老人——巴金的《短文两篇》。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1. 《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

寻常的事物却因多情的作家激起心灵之声。

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

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2. 据“课标”: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散文诗的朗读。

●能力目标: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德育目标:评价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

二、说教法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

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A. 创设情境法
B. 疑读法
C. 议读法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A.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图画、幻灯片、故事进行感性认识并有所启示,合理联想想象.!读文章找答案来进一步读课文。

B.小组竞赛法:在既定的评分标准下,竞赛。

C.讨论法:小组讨论对文章质疑解答。

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一课时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三分钟演讲“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故事。

2.展示学生所绘的图,课件幻灯。

(目的:设置情境,引发联想)
3.是否有所启发?有何感悟?(目的:学会自主思考,找寻答案)
(二)欣赏朗读(目的:对刚才所遇到的问题,自主找寻答案,有据可考,引发新一轮的探讨。

)(5分钟)
(三)学生互相推荐疑难字词。

幻灯展示,加深印象。

(3分钟)
(目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词汇积累,便于记忆)
(四)感知作者简介,了解文章背景(2分钟)
(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主题与写作背景的关系)
(五)分组朗读,设置评分等级。

(5分钟)
组别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
级别 B B A C
等级
A.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准确朗读流利,无错读,有充分感情.
B.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基本准确,个别误读,有感情.
C.声音较洪亮,不够整齐.误读,感情平淡.
D.声音较小,不够整齐,误读,错读,没有感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把握两篇文章的不同感情基调)
(六)创写教学(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代表发言)(15分钟)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

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日的文章”这个句子。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整体上多角度理解课文)
2.寻读课文,续写“我从中发现了……”这个句子。

(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

请同学从中品析、欣赏、感受。

就课文内容,写一句欣赏的话。

(活动目的,让学生对课文美点进行赏析)
(七)比较阅读《日》《月》,小组讨论、质疑、答疑。

问题组幻灯显示。

(5分钟) (八)学生小结。

(让学生主动回顾课文知识点,畅谈心得。

)(5分钟)
(九)作业:对问题组思考。

板书:
飞蛾扑火―――追求光{理想,舍生取义嫦娥奔月――改变现状(寒冷)
夸父追日―――追求热{理想,勇于牺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