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人教版初中语文各种修辞手法大全,推荐文档
人教版中考 语文 修辞手法及运用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题目。
十一月的一天,我们目睹了一个极其美丽的日落。
当我像平时一样màn()步于一道小溪发缘处的草地之上,那高空fēi()红的太阳,终于在一个凄苦的寒天之后、暮夕之前,突于天际骤放澄明。
这时但见远方天幕下的衰草残茎,山边的木叶橡丛,顿时沉浸在一片最柔美也最耀眼的绮照之中,而我们自己的身影也长长伸向草地的东方,宛如是那缕斜晕中仅有的点点微尘。
(梭罗《瓦尔登湖》)(1)给拼音写汉字或给画线字注音(màn)________步(fēi)________红(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加点词“澄明”的意思是________。
(4)文中划线的句子修辞是________【答案】(1)漫;绯(2)发缘;发源(3)清澈明亮(4)④比喻【解析】【分析】(1)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注意“漫”“绯”的书写。
漫步:指悠闲地随意走。
绯红:中国传统色彩名称,红色的一种,艳丽的深红、鲜红、通红、深红色。
(2)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发缘”不是词语。
发源:指 (河流)开始流出。
借指事物的开端。
故应改成“发源”。
(3)要求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澄明”的意思是:清澈明洁(亮)。
(4)把“自己的身影”比喻成“点点微尘”。
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故答案为:⑴漫;绯⑵发缘;发源⑶清澈明亮⑷比喻【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时要读懂上下文,结合语境的意思,填写正确的字形。
所以根据句意填写字形至关重要。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
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字、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
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手段,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增强句子的表达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各种修辞手法,今天我们就来归纳一下初中语文课程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知识点。
1. 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明确的对比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句子结构。
通过比喻,我们可以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他是一只奔跑的猎豹",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速度非常快。
2. 拟人拟人是指用人的动作、情感等特点来描写非人的事物,给非人事物以人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通过拟人,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事物的情感。
比如,"夜幕低垂,大地沉默了",用来形容夜晚的黑暗和宁静。
3. 夸张夸张是指为了突出某种感觉或者效果,故意把事物的特征或情况形容得异常强烈或者离奇。
通过夸张,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并且引起读者的注意。
比如,"他的胃口大得能吃下一头牛",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食量极大。
4. 反问反问是指作者在陈述某种观点的时候,故意问出一个结果明显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通过反问,可以增加语言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比如,"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吗?",通过这样的反问,可以使读者深思自己是否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
5. 排比排比是指在句子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词语来表达连续的意思,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通过排比,可以使句子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并且加强表达的力度。
比如,"他是勇敢的、聪明的、善良的,是一个完美的人"。
6. 比照比照是指通过比较来表达某种观点或者意境。
通过比照,可以更好地形容事物和情感,并且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月亮如闪亮的银盘,高悬在夜空中",通过将月亮比喻为银盘,形容了月亮的亮度和夜晚的美丽。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是语言表达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合理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能够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人教版初中语文各种修辞手法总览

人教版初中语文各种修辞手法总览修辞手法简介修辞手法是一种常用的修辞表达方式,通过修饰、夸张、借用、象征等手段,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手法。
比喻比喻是一种将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喻,可以使语言更加形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含义和感受到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比喻的使用非常常见。
例子:- "她的声音像百灵鸟般清脆悦耳。
"- "他的眼睛像一汪清澈的湖水。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可以使事物更加有生命力和感情,增强语言的艺术效果。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拟人的运用非常丰富。
例子:- "树林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好像在跳着优美的舞蹈。
"- "大海张开宽阔的胸怀,欢迎着远航的船只。
"夸张夸张是一种故意夸大事物或情况的修辞手法。
通过夸张,可以使语言更具感染力,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夸张常用于情感的表达和描写。
例子:- "我一看见她,就觉得心脏要跳出来了。
"- "这个汉堡包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面包和最多的馅料。
"对比对比是一种将两个相互对立或相似的事物相互呼应或相互衬托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比,可以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使文本更加丰富多样。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对比的使用非常普遍。
例子:- "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完全不同,一个是阳光与快乐,一个是阴云和忧伤。
"- "春天的花朵与冬天的雪花,一个绽放着生机,一个洁白如银。
"反问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修辞手法。
通过反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表现力。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反问常用于观点的阐述和情感的表达。
例子:-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只是追求金钱和权力吗?"- "我们难道不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吗?"以上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些修辞手法。
2023年初中部编人教语文修辞手法汇总

2023年初中部编人教语文修辞手法汇总初中修辞手法主要有: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问、设问、反复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人教版初中语文各种修辞形式大全

人教版初中语文各种修辞形式大全修辞是语言表达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用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涵盖了许多种修辞形式,下面是一份初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修辞形式大全:1. 比喻:用一种事物来比拟另一种事物,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事物的特点或表达情感。
例句:他的眼睛像两颗发亮的明珠。
2. 拟人:用人的形象来描绘非人的事物,使其具有人的思维、感情或行为。
例句:柳树低下了头,轻轻地拍打着秋风。
3. 夸张:对人物、事物或情感进行夸大处理,用以强调特定的表达效果。
例句:我等了整整一辈子才等到这一刻!4. 对比:通过对两个事物或观点的对比,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互衬托。
例句:他是温文尔雅的绅士,而她则是个粗鲁无礼的野蛮人。
5. 排比:用相同的句式表达两个或多个意象,以增强语言的力度和韵律感。
例句:他舞动着手臂,踢蹬着脚,全身上下都充满着力量。
6. 反问:以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用以引起读者的思考或强调某种观点。
例句:难道我们不应该追求自己的梦想吗?7. 比较:通过比较来表达对事物的评价或判断。
例句:他的表演比其他选手更出色。
8. 省略:在表达中省略掉某些不必要或可推测的词语,以达到简洁、明快的表达效果。
例句:天气寒冷,我穿厚了,你呢?9. 重复:通过重复使用某个词语、短语或句子来加强表达的力度或节奏感。
例句:我们要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鼓励。
这些修辞形式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和感受其中的情感。
通过运用这些修辞形式,我们可以写出更生动、更有趣的文章,提高自己的语文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八种常用修辞手法详解(附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种常用修辞手法详解(附练习题及答案)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小学语文常用必学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的三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一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毫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人教版中考语文 修辞手法及运用阅读训练(Word版)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阅读训练(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通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
(1)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恰切?为什么?(2)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和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什么样的人?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
【答案】(1)这个比喻较为恰切。
把人生比作攀登,是一般性的做法,大家广为认可;把人生进一步具体地比作攀登高塔,非常奇特,是一个成功的设喻。
(2)挖掘坑道的人:从事研究工作,进行较为抽象的脑力劳动,也就是像阿基米德那样的科学家。
征服广阔领域的人:军事家、政治家,像恺撤大帝、秦始皇等。
在工场劳作的人:技术工人、工艺师、设计师、发明家,像爱迪生、张衡、毕昇等。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比喻修辞手法的考查。
这里把人生比作攀高塔,符合人的生活体验,越到高处见得风景就越多。
(2)本题是对比喻修辞手法运用的考查。
比喻的关键点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比如这里把那些脑力劳动者比喻成挖掘坑道的人。
是因为二者都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得很深入。
本题中的三种人分别是脑力劳动者,军事、政治家,一线的技术工人等。
【点评】常见的修辞种类较多,这里是对比喻修辞方法的考查。
比喻修辞判定标准一个是要有本体、喻体、比喻词。
同时要搞清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不能单纯地看有没有本体和比喻词。
再有就是要分清比喻和拟人修辞方法的区别。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天,撑柄布伞去看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在迷蒙的雾气里淡去了轮廓,溶成一片。
小河依然流淌,雨滴击起一圈圈涟yī,不等散开,便已消逝,偶尔敲打在岩石上的,容不得半点犹豫,就绽成了一朵朵美丽的花,瞬间开落。
美丽,在刹那间成为永恒。
(1)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轮廓(________)涟yī(________)刹(________)那(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人教版中考 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阅读《过零丁洋》,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了什么抒情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比喻(对偶)。
将个人的命运比作雨中的浮萍,并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2)尾联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不畏生死的民族气节。
【解析】【分析】(1)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
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㬎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
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
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
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更加的形象生动。
这时文天祥母亲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似水上浮萍,无依无附了。
据此可知这两句诗将个人的命运比作雨中的浮萍,并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这两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这两句是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据此可知尾联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不畏生死的民族气节。
故答案为:⑴比喻(对偶)。
将个人的命运比作雨中的浮萍,并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⑵尾联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不畏生死的民族气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的构成(此构成为大众有特殊的):本体+喻体+比喻词。
值得注意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相似点。
运用比喻的好处: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具有很大作用。
它不但可以使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可以节省笔墨,使语言精练明快。
通常比喻分为3种:明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
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个比喻句称之为明喻。
例:太阳像个大火球。
太阳:本体;像:比喻词;大火球:喻体。
两者的相似点:热。
暗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
不明显看出来。
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景色:本体;简直:比喻词;山水画:喻体。
两者相似点:绿,都是景色。
借喻:只有喻体。
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必须注意:一、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你说话的对象所熟悉的。
二、与被比喻的事物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事物,不能用来做比。
三、比喻必须爱憎分明,富有感情色彩。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得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
拟人是把一些动植物和无生物给它一个人格化,使说话或作文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
例如:(5)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朱自清:《春》(6)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
——杨朔:《荔枝蜜》实例证明,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说话作文,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死板的事物活跃起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抒发思想感情。
如果运用得恰当,无疑是会增强表现效果的。
但是,也应注意几点;(一)同样的一个事物,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可能有几种拟人。
(二)拟人一般都是根据事物的本体的特征给以人格化的。
(3) 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夸张除了能夸张说话人的语言气氛外,还能启发对方的想象力,从而突出要说的意思。
夸张法有两种;一是尽量地把事情向高、大、壮、强、重……等方面伸张扩大;二是尽量地把它向低、小、坏、弱、轻、……等方面收敛缩小。
例如:(7)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8)沉默。
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夜的深渊中,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
-——-杨沫:《青春之歌》以上的例子有的把事物说得过分大,有的把事物说得过分小,用的都是夸张法。
运用夸张得当,必须注意:(一)运用夸张的手法,必须和说话的目的相符合,不能让人费解。
(二)运用夸张手法,必须和说话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运用夸张手法,要有一定的限度,不应脱离开事实的基础去一味地追求感人力量。
(4) 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
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9)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美丽和宽广!排比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这样说话可以加强语势,使说话的语势贯通,把意思突出、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
用来说理,能够收到条理清楚,阐发透彻的效果。
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
不管思想内容与否,一味追求排比的形式的美,势必造成形式主义,不但不能增强表现力,反而会削弱表现力。
我们必须注意这一点。
(5)设问,是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
设问法能够使得要强调的主要意思表达得明确、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10)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运用设问修辞法应该注意:第一,设问法对强调意思的确有帮助,但不可用得过多。
第二,设问法不应几句话就问一个“为什么”,而不能把一种要不得的“口头禅”当作设问句。
反问,又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是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寓于问句之中。
(11)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例句运用反问是用确凿的历史事实距离。
拟人:是把一些无生命的物体给它一个人格化。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句子的修辞方法是比喻,但是通常会误导为拟人。
拟人的好处:使句子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
例:柳树梳着她那又长又细的头发。
(误导人的句子)春天像一位小姑娘,轻轻悄悄的来了。
(此句是个比喻句。
轻轻轻轻的来修饰小姑娘的。
而且他也有比喻的构成:本体(春天)+比喻词(像)+喻体(小姑娘)。
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夸张法有两种;一是尽量地把事情向高、大、壮、强、重……等方面伸张扩大;二是尽量地把它向低、小、坏、弱、轻、……等方面收敛缩小。
例: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
排比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这样说话可以加强语势,使说话的语势贯通,把意思突出、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
用来说理,能够收到条理清楚,阐发透彻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
不管思想内容与否,一味追求排比的形式的美,势必造成形式主义,不但不能增强表现力,反而会削弱表现力。
而且,有的时候会与“对偶”混淆。
例: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反问:句中有答案。
例:他生病的时,你难道没有离开他吗?(意思是:离开了。
)设问:有问有答。
例:他生病的时候,你离开她了吗?没有。
疑问:没有答案。
,你离开她了吗?对偶:对称性与平列式。
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
常见修辞手法使用说明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
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
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如: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如: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