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光潜《谈美》
朱光潜《谈美》的读书笔记(精选10篇)

朱光潜《谈美》的读书笔记(精选10篇) 认真品味⼀部名著后,相信⼤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起来写⼀篇读书笔记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是⼩编收集整理的朱光潜《谈美》的读书笔记(精选10篇),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朱光潜《谈美》的读书笔记1 纵观朱光潜先⽣的《谈美》,⼤致分为了三个板块,其⼀是谈对美的欣赏,其⼆是讲美的创造,最后引申到了⼈⽣的艺术化,朱光潜先⽣本⼈也认为这是他⾃⼰最重要的理论。
这本书看完后,对⼈⽣与艺术,⾃⼰与美有了⾃⼰的感悟。
书中开篇就解释了谈美的原因,“要求⼈⼼净化,先要求⼈⽣美化。
”“⼈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世的事业”,要做到“免俗”。
⽽探讨现如今美的意义,或者是美学的意义,有⼀个很著名的观点就是现代美学的美育,美学可以把⼈的存在纳⼊形式表达的⽅法,审美的本质就在于让⼈的存在变得更加美好,意味着唯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真正获得对⼈⽣的的深层把握。
以我所学,美育能够成为可能的基础,是因为艺术主要就是负担⼈的感性认知以及美感意识的⽔平的职责。
⽽审美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才能摆脱⽣命的慵常性,复苏被现实⿇痹的感知,重新领悟到⽣命的真谛。
⽽现在的社会是⼀个被技术统治的时代,艺术成为了消费⽂化的⼀部分,在这种⼤潮⾥,唯有通过美育获得存在的感知,得到真正的本真。
在对美的欣赏上,⾸先是态度问题,对⼀颗古松不同的⾝份会有不同的感悟,⽽⽆论何种感悟都是带有个⼈的主观,这也体现出艺术与⼈⽣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
“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分主观的成分。
”引出⼀个显⽽易见的道理“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仔细观察⽣活,确是如此,⽣活中极平常的东西都带有我们⾃⼰的主观意识,看到公寓旁边与楼齐⾼的参天⼤树,我们可能习以为常,⽽当我⽤审美的观点去看待它,它⼜是那么的特别。
站在树底下观之,只觉望不到树尖,树⼲上都是风霜的痕迹,凹凸不平,却带有⼀种古朴美;有次站在楼顶观之,别有⼀番景象,居⾼临下,它是那么的孤⽴,独树⼀帜,显⽰出傲然挺⽴之感,不畏寒冬,⼼中不觉对此敬佩。
《谈美》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

《谈美》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谈美》读后感1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
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
文章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
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一切学习都应该自美的体会开始,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美感的敏锐度,真正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一种判断力。
正如朱光潜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西方的美术作品——《向日葵》。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油画作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灼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画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画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我们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我们知道,一千种人有一千种思想,当然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生活道路,一千种不同的审美观点。
看了朱光潜先生《谈美》一书后,总觉得他不是在谈美,而是在谈哲学,谈人间万象。
《谈美》从总体来看是本谈艺术欣赏的专业书,但其中充满着对人生观的思考。
在《谈美》这本小书中,枯燥复杂的美学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朱光潜先生用明白晓畅的话语让我们先体验“美感”,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事各个方面去,从而“美化”人生,最后达到人心的“净化”。
以下概括《谈美》各个章节的精彩之处: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带有人为的创造性。
木商那种“实用的态度”偏重事物对人的利害,以善为最高目的;植物学家那种“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以真为最高目的;画家那种“美感的态度”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以美为最高目的。
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
表面看来,美是最没有用处的。
但是,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人的美感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因此,“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可以照耀过去和未来一片漆黑的天空。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树的倒影往往比正身美,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这是什么缘故呢?看倒影,看稀奇的景物,看旁人的境遇,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
看正身,看熟悉的环境,好比乘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
《谈美》读后感14篇

《谈美》读后感14篇《谈美》读后感篇1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写于1932年4月的伦敦。
从十五个方面来论述,有: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在《谈美》中,朱光潜先生将一件事物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证。
在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中,对于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用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则是用欣赏的心态去看。
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
从经济、科学、美感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
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在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中,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所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从局中和局外人物的角度进行的阐述。
在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结束的段落中,不需多言,读完此书,更见朱先生对美、对艺术理解的功力。
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
《谈美》读后感12篇

《谈美》读后感12篇《谈美》读后感篇1这真是一本独特的书,讲“美”。
“美”,我们常常用到的形容词,但到底什么才是美,我想没人能够说得清楚,我也从来没有去思考过这一关乎哲学的问题。
本书的作者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朱光潜,全书从“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
此书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开篇写到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树的三种态度。
园里的一棵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实用者的角度,如木匠,想着如何把它做成精美的家具;以科学家的客观角度,如植物学家,想着它是一棵叶为针状的植物,另一种则是以美学家的角度去观察,如画师,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以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朱先生说:“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所以生活中其实从不缺少美,只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如果把这种美学经验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总是会有坎坷和挫折,当我们感到挫败抑郁时,和不把自己从这种落寞的情境中隔离开来,以一个第三者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问题,说不定能够发现一个全新的视界,让你豁然开朗,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
总之,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让我学会试着用一种新的思维去看周围的一切。
《谈美》读后感篇2这几天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大体回顾一下,有不少收获。
这些收获,不是在自己的认识领域开疆拓土,更像是考前老师拿着一幅思维导图,把自己之前接触过、学习过的一些东西梳理一下,升华一下。
甚至让人有一种“嗨,这不都是一个题嘛!"的那种感觉。
《谈美书简》这本书应该是初中、高中阶段的“必读”书目中的一员,现在才读,有种补课的感觉。
《谈美》- 朱光潜 读后感

《谈美》读后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的一本美学著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了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这本书中,朱光潜先生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引导读者理解美的本质、美感的产生以及艺术与人生的关系等问题。
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也存在于主观意识之中。
他通过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分析,阐述了美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同时,他还强调了美感的主观性,认为美感是由个人的情感、经验和文化背景等因素所决定的。
此外,朱光潜先生还探讨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是人生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阅读《谈美》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美的本质和美感的产生,还让我认识到艺术与人生的紧密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感受自然之美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谈美》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美学经典。
它不仅适合美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感受美,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生活品质。
朱光潜《谈美》的读书笔记

朱光潜《谈美》的读书笔记4篇朱光潜《谈美》的1纵观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大致分为了三个板块,其一是谈对美的欣赏,其二是讲美的创造,最后引申到了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先生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自己最重要的理论。
这本书看完后,对人生与艺术,自己与美有了自己的感悟。
书中开篇就解释了谈美的原因,“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要做到“免俗”。
而探讨现如今美的意义,或者是美学的意义,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就是现代美学的美育,美学可以把人的存在纳入形式表达的方法,审美的本质就在于让人的存在变得更加美好,意味着唯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真正获得对人生的的深层把握。
以我所学,美育能够成为可能的基础,是因为艺术主要就是负担人的感性认知以及美感意识的水平的职责。
而审美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才能摆脱生命的慵常性,复苏被现实麻痹的感知,重新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而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被技术统治的时代,艺术成为了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在这种大潮里,唯有通过美育获得存在的感知,得到真正的本真。
在对美的欣赏上,首先是态度问题,对一颗古松不同的身份会有不同的感悟,而无论何种感悟都是带有个人的主观,这也体现出艺术与人生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
“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引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仔细观察生活,确是如此,生活中极平常的东西都带有我们自己的主观意识,看到公寓旁边与楼齐高的参天大树,我们可能习以为常,而当我用审美的观点去看待它,它又是那么的特别。
站在树底下观之,只觉望不到树尖,树干上都是风霜的痕迹,凹凸不平,却带有一种古朴美;有次站在楼顶观之,别有一番景象,居高临下,它是那么的孤立,独树一帜,显示出傲然挺立之感,不畏寒冬,心中不觉对此敬佩。
当时正值我背书背的很烦闷,忽觉树都能如此不畏环境的艰难,何况人呢。
我想这就是审美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体验。
朱光潜谈美每一章节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每一章节读后感这第一章就很有意思呢。
朱光潜先生用一棵古松来给咱讲三种不同的态度。
就像平常咱们看到一棵古松,要是想着这松能砍了做家具,那就是实用的态度啦。
这感觉就像是把古松当成了一个工具,满脑子都是它能给咱带来啥实际好处。
而科学的态度呢,就是把古松当成一个研究对象,研究它的细胞啊、生长规律啥的。
这时候古松就像是实验室里的标本,虽然也能让我们了解很多知识,但好像少了点啥。
美感的态度就不一样咯。
当我们用美感的态度看古松的时候,就不会去想它能做啥家具,也不会去研究它的细胞。
我们就只是单纯地欣赏古松的姿态、它的苍劲之美。
就像我们看一幅画一样,就享受那种美在眼前的感觉。
这让我明白,生活里很多东西要是只看实用和科学,就会错过好多美的瞬间呢。
比如说一朵花,要是只想着它能入药或者做成香水,那就体会不到它盛开时那种惊心动魄的美了。
这章啊,朱先生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特别有道理。
在实际生活里,我们就像在局中的小棋子,被各种事儿缠着,有时候根本看不到生活中的美。
比如说吧,每天上班赶路,就只想着别迟到,路上那些花草树木啊,就都成了背景板。
但是艺术呢,它就像是把生活拉远了看。
就像我们看一场戏,台上的人在演爱恨情仇,我们在台下看得明明白白。
艺术和实际人生有了距离,我们就能跳出那些琐碎的烦恼和利益,去发现其中的美。
就像看一幅描绘乡村生活的画,画里的农舍、田野都显得那么宁静美好,可要是真在那农舍里天天忙农活,可能就只觉得累啦。
这就告诉咱,有时候得学会从自己的生活里跳出来,像看艺术作品一样去看自己的生活,说不定就能发现很多被忽略的美呢。
这一章可有点哲学的味道了。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个问题感觉就像是个脑筋急转弯一样。
朱先生说的宇宙的人情化,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外界的事物上。
就像我们看到春天的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就觉得它们很快乐。
其实我们哪知道小鸟到底快不快乐呢,这就是我们把自己高兴的时候那种欢快的感觉投射到小鸟身上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人们不满足于自己的境遇而羡慕别人的境遇,即俗语所 说的:“家花不比野花香”。
木格措
西湖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柳公权字:劲拔 赵孟頫字:秀媚
把墨涂的痕迹看成是有生气有性格的东西,都是把字 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移到字的本身上去了。
美感与快感
美感与快感的区别 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起于对实际要求 的满足。比如:人口渴了想喝水,喝到水了久 得到了快感。 所以美感是在创造或欣赏过程中,我们不能仍 在所表现的情感里活,而一定要站在客观位置 把这种情感当一幅意象去欣赏。
慢慢走,欣赏啊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 是缺少发现美。 虽然我们生活忙碌,但 是我们可以腾出时间停 下忙碌的生活,去欣赏 生活周围的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一、三种人对一棵古松的态度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四、美感与快感 五、慢慢走、欣赏啊
一、三种人对古松的态度
商人:价值态度 • 心里盘算怎样去卖它运它,心想它适宜 做架层还是制器。 植物学家:科学态度 • 观察它根茎叶,将其归于某科某类,心 想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画家:审美态度 • 欣赏它的苍翠的颜色,盘曲如龙的线纹 以及它昂然高举、不屈不挠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