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乙型脑炎
猪的疾病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的知识和防治

猪的疾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流行性乙型脑炎(Swine epidemic encephalitis B)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猪感染后表现为高热、流产、产死胎及公猪睾丸炎。
本病由蚊虫传播,常于夏末初秋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
从1871年首次在日本发现至1934年在日本分离出乙脑病毒,已有过十几次大流行。
现在东南亚地区的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及我国都有发生,其他国家称为日本脑炎,为了与日本冬春季流行的一种嗜眠性脑炎(称流行性甲型脑炎)相区别,故将本病称为乙型脑炎。
本病分布很广,主要在亚洲各国发生,我国较多地区都有发生,人畜共患,危害甚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需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也是我国重点防制的传染病之一。
二、病原: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是一种小的病毒。
病毒粒子直径约30~40nm,呈球形,20面体对称,为单股RNA。
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24~1.25g/cm3。
有囊膜,外层为含糖蛋白的纤突。
外层纤突是具有血凝活性,能凝集鹅、鸭、鸽、绵羊和雏鸡的红细胞。
但不同毒株的血凝滴度有明显的差异。
本病毒能在多种细胞上培养繁殖。
可在鸡胚卵黄囊内繁殖,在鸡胚成纤维细胞、猪肾细胞、仓鼠肾细胞、牛胚肾细胞以及BHK21、PK15、Hela、Vero等传代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和形成蚀斑。
马、牛、羊、猪、鸡都有相当高的隐性感染率,病毒在感染动物血液内存留的时间很短,主要存在于脑、脑脊髓液和死产胎儿的脑组织,以及血液、脾、肿胀的睾丸,以肿胀睾丸的含毒量最高。
流行地区的吸血昆虫,特别是伊蚊属和库蚊属昆虫体内常能分离到病毒。
试验动物中,各种年龄的小鼠都有高度的易感性,是常用来分离和繁殖病毒的实验动物,其中以1~3日龄的乳鼠最易感。
小鼠脑内接种最好,接种后2~4天发病,并于1~2天死亡。
猪乙型脑炎症状表现及流行特点

猪乙型脑炎症状表现及流行特点猪乙型脑炎多发于日本、东南亚、俄罗斯、朝鲜、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我国的台湾和香港也有报道。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乙型脑炎症状表现及流行特点。
一、猪乙型脑炎的临床症状(1)人工感染的潜伏期3-4天。
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0-41℃,呈稽留热。
病猪精神委顿,喜卧,饮欲增加,结膜潮红,食欲减少或废绝,粪干呈球形,表面常覆有灰白色黏液,尿呈深黄色。
少部分猪后肢轻度麻痹,有的后肢关节肿胀疼痛而跛行,有的病猪可能有视力障碍。
(2)怀孕母猪感染后,发生流产、早产或延时分娩,胎儿大小不等,且多是死胎或木乃伊胎。
流产后,母猪症状减轻,康复后不影响下次配种。
有的怀孕母猪临近预产期都不见腹部和乳房膨大,不泌乳。
同窝仔猪的大小和病变有显著差别,有的出生后几天内就发生痉挛而死亡,有的却生长发育良好。
(3)公猪感染后除表现一般症状外,常发生睾丸肿胀,且多呈一侧性,程度不一;局部发热,有痛感;约数日后开始消退.多数缩小变硬,失去配种能力。
二、猪乙型脑炎的实验室诊断(1)初步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同场公母猪的临床表现,妊娠母猪分娩后所产仔猪情况,病理剖检等资料进行初步诊断。
确诊有赖于实验室进行的血清学检查或病毒分离。
(2)病毒分离鉴定:病毒分离是对疑似本病流产或早产的胎儿,采死产仔猪的脑组织,并将其制成悬液,接种于鸡胚卵黄囊内或1-5日龄乳鼠脑内,进行病毒分离,通过中和试验等方法确定分离病毒是否为jev。
(3)血凝抑制试验:乙脑的血凝抑制抗体较补体结合抗体出现的早,一般在发病后4-5天开始出现,病后2周左右达到高峰,并可持续1年左右。
因此,测定血凝抑制抗体可以较早的做出诊断。
一般按双份血清法判定,即恢复血清的血凝抑制效价为急性期的4倍以上才具有诊断意义。
血细胞主要采自鹅、鸽和雏鸡。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本试验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补体结合试验,检出的脑脊髓液、胎儿体内的lgm抗体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症状与治疗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疾病概述 • 症状识别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和策略 • 预防和控制措施
01
疾病概述
定义和流行病学
定义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 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 、人畜共患病。
流行病学
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在猪和猪之间 传播,也可通过血液、分泌物和精液 传播。该病在夏季和初秋高发,与气 温和湿度有密切关系。
呼吸系统疾病
乙型脑炎可以并发呼吸系 统疾病,如肺炎和支气管 炎。
后遗症
乙型脑炎的后遗症包括运 动障碍、抽搐和瘫痪等。
03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01
02
03
04
急性高热
感染猪只体温迅速升高至4041℃,并持续不退。
神经症状
感染猪只表现出神经症状,如 运动失调、转圈、倒地不起等
。
母猪流产
部分怀孕母猪会出现流产现象 ,产下死胎或弱胎。
仔猪死亡率高
仔猪感染后死亡率很高,可达 90%以上。
实验室诊断
病原检测
采集病猪的脑组织、血液等样品进行病原检测,如PCR、ELISA等方法。
血清学检测
采集病猪的血清样品,检测抗体水平,如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
鉴别诊断
与其他脑炎的鉴别
如猪伪狂犬病、猪链球菌病等,需要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进行 鉴别。
神经症状
病猪可能会出现神经症状 ,如抽搐、痉挛和四肢瘫 痪。
消化系统症状
病猪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 、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 症状。
慢性症状
持续性感染
在慢性感染中,猪只可能不出现明显症状,但会成为病毒携 带者,持续传播病毒。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及时发现并处理病猪
灭蚊方法:使用灭蚊剂、灭 蚊灯等设备,减少蚊虫数量,
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疫苗接种:定期为猪只接种 疫苗,提高猪只免疫力,降
低感染风险
感谢您的观看
02
03
04
空气传播:猪 乙型脑炎病毒 可以通过空气 传播,如飞沫、 尘埃等。
接触传播:猪 乙型脑炎病毒 可以通过接触 感染猪的粪便、 分泌物等传播。
垂直传播:猪 乙型脑炎病毒 可以通过母猪 胎盘传播给胎 儿。
易感猪群
猪的年龄:各年 龄段的猪均可感 染,但以幼猪和
成年猪为主
猪的品种:各种 品种的猪均可感 染,但以本地猪
和杂交猪为主
猪的性别:公猪 和母猪均可感染,
但以母猪为主
猪的健康状况: 健康猪和病猪均 可感染,但以健
康猪为主
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升高,可达40-42℃ 神经症状:共济失调、转圈、震颤、麻痹等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呼吸困难等 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泻等 皮肤症状:红斑、丘疹等 妊娠母猪:流产、死胎等
05 注意事项:疫苗保存、接种剂量、接种后观察
加强饲养管理
01
保持猪舍清洁、干燥、 通风良好
02
定期消毒,减少病原 体传播
03
合理搭配饲料,保证 营养均衡
04
加强猪群健康监测, 及时发现并处理病猪
05
提高猪群免疫力,减 少疾病发生
消毒与灭蚊
消毒方法:使用消毒剂对猪 舍、饲料、饮水等进行消毒,
防止病毒传播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目录
01. 特点 02. 症状 03. 综合防治方法
病原体
01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猪乙脑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猪乙脑日本乙型脑炎(JE)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动物和人共患的蚊媒病毒性疾病。
大多数家畜家禽均易感,猪被认为是JE病毒最重要的自然增殖动物。
本病是猪离要繁殖障碍性疾病之一,导致怀孕母猪死胎和其他繁殖障碍,公猪感染后发生急性睾丸炎。
本病最早发现于日本,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带。
猪乙脑死胎大小不一猪乙脑死胎大小不一【病原】乙型脑炎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
病毒呈球形,直径约40纳米,有囊膜,是具有20面体核衣壳的单股RNA病毒。
病毒有血凝活性,能凝集鸡、鸽、鸭及绵羊红细胞。
乙型脑炎病毒抗原性比较稳定。
乙脑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不大,56℃加热30分钟或100℃2分钟均可使其灭活。
其存活时间与稀释剂的种类和稀释程度有很大关系,如以脱脂乳、10%灭活兔血清和0.5%乳白蛋白水解物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病毒的稀释度越高,病毒死亡越快。
常用消毒药如碘酊、来苏水、甲醛等都有迅速灭活作用。
病毒对酸和胰酶敏感。
【流行病学】乙型脑炎流行环节和传播途径有其特征性,除人、马和猪外,多数感染动物无临床症状。
本病流行的季节与蚊虫的繁殖和活动有很大的关系,蚊虫是本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在我国,约有90%的病例发生在7、8、9三个月内,而在12月至次年4月几乎无病例发生。
华中地区流行高峰期在7~8月。
乙脑发病形式具有高度散发的特点,但局部地区的大流行也时有发生。
【临床症状】病猪体温突然升高达40~41℃,呈稽留热,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结膜潮红,粪便干燥,如球状,附有粘液,尿深黄色,有的病例后肢呈轻度麻痹,关节肿大,视力减弱,乱冲乱撞,最后后肢倒地而死。
母猪、妊娠新母猪感染乙脑病毒后无明显临床症状,只有母猪流产或分娩时才发现产生死胎、畸形胎或木乃伊胎等症状。
同一胎的仔猪,在大小及病变上都有很大差别,胎儿呈各种木乃伊的过程,有的胎儿正常发育和产出弱仔,产后不久即死亡。
此外,分娩时间多数超过预产期数日,也有按期分娩的。
猪乙型脑炎症状及图片详解!

猪乙型脑炎在养猪场很常见,且有一定的传染性。
猪场患猪脑炎的猪要及时隔离,做好安全防治。
那么猪乙型脑炎有什么症状呢?下面畜牧堂就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猪乙型脑炎症状:猪乙型脑炎是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猪经常突然发病,体温上升到40-41℃,呈稽留热。
病猪精神委顿,喜卧,饮欲增强,结膜潮红,食欲减退或废绝,粪便干呈球形,表面常覆盖灰白粘液,尿呈深黄色。
少数猪后肢轻度麻痹,部分猪后肢关节肿胀,跛行,部分猪病猪还会出现视力障碍。
孕猪感染后,主要表现为突发流产、早产或延迟分娩,胎儿大小不一,且多为死胎或木乃伊胎。
在流产前只有轻度减食或发热,流产后,母猪症状减轻,体温、食欲恢复正常,康复后不影响下次配种。
有些怀孕母猪在接近预产期时没有腹部和乳房膨胀,也没有泌乳。
同窝仔猪的大小和病变有明显的差异,有出生后几天内痉挛死亡,有的则生长良好。
公猪感染后除一般症状外,经常出现睾丸肿胀,且多为一侧性,程度不同;局部发热发红,有热痛感;大约几天后肿胀开始消退.大多数缩小变硬,性欲减退,失去产生精子的功能,失去繁殖力而被淘汰。
猪乙型脑炎剖检症状主要发生在脑、脊髓、睾丸和子宫。
脑和脑膜充血,脑室积液。
脊膜充血,脊髓液多,睾丸有不同程度的肿大,睾丸实质全部或部分充血,有许多小颗粒突起,表现为楔状或斑点状出血或坏死灶。
子宫内膜显着充血并有少数出血点。
流产病例常见粘膜下组织水肿,胎盘呈炎性浸润。
乙型脑炎会对猪场猪群的存活率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平时做好预防极为重要。
同时发下猪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找兽医确诊用药治疗,畜牧堂App可免费视频在线问诊,无须等待。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它主要在三到八月份流行,因此又被称为夏季脑炎。
以下将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 流行地区: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感染猪和人类。
在中国,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是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流行地区。
2. 流行季节: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在夏季流行,尤其是六月到九月之间。
这是由于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夏季蚊虫活动频繁。
3. 传播途径: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感染猪的蚊子是主要媒介,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非常罕见。
1. 潜伏期: 患者感染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后,通常需要7到14天的潜伏期才出现症状。
2. 症状: 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只表现为发热、头痛、嗜睡等非特异性症状,重者则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颈强直、神经系统损害等。
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昏迷、抽搐甚至死亡。
3. 并发症:约有10%的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脑水肿等。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疫苗接种:目前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有相应的疫苗可供接种。
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2. 蚊虫防护:夏季流行的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通过蚊虫传播,因此采取蚊虫防护措施非常重要。
包括使用蚊虫驱避剂、穿着长袖衣物等。
3. 环境卫生措施: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减少蚊虫滋生的机会,可以有效降低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风险。
4. 教育宣传:加强对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特别是在流行季节,可以加强对人们的健康教育,教授防蚊知识和自我保护技巧。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常见的夏季传染病,通过蚊虫传播给人类。
为了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需要加强疫苗接种、蚊虫防护、环境卫生措施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全面综合地进行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减少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和人群的感染风险。
猪乙型脑炎认识与治疗

猪乙型脑炎的认识与治疗猪乙型脑炎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日本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病猪主要表现为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公猪睾丸肿大,少数猪有神经症状。
一、流行病学本病是自然疫源性疫病,许多动物和人均可感染本病毒,但多为隐性感染,特别是牛和羊。
病畜以及隐性感染的人畜在病毒血症阶段都可成为传染源,其中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蚊虫的叮咬经皮肤传播。
蚊子不仅是传染媒介,也是病毒的贮存宿主。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高峰主要在夏季至初秋,80%的病例发生在7~9月份。
本病的发生与年龄有一定关系,与性成熟的时期基本符合,多在出生后6个月或更早一些发生。
本病有一定的地区性,常在低洼地区呈散在性发生或呈地方性流行。
二、症状生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1℃,呈稽留热,持续几天至十几天。
病猪精神萎顿,嗜眠喜卧,食欲减少,口渴,眼结膜充血潮红,粪便干燥呈球形,表面常附有灰黄色或灰白色的粘液,尿呈深黄色,有的病猪后肢呈轻度麻痹,步态蹒跚,关节肿大,有的病猪表现精神兴奋,出现神经症状,横冲乱撞。
妊娠母猪患病时,主要表现为流产或早产,胎儿多是死胎,大小不等或是木乃伊胎,有的胎儿死亡不久,全身水肿,有的仔猪生后几天内发生痉挛而死亡。
流产后母猪症状很快减轻,体温和食欲逐渐恢复正常,到达预产期不见腹部和乳房膨大,也不见分泌乳汁。
患病公猪除一般症状外,发热后常发生一侧睾丸肿胀,也有两侧睾丸同时肿胀的,肿胀程度不一,一般比正常大0.5~1倍左右。
肿胀的睾丸数日后消退,逐渐萎缩变硬。
如一侧睾丸萎缩,病猪仍有配种能力,若不仔细观察,更不易发现。
三、病理变化患病猪脑和脊髓膜充血,脑室和脊髓腔液增多。
公猪睾丸不同程度肿大,睾丸实质充血、出血并出现坏死灶,睾丸鞘膜腔内有大量粘液,副睾边缘和鞘膜脏层出现纤维性增厚,子宫内膜充血、出血,有粘液。
流产或早产胎儿脑水肿,皮下血样浸润,肌肉似水煮样,腹水增多,胸腔积液,浆膜出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然升高达40-41℃,呈稽留热,精神 不振,结膜潮红,粪便干结,如球状, 附有粘膜,尿呈深黄色,有的后肢呈轻 度麻痹,关节肿大,视力减弱,乱冲乱 撞,最后后肢带地死亡。
母猪、妊娠新母猪感染乙脑病毒后,首先出现病 毒血症,但无明显临床症状,当病毒随血液经胎 盘侵入胎儿时,导致胎儿发病,而产生死胎,畸 形胎或木乃伊胎只有母猪流产或分娩是才发现症 状。同一胎的仔猪在大小季病变上都有很大差异, 产弱仔、产后不久就死亡、发育正常或较普通胎 儿大,除高度脑水肿死亡,胎儿呈各种木乃伊的 过程。此外,分娩时间多数超过预产期数日,但 也只有按期分娩的,有一定数量的母猪因整窝胎 儿木乃伊化而不能排出体外,长期滞留在子宫内, 也有发生胎衣滞留,最终引起母猪发生子宫内膜 炎而导致繁殖障碍。
病原:
病毒呈球形,直径约40纳米,乙脑病毒在 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不大,56℃热水中加 热30分钟或100℃10分钟可灭活,碘酊、 来苏水、甲醛等有迅速杀灭作用,病毒对 酸和胰酶敏感。
乙型脑炎病流行环节和传播途径有其特
征,哺乳类、禽鸟类、爬行类动物等 60余种均可被感染,除少数人、马和 猪外,多数感染动物无临床症状。
2.本病流行的季节与蚊虫繁殖和活动有
很大的关系,在热带地区无明显的季节 性,在温带地区有明显季节,90%的病 例多数发生于阳历7、8、9三个月内, 而一般8-9月末为发病高峰。蚊虫是本 病重要的传播媒介,蚊虫存在季越长, 本病发病周期也越长,特别是猪血液传 播危害最大。
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潜伏期一般3-4天,病猪体温
公猪常发生睾丸炎,多数为单侧性,
少数为双侧型,病初睾丸肿胀触诊 有热痛感,数日后炎症消退,睾丸 逐渐萎缩变硬,性欲减退,并通过 精液排出病毒。精液品质下降,失 去配种能力而失去种用。
病理变化:
早产仔猪多为死胎,死胎大小不一,黑褐色,小 的干缩而变硬,中等大小的茶褐色、暗褐色,死 胎和弱仔的主要病变是脑水肿;皮下水肿、胸腔 积液、腹水、浆膜有出血点、淋巴结有充血,肝 和脾脏有坏死灶,脑膜和脊髓膜充血、岀生后存 活的仔猪高度衰弱,并有震颤,抽搐、癫痫等神 经症状。剖检脑内水肿,体腔积液、肝脏、脾脏、 肾脏等器官可见多发性坏死灶。
木乃伊胎:
大小不一的死胎、木乃伊胎:
脑水肿
肝脏坏死:
猪乙型脑炎仔猪脑切面,脑内水肿,颅腔和脑室内积液增量
仔猪皮下水肿:
公猪的睾丸肿大,多为侧性,或两侧肿
大程度不一,阴囊壁消失、发亮,鞘膜 腔内潴留有大量黄褐色不透明液体,在 睾丸的附睾、鞘膜上有纤维素沉着。睾 丸的实质部全部充血,切面可见大小不 一的黄色坏死灶,周边岀血,在一个睾 丸忠可见10-30处坏死灶。可见睾丸萎 缩、硬化,睾丸于阴囊粘连。
猪乙型脑炎
讲师:王金财
概论:
本病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 种动物和人共患的蚊媒病毒性疾病。包括马、 牛、绵羊、山羊和猪等大多数家畜易感,其 他鼠类、鸟类、爬行动物也易感,但猪被认 为是本病的病毒最易感动物。本病是很重要 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导致怀孕母猪死胎和其 他障碍。公猪感染后发生急性睾丸炎。
诊断:
本病发生明显的季节性及母猪发生 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公猪睾丸一侧 肿大为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详细确 诊必须由实验室做出化验。
防治:
根据流行病学的特点,消灭蚊虫是消灭
乙脑是根本出路,由于灭蚊虫不完善, 控制乙脑主要用疫苗接触、用乙脑弱毒 苗后,夏秋季节分娩的新母猪、产活仔 率提高到90%以上,公猪睾丸炎基本上 得到控制。
预防:
怀孕母猪4月份乙脑弱毒苗普防2头份,已感 染猪场怀孕母猪每产一窝产前30天乙脑疫苗注射 2头份。 治疗: ①发病前期的猪:可用磺胺嘧啶钠0.2+葡萄糖 静脉注射每日二次 ②肌注 多价免疫球蛋白按说明注射或聚霸、 百佳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