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1.了解道德的含义;了解道德与品德、德性概念之间的区别。

“道”表示事物运动的规律和规则,含有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又被赋予社会理想或道德理想等意义。

“德”同“得”,是个体在实践中成就的一种内在品格,即所谓善心善行。人们认识了“道”,转化为思想感情,然后外化为行为,施与人,便称之为“德”。

日常生活中,“道德”既可以指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可以指人的思想品质或德行修养,也指对人们行为的善恶评价。

道德:内在品质+外在行为规范和原则

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

品德:个体道德品质,是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的要求,内容全面完整,品德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德性:内在品质

2.识记潘菽先生的“四要素说”中的品德结构。

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是指如何获得是非观念、如何进行道德判断与推理,从而作出道德决策。

道德情感:指对正确或错误行为的感受(如内疚、同情、自豪等),以及激发道德思想或行动的情感因素,如移情。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下,自觉地调解内心矛盾、克服内外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面对欺骗、攻击等违反道德规则的诱惑,或者他人需要帮助时实际采取的行为方式。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者是什么关系?

道德认知对其他各要素起着理性调节作用。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推力,是维持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道德行为的调节和维持力量,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在表现,也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得以发展的实践基础。品德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人整体的品德面貌。品德各要素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决定了品德发展的质量与倾向。

3.理解德育内涵、以及我们应持的态度;了解德育概念泛化的弊端。

西方:

moral education,即道德教育

与宗教教育、政治(公民)教育有明显区别

中国:

狭义:指道德教育

广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更广义: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

性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

德育概念界定——内涵的角度

1、转化说

在我国,许多德育定义都认为德育只是一种由外向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认为思想道德等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头脑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胡守芬《德育原理》认为:“德育既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

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内化说

孙喜亭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转化说的改良)

3、引导说(檀传宝)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是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德育概念“泛化”的弊端

1、无所不包的对象等于取消了概念本身;

2、在理论体系上有严重缺陷。

3、在理论上无法使人在同一个语境下对话

4、在实践中让德育难以实现根本目标

5、思想、政治、道德、法纪等教育问题相互混淆,容易采取错误的教育决策。

4.了解德育理论的四种形态。

(1)德育思想

前德育理论形态

近代教育学产生以前

特点:应然的、未分化的、非体系的。

是以后学校德育理论发展的基础,也是德育理论发展的源头活水。

(2)德育论

与德育经验相对。

教育学产生后,作为与教学论、课程论等并列的德育思想的理论化形态。

特点:具有一定的专门性、系统性。

逐渐成为独立的教育学学科群,德育论也独立为德育学。

(3)德育学

是教育学学科群中分化出来的独立教育理论形态

主要存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当前“德育学”已经演变成一种“复数”形式和广义性质的“德育科学”,是“学科群”,下辖德育哲学、德育心理学、德育社会学、德育美学等学科。

(4)德育原理

作为整合诸多德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理论形态。

研究德育领域的一般规律,回答德育面临的最基本问题。

具有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特征。

5.识记并理解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了解习俗性德育、古代学校德育的特点。

(一)现代学校德育

(1)含义:指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校德育。(2)特点

——民主化(目标、主体、依据、内容、方法)

——世俗化

——理性化

(二)习俗性的德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产生以前,古代社会中存在的德育形态。

(1)全民性——人人参与

(2)生活性——融于劳动、生活之中,以习俗的传承为主要内容

(三)古代学校德育

(1)含义——指古代国家的学校德育。

(2)特点: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

第二章德育的必要性

1.了解关于道德必要性的怀疑和反对意见,理解道德相对主义。

怀疑和反对意见:

(1)道德虚无主义

主要观点:社会根本不存在真正的道德,个人根本不需要道德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八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道德经·第十九章》

道德本质是长久的强制,人因恐惧而顺从强制,因顺从而逐渐养成道德良心。道德约束、道德良心乃至道德本身,都是借助非道德的虚构、欺骗、强制和恐惧而产生。——尼采

(2)道德相对主义

主要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民族和社会有不同的道德。道德是相对的,相对于不同的人而言的,或者相对于不同的社会和群体而言的。

对个人而言,道德是一种口味,各有所好;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一种习俗,各不相同。

无所谓绝对的道德和不道德。

强求道德上的一致性,反而不道德。

(3)道德天赋论

主要观点:道德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人心固有的。

教育等一切外部影响至多只是与生俱来的“善端”展开的条件,并不能改变人的本性。“仁义礼智信,非由外烁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四端”说)

(4)环境自发影响论

主要观点: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本性,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道德学习就像母语学习一样,在与身边人的沟通与交流中自然习得,无需刻意教。

有意的道德教育是多余的。

(5)取消学校德育论

主要观点:不反对道德教育,但主张取消学校德育。

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不是教人做人的地方。

学校、家庭、社会相对分工,各司其职:学校主管知识技能的传授,家庭和社会主管道德教育。

反对激进的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既有相对性,还有绝对性。

肯定道德的相对性,并不意味着相对主义。

批判:(1)存在逻辑上的错误:一方面将道德见解相对化,另一方面又将相对主义观点绝对化。

(2)剥夺了人民对自己、对自身民族和文化道德价值观的进行批判反思的权利和机会。

(3)使得人与人、社会与社会、文化与文化、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共同生活变得不可能。

(4)挖道德教育的墙角

温和的道德相对主义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

正是在相对主义的压力下,现代道德教育的重心,由传授道德教条、讲解道德上的金科玉律→培养道德判断力和选择能力,探索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和模式(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学说、体谅模式)

激进的道德相对主义会使道德教育显得毫无必要

2.掌握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观点、价值形成7步骤3内容;价值澄清反应的基本要求;评价,并能应用该理论分析小学道德教育问题。

(1)基本思想

价值澄清理论关注价值观教育。他们认为个人的价值或价值观念是经验的产物,不同的经验就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价值本身没有真伪与对错。价值的形成与发展完全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由于强调个人有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教育者不能也无法向儿童传授和灌输任何价值观。所以必然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

(2)有效的价值形成过程必需的七个步骤,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选择、珍视、行动。选择:

1) 自由地选择。

2) 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

3) 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再进行选择。

珍视:

4) 重视与珍惜所做的选择。

5) 公开表示自己的选择。

行动:

6) 根据选择行动。

7) 重复实行。

(3)有效的澄清反应的几个基本要求:

1) 避免道德说教、批判、灌输价值、评估价值。

2)学生自己负责检查自己的行为、需要,独立思考、确定需要。

3)非强制,不强求学生有问必答。

4)不期望一次小小的谈话就能取得显著效果。

5)目的不在于盘问学生和搜集资料,而是使学生在需要时澄清自己的思想。

6)不是过于宽泛的对话。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最好只做两三句话的交谈,然后用一些不表态而诚恳的语句结束谈话。

7)通常针对个人。

8)教师对每个学生所做的或所说的每一件事,不一定都要做出反应。

9)通常只适用于没有“正确”答案的情景,诸如信仰、态度等。

10)不存在公式化的模式。只在有助于学生澄清思想或行为时才被认为是有成效的。(4)评价“价值澄清理论”

合理性:

价值教学策略简单实用,很容易为教师掌握应用

关心的主题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选择和自由

局限性:

形式主义、过程主义、相对主义

没有区分道德价值和非道德价值

只注重价值澄清的过程,而不在乎学生到底获得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很容易导致基本的道德是非标准的缺失

3.了解品格教育及发展性品格教育的背景、内涵、基本观点、批评。

内涵

“品德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基础并与社区机构合作进行的,通过直接、系统而非相对主义的价值影响去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一种教育”

——阿兰·洛克伍德

强调青少年反社会的不良行为是品德缺失的结果,即青少年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支持行为的价值标准,即强调价值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当代品格教育的缺陷与受到的批评

(1)将恶劣行为仅仅归结于个人因素,对外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有所忽视。(2)错把价值概念的获得作为道德行为产生的关键,简单地认为只要价值观一致,便能解决行为问题以及社会问题。

讲明该如何判断与选择的价值原则才是根本。

(3)忽视对特定情境或对与某一价值观相关联的实际问题的讨论与分析,更多看到的是对诚实、正直、尊重、忠诚、服从、礼貌、勤奋、担当、勇气、同情等价值观的简单提倡。仅知道要遵循哪些价值词汇,无法在若干价值相互冲突时做出抉择

无法辨析理性听从、盲目忠诚、奴性服从的差异

在“忠孝不能两全”时如何选择?

为保护战友而哄骗敌人难道就虚伪吗?

(人的品性不能被单纯区分为诚实与不诚实两种,在一种情境中撒了谎不代表他就是不可信之人。换句话说,价值观的体现是因事而异的)

(4)将习惯养成作为重要任务引争议。

亚里士多德:美德的获得一定是通过实践来实现,提倡将价值行为习惯化,但习惯化过程中要注入理性之思。

应谨慎将某种价值观作为一旦形成便不易改变的“习惯”。

(5)并未区分支持中立的、有助于学生学业发展的“行为性价值”(如勤奋、投入、敬业等),与具有是非善恶倾向的道德价值(如正义、诚信、民主)——学生会感到困惑。

如盗窃团伙中的头目不敬业吗?

(6)学校品格教育的重心

孩子们从家庭、社会、同伴中已经潜在地认可了品格教育所倡导的价值,且已经知道了其重要性。

学校品格教育的重心不是重复灌输学生已知的内容,而是加深他们对于价值的思考和应用。(7)大量使用奖惩(尤其是惩罚)来强化儿童的品格养成,存在缺陷

形成伪善性格

(8)未注意到小学生与中学生的差异,未对其不同发展特点进行学术性研究。在提出品格教育目标、实践策略、定位教师角色时未考虑这些差异。

如“哥哥偷吃糖是否应告诉爸爸”案例

年幼的学生可能看到对权威的服从

而高年龄段则看到对情感的忠诚

更高年级会思考诚实、忠诚以及事情对错本身孰轻孰重。

发展性品格教育

针对当代品格教育的以上缺陷和误区,洛克伍德提出了“发展性品格教育”。

定义:

由学校发起的通过使学生理解道德观、价值观并作出承诺愿意为此承担义务而积极影响学生行为,使学生与他者、与社会产生道德友好关系的教育活动。这一教育行为中的所有课程材料、教育方法及教师的理念均应明确考虑到不同年龄间儿童发展的差异。

4.了解消极德育观和积极德育观的基本观点。

(一)消极德育观——待机启发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譬若钟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

——孟轲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以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礼记·学记》

(二)积极德育观——强说教

“譬若钟然,叩则鸣,不叩亦鸣。”

——墨子

德育何时必要?

(一)始于青春期

卢梭:自然主义德育观

人有善良的天性,只要确保这种天性得到自然的发展,就不用担心儿童最终不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感官和理性尚未充分发展之前,不必急于进行道德教育

12岁之前(理性睡眠期)——养护、促进感官发展

12岁之后——理性教育

16-20岁(青春期)——道德教育、宗教教育

童年期感官发展和少年期智力开发充分的话,青春期的道德教育就水到渠成。

(二)贯穿整个未成年期

康德: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以人的向善倾向和人类已有的发展状态为依托,以人性的完善为目的。

这个从起点到目的的连续的过程,依次是婴儿期的养护、孩童期管教、学童期的教导。

道德教育必须贯穿于整个未成年期。

5.了解主要德育理论家(如苏霍姆林斯基、阿德勒、卢梭、康德、尼尔·诺丁斯、洛克、杜威、涂尔干、杜威等)的基本观点。

第三章小学德育概述

1.理解德育的可能性。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可教

?没有人喜欢或追求恶,作恶的主要原因是对善的无知。从学科教学的角度看,美德是可以传授的。

?但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还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识见”。不可能仅仅通过传授知识而获得。

?所以在《普罗塔哥拉斯说》中,苏格拉底又提出“美德不可教”的命题。

?关键是如何理解道德教育之“教”?

?道德教育之“教”如果理解为直接与间接道德教育的统一,显性及隐性课程的统一,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行的统一,则道德是“可教”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天无所不继,故善不穷;人有所不继,则恶兴焉。”

?——王夫之《周易外传》

?这些都是我们德育坚持正面德育传统的重要依据。

?道德可教,这基本上是所有教育家的基本假定。

2.了解小学德育的本质。

?人性固然是生物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但人的本质却是对于生命质量或意义等精神性的祈求。

?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道德生活的本质应当是人类生活意义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

?道德教育的本质,就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属人的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小学德育的本质,就是对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属人的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3.理解德育功能的概念,辨析德育功能与德育目的、德育任务概念;识记并理解德育功能的内容。

?德育目的、德育任务:主观期待和设定想要德育干什么?

?德育功能:德育本来能够干什么?

?德育效果: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

?德育功能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社会性功能

–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

?个体性功能

–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性功能

–德育的教育属性;德育对智、体、美育的促进功能

对社会性功能的认识须注意几点:

?(1)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功能观

?(2)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3)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

(二)个体性功能

1、德育的个体生存功能:德-福

?①德育能促进个体的生存吗?

?②从促进个体生存的角度谈德育是不是太功利了?

?试比较古代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观与现代“幸福”道德观

?生存、功利 Vs 利他、超功利

?(福)(德)

?否定德育的超越性,德育将是非道德的;

?但无视德育的生存价值,则既违背事实,也会扼杀德育的生动性,有背德育规律。

?而且讳言功利、只讲片面的牺牲与奉献,是德育的病态,对个体的生存毫无贡献,内容、模式、效果都将是虚幻的。

3、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苦--乐

道德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精神上的需要,感到做奉献是一种人生幸福,是个体人生价值的提升,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是德育功能的最高境界和本质体现。

(帮助别人--乐于助人--助人为乐)

(三)教育性功能

1、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

?赫尔巴特指出: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是知对知识的传授,“教育”则是对价值的引导。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2、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等的促进作用

?一是动机作用;

?二是方向作用;

?三是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4.了解小学德育主体。

谁是小学德育的主体?

?单一主体论

?双主体论

?主体转化论(教师开始是主体,然后学生逐渐成为主体)

?共同点:

–都针对我国教育活动中忽视学生主体所带来的问题

–反对“教师中心论”

?新保守主义观点:

–教师是整个小学教育或小学德育过程的主体。

–应将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作为小学教师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或本质去看待。

–小学德育对象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

5.理解德育目的概念,辨析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概念;理解德育目的应具有的规定性;理解德育目的的类型。

?德育目的

?(一)定义: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尔巴特?(二)概念辨析

?德育目的 = 德育目标?

?德育目的: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德育目标: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德育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德育活动的具体目标。

?(三)德育目的应具有的规定性

? 1. 超越性:

–适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

–适当超越日常生活、具有适当的时代超前性

– 2.可能性

?(四)德育目的的功能

? 1.导向功能(是所有德育活动的灵魂)

? 2.调控功能

? 3.评价功能

?(五)德育目的的类型

? 1.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

? 2.内在的和外在的

?(修身/治国平天下、乡里称善人)

?只有外在目的——难实现,而且容易导致道德功利主义

? 3.理想的和现实的

6.掌握我国当前小学德育目标,并能在德育实践中分析、运用。

(一)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概而言之,总体目标主要有三个:

? 1.培养责任意识

? 2.树立“四个自信”

? 3.促进全面发展

(二)学段目标

小学低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有关祖国的知识,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小学中高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历史常识,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革命传统,

?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

?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

?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

各学段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1.小学低年级,培养基本行为习惯

2.小学中高年级,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初中阶段,形成社会规范意识

4.高中阶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7.识记我国当前小学德育内容。

1.教材观点(理论观点)

?永恒的根基性美德:爱、智慧

?传统的经典性美德:诚信、勤俭、自律

?时代凸显的美德和价值观:责任、尊重、规则、公正、宽容、合作

2.政策观点

我国教育部2017年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我国小学生德育内容:?(1)理想信念教育

①领会国家发展使命②树立远大奋斗理想③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①把握价值目标②理解价值取向③遵守价值准则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①家国情怀②社会关爱③人格修养

?(4)生态文明教育

①认识生态文明②形成文明的自然观③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5)心理健康教育

①认识自我与尊重生命②人际交往与情绪调试③升学择业与人生规划

④学会学习与适应社会生活

8.识记、理解我国小学德育途径,并能在德育实践中运用。

? 1.课程育人

? 2.文化育人

? 3.活动育人

? 4.实践育人

? 5.管理育人

? 6.协同育人

9.识记、理解、掌握我国小学德育方法,并能在德育实践中灵活运用。

我国常用的小学德育方法

1.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

?启发法

?塑造法

?雕琢法

?树人法

?系统或综合法

2.具体的德育方法

?思维训练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情感陶冶法

?理想激励法

?道德美育的方法

?“争论状态”的方法

?“地图上旅行”的方法

?行为训练法

?道德实践

?模拟活动

?社会实践

?日常规范训练

?奖励与惩罚

?修养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

?依据教育活动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形态

?以语言交流为主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以直接知觉为主

?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

?练习法、实验和实习作业法

?以陶冶为主

?感化法、暗示法

10.了解美国当前小学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

目标

美国发展性品格教育(Developmental Character Education):

“培养学生在与他者的互动相处中对于价值相关问题的丰富分析、理解与评价,

使学生意识并认同道德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学生做出与社会伦理原则相一致的正确行为的自主性与主动性。”

核心目标:

价值推理、思考、判断、选择

“只关注学生行为,而不关注影响行为的思考是不遵循人的规律与现实情况的,也不可能实现”

行为是思想的结果,道德的行为得益于道德的思想,而非无思维的机械行为或习惯。

概括而言,发展性品格教育目标是:

提升学生的价值反思能力,将价值判断融入社会情境;

让学生关注社会与他者,不再局限于自身,学会与他者互动,理解他者与社会;

让学生对价值事件保持敏感,对事件是否关涉价值有充分考量;

让学生理解、认同、欣赏道德价值的重要性;

让学生可以自主作出道德的正确行为且言行一致。

内容

1.小学阶段

首先,让他们明白各种价值,并能够对号入座。

其次,学生需要在不同的或虚构、或真实的情境下分辨价值问题。

再次,不仅需让学生在回答价值问题、解决价值冲突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分析,而且要使其能解释为什么某种价值行为是正确的、值得做的。

此外,儿童文学的使用可以使其获得更丰富的典型案例。

2.初中和高中阶段

第一,学会区分道德价值与非道德价值。

第二,价值问题的讨论在更宽广的空间范围,除讨论学校中、本地区的问题,还涉及民族、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问题。

第三,为学生提供价值两难冲突

在进行价值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分析他人的观点与立场,同时要思考我与他者的观点孰对孰错。

途径

?课堂教学

?课外

–社会实践

–校园社团活动

–野营

–训练等

方法

? 1.角色扮演

–对所扮演人物行为的对错进行深入思考

–小学:选择篇幅较短、涉及价值观较少、台词已完全拟好的剧本

–中学:选择人物多样、价值纠缠(冲突)、即兴成分较多的剧本,给予透彻思考的空间

? 2.写作法

? 3.讨论法

第四章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及其教育

1.识记、理解并应用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了解其研究方法。

对偶故事法

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一)前道德阶段

不关注规则,游戏的目的在于轮流玩

(二)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受外部规则约束。

思维刻板,认为规则是由权威人物制定,不可更改,必须遵守

从行为结果来判定行为责任

强制性惩罚(惩罚措施与行为之间没有关联),简单的因果报应

(三)自律道德阶段(10、11岁之后)

思维灵活,认为规则可变、主观制定、可挑战

依行为动机来判断对错

回敬性惩罚

2.识记、理解并应用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固定顺序):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阶段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

阶段2:相对功利主义的定向

水平二:习俗水平(9岁至成人)

阶段3:“好孩子”定向

阶段4:遵守法规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

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

3.掌握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原则,并能灵活运用。

道德教育三原则

(1)必须首先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的水平、阶段

(2)必须在儿童中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和意见不一。这同传统的教育强调教给“对的答案”是完全不同的。

(3)要向儿童揭示出高于他已有发展程度一个阶段的道德思维方式。低于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或远远高于儿童的发展阶段的道德教育,容易因遭到儿童的排斥而失去效果。

4.掌握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新苏格拉底法)

?依赖于诱导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又依赖于向学生揭示比他们已有水平高一个阶段的道德问题讨论。

?教师首先帮助澄清和支持超过学生最低阶段的观点,比如支持阶段3。当大多数学生理解和掌握阶段3的判断时,教师可以转而提出新的思维方式,向阶段3发出挑战,并支持新的超过阶段3的思维方式(如阶段4)。

?最初的虚拟的两难故事→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小组讨论→结合各科教学、利用教学影片进行道德讨论

?吸收、发挥了苏格拉底教学法中诱发认知冲突、促进积极思维的精髓。

公正团体法(新柏拉图法)

?单纯强调道德认知→认知与行为培养兼顾

?假设的两难问题→真实的两难问题讨论

?着眼于个体内部道德思维→重视团体道德气氛

?简单依据心理学研究(确定教育目的、方法)→更多依据社会实际与教育实践

?集体农庄学校、监狱、公立学校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觉纪律、道德判断水平等方面成功

?在美国许多中小学得到推广

?20世纪道德教育研究领域一颗最为耀眼的明星

道德教育的新柏拉图法

?具体做法:

? 1.在社会研究和英语等课程中引入道德讨论;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思想;通过参观教堂、监狱等社会机构获得道德经验

? 2.每周举行由全体师生参加的团体会议,每个人都有就共同关心的道德问题作出选择的权利

? 3.定期举行小组会议,讨论有关的道德问题

? 4.每周举行由教师或导师指导的咨询或劝告会,解决学生的个别问题。

? 5.建立一个由小组代表轮流组成的纪律委员会,负责督促团体成员的行为,并对违反纪律者做出处理。

5.理解小学生惩罚观念的发展、集体主义观念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惩罚观念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认识到惩罚的本质,认为应对于犯错者采用回敬性惩罚而非强制性惩罚。比如,一个孩子把同桌的课本撕坏了,应该如何惩罚呢?罚他抄写书籍(强制性惩罚),还是将自己干净的书籍赔给同桌(回敬性惩罚)?

7岁的儿童更多地选择强制性的惩罚,大约从8岁开始(比皮亚杰预料的早2-3年,),儿童

逐渐体会到惩罚的意义,选择回敬性的惩罚措施,以达到惩罚的真正目的。

集体主义观念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更加看重集体的利益。研究设定了有意损坏和无意损坏两个情境,用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询问儿童:一个儿童损坏了公共物品,一个儿童损坏了私人物品,哪个儿童犯的错误更大?可以发现5岁儿童认为在无意情境下,损坏公物更坏。从7岁开始,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儿童都会更加看重集体利益,认为损坏公物更严重。

儿童的集体主义观念不仅表现为不愿破坏公物,还表现为更加包容为集体利益而撒谎的行为。研究发现,当个人的诚实原则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7岁组中只有7.4%的儿童选择集体撒谎。9岁组为17.1%,而在11岁组中则提高到了30.1%。同时,年龄大的儿童也更加认同集体谎言,认为集体谎言是道德的,而个体谎言是不道德的。

6.理解小学生道德判断发展的规律和特点。P33

(1)判断依据从客观后果向主观动机转变。

(2)对成人的依附性逐渐降低。

7.了解道德情感发展理论。P36

8.理解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P37

9.理解小学生移情的发展规律、内疚感的发展规律、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规律。P37

10.理解小学生道德意志的一般特点。P39

(1)道德意志的目的性增强

(2)道德动机与言行从“脱节”到“一致”再到“分化”

11.了解小学生道德意志品质的发展。P40

12.了解道德行为发展的理论。P42

(一)模仿学习

(二)赏罚控制

13.理解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总体趋势。

(一)道德行为习惯水平总体偏低

(二)发展趋势:“U”型

14.理解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P44

15.理解小学生攻击行为发展的特点。P47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榜样激励法;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意志磨练法;激发自我教育,指导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指导法五个方面,谈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自我教育学生 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

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

小学公民道德教育

小学公民道德教育 为认真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在全校掀起一个公民道德建设热潮,进一步推动我校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我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校、社区、家庭为基地,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一)抓引导,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系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多年来,我校始终要求各位教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全方位的加强道德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的系统教育。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校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研讨,深度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内涵,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分年级、分层次、有计划地融入各科教学内容之中,形成了全员参与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围绕"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我校积极宣传本校各班的“精神文明小标兵”、“诚信好少年”的典型事迹,并组织全校老师学习共产党员标兵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强化全校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的校风,营造浓厚的环境与文化氛围。 (二)抓活动,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社会实践活动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我校把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补充和深化,结合不

同层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性和吸引力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开展活动,倡议全体同学努力做到:在家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2、引导全体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的“三别”(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给社会),“五无”(地面无痰迹,室内无纸屑,桌凳无刻划,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活动中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加强了学校校风校纪建设,使公民道德规范细化入心,并落实到每一名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中。 二是开展了学习环保知识,争做"小卫士"活动。 (三)抓环境,营造思想道德教育良好社会氛围 为营造学校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拓展德育建设的内涵和领域。实施了"家长教育素质工程",以家长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为宗旨,结合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举办讲座,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了科学教子的能力。学校还组织了"亲子同读一本书"活动,使学生和家长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梨树县郭家店镇第四小学黄旭 小学正处于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抓好。在教育内容上应反对抽象空洞的说教,强调德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以养成基本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伦理道德。下面,我想从以下几点浅谈我对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重要性的看法: 第一,家长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家长是青少年的启蒙教师,也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直接透视出青少年在未来成长道路上的成功与否,重视德育教育光喊口号不行,光靠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更是不行,家长应该积极行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小事抓起,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应从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进行道德教育只让孩子背那些条条框框是不行的,只让孩子停留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表象认识上也不行。孩子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使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是对、为什么是错,而且付诸以行动中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对于现在的教师也还存有另外一种困惑,那就是小学生在学校上课期间在老师的教育下、在学校的监督下养成了较好的习惯,能够较好的按照行为规范要求自己,但到了假期在家长们溺爱的强攻下逐渐迷失方向“重操旧业”,开学以后教师还得从头再来,如此周而复始的教育虽然

耗尽了教师的大量心血但收效甚微。 第二,学校教育应是教育的主导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离不开诸多环境和因素,但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正如俗话说得:嫩枝易弯也易直。 因此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不健康的消极思想对学生的侵蚀,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如果学校只是知识注重学生“智”的发展而忽略了“德”的重要性,我们培养出来的将会是一批废品,而当今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校只为应试,一天到晚有讲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只重知识,不重德育,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高分低能。上了大学因心理不健康而走向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 此外,学校不能简单地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或差来界定学生的好与坏,在评价学生方面仍然要用辩证的方法来综合地衡定。把学习成绩作为一个参考,把智力、情感、态度以及目前提倡的自信、乐观、向上等诸方面因素考虑其中,形成一个综合界定的标准。素质教育提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学校要用赏识的态度来对待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觉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本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坚持正面教育,寓教于乐。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单纯的讲道理是行不通的,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太理解那些道理,另一方面是讲多了他们会感到厌烦,根本达不到想要的教育效果。孩子们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到讲故事,肯定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点即孩子的好奇心理,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懂得道理。如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给他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学习应该认真、刻苦。 二、联系实际,寓教于实践活动中。 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个别学生对别人的东西(彩笔、铅笔等)较感兴趣,趁别人不注意时,就顺手牵羊。遇到这种情况时,老师可以结合拾物交公的例子给他们讲道理,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让学们明白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并且拾到东西要交公。 三、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

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因为,表扬是为了让学生们都向那位受到表扬的同学学习,也是寓批评于表扬中,达到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效果。 五、与家长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 平时对于班里少数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课上表现不积极,听课不专心的学生,要与家长及时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与家长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老师要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细心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发现孩子有一点点的进步就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并采用“奖星制”,让他们享受进步的快乐。经过我的努力,以及家长的帮助,这些问题孩子有了一定进步。 四、言传身教,做好榜样。 小学生模仿性很强,老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求每位老师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老师必须自己先做到。如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老师就要带头礼貌用语;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老师就要带头做好环保工作。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及答案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考前练习题二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题 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品德测评反馈功能的反向发挥,表现为()。 A误导作用 B抑制作用 C排斥作用 D 束缚作用 2、根据学生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可、差五个级别,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 评定功能 B 区分功能 C 教育功能 D 反馈功能 3、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是()。 A. 无律阶段 B. 他律阶段 C. 自律阶段 D. 自由阶段 4、班杜拉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行为主体的观察 B 先天的遗传 C 后天的环境影响 D 教育者的说服教育 5、道德评价能力最初是在()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评价 D.别人评价 6、针对个体时,教师抓住个别学生表示某种态度、志向、目的、兴趣及活动的时机,做出适当而简短的言语反应,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说所为作进一步的反省与探讨,达到辨析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目的,这种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方法称为()。 A.有效的说服—单、双面论据 B.价值澄清 C.价值辩论 D.群体约定 7、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包括对象目标、功能目标和()。 A.政治目标 B.教育目标 C.成效目标 D. 阶段目标 8、伦理性道德情感逐渐占据优势,而由道德形象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也不断地受到自我意识的自觉调控,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则逐渐减少。这是指的()。 A.初中生 B.高中生 C.大学生 D.小学生 9、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形成一个“()”型。 A. 马鞍 B.抛物线 C.倒U D.直线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几种基本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e9285568.html,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几种基本方法 作者:靳进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03期 摘要:小学阶段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孩子的许多道德情操,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原则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小学的德育一般都是采用渗透教育的方式,也就是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校语文、数学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使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渗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038-01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所见所闻少,接触社会与自然也少,在这个阶段,思想品德课的开展就显得特别重要。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从而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1.提高认识,学校与家庭共同参与 每个人的品性如何,不是先天带来的,这种品性主要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出来的,是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每个小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家庭,作为小学生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学校德育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家庭理性的呵护与教育。 2.教师要充分把握,设定相应的教学要求 小学生年龄小,没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住教材的中心观点以及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对教材不仅懂得,而且要熟悉,运用自如,将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为一体。达到这个境界,才能真正掌握教材。教学时必须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拓宽延伸,选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证,使小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融为一体,帮助学生走出低谷。要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处于最佳状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培养

小学生德育教育教案

小学生德育教育教案 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如何实行有效的小学生德育教育方法,怎样形成良好学生思想教育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生的班主任老师面前的一个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信息技术的高速化,人文意识的复杂化,个性思维的自主化,道德价值观念的市场化,都对现阶段的教育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加上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思想幼稚等特点,如果不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会走上不良的成长之路。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学生教育工作的实例,谈几点做法。 案例(一)自我沟通是解决矛盾的良方。 小学生之间的矛盾无处不有,如果不妥善解决,掺杂上家长的因素,问题就会复杂化。 我们班的学生姚雪和文敬凯是同桌,发生小矛盾后,姚雪找自己的家长在放学时恐吓文敬凯,如果欺负姚雪,就要揍他,文敬凯家长也找到学校,要求校方负责孩子安全,让文敬凯转班。 [做法]:我首先做好双方家长工作,别让参与孩子之间的小矛盾。爱孩子之心人皆有之,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解决,不仅养成孩子自我交往和处事能力,还会加强同学间团结。我分别找来两位学生谈了自己的想法,问他们愿不愿做团结同学的好学生。想不想做同桌。两位同学都承认自己的不对,现在成为最要好的同桌,同学关系也处理较好。 案例二“爱心加约束大于优等生”。 爱心是老师亲近学生,学生爱戴老师基础,是“爱其师,信其道”的关键。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单亲或无亲的孩子,更应该付诸爱心。 我们班有个叫吴迪的孩子,父母各成立家庭,孩子跟着爷爷生活,其自主意识差,学习差,找架、骂人、违纪现象时常发生。经常偷拿别人的学习用品。 [做法]:我首先用自己的爱心,关怀这个孩子,从生活上,思想上去教育孩子,让孩子重新燃起母爱的希望,感受到被人关怀的温暖。同时我让他当了小组长,用严格的职责约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学生在学校所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人生之路上刚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孩子幼小的心灵纯洁得犹如一张白纸,我们为人师者不但要用科学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更要教他们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引导他们用稚嫩的小手描绘理想的蓝图。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我在语文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对德育教育有一点肤浅的体会和理解,在这里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首先,我利用语文课固有的思想性较强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上有所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我在教学《黄继光》这个课时,通过范读课文以及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学习黄继光叔叔为了战友的安危,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到在和平年代里,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牺牲个人利益,以大局为重。又比如在教学《劳动最有滋味》这个课时,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理解到劳动最光荣,从而尊敬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劳动换来的钱,才花得问心无愧。在背诵课文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切实体会到“任何工作都不是马马虎虎就能做好的,马马虎虎必须另做一回,倒不如一下手就仔仔细细,做得妥妥贴贴。再比如在教学《小珊迪》时,教育学生要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优秀品质等等。总来说之,在语文课堂上,德育教育可谓无处不在。 其次,配合学校、班级展开的活动,不失时机地实行德育教育。记得有一次,我们班获得了全校纪律卫生评比的流动红旗,当流动红旗挂在班里后,同学们都很高兴。我先是表扬了全班同学,指出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然后,我根据班里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清楚,虽然流动红旗挂在了班里,但是我们仍有不足之处,要戒骄戒躁,总结不足,发扬长处,争取更大的进步。这样,学生在取得荣誉后能即时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不至于在荣誉面前迷失自己。还有一次我们班与四(2)实行拔河比赛,我班学生使足了吃奶的劲儿,手掌都被绳子磨红了,终于胜利了。在赛后的总结中,我引导学生理解到团结就是力量,在集体生活中,大家必须心往一块儿想,劲儿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儿,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在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前段时间学校大队部举行争“国情章、家务章”活动,我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加深对国旗、国徽、国歌的理解,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广阔的地域、丰富的资源;结合建国五十周年的阅兵式,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祖国正一天天强盛,让他们从内心体会到做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在争“家务章”时,通过让学生观察父母一天的生活,体会到父母一天的辛劳,要学会体谅父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诸如扫地洗碗、收拾房间等等,成为爸爸妈妈的小帮手。 第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要为人师表,自己的言行举止、举手投足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我在平时尽量严格要求自己,衣着朴素、整洁,上课铃响,准时出现在教室,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在参加义务劳动时,跟学生一起动手,顶着烈日,坚持到最后。无论课堂内外,都以平等姿态与学生交流,即使在批评他们时,也注意不使用过激的言语和动作,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在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能够说是潜移默化的,要时刻注意不要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教育则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适时地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成为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人。

浅议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浅议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南庄小学申晋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章丘市教育系统开展的“学习年”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小学生德育教育演讲稿

最初的梦想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在我讲故事之前,先请各位同行想一想,咱们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一行?咱们当初准备怎么对待孩子们? 我当初选择教师这个行业是觉得自己能亲手培育祖国的未来,感到很有自豪感,不是说我们是辛勤的园丁吗?我要尊重每一位孩子,让她们阳光、快乐的生活,做一个幸福的人。 我今天要讲的是智慧的故事,她的名字代表了父母对她的美好祝愿,但是,今年开学第一天,她的爸妈就来找我,说智慧在校门外,怎么都不愿意来上学了。赵智慧,又是她,我几乎失去了所有的耐心,她不想吃饭我和她一起吃;她从几分考到十几分我就多次进行表扬;她长相特别,我多次表扬她心地善良;她行动迟缓,我为了和她交流几句话总是静静等待……可她还是宁愿躲在家里看电视! 体育老师去帮忙了,想把她拉进学校,但是她蹲在地上就是不动,她父母说尽了好话,讲尽了道理,她竟然捂住了耳朵!这样的一个孩子,真是不想再管她了,让她父母把她领回家去吧。但是,我想起邹丽霞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我又怎么能轻言放弃呢? 走进人群,我看到浑身是土,蹲在路边的智慧,小孩的心总是好的,她这样子决绝的态度,是下定了多大的决心啊。首先,我要攻心为上,转移一下她的注意力,正好旁边过来一辆大车,我夸张的说:“大车来了,太危险了,快点,我们往旁边挪一挪。”在她站起来的

那一刻,我连忙拍拍她身上的土,夸她今天开学穿的衣服漂亮,扔在一旁的新书包也很好看。她愣了一下,我现在必须马上打开她心扉,于是,我连忙的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你姐姐现在在家还是上初中了?”“你今天吃的什么早饭啊?”但是,她还是充满戒心的抿紧嘴巴,我只好再耐心点的问:“你吃早饭了吗?”“你在家看电视了吗?”“你这个书包是新买的吗?”直到她说了一个“是”字,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们终于可以正常交流了。我说:“我要上课了,这次要发奖状,还要照相,有智慧同学一张进步奖状,我说到做到,我们回班领奖状吧。看你满身是土,我那里有香香的香皂,洗洗小脸,你很可爱,我们去照一张让大家羡慕的相片。”这时,她点了点头,露出了笑脸。 大家都说,还是老师有办法,拍拍孩子,说几句话就行了,其实,我们只是尊重她,平等的对待她而已。 教育学生总是反复的,还有一次,她妈妈在晚上来找我,说智慧又不想来学校了,我跟着她妈妈到了智慧家,深山里贫苦的家庭却挡不住她妈妈对孩子的爱。我做好智慧的思想工作后,已经深夜,她妈妈骑着一辆很老的摩托把我们送回学校,智慧的妈妈在半路上说,她需要休息一下,只是一会儿,她又平稳的发动了车子。山路崎岖,冬夜寒冷,骑了近一个小时的路,智慧妈妈的胳膊因为艰难的骑车,双臂已经淤青僵直,九点多了,她还需要回去,我让智慧知道这些,智慧以前总是恨她妈妈不让她玩,今天,她终于轻轻地说了句:妈妈,你对我真好。

(完整word版)浅析“仁义礼智信”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浅析“仁义礼智信”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摘要:“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五常”的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指引作用。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下,在小学生中大力弘扬“仁义礼智信”思想,对于促进小学生的群体和谐精神、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对儒家“仁义礼智信”和小学生德育的现状的阐述,提出其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关键字: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德育教育 小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启蒙时期,通过教师讲授传统美德,向学生讲解“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将传统文化植根于小学生心中是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仁义礼智信”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至今日,虽然社会性质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只要能够秉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求的辩证主义的态度对待“仁义礼智信”思想,剔除其历史附着的负面性,就能够提炼和加工其思想体系中的合理因素,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仁义礼智信”思想之内涵解读 (一)内涵阐述之“仁” “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指好的道德。孔子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2]。仁的内容包涵甚广,其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提倡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经过不同时代,成为理想的道德范式,成为民族普遍的共识——为民族、为国家的利益,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然而,在2l世纪的经济大潮中,那些小学生们缺乏仁爱精神,对同学没有同情心,对国家、对社会缺乏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内涵阐述之“义” “义”,多被理解为社会的整体利益,早期儒家学者一直认为应该将“义”位于私利之上,反对见利忘义的行为。《论语》中道,“义以为上”、“见利思义”、西汉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熹讲“而今需要天理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作者:————————————————————————————————日期: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

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班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1.了解道德的含义;了解道德与品德、德性概念之间的区别。 “道”表示事物运动的规律和规则,含有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又被赋予社会理想或道德理想等意义。 “德”同“得”,是个体在实践中成就的一种内在品格,即所谓善心善行。人们认识了“道”,转化为思想感情,然后外化为行为,施与人,便称之为“德”。 日常生活中,“道德”既可以指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可以指人的思想品质或德行修养,也指对人们行为的善恶评价。 道德:内在品质+外在行为规范和原则 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 品德:个体道德品质,是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的要求,内容全面完整,品德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德性:内在品质 2.识记潘菽先生的“四要素说”中的品德结构。 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是指如何获得是非观念、如何进行道德判断与推理,从而作出道德决策。 道德情感:指对正确或错误行为的感受(如内疚、同情、自豪等),以及激发道德思想或行动的情感因素,如移情。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下,自觉地调解内心矛盾、克服内外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面对欺骗、攻击等违反道德规则的诱惑,或者他人需要帮助时实际采取的行为方式。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者是什么关系? 道德认知对其他各要素起着理性调节作用。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推力,是维持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道德行为的调节和维持力量,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在表现,也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得以发展的实践基础。品德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人整体的品德面貌。品德各要素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决定了品德发展的质量与倾向。 3.理解德育内涵、以及我们应持的态度;了解德育概念泛化的弊端。 西方: moral education,即道德教育 与宗教教育、政治(公民)教育有明显区别 中国: 狭义:指道德教育 广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更广义: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 性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 德育概念界定——内涵的角度 1、转化说 在我国,许多德育定义都认为德育只是一种由外向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认为思想道德等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头脑的。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001]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0205003 课程学分:2学分 课程总学时:28学时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1.本课程在学科属性上介于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之间,具有综合性。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是本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本课程在内容体系上整合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儿童哲学、德育论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注意将这些理论进行创造性梳理而不是简单拼接,力图清晰地显示其逻辑脉络,并且尽可能吸收和反映有关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同时注重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小学道德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因此本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也兼顾应用性。 3.本课程开设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一学期授完,由心理学专业教师任课。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 1.本课程以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依据现代师范教育要求设置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力图在课程改革的视野下将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统一于本课程。 2.本课程主要包含两个模块,其一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其二为活动设计。通过两个模块的学习,。在教师讲授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与演示的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每周2课时,共28课时,计2学分。 3.本课程的性质是专业必修课程,因其应用性,拟采用开卷考试。试题的编制,按照理解、应用两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分为简答题、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以简单—中等难度—较难或难三个等级,大致比例40 :45 :15分布。最后总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作业成绩与课堂参与度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儿童品德心理发展规律,理解品德心理发展理论,应用基本原理分析、解释和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学生道德教育问题。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具有关注和重视小学生品德发展和教育的倾向,形成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和辨识、分析与评价道德现象的能力,构建起一定的有关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知识结构,掌握道德教育活动的基本技能和策略。 (二)具体目标 1、知识 (1)能够记忆和理解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能简单说明中外道德教育的历史、主要的道德教育思想和理论; (2)能说出小学生品德总体和品德各个成分发展的一般特点; (3)能说明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4)能说出道德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3、技能 (1)能对道德教育思想和理论做出自己的有说服力的判断和评价; (2)能指出和分析一定的道德情境中出现的道德现象的性质及其原因; (3)能分析影响小学生品德形成因素的具体案例,能说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4)能查找和解读有关品德心理和道德教育的研究报告和理论文献;

小学德育教育活动内容

张码小学德育教育活动内容 第一周教育活动内容: 《张码小学学生十个好习惯》 第二周教育活动内容: 1、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法制教育,重新学习《学校安全规定》,要求严格遵守,遵照执行; 2、加强校容校貌工作,开展“校园是我家,环保靠大家”活动; 3、成立礼仪、安全、卫生等监督小组,加强监督、检查。 第三周教育活动内容: 进行《小学生守则》教育,创建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师生。 1、爱家,爱学校; 2、语言文明,有礼貌,思想健康; 3、仪表端庄; 4、上学不迟到、早退; 5、搞好校园、教室和个人卫生; 6、讲文明礼貌,有教养。 第四周教育活动内容: 庆祝国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第五周教育活动内容: 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做好“尊老敬老”工作: 明确要求我校全体学生,特别是少先队员,要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为老爷爷、老奶奶,为烈军属、五保老人,为伤残老人、有困难的老年人做一件好事、做一件实事,献出自己的一片真情,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同时要求:活动过后,每个少先队员还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使自己能从中受到传统美德的教育,从而健康、茁壮成长。 第六周教育活动内容: 利用国庆节长假期,对学生进行家庭礼仪教育。 1、每日起床后,向父母问“平安”,上学前梳头、整装,离开家时向父母告别,放学回家向父母打招呼。 2、在家孝敬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家庭成员有病时,要探望问候。 第七周教育活动内容: 对学生进行交通、和其他方面的安全教育工作,

1、上课期间不准买与学习无关的任何东西。 2、做好防溺水防交通事故安全教育。 3、接送学生到校门外。 4、加强师生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 5、加强学生心理、生伦理教育。 第八周教育活动内容: 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创建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师生。 第九周教育活动内容: 对学生进行安全行为规范教育。 1、不准到危险地方玩耍。 2、不准到有危险水库、泉里游泳。 3、不准在路上有违反交通规则行。 4、不准玩耍明火,乱放鞭炮。 5、不准攀爬电杆,触摸有危险电线接头。 6、不准爬楼梯护栏、墙头,在校园追逐打骂。 7、不准食用不卫生食品。 8、不准翻爬幼儿活动设施。 9、不准到“三室一厅”去游玩。 第十周教育活动录: 1、加强安全工作和校容、校貌工作; 2、加强普法宣传,做好饮食卫生和预防疾病和严禁传染病的危害; 3、搞好围边环境治理; 4、要上好“安全教育课”,做好安全检查; 5、不要在大街小巷不卫生的摊点上吃饭; 6、讲卫生、勤洗手、脸,勤通风,保持环境卫生。 第十一、十二周教育活动内容: 社交礼仪教育 1、在与他人交谈时诚恳、大方朴实、文雅、亲切,做到语言准确,富有幽默感,使用礼貌用语。 2、交谈时掌握说话分寸,在不同场合下,选择适当话题,适时发问,使用“谢谢”,“非常感谢”、“很抱歉”,“打扰了”,等致谢或道貌岸然歉的用语;不做不受人欢迎的角色,如不自吹自擂,说个没完,万事通,语言刻薄,逢人附合,不言不语。不直呼老师姓名,不背后议论老师或同学。 3、(A)站立时做到:头正,面容平和自然,双肩放松,挺胸收腹,

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指导思品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就现行思品教材而言,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就其中的方法来说,则尚存在欠缺。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肯定会对小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探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现在笔者就小学思品课教学中五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作些探索。 一、明理法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如在“明礼”教育中,有位老师从《中华成语故事》的录像带中挑选《曾子杀猪》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而后让学生讨论有关“诚信”方面的话题。这样,学生对《讲信用》一课中对做人要“一诺千金”和“言必信,行不正”等有了较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国家与国家之间如

果不讲诚信会有怎样的后果。 可见,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通过明理方法进行教学,在提高小学生道 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陶冶法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陶冶法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小学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先组织学生看了一个小品,内容是某同学因一点小事而生气,然后让大家讨论:生气好不好?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还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的人。在课堂教学之余,老师积极进行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经常组织“班级之最”的评选。凡是在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等方面有进步的同学,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荣誉称号,并且他的名字还要被写上“班级之最”光荣榜。这样,就在班级营造起了一种和睦相处、团结互爱、积极向上的氛围。久而久之,这个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学习劲头更足了,班上因一点小事而相互吵闹的现象也就基本绝迹了。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而且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 中学习和生活,这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对小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极的陶冶。 三、感染法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

浅谈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从管理层面对我们的德育实行审视,仔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较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德育工作仍存有问题,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家庭思想的束缚 我校地处农村,家长祖辈吃够了不识字的苦头,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念成书,以后能跳出农村,脱离农田活,所在学校就是好学校,所在班级就是好班级,所教教师就是好教师。在农村工作的教师中,相当一部分同志也存有片面的理解,认为只要把学生的文化课教好,提升升学率,就能够上下都有个交待,就算完成了本职工作.甚至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别的方面能够不强求,偏心祖护他们,正好迎合了家长的这种思想. 2.学校德育没能充分落到实处 德育既然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就应该是全体教育工作者时时刻刻永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的工作。德育是首位,就应该在学校设计、管理和各项工作中首先考虑,需要全盘安排,应在学校特有的大文化中营造德育,既有主渠道,又有多学科渗透、环境培育和人文示范。在此观点和引领下全力做好学校各项工作,不能只片面考虑教学中心就置德育于一边,公开课、示范课才想起渗透,日常课堂教学时这根弦就松了。 3.德育方式方法和深度还不到位 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表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学校德育的共性是说教式太重,学生亲自实践太少,单靠三月来了学雷锋,四月来了祭烈士,纪念节日走马灯,庆祝节日搞活动,每天早上系红领巾,周一早上升国旗,看几场主旋律电影,加之空洞的课堂说教,这不是德育的全部,学生根本没有从内心深处受到振动,更不要说震憾,仅仅流于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