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石油地质思考题与样卷答案
石油地质学教案 考试题及答案

A 卷《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期末考试试题专业年级姓名学号教学系油气资源系考试日期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2分)1.石油的旋光性2.含油气盆地3.门限温度4.生物化学气5.石油地质储量6.有效渗透率7.油型气8.油气二次运移9.干酪根10.油气田二、填空(每题1.5分,共15分)1.石油的颜色取决于的含量;相对密度受影响;影响粘度的因素有。
2.油田水中的主要无机离子有;按苏林分类油田水可分为四种水型;常见的油田水类型是。
3.烃源岩的特点是;储集岩的特性是;盖层的特征是。
4.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
5.凝析气藏形成的条件是:,。
6.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有、、、、。
7.含油气盆地内次一级构造单元可以划分为。
8.评价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常用指标有、、等。
9.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包括:、、。
油气运移的区域指向为。
10.地层异常高压主要成因有、、、、。
三、判断题(命题正确者画√,错误者画×,每题1分,共5分)1.烃源岩只要具备巨大的体积、高有机质丰度、优越有机质类型,就可以生成大量油气。
()2.地下某处流体的压力越大,其具有的压能越大,因此流体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3.随着埋藏深度增大岩石的压实作用愈加强烈,岩石愈加致密。
因此随埋深增加,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物性总是越来越差。
()4.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与天然气的成分有关,其重烃含量愈高,在石油中的溶解度愈大。
()5.用饱和压力确定的油藏形成时间代表油藏可能形成的最晚时间。
()四、简述题(共20分)1.油气生成的阶段性及其特征(8分);2.油气初次运移动力及作用机理(7分);3.油气藏中油气聚集机理(5分)五、论述题(共23分)请阐述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富集条件(13分);如果欲在前期盆地区域勘探基础上对陡坡带开展圈闭预探,请阐述工作部署和技术方法(10分)。
六、图件分析题(共17分)下图为某砂岩储集层顶界面构造图,储层平均厚50m,上覆有良好盖层;已探明的南部区块各井钻遇含油高度分别为:01井120m,02井50m,03井25m。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及答案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及答案(总4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石油地质基础》试题一、名词解释(5×2=10分)1、干酪根:是指沉积岩(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油母质。
2、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
3、沉积岩:是在近地表条件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及其它物质,经搬运、沉积及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4、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并使能阻止储集层中的油气向上溢散的岩层。
5、石油:储存在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由碳氢化合物及少量杂质组成的呈液态或稠态的可燃有机矿产。
二、填空题(30×1=30分)1、根据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特征,陆地地形主要划分为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
2、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
地质年代单位:宙、宙、纪、世。
3、地层接触关系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4、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5、摩氏硬度从1到10的矿物依次是:划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6、地质年代从早到晚依次是: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二、泥盆纪、志留纪、石炭纪、三叠纪、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三、选择题(10×2=20分)1、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 c )、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
A.沉积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物理风化作用 D.岩浆作用2、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 a )、重结晶作用。
A.胶结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3、下列各组选项,均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的是( c )。
A.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B.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作用C.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D.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固结成岩作用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 d )。
长江大学-资工15级《石油地质学》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一、名词解释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硫以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3.组分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4.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5.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
6.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7.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天然气。
8.气藏气:单独聚集的天然气。
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
9.凝析气(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10.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11.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2.煤成气: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3.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14.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15.油田水矿化度: 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ml/l、g/l或ppm。
二、问答题1.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硫。
碳含量为:84-87%,平均84.5%;氢含量为:11~14%,平均13%;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95~99%,平均为97.5%。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答案

《石油地质学》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4、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5、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6、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7、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8、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9.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
10.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11.相渗透率:又称有效渗透率,指储集层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分别用K0,Kg,Kw分别表示油、气、水的有效渗透率。
12.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3.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中某种流体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14.盖层闭合度:15.油气藏:地壳上的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16.油田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诶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17.沉积有机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沉积物(岩)中保存下来的有机质。
18.力场强度:把单位质量流体在力场中受到的力E为力场强度。
19·二次运移:指油气脱离烃源岩后在储集层或其他渗透性介质中的运移。
长江大学石油地质复习资料

1.石油地质学研究地壳中的油气藏及其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石油地质学研究对象是油气藏其内部主要是流体。
2.石油沥青类是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
是可燃有机矿产组成的主要部分3.从物理状态分类,可燃有机矿产可分为三类:1.气态可燃矿产:即天然气。
2.液态可燃矿产:以石油为代表。
3.固态可燃矿产:种类较多,包括煤、油页岩、硫磺及石油衍生物:地沥青、地蜡、石沥青等。
4.石油就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5.石油的组分组成,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分别为油质、苯胶质、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6.石油的化学性质(一)元素组成主要为C、H、O、 S 、N和微量元素(灰分), C 、H为主占总量95~99%,C、H两元素主要呈烃类化合物存在,是石油组成的主体。
O、S、N含量低,占1~4%主要存在于高分子化合物中大多富集在渣油或胶质和沥青质中。
微量元素与自然界有机质的元素组成相似,表明石油与原始有机质存在着明显的亲缘关系。
V、Ni分布广泛,具有成因意义,海相原油- V/Ni>1,陆相原油- V/Ni<1 。
(二)石油的烃类组成(1)烷烃,碳原子以单键相连成链状。
密度、溶点、沸点随相对分子量增加而升高,相对密度小于1,几乎不溶于水。
无支链者为正构烷烃,有支链者为异构烷烃。
常温常压:C1~C4(甲烷~丁烷)为气态,C5~C16(戊烷~十六烷)为液态,C17+高分子烷烃为固态。
正构烷烃分布曲线,不同碳原子数的正构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曲线。
石油中的异构烷烃,异戊间二烯烷烃最重要,研究和应用最多是:植烷和姥鲛烷。
(2)环烷烃,石油中的环烷烃多为五员环或六员环,密度、沸点比同碳原子数烷烃高。
(3)非烃化合物,主要是含硫、氮、氧的有机化合物。
含硫化合物:硫来自有机物的蛋白质和围岩的含硫矿物石膏等,蒸发性盆地含硫量高。
《石油地质学》试题答案

B 卷一九九八—一九九九学年第二学期《石油地质学》期末考试试题(卷)专业年级地96姓名学号教研室石油地质考试日期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2分)1.氯仿沥青“A”:岩样未经HCI处理,用氯仿抽提的产物。
2.油型气:与成油有关的干酪根,在热演化过程中达到成熟、高成熟及过成熟阶段所生成的天然气。
3.凝析气藏: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下的烃类气体,经采到地面后,温度压力降低,反而凝结为液态,成为凝析油,这类气藏就是凝析气藏。
4.含油气盆地: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称为含油气盆地。
5.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之后的一切运移称为二次运移。
6.油气藏:指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7.资源量:地壳内部或地表天然生成的矿藏,在目前或将来,从经济上讲是值得开采的,而在技术上又是能够开采的油气总和。
8.有效孔隙度:岩石中相互连通的,在一定压力下能够渗滤流体的孔隙的总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9.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0.二次生油:在地质发展史较为复杂的沉积盆地,生油岩中的有机质由于埋藏较浅尚未成熟就遭遇上升,直到再度沉降埋藏到相当深度后,方才达到成熟温度,有机质仍然可以生成大量石油,称为二次生油。
二、填空(共30分)1.石油的烃类组成包括烷烃,环烷烃,芳香烃;非烃的组成包括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和沥青质。
(2分)2.聚集型天然气的类型有气藏气,气顶气,溶解气和凝析气。
(2分)3.油田水中的主要无机离子有 K+、(Na+)、Mg2+、Ca2+、Cl-、HCO3-、SO42-;按苏林分类油田水可分为 CaCI2,NaHCO3,MgCl2和Na2SO4四种水型,其中Na2SO4水型环境不利于油气藏的保存。
(2分)4.影响沉积有机质形成的因素有:有机质的聚集机理,水体中有机物的产率和类型,沉积环境,沉积物颗粒大小及岩石类型。
长江大学基础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

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地质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二、填空题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为将今论古的历史比较法。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研究的内容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
2、地球的演变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进行的(×)。
第二章地球一、名词解释地球表面重力:指地面某处受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多数与正常重力值不符的现象。
原因:①测点不一定位于平均海平面上;②地壳不同部分物质的密度不同。
磁异常:指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上。
实测值经过校正后减去磁场的正常值,其差值为正称正异常,其差值为负称负异常。
地温梯度:在恒温层以下,深度每增加100m增加的温度。
不同地区地温梯度不同,如亚洲的平均值为2.5度;欧洲为3~3.5度。
岩石圈:软流圈上部的地球部分称为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固体物质。
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圈层,由岩石组成,是相对刚性的外壳。
其下届为莫霍面与地幔分开,平均厚度16km。
地壳均衡:地壳为适应重力的作用而不断调整达到平衡的现象。
二、填空题1、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2、陆壳具有双层结构,其分界面称为康拉德面。
3、陆壳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硅铝质,下部为硅镁质。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1、某地区重力异常,说明该地区重力值偏高(×)。
2、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3、地下的温度、压力,与地壳的密度成正比(×)。
4、古登堡面以上,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古登堡面以下,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石油地质学思考题(1-8带答案)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绪论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成盆、成烃、成藏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三大主要内容。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可归纳为:生、储、盖、圈、运、保,所以本课程根据由浅到深可归纳为以下四部分内容: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流体、生储盖层、圈闭。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生成、运移、聚集。
油气藏成藏分析:成藏条件、保存与破坏。
含油气盆地及油气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
3.石油在国民经济中有何作用?答:①在工业及交通运输上作为燃料,称为工业的血液;②在轻纺工业上,作为石油化工原料,称为工业食粮;③在农业上,为农机燃料,化肥、农药的原料,是良田沃土;④在军事上,为战略资源和物质基础。
4.解放后我国石油工业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答:第一阶段:1949年——1958年油气勘探重点在西部地区,56年5月发现克拉玛依、四川的扬高寺气田,56年12月发现鸭尔峡油田。
第二阶段:1959年——1978年勘探重点由西部转向东部,1959年9月26日,发现了大庆油田,1963年发现胜利油田,1964年发现大港油田,1965年发现江汉油田,1967年发现下辽河油田,1970年发现长庆油田,1971年发现南阳油田,1975年发现任邱油田,1975年发现中原油田。
第三阶段:1978年12月——现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面向海上,进军国际石油市场。
发展东部:东部油田继续增储上产,寻找隐闭油气藏。
发展西部: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等大油田的相继建成,……面向海上:发现海上大陆架,查明近海盆地的油气概况,有近10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储量主要在渤海4亿多吨,珠江口4亿多吨,北部湾1亿多吨;气主要在琼东南,东海、辽东有少量的气,……。
深部海域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存。
进军国际石油市场:自1992年以来,先后在秘鲁、加拿大、苏丹、委内瑞拉、马六甲、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合作项目或股权,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南美已经成为我国在国际上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战略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一、名词解释石油、石油的灰分、组分组成、石油的比重、石油的荧光性;天然气、气顶气、气藏气、凝析气(凝析油)、固态气水合物、煤型气、煤成气、煤层气;油田水、油田水矿化度二、问答题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2.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4. 简述Tissot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6.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7. 简述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8.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
9.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一、名词解释储集层、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结构、流体饱和度、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二、问答题1. 试述压汞曲线的原理及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
2. 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
(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
)3. 碎屑岩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储集体类型)及主要物性特征。
4.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碳酸盐岩储集层按储集空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物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5. 试述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及物性影响因素的区别。
6. 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主要机理。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一、名词解释油气圈闭、油气藏、构造圈闭(油气藏)、背斜圈闭(油气藏)、断层圈闭(油气藏)、裂缝性背斜圈闭、刺穿圈闭、地层圈闭(油气藏)、不整合圈闭(油气藏)、岩性圈闭(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闭合高度、油气藏高度、流体势;二、问答题1. 简述度量圈闭和油气藏的参数。
2. 简述圈闭、油气藏类型划分的依据及主要类型。
3. 试述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4. 断层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5. 论述断层封闭的因素及其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6. 试述地层油气藏类型、特点及其分布。
7. 简述岩性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形成的沉积背景。
8. 试述古潜山油气藏与基岩油气藏的异同点。
9. 水动力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油气生成与烃源岩一、名词解释沉积有机质、干酪根、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生油窗、烃源岩、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氯仿沥青“A”、CPI值、TTI法(值);二、问答题1. 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2. 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3. 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4. 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
(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
)5. 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
6. 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
8.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9. 油源对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第五章石油及天然气运移一、名词解释油气运移、油气初次运移、油气二次运移、异常(高)地层压力、排烃效率、生油岩有效排烃厚度、浮力二、问答题1.论述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因素。
2.论述异常高压产生的原因及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3.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有哪些?其相态演变方式。
4.解释油气初次运移的途径及方式。
5.油气二次运移中质点的受力情况(即运移机理)。
6. 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及疏导体系有哪些?7. 试述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取决于哪些因素。
8. 根据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分析含油气盆地中有利的远景区。
9. 油气二次运移中油气性质的变化。
第六章油气藏的形成一、名词解释油气聚集、成烃坳陷、(有利)生储盖组合、有效圈闭;临界温度、临界压力二、问答题1. 试述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特点及意义。
(根据油气差异聚集的原理论述盆地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2. 论述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
3. 试述生储盖组合的类型及形成大型油气藏必须具备的生储盖组合条件。
4. 简述凝析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5. 简述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方法。
6. 简述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因素。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一、名词解释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一级构造单元、二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带、油气田二、问答题1. 含油气盆地的基底、周边类型。
2.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分。
3. 以地球动力学背景考虑其所处的板块位置,含油气盆地可分为哪些类型?4. 试论(大陆)裂谷型盆地(如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5. 试述前陆盆地油气藏类型及其形成条件、分布规律。
6. 试从构造观点来分析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特征及其油气聚集类型。
7.简述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容。
第八章油气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一、名词解释地温梯度、地层压力、均—化温度二、问答题1. 从油气藏形成理论论述油气在地壳中的分布。
2.论述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3. 为什么三角洲沉积体系是形成油气聚集最有利的地质环境?4. 论述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3.简述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油物性的因素。
(10分)4.简述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10分)5.简述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格局及油气聚集特征。
(6分)三、分析作图题(10分)下图为某储层顶面的构造等高线图。
1.在平面图上有A、B两个圈闭,在图中标出每个圈闭溢出点的位置(用Ca、Cb表示),圈出闭合面积(用斜线表示)。
2. 计算每个圈闭的闭合高度(用ha、hb表示)。
3.判断圈闭类型。
1—地层顶面构造等高线(m);2—砂层尖灭线;3—砂层等厚线(m)四、论述题(共24分)1.论述干酪根热降解生油理论的主要容。
(12分)2.根据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分析含油气盆地中有利远景区。
(12分)(5分)四、论述题:1、论述干酪根热降解生油理论的主要容。
(12分)答题要点:石油是沉积物中不溶有机质干酪根在成岩作用晚期经过热降解而生成的,是烃类的一个新生过程。
有机质向烃类转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2分)①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该阶段以低温、低压和微生物生物化学为主要特点,主要形成的烃是生物甲烷气,生成的正烷烃多具明显的奇偶优势。
成岩作用阶段后期也可形成一些非生物成因的降解天然气以及未熟油。
该阶段Ro小于0.5%。
(3分)②深成作用阶段—成熟阶段: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
按照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烃产物划分为两个带。
生油主带:Ro为0.5~1.3%,又叫低—中成熟阶段,干酪根通过热降解作用主要产生成熟的液态石油。
该石油以中—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奇碳优势逐渐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碳数和环数减少。
凝析油和湿气带:Ro为1.3~2.0%,又叫高成熟阶段,在较高的温度作用下,剩余的干8.TTI值:二、问答题(共42分)1.简述按化学分类,干酪根的类型及特征。
(6分)2.简述油气生成必须具备的条件及有利生油的岩相古地理环境。
(10分)3.简述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油物性的因素。
(10分)4.简述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10分)5.简述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格局及油气聚集特征。
(6分)三、分析作图题(10分)下图为某储层顶面的构造等高线图。
1.在平面图上有A、B两个圈闭,在图中标出每个圈闭溢出点的位置(用Ca、Cb表示),圈出闭合面积(用斜线表示)。
2. 计算每个圈闭的闭合高度(用ha、hb表示)。
3.判断圈闭类型。
圈闭类型:为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
(5分)(5分)四、论述题:1、论述干酪根热降解生油理论的主要容。
(12分)答题要点:石油是沉积物中不溶有机质干酪根在成岩作用晚期经过热降解而生成的,是烃类的一个新生过程。
有机质向烃类转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2分)①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该阶段以低温、低压和微生物生物化学为主要特点,主要形成的烃是生物甲烷气,生成的正烷烃多具明显的奇偶优势。
成岩作用阶段后期也可形成一些非生物成因的降解天然气以及未熟油。
该阶段Ro小于0.5%。
(3分)②深成作用阶段—成熟阶段: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
按照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烃产物划分为两个带。
生油主带:Ro为0.5~1.3%,又叫低—中成熟阶段,干酪根通过热降解作用主要产生成熟的液态石油。
该石油以中—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奇碳优势逐渐消失,环烷烃和芳香7.二级构造单元:8.CPI值:二、问答题(共42分)1.简述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及油气分布特征。
(6分)2.简述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阶段性及主要特征。
(10分)3.何谓孔隙结构?用压汞法的原理如何评价储集层的孔隙结构?(10分)4.简述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因素。
(10分)5.根据地球动力学基础并考虑所处板块位置,含油气盆地可分为哪几种类型?(6分)三、分析作图题(10分)下图为某储层顶面的构造等高线图。
1.在平面图上有A、B、D三个圈闭,在图中标出每个圈闭溢出点的位置(用Ca、Cb、Cd表示),圈出闭合面积(用斜线表示)。
2. 计算每个圈闭的闭合高度(用ha、hb、hd表示)。
3.判断圈闭类型。
1—地层顶面构造等高线(m);2—砂层尖灭线;3—正断层(5分)四、论述题(共24分)1、论述形成大型油气藏必须具备的条件。
(12分)答题要点:①丰富的油气源条件: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油气源是否丰富取决于成烃拗陷的大小,烃源岩的成烃条件和成烃演化史。
要具有足够大的成烃拗陷,生油岩的面积要大,厚度要厚;生油岩的质量要好,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要达到成熟。
(3分)②要有良好的储集层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传输条件:储集层的储集物性好,孔隙结构好;要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形式,最佳的生油岩厚度,最佳的砂泥岩百分比。
(3分)③要大容积的有效圈闭:圈闭容积要大,形成时间要早,距油源近,闭合高度要高,盖层封闭能力好。
(3分)④要有良好的保存条件:构造运动不要太强烈或地下水活动不活跃,保证圈闭容积不改变或不破坏,圈闭中的油气不受氧化变质。
(3分)2、论述油气生成的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
(12分)答题要点:- . -- - 可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