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卜算子咏梅陆游教案

卜算子·咏梅陆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
(2)理解词中的意象,分析诗人抒发的情感。
(3)了解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词的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坚定的爱国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2)学会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词的朗读和背诵。
2. 词中意象的分析。
3. 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难点词语的解释。
2. 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诗词原文及注释。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陆游诗词,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词(1)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卜算子·咏梅》。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3. 诗词解析(1)分析词的题目“咏梅”,了解词的主题。
(2)解读词中的意象,如“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等。
(3)探讨词人通过意象表达的情感,如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等。
4. 诗人情感分析(1)引导学生从词中找出表现诗人情感的词语或句子。
(2)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分析词中所抒发的情感。
5.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
(2)写一篇关于词人陆游的小短文,介绍其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7. 板书设计卜算子·咏梅陆游意象: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等情感: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等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卜算子·咏梅》的背景知识,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感悟生命的坚韧与顽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同志于1961年创作的一首诗歌,以咏梅为主题,表达了对梅花的赞美和对革命者的激励。
1.2.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2.3 创作背景:介绍毛泽东同志的生平和革命事业,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阅读理解:通过朗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1.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1.3 写作练习:仿写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手段,展示梅花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梅花的文化和诗词。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1.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等,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1.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1.5 写作练习:仿写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新课:5分钟3.2.2 阅读理解:10分钟3.2.3 诗歌解析:15分钟3.2.4 讨论交流:10分钟3.2.5 写作练习: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掌握。
(2)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文意境的理解。
(2)诗词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咏梅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体会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词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卜算子·咏梅》。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咏梅的短文。
3. 推荐一首关于咏梅的诗词,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教师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梅花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学生分享课后作业中的咏梅短文,教师点评并鼓励。
2.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卜算子·咏梅》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3. 诗词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诗词接龙,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通用11篇)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毛泽东与陆游的词,理解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的不同,这是理解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图片、音乐磁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册中已经学过《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我们接触到了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
谁能解释托物言志是什么意思?对,就是借助对一件是物的描写、歌咏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
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
二、自主阅读,以读悟情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饱满的感情来读课文。
每个人在小组内读,小组推荐人读给全班听,最后大家齐读。
三、交流讨论,激趣导学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
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理解词中的深层含义。
1、“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风雨”与“飞雪”的并存点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早春,这也为下片赞颂梅是报春使者做了铺垫。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从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咏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梅花的傲骨和坚强,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韧精神。
(2)理解作者对梅花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崇高品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 准备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音频材料。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咏梅》,引发学生对梅花的好奇心。
2. 诗歌朗读和背诵:(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教师示范背诵,学生跟随模仿。
3. 诗歌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2)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结构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和结尾。
(2)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5. 诗歌韵律特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节奏等。
(2)学生提出自己对诗歌的疑问或拓展思考,教师给予解答和引导。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背诵诗歌。
(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卜算子·咏梅》的读后感。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卜算子·咏梅》教案设计

《卜算子·咏梅》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咏梅》。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学生课文。
3. 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僻词语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品鉴(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卜算子·咏梅》。
(2)写一篇关于《卜算子·咏梅》的赏析文章。
8. 板书设计《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欣赏其他咏梅诗词,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杜甫的《梅花》等,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关于梅花的传统文化知识,如梅花在寓意、绘画、书法等方面的应用。
《卜算子·咏梅》教案(精选14篇)

《卜算子·咏梅》教案(精选14篇)《卜算子·咏梅》篇1卜算子咏梅教案教学目的1.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卜算子、咏梅、悬崖、山花烂漫”。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词的大意,体会毛泽东主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4.从梅花的高贵品格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弄懂词意,体会梅花凌寒独放、不畏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与报春而不居功的谦虚态度。
教学准备1.《红梅赞》乐曲及多媒体。
2.资料收集。
教学时间2课时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发对照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毛泽东的《咏梅》词2.出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故设疑问:同样是描写梅花,它们有什么不同?二、由疑而入、理解研读(比较陆游词和毛泽东词,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1.自由朗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1)大家知道吗,这首词是毛主席读了陆游的《咏梅》后写下的。
就是课文附的这一首。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词,(2)谁来读读陆游的这首词?(3)同桌说说词的意思。
2.看看和读毛主席这首词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1)提供背景资料,供学生阅读参考。
有不懂之处,教师稍作指点。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
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
作品里那在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经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遭遇不幸后凄苦心境的写照。
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伤感,也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2)教师介绍:毛泽东主席在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反其意而用之”。
一改陆游词中沉闷压抑的形象,以激昂欢快的笔调赋予了梅花乐观主义精神。
郭沫若在读二人的词后,也欣然和词,写道“裴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
同样的梅花,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感,使其各具风姿,同样令人品读不已,欣赏不已。
(3)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两首词在内容描写及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不同?(4)大家来谈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卜算子。咏梅教案教学设计

卜算子·咏梅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卜算子·咏梅》全诗。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感悟梅花的精神内涵。
3.领悟诗人借梅抒怀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背诵全诗。
2.教学难点:把握诗词中的意象,感悟梅花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梅花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梅花的美。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梅花有什么特点吗?”2.学习诗词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卜算子·咏梅》全诗,注意把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难点。
3.分析诗词意象教师提问:“同学们,诗中描绘了哪些梅花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等,帮助学生感悟梅花的精神内涵。
4.感悟诗人情感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诗人对梅花有什么情感?”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诗人的情感,如“寂寞”、“愁肠”等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5.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题:“同学们,你们认为梅花的精神品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7.课后作业背诵《卜算子·咏梅》全诗。
写一篇关于梅花的作文,表达自己对梅花精神品质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梅花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梅花的美。
2.在分析诗词意象时,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梅花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课后作业旨在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熟练背诵《卜算子·咏梅》全诗。
2.学生能理解诗中的意象,感悟梅花的精神内涵。
3.学生能表达自己对梅花精神品质的理解,提高审美情趣。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内容,背诵全诗。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感悟梅花的精神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这首词的大意,体会毛泽东主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4.从梅花的高贵品格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课前板书“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师:(板书“词”)同学们,学过词吗?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诗的每一句字数是一样的,词的字数不一样。
师:对!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生:词分上阙〔què〕和下阙,诗是没有的。
师:词可分为上阙和下阙,但也有不分的。
生:词有词牌名。
师:说得真好,词有词牌名,你知道那些词牌名?
生:长相思、如梦令、忆江南、鱼歌子、西江月、清贫乐、水调歌头……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来,我们来背两首我们熟悉的词,女生起立,会背《如梦令》吗?好,齐。
男生起立,会背《长相思》吗?好,齐。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学生答“卜算子”后读两遍)
师:“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咏”是什么意思?(歌咏,赞扬,歌颂,赞美)谁来说说“咏梅”的意思?这首咏梅词是谁写的?毛泽东主席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呢?(出示课件)我们来看背景介绍,谁来当小解说员给我们解说一下?
(背景介绍: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1961年12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陆游,南宋爱国大诗人。
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封建势力委屈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
毛主席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
的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
而且,当时正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掀起了反华浪潮,形势十分严峻。
这首词首先在党内传诵,大大鼓舞了共产党人的士气。
)
二、欣赏梅图。
(过渡)另外,毛泽东主席最喜爱梅花,他用过的地毯、笔筒、茶杯、烟灰缸及饭碗上都可以看到花枝摇曳的梅花图案。
课前老师找了几幅梅花图片,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课件播放梅花图片)(设计意图:现在很多小学生并未见过梅花,对于有关梅花的图片也不曾留意,也就是说“梅花”在他们心中没有具体的概念,而本课是在赞美梅花的精神,为了让学生心中有一个真切的依附形象,课始观赏梅花图片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可感知梅花形象,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领悟梅花精神。
)
三、理解词意。
(过渡)美吧?喜欢梅花吗?好,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去学毛泽东主席的咏梅词,先认真听老师读读这首词好吗?
1、自己读读看,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来,我们齐读一遍。
2、这首词中没有生字,新词也少,读通顺是没多大问题的,那咱们能不能自己查阅词典,联系课文理解“咏”“俏”“犹”等词语的意思,然后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呢?大家试试看,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几个同学在一起商量商量,也可以问老师。
3、谁先来说一说,自己能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了不起的收获。
①第一、二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讲了什么?
②第三句,第四句谁读懂了。
“百丈冰”指的是——,“犹”的意思是——“俏”是什么意思?现在谁会说全句的意思了?
③“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谁来接着说,这里的“不争春”该怎么解释?
“报”呢?全句是说——
④只剩最后两句了,谁来说?
怎么知道梅花感到欣慰、高兴的?(注释中有)看来看注释是学习诗词的好方法。
⑤老师对这首词也进行了理解,想不想看看?(出示课件)⑥下面
大家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词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指名说。
(设计意图: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己查阅词典,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充分体现了课标中“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恰当含义”的精神。
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学生借助注释自己理解整首词的意思,然后小组商量讨论、集体交流。
这一系列设计旨在使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地探索学习。
)
四、探究诗情
(过渡)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首词。
1、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板书:寒冷艰险)
2、哪些词语点明了它的生活环境?(飞雪百丈冰悬崖)
3、这个季节里一般没有花盛开了,梅花却是怎样开放的?哪个词表现出来的?(俏)
4、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不怕寒冷)你能体会到梅花怎样的品格?(不怕困难坚忍不拔坚强不屈……)
5、除此之外,词中还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谦逊无私乐观向上胸怀宽广)
6、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丛中笑)
7、毛泽东主席写这首词仅仅是为了赞美梅花吗?(还用梅花勉励自己劝慰别人应向梅花学习。
)
五、朗读体会。
1、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一定要像梅花一样勇敢地走下去。
好了,我们知道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反其意而用之,下面我们一起来体会这两首词的不同意境。
(出示课件:陆游咏梅词及毛泽东咏梅词的配乐配画面对比朗读。
)
2、现在大家自由练习朗读(用自己喜欢的腔调读),注意边想象边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律和节奏。
3、多种方式练读:①指名读。
②你看看,咱们班谁平时不怎么爱读书?③来,读读看,相信你行!④有没有相信自己能读好的?⑤还有没有想读的?⑥男女生比赛读。
⑦好,起立,老师读上句你们读下句。
3、毛主席的咏梅一词,用精练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的特点,赞扬了梅花的品格,表达了作者的谦逊无私和宽广的革命胸怀,下面我们来欣赏歌曲《红梅赞》,大家边听边结合词体会意境。
(设计意图:通过边想象边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领
悟和体验用自己确认的语气表现出来,增强情感的熏陶,起到陶情冶性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具有个性特色的语感经验。
)
六、扩展延伸。
1.我们以前学过毛主席的七律诗《长征》,现在又学习了他的《卜算子·咏梅》,大家还读过哪些毛主席的诗词?
(学生背诵毛主席的其他诗词。
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诗词让学生朗读。
)
2.请同学们课外通过查阅书籍、看光盘和上网等途径,收集毛泽东主席的其他诗词,给大家一周的时间作准备,到时我们将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