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豆腐的老人
柳公权的小故事

柳公权的小故事柳公权的小故事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
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
表扬的次数多了,柳公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写大楷比赛。
他很快地写好了一篇,满以为稳拿冠军,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
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
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
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写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
他冷静下来想想,觉得自己那么一点成绩真算不得什么。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那位无臂老人面前,诚恳地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解释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
我用脚写字,已经练了50多个年头。
我磨墨练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写完字就在半亩大的池塘里洗砚,池水都染黑了。
可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的字还差得远呢!”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
他搜集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的字,反复琢磨,吸取各家的长处。
他经常登门拜访当时的书法名家,向他们虚心求教。
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
描写老人卖豆腐感人的作文

描写老人卖豆腐感人的作文在城市的一隅,有一个小小的角落,那里总是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豆香。
那是一位老人的豆腐摊,他用自己的双手,为人们带来了最纯正的豆腐味道。
老人看上去七十多岁的样子,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就像那被风化的岩石,每一道沟壑都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他的头发已经花白,稀稀疏疏的,却梳理得整整齐齐。
他总是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围裙,虽然有些旧了,但洗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污渍。
每天清晨,天还未亮,老人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他推着那辆老旧的三轮车,车上载着他的豆腐家伙什,缓缓地来到这个固定的摊位。
摊位很简单,一块木板搭在两个石墩上,就是他的操作台。
老人做豆腐的手艺那可是一绝。
他先把泡好的黄豆一颗颗挑选出来,那些有瑕疵的、干瘪的豆子都被他淘汰掉。
然后,他把黄豆放进那台有些年头的石磨里,慢慢地推着磨杆,一圈又一圈,乳白色的豆浆就从石磨的缝隙里流淌出来,汇聚到下面的桶里。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力气,可老人从来都不会敷衍了事。
接下来就是煮豆浆了。
老人用一个大大的铁锅,下面烧着旺旺的柴火。
他站在锅边,目不转睛地盯着锅里的豆浆,时不时地用勺子搅拌一下,防止豆浆粘在锅底。
当豆浆开始沸腾的时候,老人的脸上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就好像是看着自己精心养育的孩子终于长大成人。
点豆腐是最关键的一步,老人的手法娴熟而又精准。
他把卤水慢慢地倒入豆浆中,同时轻轻地搅拌着,眼睛里透着专注和认真。
不一会儿,豆浆就开始凝结成豆花,那细腻的质感就像是刚刚织好的丝绸。
豆花被舀进模具里,压上重物,经过一段时间,豆腐就成型了。
老人小心翼翼地把豆腐切成一块块,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案板上。
老人卖豆腐的时候,总是笑呵呵的。
不管是来买豆腐的老顾客,还是路过好奇询问的年轻人,他都会热情地招呼。
“来,姑娘,这豆腐新鲜着呢,拿回去做个麻婆豆腐,好吃得很!”“小伙子,买点豆腐吧,回去给你爸妈露一手!”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充满了温暖。
有一次,我去买豆腐,正好赶上老人在给一位年轻的妈妈切豆腐。
卖豆腐的老人作文1000字_初三优秀学生作文

卖豆腐的老人作文1000字_初三优秀学生作文卖豆腐的老人我家住在一个小镇上,镇上有一个很受欢迎的老人,他卖的是豆腐。
他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头发稀疏,皱纹横生,但背脊挺得笔直,日晒雨淋的双手却十分粗糙。
每天清晨,他就提着两个大竹篮,一骑着他老旧的自行车,沿着镇子的街道开始卖豆腐。
我坐在家门口的石阶上,喜欢看他往前推着车子时那坚毅的神情,那样的气势和执着让人敬佩。
老人的豆腐做得非常好吃,因此生意一直都很红火。
他的豆腐细腻爽滑,入口鲜美,且营养丰富,成了镇上居民早餐的标配。
每当我咬下一口那柔软的豆腐,满口的鲜香和温暖就滋润着我的心灵。
尽管如此,老人依然坚持一天到晚地卖豆腐。
他说:“只要有人愿意吃,就要供应给他们。
卖豆腐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每次听到他这样说,我都在内心默默地为他点赞。
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豆腐好吃,更因为他做事的态度。
我发现,无论天气炎热,还是刮风下雨,老人都准时的推着自行车出现在街头。
他不嫌弃辛苦,用坚持和努力赢得了人们的欢心。
老人的豆腐摊位距离我家不远,所以我常常会去看望他。
有一次,我走到他面前,他正在给一个刚买到的豆腐包裹报纸。
他的手动作利索,但眼睛却凝视着包裹豆腐的顾客,时而嘱咐她怎么保存,时而跟她闲聊家常。
我被老人真诚和细致的服务所感动,这样细节的关怀让人倍感温暖。
除了对待顾客的一丝不苟,老人还非常关心社区里的人。
每当有人生病,或是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去慰问。
有一次,社区里的一位老奶奶生了大病,大家都在为她担心。
我看到老人匆匆赶来,带着一盒新鲜出炉的豆腐,说是为她送上祝福。
这个举动让大家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的善举赢得了大家的敬佩和爱戴。
我经常思考:为什么老人要如此努力去做这个卖豆腐的工作呢?他早已经退休了,过上悠闲的生活也是可以的。
我想,他是因为豆腐背后的一份责任和使命而坚持着。
卖豆腐虽然看似不起眼,也没有别人羡慕的事业。
他却以一颗真挚的心对待每一颗豆腐,超越了表面,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吃掉它的人的记忆中。
散文卖豆腐的哨子

散文卖豆腐的哨子
小巷里常常传来哨子的声音,那是一种悦耳而独特的乐曲,就像
呼吸一样自然而又悠长。
早晨,哨子声悄然而至,唤醒了沉睡的街道,伴随着它渐渐喧哗的人群和车辆声,形成了一首夏日清晨的交响曲。
和谐的音乐背后,是一个摆摊卖豆腐的老人。
他穿着一件蓝色的
衬衫和一条灰色的中裤,背着个装着豆腐的篮子。
他手持一根短木棍,一会敲打篮子,一会拍打双手,配合着那轻快的哨声,吆喝着:“豆腐,新鲜豆腐,一块钱一块!豆腐,新鲜豆腐,一块钱一块!”
这个卖豆腐的老人生活在小区里已经很多年了,大家都戏称他为“哨子豆腐老人”,因为大家只要听到了响亮的哨子声,就知道豆腐
老人来了。
他的豆腐不同于别的摊贩,是用传统手工制作的,豆腐温润而不嫩,鲜美滑嫩,淡而不无味,入口浓郁却又不腻。
他的豆腐每天都会
吸引许多路过的居民前来购买。
豆腐老人会给买豆腐的买主带来快乐,他总是张开大嗓门,给过
路的人带来了欢声笑语。
他是社区里的一个缩小版,更是大家生活的
见证,用他静静的哨子声,传递着小区里居民的生活琐碎,记录着这
个社区的变迁与历史。
每当哨子的声音变得渐行渐远,我总是默默祝福他,希望他健康
长寿,再把豆腐卖亮。
在我看来,哨子豆腐老人,不仅是一个卖豆腐
的老人,更是我们这个社区里底层老人的缩影,他们功不可没,默默
耕耘,为我们提供了美好的生活。
卖豆腐的老人作文1000字_初三优秀学生作文

卖豆腐的老人作文1000字_初三优秀学生作文卖豆腐的老人人们常说"好铁是从烈火中锤炼出来的",生活的艰辛也是锻炼人的方式之一。
而这次,我要给大家讲的故事就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城镇中。
这个城镇生活平静安逸,人们过着安稳的生活。
其中有一个老人,他卖豆腐为生。
这个老人名叫王爷爷,已经70岁了,但他依然每天早早就起床,拖着疲惫的身躯,推着沉重的卖豆腐的车,走上大街小巷,来到人流密集的街头,开始了一天的卖豆腐生涯。
王爷爷卖的豆腐很有名,不仅味道鲜美,而且价格也很公道。
人们都喜欢购买他卖的豆腐。
虽然工作辛苦,但是王爷爷心态很好,总是满脸笑容地对每一个顾客微笑着问好。
有一天,下起了大雨,路上的行人都躲在遮阳伞下,车辆也减少了很多。
但王爷爷依然推着他的豆腐车,来到街头。
他发现今天的生意很差,几乎没有人购买他的豆腐。
但是王爷爷并没有气馁,他坚持在原地等待着,不断地微笑着向过往的行人问好。
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入了王爷爷的耳朵,他转过头,发现是一个儿子和他的儿媳。
儿子问:“爸爸,你怎么还在卖豆腐,这么大的雨天还不回家休息?”王爷爷笑着回答:“孩子们,我喜欢卖豆腐,无论风雨,我都会坚持下去。
”听了父亲的回答,儿子和儿媳有些感动,他们决定帮助父亲将豆腐推回家。
回到家中,儿子和儿媳看着王爷爷满脸的疲惫,心里有些难受。
他们劝说王爷爷放下这个苦活,多休息休息,享享清福。
但是王爷爷坚决地摇了摇头,他说:“我年纪大了,不能什么都靠你们。
我还可以工作,我还可以赚钱。
”看到父亲如此坚定的样子,儿子和儿媳不再劝说,而是决定给予父亲更多的支持。
他们开始帮助父亲做起了豆腐的事情,还大力宣传父亲的豆腐。
很快,周围的邻居们都知道了王爷爷卖豆腐的故事,纷纷前来购买豆腐。
王爷爷的生意越来越好,他也因此赚到了很多钱。
王爷爷用这些钱,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他捐钱给孤儿院,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还资助了一所贫困学校的重修工程。
他说:“这些的收入不仅仅是钱,更是我对社会和他人的回馈。
买豆腐的老爷爷作文感动

买豆腐的老爷爷作文感动在我家附近的菜市场,有一个卖豆腐的老爷爷,他的身影总是忙碌而亲切。
老爷爷看上去六十多岁的样子,身材不高,微微有些驼背,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就像那干裂的土地。
他总是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大褂,腰间系着一条灰色的围裙,围裙上还沾着星星点点的豆腐渣。
他的头发已经花白,稀稀疏疏的,却梳理得整整齐齐。
他的眼睛不大,但却透着温和与善良。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菜市场的时候,老爷爷就已经推着他那辆装满豆腐的小推车出现在了摊位前。
他的豆腐总是白白嫩嫩的,散发着淡淡的豆香。
那一块块豆腐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案板上,就像等待检阅的士兵。
记得有一次,我去老爷爷那里买豆腐。
当时菜市场里的人很多,大家都在忙着挑选自己需要的食材。
我好不容易挤到了老爷爷的摊位前,喊道:“爷爷,我要两块豆腐。
”老爷爷听到我的声音,抬起头,脸上露出了和蔼的笑容,应声道:“好嘞,小姑娘,马上就给你称。
”说着,他熟练地拿起刀,切下两块豆腐,放在秤上称了称,然后装进袋子里递给我。
我接过豆腐,准备付钱,却发现自己忘记带钱包了。
我的脸一下子红了起来,尴尬地站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老爷爷似乎看出了我的窘迫,笑着说:“小姑娘,是不是忘带钱啦?没关系,这豆腐你先拿回去吃,钱下次再给也行。
”我连忙说道:“爷爷,这怎么行呢?我回去拿钱包,马上就回来给您钱。
”老爷爷摆摆手说:“别麻烦了,几块豆腐而已,不打紧的。
”听了老爷爷的话,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对老爷爷充满了感激。
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
妈妈说:“这老爷爷人真好,做生意实在,还这么信任别人。
”从那以后,我每次去买豆腐,都会多和老爷爷聊上几句。
有一天,下着倾盆大雨,我以为老爷爷不会出摊了。
可当我路过菜市场的时候,却发现老爷爷依然在那里。
他的身上披着一块塑料布,雨水顺着他的脸颊不停地流下来,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而专注。
我跑过去问老爷爷:“爷爷,下这么大的雨,您怎么还来呀?”老爷爷擦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说:“有些老顾客就爱吃我这豆腐,我要是不来,怕他们买不着。
关于柳公权的小故事

关于柳公权的小故事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柳体”被后人广泛临摹,在书法界的影响非常深远。
柳公权小时候的字写得并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训斥。
于是,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出一笔好字。
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的字开始有了起色,不仅得到了同学的称赞和老师的夸奖,连严厉的父亲也露出了微笑。
有一天,柳公权和小伙伴们在村口的一棵桑树下举行“书会”。
正当他们写得热火朝天时,一个卖豆腐脑的老人挑着担子来到桑树下休息。
看见孩子们练字,他便凑过来看热闹。
一看有人旁观“书会”,柳公权就递过自己的大楷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怎么样呀?” 老人接过来一看,只见写的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几个字。
老人心想这孩子太骄傲了,一定要给他一个小忠告,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没体,这样的字还值得在人前夸耀么?” 柳公权一听老人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生气地说:“周围的人都说我的字写得好,就你说不好!那你写几个好看的字让我看看啊!”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我是个粗人,写不好字。
可是,我却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人家用脚写的字比你好很多!如果你不信,那就到华原城北街自己开开眼界吧。
”小公权很不服气,非要去见识一下这位用脚写字的人。
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赶往华原城。
一进城门,就看见在北街的一棵大槐树下挂着一个白布幌子,上面写着“字画汤”三个大字。
小公权看见树下围了许多人,便好奇地凑过去看。
只见一个没有胳膊、光着双脚的老人席地而坐,左脚压着纸,右脚夹着一支大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在写对联。
笔下的字龙飞凤舞,赢得了围观者的阵阵惊叹。
柳公权非常佩服,恳切地说:“老爷爷,我想跟您学习,请收下我吧!” 老人对柳公权说:“我从小就用脚写字。
”。
浅谈豫剧《清风亭上》中张元秀的人物塑造

浅谈豫剧《清风亭上》中张元秀的人物塑造《清风亭上》讲述了是明代发生的故事,薛老爷赴京赶考,薛府妻妾不和,妾周氏生下一子,大夫嫉恨无奈被迫抛在荒郊让狼拉狗啃,好心的周小哥不忍心将小少爷放置荒郊,放在清风亭后,卖豆腐为生的老人张元秀夫妻观灯回家路过清风亭听见孩童哭声拾得,又观身有血书,是无人向要之人,取名张继保,带家含辛茹苦省吃俭用抚育成人。
13年后,继保回到家中说自己不是二老亲生,张元秀一气之下要打继保,继保跑出家中跑到清风亭上,碰见自己的亲生母亲几经周折继保被生母周氏带走。
二老夫妻思儿成疾,张老夫人泪流成河哭瞎双眼沿街乞讨,盼子归来。
张继保得中状元,路过清风亭小憩。
二老上前相认,张继保忘恩负义,贪图荣华富贵不肯相认,把二老当成乞丐,给他们二百铜钱。
让他们速速离去,贺氏悲愤已极,把铜钱扔在他脸上,撞柱身亡,张元秀气血上头一气身亡,夫妻相继死在亭前。
张继保也被暴雷殛死。
张元秀是该剧的男主角,剧中通过对张元秀的刻画,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纯朴而倔强的形象。
本文将通过人物背景,表演,音乐等方面的介绍,来剖析张元秀这一角色,从而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标签:清风亭上,张元秀,人物塑造引言在2015年的年,我在河南人民会堂观看了一场由李树建饰演“张元秀”的《清风亭上》,在观看的过程中我被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和美妙的音乐所深深的打动了。
李树建饰演的张元秀,将这一角色刻画的淋漓尽致。
在被这部戏震撼之余,我也逐渐对“张元秀”这一角色产生了一些想法,于是此次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归纳总结,以使自己对这部优秀的豫剧作品达到更加全面的了解。
一、作品概述《清风亭上》这部豫剧作品剧情跌宕起伏,演出之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是我国近年来少见的优秀的豫剧作品之一,在我国豫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创作背景。
豫剧《清风亭上》是在豫剧《清风亭》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新剧目。
2007年,在文化部、各个部门的支持下强强联手聘请国内知名主创人员加盟,对《清风亭》一剧进行了深度改革,剧名更改为《清风亭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豆腐的老人
2014-08-29
标签写人作文豆腐
今天早晨,当第一缕阳光照亮整个屋子,睡意朦胧的我揉了揉惺忪的眼睛,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
“卖豆腐,卖豆腐喽——”小区里传来熟悉的吆喝声,我捏着两块钱急急忙忙跑下楼。
卖豆腐的是一位老奶奶,几乎每天都来这里,她骑着辆旧得都看不出颜色的三轮车。
老奶奶听到我的声音立刻停下来,她慢悠悠地下车,虽然岁数不小,腿脚却很灵活。
她打开竹子编的箱子,掀开豆腐上的湿布。
两种豆腐映入我的眼帘:一种是粉嫩粉嫩的豆腐,用手轻轻一摁再松开,它立刻反弹过来,油滑油滑的;另一种稍微有一点硬,没有嫩豆腐白。
奶奶胃不好,吃豆腐是最佳的选择,所以我们家几乎天天买。
我想了想,准备买嫩豆腐。
老奶奶拿了两块嫩豆腐轻轻放在手心,用小刀娴熟地分成好多等份,然后打开一个塑料袋,将豆腐小心地放入袋中。
“丫头,提好了。
”她轻轻盖上湿布。
“嗯,老奶奶,您每天都来叫卖,不累吗?”“不累,每天骑骑车,锻炼锻炼身体挺好的。
”她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初升的阳光温柔地笼罩着这位衣着整洁的老人。
我不禁产生疑问:“老奶奶,您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卖豆腐呢?”“丫头,现在都住进了小区,没有田种了,不找点事做心里闷得慌呀。
再说,我们家的豆腐方圆百里可是响当当的,我可不舍得丢掉哟。
”老奶奶说着,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卖豆腐喽——”老人的声音再次响起。
目送着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这位每天穿梭在楼与楼之间、叫卖着豆腐的老人,我忽然明白为什么每天总在期待听到她的吆喝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