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哲学考研必备 中西哲学试题 人大十年真题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马哲、中哲、外哲)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2000-2003考博试题2000年:西哲:中哲:1.亚里斯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说的批判与继承。
1.庄子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2.《坛经》的心性论综述。
3.休谟因果学说述评。
3.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述评。
4.斯宾诺莎唯理论的认识。
4.章太炎儒学观的演变。
5.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批评和继承 5.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2001年:西哲:中哲:1.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1.离间白和合同异的异同。
2.康德的感性 2.郭象的独化论述评。
3.经验论的。
3.王阳明的“四句教”的哲学意义。
4.托马斯•阿奎那的理性和信仰的关系 4.谭嗣同的仁学。
5.黑格尔的矛盾 5.以德治国的现实意义。
2002年:西哲中哲1.柏拉图的理念论。
1.先秦天道观的区别。
2.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思想。
2.张载的气学。
3.休谟的习惯性联想。
3.密宗《原人论》的基本思想。
4.托马斯阿奎拉关于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
4.严复的中西观。
5.康德的知识如何给信仰留地盘的。
5.中西哲学思维模式的比较。
2003.西哲:1.简述亚里斯多德的“四因”说。
2.简述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学说的异同。
3.论述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思想。
4.论述黑格尔的辨证思想。
中哲:1.试论道家的道论及其现代意义。
2.试论葛洪对道家思想的改造。
3.试论二程思想的异同。
4.试论孙中山的进化学说。
5.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04年马哲原理1、如何从哲学角度理解社会发展。
2、实践在现实生活中的超越意义。
原著1、《提纲》的伟大变革。
2、列宁三者统一思想。
3、毛泽东《实践论》《反对本本主义》《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内在联系。
05年马哲原理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点、主要经验及其意义。
2、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3、人与社会矛盾的当代特点及出路。
原著1、《提纲》第二条。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哲学)试题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哲学)试题2001中国人大中国哲学史一、简释下列名词或命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公羊三世说二、简答列各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论孟子的“四端”说2、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3、试述孙中山的民生史观三、论述朱熹本体论思想与儒释道三教的源流关系(30分)四、给下列原著标点译成现代汉语(20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飞因非因市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也与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癃残疾惸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性唯肖者也2002一、名词解释(选答5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20分);四端齐物一念三千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二、简述题(选答4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60分):1、试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2、试比较王充与郭象的“自生”理论。
3、*唯识“四分”的构成及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4、什么是见闻知之与德性知之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5、试分析康有为天人学说的主要特色。
三、给下列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20分):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冥于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见行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夫见行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与群物并行则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矣睹其体化而应物则莫能谓之坐忘而自得矣岂直谓圣人不然哉乃必谓至理之无此是故庄子将明流统之所宗以释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称仲尼之如此或者将据所见以排之故超圣人之内迹而寄方外于数子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注:标点直接在试题上做,不用另抄题。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考研学习中,专业课占的分值较大。
对于考研专业课复习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并且可以提供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希望更多考生能够在专业课上赢得高分,升入理想的院校。
2009年真题原题第一部分哲学综合一、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加以论述:1、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1978年实践检验标准大讨论的重大意义。
2、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加以论述:1、试述孔子仁学的基本思想。
2、试述庄子“齐物论”的基本思想。
3、试述王守仁的“致良知”说。
三、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题加以论述:1、试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2、试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3、试述康德的认识论。
第二部分科学技术哲学一、名词解释1、机械还原论2、可观察性3、环境伦理学4、纸草书5、《吠陀》6、儒略历二、简答题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2、怎么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势就是假说”?3、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有哪些异同?4、简要阐述牛顿学说的内容和意义。
5、斯佩雷对裂脑人研究的结论是什么?三、论述题1、结合当代实际,论述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生产力革命之间的关系。
2、论述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4.1.1 2009年真题答案解析第一部分哲学综合第一大题中选择2和3进行解答。
2.解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在:每个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
2020-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复试线、招生人数

2020-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复试线、招生人数育明教育506大印老师联合名校导师及考研状元联合整理2019年9月20日星期日【温馨解析】育明教育从2006年开始办学,校长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夏教授,北京总部负责人是北京大学政管院博士,主打专业课一对一辅导。
到现在已经有十年的时间,在我们育明教育,每年都有成功学员积累的一些经验可供各位考生参考。
育明教育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研成功的基础保障。
我们的辅导包括前期的报考指导,中期的核心参考书的讲解、专题(真题、出题老师论文专著、最新时事)讲解、模拟考(答题技巧框架、创新点的讲解)。
后期还会有教务老师时事根据上课情况,对考生进行查缺补漏,进行答题技巧的辅导。
在我们育明教育,前期咨询师、后期教务与辅导老师三方对您的上课负责,所以每年我们的通过率一直都是有保证的。
班型分专业课一对一和集训营两种。
集训营是包括政治英语的小班课+专业课全程一对一。
小班课全年分四个阶段:寒假,暑假,国庆,最后冲刺(您现在报名可以参加今年和明年两年的),授课老师是人大的教授(也会请海文海天的教授结合讲课)。
专业课一对一是按总课时来规划,保证够用。
上课形式是面授和远程一对一相结合,上课时间和进度主要根据你的进度来安排,第一次上课后会给你做一个导学规划。
数学我们请的是北理工的教授一对一讲(这个是其他机构请不来的),专业课请的是你所报考学校专业的研究生助教和北大博士结合授课(这个也是近几年我们独家尝试的非常合理的方式)。
此外,院校选择也很重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是成功的关键,但是考生信息有限,很难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在这里,大家可以直接联系我,我免费给大家做规划和咨询。
目录一、2019-2020年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笔记二、2020-2021年院校考研复习技巧三、2020-2021年考研专业课答题技巧内容一、2019-2020年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笔记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肖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801哲学考研真题

2012年真题原题第一部分中西哲学史第一单元中国哲学史(四选三)1、阅读以下两段话,回答下述问题:子曰:“孟之反不伐。
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论语·雍也》)《老子》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孟之反、伐、奔、殿”。
(2)试结合《老子》说明孔子想表达什么样的精神。
2、简述老子与庄子思想的差异。
3、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4、论述张载的“横渠四句”及其现代意义。
第二单元西方哲学史(五选三)试从潜能与现实的关系出发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理论和质料与形式的实体观。
试从社会契约的角度比较霍布斯、卢梭和洛克的异同。
为什么说笛卡尔奠定了近代哲学的思想基础。
康德:“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而且凭借的仅仅是概念;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
”在康德看来,与自然科学相比较,形而上学的危机表现在哪里?对康德来说,形而上学如何能够走上科学的可靠道路?黑格尔说:“在时间上最后的哲学是所有以前的哲学发展的结果,因而必定包含着所有以前的哲学的各个原则;所以,真正名副其实的哲学必定是最发达、最丰富和最具体的哲学。
”请就哲学的性质、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讨论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并作出相应论证。
第二部分哲学综合——科学技术哲学(四选三)汉森认为“观察渗透着理论”,那么如何才能保证科学观察的客观性和可靠性?2、有人指出,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技术的善恶取决于使用者,与技术本身无关。
请针对此观点,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
3、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自然界不做无用之事。
只要少做一点就成了,做多了却无用,因为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多余原因来夸耀自己。
”这一观点的内涵是什么?是否有局限性?4、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
人民大学哲学历年真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考研试卷(01—06)宗教学2001一、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每题5分,任选6题,共30分)1、自然神论2、神正论3、利马窦规矩4、末世论5、理事无爱碍6、一阐提7、唯识无境8、三洞9、〈〈抱朴子〉〉二、简答题(每题15分,任选2题,共30分)1、简要解释自然宗教、自然神论与自然神学的基本涵义。
2、简述僧肇的“不真空”义。
3、简述寇谦之道教改革的措施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任选1题,共20分)1、比较与评析安瑟伦(Anselm)与托马斯(Thomas)的上帝存在的证明。
2、有人说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有人说佛教是有神论的宗教。
请根据你对佛教的认识,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四、原著分析(20分)试分析惠能和神秀得法偈在心性论和修行观方面的不同旨趣。
2002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每题5分,任选6题,共30分)泛神论天台宗五蕴《沙门不敬王者论》太平经全真道新约奥古斯丁米兰敕令二、简答题(每题15分,任选2题,共30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冲突的主要表现。
2、唐代道教兴盛的原因。
3、宗教进化论和原始一神论的区别。
三、论述题(20分,任选1题)1、试论大乘佛教兴起的原因。
2、试论德国宗教改革的起因与过程。
四、原著分析(20分,任选1题。
佛教方向考生必答第1题,其他方向考生任选)1、龙树《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试就此偈分析中观学派的基本思想。
2、按《新约》记载,耶稣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试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2003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题10分,共50分)宗教经验泛神论会昌法难唯识无境天师道内丹加尔文《福音书》什叶派苏菲派二、简答题(任选2题。
每题20分,总计40分)1、简述部派分裂的主要原因和大致历史过程。
2、简述菏泽神会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试论尼西亚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基督教历史上的意义。
(NEW)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405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22中西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第一部分 中国哲学史1.简述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学内涵。
答:(1)天道①《易传》哲学继承儒家的“修人道以证天道”与“明天道以弘人道”的传统,把天道与人道统一了起来。
②天地阴阳之气使万物得以生、成、长、养;人承接天地之气,继承“道”而参与、赞助天地万物,那就是善;成就天道的事业正是人的本性。
③《易》道即天地之道帮助、促进、贞定万物各自的本性,保存万物的存在,道义正是从这里出来的。
在人性论上,这就寓含有人的善性源自天道,源自宇宙生生之德,同时又强调人的后天努力,效法天道、扩充其性的双重含义。
(2)从天道到人事①三才之道是是顺着天道下贯而来的,是顺天、地、人的性命之理而来的。
②就人之道而言,是义理、是仁义。
道是过程,理是其中的道理。
③人之本性也就是人所以为人之理,按《易传》的讲法,这是乾道下贯的结果。
(3)总结①《易传》的人性论既包含有天赋人性说,即“天命之性”是善的,具有一种超越意义、价值意义;又不排斥材质主义的“气命之性”,即人的材质也在灭地之气的流行中形成,气可以鼓动,气有力量。
这就为尔后哲学史上的“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理”与“气”之争埋伏笔。
②《易传》认为,人性源自天地之性,人道赞助天地之道。
君子效法天地,具有刚健自强、积极人世的精神,又有承受、宽容、协调、合作的能力,用深厚的德泽来化育人物。
③与天地的大生、广生之德相匹配,《易传》强调人在人事活动中崇德广业、进德修业。
a.推尊人的智慧、德性,发展社会人事的各项事业;讲求忠信,提高品德;修饰言辞,确立在诚实上,以诚信来处理事务。
人大中哲真题10年

2002年7月总第103期第4期学术交流July.,2002SerialNo.103No.4宗教世俗化及其未来崔晓天(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18)[摘耍]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
宗教世俗化问题被提上日程,尤其是近代以来,片面强调科学理性,忽视价值理性。
使现代人价值失落,信仰危机,新兴宗教、膜拜团体出现。
变革传统宗教,加快世俗化步伐,宗教才能不断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宗教;世俗化;神圣文化;世俗文化;价值;信仰【中圈分类号]a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2)04—0020—04宗教世俗化问题是宗教界、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宗教的存在及方式。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追求发生了根本变化。
理性的胜利,无疑会拒斥信仰。
以欧洲为例,基督教信仰几乎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为适应世俗社会的变化,传统宗教迈开了世俗化步伐。
今后,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宗教还会进一步世俗化。
下面着重谈谈如何看待宗教世俗化的现实与未来问题。
宗教世俗化的内涵。
关于宗教世俗化的界定理论界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因此人们对世俗化根源、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认识也不甚统一。
我基本同意《宗教社会学》(戴康生、彭耀主编)关于世俗化的理解,认为,世俗化是由神圣化到非神圣化的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
这一过程既包括宗教社会功能的淡出及它的理性化,也包括宗教自身从形式到内容由神圣逐步走向世俗,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同时也认为宗教的世俗化并不能化掉宗教,也就是说,宗教的世俗化并不意味着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更为宽泛的、包容的、世俗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宗教世俗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人类自我意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原始人生产能力的低下,对自然现象的愚昧无知,宗教不仅曾经是人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手段和武器,是每个人把握世界、把握自身命运的方式:而且是维系社会结构、人们共同情感的全部社会意识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希腊1.从原文出发,柏拉图区分了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以及知识、无知、意见,试述柏拉图的知识观。
2.请根据《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的谓述原则,阐明第一实体为什么是终极主词和终极主体。
3.试述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四线段理论并分析其认识论内涵。
4.试从潜能与现实的关系出发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理论和资料与形式的实体观。
5.简述苏格拉底的德性论。
6.柏拉图为何提出回忆说?回忆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它和天赋观念有何异同?7.据说“赫拉克利特在某处说,万物流变,无物常驻。
他把存在着的东西比作一条河流,声称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声称“万物流变,无物常驻”的根据或者前提是什么?如果“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否存在“同一条河流”?8.请以《巴门尼德篇》为主要文本,试述柏拉图理念论中的“第三人”问题。
9.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10.柏拉图的理念(idea)具有何种含义?这一核心概念在柏拉图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结果是怎样的?11.请写出三篇柏拉图对话录的名称。
12.《毕洛主义概略》及《反杂学》的作者是?13.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根据什么标准认定“个别的具体事物(如苏格拉底)是第一实体”?在《形而上学》第七卷中,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又得出“事物的形式才是第一实体”的结论?14.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存在—实体论。
15.潜能与现实16.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说明了什么?17.原子论、实体、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会饮》、逻各斯(logos)、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人是万物的尺度、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尼各马可伦理学》、逻各斯、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德性即知识、四因说【名解】18.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或“辩证法”的主要内容是?他的“辩证法”如何推进了柏拉图理念论的产生?19.原著:哲学思考源于好奇、惊叹,哲学的自由性20.原著:四因说21.原著: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22.补充: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思想的主要意义。
柏拉图在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之间所做的区别。
简述亚里士多德质料与形式的学说。
二、中世纪1.阿奎那说自己的上帝证明是后天的即执果索因的证明,比较先天本体论证明及后天证明并给出你的评价。
2.简述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基本步骤,并说明你赞成或不赞成这一论述的理由。
3.德尔图良的真理标准:唯其荒谬,我才相信4.加洛林朝文化复兴时最著名的学者,中世纪哲学之父是?5.【名解】因信称义、《神学大全》、奥古斯丁、三位一体、上帝存在的道德论证明、教父哲学、宗教改革。
三、近代西欧1.笛卡尔认为“凡是对于自己十分确定,明白无误的才是真理”,你认为这一真理标准同他的心物两面有何关系,并给出你的评价。
2.什么是“休谟问题”?并请简述休谟的因果观。
3.简述斯宾诺莎的知识划分及其真理观。
4.请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比较霍布斯、卢梭和洛克的异同。
5.为什么说是笛卡尔奠定了近代哲学的思想基础?6.洛克是如何批判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的?7.简述并分析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
8.近代哲学深入探讨了心灵问题,笛卡尔将心灵理解为有限实体是出于何种原则?休谟将心灵理解为一束知觉,原因何在?康德指出,我思必须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康德的观点能否克服笛卡尔和休谟的理论局限?9.莱布尼茨主张“凡是在理智中的,没有不适先已在感觉中的,但理智本身除外。
”这个观点针对的是什么?莱布尼茨会怎样论证所谓“理智本身除外”?10.试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11.【名解】Cogito, ergo sum.、《社会契约论》、四假象说、单子论、《新工具》、利维坦、真观念、预定的和谐、卢梭、自然状态、决定论、启蒙运动、天赋观念、四假象说、温和的怀疑论、《社会契约论》、莱布尼茨。
12.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实体(substance)的定义是什么?13.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否是三段论式的推理?(1)如果是,它的推理形式是怎样的?(2)如果不是,它是怎样的一种论证方式?(3)黑格尔在何种意义上说“近代的文化,近代哲学的思维,是从笛卡尔开始的”?14.培根是如何批判“假相”的?15.什么是休谟的因果关系怀疑论?16.比较霍布斯和卢梭的自然状态学说。
17.评洛克的白板说及莱布尼茨对他的批判。
18.笛卡尔提出了怎样的身心二元论?这种二元论在他之后的近代哲学中造成了怎样的形而上学后果和认识论后果。
19.试谈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的含义,以及它在笛卡尔形而上学中的地位。
20.(1)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提出了怎样的实体学说?(2)这一思想再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那里得到了怎样的发展?(3)经验论者巴克莱和休谟对这一实体学说又是怎样回应的?21.原著:休谟,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观念与质22.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论述过“我思故我在”的思想。
(1)这是意味着他说他只是一个思想的存在物还是他只知道自己是一个思想的存在物?抑或兼而有之?(2)当他不思想的时候他是否存在?试就你的理解加以说明。
(3)你认为“我思故我在”能否如笛卡尔所愿“在科学上建立某种坚定可靠,经久不变的东西?”23.简述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24.试述巴克莱的非物质论的论证思路,并评价其理论的得失。
25.贝克莱是如何把“存在就是感知和被感知”与他关于上帝存在的命题联系起来的?26.巴克莱对于笛卡尔实体学说的回应。
四、德古1.康德的先验幻相是什么?简述其先验理念体系。
2.【原文】黑格尔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3.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批判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请试从这一角度评述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4.原文:康德,形而上学危机及其科学可能性。
5.原文:黑格尔,哲学的性质,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6.简述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7.康德说的休谟对自己的启示主要有哪些方面。
8.康德为什么做出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这种区分是把世界区分为两个世界,还是把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区分为两种类型,亦或是在区分事物与我们不同的关联方式?试述这一区分在康德哲学中的意义。
9.黑格尔认为,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
我们对于这种内容的最初意识便叫做经验。
……哲学与经验的一致至少可以看成是考验哲学真理外在的试金石。
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小逻辑》请结合论述,就哲学反思与现实经验之间的关系,给出你自己的观点和相应论述。
10.简述并分析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11.康德认为始终还没有人为“我们之外的物的存在”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明这件事是哲学和一般人类理性的耻辱。
(这题是和现代搭在一起考的,海德格尔持相反观点,问你怎么看。
)12.黑格尔的《哲学全书》分为哪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又分为几部分?13.在康德哲学中,物自身在感性、知性和理性层次上各有何种意义;换言之,分别从感性、知性、理性出发,如何理解物自身概念?14.试述康德的认识论。
15.黑格尔对笛卡尔近代哲学开端的评价。
(见前)16.康德对笛卡尔、休谟心灵观念的超越与否。
(见前)17.在康德哲学中,感性、知性和理性这三种能力各司其职,请逐一阐明各自的能力和权限。
18.论说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的含义及其意义。
19.【名解】自由意志、理性的狡计、知性为自然立法、《哲学全书》、《精神现象学》、实体即主体、知识学、二律背反、绝对精神20.什么是康德的“二律背反”?试组出其中一组,简述康德是怎么论证的。
21.在康德哲学中,自由“构成了纯粹的,甚至思辨理性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顶石”。
试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层次说明之。
22.(1)康德为什么要“限制知识而为信仰留地盘”?(2)这会不会限制知识的发展?为什么?(3)康德这一思想再西方哲学史上有何种意义?23.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
(1)他为什么提出这一问题?(2)这一问题的主要困难是什么?(3)康德是如何解决从而回答问题的?24.试论康德关于知性为自然立法的思想。
25.原文:黑格尔,真东西是全体,完满本质直观。
实体即主体。
一、先秦1.从《易经》的言行观,探讨《易传》中天道与人道的关系【这题没选,不太确定】2.荀子的认识论、人性论以及社会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
3.谈谈庄子的鱼之乐“壕梁之辩”中的哲学内涵。
4.结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简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5.[原文]《论语雍也》: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老子》22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解释:孟之反,伐,奔,殿。
(2)通过第一段文字,孔子想要张扬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结合老子所云“不自伐,故有功”,谈谈你对《论语》这段话的理解。
6.简述老子与庄子的思想差异。
7.简要解释:(1)《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2)《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先秦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为整治社会,各家各派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方略,试论述先秦时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关于社会治理的理论。
9.什么是老子的“无为而治”?10.论述儒家与道家的基本人性理论。
11.【名解】绝圣弃智、逍遥游、一阴一阳之谓道、白马非马、三表法、以物观物和以道观物、天行有常、《论语》、兼以易别、中和、王霸并用、四端、齐物、12.试论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关于人性的学说。
13.试述孔子仁学的基本思想。
14.试述庄子“齐物论”的基本思想。
15.“易有太极”表达了什么思想?16.孟子是如何论证人性善的?17.论述老子关于自然无为的理论。
18.论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异同。
19.【翻译、标点、解释】原文:逍遥游“以我观物”和“以道观物”。
20.荀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恶的?21.老子的“自然无为”理论及其思想基础。
22.什么叫做“无为而无不为”?23.原文:韩非“论财之多少实异……”翻译并分析。
24.试分析荀子“化性起伪”的思想。
25.何谓“烛火之喻”及其思想意义。
26.【翻译、标点,解释带点的字】原著:(1):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成);(2):夫和实生物,……若以同稗同尽。
(稗);(3):物生有俩……季氏以贰鲁候。
(贰)。
27.试比较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思想之异同28.试述“易有太极”的宇宙生成论思想。
29.【标点翻译解释】原文:“赵简子问史墨……”一段30.试述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31.【原著翻译标点】“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与天文,俯以……”一段32.简评孟子的四端说。
33.【标点翻译】原文:“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