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十法界

◆十法界图

编者按:十法界概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假设人要知道如何成佛,必须先要把人道圆满,才能了脱生死而成佛道。所谓“人人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佛是人成,人道尽即佛道成。

◆佛教的十法界观 ---转载---

法界,是世界的别称;所不同的世界是有限的称呼,法界是无限的称呼。因为眼所见的,有形的东西叫做法,意所缘的无形的东西亦叫做法。所以以法为界,纵横含摄,大而无外,就不同那有形限地域的世界了。

世界在佛经里分有两类,就是“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前者是指我们所依所住的地方,亦叫做“依报”;后者是指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的个体,亦叫做“正报”。两者都是由众生自己所做的业力而感得的。现在说的法界,也就包括了这两种世界。

十法界,是把所有的众生,从性质状态之上,区分为十类,但仍是以法为界,无有限量因的;每类的众生,都是无量无边,不可算数。所谓“世界无边,众生无尽,佛法亦无边无尽。”正显出法界无限的意思。

十法界的名目:一地狱法界,二饿鬼法界,三畜生法界,四阿修罗法界,五人法界,六天法界,七声闻法界,八缘觉法界,九菩萨法界,十佛法界。这是从极恶到极善、从极苦到极乐、从极低层到极高层的次序排列。前六个法界,叫做“六凡法界”;后四个法界,叫做“四圣法界”。六凡法界的众生随他所做的善业,上下升沉,循环不定,所谓:“三恶报穷来善道,六天福尽下尘寰”。普通所说的六道轮回,生死不息,就是指的六凡法界的众生。四圣法界的众生,已断烦恼,了生死,跳出三界,不受六道轮回,超凡拔俗,所以称之为圣。虽然佛、菩萨、缘觉、声闻、修证的程度有高低的不等,但他们超出三界,不受轮回生死的痛苦相同,所以总名四圣法界。

这十法界的差别,究竟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华严经》说得好:“应观法界性,一切

唯心造”。十法界不是什么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什么天神赐予的,是由每个人自己的心力创出来的。说浅显一点:

我们现在起了一念极恶的心,就是创造地狱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极悭吝的心,就是创造饿鬼法界的动力;

起了—念极愚痴的心,就是创造畜生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极瞋恚的心,就是创造阿修罗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修五戒的心,就是创造人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修十善的心,就是创造天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修四谛法的心,就是创造声闻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修十二因缘法的心,就是创造缘觉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修六度法的心,就是创造菩萨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广大慈悲普遍平等的心,就是创造佛法界的动力。

动力是现在所做的业因,法界是将来所感的业果。各人所造的业因不等,所以所得的业果亦不同,于是就有十法界的差别。

乐世的人说“金钱万能”;尊祐的人说“上帝万能”;原子时代的人说“科学万能”;佛教则说“心力万能”。金钱、上帝,科学的为善为恶、为福为祸,试问那一样能跳出心力的控制与操纵?所以佛陀教人为圣为凡,关键全在修养自己的心力的控制和支配,这也是“擒贼先擒王”的意思。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由于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不断在六道中流转。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称六凡。

另外,佛陀的圣弟子,依各人解脱方式和度众愿力的差异,分为声闻、缘觉与菩萨。此三者与佛陀合为四法界,又称四圣。六凡加四圣,合称十法界,每一法界有各自的特色与因缘果报。

一、六凡

(由于我们在前面几节中叙述过相关方面的内容,所以在这里只将业报的内容简说。)

1、地狱界

造上品十恶业,尤其是五无间罪的众生,便堕入地狱受报。五无间罪又称五逆罪,指弑父、弑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以及破僧团和合的重罪。十恶是指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欲、瞋恚及邪见。地狱之苦,好比一个羸弱的罪犯,背负超乎他能力极限的重担,行走于刀山热沙之上,还要接受铁鞭的笞打,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绵绵不断,永无止息。

2、饿鬼界

造下品十恶业(作已能悔,称为下品),或悭贪、嫉妒、谄媚、欺诳,乃至饥渴而死的,即堕饿

鬼道。如何度化鬼道众生呢?可以备办简单的素菜素果,以佛门的诵经持咒来利益它,千万不要宰杀牲畜来祭祀,以免增加他们的罪业。

3、畜生界

造中品十恶业者(不明因果而造恶,但事后稍悔),便堕入此道。例如布施不净物、邪淫、犯戒偷窃、负债不还、杀生、或毁骂恼害有情等,便得畜生报。例如《辩意长者子经》中就指出会堕入畜生道的“五畜生事”,包括常常犯偷盗罪、负债不还、喜欢杀生、不喜听闻经法,以及造作种种因缘阻挠他人办法会等。畜生的生存范围,除了人道之外,遍于五道,其种类也最多。一般说“披毛戴角,鳞甲羽毛”,披毛指走兽,戴角如牛羊,鳞甲如鱼,羽毛为飞禽。根据佛经记载,最大的鸟是金翅鸟,最大的兽是龙,最大的鱼是摩竭鱼;寿命最长的是龙,可长达一中劫,最短的是蜉蝣,朝生夕死。畜生最大的痛苦是互相残杀,弱肉强食,因此常处于恐怖中,或为人驱使、鞭挞而劳役不停。

4、阿修罗界

阿修罗生前虽行下品十善,但因为瞋恚、我慢、猜疑心过重,因此不能升天,并且怀有怖畏心。阿修罗常常嫉妒佛陀说法,如佛为天人说四念处时,阿修罗则说五念处;佛说三十七道品,阿修罗则说三十八道品。又因为嫉妒天道的福德,因此常常兴兵与天道的帝释天作战,想要占领天的住处。《楞严经》卷九记载,阿修罗分布于鬼、畜、人、天四趣,有胎、卵、湿、化四种受生方式。

5、人界

人者,忍也,因为能忍世界的种种苦乐,因此名忍。六道中,人身最为难得,《阿含经》说:“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

人道是五趣升沉的枢纽,因为人道苦乐参半,又有因缘得闻佛法,因此知道积善修福得以升天,乃至修得圣果,但也有恶性难改,造十恶业而下堕地狱、饿鬼、畜生者。地狱、饿鬼、畜生等众生则受苦无间,无暇修善;天界的众生则沈溺于享乐之中,不知要继续修持善法。因此佛经上说,人间有三种殊胜,为其它五道众生所不及,即记忆力强、勇猛精进、清净梵行。能保有人身,如“盲龟浮木”,最为难得。

持守五戒,以及实践中品的十善业,是得人身的原因。五戒的前四戒是杀、盗、淫、妄,属性戒,无论受戒与否,一旦违犯,便须受业报,第五戒是不饮酒,属遮戒,喝酒本身虽然不造恶,但是酒能乱性,使人容易触犯前四戒,因此必须制止。

6、天界

天界上品十善即可生此,天界有四事胜于其它众生,即身胜、寿胜、定胜与乐胜。虽然如此,天人寿尽时会有“五衰相现”,而后依据过去世所造作的业力,牵引下堕受苦,并且继续轮回。

除此以外,世界快要毁灭时,天界也会受到波及,即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即使是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经过八万大劫后,仍然难逃成住坏空的命运。因此,天界虽然殊胜,但是也不是究竟安乐的地方。

二、四圣

1、声闻界

声闻,音译舍罗婆迦,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的出家弟子。声闻所修行证悟的果位,有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阿罗汉。阿罗汉为小乘的究竟果位。

初果,音译须陀洹,意译预流、逆流,意思为逆生死的瀑流而预入圣者的果位。初果圣者修不净、

慈悲、缘起、无我,数息等五停心观,然后观苦、集、灭、道四圣谛,经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善根位,而以八忍八智了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证初果须陀洹,不再堕入三恶趣。因为初果的烦恼如同大树被连根拔起,只剩下欲界九品思惑,所以不须永久轮回,只要“七次上升天上,七次投生人间”即可。达到初果的条件是:对三宝有不坏的信仰;对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对于受持的戒法不会违犯;不违犯五无间罪。

二果,音译斯陀含,意为一来,只要再一次生天,一次来人间受生即可。二果已断尽欲界前六品思惑,因此他的特色是淫怒痴微薄。

三果,音译阿那含,意为不还,死后直接升往色界或无色界而入涅盘。因为三果已经断尽欲界后三品思惑,因此不须再来人间受生。

四果,音译阿罗汉,意为无学、无生、杀贼、应供。阿罗汉已经杀尽了一切烦恼贼,无须再来三界受生,堪受人天的供养,而且已证得小乘最究竟果位,因此又称为无学位。

修证声闻果的法门很多,初步为:

密护于根门──不放逸眼耳鼻舌身意。

饮食知节量──以保持健康。

勤修寤瑜伽──常修定境,注心一处。

安住于正知正见。

2、缘觉界

缘觉,梵语 pratyeka-buddha,音译为辟支佛,又名独觉。缘觉是值佛出世时,听闻十二因缘教法(内因缘)而开悟,乐于独居,故称缘觉。独觉则生于无佛出世的时代,观察外界现象的生灭变异(外因缘)而无师自悟,故名独觉。名称虽然不同,不过都是由于观“缘”起法而“觉”悟,因此能破除少分习气,不像阿罗汉习气全存,所以胜于声闻。依据佛经记载,独觉有两种:部行独觉:指聚合部众而独悟证果的缘觉人。据《俱舍论》卷十二载,修声闻乘已证得三果的人,将证得四果时,暂离佛之教法,聚集若干的同修人,而自修自悟者。

麟角喻独觉:指独居修行一百大劫,积足善根功德的觉者。以独居悟道,犹如麟之仅具一角,故称麟角喻独觉。

与声闻相比,缘觉不依善知识而修,因此属于利根。声闻与缘觉合称为二乘,又被称为小乘,因为二者只知利己而无利他之心。佛陀直至法华会上,才开显“会三归一”,指出声闻乘、缘觉乘及菩萨乘,同样回向一佛乘,皆须向佛道精进努力。

3、菩萨界

菩萨,为梵语菩提萨埵( 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指“正觉的智能”,萨埵指“有情”,故合译为“觉有情”。也就是发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者。

菩萨的性格特征在于慈悲,所以不畏惧众生的难度与佛道的长远。声闻果的求证,利根需要三世,钝根需要六十劫;缘觉果则利根需要四世,钝根需要一百劫。而菩萨必须三大“阿僧只劫”(意为无量劫),历经五十二阶位才能成就佛果,所谓“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中的初地为第一阿僧只劫;第二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只劫;第八地至第十地、等觉及妙觉为第三阿僧只劫。此外尚须一百小劫修相好圆满,才能证得佛果。

除了慈悲以外,菩萨的思想特色在于般若的智能,也就是泯除对于世间种种对立现象(主体与客体,物与我等)的执着,而达到无分别智。因此菩萨认为宇宙与我一如,众生与我同体,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此,佛经上说般若波罗蜜是三世诸佛之母。

菩萨的精神是坚忍与精进,一个志愿修学大乘菩萨法门的人,首先要发菩提心,上求下化,才能精进不断的饶益众生。《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因此,菩萨的实践法门,首重于六度波罗蜜,或十度波罗蜜。而作为菩萨的共同愿行,便是无休止的“四弘誓愿”。

4、佛界

佛,梵语buddha的音译,全称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历史上的佛,是指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佛。但是佛陀的真身,却是遍满虚空,不生不灭的真理法身,必须具足十住位的菩萨,才能常听到法身演说妙法。法身便是佛陀所证悟的境界,《华严经》说:“大海之水可饮尽,刹尘心念可数知,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境界。”

如何能认识法身呢?佛陀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因此,戒定慧三学、三十七道品、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乃至奉行这些教法的僧团,都是佛的法身。

佛的教法还有另外一个特色,就是以人间为主。诸佛从出生、修行、成道,乃至度化众生,无一不是在人间。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人间的佛陀,从日常生活中便流露出平等融和,自利利他的精神。

譬如佛陀必须吃饭睡觉,也一样走路讲话,但这些都是在实践六波罗蜜。佛陀披搭袈裟,表示不忘清净戒法(持戒波罗蜜);沿门托钵,使信众得种植福田,并且为众生说法(布施波罗蜜);不分贵贱,次第乞食(忍辱波罗蜜);洗钵铺床,教化弟子(精进波罗蜜);禅坐瞑思(禅定波罗蜜);这一切都是证悟真理的悟者生活(般若波罗蜜)。

因此,如何契合佛陀的本怀,推行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实在是每一位学佛者的目标。

从地狱的苦楚不断,饿鬼的长久饥渴,畜生的互相残杀,阿修罗的嫉妒瞋慢,乃至天界的耽于享乐,可以得知唯有人间才能修行佛道。而学佛的八难更显出能接触佛法是多么地难遭难遇。古德说:“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正是最好的写照。

学佛的弟子,有只求自利的声闻、缘觉二乘,及上求下化的菩萨。站在广度众生的利他立场,佛陀常斥责二乘为焦芽败种,意思是有如烧焦的芽,败坏的种子,再也不能成长为大树来庇荫众生。

相反地,菩萨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虽然以般若的智能而知道诸法虚幻不实,却能够不厌生死,生生世世在六道中度化众生,所谓“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华佛事,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

因此,学佛的弟子应当“发菩提心、走菩萨路、学佛做人、利益众生”,方不枉费这个宝贵的人身。也唯有在人间,才能实践菩萨的悲愿,完成无上的佛道。

**

三界天人介绍及其图表南怀瑾先生讲:

天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三大类二十八个层次。这个欲界天里最低层的四天王天,接近人间的,比我们高一点点,还在太阳系中。四天王天以上是忉利天,也叫三十三天。三十三天不是三十三层哎,是像联合国一样的组织。三十三天的天主,中国道家叫玉皇大帝,佛家叫释提恒因,也叫帝释。这还是离不开太阳系统。忉利天再上去,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些都是欲界,共有六个大层次,同时,这些天人离不开六种欲望(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叫六欲天。六欲还有一种解释,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想欲,总之是身心两方面的各种欲望。

欲界天人有男女差别,有笑、视、交、抱、触。你看我,我看你,彼此笑笑,相爱,拥抱,触摸,有性关系。不过层次越高,性关系形式也越不同。有的两个一拉手已经完成了,比我们还高,还舒服。再高一层呢,连手都不拉了,彼此两个人对面一笑,完成了。这些天人生的孩子,不是从女人下部生的,是男人从肩膀上、头顶上、腿旁边生的,各种各样。这个讲起来完全像神话,可是说得清清楚楚。

夜摩天,也叫焰摩天、时分天。我们地球时间是依太阳系统来的,焰摩天大概超过这个太阳系统了,时间有差别,是相对的。那里以莲花开合为一昼夜,一昼夜等于我们二百年,所以他们看人类,像我们人类看蜉蝣一样,比蜉蝣还不如,早晨生的,不到中午就死了。那里没有日月光,天人自已发光的,男女拉拉手性欲就满足了。

焰摩天上去就是兜率天,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内院说法,外面还是有六欲,男女笑笑就行啦。那里的一天,等于我们这里四百年。

兜率天再上去呢?是化乐天。男女两个相对一笑就完成性交了。孩子是男性膝盖附近化生的。各种玩的吃的东西,自已都可以变出来。他有他的定境,不过不是真的禅定,是欲界定。那什么人死后上到化乐天呢?《楞严经》形容“于横陈时,味同嚼蜡”。健康的男女,在做爱时,味道像嚼蜡一样,毫无快乐可言,就是说性的欲望已经基本没有了。这样的人死后生化乐天,当然还要配上很多善行功德。

化乐天的上层,叫他化自在天,是天魔。他化自在天主叫魔王波旬,是整个欲界之主。释迦牟尼成道之前,就是他来干扰测验的。他化自在天的男女两个对视一眼,就完成性交了。不像化乐天那样,他不需要自已变化出东西来娱乐,“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他到下界,变化各种形象,当人们沉迷于自以为快乐的事时,则好被他利用骗走,他以此为乐。反过来说,他也是测试你们智慧、定力,能否不被六欲骗走。他的定境也是欲界定。

欲界定是不稳定的,容易散乱或昏沉而出定,所以也叫电光定。你们常说这个人定了,那个人定了,都是骗自已,充其量不过是欲界定,闪电一样,一下就完了。如果能够一直定下去了,“心一境性”,就是得到真的禅定了。

真得了禅定,就跳出欲界的限制了。初禅已到色界,本身已经得乐了。初禅“心一境性,离生喜乐”,不需要男女关系了,从色界天开始到无色界,就没有男女的差异了,那个身心的喜乐不是欲界男女性爱快感所能比的,这个定境才有点味道了。

摘自——《人生的起点和终站?南怀瑾先生讲述》

三界天人表

免强比为银河系中心。一首古诗曾讲:“三十三重天中天,白云里面有

神仙,神仙也要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忉利天主相似于中国玉皇

大帝,亦相似于天主教(基督教)等天主。因为前面的都仅凭福报与虔

信往生,故由此推算,而他们并无太多“禅定”及“解脱”与“解脱知

见”等功用,故称相似,但已值得赞叹!

但,另一种非常重要的观点:其他宗教的上帝、安拉等神圣,应与佛教

的“如来”法身本体“法尔相同”,是从形而上论。

¤忉利天及以下,可仅凭善行福报即可以往生。但自此再往上至无色界

天,仅仅任凭福报是无法上升的,须凭禅定功用等方可到达。

¤另外,超度众生,最高的范围,也只能达到忉利天。

6 四天王天

5 阿修罗

4 人

人类

3 三

道恶鬼

2 畜生

1 地狱

天法界 --- 六欲梵天五戒十善种有漏因轮回难断

六欲天之四王天,即是在须弥山之半山腰。六欲梵天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四天王天即东、南、西、北天,各有一大天王管辖一四天下。四王天人之寿命五百岁。在四王天之一昼夜,即人间五十年。

仞利天是欲界之第二天,亦即三十三天。东南西北各有八天,故四乘八中,加中央、成三十三天。帝释天居中,名因陀罗耶。天主教、基督教之为天主,中国人却称之为玉皇大帝。书经上则称为上帝,所为谓“斋戒沐浴,以事上帝”。古中国只知有上帝,却不知有佛。

六欲天的第三天是夜摩天。此天上的天人非常快乐,时时唱歌以自娱,他们六时皆快乐无比,故夜摩翻时分,即每一个时分都是欢悦。

第四天是兜率天,又名知足天,因为他们能知足故常乐,且无忧无愁无烦恼。

第五天化乐天,这天的天人,思衣衣来,思食食至,变化自在,故非常快乐。

第六天他化天,将他人之快乐化为自己之乐。这里有许多天魔及其眷属,都爱将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一如人间之土匪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抢他人钱财,不顾他人之死活。

六欲梵天修五戒十善,可得人天福报,但这是有漏的善因,故轮回难断。自己生死要自己了,修出世因才得以超脱轮回。

阿修罗法界 ---修罗性暴有福无权好勇斗狠浮沉业障

修罗,即无端正,丑恶也。男修罗极为丑恶,爱向外斗争。女修罗虽美若天仙,却爱向内斗争---妒忌、多疑、障碍、无知。这一类众生除了自成一法界外,也参与其它的两个善道及三个恶道。在人间修罗有善恶之分。修罗爱作王,喜欢指挥他人,故常常与天兵天将作战,想要夺取第十天,天帝之宝座,但屡战屡败,皆因修罗有天福而无天权,只能享福却没有权力管天界。

人法界 --- 人道和合功罪相间德升孽降岂有他焉

人道和合:人之性情温合,与他人都合得来。功罪相间:人非完全善或恶,全善可升为天,全恶可下堕地狱。故人有点功时又有点罪,功罪相间。功多罪少者,生富贵人家。功少罪多者,生於贫穷家。此中因缘千差万别,随着各人所造善恶业的多少而有分别。故人非纯阴或纯阳。纯阴者成为鬼类众生,纯阳者则成为神道众生。在诸众生界,人为上升或下堕之中心点。德多为上升,孽重则下降,他人不能替代,故言之“德升孽降,岂有他焉”。

畜生法界 --- 畜生好贪多而无厌将黑作白是非莫辩

以上三个善道我们还可以试试,逢场作戏,未尝不可。然而此三恶道可试不得,不要以身试法,否则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饿鬼法界 ---鬼类喜嗔昧果迷因无明颠倒日积月深

一般人都知鬼,有些人信世上有鬼,但有些人却不信世上有鬼,甚至有些佛教徒本身亦不信此说。鬼到底是什么东西?“鬼”乃阴气所聚成,有形而无影,有影而无形。有时明明见到一黑影,再走近时已消失无踪。或鬼亦现人形,但也转眼间失去踪影。这种道理,难以解说,而鬼类之繁多,亦不胜枚举。唯有修道人开了五眼六通后,自然明了鬼畜众生乃至於其他众生之来龙去脉,了了分明。

地狱法界 --- 地狱忧苦无门自钻起惑造业受报循环

人要上升不易,要堕地狱却非常容易。正是“愁一愁,地狱游一游,笑一笑,就老还少,哭一哭,地狱有个小黑屋”。若人忧愁,所种的是地狱因。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地狱本无门。人却因无明烦恼而钻进去,起惑造业,故受报循环无端,因果不爽。

十界一心不离当念能觉此念立登彼岸

四圣法界是佛、菩萨、生闻、缘觉。三善道---天、人、阿修罗;

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这是六凡法界。

四圣,六凡法界共成十法界。十法界不离现前一念心,若能明了这一念心,立登彼岸,即能觉悟,不迷惑,无明破,法身现,故言“立登彼岸”,可得摩诃般若波罗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