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专题5 地表形态变化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Geological Time):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组、段)。

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或同位素年龄)两种.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层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

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7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地层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动、植物的标准化石.各类动、植物化石出现的早晚是有一定顺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现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现得越晚.绝对年龄是根据测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含量而计算出岩石的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

越是老的岩石,地层距今的年数越长。

每个地质年代单位应为开始于距今多少年前,结束于距今多少年前,这样便可计算出共延续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于距今2.3亿年前,止于6700万年前,延续1.2亿年.下页包括生物进化地质年代表大家知道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一些单位,这样可便于我们进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

人们习惯于以生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而将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做是显生宙。

隐生宙的上限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却不是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字,一般说来可推至6亿年前,也有推至5。

7亿年前的.从6亿或5。

7亿年以后到现在就被称做是显生宙。

绝对地质年代指通过对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测定,根据其衰变规律而计算出该岩石的年龄。

绝对地质年代是以绝对的天文单位“年”来表达地质时间的方法,绝对地质年代学可以用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延续和结束的时间。

地表形态的变化(内力作用)课件2022-2023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地表形态的变化(内力作用)课件2022-2023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3、火山形成的地形
夏威夷(火山岛)
天山(火山丘)
火山锥、火山口(火口湖)
火山锥
火山湖
矿物
日本富士山
玄武岩台地
B、火山喷发的原因:
软流层的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处的裂隙 喷出地面的自然现象。
裂中 隙心 式式 喷喷 发发
火山的种类: 活火山、 死火山、 休眠火山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边界类型
消亡型 生长型
消亡型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基本内容: ①岩石圈被分割成六大板块,太平 洋板块为唯一的大洋板块; ②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 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 ③南极洲板块越过赤道到达北半球; ④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位于印度 洋板块。
√B.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南极洲板块
Academic training
读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两题。
4.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5.图中地质构造或岩层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
A.岩层⑤ B.向斜
C.背斜
D.④
D√.断层
第一课时:内力作用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视 频,回答: 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 有哪些? 2.它们各自的能量来自哪里?各 自的表现又是如何?对地表又有 什么影响?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①岩冷却凝固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或高温熔化)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为主)
★3.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
①背斜:良好的储油构造;②向斜:储水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4.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
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②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高中地理》课件-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课件-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2.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地貌特征。 3.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板块构造与海陆的形成和分布。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1. 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 式
分类
什么是地质作用呢?
背斜和向斜的比较
褶皱基本形 岩层形态 态 背斜 岩层新老关 地表形态 系 未侵蚀地形 侵蚀后地形 一般是岩层 中心部分岩 常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因 向上拱起 层较新 张力易受侵 蚀由山岭变 成于谷地, 一般是岩层 两翼岩层较 常成为谷地 向斜槽部受 向下弯曲 老 挤压物质坚 实,不易受 侵蚀由湾地貌
3.风力作用与风成地貌
风力作用的因素主要是 风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风,并且仅局限于干旱、 沙漠地区。风化作用形 成风化地貌,风力作用 形成风成地貌。
(1)风力侵蚀与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有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 风蚀戈壁等。
(2)风力沉积与地貌
2.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1)流水的侵蚀作用 (2)流水的搬运作用 (3)流水的沉积作用

(1)流水的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
(2)流水的沉积与沉积地貌
比较冲积扇和三角洲两种地貌在形态上,冲积扇呈扇形,三 角洲呈三角形;在分布上,冲积扇出现在河流流出山口的地带, 而三角洲出现在河口地带。
流水作用与岩溶地貌
向斜
2. 断层

当来自水平方向的挤 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 变形,形成的是褶皱; 而当岩层受到来自垂 直方向的压力或张力 时,岩块会发生破裂、 位移或者错动,这就 叫断层。
断层
断层地貌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地表形态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分析地表形态的特点;(2)运用地理模型,演示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地表形态变化的实际案例分析。

2. 教学难点:(1)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深度理解;(2)地表形态变化过程的演示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地图、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地表形态的特点;2. 模型演示法:运用地理模型,直观展示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4. 案例分析法:选取实际案例,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2. 地理模型或沙盘;3. 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提问: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有哪些影响?2. 新课导入:(1)介绍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实际案例。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阐述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示范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实际案例。

4. 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1)复习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地表形态变化;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的分类、特点及内外力作用的影响。

7. 课后反思:(1)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2)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及改进方向;(3)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

2. 通过对地表形态成因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 地表形态的成因3.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地表形态的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表形态有哪些类型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及其特点。

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包括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和外力作用(如风力、水力等)。

4. 实例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表形态的实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华北平原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例的成因及特点。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每组选一个地表形态实例,分析其成因及特点。

6. 案例分析:选取一个与地表形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泥石流、滑坡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

7. 课堂小结: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资源,寻找地表形态变化的相关实例,如城市扩张、海岸线变化等。

2. 分析这些实例背后的原因,探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当地的丘陵、山地、平原等地表形态。

2.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地表形态的特点,尝试分析其成因。

八、课程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其对地表形态分类、特点及成因的掌握程度。

高中地理总复习 中图版 课时跟踪训练5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含答案

高中地理总复习 中图版 课时跟踪训练5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含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5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22·江西五市联考)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3题。

1.在图示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源于软流层的物质是()A.CB.DC.ED.F2.在图示物质循环过程中,形成黄土高原的物质属于()A.AB.BC.CD.D3.图示①②③三个环节分别是()A.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B.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重熔再生C.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变质作用2.B3.C1题,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和箭头提示判断,A为沉积岩,B为沉积物,C、D为岩浆岩,E为为变质岩;发源于软流层的物质是岩浆。

故选C项。

第2题,黄土高原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因此形成黄土高原的物质属于风力搬运的沉积物。

第3题,结合第1题分析的岩石类型可知,①指向沉积物,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②指向岩浆,表示重熔再生;③指向变质岩,表示变质作用。

(2022·北京朝阳高三期中)下图分别为房山区某山体的局部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图1图24.在地壳活动稳定的情况下,图1中的岩石将()A.在①作用下形成沉积物B.在②作用下形成丁C.在③作用下形成岩浆D.持续沉积而“长高”5.流动性好的岩浆喷发可形成平坦的台地地貌,此过程中形成的岩石属于图2中的()A.甲B.乙C.丙D.丁5.B4题,读图2分析可知,甲为侵入岩,乙为喷出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

①过程是喷出岩受,结合景观图可知,该山体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应属于沉积岩,所以A项错误;②为变质作用(需要高温、高压条件),③为重熔再生作用,均属于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活动稳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B、C两项错误;岩石在地壳活动稳定的情况下,持续接受沉积,岩体高度会增高,D项正确。

第5题,流动性好的岩浆喷发形成的平坦台地属于喷出岩,图中乙为喷出岩,B项正确。

(2021·天津南开期末)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6~7题。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1课时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板块构造学说
Plate tectonics
2.目前全球有几大板块?板块边界分为哪两类?有什么区别?
欧亚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
• 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 即欧亚板块,
• 非洲板块, • 美洲板块, • 南极洲板块, •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 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 太平洋沿岸多板块交界处,大西洋沿岸板块交界较少。
• 新西兰地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活跃。
活动探究
1. 读图2-28、图2-29,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说明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 形成的。
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后,因都属于大陆板块,地壳受挤压后褶 皱隆起,形成高大山脉。
•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离运 动。
• 非洲大陆上形成东非大裂谷, 裂谷积水成湖,形成断裂构造 湖,如维多利亚湖、坦葛尼喀 湖、马拉维湖等。
• 红海海域板块张裂,面积增加。
红 海
东非大裂谷
维多利亚湖 坦葛尼喀湖
马拉维湖
陆洋相撞的例子及所在位置
东非大裂谷及红海
运动方向 形成地貌
举例 示意图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 ②冰岛——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 —生长边界。
• ③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 亡边界。
•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想一想
• 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 亚洲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欧亚板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 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 界最重要的能源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 有化石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 工业的重要原料
片理构造
考点
11
透析
KAODIAN TOUXI
(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不管形式怎么变,判读都应把握“一、二、三、四、五”原则。
(2018年北京卷)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考向 分析
ZHISHI ZHENGHE
9

图中( C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解析▶ 本题以地质剖面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三大类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的相关 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 浆岩中的侵入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图中侵入 岩(花岗岩)侵入了断层的上覆岩层(如砂岩、页岩、石灰岩),说明岩浆侵入发生 在砂岩、页岩、石灰岩形成之后,而这些岩层又是在断层之后形成的,说明断层 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高压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 答案 的岩石变质;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到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22
答案 解析
对点
23
集训
K DUIDIAN JIXUN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和部分50米高程沉积岩年龄(单位:距今百万 年)分布图。读图,回答5~6 题。
对点 集训
24

K DUIDIAN JIXUN
5.M处的构造地貌属于( D )。
A.向斜谷
B.向斜山
C.背斜山
D.背斜谷
6.M处构造地貌形成过程顺序最有可能为( C )。
侵蚀,常形成山岭(向斜成山 一侧相对下降的岩体,常形
)
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
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关键
14
能力
GUANJIAN NENGLI
地质剖面图判断技巧
关键
15
能力
GUANJIAN NENGLI
(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的岩层类型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 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 背斜(如图c乙处),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如图c丁处),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 侵入岩体(如图b),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中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a中M处)还 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如图c中丙处)。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 图a河流发育在背斜,M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图c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 丁处为向斜山。
3.地质构造的判断与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背斜
考点 透析
KAODIAN TOUXI
褶皱
向斜
13

断层
判断方法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构造
地貌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 成谷地(背斜成谷)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 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
升的岩体,常成为山岭或高
向斜轴部岩性坚硬,不易被 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
考向
29
分析
ZHISHI ZHENGHE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变化特征:深度增加。 原因:以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层的海拔整体低于Y区,但X区和Y区地下岩层的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
和厚度却高度一致,可推知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也高度一致。后来
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整体出现断裂,同时X区岩层整体相对下沉,而Y区岩层整体
相对上升,从而导致图示区域出现分异。
答案
解析
考向
8
分析
ZHISHI ZHENGHE
考查角度2 以地质剖面图为命题背景,解析地质活动过程
解析
考点
10
透析
KAODIAN TOUXI
1.地壳物质循环 (1)三大岩石的特点、形成及用途
类型
形成
侵入岩 岩浆 岩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 部(没有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 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 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形 成岩石
考点
12
透析
KAODIAN TOUXI
2.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 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 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 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常见岩石
花岗岩
玄武岩
石灰岩、砂 岩、砾岩、 页岩 大理岩、板 岩、石英岩 、片麻岩
用途
特点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致密

矿物结晶不明显,有 的有流纹或气孔
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3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B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C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3.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C )。
答案 解析
25
微专题2
外力作用
PART 02
1 考向分析
2 考点透析
3 对点集训

考向
26
分析
ZHISHI ZHENGHE
考查角度1 以区域地貌变化为背景,考查外力作用的类型、对地表形态及环境的影响
(2019年全国Ⅱ卷)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
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D.断裂之后岩层⑥相对下降
B.b处岩石致密坚硬 D.d区的石灰岩形成雅丹地貌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地层②形成后发生了断裂,因此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地层② ;形成③的地质作用为变质作用,形成④的地质作用为冷却凝固;⑤是岩浆喷发形成 的山地;断裂之后岩层⑥相对下降。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具 有良好的储油、储气条件;b处为喷出岩,有气孔构造,质地不致密;c处位于断层处,不 适宜建坝蓄水;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花岗岩⑦侵入在火山喷发T之后 B.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⑦侵入之前 C.a处岩石年龄最老,b处岩石年龄最新 D.花岗岩⑦的地质年龄可能为1400万年
解析▶ 图示花岗岩⑦侵入到了①②③④⑤层中,但没有侵入到⑥层,说明其形成
年代晚于⑤层、早于⑥层,结合各层的年代,可判断D项正确。断层f破坏了⑥、T
①侵蚀作用 ②褶皱隆起 ③固结成岩作用 ④沉积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②①④③
解析▶第5题,根据图例等岩龄线可知,M处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构造。 根据等高线数值可判断M处数值小于4650米,其两侧相邻等高线数值为4650米,可判 断为谷地地形,为背斜谷。第6题,M处首先在沉积作用的影响下固结成岩,形成沉积 岩,然后在造山运动过程中褶皱隆起,形成山地,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
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于⑥、T之后,则B项错误;b位于④层,而①~⑥均为沉积岩,上 面的沉积岩应年龄较新,则⑤⑥处岩层年龄要新于b处。
答案
解析
对点
19
集训
K DUIDIAN JIXUN
山东青岛的马山石林是由直径约1米,高30余米的柱状玄武岩组成,笔直挺拔,排列 紧密,恰似一片密林(图Ⅰ)。图Ⅱ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序号表示地质作用, 甲、乙、丙、丁表示三大类岩石。读图,回答1~2题。
答案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解析
考向
NGHE
考查角度2 结合河流河床断面图,考查流水作用对河道的影响
(2019年全国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 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 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关键
17
能力
GUANJIAN NENGLI
下图为某一出露地表的岩石,①~⑥为沉积岩、⑦为花岗岩、f为断层。②岩层中有三叶虫(距 今5.6亿~2.4亿年)化石,⑤岩层中有恐龙(距今2.3亿年~6500万年)化石,⑥层中有火山灰层T,T层中 矿物的形成距今约300万年。读图,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