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合集下载

语文德育渗透总结(11篇)

语文德育渗透总结(11篇)

语文德育渗透总结(11篇)语文德育渗透总结(精选11篇)语文德育渗透总结篇1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的思想智慧的精华。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认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平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或思想品质教育,这不仅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

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

由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他们很容易受兴趣的影响。

因此在编排教材时体现着时代性、趣味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然而小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小学语文教材的意图,小学语文教师是关键。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能够将教材准确地把握好。

将编写者的编排意图充分领悟出,将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充分挖掘出来。

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判断是非对错、善恶美丑。

例如在教授《蚂蚁的救助》这一课这课讲述的是一只蚂蚁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互相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重也告诉人们应该要关爱动物关爱生命。

通过对课文的讲解教师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里面所要表达的哲理让他们知道大自然中生命的伟大教育学生要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

教师要通过引申发挥让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地体现德育功能。

二、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来渗透德育。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能够体会的思想都是比较直观的对于一些抽象的事物理解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所教知识或者思想融入到实际中去是一种较好的而且也是小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总结(4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总结(4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总结(4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总结(4篇)综合工作总结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总结(4篇)总结德育渗透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进程中的德育渗透就如东风细雨,包括在字词的赏析中,在文章的感悟中,包括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渐渐地、暖和地进入学生的心灵,与无形中感染、熏陶着学生。

在语文教学进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起学生酷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辟学生的视野,重视培养创新精神,进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渐构成健全人格。

可见语文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从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到达教书育人的目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德育贯串到教学进程中。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捉住各种有益时机,利用各种途径采用渗透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得以潜移默化,使学生的思想遭到熏陶感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以为只要充分利用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可以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在讲述重点词句、关键语段中渗透德育对教材中的一些重点词句、关键语段,教学中要扎实捉住,带领学生仔细品读体味,在分析语言文字时,故意识渗透课文本身具有的思想内容,遭到人情美、人性美、道德美、精神美的熏陶,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课文中重点句子可以体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教学时,必须深入引导,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遭到教育。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引导理解时,先让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是在甚么情况下讲的?然后捉住这个句子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

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

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鸣。

那末,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二、在联系实际时渗透德育教学中还可以把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作公道的延伸,联系学生实际渗透德育,以可以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语文学科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

作为语文教师,应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的全过程。

下面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在导入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教师要善于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导入新课,巧妙地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例如我在教学《飞向月球》时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在这个神话故事中,月亮里有广寒宫,有桂树,有玉兔,还有漂亮的嫦娥仙子。

那么作为天体的月球上面究竟有些什么?它是什么样儿的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跟宇航员叔叔飞向月球去看一看好吗?“飞向月球”对于学生来说说是新鲜刺激事物,这样的导入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理解内容,了解航天员飞向月球的经过,懂得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课文表达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通过课文情节表现出来。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例如《我为你骄傲》这篇课文,讲的是“我”一不小心,砸碎了老奶奶家的玻璃,虽然当时没敢承认,但内疚的心理和责任感伴随了“我”三个星期。

当“我”用自己攒了三个星期的送报纸的钱赔给老奶奶并附上道歉信时,在老奶奶眼中,不再是钱的问题,是孩子纯真的情、悔过的心,是值得为孩子们骄傲的美德——诚信。

三、在观察想象插图中渗透德育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

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在观察想象中渗透德育。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帮助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同时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建议:一、挖掘课文中的德育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爱国主义、诚信守信、尊重他人、勤劳节俭等。

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些资源,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课文,让他们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德育价值。

例如,在教授《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邱少云同志的英勇无畏和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二、注重情感教育与价值引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情感教育与价值引领。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课文中的情感色彩,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例如,在教授《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和道德品质。

三、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不应该脱离生活实际。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社会现象和人物事迹,从中挖掘德育资源。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让他们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英雄事迹,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注重德育教育的实践性德育教育需要注重实践性。

教师应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公益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德育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德育的内涵和要求,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五、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

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德育表现,并给予指导和建议。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好衔接。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德育资源、注重情感教育与价值引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注重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以及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等方面来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3篇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3篇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3篇德育教育是人类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德育教育在语文阅读中的渗透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感悟人生、领略人性、认识社会,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语文阅读中,德育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渗透:1、辨别是非善恶。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事情的描述、人物的特点、对话的内容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辨别是非善恶。

教师可以针对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2、感悟人生哲理。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心灵的体验。

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例子为材料,让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和人际关系等问题,在感悟哲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

3、培养审美情趣。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对不同文学风格和艺术形式产生认知和鉴别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心品味文学作品,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识别能力。

二、德育教育在语文写作中的渗透语文写作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语文写作中,德育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渗透:1、培养健康情感。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进而得到释放和调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内容,耐心引导和指导学生,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培养他们的健康情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事件、人物、情节等的分析,深入认识一些社会问题,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看法,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小学语文教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道德意识。

一、渗透德育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言文、现代作文等内容,引导学生研读经典著作,了解伟大人物的品德与精神追求。

可以通过讲述儿童文学作品《草房子》中的小义父江孝义的故事,培养学生尊敬长辈、懂得感恩的品质。

教师还可以选取一些现实中的案例,进行道德讨论,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

二、渗透德育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对待他人。

在教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人生态度的转变,从而引发对追求梦想、坚持不懈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现实中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渗透德育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的表演、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小学三年级教学《竹马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剧目,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展示自己,增强他们的自尊心。

在教学《草房子》时,教师可以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于志愿服务的看法,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四、渗透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写作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田园生活体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写作比赛,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行为习惯。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检查作业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一、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我在每节语文课上正课之前,都会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说话训练。

有时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

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是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极佳的教材。

学生讲完故事后,我并没有简单的一带而过,走过场了事,而是让其他学生评论该成语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发。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

如“孟母三迁”、“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语教会了学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事要持之以恒、做人要重诚信等做人的道理。

有时让学生评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件。

我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

二、研究教材,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教学材料。

因此我们将小学语文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品质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

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凡为文以意为主”。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忧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

学习这些课文时,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语句,让学生细心品词赏句,用心灵感悟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故事情节中升华他们的英雄主义。

三、精心设计教学,渗透德育教育1.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9篇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9篇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9篇第1篇示例: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那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德育应该如何渗透?有哪些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呢?下面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讨论。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通过课文内容、课外阅读和作文等多种形式来实现。

在课文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念的引导,通过选取富有思想性和感染力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美好的情感熏陶和崇高的道德教育。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他们接触更广泛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作文是学生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在作文中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社会生活的热爱。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是关键的,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情境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启发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让他们在积极思考中接受德育教育。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参与感受其中的人文情感和道德观念。

可以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在角色扮演和游戏中体验人生百态,感悟真理和美好。

这种方法能够更加生动地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力量,增强其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也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和家校合作。

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在课堂之外,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和自主写作来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阅读任务和写作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主动阅读和写作来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和道德意义。

家校合作是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家长的参与和辅导,让德育教育在课堂之外得以延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论文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

人类步入 21 世纪,“人本思想”已深入人心,在实施主体教育的今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研究教法、教材,而应更多的关注“人”。

只能关注学生心灵,了解并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

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事学生迁移默化的收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古诗、阅读、作文中渗透德育。

一挖掘古诗中蕴含的德育
小学语文新大纲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共八十篇,诗歌自古就是传统和弘扬中华文化最形象的载体,诗歌更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最独特而有效的方式,所谓“不学诗,无以言。

”从远古到明清,无论是庙堂高宇或是街头市井,人们无不是出口言诗,开口唱诗,是诗歌让我们的祖先秉承了天地间最灵动的智慧,诗歌让中华大地如此人杰地灵,而成为人类灿烂眩目的文明古国。

事实上我们祖先的实践已经证明,诗歌是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审美志趣等各种人们素养的综合体现。

在大力倡导教育的今天,诗语文教
学如能较好的利用诗歌这股清泉去浇灌儿童的心智,一定可以绽放鲜艳的花朵。

1 以音乐育情
情感的又一特点是情境心。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人们常说的“触境生情”、“睹物思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这个意思。

创设喜悦环境,教师可引导学生领略环境的美,使学生或得美的享受和其实,精神得到充实,情感和性格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音乐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炉。

高尔基曾经说过:“歌就是力量,就是战斗的号角,就是人的思想火花”,如我在讲李白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边朗诵,一边放出《千鸟齐鸣》的轻音乐,那委婉动听的乐曲,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专注,仿佛身临其境,仿佛听到了春天鸟的鸣叫,他们的思绪飞向了远方,有的孩子说小鸟在叫“这儿的景色太没了,这么美的环境洗望类不要破坏它,让我们在这儿打我永远居住吧!”还有的孩子说小鸟在叫“准天的气候暖河,流失发芽,小草变绿,真美”。

这是我展出一幅有关春天的图,使想象和现实中看到的结合了起来,他们学习的兴趣更浓了,更加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一旦道德形象深入学生的心灵,就会向明灯样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通过这样的引导我发现了孩子们身边的纸屑少了,有了爱护环境的意识。

2 积累古诗、淋浴孩子心灵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训练语感,激发想象、积累词汇,陶冶心智,最直接的效果是培养孩子们的诗性,一颗有诗性的心灵比任何东西都珍贵,况且科学证明, 3——12 岁是记忆的黄金时期,错过了是一身的遗憾,背诵是配合想象画面、动作身子去理解,给孩子叫历代诗人的古诗与传奇,讲有关田园诗、山水诗、离别诗爱国诗等方面的小知识有助于孩子们增强记忆、提高兴趣,利用诗的语言规范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使我们做班主任工作最有意义的探索,可引导孩子珍惜时间,不畏艰难的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由有路勤为经,徐海无涯苦作舟”,教育自满的孩子可利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三八”节到了可教孩子背“慈母手中线”等 , 这些耳熟能想的语句 , 不仅帮助孩子积累词句 , 又培养了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陶冶了孩子的新型品格,班风、学风自然到位,实在是事半功倍,还可以采取冬种形式鼓励学生背诗。

如可开展我是小小背诗家等比赛活动。

3 绘画感悟
教育家叶圣陶说“绘画不但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扩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

在古诗教育中,教师出结合教材内容、因势利导进行思想教育外,还可以利用绘画更形象地渗透教育,从而净化孩子的心灵,绘画是生活图景与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机融合。

一副好的绘画作品,能使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得到色彩、形象、意境等美的感染,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和对美好生活的回忆,产生真、善、美等丰富的情感体验,如教古诗《绝句》后,指导学生认真观看春景图,通过美妙形象的画面再现当时的春天美景,从而使学生体味到作者酷爱美丽的大自然,向往煤海信生活的感情,激发学生热奶大自然之情,然后引导学生出自己身边的春景图,他们画出三月龙泉桃花的一片片红,画出了航天城春天的美景,画出了自己校园的春天美景图等。

从图中可看出孩子们心中喜爱之情,表达出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学莱说“诗包含一切科学,一切科学也必然我源到它,它同时使一切其他思想体系的老根和花朵”。

教育浸染是为提高民族的科学素质而努力,而诗歌恰巧蕴积着一切科学的源泉,我们就应该用诗的甘露去滋润孩子的心田,才能达到陶行知先生希望的境界——“用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是每位学生都过着诗的生活”。

二挖掘阅读教学素材,实现文道统一
阅读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我们要不失时机利用好这片沃土,充分挖掘其内在的育人因素,潜移默化的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把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专注阅读教学的特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寻求最佳的时机进行道德教育,无疑越冬教学不但应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还应激发学生情感,有机渗透的鱼,塑造美的心理,使语文教学道统一。

1 以读育人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

在叫实施反毒的过程中,教师读好课文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后,把课文要读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再加上一定的表达技巧,教师优美动听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故充分利用语言意识,以充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气,时而兴奋,时而低沉、时而愤怒、时而激昂,就能使课堂形成一个充满情感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和老师的情感产生共鸣。

此时学生听、思、说的效率都会高的多,并且老师在举手投足中,在抑扬顿挫间,在快慢起伏时,无不传达着其对课文人物的观点看法,起着榜样示范作用,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如第七册《黄继光》一课,老师重视读的训练,通过情感朗读来理解这课黄继光的深层蕴涵。

课堂上老师的激情高昂,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起伏,但学生读到紧急时刻时体会不够,我引导学生体会自己遇到危险时的心情,然后再来读这段,以此来体验此是此境的思想感情,最后辅于动作神态声情并茂的范读,这样以情传情,学生在朗读时就会激起爱憎分明的情感巨澜,一双双天真明亮的眼睛就会认出羡慕的神情,黄继光高大的形象深入了他们的心里。

2 挖掘内容、授人以德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阅读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解内容、学习知识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应在于
强化它的德育功能,达到以德育情,以教材内容助教。

朱熹指出:“读书比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了。

”帮阅读教学应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诱导学生,并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名品味其谴词造句的精当,体验其真情实感,如教第七册《陶罐和铁罐》,可紧扣题眼提问,陶罐和铁罐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课文中“傲慢”“相提并论”“轻蔑”等词中体会到了做人的谛,有的孩子体会到了做人的真谛,有的孩子说:“我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有的孩子说:“同学之间不应学习铁罐自以为是的思想,应该学习陶罐的谦虚精神”等,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嚼文咀字,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并分成小组把这个寓言故事表演了出来,帮这个故事所蕴涵的思想内容被学生表演的十分真实,这些思想内容引导着学生在生活中去判断自己的言行,起到了育人的作用。

“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文学伤口的特点。

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上的空白,这些空白点往往是语言的训练点,又是极好的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如教《陶罐和铁罐》中“铁罐早已氧化”从这句话中可悟出,铁罐骄傲自满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没有想到时间长了自己会被氧化的短处,这样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了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教育学生要多做自我批评,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

3 联系生活、严导日常行为
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一个个鲜明感人的形象,一颗颗纯洁美好的心灵,都是学生的指路明灯。

教学中我们不但要用道德知识去武装学生的头脑,还要引导他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使之成为良好的习惯。

这就需要导行,导行是讲和思的继续,必须适度,要求不宜太高,太高了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信心,过低又不能激发道德实践的愿望,应略高于学生原有的品德基础,使之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

如都《高大的皂荚树》,作为教师不能讲大道理让学生象皂荚树一样有奉献精神,而是应将这课学到的皂荚树的奉献精神细化成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用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去规范生活中的言行,如让学生日发组织校外护绿小队,每周活动一次,还可教育学牛自己做到不践踏草坪,遇到别人有踏阶花草的现象就有意识的会制止。

这样将高难度的进德行为细化成生活中一些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即易做到又达到了课文的育人目的。

还可引导学生用课文中学到的道德尺码去检验社会千姿百态的现象,明辩美丑是非,以次增强抗腐能力,使德育渗透卓有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