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变频器设计

合集下载

宽带数字上变频器的设计与实现

宽带数字上变频器的设计与实现
21 0 1年 第 4期 ( 第 1 0期 ) 总 4
大 众 科 技
DA ZHONG KEJ
No 4, 01 . 2 1
( muai l N .4 ) Cu lt ey o1 0 v
宽 潆数 亨 上 交叛 器
曲 设 计 与 寞 观
雷 洪 涛 ’ 张桂 花
(. 1 电子科技大 学,9) 1 1成都 6 1 3 ;2成都 火控技 术 中心 ,四川 成都 6 0 0 ) 17 1 . 10 0
纹 被
阻 带 >8d -0b
入的复基带信号采样 率相对较 低,通常是数字调制的符号率 ,
不 能 满 足 射 频 发 射 的 要 求 。所 以通 常 基 带 信 号 要 经 过 滤 波 和 内插 , 然后 被转 换成 一个 更 高 的采 样 率 , 从 而 调 制 到 N 0 的 C 中 频载 波 频 率 。 由于 L E下 行 多采 用 零 中频 的 方案 , 因此 不 T 需要 N 0进 行 混 频 , 只 需 要进 行 滤 波 和 内插 。3 P 准 规 定 C G P标 L E 单 载 波 2 M带 宽 的 基 带 采 样 率 为 3 . 2 s s 因 此 需 要 进 T 0 0 7M p ,
( )数字 上 变频滤 波器 设计 三
数 字 上 变 频 器 的 滤 波 器 分 为 通 道 滤 波 器 和 内插 滤 波 器 两
种 ,通道滤波器完成基带信 号的频谱整型 ,通常 由 F R实现 。 I 内插滤波器完成 信号采样率变换和 滤波功能 ,可 以用 半带滤
波 器来 实现 。
1通道滤波器 .
将代码 自动生成 ,加载到 F G 中进 行验证 。 P A 【 关键 词 】数 字上变频 ;内插 ;半带滤波器 ;软件 无线 电

变频器设计方案

变频器设计方案

变频器设计方案硬件部分:本实验所设计的变频器输入电压为单相220v,50Hz交流电,输出也为单相。

变频器的设计要以变频器的带动对象电动机为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本实验而言,则选用三相异步电动机),为此首先确定本实验所设计的变频器最大带动额定功率为400W的电动机。

由计算公式得:电动机额定电流的大小为:400/(0.85×0.9×220)=2.4A。

而变频器的选用应以电动机的额定电流为依据,只要在功率容量相当的情况下,变频器的电流能够能够承受电动机的额定电流即可。

变频器的具体设计:1:主电路部分(电能变换部分):由单相整流桥,平波电容和逆变桥(本实验采用智能功率模块IPM)组成。

(1):单相整流桥。

完成220v,50HZ交流电向直流电的转换,由于其后连接的平波电容的影响使得整流桥只在一段时间内导通,而流过整流桥的电流瞬时则可达到负载电流的2倍左右(对本实验而言,可达到5.8A),兼顾考虑整流桥的耐压值(对本实验而言,可达到220v×1.414=310v),故需选用6A,400V的单相整流桥。

(2):平波电容。

用于滤去整流输出电压中的纹波,本实验采用电容滤波电路。

考虑到要满足RC》(3~5)T/2,故电容的容量需大于182uF,而兼顾电容的耐压值(对本实验而言,可达到220v×1.414=310v),故需选用200uF 的电解电容。

(3):逆变桥(IPM)。

IPM在选用时,首先是根据变频电源的容量(负载的额定功率),同时也要考虑到供电电源容量,确定其额定值和最大值,然后选择具体的型号。

选型时,有两个主要方面需要考虑。

根据IPM的过流动作数值以确定峰值电流及适当的热设计,以保证结温峰值永远小于最大结温额定值,使基板温度永远低于过热动作数值。

负载电流最大峰值:Ic=400×1.5×1.414×1.2/0.9×0.85×220=6.05A,故选用三菱10A的智能功率模块。

数字上变频器的应用设计

数字上变频器的应用设计
数 字 上 变 频器 的应 用设 计
陈巧 云要 对 数 字上 变 频器 工 作原 理 以及 实 际应 用 中发 挥 的 和 实 际应 用为例 , 在下 面进 行简 要分析 。 作 用进 行 简 要 分 析 ,着 重 对其 具 有 的独 特 内部 结 构 和 内 插 滤 波器 所 A D 9 8 5 6将 高速 3 2位 N C O 器 以及 其他 诸 多 的 DS P 拥 有 的 特 点 进 行 阐述 , 再举 A n a l o g D e v i c e公 司 生 产 的数 字 正 交 上 功 能完 美 地在 同_ 块芯 片上 进 行 了集成 , 得 到 了功 能更加 变频器 A D 9 8 5 6作 为 典 型 的例 子 , 对 其 功 能 以及 设 计 方 法 进 行 简 要
数 字上 变频 器是 由两 个 主要 部 分组 成 的 , 第 一个 部 分
率得 到升 高或者 是 降低 的能力 , 而在 AD 9 8 5 6内部组 成部
排 列 ,送 入 A D 9 8 5 6的数据输 入端 口 , 由
AD 9 8 5 6完 成 上 变 。
内插效 果
2 数 字上 变频 器 A D9 8 5 6的 主要 功能 与组成 如 今 市面 上 生产 数 字上 变频 器 的厂 家不 是很 多 , 其中 来。 比较 知名 的 有 i n t e r s i l 公司 的 H S P 5 0 2 1 5 . AD 公 司 的上 变


图2 A D9 8 5 6组 成 框 图
AD 9 8 5 6在 内 部 中 安 装着 具 有 三个 级 连 的半 带滤 波 低 的数 据 采样 率 提升 起来 , 然 后再 利 用低通 滤 波器 把 内插 器, 加 入 这种 仪 器 之后 , 原 本 的数据 采样 率 可 以得 到 4 ~ 8 环 节里 面 产 生 出来 的带 有不利 影 Ⅱ 向 的噪 音全 部清 除 干净 , 倍 的有 效提 高 , ( 其 中任 何 一 个 H B F都 可 以有效 地 提 高数 最 终将 得 到 的信号 和 正 交载波 信 号两 者放 在 一起 混频 , 这 据 采样 率 两倍) 。 C I C滤波 器在 多速 率信号 处理环 节 当 中是 样一来 , 全 部 数 字 混频 需要 完 成 的工 序 就 全部 就 绪 , 只要 个 非 常重 要 的组 成部 分 , CI C 内部往 往 具 有着 不尽 相 同 再通过 D AC把 上面 得到 的信 号放 到 中频 输 出 中直接 进行 的结 构 , 这样 就使 得 它无 形 当中拥 有 了可 以使数 据 的采样

变频器设计方案

变频器设计方案

变频器设计方案变频器是一种电力调节装置,用于改变电源频率以驱动电机。

变频器的设计方案是指构建一个高效、可靠的变频器的方案。

下面是一个700字的变频器设计方案:一、需求分析根据客户需求,设计一个适用于工业生产的变频器,具有高效率、稳定性强、负载适应性好等特点。

二、硬件设计1. 选择合适的功率等级:根据负载需求和工作环境,选择变频器的功率等级。

考虑负载的起动、加速、负荷变化等因素。

2. 选用高品质元器件:选用高品质的电子元器件,如IGBT、电容器、电感器等,以保证变频器的稳定性和长寿命。

3. 确定电源电压:根据工作环境的电源电压,确定变频器的输入电压范围,选择合适的电源电压。

4. 控制电路设计:设计变频器的控制电路,实现对输入电源频率的调节和电机转速的控制。

考虑使用微控制器或FPGA芯片等实现精确的控制。

5. 散热设计:根据变频器的功率和工作温度要求,设计散热器和风扇等散热装置,保证变频器的散热效果。

三、软件设计1. 控制算法设计:根据变频器的工作要求,设计合适的控制算法,实现对电机的精确控制。

可采用PID算法或模糊控制算法等。

2. 界面设计:设计变频器的人机界面,实现对变频器参数的设定和监控。

可采用触摸屏或按钮等。

3. 故障保护设计:根据变频器的使用环境和故障发生的概率,设计相应的故障保护机制,保护变频器和电机安全。

四、测试与调试1. 制作变频器样机: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变频器的样机,搭建相应的测试平台。

2. 测试参数:设置不同的负载条件,测试变频器的工作性能,包括输出功率、效率、调节范围、稳定性等。

3. 优化调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变频器进行调试和优化,改善其性能和稳定性。

五、安全性评估1. 安规认证:进行安全性评估,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和认证要求。

2. 环境适应性测试:测试变频器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适应性,包括温度、湿度、电源波动等。

3. 故障分析与解决:对变频器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案的设计,确保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变频器技术课程设计

变频器技术课程设计

变频器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变频器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解变频器在电机控制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变频器的电路构成、工作过程及主要参数设置,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功能和应用。

3. 引导学生掌握变频调速的原理,学会进行简单的变频器编程和调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变频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系统调试和故障排查。

2.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其能独立完成变频器的安装、调试和运行。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项目中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变频器技术及相关工程领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

2. 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遵循工程实践中的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工程素养。

3. 培养学生具备节能环保意识,理解变频器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对节能减排的意义。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处于中等职业学校或技工学校年级,具备一定的电工电子基础知识和技能。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内容1. 变频器技术基本原理:介绍变频器的工作原理、电路构成,重点讲解变频器的调制方式、逆变器的工作过程。

教材章节:第一章 变频器技术概述2. 变频器的主要参数设置:学习变频器的各项参数设置,如频率、电压、电流等,以及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参数调整。

教材章节:第二章 变频器参数设置与调整3. 变频调速原理:讲解变频调速的基本原理,分析调速方法及其优缺点。

教材章节:第三章 变频调速原理4. 变频器编程与调试:学习变频器的编程方法,掌握基本的调试技巧,了解故障排除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变频器编程与调试5. 变频器在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变频器在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等领域的应用案例,了解其节能减排效果。

教材章节:第五章 变频器应用案例分析6.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变频器安装、调试、运行等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变频器控制电路设计方法(1)

变频器控制电路设计方法(1)

控制线路的设计方法
功能添加法 较简单的控制线路 步进逻辑公式法 多个工作过程自动循环的复杂线路
功能添加法举例说明
设计要求: 1、有两台电动机,正转运行, 2、第一台电机必须先开后停,正常停车为 斜坡停车。 3、如果任何一台电机过载时,两台电机同 时快速停车。
设计两个能独立开停的控制线路
第三次添加功能——加过载同时停车 过载保护可以在Set-ttd参数设置电机热态阈值, 然后用变频器的内部继电器R1(或R2)停车, 即设置R1参数为I-O-r1=tSA(达到热态阈值)。 由于正常停车与过载停车停车模式与停车时间均 不相同,所以过载时应通过逻辑输入快速停车, 设置Fun-StC-FSt=LI5,即分配变频器的输入 端子LI5为过载停车端子
第三次添加功能后,虽然过载后两台电机 能快速停车,但停车后1KA、2KA线圈仍 处于吸合状态,无法重新起动,除非先按 下按钮2SB1和1SB1,使1KA、2KA线圈失 电,很不方便。我们可以用KA的触点使 1KA、2KA线圈自动失电,主电路不变
第四次添加功能——过载停车后,1KA、2KA线 圈自动失电
第二次添加功能——第一台电机不能先停。将 2KA的常开触点与停车按钮1SB1并联
第三次添加功能——加过载同时停车 过载保护可以在Set-ttd参数设置电机热态阈值, 然后用变频器的内部继电器R1(或R2)停车, 即设置R1参数为I-O-r1=tSA(达到热态阈值)。 由于正常停车与过载停车停车模式与停车时间均 不相同,所以过载时应通过逻辑输入快速停车, 设置Fun-StC-FSt=LI5,即分配变频器的输入 端子LI5为过载停车端子
L
N
1QS 2QSFU1SB Nhomakorabea 2SB1

UHF频段上变频器的设计与实现

UHF频段上变频器的设计与实现

Key W o r ds: ph se a n o i s e ;o u t pu t po we r a t l d B c o mp r e s s i o n po i nt ;c ombi n a t i on i n t e r f e r e nc e .
在微波通信系统 中, 一般将信 号的编解码 、 调 制解调、 滤波等功 能在 中频或较低 的频率进行 , 然后通过上变频器将微波调制信号发 射到 空中。 由于混频器 的非线性 , 在上变频电路 中会产生大量交调 分量信号 , 变频次数越多 , 交调分量越丰富 , 如果交调分量功率过大 且落入信号 的通带 内, 将严重影响信号。 因此 , 合理有效 的选择变频 方案在设计上变频 电路模块 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 位。 此外 , 在进 行 上变频变换 的过程 中还要求尽可能的不要对信号本身的特性产 生 影响 , 对变频模块 的幅频特性 、 线性度 等指标也有着严格的要求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 t he p r oc e s s o fu p—c on v e r s i o n. The UH F u p —c o nv e r t e r a d o p t s t h e d ua l —c o n v e r s i on s c h e me t o p r e ve n t t h e l o c a l o s c i l l a t o r s i na g l s ro f m f a l l i ng i n t h e ba n d. By me a n s of at r io n a l a l l oc a io t n o ff r e qu e nc y a nd l e v e l a n d b y u s e o f a p pr o pr ia t e e l e c t r o n i c d e v i c e s ,t h e c omb i na ion t i nt e r f e r e n c e s r e s u l t e d b y mi xi ng n on l i n e a r i t y a nd he t o ut p u t s p u s r a r e d e c r e a s e d. The t e s t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he t s c h e me i s f e a s i bl e a n d s a i t s i f e d wi t h t he i n de x r e q ui r e me n t s .

变频器课程设计报告

变频器课程设计报告

变频器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变频器多段转速控制姓名:邸维汉学号:1020103304班级:自动化21091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目录一、设计目的 (1)二、设计要求 (3)三、设计内容 (6)1、变频器多段转速的原理图 (6)2、三菱PLC控制的梯形图 (7)3、变频器参数的设定 (9)四、总结 (12)1、注意的地方 (12)2、体会和收获 (16)一、设计目的1、掌握变频器多段转速控制的硬件实现方法2、掌握变频器多段转速运行的变频器参数设定3、掌握三菱PLC控制变频器多段转速运行的实现二、设计要求1、在变频器六段转速运行完后,变频器再停止100s后,再循环运行;当按下停止按钮时,变频器停止。

2、使用三菱PLC编写变频器多段转速运行的程序3、实现变频器多段转速的参数设定4、三菱PLC的外部接线图的绘制5、变频器六段转速的频率和时间的设定如下图:三、设计内容1、变频器多段转速的原理图2、三菱PLC控制的梯形图(1)I/O分配表(2)梯形图3、变频器参数的设定四、总结1、注意的地方(1)、变频器与三菱PLC外部连接时,在COM口连接不要混淆。

(2)、在手动和自动时,要分析透彻。

(3)、在设置变频器参数时,还是先恢复工厂设置比较好点。

2、体会和收获在多段转速的设定中,我添加了手动和自动的选择。

通过绘制PLC与变频器的外部连接,熟悉了多段转速中变频器的参数设定,同时我也掌握了三菱PLC与变频器的连接与控制。

老师让我们自己设计,能锻炼同学们的设计思维和实践能力,更能使我们独立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工业大学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论文)题目:上变频器设计
院(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电子081班
学号: 080404018
学生姓名:叶桦
指导教师:杨恭威
教师职称:讲师
起止时间: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
目录
第1章上变频器设计方案论证 (1)
1.1 课程设计目的 (1)
1.2 设计的要求及技术指标 (1)
1.3 设计方案论证 (1)
1.4 总体设计方案框图及分析 (1)
第2章课程设计内容 (2)
2.1整流器的电路原理 (2)
2.2逆变器的电路原理 (2)
2.3变频器控制系统 (3)
2.4整体电路原理设计 (4)
2.5电路输入或输出波形(用EWB仿真) (5)
2.6三电平电压空间矢量调制及中点电压不平衡原因 (5)
第3章设计总结 (6)
参考文献 (7)
第1章课程设计目的与要求
1.1 课程设计目的
本课程的课程设计是设计一个简单的发射接收系统,通过本次设计,让学生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设计方法,并将其与仿真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1.2 做仿真部分:课程设计的实验环境
硬件要求能运行Windows 9.X操作系统的微机系统。

EWB仿真操作系统。

1.3 课程设计的预备知识
熟悉EWB仿真操作系统,及高频电子线路课程。

1.4 课程设计要求
按课程设计指导书提供的课题,按照要求设计电路,计算电路的参数,完成课程设计。

第2章课程设计内容
2.1 电路原理设计。

本次设计是变频变压原理对电机调速控制的变频器,及其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

变频器是对电机驱动的电源变换装置,其输入电源为工频电源,但电流波形不同于正弦波,而其输出波形也不同于输入波形。

通用变频器的结构原理图1,通用变频器把工频电流(50Hz或60Hz)变换成各种频率的交流电流,以实现电机的变速运行。

变频器主要由逆变电路和整流电路及控。

图1变频器主要构成方框图
2.2设计电路,并画出电路图(用EWB画,并打出)
变频器内部结构图
2.3电路分析,电路参数分析(用EWB仿真的要求有打印出输入或输出波形)
2.3.1逆变器的电路原理
1)由多个电平台阶合成的输出电压正弦波形,在相同开关频率条件下,与传统二电平逆变器相比,谐波含量大大减少,改善了输出电压波形;2)开关管的电压额定值只为直流母线上电压的一半,使低压开关器件可以应用于高压变换器中。

但是,三电平逆变器的缺点是控制策略较复杂和出现中点电压不平衡的问题 [1],其中,中点电压不平衡是三电平逆变器的一个致命弱点。

显然,若逆变器直流母线上并联两电容
的中点电压在运行时不稳定,它将引起输出的三电平电压变
化,不仅使输出电压波形畸变,谐波增加,而且使三相输出电流不对称,失去三电平逆变器的优势。

然而,对于中点电压不平衡问题,目前尚未有根本的解决方法。

其中有代表性的方法一是利用改进硬件电路实现中点电压平衡的方法 [2];二是通过改变开关时序或控制矢量电压持续时间的方法实现电压平衡。

但都存在电路复杂、控制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为此,本文基于传统二电平逆变器电压空间矢量控制原理
3)提出基于平衡三电平逆变器中点电压的电压空间矢量控制的思想,从而在不增加硬件电路情况下,根本解决了三电平逆变器中点电压不平衡的问题。

逆变器电路原理
2 三电平电压空间矢量调制及中点电压不平衡原因
在传统三相两电平逆变器中,电压空间矢量个数为 23=8[2]。

根据三相两电平逆变器电压空间形成原理,箝位二极管式电压型三电平
逆变电路的电压矢量合成图如图 2所示,表 1是它的每相开关状态表,总共有 33=27个合成电压矢量。

与三相两电平逆变器不同,三电平逆变器电压矢量可分为长矢量,中矢量,短矢量和零矢量,其中 ppp, ooo
和 nnn是零矢量;还有 12个短矢量;6个中矢量(模长
=。

结合电压空间矢量图可以得到三电平逆变器三相电压合成机理:任意时刻的三相电压 V a、 V b和 V c可由三个相邻的电压空间矢量合成,当电压矢量沿着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空间矢量由一个有效状态转移到另一个有效状态,从而产生连续的三相电压。

3.仿真实验
依据上述关于中点电压平衡的电压空间矢量算法以及三相多电平电压空间矢量快速算法理论 [4],用 Matlab对箝位二极管式三相三电平电压型逆变器进行了仿真实验。

其中 Vdc=200 V,采样频率 fs=600 Hz,调制度 m=0.92。

各相输出接有 R- L负载 ,输出各相电压仿真波形如图 6所示,其中波形 Vo是输入电容两端电压之差,即平衡电压波形 ,输出频率为 fo=50 Hz。

从实验表明,以上的基于电压空间矢量的电压平衡算法是可行的,中点电压可以达到一定范围的平衡。

通过三电平的采用,它的输出相电压波形将更近似于正弦波,在相同开关频率条件下,大大降低了谐波污染。

2.3.2整流器的电路原理
整流器是变频器中用来产生直流点的变频器。

它由整流单元,平滑电容,开启电流吸收回路组成。

电路图如下:
图11整流桥及其输入波形
1.原理分析
首先应该指出,传统的变径管可以经过缩径,并配以较小口径的流量计来达到测量小流量的目的,但是这种方法不可能扩大仪表的量程比,因为它并末改变管道的流速分布状态。

我们知道,涡街流量计的理论及推导是基于在无穷大的均匀流场中得到的,而在实际封闭圆管中,却是非均匀流场,横断面的流速分布是一回转抛物面,虽然选择合理的柱型,使柱体两侧弓形面的流速分布均匀,但实际上,工艺管道上回转抛物面的流速分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实验表明在比较大的流量时,这个影响较小,或说这个影响在允许的范围内;但随着流量的下降,这个影响越来越大,从大量标定数据看,仪表常数总是随着流量的减小而增大。

这说明取样点的流速与平均流速差异越来越大。

2.3.3变频器控制系统
1.v/f控制
为了实现变频调速,常规的通用变频器在变频控制时使用电压与频率的比率不变,为常数。

在v/f系统中,由于连线及电机绕组的电压降引起的有效电压衰减,使电机扭短不足。

这一现象在低速时,非常明显。

为了使低速时产生更大的扭矩而不发生OTC故障,用到了简单磁通矢量控制。

2.简单磁通矢量控制
简单磁通矢量控制系统,通过把变频器的输出电流进行矢量计算划分成励磁电流和扭矩成分电流,然后调节电压使产生的电机电流与负载扭矩匹配,从而改善低速扭矩特性。

频率为6Hz时,可提供高达200%的扭矩。

如果电机常数变化不大,该控制不需要设定和调整特性的电机常数,就可实现稳定、大容量的低速扭矩,从而达到通用的效果。

变频器输入、输出波形:
2.4总结
通过这次对变频器的设计,也让我了解了关于高频电子子原理与设计理念,要设计一个电路总要先用仿真仿真成功之后才实际接线的。

但是最后的成品却不一定与仿真时完全一样,因为,再实际接线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条件制约着。

而且,在仿真中无法成功的电路接法,在实际中因为电路本身的特性而能够成功。

所以,在设计时应考虑两者的差异,从中找出最适合的设计方法。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对各种电路都有了大概的了解,所以说,坐而言不如立而行,对于这些电路还是应该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才会有深刻理解。

我希望老师在我们动手制作之前应先告诉我们一些关于所做电路的资料、原理,以及如何检测电路的方法。

这样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进入状况,完成设计
[1] 张肃义.高频电子线路.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 李新平.实用电子仿真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变频器原理与应用教程。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4]张燕宾,常用变频器功能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东生.信号与电子系统原理及EDA仿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