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美的坟墓》学案(教师版)_-_世界大学城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教案设计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分析并欣赏《世间最美的坟墓》的文笔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
阅读并分析《世间最美的坟墓》的文章结构、文笔特点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了解历史文化背景。
分析《世间最美的坟墓》的文章结构和文笔特点。
2.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并欣赏《世间最美的坟墓》中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表达。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学作品和参考资料。
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文学作品和参考资料。
安排学生预习和阅读《世间最美的坟墓》。
4.2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介绍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世间最美的坟墓》的文章结构和文笔特点。
第三步:深入讨论并欣赏《世间最美的坟墓》中的情感表达。
第四步:开展小组讨论或写作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第五步:进行课堂总结和反思,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思考表达能力。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学生作品:评估学生的写作作品,检查学生对文章情感表达的把握。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改进建议。
自我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教学拓展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以“最美的坟墓”为主题的短文。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托尔斯泰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世间最美坟墓学案、教案

《人间最美的墓地》教学设计班级:姓名:组号:时间:编制:学习目标:1.认识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本文主旨,加深对美的理解。
2.掌握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课文运用“比较”手法来表现主题、感情的艺术技巧。
3.引导学生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感悟生命真谛,培养学生崇拜的人生追求。
授课重点:解析感悟作者在文中储蓄的深刻感情和真谛授课难点:怎样正确理解朴素的托尔斯泰墓是“人间最美的墓地”自主学习:第一步:范读领路,落实基础(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解决生难字词,掌握课文感情基调)。
第二步:整体阅读,提炼主旨(小组合作研究以下问题)1、初步阅读,明确写什么:找出客观描述托翁墓的句子,概括出托尔斯泰墓的特点。
2、二次阅读,明确为什么这么写:画出作者对托翁墓直接议论的句子。
概括作者的议论。
3、深入研究:联系两次阅读的结论,作者为什么认为“朴素的”是“最美的”?4、三次阅读、明确是怎样写的:本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托尔斯泰墓的美?第三步:拓展阅读、领悟感觉:多媒体显现《人间最美的墓地 ------逼人的朴素》和《有的人》节选,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联系本质, 让学生谈谈对“美”的新认识。
《人间最美的墓地》授课方案一、课前预习、做好铺垫课前让同学们查阅资料认识列夫 . 托尔斯泰和作者茨威格,让同学们感觉他们的人格魅力,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二、激情导入、激发兴趣(播放背景音乐:追梦人 . 奇特园)列夫·托尔斯泰,一个震撼世界文坛的响亮名字;一位出身贵族却心系老百姓的优异作家、文学巨匠;他被誉为“ 19 世纪俄国的巨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和“天才艺术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优异的艺术技巧勤奋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战争与和平》是他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长篇小说《复生》是他长远思想、艺术研究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责备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着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着之一;他以自己漫长一世的不懈追求,登上了欧洲责备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
高三语文《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教学目的1、理解和掌握散文情景理的有机结合。
2、领悟“美〞的内涵,珍视朴素的人生本色。
说明:茨威格将托尔斯泰的墓地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并以此为题撰文,这种“最高级〞的评价中饱含了作者对托翁人格的深化理解与无比敬仰。
托翁之墓美在何处?又为何能“美〞到成为“世界之最〞?文章把再现托尔斯泰的墓地、突现托尔斯泰的精神,以及表达崇敬之情三者完美地融为一体,从而对“美〞作了最生动的诠释,给予了“朴素〞以最崇高的敬意。
因此引导学生从对文章写作特点的理解掌握到对朴素人生本色的认同珍视,其实也是师生一一共同赏美、思美并力图与美相齐的提升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感受托尔斯泰墓地的朴素美,感悟托尔斯泰的人格美,体会作者浸透其中的思想感情。
2、难点:领悟文中蕴藏的深化哲理。
说明:文章标题中的“美〞字闪耀着主题的光,闪耀着篇章的光,教学时可以“美〞为切入口加以挖掘。
同时,全文内容又着眼于“朴素〞二字,因此可以“朴素——逼人的朴素——纪念碑式的朴素〞为线索层层深化,将整篇文章的脉络串联起来。
以“美〞为纲,以“朴素〞为网,美得朴素,朴素的美,两者相辅相成,教学重点得到落实,教学难点得以打破。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教师也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宏伟的金字塔、华贵的泰姬陵以及莎士比亚、拿破仑、歌德三位伟人的墓地图片,再与托尔斯泰墓的图片比照入题,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发学生对“最美〞的疑问和考虑。
在萨克斯曲躯体和灵魂背景音乐的伴奏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感到回归自然的宁静之美。
通过师生一一共同分析、探究、讨论,从托尔斯泰选墓址的原因及作者的客观描绘,使学生感受到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从教师介绍托尔斯泰生平成就及晚年平民化生活细节,以及讨论作者将托尔斯泰墓与萨士比亚,拿破仑、歌德三位伟人墓相比的原因,及其它多处比照手法的运用,使学生感悟到在反差冲撞背后的和谐统一,从而对于“朴素是不是最美〞给予肯定的答复。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提高学生对文学巨匠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领会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崇尚真善美的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死亡等哲学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 教学难点:分析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死亡等哲学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托尔斯泰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提问:“你们对托尔斯泰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特点。
分析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死亡等哲学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悟。
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托尔斯泰作品片段,感受文学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托尔斯泰作品的价值。
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要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分析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对比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人生、死亡等哲学问题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合作精神。
世间最美的坟墓 教案教学设计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托尔斯泰生平和主要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培养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分析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认识其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看似矛盾的表述。
(2)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生死观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激发学生对作者的(2)提问:“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引起了你的哪些思考?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背景知识。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对“世间最美的坟墓”进行分析。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托尔斯泰的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2)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托尔斯泰的生死观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四、课后作业1.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世间最美的坟墓”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生死观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并对下一步的教学进行调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通过分析托尔斯泰的人生哲学,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
(2)通过比较托尔斯泰与其他名人的坟墓,让学生理解“世间最美的坟墓”的含义。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教案设计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叙述方式、修辞手法等。
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景仰之情。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2.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叙述方式、修辞手法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四、课时安排本节课时为1课时,即45分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的背景和文章的背景。
提问学生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2. 自读(5分钟)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 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如叙述方式、修辞手法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感受的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教学法,分析托尔斯泰的生活和作品。
3.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读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2. 学生写作作业的质量和深度。
3. 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八、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资料和案例,用于教学参考。
2.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话题。
3. 准备学生的作业评价标准。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托尔斯泰的坟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引导学生阅读托尔斯泰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其思想和文学成就。
3.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学活动或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2. 通过对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的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之情。
3.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的阅读与理解。
2. 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介绍。
3.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解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之情。
2.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领悟托尔斯泰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托尔斯泰生平和作品的介绍,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
3. 采用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托尔斯泰的作品,分享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和感悟。
2. 课文阅读与理解:组织学生阅读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 托尔斯泰生平介绍: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使学生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成长历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4. 课文解析:剖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领悟托尔斯泰的思想内涵。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托尔斯泰思想的领悟。
六、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的文本材料。
2. 收集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和相关作品资料。
3. 准备课件和教学道具。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托尔斯泰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关注这位文学巨匠。
2. 课文阅读与理解:组织学生阅读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记录下感受深刻的句子。
3. 分享感悟: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教案设计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的主旨和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观念。
2.2 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
2. 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旨,分析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阅读感受和思考。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2 教学手段1. 课件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图片,增加直观性。
2. 阅读材料: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1. 引入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的主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坟墓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4.2 课文阅读与理解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3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分析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思考。
4.4 课堂讨论与展示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来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审美观念的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来评估学生的审美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间最美的坟墓》学案(教师版)主备:丁国艳【教学目标】1、明确托尔斯泰墓美的真正含义。
2、品味本文质朴的语言及表现手法的应用。
3、感受托尔斯泰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散文中情景理的完美结合【教学难点】1.散文中情景理的完美结合2.体味饱蘸作者浓烈情感的语言【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在俄国的一个树林中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它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更没有逝者的名字,它“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从不关闭的”,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大家能想到这个小小的,普通而又平常的长方形土丘里包容着一个什么样的伟大人物?作者称其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
二、资料链接:作者简介1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
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
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
战后埋头写作。
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
1933 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
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突出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并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
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烦躁的心》。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
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 9世纪最初15 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
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 1 8 1 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
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3.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作家。
出生在富裕的市民家庭,16岁进入莱比锡大学,后就读与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曾当过律师。
青年歌德受启蒙主义思想影响,早期作品表现了他的叛逆精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有《普罗米修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1786年,歌德来到意大利,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产生了兴趣,完成了诗体悲剧《埃格蒙特》等。
1794年与席勒开始长达十年的合作,共同开创了德国的“古典时期”,促成了德国文学的空前繁荣。
他的主要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自传《诗与真》《浮士德》等。
4.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伟大诗人,戏剧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生于英格兰的斯特拉特福镇。
1585年去伦敦谋生,做过剧场杂役、编剧,后成为剧院股东。
逝世前三年回乡安度晚年,他一生著有戏剧37部,长诗2部,十四行诗154首。
他创作成就最大的诗戏剧,代表作早期有历史剧和喜剧,基调积极乐观,有《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中期是悲剧时期,风格沉郁悲壮;《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后期传奇剧时期,对世事带有和解宽恕倾向,作品有《暴风雨》《亨利八世》等。
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世态人情。
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语言精粹,有很高地艺术成就,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学生预习,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1、敬畏2、尘丄( )3、墓冢( )4、荫匣( )5、启示6、石棺( )7、禁锢 ( ) 8、飒飒 ( ) 9、穹隆( )10、嬉戏 ( ) 11、扣人心弦四、整体感知课文1、听示范朗读录音。
2、请同学们在客观描写坟墓的句子下面画横线。
五、概括课文要点1、文中哪些句子对托尔斯泰墓进行了描写明确:(1) “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2) “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3)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4) “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2、体现了托尔斯泰墓怎样的特点呢?明确:自然、普通、朴素、宁静(板书)朴素远离尘嚣没有装饰没有墓碑3、作者认为朴素的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这种感情呢(1)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 “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3) “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4) “看上去再也没有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4、这种朴素对到他安息地来的人又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明确:“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
”这种对内心的强烈震撼引发的是一种崇高的敬意。
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将这位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作家的坟墓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分几个小问题进行探讨)学生探讨、教师明确:其所以美,正是因为朴素的坟墓里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
这坟墓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建成的,它深深地打上了托尔斯泰人格的印痕。
或者说它直接呈现了托尔斯泰的一种人格 ---------------- 平民化的朴素。
声名盖世的托尔斯泰苦嗜朴素,朴素是他人格的呈现和象征。
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英名似乎不相称,但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普通蕴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
所以说这座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
2、托尔斯泰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墓地?明确:我感受到晚年的托尔斯泰在追求一种恬静、自然的幸福。
他儿时听到关于幸福的古老传说,就和哥哥在庄园里亲手种树,多么天真无邪,多么富有童趣。
而饱经忧患、历经磨难的托尔斯泰晚年回想起这些往事,突然觉得“自然、宁静、远离世俗”才是幸福的,于是他愿意将自己埋骨于此处。
要理解这段话其实并不很难,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其中的一些语言信息,比如:“远离尘嚣” “饱经忧患”等,再结合我们对托尔斯泰生平的了解。
3、我们再来看一看夏天、冬天墓地的景物描写,说出这两幅画面的意境吗? 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明确:1)宁静、轻柔、和谐、静穆、温煦。
2)“风儿”“俯临”“和暖”“嬉戏”“温柔”。
4、这些词语多么温情,让人感到这位伟人安睡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一种幸福,享受到了一种宁静、自然、和谐的幸福。
哪位女生给大家读读这段文字?用自己有声的语言来表现这种意境,传达其中的感情。
明确:这种自然宁静、远离世俗、不为名声所累的境界,正是托尔斯泰毕生的追求,同时也印证了他生前的选择。
5、“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由此,作者想到了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墓冢,并进行了比较,你怎样看待这种比较?(幻灯片显示名人墓冢)明确:三位伟人的墓是一种庄严的美、华丽的美。
这种“美”与他们“伟人”的名声是和谐统一的。
这是符合常人心理的,伟人死后,人们会用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方式来纪念他们。
而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美与他淡泊名利、追求平民化的生活也是和谐统一的。
因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让人体会到这幽暗的小土丘的“宏伟” ,才能让人感到托尔斯泰的与众不同。
作者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 。
二、课外延伸请同学们简单谈谈,学习完本文,得到怎样的启示例:许多人的一生把大半时间和精力花在设计、精修、雕琢自己的墓碑上,但他们不知道:活着用在墓碑上的精力越多,死后他的墓碑损坏得越早,如果你生前没有为人类作出多大贡献,那么死后你的墓碑再宏伟、再壮观,也只是废石一块,最坚固的墓碑是立在后人心中的,即使它是砂石一堆,也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感人的碑石。
三、总结:墓地的远离尘嚣、没有装饰、没有墓碑的朴素美,透视了托尔斯泰内在的人格美。
四、思考感悟:假如你已经亲身感受了托尔斯泰的墓地,你要离开了,如要在墓地的留言本上写一句话,你将写下:五、过关检测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下列习题:①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②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③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④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⑤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一一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
⑥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1•上文第③句连用了四个“没有”,分析其用意正确的一项是[ ]A .具体地描写了托尔斯泰墓地的朴素之美。
B •说明了托尔斯泰墓的简陋和寒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