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2.07•【字号】晋政发〔2024〕5号•【施行日期】2024.02.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规划发展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晋政发〔2024〕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山西省人民政府2024年2月7日目录第一章基础与形势第一节地理格局与资源禀赋第二节开发保护成效与问题第三节风险与挑战第二章目标与战略第一节总体要求第二节定位与目标第三节空间战略第三章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构建第一节巩固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第二节深化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三节构建保护与开发总体格局第四章营造特优富美的农业空间第一节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第二节优化现代农业布局第三节优化乡村空间布局第四节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第五节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第五章筑牢安全永续的生态空间第一节加强生态空间保护和管控第二节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第三节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第四节建立面向大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第五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矿系统修复第六节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第六章建设集聚高效的城镇空间第一节推动“一群两区三圈”高质量发展第二节促进各级各类城镇协调有序发展第三节优化产业转型发展空间布局第四节支撑营造高品质城镇空间第五节增强城镇空间安全韧性第六节促进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第七章提高水资源和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第一节筑牢水资源安全保障线第二节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第三节巩固提升国家综合性能源基地第四节划定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区第八章统筹国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第一节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第二节建设绿色低碳能源网络第三节完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第四节系统布局智能化基础设施第五节构建安全韧性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第六节协调优化重大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第九章塑造晋风晋韵的魅力空间第一节构建魅力三晋空间格局第二节整体保护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第三节系统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第十章促进开放融合与区域协调第一节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第二节加强省际区域合作第三节推进省内重点地区协调发展第十一章统筹规划实施和管理第一节加强党的领导第二节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保障体系第三节强化规划传导和用途管制第四节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第五节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第六节近期安排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依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等要求,编制《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晋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晋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晋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1.24•【字号】晋政函〔2023〕122号•【施行日期】2023.11.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规划发展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晋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晋政函〔2023〕122号晋城市人民政府、省自然资源厅:《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报请审批〈晋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晋自然资呈〔2023〕243号)收悉。

一、原则同意《晋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晋城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两区”叠加的优势,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着力建设山西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与先进制造业基地、链接中原城市群的门户城市、黄河流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康养中心城市。

二、强化国土空间安全底线。

到2035年,晋城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92.39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61.76万亩;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2402.15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55.19平方千米以内。

三、优化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以“三区三线”为基础,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构建“两环两带三区、一核四极三廊”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促进形成“一带三区,多园多点”的农业空间格局,重点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推动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3课件:第3章第1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3课件:第3章第1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方向是建成全国的 ()
A.能源生产供应基地 B.木材生产和加工基地 C.商品粮、棉生产基地 D.畜牧业生产基地
(1)D (2)C (3)A [第(1)题,表中数据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 矿产资源主要是能源矿产,储量大、潜在价值高。第(2)题,正确理 解表格中比较项目的含义是关键。第(3)题,本着发挥地区优势的发 展方针,黄土高原地区适宜建成我国的能源基地。]
(3)× 黄河流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且黄土高原上多峡 谷,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航运价值不高。山西省目前逐步形成 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4)×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发挥了全国能源基地 的作用,而且促进了山西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5)D [选D。矿区土地复垦可建立集约经营的高效蔬菜、水果 及肉蛋奶生产基地,而不是粮食生产基地。]
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2018年6月20日,山西省发布煤炭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到2020年,全省煤 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量达到1.2亿吨,原煤入洗率达到80%,矿井水综合利用 率达到90%,力争实现30%的绿色矿山建设目标。 根据规划,山西省将加快 煤层气开发利用。鼓励煤炭生产企业围绕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条, 建设循环经济园区,通过产业聚集、产业耦合、产业链延伸,实现资源循环利 用和高效转换,降低企业的物耗、能耗和产品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最大化。鼓励煤炭生产企业按照产业循环、多元发展原则,加大绿色化改造力 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煤矸石、矿井水、煤矿瓦斯等煤炭共伴生资源综合 利用水平。
合作 探究 攻重 难
资源开发条件与能源基地建设
2018年10月份,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山西省“十三五”综合 能源发展规划(修编版)》,规划指出,到2020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8 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产能控制在12亿吨左右,产量控制在10亿吨以内,电力 装机容量力争达到1.3亿千瓦,其中外送电装机规模达到6 000万千瓦,煤层气 产能力争达到400亿立方米,焦炭产能1.2亿吨,煤基合成油品600万吨、煤制烯 烃240万吨。据《山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显示,截至2015年 底,山西省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 709亿吨。全省含煤面积达6.2万平方公里,占 全省总面积的39.57%。煤炭的种类有褐煤、烟煤、无烟煤等,种类多样。

山西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

山西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

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合理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障探矿权人、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矿业发展,保护地质、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国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勘查、开采和保护矿产资源,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

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必须依法取得探矿权、采矿权。

探矿权、采矿权实行有偿取得制度。

除按《中华人民国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规定可以转让外,探矿权、采矿权不得转让;转让探矿权、采矿权必须具备《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

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矿产资源。

第四条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方针。

对全省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矿种,应当纳入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矿山企业应当按规划要行规模化开采。

鼓励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科学技术水平。

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必须与环境保护、土地复垦和防治地质灾害,防止水土流失工作统一设计,同步实施。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强矿产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维护正常的矿业秩序,保障探矿权和采矿权不受侵犯。

在勘查、开发、保护矿产资源和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六条省、地(市)、县(市、区)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

省、地(市)、县(市、区)有主管部门协助同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章矿产资源勘查第七条矿产资源勘查实行统一的区块登记管理制度。

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按照《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的权限,负责矿产资源勘查的审批登记和勘查许可证的发放工作。

第八条勘查出资人为探矿权申请人。

山西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建议

山西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建议

山西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建议摘要:我省矿产资源总量大,贫矿多,难采、难选矿也较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难度大。

经过多年着力探索,我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大中型矿山开展了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和综合利用。

本文针对我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几项建议。

关键词: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建议山西省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

长期以来,为国家能源供应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山西既是矿产资源大省,也是矿业开发强省,已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中绝大多数为共、伴生矿产。

由于矿业开发方式比较粗放,矿产资源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严重,未形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政策体系。

为加快我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不断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绿色矿山建设发展,以下提出几项建议。

1 重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调查评价为贯彻节约优先战略,查清重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我省将开展大、中型矿山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现状调查评价工作(以下简称“现状调查评价”)。

通过调查评价,基本掌握我省重要矿产资源“三率”现状,查清共伴生、低品位、难选冶的矿山废弃物(尾矿)开发利用现状,摸清主要矿产企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潜力,提出先进适用、应用前景广的关键技术和推广应用目录,同时建立我省重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数据库,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开发利用建议。

调查的对象是我省重要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煤、铁、铜、铝、锰、铅、锌、金、银、石墨、萤石、硫铁矿等矿产;调查内容包括矿山企业基本情况、资源储量及采选情况、矿产品销售等经济指标,共伴生、低品位、难选冶的尾矿资源利用情况,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

2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山西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

山西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

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合理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保障探矿权人、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矿业发展,保护地质、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国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勘查、开采和保护矿产资源,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

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必须依法取得探矿权、采矿权。

探矿权、采矿权实行有偿取得制度。

除按《中华人民国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规定可以转让外,探矿权、采矿权不得转让;转让探矿权、采矿权必须具备《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

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矿产资源。

第四条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方针。

对全省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矿种,应当纳入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矿山企业应当按规划要行规模化开采。

鼓励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科学技术水平。

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必须与环境保护、土地复垦和防治地质灾害,防止水土流失工作统一设计,同步实施。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强矿产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维护正常的矿业秩序,保障探矿权和采矿权不受侵犯。

在勘查、开发、保护矿产资源和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六条省、地(市)、县(市、区)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

省、地(市)、县(市、区)有主管部门协助同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章矿产资源勘查第七条矿产资源勘查实行统一的区块登记管理制度。

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按照《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的权限,负责矿产资源勘查的审批登记和勘查许可证的发放工作。

第八条勘查出资人为探矿权申请人。

山西省稀缺、特殊煤炭资源调查现状分析

山西省稀缺、特殊煤炭资源调查现状分析

050地质勘探DI ZHI KAN TAN郑 仲(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山西 太原 030006)摘要:加快煤炭由单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已经成为业内共识,试图体现特殊原料性的煤炭资源概念较多,现行国标和部门法规中颇具代表性,通过对比笔者认为现行国标中的稀缺、特殊煤炭资源概念和分类更能体现煤炭资源的原料性。

山西省煤炭资源储量和开发强度目前位居全国前列,根据最新的全国和山西省的矿产资源规划,未来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强度仍将增强。

为了使稀缺、特殊煤炭资源得到高效开发利用,基于国标中的分类,笔者对山西省稀缺、特殊煤炭资源调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由于历史认识的局限性,仍有若干类别的稀缺、特殊煤炭资源情况尚需查明。

此外,笔者认为现行国标中的稀缺、特殊煤炭资源类别范围较小,而稀缺、特殊煤炭资源的概念内涵和类别划分表明煤炭资源兼具能源、金属和非金属的综合矿产资源属性,可以尝试在山西省开展煤炭资源 矿政管理优化和综合矿产效能评价工作。

关键词:稀缺、特殊煤;山西;调查;综合矿产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487(2018)04-50-2作者简介:郑仲(1985—),男,河北邢台人,工程师,硕士,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主要从事矿产地质、水工环地质工作。

(邮箱)330843696@我国是煤炭生产与应用大国,煤炭既是燃料,也是化工、钢铁、建筑等行业原材料,但是作为原料应用的比例还较小。

根据《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快煤炭由单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实现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稀缺、特殊煤炭资源本身具有远高于作为燃料的价值,然而由于以往认识的不足造成了宝贵资源出现低效利用的情况。

山西省煤炭资源储量和开发强度均位居全国前列,查清省内稀缺、特殊煤炭资源情况,对于珍贵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 概念采用及分类稀缺、特殊煤炭资源是近十多年才提出的概念,是伴随着煤炭工业的发展、工程实践资料的积累和研究工作的深入而提出的,其含义和提法根据不同的目的又有所不同。

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附件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意见行动计划》(晋发〔2017〕49号)要求,为加快我省煤炭及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推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省是煤炭生产大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建国以来,省累计生产原煤183亿吨,外调量超过121亿吨。

全省含煤面积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0.4%;119个县(市、区)中94个有煤炭资源。

全省2000米以浅含气面积35796.86平方公里,煤层气资源总量83097.8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1/3。

2017年,全省煤炭产量8.56亿吨,产出煤矸石1.3亿吨,综合利用8800万吨,抽采瓦斯(煤层气)115亿m3,利用70亿m3,大中型煤矿矿井水复用率达到95%以上,矿井水达标排放率100%。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煤矸石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积极落实瓦斯利用补贴政策,企业开展煤矸石、瓦斯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

全省建成了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45家,煤矸石新型墙材企业327家,煤矸石瓷生产企业45家,其他煤矸石利用企业21家。

全省煤层气输气管覆盖全省11个市,建成了80余座瓦斯发电厂。

通过采取瓦斯集输、压缩(CNG)、液化(LNG)、发电、民用等多种方式开展利用。

其中,晋煤集团形成了瓦斯发电机组107台、运行瓦斯发电装机容量209兆瓦的瓦斯发电集群,年利用瓦斯4亿多立方米。

我省煤炭及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着部分地区煤矸石违规排放、超高堆放,煤层气抽采效果不达标,矿井水利用率低,煤矸石高附加值利用、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等关键技术亟待突破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晋发49号各项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促进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煤层气等煤炭及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则2000年到2010年,是我省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

矿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在我省经济生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为全面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进一步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和《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十分珍惜、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山西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2000年-2010年山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编制《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国土资源的总原则及“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总方针;从国情、省情、矿情出发,以矿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与保护,促进全省矿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总体规划》以1999年为基期,2005年为规划期,展望到2010年。

《总体规划》的适用范围为山西省所辖行政区域。

第二章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形势一、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山西位于黄土高原东部、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土地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3.4万平方公里,人口3204万。

境内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目前最为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近二十年来,每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煤炭产量支援全国二十多个省(直辖市)的经济建设,并出口到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除煤炭外,山西的钢铁、氧化铝、芒硝、耐火粘土、铜、镁、硫铁矿、电石、石膏等矿产品及其冶炼加工制品也长期供应华北、西北、东北、华东等省市,有些还出口到欧亚等国家、地区。

山西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有许多壮美的自然景观,并存有古代、近代历史文物五百多处,其数量之多、历史文化价值之高居全国之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但是横向比较,在全国的位次还比较落后,1985年、1990年、1996年、199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位分别是第12位、第16位、第17位、第20位。

1999年全省人均GDP为4727元,相当于全国人均GDP的7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2.61元,为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4.2%。

山西经济滞后的重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适应迅速建立和完善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经济发展高度依赖重工业,而占到重工业产值78.3%的采掘业和原料工业生产方式粗放、产品初级化,使得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偏低,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

为了加快发展,近几年山西以培育一增三优(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为主攻方向,以发展潜力产品为切入点的经济结构调整已迈出坚实步伐,并取得可喜进展。

按照“加强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省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十五”期间要全面实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工程,即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和提高附加值,集中力量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在煤炭、冶金、化工、机械、建材等行业有重点、分层次地改造一批骨干企业,提高其工艺水平和装备水平。

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工程的实施,必将对矿业结构的调整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一)山西省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及优势截至1999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18种,其中有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62种,矿产储量总潜在价值13.6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

与全国同类矿产相比,保有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矿产有33种,其中煤、铝土矿、镓、耐火粘土、沸石等矿产居全国首位。

我省矿产资源具有下列特点。

1.沉积矿产分布广泛。

煤、铝土矿、耐火粘土、石灰岩、白云岩等沉积矿产分布十分广泛,其中2000米以上的含煤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4.6%,煤和铝土矿资源储量巨大,占全国总量的1/4左右。

2.重要矿产相对集中。

占全省90%以上的铁矿资源储量分布在五台山区和吕梁山区;石膏均分布在北纬38°以南的太原--襄汾和潞城一带;占全省95%以上的铜矿储量集中分布在中条山区;芒硝、镁盐和盐矿全部分布在运城盐湖;锰、石墨、银、膨润土、沸石、珍珠岩等矿产分布在晋北阳高、灵丘、大同、浑源一带。

3.矿石贫矿多富矿少。

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一些矿产资源,富矿少贫矿多,如铁矿中富矿资源储量仅占6.44%,富铜矿占13.86%,铝土矿为一水硬铝石类型,高铝硅比的只占12.89%,石膏、硫铁矿没有Ⅰ级品矿石等。

4.共伴生矿多。

以铝土矿为主的本溪组含矿岩系中,伴生有铌、钪、镓等稀有、稀土金属,并与耐火粘土、铁矾土、山西式铁矿共生;在含煤地层中共生有煤层气、硫铁矿、高岭岩、软质粘土;许多内生矿床中常伴有多种组份并可综合回收利用。

5.地质条件简单,开采条件较好。

许多重要矿床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矿体多为层状、似层状,规模较大。

许多非金属矿床适宜露天开采。

全省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具有资源优势并在国民经济、工农业生产和外贸出口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为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铜矿、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电石用灰岩、熔剂用灰岩、芒硝、金红石、石膏、硫铁矿等。

此外,锰、银、金、石墨、膨润土、高岭土(岩)、石英岩(优质硅石)、含钾岩石、白云岩(炼镁用)、花岗岩、沸石等矿产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及勘查概况山西境内最早的地质矿产工作始于1862年,而较系统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及勘查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全省基础性的地质调查工作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先后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航空磁测、区域化探、区域重力、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及环境地质调查(详见附表10)。

矿产资源勘查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全省共发现有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1353处。

主要矿产的地质勘查控制程度较高,其中达勘探(精查)程度比例较高的矿种是煤、水泥用灰岩、银矿、熔剂用灰岩、金矿;达详查程度比例较高的矿种是硫铁矿、铁矿、耐火粘土、铜矿、铝土矿;非金属矿产的勘查程度相对较低。

当前一些有市场需求,有资源潜力的矿产如方解石、优质花岗岩、优质塑性粘土、长石、石英岩(优质硅石)、白云岩(炼镁用)等的勘查程度很低(见附表4)。

矿产勘查的控制深度,煤矿一般600-700米;铁、铜、金、银、锰等内生金属矿产多为300-400米;部分沉积变质铁矿床为500-600米;非金属矿产一般在100-200米。

为解决山西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用水,中央和地方投入近30万米的钻探工作量进行地下水勘查,提交了近1000份地下水勘探评价和研究报告。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截至1999年底,全省已开发利用矿产67种(见附表4),已生产在建各类矿山10323个(其中国有矿山739个),从事采矿人员约百万人。

全省95%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的工农业用水和城乡居民用水来自矿产资源。

矿业及与之相关的加工制品业在我省国民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1999年全省矿业总产值248.7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506.7亿元的16.5%,矿业及相关制品业总产值610.6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5%;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41662万美元,占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128739万美元的33.1%,其中进口3445万美元,出口38216.7万美元。

煤炭是山西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1999年底,全省办理采矿登记的各类煤矿共5831个,产原煤24894万吨。

其中,年产300万吨及以上的特大型煤矿产量占25.5%,年产240-120万吨的大型煤矿产量占15.7%,年产9万吨以下的小矿为43.2%。

全省有洗煤厂53处,洗选能力10193万吨/年,1999年入洗原煤6666.2万吨,入洗率26.8%。

1999年外运煤炭17898万吨,占当年产量的71.9%,流向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出口1994万吨,为当年全国煤炭出口量的53.3%。

冶金工业是山西的重要产业。

1999年金属矿产采掘及冶炼业产品总产值253.1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3.08%。

全省铁矿企业485个,铁矿石产量3376.68万吨,为全国铁矿石产量的15.4%,生铁产量1454.36万吨,为全国总产量的11.6%,铁矿石及生铁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来自乡镇及个体小矿山;钢产量452.34万吨。

近年来,每年大约有半数以上的钢铁销往外省。

1999年外销钢200万吨,铁954万吨,主要销往河北、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山西铝工业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1999年全省铝土矿产量约200万吨(其中山西铝厂78.23万吨)、氧化铝产量114.3万吨、电解铝15.4万吨。

氧化铝主要销往青海、内蒙等地。

骨干企业山西铝厂采矿能力240万吨/年,氧化铝生产能力120万吨/年,是我国最大的氧化铝厂。

1999年全省铜矿石产量573.5万吨(含量铜3.34万吨),占全国铜矿石产量的11.74%,其中中条山有色公司产量570.9万吨。

中条山有色公司是我国六大铜业基地之一,下属三个矿山自六十年代初相继投产,现有采矿能力580万吨/年,选矿能力580万吨/年,粗铜冶炼能力6.5万吨/年,1999年粗铜产量2.95万吨,其中1.54万吨销往省外。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中条山有色公司查明的富矿已经很少,部分矿山衰老待闭坑。

目前主要依靠铜矿峪矿山生产,因矿石品位低、采矿难度大,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随着钢铁工业、化学工业和建材工业的发展,山西也建设起一批非金属骨干矿山和生产基地。

如太原和灵石的石膏生产基地,在运城的我国最大的以芒硝为主的化工生产基地,在太原、大同和潞城的石灰岩矿山和水泥生产基地,在阳泉的全国著名的耐火材料生产基地和硫铁矿生产基地;左云县的可塑性粘土是供应全国电瓷原料的四大生产基地之一。

1999年底,全省共有非金属矿山企业3869个,其中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32个;1999年全省非金属矿石产量8621.94万吨、产值1 9.1亿元,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非金属矿产品(含制品)14种,金额6149.3万美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