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4)修改
4.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教材梳理《尚书》: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其中《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
写作特点:1、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2、其主要思想倾向是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3、措辞严谨,以一字寓褒贬,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即春秋笔法,为后代文学所继承。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是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
同《春秋》一样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还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并在儒家立场总结经验教训,作出道德伦理评价,以鉴后人。
记事上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社会变革的趋势。
在思想内容上维护周礼,尊礼尚德。
《左传》的文学特点/特征/成就:1、叙事方面①其叙述复杂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使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如重耳出亡及返国的经过。
②《左传》中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战争描写,《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写战争背景、战前准备、兵力部署、力量对比、将帅士兵活动、战略战术等,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结构严谨又中心突出,如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背景有直接交待,在行文中又不断揭示晋胜楚败的原因,对结果的描写也很全面,除写晋军大胜,还写了战争的余波。
同时在战争描写中还会有一些战争中次要事件的细节描写,增加叙事的生动传神。
③人物描写,书中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多能突出他们鲜明的个性。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4)明代诗文

李梦阳诗文创作:总体成就不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梦阳“其诗才 力富健,实足以笼罩一时。而古体必汉魏,近 体必盛唐,句拟字摹,食古不化,亦往往有之。 所谓武库之兵,利钝杂陈者也。其文则故作聱 牙,以艰深文其浅易。明人与其诗并重,未免 怵于盛名。” 歌行诗《石将军战歌》《林良画两角鹰 歌》,讲究结构章法,描议结合,笔力雄健。 散文《游庐山记》《梅先生墓志铭》,或写景 状物,或刻画商人,清新生动,是较好之作。
归有光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黄
宗羲《明文综序》)。 记叙往事、哀悼亲人之文如《项脊 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最 为人传诵。这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从 一些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素材,加以锤 炼,以简淡之笔,传人物之神,表真挚 之情。
《项脊轩志》 :题虽写轩,实则怀人。借一轩以
记归家三代妇女。睹物思人,悼亡念存,虽笔触很 清淡,却感情极真挚。 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归震川直接八 家。姚惜抱谓其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 自风韵疏淡,是与太史公深有会处 ,不可不知此 旨。” 王锡爵《明太仆寺丞归公墓志铭》:“如清庙 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 溢于言语之外。” 王世贞《归太仆赞并序》:归文“不事雕饰, 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
王世贞文学影响极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自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 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 王世贞《四部稿》有《艺苑卮言》12卷,全面 反映他的文学主张。 王世贞也是个复古主义者,他继承前七子“文 必秦汉,诗必盛唐”理论,曾说:“诗必盛唐,大 历以后诗勿读。” (《艺苑卮言》卷3) 又说:“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 矣。六朝之文浮,离实矣。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 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元无文。”(同上)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第六章

1949——1976年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文艺新方向的确定1、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2、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的文艺方向的总指针二、建国初期的文艺风波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评(俞平伯《红楼梦辨》)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胡风反革命集团)三、在“左”与“右”之间的沉浮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出现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红豆》(宗璞)、《小巷深处》陆文夫、《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秦兆阳、《论人情》巴人、《论文学是人学》钱谷融、《电影的锣鼓》钟惦棐2、“反右”斗争扩大化作家、艺术家陷入罗网,被当做“毒草”。
3、文艺政策的调整1958年,文艺界“全名写诗歌运动”(新民歌运动)1960年,纠正左倾错误,文艺界“新侨会议”4、左倾思潮的泛滥1962年冬,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一些作品受到批评第二节文革十年文革十年1966.5——1976.101、1965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评历史剧《海瑞罢官》2、1966年2月,江青、林彪炮制了《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三突出”“三结合”3、八部“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龙江颂》二、两类文学1、不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万山红遍》(黎汝清)、《李自成》(姚雪垠)、《山呼海啸》(曲波)、《闪闪的红星》(李心田)、《机电局长的一天》(蒋子龙)2、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张扬)、诗歌《秋歌》、《团泊洼的秋天》(郭小川)、《船》《春夜》(舒婷)、“天安门诗歌”第二章1950、60年代的小说第一节概述道路曲折、成绩显著、题材较为广泛、长篇小说大面积丰收。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5)西游记

2. 元代是取经故事进入平话与戏曲创作而渐趋定型的阶段。 西游故事在元杂剧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并进一步神怪化, 如金院本《唐三藏》、元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等。尤其 是杨景贤六本二十四折的《西游记杂剧》,它从唐僧的出身 家世写起,然后由观音菩萨安排奉旨取经,先后收白马、孙 悟空(孙悟空闹天宫压在山下),沙僧、猪八戒等为弟子, 经过女王逼婚、火焰山等磨难,最后取回真经。剧中的人物 和情节都与后来的《西游记》相似。如孙悟空神通广大、铜 筋铁骨、火眼金睛、变化多端、筋斗云十万八千里、金棍藏 在耳朵里等等。而且杂剧《西游记》也充满了喜剧意味。 在话本创作方面,至迟在元明之际出现了一部《西游记 平话》。《朴通事谚解》中曾记载有人去买书,要买《西游 记》,别人劝他不要买平话小说,要买四书五经,他说: ‚《西游记》热闹,闷时节好看。‛ 另外书中还转引了《车 迟国斗圣》的故事。与现在的《西游记》的四十六回相同。 在书的注解中也有八条关系到《西游记》故事。如大闹天宫 的故事、一些妖魔的名字都已经具备。从这些片断材料看, 它大大发展了西天取经的主体故事,孙悟空的形象已相当生 动,至此,西游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结构已大体定型。
第三节 《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和 艺术成就
一、人物形象: (一)孙悟空 1、来源: (1)“国货”说。 (2)“进口”说。 (3)“混血”说。 2、《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性格特色: (1)机智勇敢且武艺高强 (2)幽默诙谐 (3)仁义忠诚 (4)自傲好名
(二)猪八戒: 猪八戒的形象也颇值得注意。他行动莽撞、 贪吃好睡、懒惰笨拙等特点,既与他错投猪 胎有关,又是人性的表现。自然,猪八戒也 有些长处,如能吃苦,在妖魔面前从不屈服, 总记得自己原是“天蓬元帅”下凡等等。但 他的毛病特别多,除了上述几项,他还贪恋 女色,好占小便宜,对孙悟空心怀嫉妒,遇 到困难常常动摇,老想着回高老庄当女婿, 在取经的路上,还攒着一笔小小的私房钱。 他在勇敢中带着怯懦,憨厚中带着奸滑。猪 八戒的形象,体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欲望和 弱点。
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1、白话小说就题材内容而言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
2、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是(《三国志演义》),取材于(《三国志》),最早刊本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年间吴观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240回合并成120回。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做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做了详细的评点,这就是毛本《三国》。
现存最早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
清代章学诚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丙辰札记》)。
3、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另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
4、历史演义在明清还包括(列国系)、(隋唐系)和时事小说三类,鲁迅称之为(元明以来之讲史)。
5、余邵鱼《列国志传》: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列国故事的通俗小说。
这部小说在《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讲史话本基础上,据正史,采杂说,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叙述了从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800年的历史。
明末冯梦龙将其增补改写成《新列国志》,成为一部东周列国的演义小说。
清代乾隆时,杨庸将其删并,名为《列国志辑要》,同时蔡元放将《新列国志》略作删改润色后,加入一些夹注和评点,易名为《东周列国志》,共23卷108回,成为最后通行本。
6、《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与《隋唐两朝志传》是明代较早的两部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小说。
稍后文学性较强的还有《隋炀帝艳史》(根据《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散步小说以及正史和其他史料编写而成)《隋史遗文》两书。
清代康熙年间。
禇人获将《隋唐两朝志传》《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以及唐代卢肇所撰的《逸史》等剪裁连缀成《隋唐演义》一书。
稍后的《说唐演义全传》虽也取材隋唐故事,但实质上已经属于英雄传奇小说一类了。
《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高频题型 (4)

一、选择题常考重难点1. 清代戏剧创作:清杂剧1300余种,传奇千余种。
传奇高于杂剧,清初传奇高于清中后期传奇。
2. 清初戏剧三派: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其戏作有较强的市民色彩;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文人派;以李渔代表的娱乐派,讲求游戏娱乐功能和形式技巧。
3. 吴伟业、尤侗等“文人派”戏剧的一般特点:他们的作品借历史故事抒发身世之苦或故国之思,意境上接近诗歌,曲词雅致,抒情性增强,但不利于演出,是“案头之曲”。
4. 《闲情偶寄》是中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清代李渔撰。
5. 李玉及其戏剧创作:苏州派代表剧作家,有传奇33种,今存18种。
最为著名的是号称“一人永占”的《一笠庵四种曲》:《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入清后,李玉与叶时章、毕魏、朱素臣共同创作了《清忠谱》。
6. 孔尚任字聘之,别号岸堂,康熙三十八年(1699),孔尚任完成《桃花扇》传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感”。
7. 唐英,著有《古柏堂传奇》17种。
8. 蒋士铨,乾隆时期最负盛名的剧曲家,今存《藏园九种曲》,以颂扬纲常伦理为主。
9. 李渔的戏剧创作《笠翁传奇十种》剧目《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
李渔不仅是重要的剧作家(娱乐派),而且是重要的戏剧理论家。
10. 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11. 洪昇有《稗畦集》、《续集》、《啸月楼集》,传奇有《长生殿》,杂剧有《四婵娟》。
12. 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戏剧流派被称为“文人派”。
二、名词解释常考重难点13. 才子佳人小说明末至清代以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小说,但又有特殊的狭义所指。
情节上有固定的程序: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拔乱离散,及第团圆。
创作倾向上主张存情去欲。
代表作为《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
14. 才学小说清代中期以来,随着考据学的兴盛,出现许多炫耀学问,以才学见长的小说。
唐代文学史·第四章 诗仙李白

2、主题的含蓄性、丰富性。
胡应麟所谓“《蜀道难》、《远别离》等篇 出鬼入神,惝怳莫测”,即是说本诗主题含 蓄朦胧 讽玄宗幸蜀 言险著戒,非专指一人一事 即事名篇,别无寓意 寄托作者功业难成,仕途坎坷的感慨 反映诗人忧国之思,揭露时弊
3、层次和线索
(1)层次
①(开头—“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 开辟之难。 以三个感叹词、两叹句起笔高歌,接着运用了 蚕丛、鱼凫的历史传说和五丁开山等神话,夸 写蜀道开辟的艰难。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3.四十二到四十四岁——三年 长安供奉翰林时期 或因声名,或因人荐(一说 吴筠,一说玄宗妹玉真公主 即持盈法师),天宝元年 (742),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 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初时心情兴 奋,很想有所作为,但时值玄宗后期,政治日 趋腐败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权,贤能之士屡遭 排斥和迫害。而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 能阿谀奉承,因遭受谗言诋毁,天宝三载(不 满两年),以“赐金放还”的名义,被迫辞官 离京。
以安陆为中心,开始其干谒与漫游生活,历江夏、襄
阳、洛阳,北上太原,南下隋州,曾上书安州裴长史
、韩朝宗,希求荐用,失败。
2.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出蜀东游时期
②西入长安求仕。
开元二十四五年前后(736-737) ,西入长安求
仕,同样失败。
《古风》中有好几首(如其二十四“大车扬飞尘”)
、《蜀道难》、《梁甫吟》、《行路难》(“大道 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都集中表现这个时期的愤 激不平情绪。
2.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出蜀东游时期
③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
离开长安,再次漫游,从梁、宋而洛阳、
《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同版本评较

《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同版本评较作者:徐王胤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4期摘要: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现代文学是其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同时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性变革下形成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对其历史的研究与书写,也始终随着文学史的不断发展与书写而历久弥新。
本文选出建国后至本世紀初的五部现代文学史进行评较,以此梳理出其文学史观与编排内容的差异。
关键词:现代文学;文学史;评较作者简介:徐王胤(1994-),男,满族,辽宁省凤城市人。
渤海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02一、成书时间以及再版的修订本文所选择的五部现代文学史,从成稿时间、初版时间以及再版、修订增订时间上综合考量,可将其划分出一个大致的时间顺序: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唐弢、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以及杨义《中国现代文学图志》。
为便于比较,在此只举出各版本文学史初版及第一次修订再版的内容。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后简称《史稿》)可谓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
《史稿》初版时间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是王瑶根据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所讲授的“中国新文学史”课程讲稿整理而成,上册于1950年脱稿,下册于1952年写毕。
1982年的修订重版变化亦不大,除了“语句之间,略有增删,但体例框架,一仍其旧”。
[1]总的来说,重版与初版所保持的体系并无大的改动。
由于《史稿》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是同步的,因此这部书所引用的许多史料、观点都是较为客观的。
《史稿》为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现代文学史的学者们奠定了基本的编书体例与框架,影响深远。
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后简称《初稿》)初版于1956年,是高教部委托编辑出版的现代文学史教材,由刘绶松根据其在武汉大学教授“中国新文学史”课程时的讲稿所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汉语0825班 shero整理版填空1、明中叶最富盛名的杂剧作家是徐渭。
2、袁宏道称为“明曲第一”的是徐渭的《四声猿》。
3、徐渭的《四声猿》有哪四部戏:《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关于《四声猿》的正确选项有1被誉为“明曲第一”2由四个剧本组成3《渔阳弄》是单开短剧4《雌木兰》取材《木兰诗》5《女状元》写才女黄崇暇女伴男装考中状元】4、研究南希的第一部叙著是《南词序录》5、明代中期的三大传奇:李开元《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第一部用改良后的昆曲演出的作品);王世贞《鸣凤记》6、四大声腔:戈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7、《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8、清初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9、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10、归奇顾怪:归庄,顾炎武11、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婉12、乾隆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13、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14、苏州作家群以李玉为代表。
李玉的代表作“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李玉晚期代表作《清忠谱》15、《闲情偶记》是李渔的代表作16、《桃花扇》《长生殿》代表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代表明清传奇的最高成就。
17、茶陵诗派的代表是李东阳18、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作家是宋濂19、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民革命战争的长篇小说是《水浒传》20、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是《西游记》2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是《金瓶梅》22、长篇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是《金瓶梅》23、《瓯北诗话》的作者是赵翼24、“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25、“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26、清代小说的基本特征:1小说观念不断更新;2小说题材类型的不断扩大;3 小说编创方式的不断成熟27、清初遗民诗人有: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28、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櫆;姚鼐【以下不是老师说的,可看可不看,了解一下】1 公安派提出的口号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2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是拥刘反曹3 代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编纂的《三言》4 我国古代戏曲中第一部描写现实重大政治事件的时事剧是王世贞的《鸣凤记》5 中国文学史上首部有意识的以男女爱情故事表现一代兴亡的传奇作品是《浣纱记》6 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而更多的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的学说是神韵说7 袁枚“性灵诗派”的文学主张是晚明公安派思想的重振和延续8 代表了清代骈文的最高成就的佼佼者是汪中9 集文言小说之大成,并代表中国文言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作品是《聊斋志异》10 《儒林外史》的创作宗旨是反对封建科举制度11 李渔戏剧创作收在《笠翁传奇十种》中12 龚自珍是才气过人而又得风气之先的文学家兼思想家13 明代小说从题裁上大体可分为历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14 对《西游记》题材有较大影响的话本小说是1《大唐西域记》2《大唐三藏取经诗话》15 属于世情小说的作品有1《金瓶梅》2《红楼梦》3《玉娇梨》4《平山冷燕》5《好逑传》16 追随汤显祖艺术风格的临川派作家主要有1吴炳2孟称舜3阮大铖17 明代重要的戏曲流派有1临川派2吴江派18 在社会上影响最大,并奠定汤显祖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是《牡丹亭》19 清代阳湖派代表人物有1恽敬2张惠言名词解释1、前七子:至明代中叶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包括王九思,边贡,康海等人在内,主张文学复古的创作群体,他们于弘治年间曾中进士,任职京师,时常聚会,以研讨时文,切磋诗意,倡导复古,规模汉唐,在诗文中表现人生感悟和自然景观。
提出对时政的批判,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社会功用。
主张从秦汉散文、盛唐诗歌中汲取营养,对于消除台阁体的影响,开创诗文的创作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但过多泥古和形式取向的偏狭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后七子:指明代嘉靖年间继承前七子复古主张,并进一步发展复古理论的个体关系比较密集的作家群。
前期以李攀龙为主,后期以王世贞为核心。
不仅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甚至排斥盛唐之外的包括汉魏在内的诗章,使明代的文学复古负面影响得到放大,直到王世贞后期方有所修止。
由此招致是人的批判,事实上,后七子与文学创作不一致,实际成就远远超出前七子。
3、唐宋派:明代中叶后期,以唐顺之,王慎中,茅坤,包括归有光在内的诗文创作流派。
他们主张学习唐宋的问的优良传统,以优美的文笔,自由的文体,舒缓的文风表现真实的生活情感。
并明确提出了唐宋八大家的概念,树立了古典散文的楷模,并在实际创作中表现出与前后七子易趣的灵魂,成为明代中叶理论建树较为科学的创作实绩较为高的流派。
4、吴江派:指明代中后期以沈璟为代表,包括吕天成,王骥德,祈彪佳等人在内的一群吴江作家群。
他们在内容撒谎能够偏向道统,风格上主张通俗平淡,声律上更加严格,是一个理论研究高于实际创作的戏剧流派。
5、三言:是冯梦龙编篡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
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各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除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外,实有七十八篇。
它在内容上更有时代气息和作家个人特色,在艺术上也更具有统一的剧作个性,它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6、童心说:是晚明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点。
他强调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最初一念之本心,是天然去雕饰的,未经任何矫饰的童心。
主张创作应该绝假纯真,认为天下之文都是保有一颗童心,而不是表现那些假道学,假纯真,更不是押韵的语录,合格的著书,尊重文学中的本质特征,强化文学与哲学政治的区分。
对于割断文学与理学的纽带,提升文学的独立地位,引导晚明文坛的兴盛是有重要作用的。
7、李贽:字宏甫,号吾卓。
晚明杰出思想家,文学家。
是深受文学左派影响和西学东渐感染的晚明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崇拜多元文化。
接受外来文化影响,赞赏男女平等,追求个性自由,主张纯真本色,倡导“童心说”对晚明文学的自由化倾向和引导文学本体。
具有积极引导意义。
但他的思想难为统治阶层所接受,晚年被诬入狱,自杀于狱中。
8、公安派:指晚明时期,以湖北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首的诗文流派,他们受晚明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主张文学作品独抒心灵,不拘格套作品的真情实意应从胸中流出,真实的反映情感,景物,事件和心灵震撼,而摆脱政治形势的束缚。
9、竟陵派:在公安派之后主要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
由于仿效公安派的诗歌日益显露出“陋”、“俚”的弊病,所以有竟陵派出来加以匡救。
竟陵派因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
他们继承了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认为“性灵”不来自诗人的胸臆,而来自古人的篇什,所以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
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末流的浅易风格,力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不惜用怪字,押险韵,有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
使其作品佶屈聱牙,刁钻古怪,走向了极端。
10、阳羡词派:宜兴又称阳羡,清代初年,以陈维松为首的,以昆弟子侄,亲明故旧,门生好友为核心的,具有明显地方特征的词人群体,称阳羡词派。
他们经历了明亡清兴的惨痛巨变,对满清统治者大肆杀戮汉族文人,推行高压政策,恐怖统治,深表感叹。
陈维松等人继承苏辛词风,以苍凉沉郁而悲壮的作品表现时代的变迁,成为清词中兴的最大流派。
其中,陈伟松本人也是词史上创作内容最广泛,有诗作品数量最多的词人。
有词1800余首。
同时,阳羡词派也是清词第一个具有兼容性的词派。
11、京华三绝:指清康熙初年活跃于京城的三位重要词人,曹贞吉,顾贞观,纳兰性德,他们在阳羡词,浙西词流行的过程中转益多师,寄托遥深,以长短句再现生活及涉及的社会现象,成为清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纳兰性德是满汉文化交融成功的典范。
12、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慎的理论主张。
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论从诗序到诗品,诗式等等。
重视诗歌韵致的大有人在。
王士慎将其归纳为神韵,强调诗歌应有韵外之致、象外之意,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要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推崇王孟诗派,形成了自身诗情画意韵味想结合的创作特色。
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论归结期的大宗。
13、《闲情偶寄》:是清初戏曲家李渔的一部杂剧。
书中广泛记录了时风习俗和生活经验。
其中的“词曲”和“演习“两部全面总结了剧本编写技巧,歌词纂写方法,舞台设计,角色分配和具体演出技巧。
明确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脱窠臼,密针线“十二字编剧原则,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理论著作。
14、性灵说:这是清代乾隆年间袁枚的诗歌理论。
它承传了公安派的诗歌主张,并有所发展。
抓张诗从己流出,主张独抒心灵,不拘格套,但它强调生命个体的七情六欲,真情实感。
注重审美本体的能动作用。
强调才情、才气在写作中的作用。
又力图避免卖弄学问。
作为清代诗歌理论的归端之一,更强调人情人性的文学地位。
15、梅村体:清代初年,吴伟业写出来的叙事诗及其风格特征。
明清易代之际,吴伟业以多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重大历史事件。
如《鸳湖曲》,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倾向,是对新乐府叙事诗风格的继承,真实而具有讽刺性。
在清初的诗坛上,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取向,陈伟梅村体叙事诗。
16、台阁体:是继承了宋濂倡导的道统文学体系,符合最高统治者的要求而形成的流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三杨”,即文渊阁大学士杨荣,华盖殿大学士杨寓,武英殿大学士杨傅。
他们以雍容华贵的文笔,浮华的词藻,赞美太平盛世,叙写惬意生活。
于歌颂功德中表现满足的心态,称为典型的御用文学。
由于他们才华卓著,德高望重,对整个文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引导了宋明代诗文近百年的创作。
以台阁重臣而为文坛领袖,视为台阁体。
17、茶陵派:至明代前期,以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代表的诗文创作流派。
李东阳强调,以充满山林之气的诗文纠正台阁体的偏颇。
为官样文章注入新的生命。
使台阁体与山林风形成一定的融合。
第一次提出了对台阁体的修正思想,但由于李东阳本身也是台阁重臣,其诗文创作未脱台阁窠臼。
只是他注重诗歌的艺术性。
强调总堂法度,为明代忠义的复古思潮,乃至晚明公安派开先导。
18、肌理说:肌理说是清代中叶大兴人翁中钢的诗歌理论。
他认为诗歌如同人的肌肉原理,可以有层次,有规律,有途径的加以解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