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中的爱国情怀

合集下载

古代诗词中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词中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古代诗词中有许多表达爱国情怀的作品,它们反映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词:1.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心。

2.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3. 《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4.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人生无处不青山,史书万卷皆家国。

中国人历来都抱有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国家”确实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概念,而英、法、德文的“国家”一词中是没有“家”的含义的,只有我们才把“国”叫作“国家”。

山水诗:河山之爱河山,是对中国这片美丽富饶的国土的统称。

无论山川河泽,还是田野溪泉,古老文明的中华大地似乎都有着一层历经千年、文化根脉不断而形成的“包浆”。

文人墨客纵情山水,写了大量寄情山水、充满家国情怀的好诗词。

山河之美,是《诗经·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谢灵运的“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是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钱起的“晴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是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诗人并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用诗歌把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渲染出来。

读着这些词,仿佛历史的卷轴徐徐打开,一幅幅风景怡人的山水画卷重现眼前。

山河之爱,是《诗经·出车》的“昔我往矣,黍稷方华。

今我来思,雨雪载途。

”当初出征之时,黍麦青青;今日凯旋,大雪满途。

自然景物的描写,外化为人物的情感,“报国志”战胜了“思家情”。

当外敌入侵、山河破碎时,岳飞发出了“还我河山”的最强音:“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年迈的陆游在风雨大作的夜里,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悲哀,一心想着卫国戍边:“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一代女侠秋瑾为铁血报国“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32岁英勇就义,献出年轻的生命。

别离诗:家乡之思对于中国人来说,家的意义是独立一无二的,蕴含着温暖、包容、关爱等情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深入每个人的骨髓。

因此,送别和乡愁成为古诗词常见的题材。

李白24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人生第一次离开蜀地,写下了《峨眉山月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与其说是歌咏峨眉山月,不如说是思乡怀亲。

而《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李白面对滔滔江水,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中国爱国诗词

中国爱国诗词

中国爱国诗词中国爱国诗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人民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们用他们的才情和笔墨,创作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爱国诗词,这些诗词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中国爱国诗词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美感,更在于传承爱国精神,激励人们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爱国诗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诗人屈原,他的《离骚》被誉为中国爱国诗词的开山之作。

《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表达了屈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个人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这一诗作不仅具有美感,更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爱国诗词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流派的发展。

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诗词的鼎盛时期,许多杰出的诗人在这一时期涌现。

他们用诗词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

杜甫的《国殇》、白居易的《长恨歌》、李白的《将进酒》等作品,都成为了中国爱国诗词的经典之作。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爱国诗词的表现形式和主题也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诗词中,爱国的主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许多诗人通过诗词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战争的反思。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艾青的《我的祖国》等作品,表达了诗人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中国爱国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既有古典的韵律诗,也有现代的自由诗。

无论是诗人的笔墨还是表达的情感,都融入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之情。

爱国诗词的创作不仅是对国家的热爱和情感表达,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未来发展的期许。

中国爱国诗词的魅力在于其深深的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通过诗词的艺术表达,中国人民传承着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爱国诗词的力量激励着人们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爱国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情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正是因为中国爱国诗词的存在,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和辉煌。

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

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

顾炎武诗文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顾炎武,字述庵,号东田,江苏无锡人。

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

顾炎武的诗文创作中充满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他生于乱世,对国家的命运时刻保持关注。

他的许多作品都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国家富强的向往。

在《日知录》中,他写道:“自考终宣、端拱,猛烈聪明之帝,昌不明其祸异也。

浸周流十馀岁,中夜念之,痛心疾首,则独喊起乎江夏曰:‘褚北人使祠坛吊祭,正言不仁,荷戈涕泣而来者,固含怒也。

’”在他的《驳司马异传》中,也可以看到他满腔的爱国之情。

他在文中批评司马迁的历史著作,《史记》。

他认为司马迁对于秦始皇的批评过于苛刻,缺乏必要的客观性,且对于中国的统一和统治也没有给予应有的赞扬。

顾炎武在文中多处指出司马迁的错误观点,并致力于恢复对秦始皇的公正评价,认为秦始皇使中国“带甲以令东越,戮瓯以杀据吴”,可见他对于国家强盛和国人团结的追求。

顾炎武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

他的文笔朴实流畅,表达清晰直接,对古典文学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感悟。

他的诗歌和散文在形式上多遵循古代的格律和风格,却又不乏个性和新意。

他深受先秦诗人的影响,诗作多情感真挚,富有抒情色彩;受到唐宋文学的熏陶,散文作品清丽飘逸,情感细腻。

他的诗文作品以雄浑、慷慨、豪放见长,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独立的创作风格。

顾炎武的诗文也展现出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造诣。

他不仅对古代文学有深入研究,对于儒家经典和历代名家的著作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评价。

他的诗歌和散文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于经典和典故的引用和重新解读,这同时也是他文学作品的一大特色。

他在文学作品中深刻表现了儒家的仁义之风和对国家兴衰的忧患之情。

顾炎武的爱国情怀和艺术特色在他的诗文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也在后人中传颂不衰,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古诗

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古诗

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古诗1、《横渠四句》宋代: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读书人,就应该有“为人类社会构建良好的精神价值观;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继承发扬先贤即将消失的学问,为后世太平开创基业”的志向。

这是一种传承,源自不朽先民的呐喊,是吾辈永恒的追逐。

2、《出塞》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国与国之间,实力才是最大的话语权。

唯有强大,才不会受欺辱!3、《南园》唐代: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热血男儿就应横刀战场,去收复那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

我们的国土,一点都不能少!4、《从军行》唐代: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虽然在莽莽沙漠中已是身经百战,将铠甲都磨穿了,但壮志不灭,若不打败进犯之敌,决不回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5、《病起书怀》宋代: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如此微不足道的我也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

人生只有到死才能盖棺定论,在此之前都不能够懈怠。

生命不克,贡献不止!6、《满江红·写怀》宋代: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参军后, 一直坚持战斗在抗金的最前线。

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这首词表达了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报仇雪耻的决心。

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怎可拱手让与他人?7、《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清代: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感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感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感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

这些情感和使命感不仅是文人墨客们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的表达,更是对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

一、爱国情怀的体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对祖国的美好赞颂。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以美丽的夜景来描绘祖国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其次,古代文学中也常常表现出对祖国的忧虑和关切。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的故事《韩湘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故事中,主人公韩湘子为了救国家于危难之中,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投身于政治事务之中。

这种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责任感在古代文学中是常见的。

最后,古代文学中也经常描绘了爱国烈士的英勇事迹。

例如,元代戏曲《西华山》中的“五岳山河”一段,描绘了宋代抗金英雄岳飞的壮丽形象,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和对国家的热爱。

这种对英雄事迹的歌颂和传承,让人们在文学中感受到了爱国情怀的力量。

二、使命感的呈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使命感体现在文人墨客们对于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的追求上。

他们不仅是文学家,更是社会的观察者和引导者。

他们通过文学作品传递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引导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古代文人墨客们常常以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关切和对人民的期望。

例如,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通过描写一个被战争摧残的女子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们的使命感。

另外,古代文学中也有很多作品通过批判社会弊端和宣扬正义来表达自己的使命感。

明代文学家施耐庵的《水浒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部作品以描写108位英雄豪杰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对社会黑暗面的揭示和对正义力量的赞美,表达了对社会的改革和对邪恶势力的抵抗的使命感。

摘选讲解著名的爱国主义诗词

摘选讲解著名的爱国主义诗词

摘选讲解著名的爱国主义诗词引言爱国主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许多著名的爱国主义诗词,这些诗词以其婉约、豪放、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期盼。

本文将摘选一些著名的爱国主义诗词,进行讲解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些经典之作。

诗词一:《登岳阳楼》作者:杜甫作者简介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篇纵横开阔,表达了对社会动乱与民不聊生的愤怒,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富强与百姓幸福的向往。

诗词内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词分析这首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他对祖国河山壮丽景色的痴迷,以及他对中国山河壮丽壮丽的山河壮丽壮丽的山河壮丽较高层次,更加美丽较高层次的向往。

诗句简练、质朴,通过描绘壮丽壮丽较高层次的自然风景,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祖国的宏伟与壮美。

同时,诗中”登楼”的形象也激发了人们向往进取、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

诗词二:《罗敷·春日宴》作者:陈子昂作者简介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他在仕途上多次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爱国主义情怀。

他的诗词以豪放、气势宏大著称,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词内容垂簟凝新脸,对酒欲相酣。

�忽如夜雨声,如杂乱军乱。

更残离,更飞遍。

聚敛此物不如闲。

天意怆,江惊杯。

苍乘风,翻雪飞。

诗词分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宴会上的场景,通过描绘花酒与雨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内心对于祖国兴亡的忧虑与担忧。

诗中垂簟凝新脸的景象象征着祖国面临的困境与重重考验,而杂乱军乱更是对于那个时代的时局的真实写照。

诗词三:《长恨歌》作者:白居易作者简介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文学才华出众,作品丰富多样。

他的诗词以笔力雄健、情感真挚而著称,被誉为”诗鬼”。

诗词内容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从边塞诗感悟陈子昂的爱国情怀

从边塞诗感悟陈子昂的爱国情怀

从边塞诗感悟陈子昂的爱国情怀在初唐诗坛上,陈子昂是个很有特色的人物。

他有着进步思想和鲜明的政治主张,又能够自觉地运用儒家思想和文学传统批评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矛盾,对同时代的作家有较大影响。

其代表作《感遇》组诗就体现了陈子昂坚持儒家正统道德的理想主义精神。

他那刚直不阿、勇于斗争的精神,受到人们的赞颂。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边塞诗,来感悟一下他的爱国情怀。

一、爱国情怀的起源之地——边塞诗,为何将陈子昂视为“始作俑者”?由于陈子昂个人性格不拘礼法,才华出众,与当时文人共同组成文学团体“竟陵派”,以歌功颂德的诗作粉饰太平。

虽然这样的诗篇内容空洞,但也具有很强的号召力,甚至在市井间广泛流传,被称为“天宝遗风”,导致了一大批士子纷纷模仿,更使得朝廷欣赏此类风格,大加提倡。

因此在西元700年至700年前后,边塞诗开始大量出现。

陈子昂成为最早有意识模仿边塞诗的诗人,并第一次把边塞诗从幕府体的背景中分离出来,摆在中唐新诗的地位。

在陈子昂之前,“边塞”是历史概念,而非生活经验;现在的诗人通过描绘边塞风光和旅途艰险,代替以往的抒情方式。

陈子昂诗歌的核心是以苍凉悲壮见称的边塞军旅生活,用充沛真挚的情感塑造了热血报国的英雄形象,表现了深切的爱国情怀。

从此,诗人的身份再也不是“四子”中的一员,而是肩负重任的革命者。

陈子昂的创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唐边塞诗的繁荣,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

爱国主题:陈子昂把希望寄托于恢复“圣主得贤臣,提拔抱关人,复汉唐之天下,定万世之宗社”,可以说是对唐王朝的自我期许。

陈子昂认为战乱频仍是导致百姓颠沛流离的重要原因,也是整个王朝衰败不振的症结所在。

在自己目睹战乱中国破家亡,满目疮痍,心灵遭受重创的同时,也深感自己未能为国家尽力。

2。

人格形象:陈子昂把希望寄托于恢复“圣主得贤臣,提拔抱关人,复汉唐之天下,定万世之宗社”,可以说是对唐王朝的自我期许。

陈子昂认为战乱频仍是导致百姓颠沛流离的重要原因,也是整个王朝衰败不振的症结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文学中的爱国情怀
从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历经无数个朝代的变迁,也有着无数的分分合合,那种对于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引来了无尽的思绪,于是每朝每代都有各种文人墨客将自己的一片痴心挥洒于爱国情怀中。

古代士人的爱国情怀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

悠久的古训是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精粹的概括,而文学永远是现实生活和作者深沉情感的表达。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早在历史典籍《战国策》中,就出现了“爱国”一词。

国荣我荣、国辱我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英雄,创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业绩,日益巩固和凝结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道德责任。

屈原是早期爱国文学者的一个代表。

《离骚》是屈原最宏伟的诗篇,是他自全叙平生的长篇抒情诗,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再没有比这更长诗篇了。

诗中尖锐地抨击了昏庸王室的黑暗和腐败,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贞,同时也表现了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忧愁苦闷。

“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在《离骚》的结尾屈原写到,他曾经试图要离开这个溷浊的楚国,他用浪漫主义手法,说自己驾着龙驾着凤终于脱离了这个现实环境,终于飞升到天空,飞上天空以后似乎已经得到解脱了,写他怎么高兴,终于解脱了,然后他笔锋一转,写到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意思是说,在光耀陆离当中他升上了天空,却突然间看见了下界的故土,脚下是他的故土,他的车夫哭了,他的马儿也不走了,他怎么能割舍得下呀。

他就是在《离骚》写到最后,还是舍不得楚国,舍不得脚下这片热土,这是多么诚挚的对故土的一种热恋。

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往往是从爱乡土而发展起来的。

《离骚》是屈原寄托自己深沉的爱国情怀的载体,里面流淌着屈原的泪水和灵魂。

一代诗圣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用此句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何等地赤诚满怀、豪情满天啊。

这种刚健自强的精神和志存高远的胸怀,在几千年中华历史长
河中,一直激励着正直人士发奋向上。

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这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反映。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品德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这值得当代人学习,汲取其精神滋养。

明代诗人杨继盛的《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这是诗人面对死亡高唱的充满凛然浩气的爱国壮歌。

前二句大笔挥洒,极力渲染浩然正气,意在说明“天地有正气”。

杨继盛本来就是个刚直不阿、胸怀浩然正气的人,仕进后更以忠直敢谏著称。

后被迫害入狱,在长期监禁后被杀害。

后二句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炽热无比的爱国热情,至死不忘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最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并不认为就义便是报国的尽头,临刑前他想到的是“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即活着未能斩除佞臣、尽到报效国家的责任,死后要继续用自己的忠魂实现报国之志。

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报祖国”。

无论是对民族命运和祖国前途的热切关注,还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抑或是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以及强烈的民族豪气、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古代文人墨客都在笔墨间流漏出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怀,用诗句记录着内心翻涌的情感,这些值得我们去了解,去感受,去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