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导言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导言》读书笔记简介:在1875 到1876 年间, 恩格斯撰写了著名的论文——《自然辩证法导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是《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最重要、最完整的一篇论文,它集中体现了全书的基本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导言》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恩格斯通过对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自然科学发展历史的考察, 阐明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及其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大致如下所述。
文艺复兴通过伟大的革命摧毁了中世纪教会的精神枷锁,使近代自然科学冲破宗教的束缚,宣布独立。
这就是近代科学的起始点。
随后各种自然学科相继出现并发展成熟。
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从此,自然科学家为打破神学的束缚而英勇的战斗。
赛尔维特因为发现血液循环,否定了上帝造人的说法而被宗教改革的新派人物加尔文活活烤死。
布鲁诺则因坚持宇宙无限、大地运动被天主宗教裁判的那些宗教旧派人物处以火刑。
近代自然科学处于搜集材料阶段,学科之间的联系尚未建立,各学科独立的研究,使思维方法不能冲破经验思维阶段。
这是的科学,普遍认为世界时一成不变的。
由于缺乏理论思维,科学家又回到神学中。
连大科学家牛顿也不能避免,他的“神的第一次推动”假说,成了这一阶段自然科学的终结。
最终打破神学束缚的,不是自然科学家,而是哲学家。
康德的星云说打破了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说,用“二律背反”,即矛盾的思维方式,说明“除了永恒的变化着的、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也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从而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随后,地质学证明地球及地球上的植物、动物都在不断地变化。
物理学证明一切物理力即机械力、热、光、电、磁甚至化学力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而且不发生任何力的损耗。
化学跨越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鸿沟。
生物学上,达尔文胜利地完成了进化论。
自然辩证法读后感

自然辩证法读后感
《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关于哲学方法论的经典著作,作者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黑格尔对于世界的辩证思维和哲学观念的深刻洞察力,也让我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自然辩证法强调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是由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矛盾推动的。
黑格尔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进化,而是包含了矛盾和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这种辩证思维让我对于世界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在阅读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黑格尔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洞察力。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是由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矛盾推动的。
这种思想让我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社会变革和进步是不可避免的。
总的来说,阅读《自然辩证法》让我对于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
的过程。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启示录。
自然辩证法-马原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写于1873-1883年并于1885-1886年作了个别补充的一部著作,包括两个计划草案,十篇论文,169段札记,共有181部分。
书中通过写辩证法在数学、力学、天文学、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的应用,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念,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自然科学研究的观念,总结了过去的自然科学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科学发展进行了预测。
在【总计划草案】中,写到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主要规律是量和质的转化——两极对立的相互渗透和它们达到极端时的相互转化——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或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
关于各门科学及其辩证内容的简要叙述: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数学的无限出现在现实中;天体力学——现在被看作一个过程——力学:出发点是惯性,而惯性只是运动不灭的反面表现;物理学——分子运动的相互转化;化学:理论,能量;生物学:达尔文主义,必然性和偶然性。
辩证法不仅在社会生活和人类思维中起作用,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要符合辩证法规律的,如果不正确学习辩证法,科学家就会走入迷途。
在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自然科学同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相反,同阿拉伯人的非常重要的、但是零碎的并且大部分已经无结果地消失了的发现相反,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
现代科学,和整个近代史一样,随着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资本主义萌芽而迅速崛起。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达芬奇、布鲁诺、哥白尼、牛顿、临耐、拉瓦锡、达尔文……自然科学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且它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它还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斗争。
最初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掌握手边现有的材料,加以分析总结。
然而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一个特殊的总观点的形成,这个总观点的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不管自然界本身是怎样产生的,只要它一旦存在,那么在它存在的时候它始终就是这样。
最新自然辩证法读后感10篇

自然辩证法读后感10篇自然辩证法读后感(一):《自然辩证法》导言,体现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总体思想。
历史的发展是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了的。
;哥白尼革命;使;自然科学从此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获得了自我发展的权利,开始了新的历程。
当然,在中世纪,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是科学家们用鲜血和生命顽强斗争而开创的历史。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科学的发展必将推动人类认识的提高、促进哲学思维的发展。
正由于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经过对自然科学的历史考察,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同时,恩格斯还以很多的科学史实为依据,说明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近代,自然科学多数处于搜集材料阶段。
由于力学有了较高发展,人们似乎以为力学规律是万能的,企图用力学的观点去说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把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机械论的观点,从而逐渐构成自然科学研究中长达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被培根和洛克移植到哲学中来,就构成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其中心思想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从本质上来说,是与自然科学相悖的,阻碍着自然科学的提高和发展,并且最终使它陷入神学的禁锢之中。
由于产业革命的推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入到系统地整理材料并把它们上升到理论概括的高度。
自然科学各领域的划时代发现,导致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破产,恩格斯在此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了新的自然观。
从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到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再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完成了人类自然观的伟大变革。
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为指导,具体地描绘了从原始星云到地球,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命起源到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图景,证明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
恩格斯以物质永恒运动和无限发展的思想为指导,说明自然界总是处于各种运动形式的生灭转化之中,整个自然界就是在这种转化过程中展开自我的发展历程。
自然辩证法笔记全

自然辩证法笔记全一、自然辩证法的概述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哲学方法。
它强调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并且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2. 自然辩证法的特点(1)整体性: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发展性: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发展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3)矛盾性: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 联系规律联系规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 发展规律发展规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发展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3. 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 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的质和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突变性。
5.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达到更高阶段的肯定。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螺旋上升式的过程。
三、自然辩证法的具体应用1. 自然科学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
它指导科学家们从联系、发展、矛盾等角度去研究自然界,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2. 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在社会科学中也有重要应用,如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
它帮助人们从联系、发展、矛盾等角度去研究社会现象,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
以下是对自然辩证法具体内容的详细阐述:1. 联系规律(1)普遍联系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自然辩证法读后感

自然辩证法读后感
《自然辩证法》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书中提到了自然界的辩证法,即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对立统一的矛盾推动的。
这种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也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例如,水的存在离不开水和氧气的对立统一,而这种对立统一又推动了水的循环和生命的延续。
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着各种对立统一的矛盾,例如阶级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等。
这些矛盾的存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通过阅读《自然辩证法》,我明白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而这种规律又是由对立统一的矛盾推动的。
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善于发现问题的矛盾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立统一的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
总的来说,读完《自然辩证法》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我会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注重发现问题的矛盾所在,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从而更好地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念书笔录姓名:徐小剑学号:M060111109《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恩格斯一部还没有达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
在1875到1876年间,恩格斯撰写了有名的论文——《自然辩证法导言》,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是《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最重要、最完好的一篇论文,它集中表现了全书的基本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说了然辩证唯心主义的自然观。
经过近来对《自然辩证法导言》的阅读,使我对该门课程有了较深入的认识,相信在此后的学习中,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基来源理势必成为我此后探究科学真谛中的指导思想。
一、主用内容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恩格斯经过分阶段率领我们回首人类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让我们认识到现代自然研究同从前任何绚烂的研究不同,它独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
经过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恩格斯总结出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看法。
他在导言里运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供给的最新成就,依照辩证唯心主义看法,观察了原始星云到星球,从无机物到生命的产生、生物进化和人类发源的过程,并依据物质运动不灭原理,论证了宇宙无穷发展过程,说了然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
并且,很好地解说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并预知了将来科学的发展的方向。
二、整体印象和认识经过此次阅读导言,加深了哲学与科学之间关系的认识,我深刻的领会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着的,相互影响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自然辩证法的哲学研究供给实实在在的舞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为自然科学的进步供给理论的支持。
并且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并远远超出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眼界,关于新时代的我们,更为需要将自然辩证思想与科学研究联合起来。
并且目前我们推进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就一定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一定将科学技术置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特别关于新时代的我们,更为需要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与科学联合起来。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篇一: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历史的发展是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了的。
“哥白尼革命”使“自然科学从此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获得了自己发展的权利,开始了新的历程。
当然,在中世纪,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是科学家们用鲜血和生命顽强斗争而开创的历史。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科学的发展必将推动人类认识的进步、促进哲学思维的发展。
正由于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透过对自然科学的历史考察,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同时,恩格斯还以超多的科学史实为依据,说明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近代,自然科学多数处于搜集材料阶段。
由于力学有了较高发展,人们似乎以为力学规律是万能的,企图用力学的观点去说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把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机械论的观点,从而逐渐构成自然科学研究中长达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被培根和洛克移植到哲学中来,就构成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其中心思想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从本质上来说,是与自然科学相悖的,阻碍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而且最终使它陷入神学的禁锢之中。
由于产业革命的推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入到系统地整理材料并把它们上升到理论概括的高度。
自然科学各领域的划时代发现,导致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破产,恩格斯在此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了新的自然观。
从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到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再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完成了人类自然观的伟大变革。
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为指导,具体地描绘了从原始星云到地球,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命起源到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图景,证明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
恩格斯以物质永恒运动和无限发展的思想为指导,说明自然界总是处于各种运动形式的生灭转化之中,整个自然界就是在这种转化过程中展开自己的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辨证法读书笔记自然辨证法读书笔记篇第一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地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1. 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个自然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
2. 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
二、认为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即认为系统具有非加和的性质——系统性质。
eg :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水分子、细胞构成人体等。
三、把所观察的系统都看做动态的开放系统,认为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环境之中,它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系统思维方式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
非线性通俗解释:1+1>2。
※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1. 开放性。
2. 动态性。
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3. 整体性。
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地机械加和。
系统的性质、功能、规律不同于它的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规律;另一方面,处于系统整体中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也异于它们在孤立状态的性质、功能和规律。
4. 层次性。
具体指: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而系统本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自然系统的这种层次性特征,实质上是自然系统普遍差异性的表现,而系统的等级层次恰恰是在差异形成的“关节点”上被区分开来的。
在两个层次之间往往存在着“关节点”,两个“关节点”之间属于一个层次,“关节点”之外属于另一个层次。
在“关节点”处,系统的性质出现质的飞跃,系统的层次随之发生转换。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各个非连续的部分(层次)“是各种不同的关节点,这些关节点决定一般物质的各种不同的质的存在形式。
”※ 可逆与不可逆直接涉及到关于自然演化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即是否出现时间箭头的问题。
时间是与不可逆过程相联系的有箭头(方向)的。
至今人类已发现有五种“时间之矢”:一是热力学、统计物理学的时间之矢,即熵(指的是体系的无序的程度)增加的时间方向;二是生物学的时间之矢,即生物进化的时间方向;三是电磁学的时间之矢,即振荡电磁所产生的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四是量子力学的时间之矢,即原子的自发辐射的时间方向;五是宇宙学的时间之矢,即自大爆炸开始的宇宙不断膨胀的时间方向。
以宇宙膨胀的运动方向作为时间箭头可能是更普遍的。
因为:宇宙学最基本的方程是引力场方程,加上了大爆炸的初始条件后,选择了宇宙膨胀的解,产生了第一种宇宙不对称性,出现了宇宙学箭头;然后在宇宙膨胀过程中出现了辐射为主的状态,宇宙空间充满了电磁辐射,产生了电磁学箭头;在引力或其他各种不稳定性的作用下,物质出现局域聚集,出现物质为主的状态,演化为各种天体,发生统计的时间不对称性;最后,在个别天体上发生了生命赖以生存的条件,产生了生物学的时间箭头。
宇宙中其他一切物质系统的时间方向性都是从属于大爆炸这个时间箭头的本原。
※ 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进化与退化是同存共生的。
自然界在进化过程中是朝着有序性不断提高的方向发展的,但是,这种有序程度的提高,需要以负熵流的引入为代价,这相当于把系统内部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熵转移到环境中去,或者说系统的进化以环境中某些方面的退化为代价,系统有序化程度的提高以环境无序化的过程作为补充,一个系统的无组织的发生是与另一个系统中组织的加强相联系的。
※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2. 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3. 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4. 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5. 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篇第二科学观※ 科学知识的构成:一、科学事实。
从人类认识运动的次序看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属于认识论的范畴。
科学事实的特点:1. 可重复性。
2. 科学事实渗透理论。
3. 比较系统的。
4. 相对独立性。
二、科学定律。
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是科学认识过程中的飞跃,有两条途径:1. 借助归纳法从科学事实概括出来的经验定律。
2. 借助于想象、直觉与灵感得出的理论定律。
科学定律的特征:1. 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一方面,科学定律作为自然规律的反映经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的检验,包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科学定律对自然规律的反映只是近似的,而不是绝对无误的反映。
所以,科学定律的深刻性和普遍性是受时代和认识的水平和条件限制的,具有历史性、相对真理性。
2. 简明性。
三、科学假说四、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的三个知识元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逻辑结论。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是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2. 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
3.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
4. 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
※ 观察与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模拟方法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原理,是当代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
在科学研究中把现实的对象叫做“原型”,而把原型的相似代替物叫做“模型”。
模拟方法就是以模型与原型之间存在相似性为基础揭示了模型与原型(实物)的相似关系。
1. 实物模型是以自然界原有的或人工制造的材料,应用模拟方法设计出与原型相似的模型。
可以分为物理模型、化学模型、生物模型和功能模型。
2. 思想模型是运用科学思维揭示出对象(原型)的内在本质或必然联系,发挥想象力在思想中构思出与对象相似的模型。
数学模型是最重要的思想模型,它是对研究对象的数量关系、逻辑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模拟,其表现为一个或一组数学方程、一个或一组函数、一些几何图形和逻辑关系。
但是,数学模型是高度概括的,它舍弃了许多次要因素,因而根据数学模型做出的解释与预言总是和实际现象有一定的差距。
3.计算机仿真模型取而代之。
仿真模型将原型的数学模型转变成能在计算机上运行的仿真模型;编出仿真程序,运行仿真模型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对原型作出评价。
※ 经验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关系。
客观事实属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存在,属于本体论范畴;经验事实是人脑的认识结果(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 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1. 准备阶段——问题的提出。
研究者针对提出的问题,首先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搜集与问题有关的研究成果,然后用已有的理论进行分析,主要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演绎、归纳等思维方法。
这时候对问题的探索充满着热切的期望,是一种对问题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可用“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山高楼,望尽天涯路”来描述。
是有意识地积累相关背景知识(主要是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相关科学的理论以及有关的事实根据)。
2. 酝酿阶段——问题的求解。
针对问题,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搜集到的事实,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也就是科学探索过程中的假说),并对所提方案作出评价。
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研究者仍然日思夜想,进入“如醉如痴”的境界,可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描绘历尽艰辛但毫不悔恨的境界——这是有意识与无意识交替作用的阶段。
3. 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
在这个阶段上突破陈旧的观念,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是决定性的环节。
可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象征历尽千辛万苦,突然发现成功就在眼前——顿悟!!!这一阶段也是有意识和无意识交替作用的阶段。
4. 验证阶段——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
※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符号)为物质外壳,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信息系统,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活动的工具。
科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特殊的认识活动的产生与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提炼于自然语言。
人工语言是科学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它用专门符号代替了自然语言的词汇,且用专门符号来表达人们的思维推理过程。
※ 科学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知识大厦的“元素”。
※ 现在的演绎方法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
公理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演绎方法,它从一些不加证明的公理出发,根据演绎规则,推导出一系列定理,从而构成一个演绎体系称为公理体系。
※ 非演绎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类比与联想。
分析是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划分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们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的认识整合起来,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
归纳方法是由个别或特殊推到一般的方法;概括也是一种从个别或特殊性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法。
※ 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之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或称概念思维与意象思维。
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要素;形象思维以意象为基本要素。
人们的头脑中所储存的信息不外乎有两类:一类是形象信息,一类是抽象信息。
形象信息是由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感觉信息转化而来的,经过神经传入大脑,并以与客观事物相类似的图像、音律、颜色、气味、味道等具体的显性的感觉或隐性形象源等形式储存于大脑之中(记忆);抽象信息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抽象形式,储存于大脑之中,与大脑中的形象信息也有联系,可以唤起大脑中相应的形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