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统编版)】《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论语》中出现的“信、君子、义、仁、礼、恕”等核心概念,认识人物观点的价值与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文中孔子内修、外求的修身养性之术,以及君子之道内涵美、精神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古人优秀的精神品质、为人处世原则。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欣赏文中孔子内修、外求的修身养性之术,以及君子之道内涵美、精神美。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演读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再识经典1.导入:播放《典籍里的中国》之《撒贝宁对话孔子,换个角度读<论语>》片段。
的确,孔子在教授弟子“德不孤,必有邻”的修身信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是知也”是智慧箴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人生目标……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论语>十二章》,去学习先贤的君子之道、提升修养、克己复礼以及终身奉行的原则。
2.知人论世用希沃白板5设置《论语》,孔子相关知识大闯关游戏。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语文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2019年新编)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中本课相关文学常识,了解孔子其人及《论语》的主要思想。
2.通过学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复习学过的《论语》篇章导入(板书)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思想。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1、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
2、提问检测四、自学指导一(2 分钟)阅读资料中有关本课作者、作品的知识讲解,掌握相关文化常识。
自学指导二(8分钟)大声朗读前六章: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前六章文章内容。
2、概括前六章的主要观点。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自学展示一:了解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精讲点拨一:《论语》思想: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自学展示二:主要观点:1、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2、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3、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4、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5、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6、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精讲点拨二:观点点拨:1、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
《论语》十二章(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之《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
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出现的“君子、仁、义、礼、道、诗”等核心概念,认识人物观点的价值与意义;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
3.体验、欣赏“仁、义、礼、恕”等观点的内涵美及人物精神品质之美,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4.学习古人的优秀精神品质及为人处世的原则;认识“修身为本”的重要性,并探讨其现代价值。
第二单元说明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
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单元研习任务1、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本单元课文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比如《《论语》十二章》,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小人,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都富于启发性。
梳理本单元各篇课文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并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展开讨论。
2、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
”总体看来,先秦诸子并不把善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很多论说又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
1《论语》十二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高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
背诵课文。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孔子学、诗、君子、仁等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体会孔子学、诗、君子、仁等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历史。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然而他也曾周游列国,被人讥笑,“惶惶如丧家之犬"。
一、预习提示: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仲尼,字丘,鲁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
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政、德治。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变革时期。
他总结了前人的教学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开私人讲学的先例。
相传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
《论语》中记载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原则,如“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背景资料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
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3.文题解读《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bccaf85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b8.png)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
掌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及为学之道。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
2.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及为学之道。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掌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展示课件中的小故事,引出孔子,让学生初步感知孔子对待学问的态度。
请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有关孔子的故事,由此引入课题。
一、知人论世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孔子及《论语》的相关资料,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者简介和《论语》的相关资料作为补充。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及《论语》的相关知识,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活动内容】听课文范读,留意文章的停顿处,可根据范读音频在课本上做标记;自由朗读,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做出的标记,读准节奏。
三、疏通文意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活动内容】朗读课文,朗读的时候注意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语的不同。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出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借助注释,每一章各选一位学生进行翻译。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出现错误,由教师或其他学生纠正补充。
【设计意图】自主阅读,了解重点词语。
从词语到句子,逐渐让学生形成文言文语感。
《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是我们了解和学习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词句理解方面的一些障碍,但我们应努力克服困难,消除与经典的隔阂,吸取其中的文化营养,真正感受古代典籍的魅力!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孔子的智慧,人生的指引——《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教学过程:一、自主预学(一)【导入设计一】《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部分。
【导入设计二】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任务驱动1.作者介绍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公认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副其实;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学期秋季课题《<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领会孔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2.学习运用评点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断提高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利用相关注释和参考资料独立研读文本,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2.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讨论,就孔子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等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1.在理解孔子仁、义、礼等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2.将对孔子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思考用评点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今年的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72周年纪念日,为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尊师重道精神,由辅仁高级中学语文组举办“读圣贤书,明仁义理”的纪念活动,师生共同接受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家文化的洗礼。
高二语文组负责的是围绕《论语》的学习举办一系列的交流研讨和写作评价活动。
学习活动一:诵读吟咏,疏通理解文意《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也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但对高中生而言,《论语》的阅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章句虽短,却是“微言大义”,学生知道大致的字面意思,却很难把握章句的核心思想。
所以,先鼓励学生课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理解这十二章的字面意思,对文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能对十二章句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准确地注解,也能对十二章句的文意初步加以解说,然后在课上提出自己的困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惑。
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的问题:1.第一章中的“就”如何准确理解?2.第二章中为何要将“仁”和“乐”联系在一起?3.第三章中的“闻道”如何理解?4.第四章中的“君子”和“小人”如何理解?5.第五章中的“见贤思齐”和第一章中的“就有道而正焉”有何不同?6.第六章中的“文质彬彬”如何形容君子?7.第七章中的“重”和“远”如何理解?8.第八章中的“止”和“进”如何理解?9.第九章中的“仁者不忧”如何理解?10.第十章中的“克己”和“复礼”有何联系?11.第十一章中的“恕”是否可以理解为“宽恕”?12.第十二章中孔子为何要提出学《诗经》?讨论解决困惑(师生互动):1.第一章中的“就”是“到,赴”的意思,即不断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重在主动虚心去请教学习。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准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背诵导入二、合作探究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2、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4、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三、朗读体会四、整理归类1、成语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1)谈学习态度的第7、9章(2)谈学习方法的第1、2、4、5、12 章(3)谈修身做人的第1、2、6、8、11、12章(4)谈珍惜时间的第10章五、总结文言语法: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说:通“悦”,读yuè,意为:愉快,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2 、文言虚词(1)连词而: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任重而道远(并且)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不译)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提刀而立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例:默而识之(地)(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例:余知而无罪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难点: 用分类、联系、整合的方法探究专题“《论语》中的学”。
教学过程
环节一:温故知新,理解“学”的内涵。
同学们,上节课布置的一项作业是通过成语来理解诸子思想要义,那么,你 写出的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多少是与学习相关的呢?其实,积累成语的方法除 了以经典作品为中心拓展,还可以用专题聚焦的方法来建构。比如,下列《论 语》中的成语都与“学习”相关:
★圣人无常师。善于学习的人,能与友共学;学习的对象,不论古今。所以钱 穆先生说:“孔子之学,以人道为重,斯必学于人以为道。道必通古今而成,斯必 兼学于古今人以为道。”
4.学习是为自己成德。 (类篇联系) 朱熹注解——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程子
2
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 杨伯峻注解——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 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李泽厚注解——孔子说:“古代学者是为了改进自己,今天的学者为了教训别人。” 钱穆注解——先生说:“古之学者,是为己而学的。今之学者,是为人而学的。” 李里注解——古代的学者、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自己,提高自己的人生 境界,修炼自己的人格。今天的人读书是为了得到人家的重视,得到人家的欣赏, 得到人家的称赞,得到名利。
来感召弟子,所以《论语》编者列这一章为首。
《说文解字》:学,觉悟也。
习,数飞也。 在“学而时习之”当中,“习”还有演习的意思,孔子重礼,礼仪需演习。另 一外“习”还包含着实践,原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 再来看“朋”这个汉字,原本的意思是系在一起的两挂玉串。《广雅》中解释: “朋,比也;朋,类也。”因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朋”指的是 志同道合者,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切磋,不亦乐乎。《礼记·学记》:“独学而无 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是一个贯穿《论语》始终的概念。所以 孔子谈“学”,强调修养心性德行,完善人格。 【教师总结】 1.学习让人快乐。 (类篇联系) ★学习之乐不只是满足于知识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于是便有 了对于学习知之、好之和乐之三种境界。“知之”是学习的初步掌握层次,“好 之”是学习的反复实践层次,“乐之”是学习的深有所得层次。不同的人在同样的 环境下学习效果往往是不一样的,这固然有自身资质不同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 是学习态度问题。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 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入脑入 心、灵活运用。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 一阵”为“学一生”。
环节二:整合提炼,理解“好学”的内涵。
明白了“学而篇”的意义,再来看本课《论语》十二章中与学习有关的章句: 敏.
道.
【学习任务二】
《论语》中“好学”一词出现了 16 次。在理解上述《论语》中关于“好
学”的章句之意后,再联系下面的章句,谈谈你对“好学”的理解。
教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
2.学习要反复实践。 (类篇联系) 【按】温,犹习也。故,以前所听说的、所知道的,为故;新,现在心中所得 到的、所悟出的,为新。如果“故”“新”都是向外学习所得到的,钱穆认为知识 是无穷的,无论记住多少也不是心中真正的收获。真正的学习是内心有所醒悟和 收获。所以,这一则,钱穆认为“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新知”,使内外新旧融为一 体,才能称之为“学”。 ★孔子强调学习要反复实践,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有体悟和心得,将知识转化 为身体力行的准则,对人生才有所助益。 3.学习须择善而从。 (类篇联系)
时间 学 不亦君子乎?”
环
你认为“学而篇”这一章居于《论语》开篇的意义是什么?
1
节
【教师解说】
一
朱熹认为学而篇“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原来学而篇,首
先是教人学习,教人学习如何达到仁。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办私学的教
育家,他以“学而知之者”为教育对象,以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态度、学习目的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年 8 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理解《论语》中关于“学”的论述,进而理解儒家“下学上达”的思想内涵。 2. 探究《论语》中有关“好学”的章句,总结孔门学习方法,以助益于自己的学习。
温故知新 闻一知十 举一反三 不耻下问 发愤忘食
学而不厌 好古敏求 择善而从 升堂入室 学优则仕
这些成语或谈学习方法,或谈学习态度,或谈学习目的。那么,孔子为什么这
么重视学习呢?
【学习任务一】
我们先来温故知新,复习一下初中所学的《论语•学而篇》第一章:
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孔子“志于道”,因此心能乐道,而不因外在的“不知”动摇学习日进道日 深的追求。学习,是修养以成德、成圣,达到“仁”的境界。
幻灯片:以学求仁 清朝崔述《〈论语〉余说》:《论语》首篇大义为教人“学为仁而已矣”,故 首章言学,次二三章即言仁也”。 钱穆:孔门之学,主要在何以修心,何以成人,此为学的。……志之所在,即 学之所在。(《论语新解》P128)
荡、贼、绞、乱、狂”六者。蔽:蔽障。②荡:放荡而不加节制。③贼:戕害。④
绞(jiǎo):急切。⑤乱:犯上违法。⑥狂:躁率,狂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时 间
学 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
环 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
节
【注释】①六言六蔽:六种美名及其容易产生的流弊。“六言”指的是“仁、
二 知、信、直、勇、刚”六事。言,实是指“德”,指美名。“六蔽”指的是“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