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背景 三 冗 问 题
目 的 积 富国 理 贫
财
内容
青苗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作用
抑制土地兼并 提高农民积极性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
市易法 均输法
积 强兵 整 弱
军
省
兵 节省了军费开支 提高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取 改革考试内容择 士 优录取
克服恩荫弊端
选拔了实用人才
失败的原因、启示;评价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①主因:北宋中期,形成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三冗指什么?根源何在?具体原因?有何危害?)
②土地兼并严重。(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 ③阶级 矛盾尖锐 民族 矛盾激化。 ④宋仁宗时期范仲淹等人的 庆历新政 虽然失败, 但更多的人认识到改革弊政势在必行。(主持者?核心内容?败因?) ⑤王安石的个人素质和宋神宗的支持。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
措施
改革 科举 制度 改革 选官 制度 改革 学校 教育
内容
废诗赋取士旧制 重经义策论考试
作用
使科举考试得以选拔具有真 才实学的人才,培养了改革 人才。
辽和西夏的岁币 维护统治
用王安石行新法,励精图治。
冗兵
分散 军权
冗费
积贫
—— 积弱 朱镕基总理
必须 富国 强兵
想一想:如果你是王 安石你会从什么地方 入手来变法?
积贫
富国
积弱
强兵
核心 内容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 相,开始推行新法。变法主要围绕 理财、整顿军队、科举 三个方面进 行。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但由于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变法处于被批评的局面,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目录1变法背景1.1 三大矛盾1.2 三冗危机1.3 两积问题2变法前奏3变法举措3.1 机构改革3.2 税赋改革3.3 兴修水利3.4 军队改革3.5 科举改革4变法影响1变法背景三大矛盾王安石变法[1]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危机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
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
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2、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稳定社会秩序,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两积问题1、积贫,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全面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全面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朝廷中一系列以王安石为首的政治改革措施的统称。
这一变法以经济、教育和军事为中心,旨在加强国力,促进国家发展。
下面将详细介绍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1. 车田法:车田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措施。
根据车田法,土地被分为田亩和车亩两部分,前者只能由农户种植粮食,后者则用于种植经济作物。
此举旨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加农民财富,有力支持国家财政。
2. 阡陌纲举法:王安石提出的阡陌纲举法则对土地进行细致管理。
根据这个法令,官府负责测量土地,划定界线,标示田亩,以确保土地归属和权益的公正。
此举有效减少了土地纷争,提高了土地的产出。
3. 官府贷款:为了解决民间用债务低价借贷问题,降低农民利息负担,王安石推出了官府贷款。
政府以国家信用背书,向农民提供低利率的贷款,让他们可以直接从政府手中获得借贷。
这一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民间高利贷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财富。
4. 科举改革:王安石变法中一个重要的改革举措是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他提出了“经义之科”和“策问之科”,推崇经义学习和文学才能,强调政府官员必须有良好的学识和才能。
这一改革提高了官员素质,推动了教育的进步。
5. 兴办水利:王安石注重发展水利建设以提高农田灌溉,并减少对自然灾害的依赖。
他提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如开挖京杭大运河、修建碛口和水门等,以改善交通条件和农田灌溉状况,促进农业生产。
6. 藩镇削弱: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实施了藩镇削弱政策。
他通过改革土地征收制度,削弱了藩镇的财力基础,限制了他们的兵权,减少了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实现了国家政权的集权化。
7. 军队改革:为了强化战斗能力,王安石对军队进行了改革。
他废除了依靠契丹兵源的五等户制度,改为征召士兵,并实行兵籍制度,组建军队。
军队改革使得军队的数量和素质都得到提高,为国家保卫和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包括车田法、阡陌纲举法、官府贷款、科举改革、水利建设、藩镇削弱以及军队改革等。
王安石13大变法

王安石13大变法【酝酿变法】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
”熙宁二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
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
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安石“掊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劾王安石巧诈,说他:“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
一次宋神宗和文彦博讨论变法之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介甫书》责难王安石“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灭之,弃者取之,焉穷日力,继之以夜不得息”,“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你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便者,介甫辄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后司马光向宋神宗辞职,隐居洛阳专心编《资治通鉴》。
【变法背景】1、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
第三课 王安石变法

第三课王安石变法第三王安石变法一,时代背景: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一)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表现: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原因:(1)土地兼并严重使阶级矛盾尖锐(地主土地所有制决定的、政府不抑兼并政策)(二)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局面形成1,积贫形成(1)冗兵:加强对辽西夏防守,扩充军队。
荒年募兵以稳社会。
(2)冗官: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而分化事权造成机构太多。
政府效率低和财政负担。
(3)冗费:军队数量增多,官员增多,加强财政负担,岁币赠送,以土地兼并收入减少。
2,积弱形成(1)原因:面临辽西夏威胁,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将帅受制太多,军队战斗力低。
(2)表现:与辽西夏战争败多,签订澶渊之盟,送岁币以换太平。
(三)庆历新政失败,矛盾加深二,变法目的: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巩固统治三,变法内容及分析(一)富国之法措施内容评价青苗法增加政府收入,限制高利贷盘剥,缓和矛盾,但强制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严重方田均税法清查土地,增加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农田水利法兴修许多水利工程,有利农业发展免役法纳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市易法和均输法利用供求规律,打破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收入。
(二)强兵之法措施内容评价保甲法加强农村秩序,维护农村治安,建立军事储备,节省军事费用。
保马法战马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养马费用。
将兵法加强军队战斗力军器监武器质量改革,产量增加精简军队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军费(三)取士之法措施内容评价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是用四,变法结果:失败1,原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变法中用人不当、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宋神宗去逝2,标志:元祜更化,宋哲宗后改革变法精神全变。
3,教训:改革是艰辛且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坚定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用人\改革是必然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等。
五,评价变法1,性质:地主阶级针对危机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2,积极性:增加收入,加强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
王安石变法

在新法推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6.阅读下列材料 (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 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光曰:“善理财者, 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 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 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 司马光传》 请回答: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 观点?为此,王安石采取什么理财措施? 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是“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 加赋”。 王安石采取理财措施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 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⑤市易法。
募役法
理财 措施
农田水利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 方田均税法 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增加 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市易法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 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也有增加。
措施
内容
作用 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 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 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既可加强对人 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 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 以训练。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 量。
保甲法 军事 措施 将兵法
教育 措施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 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 改革科举制度 考律令、断案等。有利于培养大量从事实 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 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以资鼓励。使 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呕心沥血编通鉴 一心一意反新法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标准的守旧派人士, 他跟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了严重分歧,几度上书反对新法。他认为刑 司马 光题跋版画像 [4]法新建的国家使用轻典,混乱的国家使用重典,这是世轻世重,不是改变法 律。所谓“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司马光与王安石, 就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 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 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 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因为“大坏而更 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司马光的主张虽 然偏于保守,但实际上是一种在“守常”基础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变法中出 现的问题,如新法不能有效落实和用人不当等情况,从侧面证明司马光在政治 上还是老练稳健的。 可以使用一句话来评价司马光的一生 :其实司马光 的一生主要就是干了这两件事情 编写《资治通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 但是有 一点必须要注意就是:司马光之所以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仅仅是在政治观点上有 分歧,在本质上都是为国为民的真君子——纯粹君子之争,绝对不是为了一己 私利,不然王安石在痛恨司马光之余也不会由衷的道出:“司马君实,君子人 也!”一个令政敌都叹为君子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小人!司马光在政治上的理 解比王安石要深刻得多,在为变法问题斗得死去活来之后,司马光留下了这样 的见解,基本可以概括他对王安石一生的看法“介甫无它,唯执拗耳”。
高中历史选修6北宋王安石变法

措施 扩充军队 措施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冗费
军队战斗力弱 战辽西夏多败 积弱 局面
措施 分散军权
想一想:如果你 是王安石你会从 什么地方入手来 变法?
积贫 变法 核心 积弱
富国
强兵
二、变法的内容——
1、理财(富国)措施
①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A. 积极: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 矛盾;同时增加政府收入. B. 最具争议: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实质是政府放高利贷,引起 社会不满.
取士之法
王安石认为,要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就必 须选拔人才和改革官制,关键是改革科举制度。
内 容 作 用 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要 改革科举 求考生联系实际。 发展了教育, 择优录用,克服 “恩荫” 使有真才实学 惟才用人 的新进之士取 的弊病。 代了反对改革 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免试 的旧官。 整顿太学 做官,开新学科,设学田。 措 施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阻力大)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引 起民间不满 司马光(1019—1086) ③推行新法操之过急。 材料:吕惠卿是王安石着力培养提拔的人……后来, 宋神宗生母高皇太后像 为了能够大权独揽,居然诬陷王安石参与谋反。王安 材料: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 ④变法后期宋神宗的动摇和去世,保守派重新得势. 石恢复相位后贼心不死,又将王安石写给自己的一些 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 私人信件抛出。 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五年 三 司马光说:
北宋《流民图》的故事,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起 西晋惠帝司马衷的故事来。《晋书· 惠帝纪》载: 经过“八王之乱”的大破坏以后,“天下荒馑, 百姓多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史称司 马衷生来就是个白痴,也许是的,但是光凭这一 条还不能断定他是白痴,只能说他不谙世事。 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的皇后玛丽安东尼也说过: “没有面包为何不吃糕饼?”(见黄仁宇《中国 大历史》87页)这也只是隔膜的缘故。同样,北 宋两位太后看了《流民图》哭了,并由此断言 “安石乱天下”,也只能说她们和群众隔得太远, 不表明她们仁慈,更不显得她们聪明。水旱灾害 和农民逃荒是年年都有的,只不过您老人家没见 过而已,见多了您也许就不伤心了。“水旱常数, 尧、汤所不免。”王安石说的才是大实话。在王 安石推行新政之前有天灾和逃荒,在新政实施之 时也有,在新政被废以后同样有。
王安石变法

持否定意见:
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 机。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评价
1、目的:
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巩固北宋的封建统治。
2、王安石变法 进步意义:
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 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原因是什么?(1分 )
冗兵 冗费
冗官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 )
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 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 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积贫
积弱
冗官、冗兵、冗费
财政危机
预习展示
一、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阶级矛盾﹑民 族矛盾激化。 2、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贫积 弱局面。 3、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4、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 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 5、宋神宗的政治雄心及对变法的支持。
(3)通过两次变法的比较你有何认识?(3分)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3、改革应针对实际,行之有效,要用人得当。 4、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
进入高二下学期,文科班的历史课时增加,目标更加明确:一切为了高考。
但是从整体上看,文科班学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情况很不乐观;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是否会根据笔记复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部分同学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不愿意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理想……本学期是第一次教高二年段,也是第一次要面对高考教学,经验不足,因此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
如何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让同学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学习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进行的政治改革。
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富国”、“强兵”、“育才”等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习王安石大无畏的改革精神。
重点:⒈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⒉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及其具体内容。
⒊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影响及其结果。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内容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进一步锻炼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数据等来反映宋初社会积弊之深之久。
运用讨论法,深刻理解北宋前期政策给社会政治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对变法的内容予以具体细致的分析,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
对照教材以及熟悉的其他中国古代变法实例,比较其时代背景、内容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宋变法前国情的认识,充分体会国家政策对一国政治的重要性,培养其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官多兵多,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财政入不敷出。
问:国库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项目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4)商税450万贯1975万贯酒税428万贯1710万贯盐税355万贯715万贯总计1233万贯4400万贯问:封建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会导致什么后果?答:人民起义。
王小波、李顺起义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四川饥民王小波、李顺聚众起义。
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增加至数万人。
十二月,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为头领继续斗争。
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于收用人才,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起义军攻下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改元应运。
宋太宗急令亲信宦官王继恩领大军攻占了剑门关,经栈道长驱入川。
五月,王继恩攻破成都,李顺战死。
十一月,李顺余部被击溃,起义军被镇压下去。
也许有同学会说,农民起义各朝各代都有,没什么稀奇的。
但是王小波、李顺起义跟我们以前熟知的几场起义却有不同。
哪里不同呢?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答:……中国历史上,一般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都发生在一个王朝的末期,可是王小波、李顺起义却是发生在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统治时期。
为什么北宋的农民起义会这么早爆发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一般是由于什么原因爆发的?答:……我们发现:土地兼并严重,“贫者无立锥之地”往往容易导致发生农民起义。
那么北宋政府有没有采取措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答:没有。
北宋王朝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北宋时期农民起义会这么早爆发了。
频繁爆发的农民起义说明了北宋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与此同时,北宋还面临着严重的外患。
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许多人在阅读宋史的时候,总感觉北宋政府似乎太“窝囊”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北宋中期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也许我们可以从北宋初年的一场宴会说起。
顷之,上与故人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汝之德,无有穷已。
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安枕而卧也。
”守信等曰:“何故?”上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皆惶恐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上曰:“不然,汝曹虽无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何?一旦以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不可得也。
”守信等乃皆顿首泣曰:“臣等愚不及此,唯陛下哀怜,指示可生之路。
”上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欲富贵者,不过多得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
这是什么典故?这个典故反映了宋太祖集中了何权?目的为何?除此以外北宋初期还集中了哪些权力?答:杯酒释兵权。
这个典故反映了宋太祖集中了军权,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政府还把地方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
宋太祖为什么要这么做?:五代十国形势图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从以后的历史来看,宋太祖正是依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呢?答:……北宋建立后,再也没有发生“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的局面,应该说这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密不可分的,这一点应当肯定,所以毛主席才会在词中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相提并论。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的弊端就越来越明显了。
宋太祖时选练禁军作为作战的精锐,全国有禁军193000人。
仁宗对西夏用兵,从各路、州、县招募兵士补充禁军,禁军激增到806000人,全国军队总计1259000人,军队规模空前庞大。
宋朝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之七八。
太祖、太宗时选练的禁兵大多已死去,老弱又不能裁减,后来的兵士没有听过战鼓,不识战阵;士兵平时缺少训练,“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难免骄惰。
太祖时,禁军领月粮,营在城西者在城东给,营在城东者在城西给,都由自己背负。
仁宗时,禁军领粮,竟要雇人挑。
首都东京的禁兵整天在街上嬉游,买卖“伎巧绣画”,衣服举止都不像军兵。
陕西路沿边的骑兵,甚至不能披甲上马。
从南方调来的禁军,自称不知道作战,见到敌人就害怕。
宋对西夏屡战屡败,西夏听说宋兵多禁军,就举手相贺,以为必胜。
宋朝统一后,旧官加新官,加上科举取士越来越多,官员不断增加,机构更加庞大。
科举以外,还有所谓“恩荫”法。
皇族宗室和官僚的子孙、亲属、姻亲甚至门客都可通过“恩荫”授官,甚至皇族宗室七岁时即可授官。
宋朝自上至下的大批官吏,遇事因循苟且,而又贿赂公行,侈糜腐化,庞大的官僚机构日益腐烂。
太祖时,曾立誓约,不杀大臣。
太宗也对臣下极宽,曾对宰相说:“弊病如同鼠穴,如何能堵塞,只要除去其甚者就可以了。
”真宗以下的皇帝,继续标榜“大度宽容”这个“祖宗旧法”,除叛逆谋反罪外,京官犯罪,只是贬任地方官,俸禄照旧,罪大者也只是降级到“远恶军州”安置,“过岭”(大庾岭)、“过海”(到海南岛)算是最重的处置,但仍然做官食禄。
官员们相互庇护,有恃无恐,贪污行贿屡见不鲜。
大小官员放手敲剥人民,生活极其奢靡腐败。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虽然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但却导致官僚机构的迅速膨胀。
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
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
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讲评学案】一、积贫积弱的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一、变法的原因(一)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局面1、出现背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后为防止割据和分裂,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加强集权。
弊端也明显。
2、弊端表现:⑴冗兵:①从赵匡胤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③为防止辽和西夏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
⑵冗官:①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
②每年通过科举制和恩荫赏赐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③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效率低下,庞大官僚机构日益糜烂。
⑶冗费:①庞大军费官俸(冗官,冗兵)。
②大兴土木,修建寺院。
③皇室开支不断增大。
④每年给辽夏“岁币”。
3、产生危害:“三冗”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二)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造成积弱局面1、策略失当:⑴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一半禁军驻守京师及附近,造成边境相对空虚。
⑵频繁调动:实行禁军轮流驻守京师,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2、对辽夏作战失败(外患):⑴对辽作战:太宗被动防御。
1004年澶州之战胜利却订立屈辱“澶渊之盟”,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⑵对夏作战:屡败和议,给西夏“岁币”白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⑶战争结果: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的威胁,还是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三)阶级关系上——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内忧)1、原因:⑴北宋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
⑵官僚豪强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
2、影响: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
问:面对危机,北宋统治者做了什么尝试呢?结果如何?投影:岳阳楼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
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
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
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提起岳阳楼,我们就会联想到一个人——范仲淹,以及他那句著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问:范仲淹“忧”什么?答:“三冗”、“两积”。
他是如何尝试解决问题的呢?【讲评学案】(四)揭开序幕——“庆历新政”(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1、背景:对西夏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宋仁宗革新弊政。
2、结果:历时仅一年多,于1045年失败。
(范仲淹被罢官后创作《岳阳楼记》)3、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王安石像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江西临川人。
22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
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
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