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面积练习课》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1课时认识面积
教学反思
在此课的教学中,关于对“面积单位”表象的建立,没有以讲解示范为主,也没有提供现成的面积单位直接让学生进行感知,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操作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让他们亲自比一比、看一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面积单位的形成过程,较好地建立了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正确的感性认识。
可以说,学生经过这种“亲身体验”,理解更到位,在大脑中建立起了准确、鲜明的空间表象,掌握的程度也比直接借助现成的面积单位进行感知要牢固得多。
在人人参与的操作活动中体会了面积概念,体验了数学化的过程。
三年级面积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面积教案及反思教材介绍“认识面积”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内容,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
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面积概念是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其他相关内容的重要基础。
教材在编排上借助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的大小。
注重概念认识的直观性、层次性、全面性,强化与周长的比较和辨析。
前置作业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面积”。
看到这两个字,你有哪些疑问?生:面积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算?······(二)初步感知,理解面积。
汇报前置作业1:阅读课本第61-62页,说一说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指什么?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来。
1.指一指每个图形的周长,摸一摸它的面积。
2.对比“角”的答案,讨论有没有周长和面积。
小结:有周长就存在面积,没有周长就没有面积,封闭的平面图形就一定存在周长和面积。
3.师: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哪里有面积?学生边摸边说。
(桌面、数学书封面、黑板面······)出示圆柱体杯子:这里有面积吗?摸一摸,说一说。
(上底面拓在黑板上,讨论侧面是否有面积,唤醒已有经验“化曲为直”到“化曲为平”,生动手操作积累活动经验。
)出示桔子:它有面积吗?摸一摸,说一说。
(做一做:剥桔子皮,铺平,画下来。
)说一说:通过刚才的活动说一说你对面积的理解。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面积和周长概念的理解,明确不封闭图形不存在周长和面积,体会面在体上,不规则图形、曲面等都有面积,扩大学生的已有认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语文表达能力。
】(三)深入辨析,理解面积。
1.一个长方形变换位置,周长和面积有没有变化?2.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如下图剪去相同的小长方形后,剩下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相等吗?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面积与周长的比较辨析,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守恒性。
人教三年级下册《面积与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三年级下册《面积与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从学生知识水平来看,这部分内容是从直线到平面,从长度到面积,由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知识跨度大、难度高。
教学目标:(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他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教学难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他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师:数学书和练习本比,哪个大?你是怎样比较的?比较它们哪一部分的大小呢?(学生拿出数学书和练习本进行实际的比较,并观察、触摸所比较的部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书比练习本大,实际上是指数学书的表面比练习本的表面大。
)(板书:物体的表面。
)师:谁大谁小?(学生观察、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为“面积”概念的引入创造条件。
)师:大家刚才比较的这些面的大小在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叫作面积。
(板书:面积)师:根据我们刚才比较的过程,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面积的理解,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完善概念。
)(板书: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在此基础上,引入关于面积概念的描述。
然后让学生用“面积”,说一说上面前两项比较的结果。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面积》教学反思

《面积》教学反思
《面积》这一课时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首先,我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让学生明白面积其实就是计算一个封闭图形所占的格子数。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我设计了有
趣的“涂色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封闭图形”。
其次,我着重讲解了常用面积单位的使用,让学生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不同图形的长和宽,计算其面积。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面积的计算方法,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学生在计算面积时容易出错,尤其是当图形的形状不规则时,他们容易混淆不同单位的换算关系。
针对这些问题,我在后续教学中将加强针对性的练习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计算准确性。
此外,我还发现学生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存在困难。
当两个图形形状不同时,他们往往无法正确判断哪个图形的面积更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引导学
生采用“转化思想”,将不同形状的图形转化为相同形状的图形进行比较,从而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总的来说,《面积》这一课时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面积的计算方法,对面积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面积的练习课教学设计[5篇模版]
![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面积的练习课教学设计[5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b2962f1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0.png)
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面积的练习课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面积的练习课教学设计面积的练习课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教学目标〗1.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平面图形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测量、作图技能。
2.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进一步体会面积单位的作用,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
〖教材分析〗这一练习课主要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在教学“面积”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对于如何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面积的问题还是很陌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并熟练应用,尤其是和上学期的“周长”有混淆,像课本中的一些练习,如“52页第4题,用铁丝围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容”,这些题目大多或是根据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逆向思维解决的,或是离我们的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缺乏经验基础的。
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有意识地将这些琐碎的问题串联起来,从生活中寻找一些实例,努力将数学生活化,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空间,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教学设计〗(一)导入师:想一想,这一段时间,你都了解了什么知识?我们学习了哪些和面积有关的内容?(二)新课1.活动一:自选单位(1)拿出课前准备的实物,说说它们有多大、有多长,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2)找一找生活中的实物,小组讨论:什么物体的大小与什么样的面积单位相对应。
(3)出示题目。
①一根跳绳长约2();②一间卧室的面积约为22();③一张报纸的面积约为44();④教室的门高约为2()。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2.活动二:剪一剪,算一算(1)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小组合作测量出长和宽,然后计算面积。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面积》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生:米。
生:分米。
生:厘米、毫米。
二、教学面积意义
师:(边说边出示两条线段)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两条线段,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 师:是的(出示两片叶子,如右图)这两片叶子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师:是的,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物体既有长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黑板、课桌、书本、树叶、屏幕、文具盒等都可以叫做物体(板书“物体”)
师:(出示文具盒)这也是一个物体,一眼看去,你们先看到的是什么? 师:是的。许多物体都有它们的表面,如黑板面、叶子的表面、书本的表面……你们能再举出一些物体的表面吗?
师:大家都说的很好。现在老师请大家闭眼,把数学书和课桌的表面摸一摸,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师:大家的感觉不错。课桌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课桌表面的面积比较大,课本的表面比较小,我们就说课本表面的面积比较小。(板书:面积)那么,文具的表面比较小,可以怎么说?
师:说得很好!用数学语言来说,其他四个都是封闭图形,而它是不封闭的图形,所以很难确定它的面的大小。
师:那么,这四个图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师:对。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圆的面积比三角形的面积小,正方形的面积比三角形的面积大。再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还可以比较哪些图形之间的面积大小呢?(学生交流。)师:我们说,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你们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叫面积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正方形有9个小格,长方形只有8个小格。
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所以说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黑板面积与桌面的面积大小差别很明显,我们通过观察很容易知道它们的大小。这种比较的方法应该叫什么法? 生:观察法(教师板书“观察法”)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练习课(1-4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练习课
课题练习课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掌握从一个图形中剪掉一部分,求剩余面积的方法。
3.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对面积加减运算性的理解,发展面积守恒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求剩余部分面积的方法,并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个性教案知识点:从一个
图形中剪掉一部
分,求所剩图形
的面积
教材第69页练习十五第8题
小林从左边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教材第69页练习十五第10题
在一张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中,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小明想到了三种方法(如下图)。
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剩下部分的周长呢?
教师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第69页第9题。
2.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课后教学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课后教学反思1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
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单元面积
第5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对比练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题目的变式练习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究练习
【教学准备】
准备一张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和一块手帕。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
4×90 60×3 300×9 4×50 20×4 6×500 22×13 15×11 15×17 70×4 37×5 8×53
2、请同学们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教师板书。
3、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单位:厘米)
由学生说明每个图形的含义,再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
指导,并规范书写格式。
4、先估算黑板的面积,再测量它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
学生先估算黑板的面积,然后派两个代表到前面来测量长和宽。
全体同学计算它的面积,再看一看,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相差多少,从而丰富自己估算的经验。
5、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手帕先估算面积,再测量它的边长,算出自己手帕的面积。
引导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加深对面积公式的理解清楚地知道求长
方形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两个条件,求正方形面积只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
二、探究新知
1、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半场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解题,并口头分析,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读题并分析:从长方形中所剪下的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要以长方形的宽为张方形的边长。
指导学生在教材上画出要剪下的正方形,再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6×10=60(平方厘米)
6×6=36(平方厘米)
60-36=24(平方厘米)
答:剩下的部分是长方形,它的面积是24平方米厘米。
三、对比练习
1、花园里有一个正方形的荷花池,它的周长是6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读题,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求正方形面积需知道什么条件?边长与周长又有什么关系?
提问:题中给了正方形荷花池的周长,怎么求边长?
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64÷4=16(米) 16×16=256(平方米)
答:面积是256平方米。
2、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你能画几个?算出它们的周长,填入表中。
长(厘米)宽(厘
米)
面积(平
方厘米)
周长(厘
米)
16 1 16 34
8 2 16 20
4 4 16 16
通过画图填表格引导学生发现:
(1)有三种情况。
(只要想哪两个数相乘是16就可以了)
(2)面积一定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成为正方形时,周长最短。
教师说明:这一结论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将会得到更充分的证明。
3、从一张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上,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小明想到三种方法(教材第69页第10题的图)剩
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周长呢?
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图,讨论这三幅图的面积和周长的变化。
(1)三幅图剩下的面积相等,都是76平方厘米。
(2)第一幅图的周长和原正方形的周长相等仍是40厘米;第二幅图的周长比原正方形多了两个4厘米,是48厘米;第三幅图周长比原正方形多了两个6厘米,是52厘米。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图,再计算剩下部分的面积和周长。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计算下面各题的周长和面积。
(1)长23厘米,宽17厘米,求周长和面积
(2)正方形边长=12分米,求周长和面积。
(3)正方形周长是36米,求边长和面积。
2、张大伯要在一块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菜地的四周围上一圈篱笆,要用多长的篱笆?菜地能种多大面积的菜?
五、思维训练
1、一块长方形绿地,宽24米,长是宽的2倍,这块绿地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米种4棵松树,绿化队应该准备多少棵松树就够了?
2、一个长方形,它的宽增加2厘米、面积增加8平方厘米,正好变成一个正方形,原来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