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朝阳区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

合集下载

北京市朝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年级统一语文试卷.doc

北京市朝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年级统一语文试卷.doc

北京市朝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年级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2016.1本试卷共8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毫无疑问,《山河故人》不是一部晦涩的艺术片,而是一部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情感电影。

导演贾樟柯并没有像以往那样一味客观地展现中国社会的尴尬和悲怆,而是在片中寄予了时代感。

影片选取了1999年、2014年、2025年三个时间点,讲述晋生、涛、梁子等人,或因为感情,或为了生活,彼此由相聚到最终离别的故事。

影片以人物的离合为主线,片中“离别”的场景随处可见,无论是好友为争夺爱人反目、夫妻因感情失和而离异,还是年迈的老父突然因病逝世、亲生骨肉远走他乡,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都被逐渐放大,引发观众共鸣。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这句印在电影《山河故人》宣传海报上的台词,将影片中所有突兀的欢聚与离别凝聚起来,展现在观众眼前。

影片中的情感动人心弦,让众多观影者开始反思自己与父母和家庭的关系:“越是关系亲近的人越容易彼此伤害,比如父母、爱人”,“离开了‘山河’的人,不知是否也会与‘故人’越来越远”,“每个人都要有一把回家的钥匙”……除了关注小人物的故事,对这三个时间点的生活状态描绘,也暗含着对中国社会过去、当下、未来的对比、想象及思考。

《山河故人》是一部完全着重表现内在情感的电影。

拍的也是贾樟柯一直迷恋并坚守的主题——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动带给人的生存危机和情感困惑。

贾樟柯通过结构、剪辑和视觉语言的探索,用了大量时空留白和抒情特写长镜头来丰富人物的个性。

(取材于陈彦蓉《山河故人,岁月呼啸而珍重在心》)文意的一项是(3分)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符合...A.《山河故人》以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为主线,用三段式的结构讲述了跨度几十年的故事。

B.宣传海报上的台词“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特别能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和反思。

2015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2015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5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92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试卷第2页,共11页第II 卷(非选择题)一、作文(题型注释)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①文题一2014年末,“断舍离”入选“本年度十大流行语”。

“断舍离”的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物品,脱离对物品的迷恋”。

如今,“断舍离”已成为一种现代生活的理念,延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断舍离”,你有哪些思考?请以“我看断舍离”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文题二2014年结束了。

这一年,有人过得平淡安然,有人经历坎坷挫折。

这一年,或许有欢喜,或许有悲伤,或许有付出,或许有收获。

这一年,可能在生命里留下特别的印记,也可能在成长中匆匆掠过,不留痕迹。

回顾2014年,你有哪些经历、感受、领悟?请以“再见,我的2014”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

二、现代文阅读(题型注释)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半山园情思沿着南京城古老的明城墙,从中山门进入城区,南向行驶一段路程,便会在路边的站牌上,与一个令人怦(pīnɡ)然心动的名字【甲】(萍水相逢/不期而遇):半山园。

熟知历史的人,莫不知道这个称谓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这个称谓记录着一段王朝兴衰的沧桑历史,更纪念着与那段历史【乙】(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一代政治巨擘和文化大家,中国历史上最清正廉洁、最实干有为的官吏代表——王安石。

公元1076年,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屡屡受挫,56岁的他第二次罢相,退居南京(时称“江宁”),在城外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名为“半山园”的不起眼的小宅院,过起隐居生活。

朝阳 2014-2015语文七上答案定

朝阳 2014-2015语文七上答案定

朝阳区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七年级语文试卷评分参考2015.1一、(共26分)1. 答案:上善若水(共2分。

书写正确工整1分,句序正确1分)2. 答案示例一:借助“水立方”引入话题答案示例二:借水喻善行答案示例三:借助太平洋表达和平愿望(2分。

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3. 答案:(1) C (2)牛郎织女答案要点:(3) 新建的(新修成的新产生的……)答案示例:(4)对南水北调工程及建设者和沿线移民的赞美(共7分。

第(1)题1分;第(2)(3)(4)题,每小题2分;第(3)(4)题,意思对即可)4. 答案:鸟(2分)5. 答案:(1)B (2) B (共4分,每小题2分)6.答案:(1)洪波涌起 (2)潮平两岸阔 (3)小桥流水人家(4)水面初平云脚低 (5)烟笼寒水月笼沙 (6)为有源头活水来(共6分。

每句1分,有错该句不得分)7.答案示例一:《春水》做人不要自以为了不起答案示例二:《春水》形式短小,意味深长,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共3分。

书名1分,感悟2分。

对书或摘抄句的感悟均可)二、(共10分)8. 答案:②舍弃,丢弃(2分)9.答案示例:①不期而遇或②左顾右盼(2分)10.答案:①尊君②家君(共2分。

每空1分)11.答案:A(2分)12.答案:聪惠(2分)三、(共24分)13.答案要点:接受委托独吃美食狂玩游戏(共3分。

每空1分)14.答案:几乎要高兴得跳起来了感到很满意多么美好的下午(共3分。

每空1分)15.答案示例:【甲】我使劲地点点头。

【乙】完蛋了!(我哪里还有钱啊?)(共4分。

每处2分,符合情境要求即可)16.答案要点:控制(抑制忍把持……)(2分)17. 答案示例一:我不算个好小孩。

我为了满足自己吃和玩的欲望,花掉了属于妹妹的那部分午餐钱,并且让妹妹帮我一起瞒过妈妈。

好小孩应该诚实,所以我不算个好小孩。

答案示例二:我算个好小孩。

因为我能尽量完成妈妈交给我的照顾妹妹的嘱托,并努力使妹妹开心。

北京市朝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一年级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北京市朝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一年级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北京市朝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一年级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 2016.1本试卷共7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和链接材料,完成1—4题。

“东西”一词不仅道出了丝绸之路的走向,还道出了丝绸之路最主要的用途。

为什么汉语中只有买卖“东西”而没有买卖“南北”?《辞源》里的解释是:“此义云物产于四方,约言之曰东西,犹记四季而约言春秋。

”但民间流传更广的解释却是:南属火,北属水,若在黄昏做晚饭时向别人借水借火,没有不给的;“给”不能叫交易,因此交易物只能叫东西。

这一说法后来衍生为更加通俗的“东木西金”版本:东属木,西属金,木、金可以放在篮子里,而火、水不能用篮子装,所以“物”称“东西”,不称“南北”。

至于“东西”何时开始成为“物”,中国学术界至今难以定论,集中的意见认为是在唐代。

唐有“洛阳”“长安”东、西二京,长安又有东、西二市,“东西”作为俗语完全可以再现商贾或市民逛市场时东张西望的景象。

不过,这种说法在近年受到了挑战。

有学者提出:宋以前文献中“东西”出现的频率远不及“物”,“动使”反倒在五代时期频频被用作“物”的同义词,因此“东西”更可能是北方民族南下造成的“动使”口音讹.传。

事实上,中国史籍中最早多用“南北”表达“货物”的含意。

《北史·魏收传》载:“求南货于收”。

至今一些怀旧的店铺还有“南货店”“南北行”等名称。

倘若依据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判断,明代之后“东西”出现得更多。

明代张燮《东西洋考》中说“西产多珍,东产多矿”,“东矿西珍”不久超越“南北”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东西”,并进而引申为市肆交易中“物产”的专称。

丝绸之路开辟时,“东西”很可能尚未成为物的代称,但丝绸被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都视为好东西。

以至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为这片贸易区命名时,也使用了“丝绸”一词。

长春市朝阳区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长春市朝阳区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期末质量监测试题·语文一、阅读(60分)(一)积累与运用(15分)1.怀旧空吟闻笛赋,。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3.《春望》一诗中,杜甫借“,”两句写出了自己对处于战局中的家人的担忧,直接抒发了对家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4.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中,勾画出山西村山峦重叠,水道迂折,柳荫深浓、花团锦簇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的两句是:,。

5.《过零丁洋》一诗中,文天祥在“,”两句诗中巧妙地借助地名,一语双关,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6.柳永在《凤栖梧》中,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起来,其中表达,。

7,,”三句借用典故,气象恢弘,抒写了词人欲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

8”高度概括了他淡漠世事,不尚玄谈,不爱荣华富贵的品格。

(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10分)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8.B(主 谓倒装句 )
9.D(把 宝鼎看作铁锅 ,把 美玉看作石头 ,把 黄金看作土块 ,把 珍珠着作砂砾 ,扔 得到处都是
秦人着着 ,也 不ຫໍສະໝຸດ 得可惜 ),10.B
二、 本大题 共 3小 题 ,共 9分 。 阅读 下面文苜文 ,完 成 I1ˉ 1s题 。
11D介 词 ,和 ,同 。 (A好 像 ,动 词 ;如 此 ,代 词 。B类 似 ;种 类 。C介 词 ,由 于 ;介 词 ,用
)
1z,A(字 :养 育 。养大你 们 的孩子 ) 13,C(宁 武子是聪 明人故意装糊涂 ,颜 子是明智 的人而故意表现 得很 愚笨 ,他 们都不是真正
的恳笨 ) 第Ⅱ 卷(共 9n分 三、 本大涵 共 4小 题 ,共 “ 分。
14. (4夕 卜 )
)
作者因恩触罪被贬而定居于这条溪水边 (1分 );这 条溪水虽清莹秀澈却不利于世 “ “ ” 分 ),与 作者相似 (l分 );作 者将之更名为 愚溪 借 以表达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情 (1分 )。
z9分 )
1,D(A曲 qu B急 躁 祈 qf C篇 福 ,筵 y伽 ) 2.C迫 近(A表 达 ,说 出 ;占 有。B开 导 ,哓 喻 ;典 故 ,事 例。D类 ;条 理 ,顺 序 ) 3,A
4B(杜 牧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5,D(A信 :确 实 ,真 的 B数 :定 数 ;相 :帮 助 C穷 :因 厄 ,处 境艰难 )
)
” 6,A副 词 ,将 要 ,快 要。〈 B表 被动 ,译 为 “ 被 ;加 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 ,译 “ ” 为 自己 我 。C动 词 ,去 ,到 ;助 词 ,的 。D助 词 ,表 示状态 ,用 于形容词、 副词之后 ,相
“ ” 当于 然 `“ 样子 ;句 末语气助词 ) `“(A古 :心 酸苦痛 ;今 :身 心劳苦。B古 :跟 从并且 ;今 :连 词。D古 :狂 放不拘礼 7,C抢 劫掠夺 法 ;今 :凶 猛而放肆 )

北京市朝阳区2014-2015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2014-2015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朝阳区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七年级语文试卷评分参考2015.7一、(共20分)1. 答案示例:屈原的精神与日月争辉(2分。

意思对即可)2. 答案: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共6分。

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3.(1)答案要点:爱国(2)答案示例:诗人心头的情感,始终起伏涌动。

(共4分。

每小题各2分,意思对即可)4.(1)答案:曹操杜甫颜真卿(2)答案要点:刚正(共5分。

第(1)题每空1分;第(2)题2分,意思对即可)5.(1)答案:D (2)答案示例:中小学生的追求发生了变化。

(共3分。

第(1)题2分;第(2)题1分,意思对即可)二、(共17分)6. 答案:阿廖沙(1分)7. 答案要点:我的外祖父暴打萨沙(2分。

意思对即可)8. 答案示例:父亲去世(或家庭冷漠、遭受毒打、家道中落等)(2分。

意思对即可)9. 答案:D(2分)10. 答案:(1)唱歌(2)(回头)看(共2分。

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11. 答案:略(共3分。

结合内容1分,感受2分)12. 答案:周瑜公瑾东吴故事(略)(共5分。

前三空各1分,共3分;故事2分)三、(共23+2分)13. 答案:C(2分)14. 答案要点:A.开始下潜 C. 再次坐底(共4分。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15. 答案要点:动作慢,小心谨慎(2分。

意思对即可)16. 答案示例:九天(九霄)(2分)17. 答案:略(共4分。

结合1分,感悟2分,语言1分)18.(1)答案示例:猴王龙宫取宝(1分)(2)答案:尼摩(1分)(共2分。

第(1)题1分,符合题意,意思对即可;第(2)题1分)19. 答案示例:文中冼星海与巴赫德让语言不通,只是因为冼星海手持一把小提琴,音乐家巴赫德让就将冼星海带回到自己家。

(共3分。

联系细节解释,意思对即可)20. 答案要点:①在住房不宽裕的状况下为冼星海提供居所②在食物短缺阶段把配给的面包分给冼星海(共4分。

2015朝阳区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解析

2015朝阳区期末语文试题 含答案解析

2015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015.1本试卷共8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和链接材料,完成1—7题。

①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

“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并非现在才出现。

②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

《晋书・天文志》中对霾有确切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③搜罗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通常并不使用“霾”一词,而是仅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蒙,微而赤”。

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记载的,比如《明宪宗实录》记载:“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

”再如,《清史稿》载,康熙六十年,“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

④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⑤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

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有“灾异谴告”之说,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造成的后果。

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

《汉书》记载:“西北有如火光。

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

”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形严重,朝野震恐,以为上天降下灾异来“谴告”当政者。

汉成帝看这阵势,赶紧下罪己诏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谬,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

咎在朕躬。

”⑥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

这是皇帝“罪己”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2015.1本试卷共8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和链接材料,完成1—7题。

①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

“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并非现在才出现。

②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

《晋书・天文志》中对霾有确切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③搜罗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通常并不使用“霾”一词,而是仅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蒙,微而赤”。

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记载的,比如《明宪宗实录》记载:“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

”再如,《清史稿》载,康熙六十年,“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

④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⑤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

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有“灾异谴告”之说,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造成的后果。

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

《汉书》记载:“西北有如火光。

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

”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形严重,朝野震恐,以为上天降下灾异来“谴告”当政者。

汉成帝看这阵势,赶紧下罪己诏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谬,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

咎在朕躬。

”⑥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

这是皇帝“罪己”的一部分。

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之误,要认真纠错,就要“□□□,□□□”,起用贤良方正之人,免掉不称职的官员,处罚违法犯罪的官员,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

《后汉书・郎顗传》载:“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

”意思是自新年以来,经常有灰霾,一派天昏地暗,日月不明,世人忧忡,视为异象。

名士郎顗就向皇帝举荐贤才,理由是因为皇帝没有选贤任能,上天为之生气,如果“爵贤命士”,彰显帝王仁德,天气就会转好,月朗星列。

⑦第三个“治理”的办法,是要求文臣武将斋戒数日,焚香祭天,祈求神灵驱赶霾灾。

这大约是古人将霾视为妖孽作恶,横空来世,人力无可抗拒,只能“求神打鬼”,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霾。

《元史》中记载了一起大风霾:“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

”这次风霾来势凶猛,皇帝分明感觉这是国家朝政有不妥之处,让上天生气了,赶紧召集礼部官员,点上高香,对天祭拜,恳求上天息怒。

⑧第四个“治理”的办法,就是在生产上作些应对。

比如康熙年间发生风霾,京畿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加强通风,让庄稼免于倒伏。

⑨在古代,霾是一种“不可抗外力”,古人并没有,但是值得学习的。

(取材于2014年《南都周刊》廖保平的文章)【链接材料】雾,是指形成于地表,由大气中悬浮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当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达到饱和,温度下降到水汽凝结点时,空气里的水蒸气就很容易凝结生成雾。

霾,也称灰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现代汉语大辞典》对“霾”的解释有两种:一个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另一个是“乱风中降下灰尘的现象”。

据此,“霾”可分为“雾霾”和“尘霾”(或“风霾”)两种。

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微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

空气中的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和其他微小的尘埃能使大气混浊,能见度恶化。

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人们就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

大气混浊,能见度差的天气现象,其成因往往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相对湿度小于80%时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因是霾。

霾的厚度可达1—3千米左右。

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通常呈黄色或灰红色。

1.第③段中“自春徂夏”的“徂”意思是“”,与《诗经·卫风·氓》中“,”的“徂”意思相同。

(3分)2.第⑥段方格处引用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后主刘禅的劝勉之词,请补充完整。

(2分)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霾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霾是古已有之,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开始出现的。

B.从古书中对霾的解释可以看出,古时霾持续的时间并不确定,有时持续几天、半月甚至一个月,有时也就一会儿。

C.古代的记载中很少直接使用“霾”一词,仅描述霾出现时的现象,间接反映出霾或许在古代出现得并不十分频繁。

D.本文既引述了古代出现霾的情景,又介绍了古人治理霾的办法,对我们当今治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4.文章介绍了古人应对霾的哪几种办法?请分条概括,每条不超过4字。

(4分)5.为文章最后一段横线处补写句子,使文意完整、贯通。

(4分)6.按照文意判断,《清史稿》“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中的“霾”属于哪种霾?(2分)7.根据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比较古代与现代的霾的异同。

(4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工文章,善.五言诗。

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

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

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

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

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

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

”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

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

”度无以对。

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

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

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

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1】,非及天下。

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

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

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

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

”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

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

”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

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

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注释:【1】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善.五言诗善:擅长B.引.禹锡与议禁中引:延请C.生徒.三千余徒:只有D.籍.其资半归所隶州籍:登记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叔文经常说自己有宰相的才能B.当与其子死决将与她的儿子就此死别C.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这就如同不耕地而只感叹仓库没有剩余的粮食D.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如今各地方州县一年四季都在孔子庙中举行祭祀活动11.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刘禹锡有才华的一项是(3分)A.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B.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C.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D.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刘禹锡与柳宗元因为王叔文的引荐参与朝政,提出了很多建议,均被采纳。

B.刘禹锡被贬播州,裴度以会对皇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有损害为由替他求情。

C.宪宗认为孝亲应谨慎,但刘禹锡指望别人来帮他奉养母亲,实在罪不可赦。

D.刘禹锡第一次被贬是受王叔文变法失败连累,第二次是因写诗得罪当政者。

13.刘禹锡认为当时“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请根据文意概括。

(4分)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诗词,完成①—④题。

(15分)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苏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苏轼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1】。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释:【1】浮玉:喻指金山。

①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②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它发音凄苦,常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

下面有关筝的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A.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