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

如何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
如何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

体育学院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 运动训练科学监控

学院研究生部

班级7 班

学生高凤相

学号0219

任课老师肃

如何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

1、原因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到学生身体的健康上来,所以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日趋上升。然而,当我们真正了解现在学生的体质健康后,其状况让人担忧。那这些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父母溺爱

经调查发现,由于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大多数家长对子女体质、学习、生活及心理都比较关心,但有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的关心、溺爱,也有部分家长忙于事业或工作,对孩子的情况关注有心无力。家长普遍最关注孩子的身体,但又不注意身体与营养的关系,只是单纯认为只要让孩子吃的好就行,这样就导致了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一些家长还认为运动会阻碍或降低体育运动量或质。

1.2 作业繁多,无暇锻炼

大部分的学生不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家长布置的,参加这个培训班,那个辅导班,导致学生没有多余时间运动,长时间的缺乏锻炼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要么是参加体育运动后身体不适,要么是缺乏锻炼的动力,或者根本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1.3 营养结构不合理

我国中小学生膳食营养摄入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生,学校食堂的食材来源、卫生条件等等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体质令人堪忧。1.4 学校体育不力

因为学校尽力追求安全而束缚手脚,不敢进行一些运动量较大的锻炼项目。由于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降低,使得一些有难度的体育项目或者运动量较大一点的项目不再列入教学围,这也使学校体育的发展走向困境。

1.5 学生自身忽视体育锻炼

大多数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和教师片面追求学生语、数、英成绩,对体育及学生体质健康几乎不闻不问。

2、建议和措施

为了使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切实符合“三个面向”,我们在教学中,在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同时,应大力推广《中小学生体质评价标准》,使学生的体质状况引起家长、学校的充分重视,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的正常发育,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人才。

2.1 建议:

一、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充分利用体育多种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要强化学生增强体质的意识,必须培养学生学习体育活动的

兴趣。教学中,首先要掌握好课堂节奏,调动课堂气氛。如果只重视动作技术的准备,忽视教学艺术的研究,只注意自己"教授",而忽视学生"接受",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案,教法更新颖多变。只有当学生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后,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去锻炼身体,弥补自己的缺陷。

三、通过保证每天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活动,充分使孩子动起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趣味性浓的运动项目,真正让学生的身体运动起来。

四、早操、课间操时间较短,容单一,学生缺乏兴趣。也许有人认为达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然而,这正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质,发展耐力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小学阶段,通过学校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文化学习的同时,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把此项工作放在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体质健康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一种长期的、广泛的、潜移默化的综合性教育,而家庭在养成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引导,为广大青少年带来充满健康的未来。

2.2 措施

2.2.1 思想重视,行动落实

体育在学校体育中扮演着更“崇高”的角色,同志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从事一切生产生活劳动。据

悉,在日本这种竞争的、而且必须努力锻炼、开拓创新,经得起竞争的考验,许多单位在录用人才上还优先录用具有运动精神的健康人。同样健康的身体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保障,学校体育教学是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方法、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传授知识与技能,是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大举措。为了克服学生高分低能,提高动手能力,培养他们面对社会的抗争力和生存能力。

2.2.2 扩大体育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主性

面对广大学生,我们要从思想上去引导他们了解体育,使他们正确认识体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体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意志品质的考验,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培养学生参加全民健身的意识,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主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2.2.3 精心组织,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在学校经常组织一些有趣适宜的体育活动。如篮球赛、乒乓球赛、排球赛等,让这些活动吸引住他们,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乐趣,在乐趣中提高身体素质,利用集体主义精神,注意培养班级体育骨干。即在一个班中培养部分爱好体育,有组织能力的学生,让他们来带动和督促不爱运动的学生。如保证好早操、课间操的同时,吃过下午饭后五分钟慢跑,十五分钟参加其他体育项目的活动。每天晚上睡前女生一组仰卧起坐、每组20至30次。男生一组俯卧撑,每组,每组10至15次。这样不仅规了学生的作息时间,同时也在无意之中提高了身体素质。但教师要注意在体育课中进行无意抽查,检查学生是否课

后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2.2.4 潜移默化提高学校学习体育的自主性

教师某些技能的无意识影响也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是一名体育爱好者,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在学生中树立较高威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一言一行在教学活动中生活中影响着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如某校的几名体育教师非常喜欢篮球运动,且技术也较全面。每天下午饭后,几名教师都不约而同的到篮球场集中开展篮球友谊赛,要么打半场,要么打全场,天天如此。渐渐地球场旁边观看的学生多了起来,有的在呐喊助威,有的观看怎样打,哪个动作好看,评价哪个是好球。久而久之,课余时间两块球场的学生开始多了起来。有高年级的,低年级的,有男生也有女生,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在学习老师们半场或全场的组织和打法,有的在学习老师的某个动作等。几年来,老师的锻炼没有停下来,爱好体育活动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大大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主性。

2.2.5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活动、为学生打造良性的竞争学习平台

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各类活动注意群众性和经常性,坚持小型多样、单项分散、比较为主的原则。并根据学校体育运动传统和季节特点安排竞赛活动。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每年“元旦”举办一届田径运动会,“五四”举办一届球类运动会,这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丰富和活跃课余文化生活,而且能起广泛宣传鼓励作用,从而提高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主性,有助于培

养学生奋勇拼搏、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等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当今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有其复杂的社会、学校教育、家庭原因,这些都需要我们重视,更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支持,需要社会关注、教育体制、生活状态、意识行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得我们的孩子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