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原理课程实践
"传感器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单 一 的 教 学 手 段 往 往 容 易 造 成 学 生 的 审 美 疲 劳 和 注 意 力 难 以集 中 等 问 题 , 且 实 践 证 明 , 统 的 板 书教 学 和 多 媒 体 教 并 传
学 各 有 优 点 。板 书 教 学 可 以 演 绎 公 式 的推 导 过 程 , 奏 适 中 , 节 学 生 有 充 足 的 时 间 理 解 、 收所 学 知识 , 便 于 学 生 笔 记 , 多 吸 也 而
决 问 题 的过 程 和 原 理 , 练其 综合 运用 知识 的技 能 。如 在 讲 温 训 度 传 感 器 时 , 合 H1 病 毒 传 播 期 实施 的 体 温 检 测 要 求 , 结 N1 提 前 布 置 学 生 收 集 了解 各 种 温 度 计 的 相 关 知 识 并 提 出 自己 对 其 工作原理的理解和问题 , 通过 对 问题 的解 决 更 好 地 帮 助 学 生 理
解各种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测量范围 。
课 程 标 准 是 规 定 某 一 学 科 的 课 程 性 质 、 程 目标 、 课 内容 目
标 、 施 建 议 的 教 学 指 导 性 文 件 ] 实 。课 程 标 准 与 教 学 大 纲 相
比 , 课 程 的基 本 理 念 、 程 目标 、 程 实 施 建 议 等 几 部 分 阐 述 在 课 课 得更 加 详 细 、 确 , 别 是 提 出 了 面 向 全 体 学 生 的学 习 基 本 要 明 特
为具 体 , 助 学 生 更 好 地 理 解 。 帮
力 的培 养 目标 为 主 线 的 教 学 内容 要 求 ; 发 式 讲 授 与 课 堂 讨 论 启 相 结 合 、 论 与 实践 相结 合 的 教 学 模 式 ; 程 考 核 采 用 理 论 笔 理 课 试 成 绩 占 6 、 验 成 绩 占 2 、 时 考 查 成 绩 占 1 的 方 O 实 5 平 5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教程专用学习教案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教程专用学习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教材章节为第五章第一节《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内容包括: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基本原理,以及常见传感器的特点与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定义和分类,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熟悉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常见传感器的特点与应用。
难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传感器实验装置。
学具:实验手册、笔记本、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辆智能汽车,让学生思考汽车是如何感知周围环境的。
2. 理论知识讲解:(1)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受非电学量并将其转换为电学量的装置。
(2)传感器的分类:按工作原理可分为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
(3)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转换原理、检测原理和处理原理。
3. 例题讲解:以温度传感器为例,讲解其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传感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6.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讨论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分类1. 传感器的定义2. 传感器的分类3. 传感器的基本原理转换原理检测原理处理原理4. 常见传感器的特点与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列举三种常见的物理传感器,并简要介绍其工作原理和应用。
答案: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敏传感器。
2. 请分析一只智能家居系统中,湿度传感器和光照传感器的作用。
答案:湿度传感器用于监测室内湿度,光照传感器用于监测室内光照强度,以调节家居设备的工作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传感器实训课程设计

传感器实训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功能、特点及应用场景。
2. 使学生掌握传感器实训操作流程,了解传感器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3. 帮助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重要性,理解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传感器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传感器实训任务。
2. 培养学生分析传感器数据、处理传感器故障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小组项目中共同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科技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传感器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电子技术基础,对传感器技术有一定了解,但实际操作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传感器原理及分类:介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如光电效应、磁电效应等;讲解不同类型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2. 传感器实训操作:详细讲解实训操作流程,包括传感器选型、安装、调试及数据采集等环节。
3. 传感器应用案例分析:结合教材案例,分析传感器在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4.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介绍传感器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探讨传感器在物联网系统中的作用。
5. 传感器故障处理与数据分析:教授学生如何分析传感器数据,处理常见故障,提高传感器使用效果。
传感器实训心得

五、实训意义
这次传感器实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培养了我们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这些能力和经验将会对我们产生重要的影响。
传感器实训心得
在进行传感器实训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不仅对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传感器实训心得体会。
一、实训准备
在进行传感器实训之前,我首先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学习和预习,包括传感器的分类、工作原理、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等。同时,我还熟悉了各类传感器的连接方式和使用方法,为实训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实训展望
通过这次传感器实训,我对传感器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我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为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实训内容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通过对这些传感器的实际操作,我们深入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并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三、实训收获
通过这次传感器实训,我不仅学会了传感器的实际应用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在与同学们共同完成实训任务的过程中,我们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传感器原理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纲 ,确立 了 “ 论教学+ 理 基础实验+ 设计和 实训+ 新 创 实践 ”递进式能力培养模式 ,对理论教学 内容和实践
正做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 ,才有望取得预期的
教学效果 。课程组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对实践
教学 体系进行 了重新设计 ,这就 是:基础 实验+ 综合 设计性实验—— 基础知识的巩固与综合应用 ;课程 设 计—— 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启迪创 新意识 ;工程 实
Da Ro g Zh oYa i n, a n
W u a n v r i f e h o o y W u a , 3 0 0 Chna h nu i e s y o c n lg , t t hn 4 0 7 , i Ab t c: h r cei t d c s h o s u t n a d p a t eo r v n il e e e c l n o rep n il f e s r i e ap css c s sr t T ea t l nr u e ec n t c i n r ci f o ica— v l x el t u s r cp eo n o s n t s e t u h a a i o t r o c p l e c i s h
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 了介绍 。 关键词 :传感器原理 ;精 品课程 ;教学 改革
Co tu to n r c i eo r v n i ll v le c le t o s rn i l fs n o s nsr c i n a d p a tc fp o i c a —e e x el n urep i cp eo e s r c
教学 目的,增 强了课堂教学 的辐射功能 ,为学生 自学
l 以培养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 目标 ,优 化 课 程 体 系
传感器实训心得体会

传感器实训心得体会传感器实训心得体会「篇一」为期一周的高频电子线路实训就这样告一段落了,我们通过这一周紧锣密鼓的实训,我们对于通信电子电路的这门课程又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
首先我们在实训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对于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场效应管谐振放大器,集成选频放大器等诸多器械的线路连接以及数据的测量,从而了解到了这些器械的相关原理以及相关数据,这对于我们充分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着十分大的帮助。
然后就是在接下来为期三天的调幅电路的焊接,三天我们组每天都十分紧张的按照老师给的线路图进行紧锣密鼓的连接,最终也准时的完成了焊接的工作,但是最终的结果十分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连最基本的电源灯多无法亮起,这让我们十分诧异,然后我们便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检查与调试,我们的最后一节课长达5个小时,老师与同学也在其中给了我们很多很多的帮助,但最终还是无法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
虽然电路板的焊接的结果并不让我们满意,但我们还是通过实验得到了很多平时上课所学不到的东西,虽有遗憾,并无后悔,这个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习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结果给予我们的价值。
当然实验中,尤其是电路板的焊接过程中我们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就是对于电路图的理解不够透彻,第二个就是在焊接过程中与老师同学的沟通不是十分及时,这些都是以后在学习中要十分注意的。
希望我们谨记这次的教训,争取在下次实训课上能够更好地完成老师交给我们的任务!传感器实训心得体会「篇二」本学期,担任《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教学实验,在全体同学的大力配合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实践教学任务,达到了实验的预期目的。
现将此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总结如下:1、实验计划的制定为更好的完成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在实践环节学到更多的东西,在学期初我就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制定了详细的实验安排,并与实验室老师进行了认真的沟通,充分做好教学实践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传感器原理课程设计

传感器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2. 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场景;3. 学会分析传感器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选择、使用和调试常见类型的传感器;2.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传感器技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关注传感器技术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提高其社会责任感;3. 引导学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传感器原理的相关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为后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具备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概述- 传感器的定义、作用与分类-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及趋势2. 常见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电阻式传感器:原理、特点及应用- 电容式传感器:原理、特点及应用- 电感式传感器:原理、特点及应用- 光电式传感器:原理、特点及应用- 磁电式传感器:原理、特点及应用3. 传感器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医疗设备中的应用4. 传感器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 实验室常见传感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实验报告撰写与成果展示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章节进行组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环节,提高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
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和测量环境变量的装置或设备,它能够将环境中的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或其他方便处理的形式。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的实验是为了研究和验证某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应用场景。
在实验中,我们通常会使用模拟传感器或数字传感器来进行测量和控制。
模拟传感器是指将物理量转换为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的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数字传感器是指将物理量转换为数字信号的传感器,如光电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
实验的第一步通常是准备实验装置和所需材料,如传感器、电源、电路板等。
接下来,我们需要按照实验步骤连接电路,并将传感器与电路板相连接。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合理地选择信号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等辅助电路。
同时,对于数字传感器,我们还需要使用单片机或其他数字处理器对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
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或操控实验装置来模拟不同的应用场景。
例如,在温度传感器实验中,可以通过改变热源的温度来观察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变化;在光电传感器实验中,可以调节光源的强度或改变测试物体与光源之间的距离来观察传感器的反应。
进行实验后,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或其他相应数据来分析传感器的性能,并根据实验结果来判断传
感器的可行性、精度和稳定性。
在实验结束后,如果有必要,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对传感器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实验对于探索和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传感器的特性和性能,为传感器应用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实验数据和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课程实践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水位检测与控制课程设计
引言:
水塔供水的主要问题是塔内水位应始终保持在一定范围,避免“空塔”、“溢塔”现象发生。
目前,控制水塔水位方法较多。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水位控制的需求越来越多。
水位控制在日常生活及工业领域中应用相当广泛,而以往水位的检测是由人工完成的,当检测到数据后通过电话通知值班室的工作人员进行控制,这样在人力和物力上都将造成很大的浪费。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能自动检测水位,并根据水位变化的情况自动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
利用传感器全天地连续测量水位的变化,把测量到的水位变化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完成相应的水位显示、控制及故障报警及显示水位等功能。
这样就能实现无人自动控制,并且能快速的做出控制,减少反映时间,减小浪费,同时减少事故的发生,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
它不仅要具有控制水位的功能,而且要能实现自动控制,才能使其使用方便;同时还要能够调节控制水位的范围。
我设计的这个电路由电源电路,水位检测电路,水位控制电路和显示电路组成。
这个简易的水位检测与控制电路,具有水位上下限自动控制,水位自动检测的功能。
在使用过程中,当水位下降到下限水位时,发动机开始运转,由水泵向水塔中灌水;当水位升至上限水位时,发动机停止运转,水泵中止向水塔灌水。
设计原理:
如电路结构图,负反馈由正压力系数力敏电阻组成。
1、电路分为两路:一路为水位控制电路,由恒流源、滤波放
大电路、滞回比较器、正相比例运算电路和水泵组成;另一路为水位检测电路,由电压跟随器、正相比例运算电路、水位传感器
和显示器组成。
2、水位控制电路,如滞回比较器传输特性,当水位达到上限水位时,滞回比较器输出电压跳变为-UZ,发光二极管3截止,发动机停止运转,水泵中止工作。
水位下降,负反馈将水位的变化转变成电信号,使恒流源输入滤波放大电路的电流减小,滤波放大电路输出电压减小。
当水位下降到下限水位时,滞回比较器输出电压跳变为+UZ,发光二极管3导通,发动机开始运转,水泵向水塔灌水,水位开始回升。
负反馈将水位的变化转变成电信号,使恒流源输入滤波放大电路的电流增大,滤波放大电路输出电压增大。
当水位上升到上限水位时,滞回比较器输出电压跳变为-UZ,发动机停止运转,水泵中止工作。
从而实现自动控制。
3、水位检测电路,水位传感器将水位的变化转变成相应的电信号,传输到显示器,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水位的情况。
电路结构:
电路结构图
水位检测与控制电路原理图
图中水泵有万用表1替代,水位传感器和显示器有万用表2替代。
参数的计算:
1、直流稳压电源(如图)R
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Uo =6V ,因输出电流越大,系统损失的功耗越大,为使功耗减小,故输出电流Io 取2.8mA 。
(1)、稳压管稳压电路 a 、稳压管的选择
由Uo =UDz ,故稳压管的稳定电压UDz =6V 。
稳压管工作在稳压区所允许的电流变化范围应大于负载电流的变化范围,即max Iz -min Iz >Io ,因此,min Iz ≤Io ≤max Iz 。
b 、限流电阻的选择
2U =(2~3)DZ U ,
所以,max R =Io Iz U U DZ
--min max 2,Io
Iz U U R DZ --=
max 2min 得2.14k Ω≤R ≤4.28k Ω,取2U =122V=16.97V ,所以R=3.9k Ω。
(2)、滤波电路
由RC=(3~5)2
T
,所以C=19.23μF ~32.05μF ,故取C=30μF 。
(3)、变压器和整流电路 a 、二极管的选择
由2U =21U ,得1U =12V ,二极管承受的最大反向电压max
Uz
=21U ,所以,二极管承受的最大反向电压max Uz =16.97V 。
二
极管的平均电流)(AV Z I =2
)(AV o I ≈
R
U 21
9.0=1.38mA 。
所以,最大整流电流F I >
2
1.1)
(AV o I =12
1.1U R
=1.52mA 。
b 、变压器的选择
因输入电压i U =220V ,U1=12V ,所以,变压器的初级匝数与次级匝数比为n=
1U U i =3
55。
仿真结果(如图)
2、水位控制电路(如图)
水泵由万用表替代
(1)、滤波电路
输入电压i U =6V ,输入电流i I =2.8mA ,1R =
i
BE
i I U U =1.89 k Ω。
为消除自激振荡,在运放器输入端与地间加一电容1C =220μF ;使电路输出电压在12V ~18V 间,正压力系数力敏电阻2R 所承受的反馈电流
2R I 在0.1mA ~0.3mA 间,使电路反馈支路加两支绿色发光二极管1ED 、2ED 以提高反馈的稳定性,1ED U =2ED U =2V 。
力敏电阻2R 的选择
力敏电阻2R 的阻值与所受压力间的关系有F=K 2R ,压力与液体压强的关系有F=PS ,P=ρgh,得力敏电阻2R 的阻值与液体深度间的关
系2R =K
gh
ρ,2R I =22
R U R ,2R U =1ED U =2V ,有力敏电阻2R 所承受的反
馈电流2R I 与液体的深度间的关系2R I =gh K U R ρ2=gh
K
ρ2。
(2)、滞回比较器
滞回比较器输入电压1I U 为12V ~18V 间,输出电压o U =±3D U =±24V 。
由P U =N U ,N U =1I U ,所以P U =12V ~18V 。
滞回比较器输入电压2I U =5D U =15V 所以11R U =ss V -5D U =9V , 11R =20 k Ω,
109R R =12312I I D I I U U U U U ---=7
1,取9R =10 k Ω,故10R =70 k Ω。
滞回比较器输出电流o I >4
3
3R U U ED D -=0.56 mA ,3R =o D I U 3<42.86 k Ω,故
取,3R =20 k Ω。
稳压管3D 、4D 的稳定电压均为24V, 稳压管5D 的稳定电压为15V ,发光二极管3ED 为绿色发光二极管,故3ED U =2V 。
(3)、正相比例运算电路及MOS 管
正相比例运算电路的输入电压1I U =3D U -3ED U =22V ,输出电压1o U 即为MOS 管的输入电压2I U ,即1o U =2I U ;又MOS 管的输出电压2o U 等于MOS 管的输入电压2I U ,即2o U =2I U ,因而1o U =2o U ,水泵正常工作的电压为220V ,所以,1o U =2o U =220V 。
所以,正相比例运算电路
的电压放大倍数A=11I o U U =10,A=8
7
1R R +,取8R =44 k Ω,则7R =396 k
Ω。
由比例运算正反相参数的平衡有4R =8
78
7R R R R +=39.6 k Ω。
水泵正
常工作的电流I 为7.5A ,I=
52R U o ,因而,5R =I
U
o 2=29.3A ;一般MOS 管的电源电压为10V ~12V ,故取cc V =12V ,MOS 管的漏源夹断电压DSQ U 为3V ,为减小损失的功耗,故静态工作时,取DQ I =1 mA ,
DSQ U =()65R R I V DQ CC +-,DQ
I =()2
1⎪
⎪⎭
⎫
⎝⎛-off GS GSQ DSS U U I ,所以,6R =
5R I U V DQ
DSQ
cc --≈8.68 k Ω,水泵正常工作允许需波动的电压范
围为10﹪,因此,限流二极管3D 、4D 的最大反向击穿电压max U =(1
+10﹪)2
2
o U =121V 。
3、水位检测电路
水位传感器和显示器由万用表替代
电压跟随器的输入电压1I U =6V ,输出电压1o U =1I U =6V ,又正相比例运算电路的输入电压为电压跟随器的输出电压即2I U =1o U =6V 。
水位传感器正常工作的电压为24V ,所以,正相比例运算电路的输出电压2o U =24V ,正相比例运算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A=22I o U U =4,A=2
31R R +=4,取2R =20 k Ω,因而,3R =60 k Ω,由比例运算正反相参数的平衡有1R =
3
232R R R R +=15 k Ω。
仿真结果(如图)
结语:
这次课程设计,既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让我加深了对电子技术的理解,体会到调试的不易,明白了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自己理论知识的欠缺,增加了自己对所学课程的兴趣。
这次课程设计,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而且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学会了如何查找资料。
参考文献:
1、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邱关源,罗先觉,电路(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社
2006-5
3、郁有文,常建,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第三版)西安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7。